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38观心自在 1991.1.1~1991.1.15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38观心自在 1991.1.1~1991.1.15

  一月 一日  星期二

  书桌前,今天换上一本新的日历,让人联想到新的一年、新的一日、新的心境、新的愿望……。曾有人说:“昨日是过去的终结,今日是未来的开始。”在弘法四十多年的心路历程上,我总是对僧伽教育有信心、对弘法事业有希望、对利乐社会有欢喜、对慈济度众有方便,每天面对的都是崭新的一日,不知何谓“终结”?何谓“开始”?

  在日历的备忘栏上想写几个字,却看到密集的行程已排到十一月份,迎应时代计画人生,我的生活似乎在已拓好的版本上,着上颜色而已。

  “一九九一年佛光山佛教青年学术会议”今起在丛林学院一连举办五天,参与的学者、教授、观察人员,下午都陆续来山报到。此次青年学术会议论文发表有二十八篇,发表者平均年龄二十八岁;观察员有百人之多,平均年龄三十二岁,都是年轻有为的一代,希望藉此会议,从知名学者的讲评里,青年们可得到观摩及指导的机会。

  由吴定来、邱朝居居士等发起,为护持西来大学而举办的梁皇法会及佛学讲座今日圆满。晚上七时三十分前往劳工中心,代表西来大学为这次盛会表达由衷的谢意。

  负责司仪的张淑贞小姐对我表示,这些天来跟佛光山的法师相处,“惊觉”佛教原来也有活泼、喜悦的一面!其实,学佛本来就是要欢喜、快乐的,人生为甚么要苦苦恼恼?学佛除自受用外,也要他受用;给人好处欢喜,不是只有自己欢喜。世俗的感情、人情都会变,唯有心中的般若不变,学佛要的就是这些,而非世俗人情。故价值、意义、目的,才是人生的追求目标,愿有志之士要走出寺庙,因佛教是大众的、集体的,非只局限于寺庙里或个人表现而已。

  这次大会是集合很多人的辛苦参与共同护持的,如净耀法师这几天正在龙湖庵主持佛七,为此特请假下山成就昨天和今天的佛学讲座对发起的单位,实有说不出的感谢,他们分别是--

  三宝基金会:会长邱朝居、总干事陈泰诗。

  文殊讲堂弘法会:会长吴定来、总干事陈竹阳。

  高雄佛光书局:经理杜惠珍。

  元亨寺:代表照定法师。

  普贤寺:代表苏陈秀琴。

  凤山佛教莲社妇女会:会长张玉花。

  高雄佛教堂妇女会:会长涂静枝。

  法音寺妇女会:会长陈金菊。

  凤林观音寺慈爱会:会长翁静姝。

  冈山念佛会:会长周罗汉。

  净心弘法会:会长邱建龙。

  广德慈善会:会长黄锦鸿。

  大同文教基金会:总干事简文川。

  妙音讲堂:代表魏秀子。

  宏法寺妇女会:代表李淑美。

  共计有十五个单位,及负责财务的林素梅、接待的林美芳、香积组侯佳伶、总务组邱朝清、布置组陈锦、陈碧玉、机动组陈国良、插花张杜美华、摄影杨景州、海报黄茂藤。

  大同文教基金会会长杨信辉居士,以其亲书血书送我,其书云:

  “慈悲加喜舍,有因更有缘;

  文殊共普贤,佛陀平等心。”

  为让关心这次活动的信众了解,我也顺便告诉大家,功德金的收入共约六百余万元,支出约一百余万元。以礼“梁皇忏”的方式,将功德善款用来建西来大学,不仅可以消灾免难,更可以增加福慧。《四十二章经》云,度五百个人,不如度一有信仰的人;度五百个有信仰的人,不如度一有佛法的人;度五百个有佛法的人,不如度一行解并重的人。这次法会所度的人,都是有佛法、有信心、有发心的人,此功德实在是殊胜难喻。

  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欣见教界“大家一起来”的团结风气及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心。

  一月 二日  星期三

  早上会见多位信徒。

  张慧文居士请示一些有关“受刑人教育问题”,指示拟举办佛光慈心讲习会。

  应冈山念佛会会长周罗汉居士之邀,上午十一时前往冈山念佛会开示,并为冈山莲友说明成立“佛光会”的缘由。

  晚,在劳工中心有一场座谈会和皈依、剃度典礼。佛教初传中国,汉明帝夜梦金人,引起后来的佛道之争,而感召百人出家。在这一次为护持西来大学所筹办的梁皇法会,佛光山丛林学院派下的各级学部学生,男、女众共有八十八人发心出家,巧逢今天是弥陀圣诞日,皈依典礼后,接着就举行剃度典礼,在台湾佛教史上,有这么多人一起出家尚属首次。

  或许信众预知今晚有盛大的剃度典礼,除前来皈依者外,观礼的人把劳工中心的每个角落都站满了,挤不进来的只好在室外看闭路电视。座谈会时,大家所提的问题,也都以“出家”为多--

  出家要有出家的性格,学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也一样,如果出家了,对世俗仍贪爱,那出家就很辛苦了。人在世上对“需求”永远不能满足,心中拥有三千世界的满足感,才能出家。出家非逃避社会,非情场、商场或政治上失意才出家,出家乃发大心、为断除烦恼、为普渡众生、为弘扬佛法、为了生脱死。至于如何培养得度因缘,则要人在红尘心在佛法才有机缘,参加短期出家也是一种因缘。

  有些子女出家,父母也是不答应的,但佛光山的出家众大部分是父母送来的;出家是要自己请求,不是我“叫”来出家的。这次为八十八位青年学子举行剃度,其共同的特色--

  一、年龄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

  二、都是童贞入道。

  三、经父母首肯同意。

  四、受过佛学教育。

  五、经过师长审核。

  六、立有誓愿书。

  七、佛教家庭子弟。

  现代人口边常讲的“修行”,是形式的、逃避的、无慈悲、无佛法的修行,都是佛门小乘、不发心的焦芽败种。

  道源长老曾云:“修行、修行,都把佛教快修完了!”大家对佛教不热心、不关心,假借“修行”之名而不过问,佛教自然就快要完了!

  印顺长老亦曾云:“修行、修行,其实有些人将修行当作懒惰的代名词。”对弘法家务不热衷,对利生事业不积极,不想做事的懒人,才想到要修行。

  佛道遥远,非那么简单容易,不是用嘴“嚷”就是有修行。佛光山丛林学院的学生,每天清晨四时三十分起床,然后早课、典座、过堂、打扫;七时到十一时,上课、过堂、跑香;下午一时三十分到四时三十分,上课、出坡;晚上七时到十时,晚自习、晚课;十时,打坐、安板。行解并重的修行每天达十四小时以上。

  修行非口号、形式,而是要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用慈悲的语言应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对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生活中有佛法,才叫“修行”。

  如何引导子女学佛?父母对此不要操之过急,要懂得青少年的心态,尚未就学的子女,常挂在口边的是:“爸爸说……或是妈妈说……”;上学的小孩,则说:“老师说……”;初中的学生,是:“同学说……”;高中以上,是:“女(男)朋友说……”。故要迎合子女的需要,在权巧方便上要培养因缘,不要强迫。

  我有不少徒弟,很多人都赞叹我很会管教,但我知道也有些徒弟不见得会听我的话,我不能以师父的权威来压制,也要在旁“苦等”、“伺机”选择适当时间、地点才能有机会予以开导、规劝。这种心思,惟有为人父母者才会共鸣。

  “发心出家最吉祥,割爱辞亲离故乡;

  无钱无缘由他去,只要佛法作慈航。”

  祈祝今晚圆顶的八十八位学子,二、三十年后仍在佛门,不流失一个。

  一月 三日  星期四

  上午八时起,和新出家的徒众个别谈话──“师徒时间”。

  满平、满开因自己有道场,早上向我告假,要回台北,勉其在外弘法,仍要遵守佛光山家规,不外出化缘、不到处攀缘,要用功学习佛法仪礼,以佛教文教事业为主,不要流落为应付道场……

  广德慈善会会长黄锦鸿陪同立委吴德美来访。谈及目前社会脱序问题,不是用钱可以解决的。社会上一般人士只喜欢做善事,但比善事更高一层的是文化、教育。慈善事业任何人都可以做(小偷、强盗依然可以用赃贝臧物来布施),而教育、文化事业则非有般若智能者不易做到。故改善社会风气,要彻底从心灵改变起。多鼓励助学贷款、委托研究、奖励出版……以激发大众对文教事业的重视。

  晚,八时三十分,在东禅楼礼堂,为这次“佛教青年学术会议”发表主题演说,讲题是:“佛教如何现代化!”

  “现代化”即是已开发之意,这个名词代表进步、迎新、适应、向上,不管国家、社会、宗教,都随时代空间、时间的转换,不断寻求发展,不断趋向所谓“现代化”。

  佛教自佛陀创教以来,也无不随时代,配合当时风尚,所谓契理契机,使弘法的方式日新月异,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如经典方面,佛陀时代,以口授传法,佛涅槃后,随着时代进步才有贝叶抄经、刻经、印经……发展到现在的计算机大藏经,都是由于“现代化”而形成各个时代的作品。

  “佛教如何现代化?”我有四点意见:

  一、佛法--现代语文化。要使佛法广为流传,必须要具备多种的语文能力,才能使佛教走入世界每个角落。

  二、传教--现代科技化。在讲求时效的现代社会,要广泛应用传真、卫星转播等科技来弘法,以节省时空、人力,来提高大众对佛教的认识。

  三、修行--现代生活化。从服务、奉献、精进、耐劳中修行,在生活中不以忙为苦、不以劳为苦、不以无为苦、不以恼害为苦、不以娑婆恶浊为苦……方为修行。

  四、寺院--现代学校化。自古寺院就是代表传法、办道的地方,图书馆、会议室、讲堂,可以把信众接引到更高的文化领域,故寺庙功能学校化,可以提升大家对文教事业的重视。

  一般雕刻家在塑造人物时,总是鼻子大、眼睛小。因为大鼻子可以变小,小眼睛可以放大。这是雕刻的秘诀。喻在事物方面,难免都有估计错误的时候,太过于刻板的严密计画,会导致大错的根源,凡事还是要预留“修正”的空间,尤其在待人接物时。

  一月 四日  星期五

  为配合三月份的罗汉戒期三坛大戒,山上的工程都在加紧赶工中,上午巡视了三宝殿、金、玉佛楼、大斋堂等工程,希望至少在春节间,飞扬的尘土、零乱的建材用具,不要影响到寺容。

  任教于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约翰麦克雷教授,前天以中文作专题演说,博得满堂的喝采,非只是其演说的内容,而是一口标准流利的国语。麦克雷教授为大家介绍美国当前的学府耶鲁、哈佛、史丹佛、柏克莱、密西根、康乃尔等大学佛学研究计画与各校特色。并主张台湾、中国大陆、美国佛学研究生,彼此互相交流、联谊,将有助于吸引优秀的青年从事佛学研究,达到国际性的弘扬佛法……

  很多青年则以英文向麦克雷教授提出问题,麦克雷教授仍用中文回答,场面非常热烈。有几位徒众私下对我说,参加这次会议后,要发心好好把英文学好。

  约翰麦克雷教授和蓝卡斯特教授,对佛教非常友善,对佛法也颇有研究,对佛光山的各项事业及在国际上的弘法精神非常赞叹。曾说:“佛光山的目标很大,受外界的攻击、批评自然成正比,不过,不管如何我们永远护持佛光山。”真是相逢何必曾相识!

  下午和傅伟勋、郑振煌、杨惠南、蓝吉富等教授,谈及佛光山最近两次密集的学术会议,给大家的影响、看法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谈及办报、办杂志、从事研究工作的心得,更谈及筹组“光明党”的理念……无所不谈。

  深感包容别人就是扩大自己。

  为慰劳三宝基金会等十五个单位,发起筹建西来大学而举办的梁皇法会,晚上七时在祗园厅以“飞机餐”宴请所有的工作人员,计有一百八十人左右。

  这次法会承蒙大家的发心,非常感谢,无以为报,仅邀大家来此小聚,以表我们的感激。佛光山最近一连有两次的学术会议,山上都很忙,在法会期中未能好好招呼大家,实感抱歉。也因这次活动,看到佛教界齐心团结的现象,深感欣慰,佛教缺少的就是一股凝聚的力量,希望今后在高雄,佛教有一“中心”作为联络、交谊的重点。

  法会期间的功德善款多少不计,学佛要的是平安、幸福、快乐。精神的融和、情谊的交流才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

  席间,心平、慈惠、慈容带动大家歌唱,餐后并由法师带领巡山或参观佛教文物陈列馆。

  晚,九时,在*轮堂召开职事会议,为全山徒众说明成立“中华佛光协会”的缘由及目前各地成立分会的情形。中华佛光会是信徒的、人间的、救世的、理性的、福利的、活跃的、全民的、生活的、慈悲的、开拓的、联谊的、信仰的、团队的、服务的、结缘的。

  希望此协会的成立,能让信众有更广大的空间来参与佛教活动,如佛学座谈、经论研究、家庭普照、出席国际性活动、旅游参访……等,以发扬自利利他,福利社会,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

  一月 五日  星期六

  八时,主持“青年学术会议”闭幕联谊。除颁发论文发表人的奖学金外,还要感谢傅伟勋、杨惠南、蓝吉富、郑振煌四位教授,会议期间对青年学子的指导与爱护。

  本山所举办的活动很多,不一定每一项都要有特别的意义或用心,有时是随缘,有时是心愿,有时是为佛教需要。

  今天看各位从四面八方济济一堂,实在是佛教兴隆的表征。尽管现代科技文明带给大家在生活上多么大的贡献,但科技却不能让大家情意交流,在相处上就很苦。故沟通、来往、融和,在实质上实在比科技更让人有贴切感。

  上一代的师长有宗派观念,互相不来往,不但自我愈来愈封闭,佛教也因此而呈现距离。身为下一代弟子,要多利用会议机会,彼此联谊、认同、来往,有了沟通自然就会培养团队精神,将精神、心力贡献给大众,联手为佛教兴隆肩负起责任。

  如果说这次会议有什么特别的“苦”心,那就是希望现代的学佛青年要团结在一起,团结才有力量,有力量佛教才不会衰微,不要承袭上一代“老死不相往来”的陋习。

  佛教本来就是人间的,在很多经典中都可以窥知,因为佛教本来就是以人为本的。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是“生活比生死重要”,生活解决了才能了生死;有出世思想才能做入世事业……。人间佛教是人间性、活跃性、生活性,故佛的戒法也是人间的,如四圣谛、五戒、六度、十善……奉行人间佛教,世界自然无争、祥和、美满。

  中午,依淳、永忏、永藏为出版社和视听中心的工作向我请示。勉其对文教事业要用佛法来经营,不要用世俗的生意方式来经营。布施、结缘、人和是做事第一要件。

  对有缘的人,明知吃亏也要与其来往。因为缘分很重要,金钱失去了可以再赚回来,情分失去了就很难再拾回。佛门讲究的是惜缘,不要为区区的款额而断了好不容易结的缘。

  由嘉义圆福寺主办、救国团嘉义团务指导委员会和嘉义商职协办的佛学讲座,今晚七时三十分在嘉商大礼堂举行。

  讲演前,嘉义市市长张文英女士亲自到会场致词;嘉义县社会科科长沈谦先生,代表县长为感谢圆福寺协助义诊致赠感谢状;圆福寺信徒呈献了一幅九龙图……。不难想象嘉义地区信众对佛教的护持。

  今天的讲题是“禅的妙用”。一个人的生活除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禅”。禅,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我们的本心自性。

  我们在生活中,几乎是被人牵着鼻子走,没有自主的生活,喜怒皆在人家的一句话中,那有自我?都是受别人影响,过去的一句话,为何老在心中“过”不去呢?那就是因为生活中没有禅……

  晚,十时三十分,和游次郎、刘坤火、范耀仁夫妇谈及佛光人会的筹组。

  因明天还有座谈会、皈依典礼。安单于圆福寺。

  一月 六日  星期日

  依严知道我昨晚要住在圆福寺,特别把我的寮房刷洗得好干净,地板还上了一层蜡。早上从浴室盥洗完出来时,不慎滑了一跤,屁股映着亮光光的地板,实在感觉不出设备完善的物质享受,其安全度是否也成正比?现代很多人,因冰箱制冰方便,猛吃冰品,把肠胃都吃坏了;彩色电视好看,毫无节制地把眼睛都看坏了……。这些都是在“享受”之余引来的后遗症。人升天要有升天的福,对物质文明的享受,我一向不敢茍同,还是喜欢朴实的生活。

  上午九时,为圆福学园的学生开示。

  我这一生收获最大,给我帮助最大的就是“忍耐”。很多人做事会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忍耐。“忍”是力量,有力量才可以承担一切,对抗境界。能忍的人才能“观自在”,观人自在、观事自在、观境自在、观理自在;反之则一切都不自在。

  在大冶洪炉的团体中,艰难、困苦、伤害、侮辱……是当然的,受得了、忍得下,且不以为苦,日子自然会过得很安然。大家来此学佛,须知什么叫“佛法”--

  一、能忍就是佛法:一忍天下万事休,世间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好就有坏,有善就有恶,只有佛法才是绝对的,对不好的要忍,对太好的更要忍。

  二、感恩就是佛法:细想一个人从出生到现在,享受世界给予有多少?温暖的呵护、识字的教导、娱乐的供养、知识的培育……。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则内心贫穷、思想贫穷,人人要做富有的人,就要知道“感恩”。

----------------------------------------------------------------------------------------------------------------

更多星云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40放眼世界 1991.2.1~1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41人生使命 1991.2.16~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42菁华语录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43转折点 1991.3.1~19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44勤耕心田 1991.3.16~

 

后五篇文章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39美好人生 1991.1.16~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37自性本清净 1990.12.1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36修行是什么 1990.12.1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35慈悲不是定点 1990.11.

星云法师:星云日记 34欧游记事 1990.11.1~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