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增比丘:四圣谛 第四章 苦灭道圣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增比丘:四圣谛 第四章 苦灭道圣谛

  苦灭道圣谛的经文与解释

  在[大念处经]里的经文∶é复次,诸比丘!苦灭道谛者何耶?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û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说∶é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û

  这八正道是:正确的知见,正确的思惟,正直的言语,正当的行为,正当的职业,正当的努力,正直的忆念,正确的禅定。

  八正道是中道,是导致苦息灭的道路。

  在[大般涅槃经]中佛言∶「于任何法律中,无八支圣道者,其处无第一之沙门果、无第二之沙门果、无第三之沙门果、亦无第四之沙门果。(须跋!Subhada) 于任何法律中,有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有第一之沙门果、有第二之沙门果、有第三之沙门果、亦有第四之沙门果。外道则无真正沙门。然,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这正道就是苦灭道圣谛的八正道。

  在[自说]里,佛说∶「像大海之水,只有一咸味;此法亦复如是,唯一解脱味。」依这苦灭道圣谛的八正道就能达到解脱。

  从痛苦与烦恼中解脱,从追逐两个极端中解脱;一个极端是追逐感官的享受,佛说它们是低级,平庸,无益的凡夫之道;另一个极端是通过自虐的各种苦行以求达到解脱,它们是痛苦,无价值和无益的。

  这八正道就是戒、定、慧三学。正语、正业、正命的三法包含在戒学中。正精进(正方便)、正念、正定的三法包含在定学中。正见、正思惟(正志)的二法包含在慧学中。它的开展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和八圣道分。佛在入灭前为弟子们说∶「我已为汝等制定法和毗奈耶(律),我入灭以后,汝等以此为师。」[1]

  戒律或毗奈耶是为了培育圆满的德行而制定的,法是为了帮助修行者达到圆满的解脱而宣说的,它也包含了定学与慧学。

  八正道(Ariya atthāngika magga)不是依照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次第来每一条个别学,它们应该一起学,初学者偏重中间四条,逐步掌握把八正道修习圆满,在最高的程度,一个行者能同时照顾到八个。这八正道是修行的实践,这种实践乃是对诸行与诸法的无常、苦、无我的特相与它们是缘起法的认识。它不是抽象不可捉摸的,而是具体并是可以亲自体证的。

  为了激励弟子们精进修习,佛说∶「诸比丘!我等由于不懂四法,未看清四法,汝等与我都在此生死轮回中流转了如此之长的时间,游荡了如此之长的路程。

  何为此四法?戒、定、慧与解脱。但是,诸比丘!当懂得并看清这四法时,断除的是生死爱欲,不再有生死。」[2]

  佛肯定三学而说∶「谨慎小心的人,全力遵守戒律,发展定与慧,就会成功地解决缠结。」[3]

  八正道的修习

  为什么要修习八正道呢?在[相应部.道相应41-48经]里佛陀举出八个理由∶

  (一) 为了远离贪欲;

  (二) 为了断诸结;

  (三) 为了永断随眠;

  (四) 为了遍知行路 (行路指的是修道);

  (五) 为了灭尽诸漏;

  (六) 为了现证明解脱果;

  (七) 为了智见;

  (八) 为了无取般涅槃。

  在[相应部.道相应40-90经]里佛陀举出七个有利的条件:

  (一) 善友; (二) 戒具足; (三) 志欲具足; (四) 我具足; (五) 见具足;

  (六)不放逸具足; (七) 如理作意具足。

  在[相应部.道相应161-180经]第七品寻觅品里,佛陀更详细的指出∶「为了要证知,要遍知,要遍尽和为断三种寻觅∶即欲寻、有寻和梵行寻,才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而修习八支圣道,以便调服贪欲、瞋恚、愚痴。同时也为了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而修习八支圣道;也为了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而修习八支圣道;也为了证知,遍知,遍尽和为断以下∶

  三种慢:我是胜、我是等、我是劣;

  三种漏:欲漏、有漏、无明漏;

  三种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三种苦:苦苦、行苦、坏苦;

  三种垢:贪垢、瞋垢、痴垢;

  三种受: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

  三种渴爱:欲爱、有爱、非有爱而修习八支圣道。

  同时也为了证知,遍知,遍尽和为断以下;

  四种瀑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四种轭: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

  四种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七种随眠:欲贪随眠、瞋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执着于生存)随眠、无明随眠;

  五种妙欲:眼所识之色、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为可乐,可爱,引欲,可染的;

  五种盖:欲贪盖、瞋恚盖、惛眠盖、掉悔盖、疑惑盖;

  五种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盖、识取盖;

  五下分结:身见、疑惑、戒禁取、欲贪、瞋恚;

  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所以应修习八支圣道。」

  1. 正见(Sammā ditthi)

  佛在[大念处经]开示道∶「然,诸比丘!正见者何耶?诸比丘!如实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诸比丘!此名为正见。」

  正见是对四圣谛的正确了解,它是智慧修持的一部分,正见的生起,无明就断了,就能解除缠结。与道品相关的有观神足、慧根、慧力、和择法觉支。佛在[相应部.谛相应]中开示道∶「如果不了知四圣谛,就不能证悟涅槃,不能解脱生死轮回。」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说∶「诸贤!云何正见?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

  正见是能对这些苦,苦因的各种行法(组合法,因缘法)加以观照而了知它们是因缘生,因缘灭,它们的本质是无常、苦、和无我。但凡夫因为四颠倒见的缘故,不能如实知苦,把苦当成乐。又不能如实照见世间的无常相,把无常当成常。又不能如实照见身里的不净,把不净当成净。又不能如实照见无我的名色法,把无我当成是我。是故在[增支部.卷四]里佛言∶「此法为智者说,非为愚者。」

  根据舍利弗的解释,在念四圣谛时,正见是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习是习。了知苦灭的智慧,了知灭是灭。在前面讨论的三谛里已详细分析过了。这里是讨论了知苦灭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观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处一切造作时维持正念,观察诸行的本质及灾患,欣乐涅槃,止息诸行,常修无着,观照自己的心,让心解脱于烦恼缠结。这是通过选择法门,普遍选择法门,渐次选择法门,选择正确法门来修习,观察,普遍观察,观察明白通达。

  根据觉音在[清净道论]所说是∶「以涅槃为所缘而能断绝无明之根的慧眼为‘正见’。」

  苦灭里有坏灭(khayanirodha)和究竟灭(accantanirodha),坏灭是五苦因(无明、爱、取、行、业)的完全灭尽,这坏灭是因缘灭。另一种坏灭是剎那灭,即是行法有生、住、灭三时,在灭时即是剎那灭。究竟灭就是涅槃。

  了知苦灭之道有世间圣道与出世间圣道两种,观禅时的专注心里有五项圣道分(正见、正思、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属于世间圣道。

  正见是了知苦谛(即五取蕴)和集谛(五苦因),正思是思惟苦与集谛的三相,正精进是努力思惟三相(无常、苦、无我),正念是忆念,正定是专注于观照。

  世间的正见是当一位行者从闻法生信开始,皈依持戒及依法修行。这是随觉智,随顺闻法等而对苦灭、苦灭道(的所缘)而起的智慧。出世间的正见是当一位行者证悟初果的那一刻生起。出世间圣道是了知灭谛与涅槃,它有七项或八项圣道分。若在初禅时观照而证悟涅槃有八项圣道分,在二禅或更高的禅那时观照而证悟涅槃只有七项圣道分,它少了正思惟一项。因为正思惟是寻心所,在初禅进入二禅时已经寂灭(不起作用)。在观照时还必须反回观照观智心识本身也是无常、苦和无我。因它是因缘而生的。这是通达智,是以苦灭为所缘而通达四谛的智慧。

  撒陀迦旃延来问佛∶「世尊!如世尊说正见,如何正见?云何世尊施设正见?」佛为他开示说∶「世间有二种依,若有、若无,为取所触,取所触故,或依有、或依无。(世人依有或无两种观念来看或执取事物。)

  若无此取者,心境系着使(烦恼使)不取、不住、不计我。苦生而生,苦灭而灭,于彼(现象)不疑、不感,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见,是名如来所施设正见。

  所以者何?世间集(现象的生起)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世上本来没有的不会有);世间灭(现象的消失)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世上本来有的不可能没有),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于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是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灭。」([相应部.因缘相应15经])

  为了破除我们执着于有一个常恒的我,以及转世的识是否是同一个人的重要问题,佛对仙尼说∶「我诸弟子闻我所说,不悉解义而起慢’无间等’(abhisamaya,a 无bhi 间samaya等;或abhi现,samaya观,理解);非无间等(若非现观)故,慢则不断,慢不断故,舍此阴(蕴)已,与(余)阴相续生。是故,仙尼!我则记说,是诸弟子身坏命终,生彼彼处。(彼人的识转世去某某处。) 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还有我的观念存在)。

  仙尼!我诸弟子于我所说,能解义者,彼于诸慢得无间等(现观);得无间等(现观)故,诸慢则断;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能舍弃识的不再转世。)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结,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竟苦边。

  我从昔来至今现在,常说慢过、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杂阿含105经])

  在[中阿含.嗏帝经]佛责骂嗏帝比丘说∶「汝愚痴人,我不一向说,汝一向说耶(记住我的话)?汝愚痴人,闻诸比丘共诃汝时,应如法答,我今当问诸比丘也。于是,世尊问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说法,今此识,往生不更异耶?时诸比丘答曰∶不也。世尊问曰∶汝等云何知我说法?

  诸比丘答曰∶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识因缘故起,世尊说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我等知世尊如是说法。」愚痴无闻众生执着识是我,或执着死后去一个天国或佛国,这些都是属于邪见,因此死后又再转世投胎受报去了。

  有智慧的弟子现观诸蕴的生灭,不执持有一个常恒不变的我受善恶之报,在生命完结时,放下一切的颠倒见而涅槃寂灭,不再回来受苦。由此可知,正见是智慧的培育,它是与无明背道而驰的。

  2. 正思惟(Sammā samkappa)

  佛在[大念处经]说道:「复次,诸比丘!正思者何耶?无欲之思,无恚之思,无害之思,诸比丘!此名为正思。」

  这里有三种思惟:(1)无欲:无欲之思或出离之思(Nek-khamma),(2)慈:无恚之思(abyāpāda)和(3)悲:无害之思(avihimsā ,思sankappa)。

  无欲之思或出离之思,是明白耽欲的害处,贪欲无厌足的苦,而决定依佛所教修清净行。无论心是观照究竟名色法,五取蕴,五苦因或行法三相,这些都是世间的出离思惟。将心投入以涅槃为目标之思,是出世间的出离思惟。

  无恚之思是在生活中,对有情众生,以纯洁关怀尊重爱护之心对待他们,不带任何凡夫的欲染;若修慈心观,修到禅那时的思惟,是世间的无恚之思。若观慈心禅的名法三相,将心投入以涅槃为目标之思,就是出世间无恚之思。

  无害之思是在生活中,对有情众生,以纯洁怜悯的心,愿望他们安乐,甚至肯牺牲自己也无爱惜;若修悲心禅,修到禅那时的思惟,是世间的无恚之思。若观照悲心禅的名法三相,将心投入以涅槃为目标之思,那是出世间的无害之思。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说∶「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是名正志。」

  舍利弗的解释正思惟是在念四圣谛时,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习是习。了知苦灭的智慧,了知灭是灭。了知苦灭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观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处一切造作时维持正念,观察诸行的本质及灾患,欣乐涅槃,止息诸行,常修无着,观照自己的心,让心解脱于烦恼缠结。正思惟是思惟三种无欲、无恚、无害之思,观察心中所念,诸行过患,欣乐涅槃止息后,思惟为令心得解脱,如何守住心,常生三种思惟,普遍守伺,随顺守伺之后,心中了知应念的才念,应希求的才希求。

  在这过程所做取舍,普遍选择,抉择和选择正确的法门,伺察心以及试验各个法门,并观察其成果,看看能否消除烦恼,最后达到清净圆满以致心中生起明达。

  应该如何正思惟呢?应该思惟苦如何生,如何心随贪欲而茁壮长大,以致使我们沉沦其中,不知出离。是故我们要如实的知苦,寻找陷于轮回的苦因,才能努力于灭除苦而达到解脱。所以佛自述他未成正觉时,如何正思惟如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

  何法有故生死有?何法缘故生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理解):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

  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以识为极限)而还(想回头) ,不能过彼(知道不超越识),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这是思惟顺缘起。)

  我(彼)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

  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杂阿含287经] (这是思惟逆缘起。)从十二因缘法思惟可以找出苦的因,也能如实照见生起苦的缘:那即是名色→六入→触→受→贪爱→取,关键是在六入、触、受、贪爱,所以要正思惟欲贪,欲贪如何生,如何增长,如何沉溺于欲乐,不知欲乐的过患,如何出离,如何灭除欲贪。

  在[杂阿含250经]里舍利弗指出关键之所在∶「尊者摩诃拘絺罗问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眼系色耶?色系眼耶?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意系法耶?法系意耶?

  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诃拘絺罗言: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诃拘絺罗!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

  尊者摩诃拘絺罗!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轭鞅缚系,人问言:为黑牛系白牛?为白牛系黑牛?为等问(正确的问)不?

  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间,若轭,若系鞅者,是彼缚。……中间欲贪,是其系也。……世尊眼见色若好,若恶,不起欲贪;其余众生眼见色若好,若恶,则起欲贪。是故世尊说当断欲贪,则心解脱。……」正思惟离欲、断欲的结果,自己会修到离欲的心解脱,也会联带的修到无瞋,无害于他人,不会为了琐碎事物而起争论,甚而起瞋或害心。

  觉音在[清净道论]中说∶「与正见相应而破除邪思惟之心的决定于涅槃为「正思惟」。」

  正见与正思惟是属于慧学的部分。

  3. 正语(Sammā vācā)

  有一个年少的婆罗门名叫宾耆迦的,来见佛时,瞋骂诃责,佛默忍,然后佛讲了一个比喻;若一个人在吉日拿了食物去赠送给一位宗亲,要是宗亲不接受食物的话,食物应归还给送礼者。

  宾耆迦说若宗亲不接受,他仍会相赠,相与。佛说这不是相赠,相与;若骂则报骂,瞋则报瞋,打则报打,斗则报斗,才是相赠,相与。现在宾耆迦诃骂佛,佛不相赠,不相与。

  宾耆迦问佛为何不瞋不怒,佛说他是一个正智心解脱者,无有瞋恨。以瞋报瞋的才是恶人,未曾调御。宾耆迦于是向佛悔过。因此,烦恼未调服者,会妄语、恶口、两舌及绮语。

  绮语的范围很广,这些对梵行,出离与证果涅槃皆无益。在[相应部.谛相应第十经]里列了二十九种∶「诸比丘!勿论种种之畜生论,谓: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论、怖畏论、战争论、食论、饮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论、亲族论、车乘论、村里论、聚落论、都城论、地方论、女人论、男人论、勇士论、街路论、池边(井边)论、亡灵论、种种论、世间谭、海谭如是之有无论是。

  何以故?诸比丘!此论不引义利,不达初梵行(初果),不能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在[大义释]里[死前之义释]还另加了宇宙发生论、林野论、山岳论、河川论和岛洲论。共三十四种都属于绮语。

  正语是应说真实语,说法语、勉励语、规劝语、论法、诵经、说戒、关怀语,问候语等,所以佛说:「徒诵千句言,无义理之语,不如一益语,闻已得寂静。」([南传法句经新译129偈])

  佛在[大念处经]说道:「复次,诸比丘!正语者何耶?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诸比丘!此等名为正语。」

  正语有世间与出世间正语两种。正语所表示的有四种语的善行,当一个人远离和断除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时,这是世间正语。当证悟涅槃时,其道智使其只说正语而不说邪语,拒绝所有不正当无义利而有害的言语。而行口妙行,只说法语,发言真实,用词友善,充满意义与利益,说话照顾人、时、与地,无言时保持神圣的沉默。这是出世间正语。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说∶「诸贤!云何正语?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口四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语。」

  舍利弗的解释正语是在念四圣谛时,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习是习。了知苦灭的智慧,了知灭是灭。了知苦灭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观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处一切造作时维持正念,观察诸行的本质及灾患,欣乐涅槃,止息诸行,常修无着,观照自己的心,让心解脱于烦恼缠结。除了口的四妙行外,其他的口的恶行都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和合不相会。

  觉音在[清净道论]中说∶「有正见及正思惟(的瑜伽行)者的与彼(正见、正思惟)相应,而断绝语的恶行,离于邪语的为「正语」。」

  4. 正业(Sammā kammanta)

  从前,佛在世时有一贵族女生了一个男婴,但却碰到了一个夜叉要吃她的男婴,为了保护男婴,这贵族女抱了男婴逃到佛陀住的祇园精舍,并把男婴放在佛足前,夜叉因而不能吃到男婴。

  佛陀为他们说他们宿世的怨仇;这是因为在许多世前他们是妻妾的关系,妻(贵族女)因不能生育而同意为丈夫纳妾(夜叉) 。但她的妒忌心很重,妾两次怀孕时都为她以毒药使妾流产。第三次怀孕时,妾隐瞒着怀孕的事,但后来还是为她所发现,最后妾被下毒流产,并因而致死。妾死时诅咒要报复妻和她将来的孩子,后来他们转世成了母鸡和猫,又一世是牝鹿和母豹,互相怨怨相报;到了这一世是贵族女和夜叉。

  佛为他们解说以怨恨报怨恨,仇恨不能化解,唯有以友情,原谅和善意才可以化解仇恨。所以佛说:「不能以怨恨,止息世间怨,唯慈能止怨,乃不易古法。」([南传法句经新译5偈])

  佛陀开示道∶「有邪及邪道,有正及正道。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邪?谓地狱、畜生、饿鬼。何等为邪道?谓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何等为正?谓人、天、涅槃。何等为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杂阿含791经])

  佛在[大念处经]说道:「复此,诸比丘!正业者何耶?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YIN,诸比丘!此等名为正业。」

  正业是指不杀害生命,不擅自拿走他人未经许可的东西,不邪YIN(除夫妇的正YIN外),这是世间正业。

  出世间正业,是一个行者证悟涅槃时所做的身三妙行(不杀,不盗,不YIN),其余身恶行也远离并加以断除,不行,不作,不去与境合,不去理会境所带来的诱惑。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说∶「诸贤!云何正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除身三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是名正业。」

  舍利弗的解释正业是在念四圣谛时,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习是习。了知苦灭的智慧,了知灭是灭。了知苦灭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观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处一切造作时维持正念,观察诸行的本质及灾患,欣乐涅槃,止息诸行,常修无着,观照自己的心,让心解脱于烦恼缠结。除了身的三妙行外,其他的身的恶行都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和合不相会。

  觉音在[清净道论]中说∶「离(邪语的瑜伽行)者的与彼(正语)相应,而正断邪业的,离于杀生(偷盗、邪YIN)等为「正业」。」

  5. 正命(Sammā ājīva)

  佛在[大念处经]说道:「复此,诸比丘!正命者何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营(活)命,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命。」

  正命是指少欲知足;此中包含一切的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的部分,亦含信根、信力及欲神足,以须信方能持戒。正当的维持生活是圆满修习戒学的一部分。修正语,正业之后,才能照顾到以正确的维生方式,依正法来照顾自己的家庭,并且考虑社会与其它众生的生命。邪命,对于出家众是指无理求取,贪欲无厌足,并以种种技术咒说来维持生命,以非法求衣,非法求食,非法求得床座和其它用品,故弄玄虚,诵经征费,占卜看相,查地理看风水说吉凶等。在家众的邪命有贩卖人口,经营武器军械,杀生工具,饲养屠宰动物和卖肉,沽酒,经营毒药,毒品麻醉物,嫖赌,看相,看命,看风水,使用蛊术等。作为佛教徒,若是我们作了恶业,就应生起惭愧心,知道错的地方,并严格警愓自己不再重犯。对犯的戒应该忏悔,于佛前或僧前忏,若是出家众,应随戒律,如法羯磨。

  一位行者念苦、集、灭、道谛后,观自己所念,观察诸行及其过患,欲求涅槃,以求心能速得解脱,会依正见正思惟而舍离邪命以求正命,这是世间的正命。

  出世间的正命是当一个行者证悟涅槃后,以其道智灭除邪命的恶不善法,而有出世间正命。

  佛对种德婆罗门说道∶「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有戒则有慧,有慧则有戒,戒能净慧,慧能净戒。种德!如人洗手,左右相须,左能净右,右能净左,此亦如是。」([长阿含.种德经])故应常照顾自已的戒,修持乃至戒行圆满,并常以智慧观照,使戒和慧相辅修习圆满。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说∶「诸贤!云何正命?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术咒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是名正命。」

  舍利弗的解释正命是在念四圣谛时,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习是习。了知苦灭的智慧,了知灭是灭。了知苦灭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观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处一切造作时维持正念,观察诸行的本质及灾患,欣乐涅槃,止息诸行,常修无着,观照自己的心,让心解脱于烦恼缠结,于中没有无理的求取,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术咒说而邪命生活,但以正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正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求取。

  以上的三种正语,正业和正命是属于戒学的范围。

  6. 正精进(Sammā vāyāma)

  佛在世时有一比丘名叫二十亿耳(首楼那Sona Kutikanna),是摩诃迦旃延的弟子,他想舍戒罢道,而为佛所度化。这记载在[杂阿含254经]中∶

  「尔时,尊者二十亿耳住耆崛山,常精勤修习菩提分法时,尊者二十亿耳独静禅思,而作是念;于世尊弟子精勤声闻中,我在其数,然我今日未尽诸漏,我是名族姓子,多饶财宝,我今宁可还受五欲,广行施作福。

  尔时,世尊知二十亿耳心之所念,告一比丘;汝等今往二十亿耳所,告言:世尊呼汝!是一比丘受佛教已,往诣二十亿耳所。语言:世尊呼汝!二十亿耳闻彼比丘称大师命,即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尔时,世尊告二十亿耳:汝实独静思作是念;世尊精勤修学声闻中,我在其数,而今未得漏尽解脱,我是名族姓子,又多钱财,我宁可还俗,受五欲乐,广施作福耶?

  时,二十亿耳作是念:世尊已知我心,惊怖毛竖,白佛言:实尔,世尊。

  佛告二十亿耳: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二十亿耳,汝在俗时,善弹琴不?答言:如是,世尊。

  复问:于意云何?汝弹琴时,若急其弦,得作微妙和雅音不?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云何?若缓其弦,宁发微妙和雅音不?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云何善调琴弦,不缓不急,然后发微妙和雅音不?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二十亿耳:精进大急,增其掉挴;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

  时,尊者二十亿耳,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成阿罗汉。」

  佛在[大念处经]说道:「复次,诸比丘!正精进者何耶?诸比丘!于此,比丘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生未来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远离已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修习,成就。诸比丘!此等名为正精进。」

  正精进是于苦谛,集谛,灭谛与道谛有正确的认识后,再用来观察心,修学观察诸行法,以及行法的过患,因而欣乐涅槃。修到心常无所着而知心解脱时,仍然精勤方便坚决努力地趣向菩提,心专着不舍,亦不衰退,以各种正确的法门来调服心中的各种烦恼。正精进所表示的是四种正勤,与道品有关的有精进神足、精进根、精进力及精进觉支。详细的说有四种正勤;即是令不生未生之恶,断除和远离已生之恶,令生未生之善法,以及令住已生之善法。

  (1) 令不生未生之恶

  这是对一切的恶不善法,比如毁犯五戒,八戒或十戒乃至一切的烦恼,心中生起坚决的心,努力精进地,紧持住心念以使这些未生之恶不善法不致生起。要做到这样,必须依赖戒、定、慧三学,或是八正道分。

  (2) 断除和远离(降服)已生之恶不善法

  这是对一切的恶不善法以坚决的心,努力精进地,紧持住心念而用各种方法(法门)来降服及远离它们,这也必须依赖戒、定、慧三学,或是八正道分。

  (3) 令生未生之善法

  这是指一切戒、定、慧的修持以证悟涅槃为目标,这些善法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若尚未修持或尚不明了,以坚决心,努力精进,紧持心念以令这些善法生起。

  (4) 令住已生之善法

  这是指于上述的善法,以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于心,精勤修习,乃至成就。这里就含摄了四种精进。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说∶「诸贤!云何正方便?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着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舍利弗的解释正精进是在念四圣谛时,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习是习。了知苦灭的智慧,了知灭是灭。了知苦灭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观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处一切造作时维持正念,观察诸行的本质及灾患,欣乐涅槃,止息诸行,常修无着,观照自己的心,让心解脱于烦恼缠结,在这里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着不舍,亦不衰退,正确的降伏其心。

  觉音在[清净道论]中说∶「那住立于称为正语、正业、正命戒地(的瑜伽行)者的---随顺于彼(之正语、正业、正命),与彼相应,正断懈怠的勤精进为「正精进」。」

  众生(补特伽罗)在无始以来的长久轮回里,因为欲望的缘故,他们的恶不善法都在未生长的令生长,已生长的增广,这些是指欲界的各种追求。

  这些众生也长久地在恶道中流转,虽然他们之中,有些生在人道时曾经是修行人,山中隐士,或是比丘等等。因为未能证得须陀洹果,这些修行人也未能免除投生在恶道之苦,生在恶道的不只是这些,它还包括神与梵天界的天神。

  故此未生(Anuppanna)的善法令其生长,以及已生(Uppanna)的善法令其巩固增长是有必要的。这些善法是四谛,三学,八正道以及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修习。

  同时为了要永断投生到四恶道的机会,修行的人,在现在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时代,应努力于证悟须陀洹果,致力于使未稳定的(aniyāma)戒、定、慧的修持,令其稳定(niyāma),然而只有证到阿罗汉果的圣者才会有稳定的戒、定、慧的修持。从八正道来说,修习正语、正业与正命以致圆满证悟须陀洹果。初学者应致力于持好戒。

  定的修习有八定或九出世间定,若要修习的好,必须证到阿那含果,而只有阿罗汉果才有稳定的定力。定力的培育是要清除贪、瞋、邪精进、邪念等不善根,若贪与瞋根消除后,它们甚至在梦里都不会生起。这种定力的培育只有在有佛陀教法的时代才有可能培养起来。所以我们要争取时间与修定的机会,培育正念,正定,并以正精进贯穿他们。

  智慧的修持能够彻底的消灭我见(萨迦耶见)以及每一蛛丝马迹的邪见,邪思惟,恶业与邪命等。正见是对业果的正确认识,以及对欲界的世间智慧,有修慧的人甚至在很多世后,都具有对业果的正见,正法的认识(如四圣谛法),与修法的宿世智,所以我们要以正精进来策励自己去修行。

  7. 正念(Sammā sati)

  这是指四念处的修习。佛比喻四念处是父母的境界,游于自行处,魔不能乘。一个有正念的人,住于安全的地方,时时刻刻以正念护卫自心,所以魔无机会可乘。

  佛于是说一个比喻;一只鹑因为游于非自己行处,于是被一只鹰捉到了。它对鹰说,其实是因为它去到它不应去的地方才被捉到,若是在它自已的行处,安全的地方,鹰是没有机会捉到它的。

  鹰被激怒了,就放了它,第二次鹰冲下来捉它的时候,鹑走到田中的耕壁上,鹰来时,它退回垄块中,鹰因此冲撞在垄上,碎身而死。(见[杂阿含617经])

  愚痴无闻凡夫以四种食(执取,维持存在的因素)而长住于轮回。这四食即是:抟食(段食kabalinkarahara),是指食物;触食(phassahara),意为对触受的染着;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意为对境,尘的思想爱取等的造作;以及识食(viññanahara),因为识缘名色,一个人若不能了解名色法,就有识食,在临死时,意念不能寂灭,所以识又再轮回去了。佛陀说贤圣弟子也以四食长养慧命,这四食即是:四念处或四念住。身、身观念住,受、受观念住,心、心观念住和法、法观念住。这是清净之法食。佛的圣弟子如此修习,将能获得四种乐;即是离欲乐,远离乐,寂灭乐,和菩提乐。

  佛在[大念处经]说道:é复次,诸比丘!正念者何耶?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贪)欲,(忧)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贪)欲,(忧)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贪)欲,(忧)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贪)欲,(忧)恼;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念。û

  正念是指四种念处、念根、念力、和念觉支。在四念处的基础上培育起强大的正念,于身,观身;于受,观受;于心,观心;和于法,观法。当观注于这些目标时,观智(正智)才会产生,能够如实的知晓它们,并以精勤心来做这项工作,以达到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

  正念的修习是要喜于观自己的一切作为,学习观察诸行法,以及见到行法的灾患,并向往涅槃止息,在心无执着时观诸善心所,以达到心的解脱。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说∶é诸贤!云何正念?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心、不忘心之所应,是名正念。」

  舍利弗的解释正念是在念四圣谛时,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习是习。了知苦灭的智慧,了知灭是灭。了知苦灭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观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处一切造作时维持正念,观察诸行的本质及灾患,欣乐涅槃,止息诸行,常修无着,观照自己的心,让心解脱于烦恼缠结,在这之中若心里顺着念头、背不向念、念一切的心念、念心中所起的忆念、或重复忆念、观注自心、不忘心之所应对(触)之境。

  觉音在[清净道论]中说∶「与彼(正精进)相应,除去邪念的心不忘失者为「正念」。」

  8. 正定(Sammā samādhi)

  佛在[大念处经]说道:é复此,诸比丘!正定者何耶?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

  灭寻伺,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

  更舍离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é舍此而正念乐住û 达第三禅而住。

  其次舍乐离苦,以前所感受之喜、忧皆灭故,而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名为正定。û

  正定是指包含有寻有伺等的三定(无觉无观定、无觉少观定,有觉有观定)、心定(心神足)、定根、定力、及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正定有两种:即世间正定与出世间正定。这里佛陀开示的是世间的正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禅定再修观时也属于世间正定。观禅后所得的道智,以及与道智同在的定,是出世间正定。

  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里舍梨子说∶é诸贤!云何正定?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是名正定。」

  舍利弗的解释正定是在念四圣谛时,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是苦。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习是习。了知苦灭的智慧,了知灭是灭。了知苦灭道的智慧,了知道是道。观察自己原本所作,修行在一切处一切造作时维持正念,观察诸行的本质及灾患,欣乐涅槃,止息诸行,常修无着,观照自己的心,让心解脱于烦恼缠结,在这之中若心里所住之处、修习禅定而住之境界、随顺而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

  觉音在[清净道论]中说∶「以无上的念而守护其心者的---与彼正念相应,除灭邪定的心一境性者为「正定」。」

  正定是有助缘与有资具的。正见乃至正念是正定的助缘,也是正定的修习资具,如[中阿含.圣道经]中佛所说的: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令众生得清净,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便得如法,谓圣正定,有习有助,亦复有具,而有七支。于圣正定,说习说助,亦复说具,云何为七?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

  若有以此七支习、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谓圣正定。有习有助亦复有具。

  所以者何?正见生正志,正志生正语,正语生正业,正业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贤圣弟子如是心正定,顿尽YIN怒痴。贤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顿知生已尽。」

  佛陀的分析是很清楚的。依八正道去修习心中对境不起烦恼时,心有正定,心解脱于YIN怒痴,就是解脱。

  佛为诜陀迦旃延及跋迦利开示修禅时说∶「如是丈夫不念贪欲缠,住于出离如实知,不以贪欲缠而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缠,多住于出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缠如实知,不以疑缠而求正受。

  如是诜陀,比丘如是禅者,不依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

  时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禅,不依地、水、火、风乃至觉观而修禅定?……佛告跋迦利,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风想、无量空入处、识入处想、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想、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觉、识,若得若求若觉若观悉伏彼想。」([杂阿含926经])

  伏的意思是能摧伏,不起执着之念,修遍的行者不执着于他所修的地水火风青黄赤白虚空与光明遍,修四无色界的行者不执着于他所修的四无色界,不起此世他世日月等想,也不执着于定境的一切见闻觉识;为什么呢 ? 修到遍时 ‘ 我’ 已消失,观修者只有心知道而已,所要做的只要把 "心"(我慢)也摧伏就行了。若是执着于这些定境,在死前仍未证阿罗汉的话,将会生到与他所修的定相应的色界天去,在那继续修到证果涅槃为止。

  禅定有五项利益:

  第一;是现法乐住,任何有修到定的行者包括证悟的圣人都乐于入定。

  第二;是观禅的利益,修定是要使心能够清净,明亮和锐利。因此能用于观禅,以便观照究竟名色法的真相,以及它们生起的因缘,这样修行的人才会证悟圣道。

  第三;是增上生的利益,修禅定的人若是能在死时都维持禅那,那有可能生到梵天界去,不再生在欲界,并在梵天界解脱。

  第四;是获得神通,若修定的业处是十遍,要是修到八定(八胜处或八除入,八解脱,色及无色界定),会得到一种或多种神通。

  第五;能入灭尽定,灭尽定是第九出世间定,修定的人要在每一禅那出定后观该禅的名法是无常,苦和无我,一直到无所有处,出定后发四个愿后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一两个剎那后就入灭尽定,入灭尽定者心与心生色法都不生起,只有业生色,时节生色与食生色生起。

  以诸行的次第止息来看,初禅时,一切的世间言论,诵念佛号,咒说皆已止息;二禅时,世俗的喜悦也止息;三禅时,世俗的乐受也止息;四禅时,一切世俗的苦乐受都没有了,心念已经住于一境,无诸乱想,而且身体的呼吸也止息了。

  修行者若要证悟,一定要修观,才可以放下对身体与心识的执着。

  佛陀接着为这一节作结论:é诸比丘!此等名为苦灭道圣谛。û

  观智

  佛又说 :é如是,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着,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圣谛观法而住。û

  这个部分是对四谛法观禅的开示,从知苦到寻找苦因,求离苦和灭苦,以及离苦和灭苦之道。从内观,从外观,从内外一起观,观知苦,找苦因,灭苦和灭苦道如何生起,以及它的结束。经过长期观察的结果,智慧若是通过观禅所起的或是由忆念所起的,只知道所观照的是‘法’。这样在证悟时,一切的执着也就舍弃了。

  在[中阿含.圣道经]中,佛说道:「云何正解脱?比丘者欲心解脱,恚、痴心解脱是谓正解脱。云何正(解脱)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脱,知恚、痴心解脱,是谓正(解脱)智也。是为学者成就八支,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

  云何学者成就八支?学正见至学正定,是为学者成就八支。云何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无学正见至无学正智,是谓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

  故此三果圣人以下的学者成就八支,即八正道。而漏尽阿罗汉则成就十支,即无学八正道加无学正解脱与无学正(解脱)智。

  修习成果

  最后佛陀开示修四念处的成果:

  「诸比丘!任何人,七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这是指修习此法七年可证阿罗汉果或阿那含果(不还来)。

  接着佛说:「诸比丘!不用说七年[4],诸比丘!任何人,于六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 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不用说六年,诸比丘!任何人,于五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不用说五年。诸比丘!任何人,于四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不用说四年。诸比丘!任何人,于三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不用说三年。诸比丘!任何人,于二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不用说二年,诸比丘!任何人,于一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不用说一年,诸比丘!任何人,于七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不用说七月间,诸比丘!任何人,于六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不用说六月间,诸比丘!任何人,于五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不用说五月间,诸比丘!任何人,于四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不用说四月间,诸比丘!任何人,于三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不用说三月间,诸比丘!任何人,于二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不用说二月间,诸比丘!任何人,于一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不用说一月间,诸比丘!任何人,于半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不用说半月间,诸比丘!任何人,于七日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û 这一段佛陀勉励修行人精进修习四念处法。

  接着佛说:é如叙述:诸比丘!此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为此而说此经。世尊如是说已,彼随喜之诸比丘,欢喜世尊之所说。」

  这一段,佛陀重复开始所说的这是唯一的修行道路,即是四念处法。在[相应部.念处相应]里有一经从另一角度谈到证悟的方法,它与四念处相应,这里引来参考:[5]

  「依食集起,而身集(组合)起,依食灭坏,而身灭坏。

  依触集起,而受集起,依触灭坏,而受灭坏。

  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灭坏,而心灭坏。

  依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灭坏,而法灭坏。」

  身、受、心、法的生起,乃是因为集法,若断除它的集法,则身、受、心、法就灭坏,不再生起,就寂静了。身的生起是因为四食的生起,受的生起是因为触的生起,心的生起是因为名色的生起,法的生起是因为心作意的生起。

  注释:

  [1][大般涅槃经],[长部]十六经。

  [2][大般涅槃经],[长部]十六经。

  [3][相应部]卷一。

  [4]原文不明,依[正念之道]经文。

  [5][相应部]念处相应,不死品四十二经。

  参考资料∶

  1.[清净道论],觉音尊者,第十六说根谛品

  2.[南传大藏经],[大念处经],[大般涅槃经],

  3.[正念之道],帕奥禅师

  4.[南传大藏经],[中部1经]

  5.[大藏经],[中阿含.分别圣谛经],[中阿含.圣道经],[长阿含.种德经],[中阿含.嗏帝经]

  6.[南传大藏经],[相应部.谛相应10经];[相应部.念处相应],[相应部.道相应40-90,161-180经],[相应部.因缘相应15经]

  7.[自说]

  8.[大藏经],[杂阿含105,254,617,926经]

  9.[大义释]

  法增比丘,新加坡,12/2/2008

  愿众生安乐!
 

 

----------------------------------------------------------------------------------------------------------------

更多法增比丘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2、一切漏经 (北)佛说一切流

阿姜放:熄灭之时 编辑者的话

阿姜放:熄灭之时 序言

阿姜放:熄灭之时 留心你所说的

阿姜放:熄灭之时 留心你所吃的

 

后五篇文章

法增比丘:四圣谛 第三章 苦灭圣谛

法增比丘:四圣谛 第二章 苦集圣谛

法增比丘:四圣谛 第一章 苦圣谛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20、想念止息经 (北)一0一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20、想念止息经 (南)二0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