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第二章 辨认菩提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第二章 辨认菩提心

 

  中善

  第二章  辨认菩提心

  正行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说明菩提心或证悟心。第二部分解释如何修学菩提心。第三部分则讨论修持菩提心的结果。

  接下来的偈颂是从胜义谛(absolute truth)的观点来说明菩提心。之后,这些偈颂探究胜义谛的认清如何因迷妄而丧失,以及有情众生如何变得颠倒迷惑。最后,这些偈颂解释如何驱除迷妄,重新发掘我们真正的自性。

  菩提心如何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以下的两个偈颂,描述胜义谛的自性,以及胜义谛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内皆有。

  一切诸法住于

  无始虚空之中;

  因此之故,

  一切有情众生都能证得涅槃。

  如同大地之内

  有全然纯净的水;

  在烦恼之中,

  有伟大的本初智慧。

  如经典所说:“一切有情众生无一例外地都具有佛性。”“伟大的本初智慧”即是一切有情众生皆有的究竟菩提心,或佛性,或如来藏。然而,这如来藏却被一片暂时的帐幕所遮蔽。

  这障蔽的或迷妄的状态对佛性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同大地内有全然纯净的水”,虽然本初智慧可能尚未被了悟,但是本初智慧却安住在侵入自心和制约自心的烦恼之中。如同无法从地表看见、在地底下流动的纯水,在烦恼和迷妄的领域之中,伟大的本初智慧仍然保持不变。

  有时候,你或许会怀疑一切有情众生是否都具有佛性。当暴力、屠杀、有计划的灭种和“种族肃清”在世界各地发生的时候,你或许难以想象每个人都具有这种慈悲的潜能。你或许甚至开始相信人性本恶。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你透过内省和禅修深刻地检视心本身,你将会照见纯然觉性(pure awareness),此乃“识”之最根本面向。即使烦恼或许暂时遮蔽心之本性,但心之本性仍然保持无染。

  阐释空性的佛经,

  以及世尊诸佛所说的一切话语,

  都谈及尽除烦恼。

  佛教教法分为三大类,即所谓的三藏(Tripitaka,或称为“三篮”)。三藏解释诸法(一切现象)本具的空性。它们有助于清除烦恼和有毒的心理因素,例如贪、嗔、痴、慢、疑。以自性来说,这些烦恼是暂时的,并非本来就存在于心的本然自性之中。因此,虽然我们的心看似受到这些烦恼的毒害污染,但是基本的佛性本身总是保持纯净无染。我们需要驱除障蔽佛性的帐幕。

  这个本论讨论我们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

  佛性是无染的。

  它是甚深、宁静、无造作的真如,

  它是非和合的明性广空

  (uncompounded expanse of luminosity);

  它是无生、无灭、本然的宁静,

  它是任运自生的涅槃。

  佛性是明亮光灿、永不寂灭的,佛性是心的本然自性。“非和合的”是指佛性并非各种因缘所造作或创造出来的。它并非以独立的、真实存在的实体而安住。它没有开始,因此也没有寂灭。它单纯就是诸法的究竟自性。

  如同芝麻油充满芝麻一般,

  如来藏的本质

  本初即在一切众生的基本状态之中,

  并且与众生的基本状态是不分离的。

  如同油是芝麻的自性一般,佛性充满于有情众生之内。它是“一切众生的基本状态”,这基本状态是指心的究竟或真正自性,也就是“法性”(dharmata)。由于佛性是心的究竟自性,因此佛性住于我们所有众生之内。佛性不是造作出来的事物。它一直与找们同在,从未与我们分离。

  迷妄如何生起

  一切有情众生都具有佛性,然而我们却轻易地忽略它,因为我们:

  受主体(做者)和客体(受者)的迷妄见解所障蔽,

  被包裹在三种串习的虫茧之中,

  如同藏在穷人房屋底下的宝藏,

  这自性仍然未被认清。

  在我们的迷妄状态之中,我们如同一个不知道房屋地下埋藏着宝藏而认为自己贫穷的人,但事实上,他相当富有。同样的,如来藏被埋藏在我们之内。我们过得像乞丐一般,没有觉察或认识到我们本具的财富。当我们忘记我们的佛性,从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时候,我们就陷入迷妄之中。

  当我们把现象世界和自己具体化的时候,迷妄就产生了。这种区分自我与他人的想法,只不过是心之造作,因为自我和客体都不真实存在。正是主体与客体的想法创造了一条二元分立的串习之链,这条串习之链与外在世界、我们的心和我们的身体有关。

  让我们更详细地分析这些“主体和客体的迷妄见解”是如何形成的。有三种串习让迷妄愈加深重,直到迷妄完全把我们包裹在无明之茧内。

  第一种串习和我们视为外在世界的人事物有关,也就是我们觉得是在“外面那里”(out there)的所有人事物,以及透过五种感官(五根)所觉知的一切人事物。我们把价值加诸在我们所见的事物之上,想象它原本就是讨人喜欢、令人不悦,或既不讨喜也不讨厌的。然后,我们遵循这样的过程:想望任何令人愉悦的事物,排拒令人不悦的事物,以及忽略看来既不讨喜也不讨厌的事物。这么做的结果是,我们织成一个迷妄与痛苦之茧,如同毛毛虫作茧自缚。

  第二种串习与“识”有关,亦即执取外在事物(外境)的内在主体。内在主体与八识一起运作。第一识根本识即阿赖耶识(vijnana alaya),单指觉察世界这件事。接着是与色、声、香、味、触等五根有关的各种识的面向。然后是与烦恼(各种不同的心毒)有关的识的面向。这些烦恼染污而蒙蔽了智识,也就是第八识。因此,识的八个面向的活动创造了“构想有个独立‘内在’主体”的串习。(译注:根据唯识宗,八识分别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

  第三种串习源自我们对身体的觉知。在藏文中,“卢”(lu)这个字是指身体,其字面意义是“被遗留在后的事物”。“卢”这个字指出了这个事实:当我们死亡时,我们遗弃自己的身体,然后身体就分解了。因此,“卢”这个字指出了身体的自性是短暂而和合的。尽管如此,由于我们执着“我的身体”这样的概念,以及执着“我们所有的体验都是透过身体而来”的想法,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串习。事实上,我们倾向把所有痛苦与欢乐的体验和身体的想法连结在一起。甚至当我们做梦的时候,我们相信身体经历了诸如被焚烧、落水,或各种不同的痛苦磨难等感受。

  这三种串习在根本识的基础上积聚,变得更加强烈。正是这样,创造了我们迷妄与无明的习气。

  烦恼与错误的行为创造了痛苦,

  这些痛苦如雨般降在我们身上。

  自无始以来,你一直游荡

  在看似存在却不真实的轮回广袤平原上。

  哎!此即无明与业的力量。

  烦恼与错误的行为引起“痛苦如雨般降在我们身上之因”。痛苦是身业、语业和意业的结果。这些身、语、意的行为受到烦恼的触动或激发,持续地生起一个接一个的行为,不断地制造更多痛苦。从无始以来,这个循环一直进行,因此我们漫无方向地在轮回中游荡。

  然而,轮回不是它外表所显现的那样。“看似存在却不真实”这句话表示,虽然轮回这片平原看似真实而坚固,但它究竟的自性也缺乏任何本具的存在。在经过检视之后,我们会发现它是显现却不真实的。

  如何离于迷妄

  在真正上师的莲足前

  五体投地顶礼之后,

  你应该用他所教导的甘露,

  清净我执的染污。

  为了驱除迷妄,你需要去寻找真正的上师。你需要善巧地寻找这样的上师,善巧地修持教法,并且最终要善巧地把教法付诸行动。经典中有许多的教言,列举了真正上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功德)。《普贤上师言教》(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⑥用一整个章节来说明真正的上师所应具备的品质。

  你在立志追随一位上师之前,应该知道这些重要的品质为何。

  ⑥ 《普贤上师言教》,巴楚仁波切著,莲师翻译小组翻译,香巴拉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针对金刚乘前行法所做的经典论释,详细解释了修道的众多面向。它幽默而清晰地探讨真假上师的特徽。

  既然我们需要上师来帮助我们离于烦恼,因此上师的品质是重要的。为了全心全意地利益众生,上师也必须离于烦恼和俗务。你在找到完全合格的上师之后,应该努力根除障蔽,仿佛你在去除布匹上的污点。然而,这不像一般的水,唯有上师口授授导的甘露,才能够帮助你去除执着于自我和现象的“污点”。

  一旦我们决定走上修道,我们需要知道如何着手,以反从何处开始。修道本身有各种次第。首先,我们需要用四思量(四共前行)来建立基础。接着,我们立下皈依的愿望。在第三个次第,也就是主要的次第,我们发起证悟心,也就是发起菩提心。

 
 
 
前五篇文章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第三章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第四章

宁玛派祈祷大法会法本:28、乌景祈愿文

宁玛派祈祷大法会法本:29、贝玛林巴伏藏----玛哈古

宁玛派祈祷大法会法本:30、狮面空行母回遮仪规

 

后五篇文章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第一章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中文版序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作者简介

谈锡永: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十章.偈颂品(3)

谈锡永: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十章.偈颂品(2)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