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增比丘:四圣谛 第一章 苦圣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增比丘:四圣谛 第一章 苦圣谛

  四圣谛

  四圣谛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圣是如实,并非不如实,是真实不虚之义。在[相应部.谛相应6.6经]里佛说∶「诸比丘!于过去世(于未来世,于现在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所宣说。以何为四圣谛耶?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根据[清净道论]指出∶「苦谛,有苦难的特相,有热恼的作用(味),以继续进行为现状(现起)。集谛,有生起的特相,有不断绝的作用,以障碍为现状。灭谛,有寂静的特相,有不色的作用,以无相为现状。道谛,有出离的特相,有断烦恼的作用,以(从烦恼)出来为现状。」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 [谛分别经MN141Sacca Vibhanga Sutta])里佛说∶ 「此是正行说法。谓四圣谛广摄(包含广泛),广观(从广角来看),分别(从差别看),发露(把隐秘的说出来),开仰(开示令人敬信),施设(举例),显示,趣向(引导走向)。」

  为什么四圣谛是真理呢?因为佛所宣示的是宇宙的真相,他把一切物质与心灵的现象都清清楚楚的解说出来。为人天一切众生广泛教示,广泛显示此四圣谛,从各项差别来解说,把隐秘的说出来,开示令人生起敬信,举例说明,显示给听众明白,引导众生趣向涅槃。是那四个真理呢?这就是苦的真理,苦因的真理,苦灭的真理,苦灭道的真理。它们是圣人所通达的真理。

  对于四圣谛与八正道,佛肯定说∶「若人皈依佛,皈依法与僧,依于正知见,得见四真谛。苦谛苦集谛,苦灭谛道谛、灭苦八正道,导至苦寂灭。」([南传法句经新译190,191偈])佛形容这八正道为古仙人道,古仙人道迹。在[杂阿含287经]里佛说∶「我今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

  凡夫的绮语多的是,浪费时间,消耗精力,招惹麻烦。佛在[相应部.谛相应10. 2经里对诸比丘说∶「勿论种种之畜生论、谓∶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论、怖畏论、战争论、食论、饮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论、亲族论、车乘论、村里论、聚落论、都城论、地方论、女人论、男人论、勇士论、街路论、池边论、亡灵论、种种论、世间谭、海谭,如是之有无论是。何以故耶?诸比丘!此论不引义利,不达初梵行,不能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诸比丘!汝等论时,以“此是苦也”应论,“此是苦集”应论,“此是苦灭”应论,“此是顺苦灭之道”应论。何以故耶? 诸比丘!此论为引于义利,成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诸比丘!以“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我们修行人应常警觉,守护口门,避免闲谈,而应多讨论苦集灭道的道理。

  苦圣谛的经文与解释

  身苦∶

  [大念处经]里的经文:「然,诸比丘!苦谛者何耶?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闷是苦,求不得是苦,约略言之,五取蕴是苦。

  复次,诸比丘!生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生、出产、入胎、转生、诸蕴之显现,(内外)诸处之摄受,诸比丘!此名为‘生’。

  复次,诸比丘!老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年老、老耄、齿落、头发白、皱纹皮肤、寿命短缩、诸根熟衰,诸比丘!此名为‘老’。

  复次,诸比丘!病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病痛、头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齿痛、舌痛、腭痛、咽痛、风喘、咳嗽、喝吐、喉啤、癫痫、痈瘿、经溢、赤胆、壮热、枯槁、痔疟、下利。诸比丘!此名为‘病’。[1]

  复次,诸比丘!死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消失、散灭、破坏、灭亡、消灭、死殁、命终、诸蕴之破坏、死尸之放弃,诸比丘!此名为‘死’。」

  在这里,佛陀从世间法与佛法来分析苦谛。世间法的‘生’是‘生、出产、入胎、转生。’,佛法的‘生’是∶‘诸蕴之显现,诸处之摄受。’世间法的‘老’是:‘年老、老耄、齿落、头发白、皱纹皮肤、寿命短缩。’,佛法的‘老’是:‘诸根熟衰’。世间法的‘死’是∶‘消失、散灭、破灭、灭亡、消灭、死殁、命终。’佛法的‘死’是∶‘诸蕴之破坏,死尸之放弃。’从佛法看生命中的第一剎那为‘生’,最后一个剎那为‘死’,两者之间为‘老’。

  为何生、老、病、死是苦呢?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Sariputta)详细解释生苦说∶「诸贤!说生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生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生则生,出则出,成则成,兴起五阴(五蕴),已得命根,是名为生。诸贤!生苦者;谓众生生时,身受苦受,遍受(普遍感受),觉(知道),遍觉(普遍知道)。心受苦受,遍受,觉, 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极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 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生苦者,因此故说。」

  胎儿在母胎有了命根,兴起五蕴,是名为生。生苦指胎儿在母胎之苦,处母胎时如陷牢狱,日夜不停,要待期满才得出离。[清净道论]说∶「由于入胎等类的苦∶有情生时,不是生于青莲、红莲、白莲之中,但是生于母胎中,在生脏(胃)之下,熟脏(直肠)之上、粘膜和脊椎的中间、极其狭窄黑暗、充满着种种的臭气、最恶臭而极厌恶的地方,正如生在腐鱼、烂乳、污池等之中的蛆虫相似。他生于那样的地方,十个月中,备尝种种苦,肢体不能自由屈伸,由于母胎发生的热,他好象是被煮的一袋菜及被蒸的一团麦饼。这是说由于入胎之苦。」胎儿出生时,身经产道,周边如四山夹身,极端痛苦。难产时母子俱有危险,婴孩出生时,接生人员粗手接触嫩皮,犹如刀割,为了令婴儿自己呼吸而大力括皮股,使婴儿啼哭。身心受苦,热受,极热烦恼忧戚受,全身普遍感受,知道,普遍知道,这些都是生苦。

  [清净道论]又说∶「如果你不生到地狱里面去,怎么会受那里火烧等难堪的痛苦呢 ?所以牟尼说 ∶那里的生是苦。

  在畜生里,要受鞭杖棍棒等许多的痛苦,难道不生到那里也会有吗 ?所以那里的生是苦。

  在饿鬼里,便有饥渴热风的种种苦,不生在那里是没有苦的,所以牟尼说那里的生是苦。

  在那黑暗极冷的世间中的阿修罗,是多么苦啊 !不生在那里便不会有那样的苦的,所以说那里的生是苦。

  有情久住在那如粪的地狱的母胎中,一旦出来便受可怕的痛苦,不生在那里是不会有苦的,所以那里的生是苦。更何必多说,何处何时不有苦呢 ?

  然而离了生是绝对不会有苦的,所以大仙说生是第一苦。」

  以上是生苦的解释。

  在[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详细解释老苦说∶「诸贤!老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彼为老耄,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杖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 根毁熟,颜色丑恶,是名为老。诸贤!老苦者,谓众生老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 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 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老苦者,因此故说。」

  人生都要经历由少到壮,由壮到老的过程,这是无法避免的。人老了,头发灰白,牙齿脱落,体力日衰,饮食难消,身体弯曲,脚步迟钝,体重气虚,机能衰退,持杖而行,皮肉舒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是名为老。老苦是有许多不便和障碍的,有时令人生起厌烦。身心受苦,热受,极热烦恼忧戚受,全身普遍感受,知道,普遍知道人老的情况。

  以上是老苦的解释。

  在[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详细解释病苦说∶「诸贤!病者,谓头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齿痛、舌痛、腭痛、咽痛、风喘、咳嗽、喝吐、喉啤、癫痫、痈瘿、经溢、赤胆、壮热、枯槁、痔疟、下利。若有如是比余种种病,从更乐触生,不离心,立在身中,是名为病。诸贤!病苦者,谓众生病时,身受苦受,遍受, 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病苦者,因此故说。」

  病者,每一个人都免不了要患病。佛经也提到人若四大不调,即有四百四十种病,诸如头痛、眼痛、耳痛、鼻痛、面痛、唇痛、齿痛、舌痛、颚痛、咽痛、风喘、咳嗽、喝吐、喉啤、癫痫、痈瘿、经溢、赤胆、壮热、枯槁、痔疟、下利等等。重则伤害脏腑,轻则皮肉损伤,伤风感冒,大小病痛多的很,有的人长年卧病在床,更是痛苦,虽有先进的医药照顾,亦使身心倍受烦恼创伤,可知病痛的确是苦。身心受苦,热受,极热烦恼忧戚受,全身普遍感受,知道,普遍知道病苦的情况。

  以上是病苦的解释。

  在[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详细解释死苦说∶「诸贤!死者,谓彼众生,彼彼众生种类,命终无常,死丧散灭,寿尽破坏,命根闭塞,是名为死。诸贤!死苦者,谓众生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热受,遍受,觉,遍觉。心热受,遍受,觉,遍觉。身心热受,遍受,觉,遍 觉。身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壮热烦恼忧戚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死苦者,因此故说。」

  死者,命根的的断绝,色身的舍弃。凡是生下来的都不能免除于死,有的人在胎中死,有的少年时死,有的壮年时死,有的老年时死,有的生病死了,有的意外而死。就算是权贵,势大财富亦无法免于一死。命终之时,寿尽身坏,命根闭塞,四大离散,意识脱离身体,痛苦不堪。造恶者死时或者见到山崩地裂,洪水,猛火,狂风,或者见到畜生,饿鬼,地狱等道众生境界,见到他的恶业之相的成熟,惊恐不已,这时才知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只有随业而去。善人不忍离于他喜爱的亲人或事物,同样的在临终时意念极端痛苦。身心受苦,热受,极热烦恼忧戚受,全身普遍感受,知道,普遍知道死苦的情况。唯有那些精勤修行者,成就四不坏信,也就是于佛不坏信,于法不坏信,于僧不坏信,和于戒不坏信方能脱离恶道。唯有那些证得四果的才能了脱生死苦海。

  以上是死苦的解释。

  心苦∶

  [大念处经]的经文:「复次,诸比丘!忧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忧、愁、戚、内忧、内怆,诸比丘!此名为‘忧’ (也作愁)。

  复此,诸比丘!悲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叹、悲、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诸比丘!此名为‘悲’。

  复次,诸比丘!苦者何耶?诸比丘!关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苦’。

  复此,诸比丘!恼者何耶?诸比丘!关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恼’。(也作忧。)

  复此,诸比丘!闷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恼、失望、沮丧、气馁、愁闷,诸比丘!此名为‘闷’。(也作恼。)」

  [清净道论]对这解释说∶「‘愁’是丧失了亲戚等事的人的心的热恼,虽然它的意义与忧一样,但它有心中炎热的特相,有令心燃烧的作用,以忧愁为现状。因为愁是苦苦,及苦的所依,故是苦。‘悲’是丧失亲戚等事的人的心的号泣。它有哀哭的特相,有叙述功德和过失的作用,以烦乱为现状。因为悲是行苦的状态,及苦的所依,故是苦。‘苦’是身的苦。身的逼迫是它的特相,使无慧的人起忧是它的作用,身的病痛是它的现状。因为它是苦苦,及使意苦,故为苦。‘忧’是意的苦,心的逼恼是它的特相,烦扰于心是它的作用,意的病痛是它的现状。因为它是苦苦,及令身苦,故为苦。‘恼’是丧失亲戚等事的人,由于过度的心痛,而产生的过失。也有人说这不过是行蕴所摄的一种(心所)法而已,心的燃烧是它的特相,呻吟是它的作用,憔悴是它的现状。因为它是行苦的状态、令心烧燃,及身形憔悴,故为苦。」

  以上是愁悲苦忧恼苦的解释。

  [大念处经]的经文:「诸比丘!什么是怨憎会苦呢?在这里,任何人有了不想要的,讨厌的,不愉快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或法尘,或者任何人遭遇到心怀恶意者。心怀伤害意者、心怀扰乱意者、心怀危害意者,与这些人会合、交往、联络、结合,诸比丘!那称为怨憎会苦。」[2]

  在[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详细解释怨憎会苦说∶「诸贤!说怨憎会苦者。此说何因?诸贤!怨憎会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不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如是外处、更 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不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同会一,有摄、和、习,共合为苦,是名怨憎会。诸贤!怨憎会苦者,谓众生怨憎会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怨憎会苦者,因此故说。」

  以上是怨憎会苦的解释。

  「诸比丘!什么是爱别离苦呢?在这里,任何人有想要的,喜爱的,愉快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或法尘、或者任何人遇到心怀善意者、心怀好意者、心怀安慰意者、心怀安稳意者、母亲、父亲、兄弟、姊妹、朋友、同事或血亲,然后丧失了与这些人的会合、交往、联络、结合,诸比丘,那称为爱别离苦。」[3]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详细解释爱别离苦说∶「诸贤!说爱别离苦者。此说何因。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实有内六处,爱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合为苦。如是外处,更乐、觉、想、思、爱,亦复如是。诸贤!众生实有六界,爱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彼异分散,不得相应,别离不会,不摄、不习、不和 合为苦,是名爱别离。诸贤!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别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身心受苦受、遍受、觉、遍觉。诸贤,说爱别离苦者,因此故说。」

  以上是爱别离苦的解释。

  [大念处经]的经文∶「然,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诸比丘!于生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

  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也。诸比丘!于老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é我等实非于老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

  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也。诸比丘!于病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é我等实非于病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

  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也。诸比丘!于死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é我等实非于死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

  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也。诸比丘!于忧、悲、苦、恼、闷之众生,生如是之欲求:é我等实非于忧、悲、苦、恼、闷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û 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也。」

  在[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详细解释求不得苦说∶「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此说何因。诸贤!谓众生生法,不离生法,欲得令我而不生者,此实不可以欲而得。老法、死法、愁忧戚法。不离忧戚法,欲得令我不忧戚 者,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苦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 生实生乐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乐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 思想而不可乐、不可爱念者,欲得转是,令可爱念,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众生实生思想而可爱念,彼作是念,若我生思想可爱念者,欲得令是常恒久住不变易 法,此亦不可以欲而得。诸贤!说所求不得苦者,因此故说。

  以上是求不得苦的解释。

  [大念处经]的经文∶「然,诸比丘!约略而言,五取蕴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丘!约略而言,此等名为五取蕴之苦。诸比丘!此亦名为苦圣谛。 û 在[分别圣谛经]里称之为‘五盛阴苦’。即众生把变化无常的身心现象当成是我的,而长久遭受轮回之苦。

  以上是五取蕴苦的解释。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总结苦圣谛说∶「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圣谛。」

  如何观察苦呢?

  1.身苦

  在[杂阿含133经]里佛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去(知)本际﹖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哀愍,广说其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长久的生死轮回,就是被无明所障碍,以爱为最重要的原因。我们要会观察因爱所带来的苦,若一个人不能感受到苦的话,那么佛法对他来说将如隔靴抓痒一般,不能相应。所以一个行者必须静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世间的苦,才能入道。最容易观察的到的是病苦,死苦;心里肯定这些苦是存在之后,再返回头肯定自己也会得病苦,死苦。等到观察色相的苦肯定普遍之后,再来观察心的苦,这时从自己的心受到苦楚时去冷静地观察,就会契入正道,去寻找苦的因。

  佛在[杂阿含6经]中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

  在[杂阿含5经]中佛言∶「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我们观察一下自已,是不是对这色、受、想、行、识爱喜呢?因为爱喜的缘故,我们才于苦不得解脱。我们才受长久的生老病死之苦。所以对苦,自己的、他人的,必须要能见得到,体会得到,心明白它。世人因为都不明白它,而且以颠倒心去执取五蕴,所以佛才说他们喜爱苦。若能修到知苦,还要进一步离于苦的根源,心中对色相不起欲贪,要离于对色相的欲贪,这即是所谓离于色执取蕴(心中对色相生起的种种爱恋执取) ,心才能解脱于贪。

  2.心苦

  忧(愁)、悲、苦、恼(忧)、闷(恼)除了苦是属于身苦之外,其余四种都是心苦,都包含在瞋中。这些都可以依心路过程来观照它们。

  怨憎会苦是指遇到讨厌不愉快的物件所生的心苦,是属于瞋,同样的我们要观照它。遇到讨厌的色、声、香、味、触、法等事物,或遇到心怀恶意者,和他们会合都是怨憎会苦。自身的五蕴是眼、耳、鼻、舌、身、意,遇到外在的六境是色、声、香、味、触、法等人、事、或物,本来是没苦,但遇到之后才生起苦,由此可知它并不是我的,它的生起是随缘的,是可以改变的。现代交通发达,随处都可能会遇见冤家,见到时烦恼,而生起怨憎会苦。知道它是苦,我们就要致力改善人际关系,以谅解与友爱之心对待他人,广结善缘,以免产生许多人事的烦恼。

  爱别离苦是指对喜爱的对象分离时所生的心苦,也属于瞋,这也是要观照的。人的生命有限,至多亦不过百岁,终有一天要生离死别。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父母老辈丶夫妻丶兄弟姐妹丶子女丶朋友等眷属,生命随各自之缘,大限到时各走各路,到最后皆难免要分离,别离之际,必然产生忧悲苦恼。我们应常观照无常,知道凡是生下来的都会死,只差在死迟或死早。有了这种心理的准备,到时自然不会措手不及。任何人有喜爱的色、声、香、味、触或法的人、事、或物,或丧失了与这些亲爱的人的会合与交往,都会生起爱别离苦。观照这苦的生起是我们对喜爱之境的执取的缘故,若我们知道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或法都是无常,它们的消失,我们就能接受,心中的苦就能解除了。

  求不得苦是指生、老、病、死和愁、悲、苦、忧、恼这九种苦(包括了身苦与心苦)。我们都不愿意有生、老、病、死苦,但都不能免除它们,这唯有靠修习八正道才能解除苦恼,达到解脱。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常事与愿违,求之不得,而心生烦恼。对治的办法就是我们的心应常知足,少欲少追求,不要比人,不要对任何事物生起比较之心,这都会带来不满和苦,唯有知足才会常乐,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少欲知足的生活滋味。

  最后从出世间法来观照苦,由于对五蕴的无智的执取,我们长久以来,受尽了各种的苦。这五蕴可以十一种情况来了解它们是组合的法,即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胜、劣、远、近来观察,以便帮助我们了解对这些五蕴的执取所生的苦,它们皆是无常变易之法,但我们对它们的执取是疯狂的,不符合道理的,因而带来许多的苦,能够如此观察就能明了苦谛。

  是故佛说:「简言之,执取五蕴是苦。」 ([相应部.卷五]),又在另一处([相应部.卷三])佛说:「诸比丘!何为苦?理应说即是执着五蕴。」 佛又说:「五蕴是负担,放下是快乐。」 我们是由生理和心理的五个部分组成。在生理上,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在心理上,心有受、想、行、识所组成。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以前称为五阴,现在称为五蕴(khandha)。

  然后佛陀教导我们观照这些五蕴说:「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大念处经])

  这一段是以三法印的无常、苦、无我来观照五蕴而生起观智的阶段。这在[五阴譬喻经]里佛陀比喻色如泡沫聚,因为不坚实不能捏成之不净物聚故。受如水泡,因有暂时之苦乐故。想如阳焰,因为日出而热故。行如芭蕉之干,因为无真实心髓故。识如幻,因为变幻欺诈故。依上述的十一法即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好、丑、远、近来思惟,如实地观察五蕴,以离于五蕴之摆布。

  在[相应部.六处相应.毒蛇品]中∶佛陀形容四大如四条大毒蛇,又形容五取蕴是五名杀人的怨贼,又把对世间的喜悦和爱染形容成一个在追杀和要断我们首级的怨敌。佛陀把六内处形容成,我们在逃亡中进入一个门窗都开着的空虚村落,无人守护;把六外处形容为一群破坏抢劫村落的强盗;在逃亡的过程中,遇到一条大瀑流,它代表欲、有、见和无明。站在此岸,心生恐惧是代表身见的执着;为了安稳达到彼岸(喻涅槃),因此寻找草木枝叶编成木筏(喻八正道),手足兼用的划过(喻精进)而到达彼岸;最后无忧无虑的立于彼岸(喻阿罗汉)。

  五阴炽盛苦是对色、受、想、行、识的错误执取而生起的烦恼,在心中焚烧,使人感到忧郁、焦虑、苦闷等痛苦。当然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转变,都会产生执取五阴的烦恼。比如青少年的发育阶段,老年人的老病衰化阶段,中年人的为事业与家庭而忙碌的阶段,烦恼,忧郁、焦虑、痛苦,无法安静,这都是五阴炽盛苦。我们若学会佛法,就比如找到痛苦的解药,不死的仙丹,学会调服身体、守持戒律,少欲知足,不作奸犯科,调服心灵,诵习经文、了解经义,学习静坐、修习止观,培养慈爱,观照色心二法的真相,放下对五阴的执取,这样久而久之,就能解除五阴炽盛之苦了。

  3.三苦

  此外众苦也可以解说为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是指身心的苦受,因为从自性及名称来看都是苦的,故说‘苦苦’。人世实是苦,若在顺境或逆境之中,身心遭受各种逼恼之苦,身苦的生、老、病、死苦和心苦的愁、悲、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实在本来就是苦,或有遇上苦上加苦,所以称为苦苦。

  坏苦是指在各种顺境消失时,身心所感受的苦,如乐受的消失,这称为坏苦。

  行苦是指诸行变迁之苦,舍受及其余三地的诸行,因为有生灭的逼迫,故说‘行苦’,诸名色法的变化所带来的苦受,这即是行苦。

  4.八苦

  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和五阴炽盛苦。这在上面都已经给予解释了。

  不知苦有什么过患呢?

  1.执取造作

  愚痴无闻凡夫不能如实的了解色法,我们久远以来一直执取自己的身体为我,我所有,如是由内而向外执取,就产生贪欲,瞋恚,痴与邪见等烦恼而造作恶业,结果为业所驱使在六道轮回不能解脱。常以四种食(执取,维持存在的因素)而长住于轮回。这四食即是∶粗搏食(段食kabalinkarahara),是指食物用以维持身体;触食(phassa-hara),意为对触受的染着;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意为对境,尘的思想爱取等的造作;以及识食(viññanahara),因为识缘名色,一个人若不能了解名色法,就有识食,在临死时,意念不能寂灭,所以识又再轮回去了。因此这识在死亡时,或称死亡心又会去缘名色,结生心是名,羯罗兰(kilala)是色,新的一世又开始了。众生必须在身心遭受长期的苦痛之后,才会学乖,才愿意舍弃对五蕴的执取。

  2.业的延续

  佛陀说∶「我们是自己业的主人,是自己业的继承人,由自己的业而生,是自己业的亲族,依自己的业的支撑而活,不论我们造何种业,善的或恶的,我们必将去承担。」不明白真理的人,不知自己在造业,也不知业在延续着。

  佛陀说∶「若人逐欲乐(不净以为净),不摄护根门,饮食不节量,懈怠不精进,必为魔(māra五阴魔,业行魔,死魔,烦恼魔,天魔;指烦恼)所制,如风倒弱树。」([南传法句经新译7偈])

  佛陀说∶「屋盖不遮密,雨水必浸入,心意不善修,贪欲必侵入。」([南传法句经新译13偈])诸行皆是无常,但我们的五个根门,在接触境时常起各种思惟造作,这都是属于行,因为它们是因缘和合的,故是无常。但我们却对这根境的和合,起心动念生爱恨,招受众苦。正确认识它们(行)是组合的,无常,変易,不园满,是苦,非我,无我,才能舍离,才能断除对它们的爱欲。当一切行灭时,心已寂静,故名为灭。如此做,可以免除四有(Upadhi或译生存因素,执着)∶即欲有,染(烦恼)有,业有和蕴有。

  不信三宝,不修圣人所说的梵行,不行正道,不断烦恼,业惟有继续增添,有了业的推动力,那只有继续轮回而已。

  3.继续受苦

  佛对马干地亚说∶「马干地亚,未脱离感官享乐之欲的众生,受到欲爱的折磨,受到欲热的烧烤,却仍然沉溺于感官享乐。这样的众生愈沉溺于感官享乐,他们的欲爱就愈强烈,他们就愈受到欲热的烧烤;然而在他们沉溺于五欲之乐时,他们仍感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与享受。」([中部1.马干地亚经])

  一切的修道,持戒,禅定,修慧等等,都是为了止竭欲望,世尊曾把欲形容成障碍,骨锁,肉脔,把炬,火坑,毒蛇,梦,假借,树果等等,因为都是短暂的快乐。佛陀说∶「贪欲的止息就是涅槃。」这贪欲是广义的对三界里一切的爱执,由此可见欲的严重性。佛陀并不是要我们不吃不睡,甚或不工作谋生,基本的生存所需,若合法求取,那是没有大碍的,但世人贪求无厌,有了还要多,好的还要更好,纵欲不已,到要死时还不舍得,平常不冷静思惟观察,常会着欲,长久熏习以来,已经习以为常,丝毫不觉得欲的害处,贪得无厌,害了自己,加害他人,因此终要回来继续受苦。

  注释:

  [1]有关“病痛”此段从[分别圣谛经]补。

  [2]元亨寺[南传大藏经][大念处经]中缺,此段依帕奥禅师的[正念之道]的译文补充。

  [3]同上。

  参考资料∶

  1.[清净道论],觉音尊者,第十六,说根谛品

  2.[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3.[南传大藏经],[大念处经]

  4.[南传大藏经],[中部1经]

  5.[大藏经],[中阿含.分别圣谛经]

  6.[南传大藏经],[相应部.谛相应];[相应部.六处相应]

  7.[大藏经],[杂阿含5,6,133,287经]

  8.[南传法句经新译],法增译

  法增比丘,新加坡,12/2/2008

  愿众生安乐!
 

 

----------------------------------------------------------------------------------------------------------------

更多法增比丘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法增比丘:四圣谛 第二章 苦集圣谛

法增比丘:四圣谛 第三章 苦灭圣谛

法增比丘:四圣谛 第四章 苦灭道圣谛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2、一切漏经 (北)佛说一切流

阿姜放:熄灭之时 编辑者的话

 

后五篇文章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20、想念止息经 (北)一0一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20、想念止息经 (南)二0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19、双想经 (北)一0二 念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19、双想经 (南)一九 双想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18、蜜丸经 (北)增阿含四0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