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79 |
 
楚失弓【原文】 楚王失弓。左右欲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仲尼曰。惜乎其不广也。胡不曰。人遗弓。人得之。何必楚也。大矣哉。楚王固沧海之胸襟。而仲尼实乾坤之度量也。虽然。仲尼姑就楚王言之。而未尽其所欲言也。何也。尚不能忘情于弓也。进之则王失弓。王犹故也。无失也。假令王复得弓。王犹故也。无得也。虽然。犹未也。尚不能忘情于我也。又进之。楚失弓求其所谓我者不可得。安求其所谓弓也人也楚也。 【译文】 春秋时期,一次楚王出游到云梦泽(江汉地区连绵不断的湖泊与沼泽)进行狩猎,不小心将自己心爱的宝弓丢失了。手下人急着要去四处寻找。楚王制止说:“不必找了!我楚王丢失的弓,终究会被楚人捡到,又何必去找呢?“。当孔子听说了楚王的这段故事,感叹道:“可惜楚王的心胸还是不够开阔。怎么他不说‘有人丢失了弓,还一定是人得到它’,何必一定要加一个‘楚’字呢?”多么大的胸怀啊!楚王固然有着沧海一般的气量、抱负,而孔子确实具有可以容纳天地乾坤的肚量啊。虽然这样说,孔子其实只是根据楚王说的话加以延伸,并没有把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还毕竟没有忘情于弓。如果进一步推想,楚王虽然丢失了弓,但楚王还是原来的楚王,于他本身并没有什么损失;假如楚王重新找到了弓,楚王也还是楚王,在他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也没有得到什么。就算是这样说,也还是没有达到极致。这样说也还有个“我”不能够放得下。如果再进一步来说,要想找到真正的“我”都是不可能真正得到的,哪里还有什么弓啊、人啊、楚啊的可以求得? 一心顶礼云栖寺袾宏佛慧莲池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