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桑杰年巴仁波切:《一知全解》灌顶开示8——我们的心一直以来都是完全真实,纯净透明的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桑杰年巴仁波切:《一知全解》灌顶开示8——我们的心一直以来都是完全真实,纯净透明的

 

  传承的加持

  发展我们的知识和理解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金刚乘的行者而言。没有这样的知识,我们有时会做出很多复杂的事。我本身对这次的课程感到满意,因为我能够将源自第十六世DB法王珍贵、有价值的法教传授给各位法友。我觉得我们所做到的是非常了不起的。不单是我,你也是。因为你每天出席,并很仔细的聆听。在我这方面,我已尽我的能力把珍贵的传承传授给各位法友们。这是非常好的,做得不错。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除了我们本身在修持佛法上的精进,我们也需要加持。“加持”是所有金刚乘行者常用的名词。伟大的上师如第十六世DB法王以及我其他伟大的上师们,由于他们无条件的悲心与慈心,他们为我们劳作、撰写文本、传授及编辑书籍。在究竟上,加持是来自他们的经验和高度的证悟。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任何事都是非凡与显著的。传承的意思是一位伟大的上师传给另一位伟大的上师,而这位上师又传给另一位伟大的上师。所以我们通过无间断的传承接受了传法,我们接受了加持。

  问题是,如何接受加持?或如何从传承受益?答案是:如果你从内在去应用这些法门,你将能受益及接受到加持。除了接受教导、口传和指示,你现在就应用它们,并和智慧、智慧及努力结合。通过应用它们,你无疑地将得到利益和加持。

  上师及根本上师

  “故汝”(上师)一词是梵文。藏文是“喇嘛”。上师有两种:一般的上师及根本上师。有时候一个普通的佛法修持者会到一位上师/喇嘛/仁波切面前问:“你可以做我的上师吗?”

  我会说:“好啊,没问题。我可以做你的上师。”意思是我给你教法。

  “你可以做我的根本上师吗?”

  这我就有个大问号了。我有资格做根本上师吗?你呢?我们不应该过于运用“根本上师”一词。“根本上师”只有一个;“分支”可以有很多。你可以有一百、两百、一千个上师;但根本上师只有一个。如果一个人为你引介究竟的实相或心的本性,而你实现或体会到心的本性,那毫不费力或本然地,那个人就成为了你的根本上师。不须提名,不须投票。这并不是像在购物中心内游荡,心想:“我可以买这个吗?”这是很敏感的一件事。当一个人向你介绍心的实相,而你实现它,那即使你否认,那个人本然地就是你的根本上师。你不能否认。如果他说:“我不是你的根本上师”,那他是在撒谎。如果你说:“他不是我的根本上师”,那你也是在撒谎。

  有时你很容易就说:“你是我的根本上师。”但一段时间过后,根本上师和弟子起冲突了。这不好。弟子在背后说了太多,根本上师也说了太多。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成为师徒的因缘。

  只有当你实现或认清心的本性的那一刻,就在那一刻,你可以称对方为“根本上师”。在那一刻之前,无论发生什么事,你仍只是称对方为“上师”,而不是“根本上师”。如果你用太多的“根本上师”,有太多根,那分支将变得复杂。这在金刚乘的修持中很重要。我去到那儿都这么说,不是只在马来西亚。因为当我们修持金刚乘时,安全一点是好的。对个人来说安全,那你对他人的影响也会是正面的。不单单只是我这么说,你可以从书本、经文、印度大师的论著读到这点。如果你注意“上师”和“根本上师”这些事,那将能有条理地建立起你对金刚乘的修持。

  由于我们常参与灌顶、法会及其他金刚乘的仪式,有时你拿不定主意。它让你感到不安稳。当你本身对此有所理解,你会觉得较自在和轻松。你比较不会从别人那儿得到错误的讯息。

  长寿仰赖于你的动机

  长寿佛与长寿有关。然而,为了通过接受长寿佛的灌顶而延长你的寿命,你必须生起要帮助众生的菩提心。如果你只是为了自己的享乐来念诵长寿佛,这是没有担保的。因此这在于个人的动机、真诚及真实的慈心与悲心、还有要帮助众生的意愿-这才能使“长寿”有效。别以为长寿佛只是一尊长寿的佛。这是和推理并行的,也有赖于因缘。

  灌顶、秘密指示、阅读口传

  传统上,法的传授包括灌顶、讲解/秘密指示及阅读口传。要练习仪轨或仪式,是必定要接受这些传授的。没有灌顶、秘密指示或阅读口传,行者还是可以进行某一个修法,但却没有传承的加持。在过去美好的日子,大师们都会强调这三个步骤。

  持续性的修持

  单只是接受灌顶是不足够的。你必须每天继续修持。正见、正修、正行这三样一定得和你所有其他的修行相连系。持续性很重要。并不是只有在你生病时你才向药师佛祈请;当你不成功时,你就修某一个本尊。这是错误的修持,是邪见。所以持续性是重要的。你必须持续你的修持。

  密勒日巴

  为什么我们在傍晚时修密勒日巴荟供?传统上大师们在进行两天、三天或五天的大法会后会修密勒日巴荟供。这是因为密勒日巴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上师,不单只是对噶举派而言,对佛教的所有学派也是如此。即使非佛教徒也接受密勒日巴是一位伟大的上师。如果你读他的生平故事,你将感受到他是多么的美好。他是一位真实的修行人,他也愿意为众生牺牲他的性命。他说任何人呼唤他的名字,或是在将来,任何人遗憾没有见过他,只要呼唤他的名字,读他的生平故事并修行,那就和亲眼见到他一样。

  在密勒日巴的道歌里,他提到任何人见到他的颜面,听到他的话,记得他的生平故事的,他希望我们能在各处见到他,而不单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这是因为他伟大的慈心和悲心时时与我们同在。因此那些阅读他的生平故事,练习他的仪轨,书写、谈论或聆听他的故事,向他的画像和故事顶礼,向他献供,并将他的指示记在心中的;在未来,任何人像他一般好好地修行及禅修,即使只是提起他的名字或故事,这都将带来圆满的加持。你一定要记得,密勒日巴经历了非常艰辛的修持,并为了众生牺牲他的生命。只要有人见到或听到他的生平故事,这个人将得到加持,并能进行正确的佛法修持。

  我觉得他真的很伟大,因为他祈祷、渴望并拥有如此圆满的愿力,让人只是听到他的名字,就真的能够因为他的加持而修持佛法。犹如地、水、火、风、空是广阔及遍布一切的,他的加持、悲心及慈心也是遍布一切的。他发愿通过触碰到他的布衣、土地、石头、他所到过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触碰到它们,这将引领我们修持佛法。他的悲心和慈心是无量的。这代表如果我们不单只是阅读他的生平故事,而也像他一样应用佛法-这也是他的心愿-那无量的加持将遍布一切,就如土壤和水一样。

  基于他对所有众生的大悲心,他发了一个特别的祈愿:“我这个无时无刻都在说真理、从不说谎的人,我立下如此祈愿,任何聆听真理之歌的人将得到解脱。”

  我拥有很美好的密勒日巴道歌的传承,因此我将唱出这些道歌。同时,法友们,请你们尽力为世界和所有众生祈愿。这是很有帮助的。虽然只是短短的时间,但你能通过真实的祈愿获益。请为了帮助众生而专注地立下任何祈愿。

  自然的心性

  将你的心安住于自然的状态中,它是恒时免于散乱的。你的心一直以来都是完全真实的,从没沾染过任何不纯净的或是造作的。它一直都是纯净与透明的。

  荟供的意义

  有时你误会了荟供的意义。你以为荟供是享受水果、饼干和美食。其实在很久以前,荟供是大师们在洞穴中聚集,和空行及空行母享用各种食物。不单只是美食,还有骯脏的食物,混在一起吃。由于他们的理解及觉悟的力量,他们有能力将不纯净的转化为纯净的。我们有二元对立-好与坏,清洁与骯脏的分别。我们要干净的,不要骯脏的。这是二元对立,它远远地阻碍我们接近实相。要避免这样的二元对立,我们修持荟供将毒药转化为药物,将骯脏的转化为干净的。我也没这种能力。我们只能模仿。

  完结

  在我们进行结束仪式之前,从今天开始我们大家都有得忙了。然而,我们还是可以应用佛法修持。我在有任何机会的时候都会应用佛法修持。修行并不是独自一人在森林里或偏远的地方。修行是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面对困难的状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修持佛法是重要的,这比在山洞里独自修行要来得快。在洞里,怎么知道你的修行进展得如何了?告诉我。你不能。你说到目前为止没有生气,然后当你遇见不喜欢的人时,你就生气了。所以那是不实际的。我们需要应用每天的情形。我们需要好人和坏人,喜欢和不喜欢的人。他们全是你修行的助伴。如果你小心,他们就会辅助你。如果你不小心,他们将不会辅助你,反而会让你更生气。因此要小心、有正念、时时警觉,在任何时刻。如此,我百分百肯定你的修行将会圆满。

  回向功德

  我们应该把过去几天所累积的功德回向给所有众生,希望他们能从痛苦及痛苦的因得到解脱,并能觉悟,同时将功德回向给世界上所有伟大上师们的长寿。不一定是佛教徒或宗教人物。有上百万的人是非宗教性的,但他们有善良的心,并为这个世界作出极大的贡献。我们需要他们长寿。还有很多无法预测的灾难,如地震、海啸等。我们回向功德予所有的苦难得以去除,所有的众生获得证悟。所有众生都能证悟,因为在每一个众生之内都存在着究竟本然的品质。唯一的不同是我们是否有去承认它。如果我们觉醒于心识的智慧,那很肯定的大家都能觉悟。所以如此地回向你的功德。(完)

 
 
 
前五篇文章

桑杰年巴仁波切:如何观心

桑杰年巴仁波切:无常与慈悲

蒋康祖古仁波切:「转心」摘要

蒋康祖古仁波切:极密普巴金刚开示

蒋康祖古仁波切:极乐世界教授

 

后五篇文章

桑杰年巴仁波切:《一知全解》灌顶开示7——带着正见、正

桑杰年巴仁波切:《一知全解》灌顶开示6——你是一个真实

桑杰年巴仁波切:《一知全解》灌顶开示5——成熟心识,转

桑杰年巴仁波切:《一知全解》灌顶开示4——没人能读得到

桑杰年巴仁波切:《一知全解》灌顶开示3——佛陀并不希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