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邹相美文:浅析《劝孝歌》中的孝道思想 |
 
邹相美文:浅析《劝孝歌》中的孝道思想
作为文化礼仪之邦的中国,历来重视孝道思想。从《孝经》到《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简称《二十四孝》),从孔子、孟子到后来的儒家志士,一直将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实际上,孝道文化作为中国早期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在经历了孔子、孟子以及后来历代儒家,特别是统治阶级、文人墨客的诠释与渲染之后,已经成为一个健全而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足以见出,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 最近在阅读有关孝道方面的书籍时,看到一篇明代知名教育家朱柏庐先生的《劝孝歌》,更是将“孝”这一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渲染得淋漓尽致。看完该文之后,掩卷而思,不禁泪流满面。 朱柏庐(1627年~1698年),生于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名用纯,字致一,昆山玉山人。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其父朱集璜在守昆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柏庐昼夜恸哭,痛不欲生。当时他的弟弟用白、用锦还年幼,妹妹从商还在母亲的腹内,未出生。后来,他上侍奉老母,下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等到时局稳定后,他才回到故里。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朱柏庐身患重病,临终前告诫后世子弟:“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 《劝孝歌》全文:孔子著孝经,孝乃德之属。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胎婴未成人,十月怀母腹。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惟恐生产时,身为鬼眷属。一旦儿见面,母命喜再续。爱之若珍宝,日夜勤抚鞠。母卧湿簟席,儿眠干被褥。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儿秽不嫌臭,儿病身甘赎。儿要能步履,举止虑颠状。哺乳经三年,汗血耗千斛。儿要能饮食,省口姿所欲。劬劳辛苦尽,儿年十五六。慧敏恐疲劳,愚怠忧碌碌。有善先表扬,有过则教育。儿出未归来,倚门继以烛。儿行千里路,亲心千里逐。孝顺理当然,不孝不如禽。 末学现在与大家一起赏析这首《劝孝歌》—— 孔子著孝经,孝乃德之属。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孝经》这本书,很多同修肯定品读、演习过,传为孔子所著。《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通过《孝经》也可看出,父母的艰辛与不易,特别是我们的母亲,更是辛苦之极。“笃”有“厚”、“深重”之意,“尤以母为笃”即是说母亲的恩情更深,母亲所受的苦痛更深重。这是《劝孝歌》的开头,总领全文,诠释了孝道的重要性,同时以“尤以母为笃”作为承上启下的句子,深入阐释母亲的艰辛与苦痛。 胎婴未成人,十月怀母腹。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这两句是说胎儿在母腹中成长的过程。《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记载:“佛告阿难:‘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母胎怀子,凡经十月,甚为辛苦。在母胎时,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将来,午消散去。母怀胎时,第二月中,恰如凝酥。母怀胎时,第三月中,犹如凝血。母怀胎时,第四月中,稍作人形……’”在该经文中,佛陀详细阐述了胎儿在母体中十月的阶段情况,指出母亲怀胎十月所受的苦痛与折磨。“饮血食肉”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胎儿的生命源自母体,若无母亲,则无生命的成长与延续。既然我们的生命都是父母赐予的,既然我们的生命就是母亲给养的,我们能不孝顺双亲吗? 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惟恐生产时,身为鬼眷属。我记得当儿子快出生时,妻子的额头上汗涔涔的,双手紧抓着被褥,那种锥心的痛只要她自己能够体会。用“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来形容母亲临产时的苦痛与煎熬,一点儿也不为过。现在很多母亲在生产时选择剖腹产,为何?一是母子能够减少痛苦;二是婴儿出生时的死亡率能降到最低。任何一位当母亲的,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地“呱呱”落地,谁也无法忍受那些突如其来的意外。这两句话能够体现母亲的怀胎守护之恩及临产受苦之恩。能够如此疼爱我们、爱护我们的,也只有父母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孝敬父母、敬重父母呢? 一旦儿见面,母命喜再续。爱之若珍宝,日夜勤抚鞠。常说人生有四大喜,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但我觉得还有一喜比这四喜更有意义,更加欢喜,那就是母亲见到孩子顺利降生。“一旦儿见面,母命喜再续”,母亲见到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亲生骨肉,就感觉到自己重生一般,为自己的生命延续而欢呼兴奋,那是多么令人振奋与喜悦的事情啊!古谚说“母不嫌子丑,狗不嫌家贫”,父母对孩子的珍爱是与生俱来的,是母子之间高若山、深似海的情感所致。既然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如此深、用情如此真,我们又岂能做出不孝顺的忤逆之事呢? 母卧湿簟席,儿眠干被褥。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这两句说的就是《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父母十大恩情”中的“回干就湿恩”。这让我想起了儿子刚出生时,妻子的种种行为。每天晚上,妻子都会搂着儿子睡觉,为了让他顺利地吃奶,妻子常常一只胳膊露在外面,侧着身子睡觉。等到第二天起来的时候,妻子常常是浑身无力、胳膊与腰部也是疼痛难忍。但即便是这样,她依然每晚都坚持着,生怕影响到孩子的休息。而每次回家的时候,妻子都坚持自己抱孩子,一抱就是几个小时。那种爱,是多么地无私与厚重啊! 儿秽不嫌臭,儿病身甘赎。儿要能步履,举止虑颠状。这两句是在说,母亲养育孩子,是一把屎一把尿地辛勤劳碌着,对孩子有“洗濯不净恩”。一旦孩子有个病痛什么的,母亲那真是心如刀绞,即便是让自己替孩子接受病痛,也无怨无悔。等到孩子能走路了,母亲更是正襟危坐,时时担心孩子会不会有什么闪失。世上还能有比母爱更深的感情吗?我们为人子女的,岂能不去尽孝呢? 哺乳经三年,汗血耗千斛。儿要能饮食,省口姿所欲。这是在说母亲的“哺乳养育恩”和“咽苦吐甘恩”。母亲为了哺乳孩子,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耗尽了体能与心血,却从无半点怨言。等到孩子能自己吃喝了,母亲会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即便是减少自己的“口粮”,也要给孩子买好吃的、好喝的。试问,如此慷慨无私的母爱,能不让我们感动吗?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去奉养、孝敬双亲呢? 劬劳辛苦尽,儿年十五六。慧敏恐疲劳,愚怠忧碌碌。父母为孩子操劳、奔波,等到孩子十五六岁了,进入学堂上学读书了,若是孩子聪敏颖慧的话,又害怕会累着孩子;若是孩子愚钝懈怠的话,又担心孩子长大了会碌碌无为。父母的心,真是无时无刻不在孩子身上,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深加体恤恩”。既然父母为我们殚尽竭力、体恤有加,我们能不奋起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吗?我们能不孝顺父母,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吗? 有善先表扬,有过则教育。儿出未归来,倚门继以烛。父母对孩子的宽容与理解,是任何人都赶不上的。孩子的善言善行会得到父母的嘉许,孩子的过失与过错会得到父母的宽恕与教诲,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旦孩子外出未归的时候,母亲就会靠在窗门前,向着远处眺望,等待着孩子的归来。即便是到了夜晚,母亲也会点燃烛光,静静地等着孩子。这种“究竟怜愍恩”,是多么地深重与厚实啊!想想我们自己呢?有时候为父母花去一点时间就满口怨言,这是多么地不应该啊! 儿行千里路,亲心千里逐。孝顺理当然,不孝不如禽。有一首歌曲的名字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唱得就是儿在外面,母亲异常牵挂的感人情怀。回想起我在外地上大学时,母亲隔三岔五就给我打电话,嘘寒问暖时的情景,不禁潸然泪流。父母对我们有十大恩德(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回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远行忆念恩、深加体恤恩、究竟怜愍恩),父母对我们的爱之深、情之切,是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也表达不出的。我们尊崇孝道、孝敬双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不孝顺父母,就连禽兽也不如。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孝道的重视与尊崇,并以此告诫后世,一定要将孝道发扬推广,做一个有孝心、重孝道的人。 仔细地通读完这篇《劝孝歌》,不得不为作者细腻的语言与独到的笔触所叹服。再结合《父母恩重难报经》来读诵这篇文章,更是心潮起伏,泪水涟涟。我们的父母,是多么地艰辛与不易啊!我们的父母,是多么地慈爱与善良啊!我们的父母,是多么地坚强与勇敢啊!我们的父母,是多么地伟大与高尚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道思想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更是我们每个为人子女的应尽责任和义务。我代表天下的子女,敬祝我们伟大的父母身体康泰、笑口常开! (邹相,2010-8-23于郑州,刊载于《香港佛教》2010年第12期,总第60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