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谈锡永: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十章.偈颂品(2) |
 
谈锡永: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第十章.偈颂品(2)
301 譬如由翳眼所见 见种种且起遍计 翳境非色非非色 由无知者成依他 302 譬如净金离垢染 譬如净水离泥浊 譬如虚空净无云 离遍计即净如是[注104] 303 我有三种声闻众 应化以及本愿生 至於解离贪嗔者 是则从於法而生 304 亦有三种菩萨众 如诸佛而无有相 思念有情而化现 未成佛而现佛相 305 无有所谓遍计有 由依他则见其有 当人远离於分别 增益减损皆受坏 306 若然依他相为有 遍计相则为无有 是则有法离於有 有法得从无有生 307 依止遍计分别故 可得依他相为有 依止於相及名言 遍计〔自性〕得生起 308 遍计〔自性〕不成就 实无所有得生起 若知胜义谛之义 则其自性得清净 309 遍计分别十二种 依他则有六种〔因〕 於内自证真如智 彼等悉皆无分别 310 於五法中成真实 彼三自性亦如是 行人依彼现观时 则不逾越於如如[注105] 311 人心可见有所似 如星如云如日月 由诸有情所见者 实皆由从习气生 312 诸大种离於自体 无能相亦无所相 若大种能造大种 色即可由大种造 313 诸大种实皆相同 大种中无大种造 以诸大种而为因 地与水等即其果 314 假施设色如幻生 彼之显现则如梦 或现而如寻香城 彼为阳焰及第五[注106] 315 此有五种一阐提 如是皆五而成族 此如五乘与无乘 涅槃则为第六种[注107] 316 蕴可分为二十五[注108] 於此而有入种色 复有二十四种佛 以及二种佛子众 317 此有法门一百八 复有三种声闻众 於佛土则唯有一 故於佛亦唯有一 318 同解脱者有三种 心之流注则有四 我之无我有六种 且复有彼四种智 319 自因缘法作脱离 且离诸具过失见 此即是为自证智 无上大乘无变异 320 生与不生八九种 当下证与次第证 则只唯有一现证 321 无色界有八世界 禅定则可分为六 缘觉众以及佛子 则有七种出离相 322 过现未皆无此事 既无常亦无无常 作与作事及其果 一切无非梦中事 323 从来未有佛出生 声闻菩萨亦如此 当心离其所见时 是则恒常如幻有 324 住兜率以及入胎 出生出家住世间 游诸国土转法轮 可见而无出胎者 325 为彼流转有情众 说涅槃及说实谛 说诸佛土之观觉 及说诸法因缘生 326〔说〕世间及林与岛 游方无我及外道 禅定乘与阿赖耶 不可思议果境界 327 月族星族及王族 诸天以及阿修罗 夜叉及彼乾闼婆 皆由业由爱而生 328 不可思议变易死 犹与习气共相俱 当於死能永尽时 始能坏彼烦恼网 329 财帛谷物与金银 土地货物与牛羊 以及奴仆象马等 是皆不应蓄与养 330 彼不睡於穿孔床 亦不以泥而涂地 不用金银铜钵盂 331 行者常以青色等 或用牛粪泥果叶 染白布成钦婆罗 令衣染作袈裟色[注109] 332 行者许持一钵盂 恰满摩竭陀之量[注110] 钵为石造或陶泥 或铁或贝或琉璃 333 行者可蓄四指刀[注111] 刀刀弯如半月形 此为便於截布故 修学不习诸技艺 334 修行者为修学故 不应从事於买卖 若必须时使白衣 此为我所订之制 335 由是须守护诸根 能善解於经律义 不与白衣相狎习 如是我许为行人 336 行者须住於空屋 坟间树下或岩穴 或者住於林草中 以至住於露天处 337 行者可以着三衣 於诸冢间或余处 若有人愿施衣服 则可听任其接受 338 於行者作乞食时 直视眼前一轭地 应须如是而自律 譬如蜜蜂采花朵 339 当觉处身杂众中 或杂比丘尼与共 此非修行人所愿 皆不应於此行乞[注112] 340 修行者为修学故 於彼诸王诸王子 大臣以及长者等[注113] 不应亲近以求食 341 於彼生家或死家 於彼亲家及友家 比丘比丘尼杂处 不宜行者作乞食 342 寺院炊烟常不断 经常备办种种食 或有所为而举炊 不宜行者作乞食 343 行者见於世间者 虽见能相与所相 而能离於生与死 及能交替观有无 344 当於生死无分别 行者疾得三摩地 具力神通与自在 345 行者不应对世间 视为微尘时胜性 诸因所生而成有 亦不视为缘起性 346 由自分别成遍计 遍计则由习气生 修行人於见有时 恒时见为幻与梦 347 内观恒时须远离 一切增益与诽谤 行者不分别三有 现为身资及住处 348 不思如何得饮食 唯端直身而安住 对於诸佛菩萨众 行者数数作顶礼 349 由从经律得义理 行者於中起明观 观於五法及无我 亦明观於自心中 350 行者须於内自证 通达无垢之法性 及知诸地与佛地 住大莲花得灌顶 351 见徘徊於诸趣中 即於诸有生厌离 由是即乐住尸林 对诸观行作修习 352 行人於彼观修中 时见日月之形相 或见莲花魔住处 虚空火焰种种相 353 如是一切诸显现 皆可引人入外道 或者堕於声闻境 或堕入於缘觉界 354 尽舍离入无相境 顺真如缘即现前 诸刹诸佛光辉手 摩彼具缘人之顶[注114] 355 或计无因有法体 彼既非常亦非断 亦复离於有与无 彼即遍计为中道 356 彼於无因起遍计 以无因落断灭故 以其不能知外境 是故彼坏於中道 357 由於执着於有法 亦不能除断灭畏 是故彼等说中道 即作增益与减损 358 当能了知唯心时 外境即然已遣除 於时分别更不起 此即能达至中道 359 唯心而无可见境 无外境即心不起 如是我及诸如来 说此是即为中道 360 生与不生有与无 此等一切皆是空 於一切法无自性 是则不着於二法 36l 当不能起分别时 凡愚遍计为解脱 心若无有觉智生 焉得断除执於二 362 能觉自心之所见 所执於二即断除 以智遍知故能断 而非毁坏彼分别 363 遍知外境心所见 於时分别即寂息 由於分别寂息故 真如亦由心远离 364 若人虽见诸法起[注115] 仍离外道见涅槃 此涅槃是智者取 以其非为断灭故 365 能证此者成佛道 此乃我及诸佛说 若然更作余分别 是则堕於外道见 366 无有生见诸法生 无有灭见诸法灭 周遍千万亿世界 同时现如水中月 367 一身而现成种种 如注两及如火烧 以心能成种种想 彼说此即是唯心[注116] 368 当知形色与显现 种种无非唯心时 於时心亦是唯心 无心亦由心所生 369 由设想於佛形相 声闻缘觉等色相 以及种种余相状 彼等即说是唯心 370 为有情故现色相 无色而现为形色 由无色界至地狱 彼等皆唯心所生 371 於转依时则可得 名为如幻三摩地 以及能得意生身 得十地且得自在 372 由自分别成颠倒 动中建立诸戏论 凡愚於其见闻思 及所知中而受缚 373 若然依於依他相 则有种种遍计名 然而种种遍计相 则依依他而生起 374 以觉智作善观察[注117] 无依他亦无遍计 圆成智中无所有 云何以智能分别 375 若於圆成智而言 有法不能说有无 於不能说有无中 云何能有二自性 376 由於遍计分别故 此二自性成施设 由遍计见种种法 彼清净则得圣智 377 有遍计即有种种 从於依他而分别 若异於此作分别 则成堕入外道说 378 於遍计上更遍计 种种因法由是生 二取分别若遣除 此真能得圆成智[注118] 379 佛於刹土为应化 说一乘与三乘法 我实不入於涅槃 一切法空离生死 380 诸佛不共三十六 各各复分成十者 依於一切有情心 彼各自成其刹土 381 当於分别有法时 即成种种显现相 法佛世界成种种 於真实则无所有 382 唯法佛者是真佛 余皆依彼而化现 依於种子相续流 有情得见佛现身 383 受颠倒缚受相缚 於时分别即起动 真如无异於分别 分别无异於诸相 384 自性佛及受用佛 变化佛与五化佛 佛众共为三十六 彼等皆为自性佛[注119] 385 绀青与红等诸色 盐与螺壳乳与蜜 芳香果实与花朵 以及太阳之光芒 386 是皆非异非不异 恰如大海与波涛 由是说彼七识聚 与心和合而相俱 387 此如种种波动荡 於彼大海水面起 如是藏识之所生 是即说之为诸识 388 於彼心意及诸识 由其行相作分别 然而八者互不离 以其无有能所故 389 此则犹如海与波 二者实在无差别 如是说於彼心中 实无诸识别转起 390 诸业由心而积集 复由彼意作思量 由意识而成认知 五识分别成现境 391 如绀青等种种色 实为我等识所见 尚祈告我大牟尼 诸色云何如海浪 392 实无种种颜色相 显现於彼海浪中 为彼浅智凡夫说 故说心能转诸相 393 於自心中无所转 以其超越能取故 此处说为能所取 犹如说彼海与浪 394 身与资具及住处 我等识中如是现 以其如是而被见 与浪转起无差别 395 於大海上可明见 波涛境界如粼舞 若言藏识如大海 是则云何不觉知 396 凡愚以无觉智故 故喻藏识如大海 於中动荡若波涛 即以此相而明喻 397 日出普照於世人 此更不分优与劣 世尊实为世间灯 对於凡愚应实说 398 既在法中安立彼 云何却不实在说 若然我说实在时 於彼心中无实在 399 如浪立时现於海 如像立时现於镜 此复犹如於梦境 心立时现於根境 400 由於缘不具足故 诸识转起依次第 意识之用为认知 意则依此作思量 401 世间自现依五识 於等引境无渐次 此则譬如工画师 或可譬如其弟子[注120] 402 为取悦於诸有情 画由颜色作显现 由是言说离真实 以真实离文字故 403 於彼法中建立我 我为行者说真实 真实即是自证境 离所分别能分别 404 我以此教诸佛子 此非为彼凡愚说 所见种种皆如幻 彼等尽为无所有 405 所授教法有种种 随其因应而变异 教法若不能相应 是则有如非教法 406 此如因应於病况 医者授之以药物 是故佛陀教有情 亦依彼等心量教[注121] 407 外法习气诸种子 依彼而有分别起 由是执为依他相 所执即成为遍计 408 依心而认取外境 迷惑由是即生起 迷惑生起由此二 於中更无第三因 409 依此而以此为因 迷惑如是而生起 故於六十二十八 我皆说之是为心 410 种子所取相和合 知此即能离我执 能入於心之分别 知此即能离法执 411 阿赖耶识为依止 识聚由是而转起 心之内入为依止 似外显现即生起 412 无智遍计於有为 复计无为为恒常 彼实如星如发网 如回响如梦中事 413 彼复犹如寻香城 譬如阳焰如幻事 非有而可见为有 此即有之依他相 414 由说三种内心法 我假说为根境我 然而心意与意识 是皆说为无自性 415 心意识与二无栽 五法以及〔三〕自性 彼等皆为佛境界 416 习气为因只是一 所成相则是为三 此如依於一颜色 於壁上现种种画 417 二无我与心意识 五法以及〔三〕自性 彼等皆非我种性 418 离意与识舍心相 五法自性皆遣除 即得如来种体性[注122] 419 如来种体性清净 非由身语意而致 彼之所以成清净 实由远离於现行 420 神通自在作清净 力三摩地为庄严 成就种种意生身 清净如来种体性 421 内自证中离诸垢 且得远离因与相[注123] 得第八地及佛地 是即如来种体性 422 远行地与善慧地 法云地以及佛地 是皆佛种体性摄 余地则摄於二乘 423 以诸有情心与相 彼此互异不相共 是故佛为号七地 自在成就摄其心 424 於第七地已更无 一切身语意过失 八地则为最後住 於彼如梦过大河 425 於第五地第八地 菩萨熟练诸伎艺 且能通达诸外论 於三有中得王位 426 生非生与空非空 以及自性非自性 是皆一切无分别 於唯心中无所得 427 作分别而有言说 此实此实此非实 此唯用以毅二乘 而非为诸佛子说 428 有与非有皆无有 亦无有彼刹那相 无有假有无实有[注124] 於唯心中无一切 429 依於俗谛有诸法 依第一义则无有 於无自性成惑乱 此则依然为世俗 430 以一切法皆无有 是故我作假施设 故凡言说与受用 皆凡愚而非如实 431 言说所生一切法 成为似实有境界 若见其由言说生 彼即成为无所有 432 此如离壁则无画 又如离柱则无影 故於藏识清净时 波浪即无有动荡 433 心作舞弄如舞伎 意则有如一小丑 识则连同余五者 如舞台而起外境[注125] 434 法佛说与等流佛 等流佛说与化佛 法佛是为根本佛 余者皆为应化身 435 所见世间实非有 诸法心生故可见 身与资具及住处 皆为藏识之显现 436 心与意以及意识 三自性以及五法 二种无我及清净 即诸导师之所说 437 此非理量之境界 亦非声闻之境界 此为悲悯者所说 佛内自证之法门 438 譬如长短等诸法 唯由相对而成有 若说为有实非有 若说非有实为有 439 分析以至於极微 实无色法可分别 所能建立但唯心 此恶见者所不信[注126] 440 不作分别说为空 亦不说为此非空 有与无有唯遍计 於遍计中无真实 441 凡愚遍计於诸法 功德聚生微尘生 无一微尘可咸有 由是即无外事物[注127] 442 见外世间为形色 实为众人之遍计 无所有而唯自心 无外境见无世间 443 众多世间如发网 复如梦幻寻香城 如旋火轮如阳焰 非有而唯成显现 444 常非常及一与异 以及俱与俱非等 愚者迷乱心分别 无始来时成系缚 445 此实诸乘无建立 是故我说为一乘 然为接载凡愚故 是故我说乘差别 446 此於解脱有三种 说为一切法无我 智与烦恼同自性 得解脱时亦离彼 447 譬如片木浮於海 彼声闻心亦如是 彼既持相成迷惑 由是漂流於有海 448 於此既无究竟行 於此亦无退转身 於得三摩地身已 即然历劫亦不觉 449 虽已能离随烦恼 烦恼习气依然缚 虽然沈醉三昧酒 依然须住无漏界 450 有如沈沈昏醉者 由彼沈醉而酒醒 恢复其智而现证 佛谛即是其自身[注128] 451 犹如大象溺深泥 由是不能作移动 声闻沈醉三昧酒 亦如是而更不动 452 由於诸佛之誓句 故加持力得清净 於三摩地及灌顶 由彼初地至十地[注129] 453 虚空兔角石女儿 一切是皆非真实 然而依旧落言说 此即诸法之遍计 454 世间习气以为因 故无有非有二俱 见於此者即解脱 彼证一切法无我 455 一者名为遍计性 相依则说是依他 真如即是圆成性 此常於我经中说 456 由於其中有分别 名身句身与文身 凡愚於此成计着 犹如大象溺深泥 457 彼天乘以及梵乘 彼声闻乘缘觉乘 以及诸佛如来乘 如是诸乘皆我说 458 乃至有心起识用 种种乘皆不究竟 当彼心成转依时 无有乘亦无乘者[注130] 459 心与分别以及识 表识以及阿赖耶[注131] 彼一切令三有转 是皆为心之异名 460 命及暖与识三者 阿赖耶以及命根 意及意识等种种 是皆分别之异名 461 心能恒时持於身 意则恒审与思量 意识常与诸识俱 分割世间成心境 462 贪爱说之以为母 无明说之以为父 觉知外境之识聚 是则说之以为佛 463 随眠说为阿罗汉 五蕴聚为和合僧 若能无间而断除 是即说为无间业[注132] 464 二无我与二烦恼 二种障与变易死 於此皆能究竟时 是即名之为如来 465 现证宗趣及言说 为内自证与教法 若能知见其相异 即不随於识觉者 466 凡愚之所设想者 实无可以为真实 於度脱处无外境 哲理何不於此求 467 有为世间作观察 见为生死之相续 二见由是而滋长 以颠倒故无所知 468 唯彼涅槃为真实 此则无关於心意 受分别而见世间 犹如芭蕉与梦幻 469 此无有贪亦无瞠 无痴亦无有人我 由爱而生起蕴聚 此则可譬喻为梦 470 由成正觉之夜起 以至涅槃之夜止 於此二者之中际 我实都无有所说 47l 本住法性之密意 及依自内证法性 我与一切如来众 於此实无少差别[注133] 472 或谓此实有自我 彼异於蕴而建立 或不离蕴而说有 然而於彼实无我 473 若人於其所作时 了於烦恼及随眠 即见外境唯自心 离诸苦而得解脱 134] 474 若有人认此世间 实由因缘而生起 执着此想执四句 其人不解我教法 475 於此世间任何处 不得说有或非有 亦不得说有非有 愚取因缘作分别 476 见世间离有非有 亦离有与非有俱 是则其心能转依 得能认证於无我 477 说一切法为无生 以由因缘而生起 因缘生者是为果 由於有则无所生 478 不能由果更生果 以犯二果过失故 二果全然不得成 由果而致者无有 479 观彼一切有为法 离於能依与所依 由是决定为唯心 故我教法说唯心 480 自性住处为心量 离於因缘之世间 圆满有境为心量 故我说为无上梵 481 我者实为假施设 然自我实无体性 蕴之自性亦心造 是故於中体性无 482 平等说为有四种 自相与因及成有 无我平等为第四 是瑜伽者之修学 483 除诸一切识觉见 离於能取与所取 无所得以及无生 此即我说为唯心 484 我说非有非非有 唯心则离有非有 此即可说之为如 此远离於彼识觉 485 真如空性与实际 涅槃以及彼法界 与及种种意生身 是皆我所说唯心 486 由彼习气与分别 外境种种即转起 计内心生为外有 我则说之名唯心 487 外境实为无所有 外境种种心所见 由是身资与住处 此等我名之唯心[注135] 488 声闻所得为灭智 诸佛所得是为生 缘觉众与诸菩萨 由除烦恼而成就 489 於彼有中无外色 外境唯心所自见 凡愚不识於自心 由是遍计於有为 490 心自内观之种种 受遮障於迷惑者 不知外世间自性 且受因及四句缚 491 智者知彼外世间 实为自心之映现 是故即无宗因喻 亦无三段论支分 492 能分别之所分别 即是遍计自性相 虚妄分别为依止 即有所分别生起 493 二者无间而相依[注136] 习气即成生起因 此二俱为心之客 是故非为心所生 494 由心心所成分别 是即安住於三界 似显现为外世间 由分别性而转起 495 显现种子相结合 由是而有十二处 所依所缘结合故 我说此为所作事 496 犹如镜中之影像 犹如翳眼见发网 凡愚心受习气障 其心所见亦如是 497 由自分别作分别 於分别中成世间 然而实无外世间 一如外道所分别 498 此如愚人不识绳 由是妄取以为蛇 人妄分别外世间 不知此实唯自心 499 彼绳以及绳体性[注137] 实为非一亦非异 由不识心此过失 人即对绳作分别 500 一切法非有一体 分别为有而得见 然而亦非无有境 此即一切法体性 501 相对於无而成有 相对於有而成无 若时不能取於无 不应分别而成有[注138] 502 当分别受分别时 此所分别无实体 既见分别无实体 分别如何能生起 503 色实无有色自体 此则有如瓶衣等 所见世间非有境 此唯分别作开展 504 若人分别有为法 无始来时成迷乱 云何迷乱有之性[注139] 愿大牟尼能告我 505 诸法之有无有性[注140] 唯心而无所显现 於其不见自心时 即有能分别转起 506 於说无有所分别 一如凡愚之分别 即谓异此之所有 非彼之觉所能知[注141] 507 若谓智者有所有 当非凡愚所分别 设若智愚同一路 即谓智者亦虚妄 508 智者以其心清净 是故迷惑即无有 凡愚心相续不净 即分别於所分别 509 此如慈母於虚空 摘取空果予其子 且谓吾儿匆哭啼 空中多果任汝取 510 如是我令诸凡愚 贪求种种分别果 然後导他入义理 超越有无二对法 511〔智境〕有而为本无. 亦非因缘之和合 从本不生而有生 於其体性不可得[注142] 512 此无所得之体性 无生无处可离缘 现生诸法亦如是 处处皆不离因缘[注143] 513 略观察於所见境 无不非有非非有 非俱有无非俱非 非从因缘作分别 514 外道乐着於错见 凡愚则具一异见 彼皆不了知世间 从因缘而如梦幻[注144] 515 无上大乘实超越 於彼言说而为境 我已对之善阐述 唯彼凡愚则不解 516 声闻外道所鼓吹 皆由嫉妒而说法 彼与思择不相应 以依妄觉而说故 517 显现相以及自性 其形色以及其名 即依於此四种缘 由是分别即生起 518 彼计一因或多因 分别梵天自在天 或计日光与月光 彼等皆非是我子 519 彼善具足圣者见 究竟通达於如实 善知如何转於想 是能到识之彼岸 520 若能离有离非有 亦迷离於来与去 如是即为解脱印 我诸法子之所摄 521 若然色识成转灭 而能灭坏於业者 是则更无常非常 由是轮回亦无有[注145] 522 当於转变发生时 色想与处虽离舍 然而业住阿赖耶 离於有无之过失[注146] 523 色与识成坏灭时 业则依然不失坏 住於阿赖耶有中[注147] 由是色识复和合 524 於和合中能坏业 业相续有亦坏灭 如是即便无轮理 亦无涅槃可成就 525 色识与业若俱坏 而却依然有轮理 色法於时与彼业 即成不可分而有 526 若分别於心与色 是为非异非不异 若由离於有与无 则一切法无差别 527 遍计依他此二者 迭共相依而无别 由是色法与无常 相依为缘互生起[注148] 528 若远离於一与异 遍计即成不可知 由是色法与无常 云何得说有与无 529 当能了知遍计时 依他即便不生起 当能了知依他时 遍计亦即成真如 530 若然坏灭遍计性 则我法眼亦坏灭[注149] 由是即於我教法 建立增益与减损 531 如是於时彼等人 即对正法生毁谤 於彼坏我法眼者 不应更与彼共语 532 以其不共智者故 以其违背比丘事 以其毁灭遍计时 已成增益与减损 533 以其内受有无缚 故其遍计之显现 犹如发网幻与梦 犹如阳焰寻香城 534 凡从学於诸佛者 不应与彼等共住 彼唯乐着於二边 且成毁坏他人者 535 然而若有修行人 能离遍计而见有 且能离於有非有 即应摄受而共住 536 譬如大地有矿藏 产黄金与杂宝石 彼虽非因亦无业 却令有情得受用 537 以诸有情种姓异 业亦如是无所为 可见世间非有故 无业亦无诸业趣 538 此如智者所了知 一切法无自存性 唯由凡愚之分别 诸法始成而为有 539 若然一切法无有 非如凡愚所分别 以无一切诸法故 是则有情无杂染 540 种种杂染着於有 诸根成就转轮回 受彼无明与爱缚 由是即转而成身 541 若无有法得成有 一如凡愚所分别 则亦当无诸根转 此非行者之〔观修〕[注150] 542 若然诸法无所有 而仍能成轮理因 是则凡愚不待修 而却依然得解脱 543 若然有法不成有 是则智愚何差别 彼修三解脱智者 是亦将成无性相 544 蕴与人我以及法 自相共相与无相 诸缘以及诸根等 是皆我对声闻说 545 非因唯心及自在[注151] 以及菩萨之诸地 内自现证净真如 此即我为佛子说 546 未来世有谤我者 其人穿着袈裟衣 说有说无及其事 如是毁坏於我法[注152] 547 缘起诸法为非有 此是智者之行境 所遍计者非为有 唯计度者所分别 548 於未来世有外道 是追随於羯拏仆 彼谓因中无有果 是以恶见坏世间[注153] 549 彼谓微尘生世间 而彼微尘无因生 有九实为常恒住[注154] 是皆彼等之邪见 550 彼谓实法生实法 由属性而生属性[注155] 破坏一切法有性 而谓其从於异性 551 若说本无而生起 是则世间即有始 然而於我之所说 轮理无有其前际 552 若三有中无数法 皆由本无而生起 是则犬驴与骆驼 皆应有角定无疑 553 若眼与色以及识 皆可本无而成有 是则花冠蒲席布 一一皆可泥团生 554 於蒲席中不见布 於布则不见蒲席 何不於诸和合中 说一一皆异生起[注156] 555 若命与身此二者 本无而能得生起 於此说法之诤论 则我先时早已说 556 我先所说之宗义 对彼见地作遮遣 於其见地受遣已 然後我始明宗义 557 故先广述外道论 此则为妨弟子众 迷於我之所引述 迷於有无二见中 558 谓世间由胜性生 复有〔三〕德之转变 此迦毘罗之恶见 彼以此教诸弟子[注157] 559 诸缘非有非非有 非从於缘而有缘 以无有缘性相故 是故非有亦不生[注158] 560 我之宗义离有无 亦远离於因与缘 於生於灭皆无有 故亦远离於所相 561 认知世间如幻梦 是因与缘皆遮遣 以无所谓因性故 於分别中无所起 562 常视有法如焰等[注159] 而能远离於有无 离因缘更离因性 心流清净而无染 563 然而若无实外境 唯心则亦当非有 无境如何能有心 是故唯心不应理[注160] 564 所缘外境为实有 人始能有心生起 若无因则心不生 是故唯心不应理 565 然而真如与唯心 智者教法之行境 若能通达我所说 於此不遮亦不许 566 由於能取与所取 因而此心得转起 此即是为世间心 於此唯心不应理 567 类如身资住处等 当其如梦而现时 此依二心性而见[注161] 然而心则非二相 568 此譬如刀不自割 如指不能自相触 心亦不能自见心 569 当於无相境界中 无他亦无其相续[注162] 无遍计亦无依他 无五法无二种心 570 能生所生此二种 皆是自心之行相 诸法能生无自性 此乃我依密意说 571 种种形状与境界 若由分别能生起 是则虚空兔角上 亦应显现成境相 572 外境有法由心起 而此有法非遍计 然而遍计所生境 离心即便不可得[注163] 573 无始来时轮理中 外境无处可成有 此间若无心长养 彼外境相云何起 574 若无物而有生起 是则兔亦可生角 是故不应起分别 无中生有即如是 575 若然现前无所有 则於过去亦无有 云何於无外境中 缘外境心得生起 576 真如空性与实际 涅槃以及彼法界 诸法不生而自现 第一义谛之体性 577 凡愚着於有与无 由是分别因与缘 是不能知一切法 非因抑且是无生 578 无始来时此为因 无境而令心显现 若然无始无外境 云何而有差别生 579 若能无中能生有 是则贫亦可成富 无境如何心可生 愿大牟尼能告我 580 以此一切皆非因 既无心亦无外境 由於心既无所生 是故三有无所作 581 为除执着於生见 从而成立为无生 是故我说非因义 此为凡愚所不解 582 说一切法为无生 非谓外境无所有 譬如梦幻寻香城 有外境而非有因 583 告我云何一切法 空无自性及无生 以由觉智见诸法 无所得且非和合 说空无生无自性 584 如梦如幻如发网 如阳焰如寻香城 皆以无因而生起 如是而成世种种 585 一一而见见和合 世间现而非实有 非如外道见实有 无和合则无所有 586 无因论受压伏时 即可说之为无生 我之法流不毁灭 说无生令外道畏[注164] 587 如何由谁於何处 何故无因成显现[注165] 588 若能见於有为法 非因亦不超越因 则除外道生灭见 589 以由於无故无生 抑或有待於因缘 或仅名言而非实 唯愿世尊能告我 590 “无”非无生非待缘 亦非仅是一名言 非名言而无对境 591 於此处说有行境 非外道亦非二乘 亦非第七菩萨地 此即无生之性相 592 离於因缘之概念 亦离以作者为因 建立唯心自见境 此即我所说无生 593 远离诸法有因生 离能分别所分别 不落有无取舍中 此即我所说无生 594 心於外境中自在 二种自性得远离 而能转其所依止 此即我所说无生 595 外法非有非非有 亦不执持於内心 舍离一切外道见 此即无生之性相 596 空性及无自性等 此等言说须了知 非以有空而说空 由觉无生故说空 597 诸法聚合由因缘 即有生起与沈没 於此聚合消融时 即既无生亦无灭 598 离於聚合之诸支 不必论其一与异 存在即然成寂息 外道分别为一异 599 非有非无无有生 无处得成有与无 唯於成为聚合处 有法生起有法灭 600 说有因缘之钩锁 无非随顺世俗说 相依相对钩锁断 所谓生即成无义 注释 1O4 上来七颂,即第二品184至190颂。 105 上来六颂,即第二品191至196颂。 106 此指第五大种,即“空”。 107 由此颂起说诸法数,实欲行者离於法数,故於一切所说,实不宜计着。 108 旧译作“二十四”。 109 本颂依旧译。又,旧译331与332二颂互换次序。 钦婆罗(kambala),类如褐色而带赤。袈裟(kasaya),即坏色。 110 magadha,不详。然此亦为“摩竭陀”国之名,此或指钵盂大小恰如该国钵盂之量。 111 caturangula,刀刃长如四指并排。本颂参考魏译。 112 此句依唐译,梵本意隐晦。 113 指有阶级地位等人。 114 上来三颂,即第二品162、163、164颂。 115 “诸法”二字,据旧译加。梵本作“故虽见有所起”。 116 此非本经所许之“唯心”,但为“一切唯心造”之层次,故经云:“彼说”,旧译失译此二字。下369颂同。 117 梵buddhi,即“觉”。 118 上来六颂,即第二品197至202颂。 119 不空三藏《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大正·十八,no.870)引本偈云“自性及受用,变化及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复云“并法界身,总成三十七也”。由此亦可知,380颂所谓“诸佛不共三十六”,即指三十六佛德(自性)。亦知381颂,“法佛世界成种种”之所指。 120 上来十七颂,即第二品101至117颂。 121 上来五颂,即第二品119至123颂。 122 gotram tathagatam,姑译为“如来种体性”。魏译“如来性”、唐译“佛种性”,皆可商榷。此即指如来藏。 123 梵本hetulakshana,故译为“因相”。今分译为二。 124 prajnapti假有;dravya实有。 125 此即第六品4颂。 126 上来五颂,即第二品125至128颂。 127 事物artha。 128 上来八颂,即第二品157、158、205、206、207、209、208、210颂。 129 此即第二品165颂。 130 上来三颂,即第二品172、203、204颂。 131 识vijnana:表识vijnapti,若加分别,识为“能识”;表识则为“所识”。此处於识外别说阿赖耶,值得留意。 132 魏译“诸使是怨家,众和合是阴,无於相续体,断彼名无间”,首句与梵本不同。 133 上来十颂,即第三品3、4、5、15、16、17、18、19、7、8颂。 134 魏译“各各见分别,随烦恼及使,得世间自心,离苦得解脱”,此以人之“所作”为分别,可从。 135 上来十四颂,即第三品20至33颂。 136 二者,指能分别与所分别。 137 绳体性rajjutva,魏译“绳体”,唐译“绳自体”。 138 上来二颂,即第三品82、83颂。 139 此句如译为长行,则为“云何由迷乱而成存在者有其存在性”。旧译泛泛译为自性,可商榷。 140 有性bhavata,即“存在性”。亦即上颂所言“迷乱有”之性。 141 觉buddhi,然此处实指识觉而非智觉,此可参下颂。 142 此颂与下颂,一向认为难解。唐译初二句为“诸法先非有,诸缘不和合”,有误解,不及魏译“若本无法体,非因非从因”,此谓“法体”本无 (abhutara)。此本无之法体,实即智境中之“有”(於智境中存在之现象),此“有”藉识境始成显现,故说为“本无”。此即解读此二颂之关键。 143 唐译“未生法不生,离缘无生处,现生法亦尔,离缘不可得”,有误解。此以“未生法”与“现生法”相对而言,非颂意。此实相对智境与识境而言。识境中现生法固无处可离缘起,智境中之有虽是“无生”,成显现时亦无处可以离缘。 144 魏译“不从因缘生”,误。唐译“不了诸缘起,世间如幻梦”,是。 145 色识rupa-vijnana。应即指“色”(所取)与“识”(能取)。 146 此即谓业非有非无。 147 阿赖耶有bhava-alaya,亦可译为“有之藏”。 148 janaka能生。此谓色法与无常二者互为能生。 149 netri,唐译“法眼”,魏意译为“我法”。应依唐译。 150 “观修”二字,依唐译补。以下诸颂,明行者观修须由“缘起有”作观,然後始能超越缘起。 151 vibhuti,此词具多义,今依唐译,译为“自在”,亦可译为“遍在”、“具力”等。 152 误解弥勒,立无为法为有;误解龙树,世俗缘起有亦遮为空性,是即说有、说无,落二边际。 153 Kanabhuj,羯拏仆,为胜论派祖师。“因中无果”即其学说之一,旧译为“无因”,易与顺世外道之“无因论”相混。 154 九实nava-dravya。胜论立六句义,其第一实句义,立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九者为实法。 155 guna,应译为“德”,六句义之一,今意译为“属性”,以求颂义明显。参注245。 156 末句参考唐译而意译。直译末二句,则应为:“云何(不见)?由和合,任何事物皆不得由无关事物生起”。 157 Kapita迦毘罗,为数论派祖师。数论派谓事物转变,各有本末三德。三德者,喜,忧,闇。各能生自他事。 158 由是知立“非有”为空之误。立非有为空,即堕数论师见,彼以三德转变以说空,实以非有为空。 159 此处节译。原颂谓“如阳焰,如发网、如寻香城”。 160 此为诤论,下564颂同。 161 二心性dvicittata,即能取心与所取心相。 162 唐未译此句。魏译“非他非因缘”。此中“他”,梵为para,此亦可解作“无上”、“最胜”;“相续”,梵为tantra,故此句实指无有无上之他力,以及其延伸之力用。又para tantra若连译,则可译为“无上续”,无上续为方便,故於胜义为无有。由此句,可知无上续之成立,当在结集本经之前,故传龙树修密续,未为无据。 163 辨别“唯识无境”、“一切唯心造”、“唯心自见”三层次,本颂为一重要抉择。下来即作诠释。 164 上来六颂,即第三品86、87、88、90、89、91颂。 165 此即第三品92前半颂。
----------------------------------------------------------------------------------------------------------------- 更多谈锡永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