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第四章 生起菩提心 |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第四章 生起菩提心
为了修持佛法,尤其是修持大乘佛教之法,我们必须改变自我中心的态度,而变得亲切、关怀他人的福祉与安乐。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只关心自己的情况,学习如何让自己从轮回中解脱。但这是十分有限的。在那么多的有情众生之中,我们为什么独独希望某个人远离痛苦?把思考的范围超越自己,思量一切有情众生和我们一样都希望获得快乐,不是比较值得吗? 你承认自己希望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并了解一切有情众生也一样渴望相同的目标。关心他人的福祉安乐,如同关心自己的福祉安乐。你要努力获致证悟,来让一切有情众生离于痛苦,为一切有情众生带来快乐。本论劝告我们,要把带领其他众生获致证悟,视为我们的责任: 自无始以来,母众一直温柔地照料我们, 在这个世界上, 有谁比追求个人的涅槃寂静, 而遗弃在轮回汪洋受苦的母众之人 更厚颜无耻? 自无始以来,在你的每个生世之中,你的母亲怀胎十月。当你是个无助的婴孩时,她照顾你;她给你食物、教育,保护你免于恐惧。我们对她的仁慈报以爱与感谢。 你为什么不把对母亲的尊敬与感谢扩及所有其他众生?从一个更宽广的角度来思量,在无数的生世之中,每个众生都曾是你的母亲。如今他们不也值得你仁慈以待?你可以把你亏欠今生母亲的感谢,推及一切有情众生。把这种感恩之情从一个人扩及一切有情众生。藉由这么做,你将开始深深关切其他众生的安乐。这种感受将自然而然地生起,并且对你有了意义。 我们受皈依戒不只是为了自己,也为了一切有情众生。此即以一切有情众生获致证悟为目标的菩提心或利他心。这种菩提心的力量是那么强大,之于修道是那么关键,因此: 自无数劫以来, 那些具有无上智慧者及其子嗣 已经用大智慧探究并了解, 殊胜的菩提心具有大利益。 拥有全知智慧的诸佛“及其子嗣”,全都是曾经追随佛陀脚步的伟大男女菩萨。他们全都了悟到,生起利他的菩提心,乃是在证悟道上前进的唯一动力。我们要努力追随诸佛及其子嗣的脚步,并且像他们一样生起殊胜的证悟心或菩提心。 修学菩提心有两个面向: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并且随着时间的进展而慢慢成熟。相对菩提心是一种利他主义,以慈悲为根基。相对菩提心展现为一种态度(愿菩提心),也展现为行动(行菩提心)。经过长时间的深耕培养,相对菩提心的修持将自然而然地转化你的心,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 相对菩提心 相对菩提心是为了其他众生的利益而踏上证悟道的愿望。在生起愿菩提心之后,你要修持愿菩提心,并且把愿菩提心化为行动(行菩提心),因为: 在所有通往究竟目标的道路之中, 如果你走上这条道路, 开启双重目标的宝藏, 你怎还需要其他的见证? 遵循两个传统的其中一个传统, 生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学习它的戒律: 详细的和精简的、共与不共的戒律, 并热切地把它们付诸实修。 “开启双重目标的宝藏”是指藉由遵循这个道路,你将毫无疑问地实现自己和他人的愿望。你可以领受菩萨戒的教法,做为你的誓戒之“见证”。这个菩萨戒的两大传承是“广”(the vast)传承和“深”(the profound)传承。深传承源自伟大的龙树菩萨,广传承则来自无著尊者(Asanga)。在这两个伟大的传承之中,菩萨戒是生起菩提心,并且时时刻刻把菩提心付诸实修。在付出任何努力之前,你要先生起决心,如此你才能立志去完成任务。同样的,在受菩萨戒之后,你要先学习所有的菩萨戒律,并且再次确认你的发心——共与不共两者。接着,你开始把所学热切地付诸实修。 令菩提心觉醒的利益 思量诸佛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之间的不同。 诸佛实现其他众生的利益, 我们则以自身的利益为目标。 即使牺牲你的性命,也不要放弃菩提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全神贯注于自我中心的动机发心,并受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所缠绕。我们主要的关注是保护自己的福祉,而且通常是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觉得必定能够从照顾自己中获得满足。但是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自我中心只会增加痛苦,并创造一个让我们在欢乐与痛苦之间摆荡的不定模式。 相反的,菩提心的利益是明确的。那些成佛者把他人放在自己前面。这么做是他们成就证悟道的秘诀。利益他人的动机让他们达成两个目标。他们利益众生,但在此同时,他们也在没有刻意寻求的情况下,为自己获得了短暂的和究竟的安乐。 对于初学者而言,菩萨的伟大行为或许似乎无法企及。但你慢慢地着手进行,你将逐渐能够生起展现慈悲的能力。你要从采取小步骤,生起一颗善良的心开始。你要努力保持正念观照,如此一来,即使是最简单的行为都不会源于自我考量的发心。藉由这么做,你将生起更大的悲心。 既然菩提心是菩萨 如海事业的根本, 因此菩提心是一切学处的关键, 大乘修道之根。 如果你拥有菩提心,你将走上正道; 你的所作所为,即使是无记(不善不恶)的行为, 都将转为善行, 而你将永远不会偏离解脱道。 菩提心应该是一切学处和一切事业的根本。此即菩萨戒的核心。一般来说,我们不把中性(无记)的行为和修行连结在一起,例如洗衣服或上楼梯等中性行为。但是如果你的利他目标是带领一切有情众生获致证悟,那么菩提心将成为你的第二天性,充满你所有的念头和行为。菩提心让生活的所有面向充满价值。有了菩提心,即使是最微小而普通的行为,都将使你更接近所要达成的目标,而且你“将永远不会偏离解脱道”。 若无菩提心,不论你做什么, 你将停留在小乘的道路上; 即使连你的善行都将使轮回永存不灭, 更别说中性的和其他的行为。 不论你做了什么,都将是痛苦。 行为既不是“本善的”,也不是“本恶的”。行为是善或恶,取决于行为背后的动机发心。时时问自己,你的动机发心是利他的,还是会造成进一步的痛苦。不要只看自己行为的表象和他人行为的表象,而要思量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发心。如果你拥有菩提心,不论你做什么,都会成为善行。相反的,“没有菩提心,不论你做什么,你将停留在小乘的道路上。”没有菩提心,“即使连你的善行都将使轮回永存不灭。”从外表来看,这些行为或许是美好的。但若无利他的发心,这些行为将无法真正地利益他人。 因此,你必须以当下、觉察和关切 一再检视你的心。 绝对不要认为, 违犯微小的戒律是一桩轻罪。 唯有警醒地质问你的动机发心,你才能够确定动机发心的本性是自我中心的或利他的。戒律的要求是,你的所作所为都必须是利他的。不要认为小小的犯规无足轻重,因为小小的犯规会带来更具毁灭性的结果。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警醒,即使是在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层面,都要保持警觉。放弃利他心,等于丧失了“治愈”所不可或缺的共通丹药。 不断地用正念观照来检视你的态度和行为。这种觉察是生起菩提心的关键。 菩萨戒 在请求诸佛菩萨 护念你之后, 你披上立誓解脱一切众生的盔甲, 因而使天上和人间欢喜。 因此如果你现在欺骗了他们, 所有这些有情众生将会如何? 在受菩萨戒的时候,你请求十方三世的诸佛菩萨来见证,看你披上解脱一切众生的勇气与决心之“盔甲”。没有什么比奉献自己来利益他人更能够令“天上和人间”欢喜。如果你没有贯彻诺言,你不但欺骗和遗弃了自己,也欺骗和遗弃了无数无量你努力奉献的有情众生。 话说,透过精进不懈, 即使连蜜蜂和苍蝇都能够获致证悟。 为什么你身而为人, 却缺乏勇气? 刚开始,这个任务的巨大程度或许看来令人却步。我们或许会感到挫折,怀疑我们实现这个承诺的能力。但是事实上,在展开一件事情之前就感到挫折,不正是怠惰的一种形式吗?任务不可行不是问题所在,我们的感受才是问题所在:我们觉得,完成这样的目标需要太多的努力。事实上,我们甚至在离开起跑点之前,就放弃了比赛。 如果你要对治这个惰性,你必须记得你能够用精进不懈和决心来成就任何事情。从许多生世以来,无数无量的众生逐渐地从畜生道前进至人道。在长时投生人道(多次)之后,他们坚持不懈而获致证悟。即使像“蜜蜂和苍蝇”这样的昆虫“都能够获致证悟”。因此,当我们拥有殊胜珍贵的人身、具足一切必须的顺缘时,我们怎可变得缺乏勇气?如雪谦·嘉察所说: 熟能生巧, 万事皆然; 你必须一再努力 不断修心。 藏文“禅修”(meditation)这个字意指“熟稔”(familiarization)。我们可以精进不懈、按部就班地修心。这么做使我们能够在菩萨道上前进。在你成就菩萨最勇毅的胜行之前,你需要时间和努力。因此,你要精进不懈地修行。在座上修法期间,你要立下誓愿,并且加以观修。接着,试着在座下修法期间,把这个愿望付诸实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