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苏济瓦尊者: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16 心的荒野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苏济瓦尊者: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16 心的荒野

 

  经藏是佛陀对各种各样、不同的背景的人的开示。它们最初是口耳相传,过后才有记载,展转流布。

  经藏内容数量庞大。这裡採用的是来自《中部》。经名是《Cetokhila Sutta》(心的荒野经) 。“Ceto”或者“ceta”有时也作“citta”,它的意义是心。“Khila”意义是硬结、硬度或者刚性。土壤是肥沃的,但是表殻又乾又硬为时已久,坚硬度就好像这种寸草不生的硬土。在普通惯用的语言,描述这种性质的替换的字是傻瓜、愚蠢、愚昧(头壳硬了)。

  Cetokhila 的翻译是「心的荒野」(the Wilderness of the mind),相当诗意的翻译。但是,语意上它是表示没有感觉,或者心的硬结(心处于不工作狀态)。它反映了顽固, 不接受…等等。

  当佛陀开示这一经时,他正在名为舍卫城,向比丘们讲开示。他清楚明确地指出,禅修没有多大增长的原因,他的建议和讲解,在此陈述地非常清楚。佛陀告诫诸比丘,:「诸比丘们,任何人不能抛弃心的五种硬结(以下译为「心的五种荒野),因此没切断心的五种枷锁,修行是不可能增长,遑论力行教法,严守毗尼。」

  达摩(Dhamma) 是教法,毗奈耶、毗尼(Vinaya) 是戒律。它真正的意思是,修行的成功和实践在于达成证悟,那是清淨和证达最高的果位。如果不能弃置心的五种荒野及枷锁的话,禅修要有进展是毫无可能的。

  ▓ 心的五种荒野

  前四种是关于怀疑,第五种是关于心的忿恨。

  心的第一种荒野,正如经中提及,是当你怀疑,没有办法下定决心(修行),对自己的指导老师没信心。因此,心就不会信受奉行、精进不懈。

  第二种荒野是对于佛法的怀疑。第三种荒野是对僧团的怀疑。第四种荒野是关于训练的怀疑。

  因此,前四种荒野是来自缺乏信心。当怀疑的怀疑出现时,那裡就没有信任、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不会全力以赴,精进不懈。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如果你不相信你是在做什麽,将不会全心全意去做;要力争取得高度的进步,必须做许多努力。

  一个人在他刚开始禅修时,是否会进步,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当人们问我:「尊者,我为什麽不进步?」我会问:「多久禅修一次?」通常的答覆是 :「喔!一个礼拜坐一小时。」我会问:「煮沸一壶水花多久?」答覆:「大约二十分钟。」我再问:「开水要多久才会冷却?」答覆:「要一天吧!」我再问:「你有多少时间是带有烦恼心的呢?那你认为烦恼的减少要花多久?」

  这只是一个明喻。理解的人知道,在你要有小小的进步之前,必须做许多努力。如果你每天看着自己有点小小的进步,应该是很欢喜的。让我们一个个地来看这些要素。

  1 怀疑,不确定,对导师缺乏信心

  这裡提及的导师指的是佛陀—正等正觉—,释迦牟尼佛,在菩提迦耶(Buddhagaya)的在菩提树下,完全证悟的人。你很自然会去想:你怎样知道他证得最高的开悟?你怎样能对佛陀有信心?我们并不知道,即使他真的是佛。即使在佛陀时代,实际上认识他的人,对他也没有信心,直到佛陀讲开示,人们听了并且获得证悟,有信乐,变得深厚、信解中行。譬如,五位苦行者,他最初的五比丘弟子。

  佛陀证悟后,到鹿野苑为他们说法。最初,他们不愿意承认他是正觉、导师,因为他们认为他已经放弃苦行,安于放逸。因此,他们对并他没有的信心。他们说:「你禁不住人间的苦行和痛苦,你怎样能证得出世间最高境界?」因此他们并不信奉他。当然,故事发展下去,他勉力完成,使他们信赖佛陀。当他们听从教法证悟了,才信心至极。

  所以,连有器量的人,值佛出世,从佛学,也不容易信仰归命。真的不容易领会、解佛心。佛心非常心,是智慧。但是,如果我们正念觉知,如果我们研究佛理的话,我们能够一窥其奥。

  2 怀疑佛法或教理

  信任或者信仰佛法教理,才是最重要的。教理在此指的是较偏向理论的部分,圣典义理从听闻中获得。教法就实践面而言,是关于四道果的修行或者训练。佛法并不是我们所能容易理解的,因为它是非常深奥的。真有淨信,我们就得深入经藏,身体力行。当我们发现,它真的有效益,真的能带来有利益、结果,然后信心才会增长。在更较泛论、较浅的层次,信心指对良善和清淨起信念、信仰,是有一条道路引导而致。如果我们学习佛理和阅读,我们会发现,它与这样的一条道路是一致。最初信心和仰是必要的,激励我们修行,我们才会增长。

  3 对僧团的怀疑

  僧伽是指的出家众的共住团体;较特殊的是圣伽蓝,证果入圣的出家团体。他们是那些修行圣道,弘化圣教,证得证果位的圣出家众。只有在他们证了果位,才能满意地、满怀信心,领导其他人走向圣道。然而,我们不知道谁已经悟道,所以这很难。

  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些程度上,从行为上来判断,这个人的言论、教法,他是否精通义理?对僧团的信心较通常的理解是:有信心,人们是可以证悟的,能够证悟无为法,有那种永恆的法喜。经由修行,你也能取证达到那种境界。有了最初的淨信,修行得到结果,解心仰心,真实增长。

  4 对修行本身的怀疑

  不老实修行,只是想啊想,当然会有无止境的问题在。许多教理和经验的描述,只有当你实修才会出现。只有当你做了尝试时,努力过,透过禅师的指导,获得经验和进步,你才会从实修和训练中获淨信。

  所有这些活动渐次引向教义。首先,你必须对自己有信心。你必须对良善、真实的事物有信心。必须能尊敬教义,长远修行,以获结果。一旦有了成果,怀疑就会被搁置下来,你就能全心全意地努力。

  在没有佛教流传文化背景的国家,怀疑真的是修行的绊脚石。在佛教国家,虔信可能是盲目的,但是如果方法是正确的,能够以淨心接来受,那禅修会给修行人定力,智慧也会随之而来。但是如同我所说的,它是有危险性的,如果你找错老师的话。你可能会被困住很久。

  并没有要求你对三宝及禅修训练要有完整的信心。并没期望你应该相信、活塞硬吞有关连的一切。可是,我们建议你要谨慎地接受东西。小心谨慎,多方尝试。如果你有颗清明和开放的心,如果你真的有心求进步,在心灵上改善自己,没有任何预设立场、偏见,真诚用心,努力求法;见不到正法,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必须考虑到个人的习性。有些人跟义理较相应,有些人则趋向信仰层面。

  重点是:放手努力得到成果前,你必须要有足够的信心、淨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成果会出现,只有在那时,你真的看见自己的努力,一心一意投入禅修,真正的结果才会到来。为什麽?因为第一,当你投入更多的努力,也就是意味着你投入更多的时间。假以时日,自然会开花结果。

  5 忿恨

  在前面四种硬结,心像硬岩,法不染心,没有足够的信心,只有太多的怀疑。无论什麽出现在心就起质疑,「真的是这样吗?有涅槃那样的事情吗?为什麽我必须要观痛观那麽久?」…等等。禅修指导也听不进去,因为他不想要接受它。

  当一位比丘在神圣僧团中生气、扰乱其他师兄弟。他对他们充满怨恨、无情,他的心并不喜好其它人。第五种硬结,跟你对佛法没有淨信无关。而是,有忿恨在,心平静不下来。当僧团裡的同参道友,试着他建议,他生气不能接受。

  愤怒跟骄傲非常有关的。首先,当一个人有许多怨气时,不会接受任何建议、帮助。第二,愤怒本身造下许多不善业,会障碍一个人的修行。例如,愤怒通常导致许多像压力、疼痛和紧张那样的疾病。

  当你对他的同参道友生气,要特别注意的是后果。如果这位同参道友是个诚实勤勉的修道人,对这种道人起恶心会障道,妨碍自己的修行,特别是如果对方是已经证道的人。根据论书,自己处境危险,被堵塞。只有去除怨恨,并亲自向对方忏悔,自己的修道才理得开。这一点很重要,要记住!

  当心裡有许多怒恨时,它引起许多嫌恶、排斥。由于业力,有许多负面效应,难以受法。最后心平静不下来。因此,他成为一个很难缠的禅修者,难以处理的人。

  ▓ 五种枷锁

  即使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虔信,无瞋来受法,另外有五件事会障碍进步。心有五种枷锁。这五种束缚就像握紧的拳头一样,把心抓的紧紧的,无法自由。你没有信心,你说「对」,这是好的,但是你不能动弹不得。你被牵制。你被用链拴住了。

  1 感官欲乐

  当一个人执着感官上的愉悦,这是很难在修行的过程中有进展,因为他会一直想回那种感官欲乐、舒适。

  我记得,我第一次去仰光 Mahasi 禅修中心时,我注意到有很多臭虫。每个人都在抓臭虫。禅修时觉得身体发痒,因为被虫咬。因此,不禅修了,大家专心在抓臭虫!

  不小心的话,你会开始迷失在感官欲乐上。最明显的是食物了。小型禅修中心提供的食物不太好,甚至会很惨。因此,如果你不习惯的话,就会开始想念家裡好吃的东西。西方人想念他们的家乡口味。他们想死了乳酪、冰淇淋、蛋糕、所有的乳製品。有天,我们在 Mahasi 禅修中心过耶诞节。那些西方人很想过节,决定在禅修中心举办耶诞派对。他们摊钱买了许多冰淇淋聚餐。第二天,禅师召唤,把他们痛骂一顿。为什麽?因为他们应该禅修的,整天要坐禅、走禅、坐禅、走禅、观腹部上、下,但是他们反而去吃大餐。

  感官欲乐会阻碍你禅修。即使你推推拉拉,把你自己弄进一家禅修中心,观胀、瘪、坐、触,或者任何的目标,你将发现,在多数情况下,主要妨碍你修行的是感官上的欲乐。

  禅修有五种的障碍(五盖):欲欲,瞋恨,昏沉睡眠,散乱和追诲,怀疑。昏沉睡眠主控了禅修营的最初几天,然后它清淨明朗了,随后是散乱。

  如果念头强的话,它生根在忿恨或欲欲两者中任何一个裡。不是很多人会有很强烈的忿恨,至少我所熟悉的马来西亚禅修者中并不多。他们的主要障碍通常是欲欲。一大早他们就想念食物,他们想死了热咖啡。厌烦了,就想起家裡的录影带节目秀,所有里里杂杂的事情。心烦了,他们就想些有趣的故事,或者要做的事情。全部这些受感官欲乐影响。你要真的能离欲,就不会担心所看见的、闻到、嚐到、触到或听到的事物,只要有些正念,心思将能集中。

  想想看。你在禅修期间为什麽要想那麽多?你在想什麽?经常是因为你感到厌烦。心不喜欢枯燥无聊。它喜欢有趣的东西,因此它流连在故事间,找点事情做。所有这些活动,通常是以感官欲乐的追逐为中心。那就是为什麽,你要做点准备,来禅修营前预先做功课,心澄静下来,你就不会东想西想。

  2 对身体的执着

  首先,当你执着身体时,你就不能超越它。第二,你会很受不了痛。你经常会发现,不能看透痛,那是因为你对身体的依恋不捨。

  例如,腿痛的感觉。经常是当痛变得越来越强,那你就会放弃去观它。倒不是因为太痛了,而是因为执着腿。或者,你认为脚是你的,如果坐太久了,腿会出毛病,再也不能走了。这种恐惧或者关切,出自于对身体的不能捨离。如果是其他人的脚,你只要观照痛,那你认为这对你会有影响吗?至少你将不会这麽关心。

  有次我正在禅修,那裡蚊子很多。当一隻蚊子叮你,许多念头就头脑裡转啊转。一开始就想痒、痒、痒。它只是有一点点痒。但是,当你对身体很依恋的麽时候,痒好像变得很强。然后你就会开始想,或许那隻蚊子是疟疾带原、或许那隻蚊子有登格热、或许它会好一点吧。嗯!我把蚊子赶走,或许我就能专注得好一点。执着一来,你就再也不能禅修了。但是一会儿过后,就决定,因为那裡在痒,好像不能够集中注意力了,就不再观照痒了。其实可以试着观,「手、手、手」或「脚、脚、脚」或「鼻子、鼻子、鼻子」。

  透过对痒的观照,就不会有偏向依恋的趋势。以那种方式,你看你的手、脚,好像无关于己。那时候,你会觉得你的手或者腿好像不是在你身体的一部份。当你那麽地观,痒在手上,但它不会干扰你。它爱怎麽痒都没关係,因为手不是你的。但是,当你动念头的那一刹那,宝爱自己的手,那就不能正确地禅修了。你不能恰当地观手。然后你应该想想,「痒有那麽严重吗?」,你不会因为痒而死。它有点像搔痒,像是有人拿了一根羽毛来搔你。它只是一种感觉。

  宝爱色身,你就不能超越它。那表示你被拴在「身体」这个概念上了。以较深的形式禅修,你必须放下一切,关于身体,手和腿等等。如果你能放空它们,那你就可以直接进去心门,那这个定力就深了。

  例如,你观胀、瘪、坐、触等等,你最后经历到风大要素,移动的特性。只有当你能专心于移动的特性,你才能经验三共相,开展内观智慧。但是,只要你仍然坚持对身体,手,腿等等,你就不能经验三共相,开展内观智慧,因为究竟法并不会跟概念性的目标共存。因此,如果一个人依恋不捨色身,他不愿抛下身体,那麽当他一发现身体(形状的感觉)没有了,他会吓坏,就不能超越它。

  对身体的执着,较常发生在当人们看待物性的身体时,他们会把身体当作为究竟真实法、当作为他们自己。

  3 对外在事物的执着

  论书把它定义为对外在事物,譬如对财产以及人的依恋。你不能捨离财产和人,执着会在心裡。首先,你不能放下它们,认真的禅修。

  第二,执着防碍你全心全意地放下各种条件因缘,心就不能无牵无挂地去体验无为法。当我们说,例如,目前我们对任何人没有愤怒(或者执着) ,那可能是真的。但是它确实在那裡,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根深蒂固。如果它特别强时,每当我们想进入更深层的禅定及智慧,这个不捨就会挡路。

  这解释了为什麽有时当人们禅修时,许多潜伏的经神疾病可能会出现。通常他们不会遇到这些,但是在禅修时,神经病可能会浮现,骚扰并且把事情捣成一团乱。

  那就是为什麽,在佛法和戒律上,修行要能精进不懈,获法益,最好的做法是出家。僧侣没有任何财物,不必担心任何事情,他们只要日复一日地禅修、活着。成为一个僧侣,行动上表明了你准备修行到死。过去、未来,憎爱莫相关。你只要保持观照每个刹那。那是出家众的实际作为。你不必担心财产或者其他人,只有关于修行来出离烦恼。因此,没有什麽可以绑住你的心。

  4 好吃懒做

  《中部》裡的 《心的荒野》,经裡的故事人物,看起来他吃的多,直到肚子鼓鼓的,又贪睡,懒洋洋地打盹,心不求精进努力。吃太多了,然后就躺下休息,就睡着了。一点精力也没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休息。我们可以休息。但是睡眠,经典裡有提到,应在中夜时分的四个小时(晚上十点到清晨两点)。其他时段,我们应该每个小时都要努力认真地过日子。当然也要暂停下来淨身,小参报告前要先淨身的。过堂时间到,你必须用饭食。但是,在做这些活动当中,你必须要有正念,跟上你的禅修目标。

  要把心往上拉高,需要很大的努力或者能量。在东方的那些禅修中心,你可以看出人们怎样的认真努力。儘管如此,这也只出现在有声望的禅修中心,在某些经验丰富的禅师指导下。在那裡,大家真诚用功,全力以赴。在这些地方,过堂后,大家并不懒洋洋地休息。他们没有一丁点藉口,进入寮房休息。在这些地方,他们不愿意去睡。他们渴望力争向上。他们认为睡觉是浪费时间。时间是如此宝贵,时间如此令人惊叹,必须被充分利用。修行应该是这样的。

  在早期,大家投入的精力比修定(寂止禅)更多。例如阿难尊者,他是非常地努力,彻夜禅修,直到他必须躺下稍作休息,但是不熟睡,他开悟成阿罗汉。

  此外,苏那比丘被迫地走。他经行直到脚变得非常脆弱。他依然经行,血溅在路上,就像有人在那裡杀牛。那是早期佛陀时代,大家用在努力修行的程度。

  另一个经典上的故事,有位比丘,在夜晚经行,到了他不能再走。因此他改用爬行来禅修。当他在夜晚做爬行禅修时,猎人以为是隻鹿,就开鎗射击他。当比丘被射中时,他观「痛、痛、痛」。这些故事,用来激励我们要更勤勉禅修。

  5 执着天福

  这故事看起来像,有个人过神圣的出家生活,他激励自己成为梵天。以着他的德行、持戒、过圣洁的生活,他努力成为一个大梵天,或者成较小的天人。因此,他的心并不趋向最高的开悟。在这第五个枷锁,心被启发了到较低的层次,他有斩获,但不是涅槃去证达道智、果智开悟的心。他攀缘修行道路上的种种,身体、感觉、道德、定力、内观智慧,但却偏离了开悟的目标。因此,心很会攀缘。当你依恋低处的种种现象,你就不再进步。在那裡停下。他不放空自己,而起执着。换句话说,执取把心鍊住,把心套上个枷锁。

  ▓ 进一步在佛法和律仪上有进展

  为了取得在佛法上的进步,首先你必须能放空你的执着心来作努力。当你努力时,要返回事物现象的真实状态。之后要放下所有的执取,至少暂时要这样。不要去思考时间。那就是参加禅修营有帮助的原因。它提供有利修行的环境。《心的荒野》经中提到,当五种硬结被抛弃,五种枷锁被切断,圆满修行是可以达到的。依戒律,「可以达到」并不是说「一定会达到」。只是障碍圆满修行的事物不在会那裡出现。

  ▓ 四成就之法(四神足):

  下一件努力的行者必须做的事情是开展神足通(iddhi- pada),那是基本的心灵能力,或者达成修行的成功。有四种基础才能成就:

  1 定力来自于热诚与决意的努力(欲为成就)

  让我们来看成就神通的第一个基础,这是要有欲念或者希望才能做到。这像是信心一样。它像是一个推进力或者是善欲。这个有意愿去做,要求达成心灵上的成就,要非常专注。这种信心和动机,引起毗婆舍那的定力或集中注意力在究竟法上。

  2 定力来自于精力与决意(精进为成就之法)

  成就神通的第二个基础是胜行、精进,该处需要许多心力和精力,朝目标努力。行是所有的心行,所有心理活动、心所。精勤是努力,伴随着所有心的努力、组合、推动力其与努力有关的。这是我们如何建立正念,保持它的连续性,刹那刹那观照身心过程,增强而为一股强大的正念动流,贯穿入究竟法及三共相。这种心灵的观照强而有力,一境性并引导到证悟的方向。

  强大的定力生起,因为我们有信心、愿力,和推展的意图,往那个方向发展。没有这个善欲动机(它不是贪爱、爱欲),心可能某处或较低层次就停止不前。

  有时推动力的开展,推到成就点,可以由精进力来把它带向前。当然,你必须有信心和智慧。但是主显着的推力带来成就的是很强的精进力。最主要事情是你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3 定力来自于心的纯淨 (心为成就之法)

  成就神通的第三个基础是心。它包括整个精神面的介入。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坚强的意志力。

  4  定力来自于观(观为成就之法)

  成就神通的第四个基础是内观智慧。成就的人有很强、良善的智慧及成熟的心智。 他理解也能看透事物。

  为了达到目标,你必须除去枷锁和硬结。增上四法,成就神足。透过实修的力量,带来那些心灵的智慧。推动你的一境心,日复一日不鬆懈。

  为了让你理解人是怎样认真努力成就神足,经书有个关母鸡抱窝孵蛋的譬喻。当母鸡坐着孵蛋,经过很久的时间,一再转动那些蛋,然后小鸡能从蛋壳裡出来。当母鸡仔细盖住蛋、孵化它们,恰当的照顾她那八隻或者十二隻蛋,然后小鸡才能以它们的爪和喙啄破壳,安全孵出,不让她担心。这也是一样的,比丘要有四神足包括热诚、强大的精力,才有爆发力,能开悟、从身心奴役中,证达至善的安稳。

 

 
 
 
前五篇文章

苏济瓦尊者: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17 毗婆舍那禅修进步的

苏济瓦尊者: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18 生活在边际︰日常生

星云法师:星云法语·成功人生 32.佛光山的体制

苏济瓦尊者: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附录

杨大省:科学时代的轮回录 第一章 第十三节 人头的秘密

 

后五篇文章

杨大省:科学时代的轮回录 第二章 第一节 田三牛记得前

星云法师:星云法语·成功人生 31.佛教徒如何贡献社会

苏济瓦尊者: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15 内观智慧概述

苏济瓦尊者: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14 理解内观智慧

苏济瓦尊者:毗婆舍那实修法要 13 止禅跟观禅间的明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