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南北传《长阿含经》对照:33、等诵经 (南)三三 等诵经 |
 
南北传《长阿含经》对照:33、等诵经 (南)三三 等诵经
三三 等诵经 本经相当于汉译长阿含卷第九之众集经(大正藏一),及大集法门经(大正藏一二),于 Hoernle:Manuscript Remains 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 Vol.I有相当本经梵文 Sangitisutya的断简存在。波婆城之末罗族,建立新讲堂,佛令舍利弗代说法。即为本 经,其全部阿毗达磨之色彩甚为浓厚。有列记一法二、二法三十三、三法六十、四法五 十、五法二十五、六法二十二、七法十四、八法十一、九法大、十法六之法数标准为十 段二百二十九法,有部六足论之随一的集异门足论(大正藏一五三六),不外是以有部的 立场来注释本经。 -------------------------------------------------------------------------------- 207 三三 等诵经 第一 诵品 如是我闻。 一 尔时,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俱,游行于未罗族之间,次第游行至名为波婆之末 罗族都城,于彼处住名为纯陀铁工匠1之庵罗树园。 二 此时,恰好波婆末罗族等,新建名为郁婆达迦2讲堂完成不久,沙门、婆罗门 乃至任何人皆未曾往此。 波婆之末罗族等闻:‘世尊与五百大比丘众俱,游行末罗族间而至波婆,于彼处 住名为纯陀铁工匠之庵罗树园。’ 尔时,彼婆罗族等,便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却坐一面。坐一面已, 波婆之末罗族等,白世尊言: 208 ‘世尊!波婆之末罗族等,新建名为郁婆达迦讲堂完成不久,沙门、婆罗门及他 任何人皆未曾往此。唯愿世尊,世尊为最初之受用此。世尊之最初受用此者,于后, 三三 等诵经 二二五 长部经典三 二二六 波婆之末罗族等,将永远得利益安乐。’ 世尊默然而允许。 三 尔时,波婆之末罗族等,知世尊承诺已,从座而起,敬礼世尊,行右绕礼,而 回彼讲堂。回来以后便于讲堂铺敷物,铺敷物已,设甚多座,放置水瓶,高挂油灯 已再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波婆末罗族等,白世尊言: ‘世尊!讲堂于一面已铺设敷物,设置诸座,放置水瓶,挂油灯。世尊!世尊若 为时宜,即请赴之。’ 四 尔时,世尊着下衣,持上衣及钵,与比丘众俱,诣往讲堂。诣已,洗足而入讲 209 堂,3依中央柱向东而坐。诸比丘众亦各洗足而入讲堂,依西壁向东而坐于世尊之 后 波婆之末罗族等亦各洗足而入讲堂,依东壁向西,面世尊而坐。尔时,世尊至 夜之深更,为波婆之末罗族等说法,教诫彼等而令感奋、喜悦、庆慰而离去。 ‘宇阇达等!夜至深更矣,汝等想是时宜当回去!’ ‘诚然,世尊!’彼波婆之末罗族等,依世尊之[教诲],从座而起,敬礼世尊, 行右绕体而离去。 五 尔时,世尊于末罗族等离去不久,偏见寂静默然之诸比丘众,而告尊者舍利弗曰: ‘舍利弗!我诸比丘众已达远离惛沈、睡眠,舍利弗!当奋起心志4,为此诸比 丘众说法,我因背痛,今将少卧5休息。’ 尊者舍利弗,则应诺世尊:‘诚然,世尊!’ 如是,世尊从僧伽胝衣叠为四叠,置于右胁下,恰如狮子之卧而卧--(一)足 叠于[他]足之上,有具念、正知,[自]为起想6。 210 六 尔时,恰尼干子死于波婆不久,而因其死,尼干诸徒分裂为二派,互相相斗、 相诤,而渐卷入门诤,交系锐利舌锋而住。谓:‘汝不知此法、律,我如此。[将来] 汝如何亦不可能知耶!’‘汝行邪行,我行正行!’,‘我言与理相应,汝言与理不相 应!’,‘汝当言于前而言于后,当言于后而言于前!’,‘汝不精细思虑,立既被颠 覆;’汝虽立言论,但堕于负处!’‘为脱汝之说而巡游[学习],若能者既自解之! 如是,尼干子之徒众间行杀戮。然,彼尼干子之诸在家白衣弟子等,对尼干子 三三 等诵经 二二七 长部经典三 二二八 皆厌忌、讥慊7、遗去已,其状态恰如非正说、误说,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 非正等觉者所说之法、律;又如不得为依持处之破塔。 七 尔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曰: ‘友!尼干子最近死于波婆邑;而其死后,尼干徒分裂为二派……乃至……如不 得为依处之跛塔。友!于所询,彼非正说、误说,非导[出离],非令至寂静,如是 非依正等觉者之所说法、律。然者,友!我等是世尊之法,是正说、善说,引导[出 离],令至寂静,依正等觉者之所说也。[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之,当不令纷 诤。盖令此梵行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 义利8、利益、安乐也。 211 友!然者,云何为我等之佛法?彼是正说、善说,引导[出离],令至寂静,依 正等觉者之所说也。[故]我等之一切,令其结集之,当不令之纷诤。盖令此梵行之 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 乐也8。 友!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实开示一法。[故]我等之一 切,今其结集,当不令之纷诤。盖令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 乐,慈愍世间,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也。 八 一法者何耶? 一切之有情依食而住,一切之有情依行9而住。友!如是,正知者、正见者、 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一法;[故]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当不令之 212 纷诤。盖令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为众多有情之利益、安乐、慈愍世间,为诸天、 人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九 友!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开示二法。[故]于此我等之 一切,其结集之……乃至……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也。 二法者何耶? 一 名与色。 二 无明与有爱。 三 有见与无有见。 四 无惭与无愧。 三三 等诵经 二二九 长部经典三 二三O 五 惭与愧。 六 恶言与恶友。 七 善言与善友。 八 入罪善巧与出罪善巧。 九 等至善巧与依等至起善巧。 一O 界善巧与作意善巧。 一一 处善巧与缘起善巧。 一二 处善巧与非处善巧。 一三 质直与柔和。 一四 堪忍与可乐。 一五 和顺与供养。 一六 无害与清净。 一七 失念与不正知。 一八 念与正知。 一九 不护根门与不计食量。 二O 能护根门与知食量。 二一 思惟力与修习力。 二二 念力与定力。 二三 止与观。 二四 止相与精勤相。 二五 精勤与专念。 二六 戒成就与见成就。 二七 戒衰耗与见衰耗。 214 二八 戒清净与见清净。 二九 见清净与依见精勤。 三O 厌可厌处与为生厌之正精勤。 三一 于善法不喜足与于精勤10不遮止。 三二 明11与解脱。 三三 等诵经 二三一 长部经典三 二三二 三三 尽智与无生智。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说此二法。[故]于此等 之一切,今其结集……乃至……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 一O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三法。[故]于此, 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之……乃至……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 三法者何耶? 一 三不善根: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 二 三善根:无贪善根、无嗔善根、无痴善根。 三 三恶行:身恶行、诸恶行、意恶行。 215 四 三善行:身善行、语义行、意善行。 五 三不善寻:欲寻、恚寻、害寻。 六 三善寻: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 七 三不善寻:欲思、恚思、害思。 八 三善思:出离思、无恚思、无害思。 九 三不善想:欲想、恚想、害想。 一O 三善想:出离想、无恚想、无害想。 一一 三不善界:欲界、恚界、害界。 一二 三善界:出离界、无恚界、无害界。 一三 复三界:欲界、色界 无色界。 一四 复三界:色界、无色界、灭界。 一五 复三界:劣界、中界、胜界。 216 一六 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 一七 复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一八 复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 一九 三结:有身见、疑、戒禁取。 二O 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 二一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二二 三求:欲求、有求、禁行求。 三三 等诵经 二三三 长部经典三 二三四 二三 三慢:‘我胜’慢、‘我等’慢、‘我劣’慢。 二四 三时:过去时、未来时、现在时。 二五 三边:有身边、有身集边、有身灭边。 二六 三受:乐受、苦受、非苦非乐受。 二七 三苦性:苦苦性、行苦性、坏苦性。 217 二八 三聚:邪定聚、正定聚、不定聚。 二九 三疑,关于过去时之疑:犹豫,不得决意12,难平意,关于未来时之疑 ……乃至….关于现在时之疑……[乃至]……。 三O 如来三不护:友!如来有清净之身行,如来无护藏‘令他人不知’之身 恶行;友!如来有清净之语行,如来无护藏‘令他人不知’之语恶行;如来有清净 之意行,如来无护藏‘令他人不知’之意恶行。 三一 三障:贪障、嗔障、痴障。 三二 三火:贪火、嗔火、痴火。 三三 复三火:供养火、居士火、惠施火。 三四 三种色聚:有见有对色、无色有对色、无见无对色。 三五 三行:福行、非福行、不动行。 218 三六 三人:学人、无学人、非学非无学人。 三七 三长老:生长老、法长老、认定之长老。 三八 三福业事:施行福业事、戒行福业行、修行福业事。 三九 三举罪事:依见、闻、疑。 四O 三欲生:友!有诸有情,有受现前之欲,于现前之欲有自在力,犹如人 及一分天并一分险难处者。此为第一欲生;友!有诸有情,有受[自]化作欲,彼 等于[自]盛化作,于欲有自在力,犹如化乐天,此为第二欲生,友!有诸有情, 有受他化作欲,彼等于他化作欲,有自在力,犹如他化自在天,此为第三欲生。 四一 三乐生:友!有诸有情,于所修习13起禅定乐而住,犹如梵众天,此为 第一乐生;友!有诸友情,于乐令偏润、偏满、充满、偏溢,彼等便时常发感激之 语,曰:‘彼为乐!彼为乐!’犹如光音天,此为第二乐生,友!有诸有情,于乐 219 令犹偏润、偏满、充满、偏益,彼等如是满足已,而感受乐,犹如偏净天,此为第 三三 等诵经 二三五 长部经典三 二三六 三乐生。 四二 三慧:学慧、无学慧、非学非无学慧。 四三 复三慧:思所成慧、闻所成慧、修所成慧。 四四 三仗:闻仗、离仗、慧仗。 四五 三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四六 三眼:肉眼、天眼、慧眼。 四七 三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四八 三修:身修、心修、慧修。 四九 三无上:见无上、行无上、解脱无上。 五O 三定: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无寻无伺定。 五一 复三定:空定、无相定、无愿定。 五二 三清净: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 220 五三 三寂默:身寂默、语寂默、意寂默。 五四 三善巧:增益善巧、损益善巧、方便善巧。 五五 三憍:无病憍、年壮憍、活命憍。 五六 三增上:我增上、世增上、法增上。 五七 三论事:关于过去时,如为此言说:‘于过去时有如是’;关于未来时, 如为此言说:‘于未来时当如是’;关于现在时,如为此言说:‘于现在时有如是’。 五八 三明:于过去随念所住智明,对诸有情之死生智明,对诸漏灭尽智明。 五九 三住:天住、梵住、圣住。 六O 三神变:神通神变、知他心神变、教诫神变。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如是诸三法。故…… 乃至……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 221 一一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实开示四法、[故]于此, 我等之一切,今其结集之……乃至……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 四[法]者何耶? 一 四念处:友!于此有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精勤而有正知[正]念,断 世间之贪、忧,于受……于心……于法随观法而住,精勤有正知与[正]念,断世 三三 等诵经 二三七 长部经典三 二三八 间之贪、忧。 二 四正勤:友!于此有比丘,未生诸恶不善法令不生,而起愿欲、精进、发 勤、策心、持心;已生之诸恶不善法当断,而起愿欲、精进、发勤、策心、持心; 未生之诸善法令生,而起愿欲、精进、发勤、策心、持心;已生之诸善法令住不失、 倍增、广大、修习、圆满、欲起、发勤、策心、持心。 三 四神足:友!于此有比丘,修欲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修心三昧地勤行成 222 就神足;修精进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思惟三昧地勤行成就神足。 四 四静虑:友!于此有比丘,离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 成就初静虑而住,灭寻与伺,内心归于稳静,得心一境性,[如是]无寻无思,三昧 地所生之喜、乐,成就第二静虑而住;离喜为舍住者,具念,有正知,由身觉受乐, 诸圣者称为:‘舍、具念、乐住者’,成就第三静虑而住;断乐,断苦,乃至灭所有 之喜、忧,无苦无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静虑而住。 五 四修定:有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现法乐住;友!修定,若修习、 多所作者,能导获得知、见;友!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诸漏之灭尽。友! 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云何能导现法乐住?友!于此有比丘,由离欲、离诸不 善法,成就初静虑而住……乃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 成就第四静虑而住。友!此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现法乐住也。友!修定, 223 若修习、多所作者,云何能导知、见之获得?友!于此有比丘,作意光明想,专作 日想,观夜如昼,观昼如夜,如是明彻、澄亮之心,修光明晖耀之心。友!此修定, 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智、见之获得也。友!修定,修习、多所作者,云何能导 正念、正知?友!于此有比丘,了知受之生起,了知住,了知灭,了知想之……[乃 至]……寻之……[乃至]……友!此修定,若修习、多所作者,能导[正]念、 正知也。友!修定,修习、多所作者,云何能导诸漏之灭尽?友!于此有比丘,于 五取蕴,观生、灭而住。谓: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灭;此是受……[乃 至]……此是想……乃至……此是行……乃至……此是识,此是识之集,此是识之 灭也。友!此修定,修习、多所作者,能导诸漏之灭也。 六 四无量:友!于此有比丘,慈俱行之心,偏满一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 三、第四[方亦然]。如是偏满上、下、横、一切处、一切方、一切之一世界,慈俱 三三 等诵经 二三九 长部经典三 二四O 224 行之广大、大广博、无量、无怨、无忧之心而住。悲俱行之心……乃至……喜俱行 之心……乃至……舍俱行之心……乃至……。 七 四无色:友!于此有比丘!超越一切之色想,灭有对想,无作意种种想, 为‘虚空是无限’,成就空无边处而住;超越空无边处,为‘识是无边’成就识无边 而住;超越一切识无边,为‘无所有’,成就无所有处而住;超越无所有处,成就非 想非非想处而住。 八 四依:友!于此有比丘,思惟一[法]而受用;思惟一[法]而忍受;思 惟一[法]而远避;思惟一[法]而遣除。 九 四圣种:友!于此有比丘,随所得之衣服而喜足,且赞叹随所得衣服之喜 足,衣服之因缘故,无陷不当、不应[之方法],若不得衣服亦无懊恼;虽得不染着、 不迷闷、无罪过而见过患,受用出要之慧;更为随所得衣服之喜足,不自慢、不凌 225 蔑他人;如是有善巧、精勤、正知、正念之比丘,友!名为古往以来第一圣种住者。 复次,友!有比丘,随所得饮食而喜足,且赞叹随所得饮食之喜足,饮食之因缘故, 无陷不当、不应[之方法],若不得饮食亦无懊恼;虽得不染着、不迷闷、无罪过而 见过患,受用出要之慧;更为随所得饮食之喜足、不自慢、不凌蔑他人;复之,友! 有比丘!随所得房舍而喜足……乃至……复次,友!有比丘,乐断、爱断,乐修、 爱修。而彼为乐断、爱断、乐修、爱修,不自慢,不凌蔑他人,如是有善巧,精勤、 正知、正念之比丘,友,名为古往以来第一圣种住。 一O 四勤:律仪勤、断勤、修勤、随护勤。律仪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 226 以眼见色已,不取相、不取随相;如是,若不制御眼根而住者,当于贪、忧、罪、 不善之诸法随起,能入其制御,入于护眼根、眼根之制御:耳之闻声已……乃至…… 鼻之臭香已……舌之尝味已……身之觉触已……意之识法已,不取相,不取随相…… [乃至]……。友!此谓律仪勤。断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不忍容已生之欲 寻,断、灭、远离、令无有,不忍容已生之恚寻……不忍容已生之害寻……诸已生 之恶不善法……[乃至]……友!此谓断勤。修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修念 等觉支,此离之依、离欲之依、灭之依、舍离之成熟者也。修择法等觉支,此离之 依……乃至……修精进觉支……修喜等觉支……修轻安等觉支……修定等觉支…… 修舍等觉支,此离之依、离欲之依、灭之依、舍离之成熟者也,友!此谓修断。随 三三 等诵经 二四一 长部经典三 二四二 护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随护已生善之定相,[谓:]骨想、虫啖、青瘀想、 败坏想、胀膨想也,友!此谓随护勤。 一一 四智:法智、类智、他心智、世俗智也。 227 一二 复四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也。 一三 四预流向支:亲近善士、听受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也。 一四 四预流果支,友!于此有圣弟子,于佛陀成就信不动14、即:如是彼佛 陀是应供者、正等觉者、明行足者、善逝者、世间解者、无上师、调御丈夫者、天 人师、佛、世尊也。于法成就信不动,即:世尊善说之法,现见而超越时,言近观 而能知见,引导、唯智者亲所谅知也,于僧伽成就信不动,即、世尊之圣弟子僧伽, 具足妙行,具足质直行,具足如理行,具足正行,所谓四双八辈,世尊之圣弟子僧 伽,应恭敬、尊重、布施、合掌礼拜、是世间之无上福田。成就圣所爱之戒,此非 所坏,无败秽、非所渎、无所损、自在、智者所赞叹、无染污,导于定。 一五 四沙门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也。 228 一六 四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也。 一七 四食:段食、若粗、若细也,第二解[食,]第三意思[食],第四识食 也。 一八 四识住:缘色而竖立识,以色为境,以色为依,以喜为座,增长、增益、 增广。友!缘受……友!缘想……友!缘行前竖立识,以行为境,以行为依,以喜 为座,增长、增益、增广。 一九 四不行处行:贪不行处行,嗔不行处行,痴不行处行,怖不行处行也。 二O 四爱生:友!因衣服而于比丘爱生;友!因饮食而于比丘爱生;友!因 房舍而于比丘爱生:友!更因有无有而于比丘爱生。 二一 四行: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 229 二二 复四行:不堪忍行、堪忍行、调伏行、寂静行。 二三 四法足:无贪法足、无恚法足、正念法足、正定法足也。 二四 四法受:友!有法受,于现苦当来亦苦报;友!有法受,于现苦当来有 乐报;友!有法受,于现乐当来有苦报:友!有法受,于现乐当来亦有乐报。 二五 四法蕴: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也。 三三 等诵经 二四三 长部经典三 二四四 二六 四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也。 二七 四处:慧处、谛处、舍处、止息处也。 二八 四记问:一向记问,分别记问,反结记问,应舍记问也。 230 二九 四业:友!有业,黑而有黑报;友!有业,白而有白报;友!有业,黑 白而有黑白报:友!有业,非黑非白而有非黑非白之报,转向业之断尽。 三0 四应证法:宿住[之事],应依念而证;死生[之事],应依眼而证;八 解脱,应依身而证:漏尽,应依慧而证。 三一 四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见瀑流、无明瀑流也。 三二 四轭: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也。 三三 四离轭:由欲轭之离轭、由有轭之离轭、由见轭之离轭、由无明远之离 轭也。 三四 四系:贪身系、恚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身系也。 三五 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也。 三六 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也。 231 三七 四入胎:友!有一类不正知而入母胎中,不正知住母胎中,不正知从母 胎出,此为第一入胎;友!复次,有一类正知而入母胎,不正知而住母胎中,不正 知而从母胎出,此为第二入胎:友!复次,有一类正知而入母胎,正知而住母胎中, 不正知而从母胎出,此为第三入胎;友!复次,有一类正知而入母胎,正知而住母 胎中,正知而从母胎出,此为第四入胎。 三八 四自体得:友!有自体得,自思所作用而非他思;友!有自体得,他思 所作用而非已思:友!有自体得,自思与他思俱作用;友!有自体得,自思与他思 俱非作用。 三九 四施净:友!有施、施者净,于受者非[净];友!于受者净,施者非 232 [净]:友!有施、施者、受者俱非净;友!有施、施者及受者俱净。 四O 四摄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四一 四非圣言: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 四二 四圣言: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也。 四三 复四非圣语: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觉言觉、不识言识也。 三三 等诵经 二四五 长部经典三 二四六 四四 复四圣语:不见言不见、不闻言不闻、不觉言不觉、不识言不识也。 四五 复四非圣言:见言不见、闻言不闻、觉言不觉、识言不识也。 四六 复四圣言:见言见、闻言闻、觉言觉、识言识也。 四七 四人:友!有一类人令自苦、勤自苦:友!有一类人令他苦、勤他苦; 友!有一类人令自苦、勤自苦又令他苦、勤他苦:友!非令自苦、非勤他苦、又非 233 令他苦、非勤他苦,彼不令自苦,不令他苦前于现在世断欲、灭尽、清凉、觉受乐、 自为圣性而住。 四八 复四人:友!有一类人,有自利行而非他利[行]:友!有一类人,有利 他行而非自利行:有一类人,非自利行亦非利他行;友!有一类人,有自利行亦有 利他行。 四九 复四人:于闇赴闇、于闇赴明、于明赴闇、于明赴明。 五O 复四人:不动沙门、赤莲华沙门、白莲华沙门、妙软沙门。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此等之四法。[故] ……乃至……当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 第二 诵品 一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五法。[故]…… 乃至……为诸天、人之利义、利益、安乐。 五法者何耶? 一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234 二 五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也。 三 五欲功德:眼所识之色是可爱、可喜、可乐、可意而能令赍欲,又能令染 着;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是可爱、可喜、可 乐、可意而能令赍欲,又能令染着。 四 五趣: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也。 五 五悭:住处悭、家悭、利得悭、色悭、法悭。 六 五盖:欲贪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 七 五下分结.有身见、疑、戒禁取、欲贪、嗔恚。 八 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 三三 等诵经 二四七 长部经典三 二四八 九 五学处: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窣罗15迷丽耶16、 末陀17等诸放逸处18。 一O 五不能处:友!漏尽之比丘,不可能故意断生者之命;漏尽比丘,不可 能以盗心不与而取;漏尽比丘,不可能行YIN欲法;漏尽比丘,不可能正知而说虚诳 语:漏尽比丘,不可能以爱欲意受用所蓄积--犹如前在家时。 一一 五损失:亲属损失、财损失、病损失、戒损失、见损失。友!诸有情因 其亲属损失、财损失、病损失、身坏命终之后,不生于无幸处、恶处、险难处、地 狱;友!诸有情因其戒损失、见损失,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无幸处、恶处、险难处、 地狱。 一二 五成就:亲属成就、财成就、无病成就、戒成就、见成就。友!诸有情 因其亲属成就、财成就、无病成就,身坏命终之后,不生于善趣、天界:友!诸有 情因戒成就、见成就、身坏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 236 一三 恶戒、犯戒者之五患:友!恶戒、犯戒者因!放逸而大损失财富,此为 恶戒、犯戒者之第一患;复次,友!恶戒、犯戒者,恶名流布,此是恶戒、犯戒者 之第二患:复次,友!恶戒、犯戒者,若近此等任何诸众,[即:]刹帝利众,婆罗 门众,居士众,沙门众等,无不得怖畏、意安19,此为恶戒、犯戒者之第三患:复 次,友!恶戒、犯戒者,于迷乱而命终,此为恶戒、犯戒者之第四患;复次,友! 恶戒、犯戒者,身坏命终之后,生于无幸处、险难处、地狱,此为恶戒、犯戒者之 第五患。 一四 具戒、持戒者之五功德:友!具戒、持戒者,因不放逸,得大财富聚, 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一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善名流布,此为具戒、 持戒者之第二功德。复次。友!具戒、持戒者,亲近任何诸众:刹帝利众,婆罗门 众,居士众,沙门众等,皆得离怖畏,得安心,此是具戒、持戒者之第三功德。复 次,友!具戒、持戒者,正念而命终,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四功德。复次,友! 具戒、持戒者,身怀命终之后,生于善趣,天界,此为具戒、持戒者之第五功德。 一五 友!叱责比丘欲叱责他人时,于内心现前五法,应可以叱责他人:‘我 于应时语,非时不语。’‘我应语实,不语不实。’‘我应语柔和之语,不语粗语。’ 237 ‘我应以慈心语,不怀嗔恚语。’友!叱责比丘欲叱责他人时,应于内心现前此等 三三 等诵经 二四九 长部经典三 二五O 五法而叱责他。 一六 五勤支:友!于此有比丘,有信,信如来之正觉,谓:如是彼世尊是应 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师、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 为无病、无疾,成就体温平均之消化力,不过冷不失热,得中庸堪精进,无谄无诳, 及于有智之同梵行者之前,如实自显现;为断不善法,为成就善法。专念精进而住, 有力有势,常于诸善法中,系轭而[住]:具慧,应趣生灭观成就慧,此是圣正决择, 趣苦之尽。 一七 五净居:无烦、无热、善现、善见、阿迦腻吒[天]也。 一八 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般、有行般涅槃、上流趣 阿迦尼吒也。 238 一九 五七芜20:友!于此有比丘,于[大]师有疑、有危惧、不能胜解、不 能心安净:友!若有比丘,如是于大师有疑、有危惧、不能胜解、不能心安净者, 彼心虽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能向于趣向;如是心之热勤、专念、堪忍、精 勤而不向趣向者,此为第一之心芜。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法有疑,有危惧.. 乃至……[此为第二之心芜: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僧伽有疑……[此为第 三之心芜;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学处有疑……[此为第四之心芜,复次, 友!于此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之间,有恚心、有不喜心、有心之动、生芜心;友! 若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之间,有恚心、有不喜心、有心之动、有生芜心者,彼之心 虽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也。如是其心之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 不向趣向者,此为第五之心芜。 二O 五心缚:友!于此有比丘,于爱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心、 不离热恼B不离渴爱;友!若有比丘,于爱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心、 不热恼、不离渴爱者,彼心虽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而其心如是[热 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为第一之心缚:复次,友!于此有比丘, 于身不离贪……乃至……此第二之心缚。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于色不离贪.. 乃至……此为第三之心缚:[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唯取食胃之所欲,享受胜乐、 触乐、眠乐而住,.…[此为第四之心缚;]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类祈愿诸 239 天众而修梵行,谓:‘我以此等之禁戒、苦行、梵行,为天或天之类,’友!有比 三三 等诵经 二五一 长部经典三 二五二 丘如是一类以祈愿诸天众而修梵行,谓:‘我以此等之禁戒、苦行、梵行,为天或 天之类’,如是比丘之心虽热勤、专念、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而且其心如是热勤、 专心、堪忍、精勤而不向趣向者,此为第五之心缚。 二一 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二二 复五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 二三 复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二四 五出离界:友!比丘于此虽思惟欲时,其心不趣入于欲,不信乐、不安 住、不被牵引21,而且思惟由此之舍离时,则,其心能趣入舍离、信乐、安住、受 240 牵引;则,彼如是之心,由欲善离、善修、善起、善解脱、善离系。然,凡为缘欲 所生之诸漏、损害、热恼,由此皆脱离,彼断无[由]受为受,此名为由欲而出离; 复次,友!于此比丘思惟嗔时,其心不趣入嗔……[乃至]……是名为由嗔出离; 复次,友!比丘于此,思惟害时,心不趣入害……[乃至]……是名为由害出离; 复次,友!于此比丘,思惟色时,其心不趣入于色……[乃至]……此名为由色出 离;复次,友!比丘于此,思惟有身时,其心不趣入有身,不信乐不安住,不被牵 引,而且思惟时由此舍离,则,其心能趣入舍离、信乐、安住、受引导;则,彼如 是之心由欲善离、善修、善起、善解脱、善离系、如是凡缘为有身之诸漏、损害、 241 热恼,由此皆脱离,彼绝无[由]受为受。此名为由有身之出离。 二五 五解脱处:友!于此[大]师,又有随一之应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为比丘 说法,友!斯[大]师,或有随一之应尊重之同梵行者而为比丘说法,从其所说, 彼于其法觉知义、觉知法;而且觉知斯义、觉知法者生欣心,有欣心者而生喜[心]; 有喜心者,身归稳静;身归稳静则有乐受,有乐者心定,此为第一解脱处。复次, 友![大]师,或有随一应尊重之同梵行者,非为比丘说法,而且如所闻,如所忆 持,详细为他人说法。友!有比丘如斯所闻、如所忆持,详细为他人说法,从其所 说,彼于其法,觉知义、觉知法……[乃至]……此为第二解脱处。复次,友![大] 师,或有随一同梵行者,非为比丘说法,且如所闻,如所忆持,详细亦非为他人说 法,而如所闻、如所忆持、详细读诵法,友!有比丘如斯所闻,如所忆持,详细读 诵法,从其读诵,彼于其法,觉知义、觉知法……[乃至]……此名为第三解脱处。 242 复次,友![大]师,或有随一之同梵行者,非为比丘说法,如所闻、如所忆持、 三三 等诵经 二五三 长部经典三 二五四 非详细为他人说法;而且如所闻、如所忆持,亦非详细读诵法,而如所闻、如所忆 持,于心随寻、随伺、随观法;友!有比丘如斯所闻、如所忆持,于心随寻、随伺、 于意观察法,依于此等,彼于法觉知义、觉知法……[乃至]……此名为第四解脱 处。复次,友![大]师,或有随一应尊重之同梵行者,非为比丘说法,如所闻、 如所忆持,亦非详细为他人说法;如所闻如所忆持,亦非详细读诵法;而且如所闻、 如所忆持,亦非于心随寻、随伺、于意观察法;而能以慧,善取随一之定相22,善 作意、善持念、善通达。友!有比丘如期能以慧,善取随一之定相、善作意、善持 念、善通达,而依此等,彼于法觉知义、觉知法。而且如是觉知义、觉知法者生欣 [心],有欣心者则生喜[心],有喜心者身归稳静,身归稳静者有乐受,有乐受者 心定,此为第五解脱处。 243 二六 五解脱成熟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断想、离贪想也。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此等五法。[故] ……[乃至]……。 二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此等之六法.. [乃至]……。 六法者何耶? 一 六内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 二 六外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三 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四 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244 五 六受身:眼所生之受、身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 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 六 六想身: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 七 六思身: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 八 六变身: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九 六不恭敬:友!于此有比丘,不恭敬、不随顺于[大]师而住;不恭敬、 不随顺于法而住;不恭敬、不随顺于僧伽而住;不恭敬、不随顺于学处而住;不恭 敬、不随顺于交友而住。 三三 等诵经 二五五 长部经典三 二五六 一O 六恭敬:友!于此有比丘,有恭敬、随顺于[大]师而住;于法……[乃 至]……于僧伽……[乃至]……于学处……[乃至]……于不放逸……[乃至] ……于交友……[乃至]……。 一一 六喜近伺:以眼见色已,赍喜近伺色;以耳闻声已……以鼻闻香已…… 以舌尝味已……以身触触已……以意识法已而赍喜近伺法。 245 一二 六忧近伺:以眼见色已,赍忧近伺色;以[耳闻声已……以鼻闻声已…… 以鼻臭香己……以舌尝味已……以身触触已……]以意识法已,赍忧近伺法。 一三 六舍近伺:以眼见色已,赍舍近伺色;以耳闻声已……以鼻臭香已…… 以舌尝味已……以身触触已……以意识法已、赍舍近伺法。 一四 六和敬法:友!于此有比丘,于同梵行者间,于正于负,兴起慈身业; 如是之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能导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也。复次,友!于 此有比丘……[乃至]……兴起慈语业……[乃至]。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乃 至]……兴起慈意业……[乃至]……。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如法之所得,如 法之所获,至所受于钵中;至所获得,与同梵行者俱,若相俱受用者则不止,不相 伴受用者则不止;如是之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乃至]……。复次,友! 于此有比丘,彼于此诸戒之无坏、无断、无杂、无瑕而解脱,智者所称赞、无秽、 246 导于定,如是于诸戒间,与诸同梵行者,相随于正于负,平等受持而住。如是之和 敬法……[乃至]……。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彼之此见、神圣、导引、能善诱 此等所有之正尽苦。于如是之诸见,与同梵行者,相随于正于负,平等修学而住。 如是之和敬法,能赍爱、赍恭敬,能摄受、无诤、和合、导于一趣。 一五 六诤根:于此有比丘而有忿、有恨:友!比丘如是有忿、有恨,不尊重、 不随顺于[大]师而住;不尊重、不随顺随于法而住;不恭敬、不随顺于僧伽而住, 于学处亦无圆满究竟。友!若有比丘,如是不恭敬、不随顺[大]师而住;于法…… [乃至]……于僧伽……[乃至]……于学处亦无圆满究竟者,则于僧伽兴起斗争, 有人兴起如是斗争者,赍众多之不利,赍众多之非乐,赍众多之非义,赍人、天不 和与痛苦。友!汝等如是周偏观察于内外之诤根!友!而且汝等,为断如斯之恶谛 根而精勤;友!若汝等如是无周偏观察内外之诤根者,友!其时汝等则不到达除却 将来之恶诤根。彼恶诤根之断乃如是;彼恶诤根将来不能除却亦如是。复次,友! 三三 等诵经 二五七 长部经典三 二五八 于此有比丘,有覆、有恼……。[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嫉、有悭……(复次、 友!于此有比丘)有诳、有谄……[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有恶 望、邪见……。 247 [复次,友!于此有比丘]自取着所见,坚守不舍弃。友!比丘之如是自取着所见, 坚守不舍弃者,不尊重、不随顺于[大]师而住;于法……[乃至]……于僧伽…… 乃至……于学处亦无圆满究竟。友!于此有比丘如是不尊重、不随顺于[大]师…… [乃至]……于学处亦无圆满究竟者,于僧伽会兴起斗诤。友!有人如是兴起斗诤 者,应赍众多之不利,赍众多之非乐23,赍众多之非义,赍人、天之不利与痛苦; 友!汝等如是于内外应周偏观察其诤根;而且汝等为断其恶诤根而精勤;友!汝等 如是于内外无周偏观察其诤根者,友!其时,汝等将不能到达除却将来之诤根。彼 静根之断乃如是,彼诤根之将来不能除却亦如是。 一六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248 一七 六出离界: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习慈心解脱,多所作、为 所乘、为所因,行、数修、令善精勤;而且我尚有嗔恚、缠缚而住。’人应告彼言: ‘勿[为]如是,尊者!勿作如是言、勿咎责世尊,咎责世尊者最不善,想世尊不 作如是说。’友!无处亦无所容,凡修习慈心解脱、多所作、为所乘,为所因,行、 数修、善精勤、尚于其时,心为嗔恚所缠缚者,无如是处。友!慈心解脱,既不外 于出离嗔恚也。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习悲心解脱……[乃至] ……而我心尚有害[心]缠缚而住’……[乃至]……友!悲心解脱,即不外于出 249 离害心。复次,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喜心解脱……[乃至]……而 我心尚有不乐所缠缚而住’……[乃至]……友!喜心解脱,即不外于出离不乐。 复出,友!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习舍心解脱……[乃至]……而我心尚 有贪所缠缚而住’……[乃至]……友!舍心解脱,即不外于出离贪。复次,友! 于此有比丘,作如是言:‘我修习无相心解脱……[乃至]……而我心尚有随相识’ [乃至]……友!无相心解脱,即不外于出离一切相。复次,友!于此有比丘, 250 作如是言:‘我远离有我[见],因此我无周偏观见,而我心尚有疑、狐疑箭所缠缚 而住’,人应告彼言:‘勿为如是,尊者!不应作如是言,勿咎责世尊,咎责世尊者 最不善,想世尊不作如是言’。友!无处无所容。凡远离‘有我’见,不周偏观见‘我 乃此也’,而尚有心疑、狐疑之箭所缠缚者,无如是处。友!远离‘有我’之慢,此 三三 等诵经 二五九 长部经典三 二六O 即不外于出离疑、狐疑之箭。 一八 六无上:见无上、闻无上、利得无上、我无上、行无上、忆念无上也。 一九 六随念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二O 六恒住:友!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已而不喜、又不忧、舍[心]而住, 有念有正知:以耳闻声已……以鼻臭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 意识法已而不喜、又不忧、舍[心]而住,有念有正知也。 251 二一 六生类:友!于此有一类之沙门是黑生类而生黑法;友!于此有一类之 沙门是黑生类而生白法;友!于此有一类沙门是黑生类而生非黑非白之涅槃;友! 于此有一类之沙门是白生类而生白法;友!于此有一类沙门是白生类而生黑法; 友!于此有一类沙门是白生类而生非黑非白之涅槃。 二二 六决择分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非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也。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实开示此六法。故…… [乃至]……。 三 友!……[乃至]……世尊正实开示诸七法,故……[乃至]……。 七法者何耶? 一 七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也。 252 二 七觉支:念等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舍觉支也。 三 七定具: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也。 四 七非正法:友!于此有比丘、不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多忘、无 慧也。 五 七正法:友!于此有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多闻、勤精进、念现前、 具慧也。 六 七善士法:友!于此有比丘、知法、知义、知自己、知量、知时、知众、 知人也。 七 七殊妙事:友!于此有比丘,于热求受持学处,于当来勿离渴望受持学处; 于观察法……[乃至]……于调伏 望……[乃至]……于闲居……[乃至] 于勤精进……[乃至]……于具念明察……[乃至]……于热求有见解,于当来渴 三三 等诵经 二六一 长部经典三 二六二 望勿离见解。 253 八 七想:无常想、无我想、不净想、患想、断想、离贪想、灭想也。 九 七力: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也。 一O 七识住:友!有诸有情,具种种身,备种种想;犹如诸人及一类天、一 类险难处者,此为第一识住;友!有诸有情,具种种身,备一种想,犹如梵众天之 最初生时,此为第二识住;友!有诸有情,具一种身,备种种想,犹如光音天,此 为第三识住;友!有诸友情,具一种身,备一种想,犹如遍净天,此为第四识住; 友!有诸有情,超越一切种之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虚空是无边也’, 成就空无边处,此为第五识住;友!有诸有情,超一切空无边处,‘识是无边也’, 成就识无边处,此为第六识住;友!有诸有情,超越一切识无边处,‘无所有’,成 就无所有处,此为第七识住。 254 一一 七应供人:俱分解脱、慧解脱、身证、见至、信解脱、随法行、随信行 也。 一二 七随眼:欲贪睡眠、嗔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 明随眠也。 一三 七结:爱结、嗔结、见结、疑结、慢结、有贪结、无明结也。 一四 七止诤:能止、或能治所起之诤讼:当与现前毗奈耶、当与忆念毗奈耶、 当与不痴毗奈耶、当依自认而行、多数决[法]、求其罪处[法]、草覆地[法]也。 友!……[乃至]……世尊开示此等诸七法。[故]……[乃至]……。 第三 诵品 三 友!……[乃至]……世尊正开示诸八法,故……[乃至]……。 八法者何耶? 一 八邪: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也。 255 二 八正: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三 八应供人:预流、成就预流果应证位,一来、成就一来果应证位,不还、 成就不还果应证位,阿罗汉,成就阿罗汉[果应证位]24也。 四 八懈怠事:友!于此有比丘,有应作之事,即为念:‘我有应作之事业, 而且我身依作其事业而疲惫,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不为得未得,不为至未至, 三三 等诵经 二六三 长部经典三 二六四 不为证未证,不为勤精进,此为第一懈怠事:复次,友!于有比丘,已作事业,乃 为念:‘我已作事业,而且我身依作其事业而疲惫,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而…… 乃至……此为第二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应行道路,乃为念:‘我应行 道路,而且我身依行其道路而疲惫,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而……此为第三懈怠 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已行道路,乃为念:‘我已行道路,而我身依行其道 路而疲惫,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乃至]……此为第四懈怠事;复次,友! 于此有比丘,或行某村、镇行乞,于十二分25不得好恶之食,乃为念:‘我或往某 256 村、镇行乞,十二分不得好恶之食,而且我身疲惫而不堪于事业,今无宁卧息!’ 彼便卧息……[乃至]……此是第五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或往某村、 镇行乞,受十二好恶之食,乃为念:‘我或往村、镇行乞,受十二分好恶之食,而 我身疲惫而无堪于事业,今无宁卧息!’彼便卧息……[乃至]……此等第六懈怠 事;复次,有比丘,有起少疾,乃为念:‘我有起少疾,卧息较好,今无宁卧息!’ 彼便卧息……[乃至]……此为第七懈怠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病愈、疾治 不久,乃为念:‘我病愈、疾治不久,而我身力弱,不适于事业,今无宁卧息!’ 彼便卧息,不得未得,不至未至,不证未证,不为勤精进,此为第八懈怠事。 五 八精进事:友!于此有比丘,有应作之事业,乃为念:‘我有应作之事业, 而我作事业之时,不容易思惟诸佛之教法,今无宁为得未得,为至未至,为证未证, 应勤精进!’彼便为得未得,为至未至,为证未证,令勤精进,此为第一精进事: 257 复次,友!于此有比丘,已作事业,乃为念:‘我已作事业,而我作事业之时,不 能思惟诸佛之教法,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二精进事;复次,友! 于此有比丘,当行道路,乃为念:‘我应行道路,而且我于行道路之时,不容易思 惟诸佛之教法,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三精进事;复次,友!于 此有比丘,已行道路,乃为念:‘我已行道路,而且我于行道路之时、不能思惟诸 佛之教法,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四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 比丘,或往某村、镇行乞,得十二分好恶之食,乃为念:‘我往某村、镇行乞,得 十二分好恶之食,而且我身轻堪为事业,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为第 五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或往某村、镇行乞,受十二分好恶之食,乃为 念:‘我往某村、镇行乞,受十二分好恶之食,且我身力具,堪能事业,今无宁为 三三 等诵经 二六五 长部经典三 二六六 得未得……[乃至]……此为第六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起少疾,乃为 念:‘我起少疾,而我疾虽增盛,亦无所惧,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 258 为第七精进事;复次,友!于此有比丘,病愈、疾治不久,乃为念:‘我病愈、疾 治不久,而我病虽有再发之可能,亦无所惧,今无宁为得未得……[乃至]……此 为第八精进事。 六 八施事:行近施、因布畏而施、‘彼曾施我’而施、‘彼将施我’而施、‘施 是善’而施、‘我炊彼未炊者不得与施物’而施、‘我行此施时善名流布’而行施、 为心之庄严为心之资助而行施。 七 八施生:于此有一类人惠施于若沙门、若婆罗门,谓:饮食,衣服、车乘、 华鬘、薰香、床坐、房舍、灯明等。彼希望其惠施有所[果报],谓:彼见刹帝利、 婆罗门、乃至居士等族,充满五欲功德,具足供御,彼所为念:‘愿我身坏命终之 后,得受生于利帝利、婆罗门,乃至居士等豪族。’彼决定其心,令安住其心,以 259 修其心,而为其心解脱于下者26,无修胜处,转向其生处27,如是我亦名具戒者而 非恶戒者,友!而具戒者之心愿,清净而常成就;复次,友!于此有一类人,惠施 于若沙门、若婆罗门,谓:饮食……[乃至]……而彼有所闻:四大王众天长寿、 美貌、饶多其乐,彼乃所为念:‘愿我身坏命终之后生于……[乃至]……。复次, 友!于此有一类人惠施于若沙门、若婆罗门,谓:……[乃至]……而彼有所闻: 三十三天……[复次,友!……而彼有所闻:]夜摩天……[复次,友!……而彼 所闻:靓史多天……[复次,友!……而彼有所闻:]……乐变化天……[复次, 友!……而彼有所闻:]他化自在天……一乃至]……复次,友!于此有一类人, 惠施于若沙门、若婆罗门,谓:饮食、衣服、车乘、华鬘、薰香、涂香、床坐、房 舍、灯明等。彼希望其施有所果报,而有所闻:梵众天长寿、美貌、饶多其乐。彼 乃所为念:‘愿我身坏命终之后,得受生于梵众天。’彼决定其心,令安住其心, 260 以修其心,而其心如是解脱于下者,无修胜处,转向其生处,如是我亦名具戒者, 而非恶戒者,名为离贪者,而非具贪者。友!而且具戒者离贪者之心愿28,清净而 常成就。 八 八众:利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四大王众、三十三天众、 魔众、梵众也。 三三 等诵经 二六七 长部经典三 二六八 九 八世法:得、不得、名声、恶声、诽谤、称誉、乐、苦也。 一0 八胜处:有人于内有色想,于外见些少好恶之诸色,而且[对此诸色] 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一胜处;有人于内有色想,于 外见无量好恶之诸色,而[对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 此为第二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些少好恶之诸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 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三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 见好恶之诸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 此为第四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青、青色、青泽、青光之诸色,犹如青、 青色、青泽、青光之鸟莫迦花,或青、青色、青泽、青光,两面柔滑如波罗奈衣, 261 如是有人于内有色想,于外见青、青色、青泽、青光之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 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五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 见黄、黄色、黄泽、黄光之诸色,犹如黄、黄泽、黄光之羯尼迦华,而[对此等之 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六胜处;有人于内无色 想,于外见赤、赤色、赤择、赤光之诸色,犹如赤、赤色、赤泽、赤光之槃豆时缚 迦花,或赤、赤色、赤泽、赤光之两面柔滑如波罗奈衣,如是有人于内无色想,于 见赤、赤色、赤泽、赤光之诸色,而[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 ‘我是见、知。’此为第七胜处;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白、白色、白泽、白光 之诸色,犹如白、白色、白泽、白光之鸟沙斯星,或白、白色、白泽、白光之两面 柔滑之彼罗奈衣。如是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见白、白色、白泽、白光之诸色,而 对此等[之诸色],得胜自在力已,即如是念:‘我是见、知。’此为第八胜处。 262 一一 八解脱:有色而观诸色29,此为第一解脱;有人于内无色想,于外观诸 色,此为第二解脱;有‘清净’等胜解,此为第三解脱: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 不作意种种想,‘空是无边!’成就空无处而住,此为第四解脱;超一切无所有处, ‘识是无边!’成就识无边处而住,此为第五解脱:超一切识无边处,‘无所有!’ 成就无所有处而住,此为第六解脱;超一切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此 为第七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成就想受灭而住,此为第八解脱也。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开示如是之八法,[是故] ……[乃至]……。 三三 等诵经 二六九 长部经典三 二七O 二 友!彼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开示九法。[是故] [乃至]……。 九法者何耶? 一 九害心事:‘彼对我作不饶益,’而结害心:‘彼对我作非义,’而结害 心:‘彼当对我作不饶益,’而结害心;‘彼曾对我所受、可意者行不饶益,’而 结害心:‘彼曾对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饶益,’而结害心:‘彼将对我所不受、不 快者作饶益,’而结害心。……[乃至]……[‘彼我曾于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饶 益,’而结害心;……[‘彼将对我所不受、不快者]作饶益,’而结害心。 263 二 九害心调伏:‘彼曾对作不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 ‘彼今对我作不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对我当作不饶 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曾对我所受、可意者作不饶益, 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今当对我所受、可意者作不饶益,而 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乃至]……‘彼曾对我所不受、不快者作 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今对我所不爱、不快者] 作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彼当对我所不受、不快者] 作饶益,而如何有如是耶?’[应反省]调伏害心。 三 九有情居:友!有诸有情,有种种身及种种想,犹如诸人、一部分诸天、 一部分之险难处者,此为第一有情居;友!有诸有情,有种种身及一种想,犹如梵 众天之最初生时者,此为第二有情居;友!有诸有情,有一种身及种种想,犹如诸 光音天,此为第三有情居;友!有诸有情,有一种身及一种想,犹如诸偏净天,此 为第四有情居F友!有诸有情,无想亦无别受30,犹如诸无想有情天,此为第五有 情居;友!有诸有情,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虚空是无边也!’ 成就空无边处,此为第六有情居;友!有诸有情,超一切空无边处,‘识是无边也上 成就识无边处,此为第七有情居;友!有诸有情,超一切识无边处,‘成无所有,’ 成就无所有处,此为第八有情居;友!有诸有情,超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 此为第九有情居。 264 四 梵行住之不时不节:友!于此有如来出现于世,是阿罗汉、正等觉者也: 又说示法,此顺寂静、顺般涅槃、导引等觉,善逝之所开示也。[然而]彼人[恰] 三三等诵经 二七一 长部经典三 二七二 生于地狱时,此为第一梵住之不时不节;复次,友!于此有如来出现于世,是阿罗 汉、正等觉者也,又说示法,此顺寂静、顺般涅槃、导引等觉,善逝之所开示也。 [然而]彼人[恰]生于畜生趣时,此为第二梵行住之不时不节也。……乃至…… [恰]生于饿鬼趣时……。生于阿修罗众中……乃至……生于长寿天众中……乃至 ……恰受生于边地31,于此蛮族、无智者之间,于彼处无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之行。……[乃至]……虽受生于中国,而自有邪见,有颠倒见,谓:无布 施、无供养32、无烧施33、无善行、恶行之异熟果报,无此世,无彼世,无母、无 265 父,无化生之有情,于世诸沙门、婆罗门之正至34、正行35,于此世彼世皆无自证 智,作证已之宣说,此为第七梵行住之不时不节;复次,……[乃至]……虽受生 于中国,自持恶慧、愚痴、聋哑而不能了知善说、恶说之义理,……[乃至] 复次,友!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者不出现于世,对于法之顺寂静、顺般涅般、导 引等觉,善逝之无所开示亦无宣说,而自已具慧,不愚痴、非聋哑、得理解善说、 恶说之义理,此为第九梵行住之不时不节。 五 九次第住:于此有比丘,离欲、离诸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 成就初静虑而住。……[乃至]……第二静虑……第三静虑……成就第四静虑而住, 超一切想,灭诸有对想,无作意种种想,‘虚空定无边!’成就空无边处而住;超一 266 切空无边处,‘识是无边也!’成就识无边处而住.超一切识无边处,‘成无所有!’ 成就无所有处而住;超一切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而住;超一切非想非非想 处,成就想受灭而住。 六 九次第灭:成就初静虑者,欲想已灭;成就第二静虑者寻、伺已灭;成就 第三静虑者喜已灭;成就第四静虑者,出入息已灭;成就空无边处者,色想已灭; 成就识无边处者,空无边处想已灭;成就无所有处者,识无边处想已灭;成就非想 非非想处者,无所有处想已灭;成就想受灭者,想受皆灭也。 ‘友!彼正智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如是正开示诸九法。[故] ……[乃至]……。 三 友!彼正智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正开示诸十法。[故] [乃至]……。 十[法]者何耶? 三三 等诵经 二七三 长部经典三 二七四 一 十依因法:友!于此有比丘,具戒而能护顺解脱律仪而住,所行、乞食、 具足、见微罪亦怖畏,于诸学处,受持而学,友!如是有比丘,具戒而能护顺解脱 267 律仪而住,所行、乞食、具足、见微罪亦怖畏,于诸学处,受持而学,此是依因法: 复次,友!有比丘多闻而持闻、积集闻、诸法之初善、中善、后善、义、文具足, 一向圆满而开示清净之梵行,多闻、持、唱诵积集、专意观察、依见善通达如是类 之诸法,友!有如是比丘多闻……乃至……依见善通达如是类之诸法,此是依因法; 复次,友!有比丘为善友、善伴、善伴党,友!如是,有比丘为善友、善伴、善伴 党,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是善言者,而具足、堪忍善言之因法,善易意 解诸教法,友!如是,有比丘是善言者……乃至……善易意解诸教法,此是依因法; 复次,友!有比丘是为同梵行者种种之所作业,彼于此等,作此,有精巧、精勤、 成就此,具足一切方便及思虑,友!如是,有比丘……乃至……具足一切方便及思 虑,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具法欲,于喜谈36、胜法37、胜律有大欢喜, 友!如是,有比丘……乃至……有大欢喜,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随[所 268 与]之衣服、饮食、床座、病为缘而喜足医药,资具,友!如是,有比丘……乃至 ……喜足医药、资具,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勤精进而住,为断诸不善 法,为成就诸善法,有势力,有精勤,于诸善法常不废忍持,友!如是,有比丘…… 乃至……常不废忍持,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具念而能具足最上念,于 远所作及远所说,俱善忆念性、随念性,友!如是,有比丘……乃至……随念性, 此是依因法;复次,友!有比丘,具慧而顺生灭[之意解],圣而顺择,具足趣于正 尽苦之慧,友!如是,有比丘,具慧而顺生灭[之意解],圣而顺决择,具足趣正尽 苦之慧,此是依因法。 二 十偏处:有人想地偏,上、下、横无二无量也;有人想水偏……有人想火 偏……有人想风偏……有人想青偏……有人想黄偏……有人想赤偏……有人想白偏 ……有人想空偏……有人想识偏而上、下、横,无二、无量也。 269 三 十不善业道:断生命、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 语、贪欲、嗔恚、邪见。 四 十善业道:离断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 恶语、离杂秽语、离贪欲、离嗔恚、离邪见。 三三 等诵经 二七五 长部经典三 二七六 五 十圣居:友!于此有比丘,断五支,具足六支,有一护,有四依,舍自谛, 求之断尽,于思无浊,身行寂静,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也。然者,友!有比丘断五 支者何耶?友!于此比丘渐变欲,断嗔恚,断惛沈、睡眠,断掉举、恶作,断疑, 友!此是比丘之断五支;然者,友!有比丘具足六支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以 眼见色已,不喜不忧而住于舍,有念、有正知也;以耳闻声已……以鼻臭香已…… 以舌尝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意识法已,不喜、不忧而住于舍,有念、有正 知,友!此是比丘之具足六支;然者,友!有比丘有一护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 270 具足念[善]所护之心,友!此是比丘之一护;然者,友!比丘有四依者何耶?友! 于此有比丘,熟思而追求一法,熟思而忍受一法,熟思而遣除一法,熟思而远避一 法,友!此是比丘之有四依;然者,友!比丘舍自谛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诸 沙门、婆罗门,诸杂于自各有谛,彼舍、弃、除、吐遣、放舍、断、远离其一切, 友!此是比丘之舍自谛;然者,友!比丘之求断尽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断欲 求,断有求,寂止梵行求,友!此是比丘之求断尽;然者;友!比丘于思无浊者何 耶?友!于此有比丘,断欲思,断恚思,断害思,友!此是比丘于思无浊;然者, 友!比丘身行寂静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断乐,断苦,灭于前所有之喜、忧而 无苦、无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友!此是比丘之身行寂静;然者,友! 比丘心善解脱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由贪心解脱,由嗔心解脱,由痴心解脱, 友!此是比丘心善解脱;然者,友!比丘有慧善解脱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了知 ‘我已断贪,恰如断根、截头之多罗树,令趣于无有,令当来为不生之法,’了知‘我 已断嗔,恰如断根、截头之多罗树下令趣于无有,令当来为不生之法,’了知‘我已 271 断痴,恰如断根、截头之多罗树,令趣于无有,令当来为不生之法,’友!此是比丘 之慧善解脱。 六 十无学:无学之正见、无学之正思惟、无学之正语、无学之正业、无学之 正命、无学之正精进、无学之正念、无学之正定、无学之正智、无学之正解脱也。 友!于正知者、正见者、应供者、正等觉者之世尊,如是正宣示诸十法。于此[故] 我等,结集其一切,又不能不令不混诤:为此梵行之永续久住、众多之利益、众多 之安乐、对世间之慈愍也。为诸天、人之义利、利益、安乐也。’ 四 尔时,世尊起立,告尊者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汝为 三三 等诵经 二七七 长部经典三 二七八 诸比丘,说等诵教法。’ 尊者舍利弗,如是说:‘大师是允许,’如是彼等诸比丘,[闻]尊者舍利弗之所 说,而欢喜、随喜也。 注1 铁工匠Kammaraputta之子,此乃生来就为铁工匠之意,其意即铁匠家之子,故唯如此译 之。 2 郁婆达迦Ubbhataka此字又作Ubbhatthaka,直立之意,从佛音注,由其高耸立而得名。 3 依nissaya有二义,一是‘持’,二是‘……近’之意义中Rhys Davids氏是一,Neumann 氏是取二之意,无乃二之为是。 4 起志者patibhatu意思是:‘于汝之心……起’,今如是译之。 5 横卧tam aham ayamissami原意为伸背。 6 作起想(utthanasannam manasikaritva)于集异门足论,作当起想,即卧时,同时之 意识已想起来,非心之偷安,无不是其念正知以明佛心情。 7 讥慊(visatta-rupa)唯缅甸本之二,于遏罗之印刷本有载,其他版本皆缺。 8 义利(attha)一语,有意义、利益之二义也。 9 行在集异门足论释为命根jivitindriya=寿。 10 精勤原文有padhana以上二九以来之精勤字,皆此字之译,而此字玄奘译为断,今作‘于 精勤不遮上’‘于断不遮上。’又(译为四正断或四五勤,同字之异译。参照本经四法之下), 斯字,不管怎样是勤之意义,其勤不是断恶不善法之勤,今一同字屡作pahana (skt.pra hana断)又如上译为断。 11 明云云Rhys Davids,The higher knowledge and emancipation;Neumann,Wissen und Erlosung.集异门足论二十二六与此同字,本来之意,是上之无明之反对面,关于万 法之真相,佛教之教理,明即知见及依此为解脱之意,于集异门足论,例无学之三明(参 照本经三法中)解为心解脱、慧解脱及无为解脱,择灭涅槃之三解脱。 12 不得快意原语na adhimuccati,于汉译作为不善解脱等字。 13 盛在原文反覆记述为化作,暂如此译之。 14 不动之信(avecca-ppasada),avecca是梵文之avetya其avetya是ava+i+tya即深理 解,证之意pasada(skt.prasada)是信之意思。 三三 等诵经 二七九 长部经典三 二八O 15 窣罗(sura)法蕴足论诸律,及其之委解未必一致,今依法蕴足论之解释:‘主麦为主, 投入诸药物,酝酿而合成的。’ 16 迷丽耶(meraya)同上,诸根、茎、叶、花、果等和诸药物合成酝酿为酒。 17 末陀同上,葡萄酒及其他或上面之窣罗、迷丽耶等。 18 诸放逸处,(Pamadatthana)如法蕴足论,此诸放逸处,是上三种酒之外,且释依其酒 惹起诸醉余之放逸,以原意似少有出入,想是此三酒之结语。 19 ‘意不安’原本mahko-bhuto,于诸辞典有manku-bhuto(discontented,troubled,con- fused)今从此译之。 20 五心芜(panca cetokhila)(Rhys Davids,5 Spiritual barrenness; Neumann,5 Herzbeklemmungen)汉二译无,集异门足论是五心栽。 21 不被牵引,原本写na vimuccati,以从佛音注nadhimuccati(=is not drawn to)。 22 定相annataram samadhi-nimittam(Rhys Davids,some given clue to concentration) 引导禅观,诸对象心象,即后说之十编处,不净观等cf.Points of Controvercy by Mrs. Rhys Davids,p.388。 23 众多等,缅甸印刷本无此一句,上亦然。 24 应证位成就人,依别本补入。 25 得十二分(yavadattham paripurim)如文,‘十分如所愿’。 26 下者,谓五欲。 27 生处(uppatti)意为所愿之生处。 28 具戒离贪者之心愿,今巴利圣典协会本之文,若依其文而译者:‘具戒者之心愿是离贪 性’,从诸传本之异记,为与上已揭之文相应,今如是译之。 29 有色等,又可译为‘有色……’ 30 别受appatisamvedino于集异门足论卷一九,记为别想。 31 边地(paccantimesu janapadesu)此中古来解为欲界四大洲之一,想北俱卢洲亦含括在 内,盖同洲无苦受,乐着而离染道。 32 供养(yittham)中阿含八难经‘斋’。 33 烧施(hutam)中阿含八难经‘咒说’,烧施是于婆罗门教,酪等投于火中,谓烧而供奉等。 34 正至(somaggata)于八难经有‘往至真人之善趣。’ 三三 等诵经 二八一 长部经典三 二八二 35 正行(samma-Patipanna)八难经‘善法善向’。 36 喜谈(piyasamudaharo)若依佛音注,自谈人之法,喜于倾听,对他又由此而谈法,令 喜闻也。 37 胜法(abhidhamma),如所周知,音译为阿毗昙,阿毗达磨,字义如今之译,意为卓越 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