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缘起 21、在一天中可能生起好多次的有和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缘起 21、在一天中可能生起好多次的有和生

  在此要更详细地澄清有和生。有和生不是说死亡、入棺这件事,而是指在一天中就已经出现了好多次的有和生。

  甚至说只是在口中咀嚼食物,在还没有吞下的短暂时间内,可能就有好几次的有和生。假设在吞下食物之前,需要二分钟或甚至一分钟的咀嚼,在这六十秒中,你们的念头可能已经随着好吃、难吃而反反复覆地打妄想,或随着美味而沈迷于幻想中,只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直到吞下食物吃另一口之前,就可能生起「我」、「我所有」了,在吃完饭之前,就可能产生了数不尽的有和生。如果你是个很会想、很能感受或外缘太杂的人,那么在一餐还没吃饱之前,就可能生起很多的有和生了。

  关于这点,佛陀在《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第六树品中这样说:「比丘们!如果在享用段食时,有了贪、喜、爱,就产生了此特定的识,并且在发展增长中。那里有识的安住和增长,那里就一定有名色的投入。」能正T理解这意思吗?它可能深奥到让人无法正确理解。所以,请容我再重复一次:「比丘们!如果在享用段食时,有了贪、喜、爱,就产生了特定的识,并且在增长中。」【译注十】

  当我们口中咀嚼食物时,如果由于贪、喜而觉得好吃,当下识便已形成且在增长中。这就是说,它微细到在咬碎和吞下之间,就有好多个过程可以产生识,而且又是很多种识:「哦!这个好吃,我要多吃一点,嗯……嗯……好吃!」每一次感觉可口就会产生新的识,每一次都建立起新的名色。

  感觉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不断地在心中产生,都是识的力量在驱使,名色也因此而改变,并产生作用,在这之前名色是没有作用的,现在它正随着识而产生作用。识生起很多次,就有那么多次名色的生和灭,而这都发生在咀嚼一口饭的时间内。因此佛陀说识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名色就投入了,这个例子是指在咀嚼一口食物之间,特定的识就已形成并增长了,就是「在咀嚼一口食物之间」!正在咀嚼食物时,由无明、行、识的造作,就产生种种的名色,因为每一次的咀嚼都不相同,对它的感受也一直在改变。因此,在把一口食物吞进去前,就产生种种名色了。

  接着在巴利经文中,还有更错综复杂的事:「那里有名色的投入(就是在咀嚼一口食物之间)那里就有行的增长。」它使行的造作力一次又一次地产生,越来越强烈,愈来愈多,直到形成了强烈的意业。

  接着:「那里有行的增长,相续地那里就有新的有将产生。」正当坐着吃饭时,那里有行的造作,那里就相续生起新的有。在起身前,那里就生起特定的、新的有了。「那里有新的有产生,相续地那里就有生、老、病、死。」

  这点如果以日常用语来解释,一定会形成来世或未来世。但巴利经文中,佛陀并不是这样说,经文说口中咀嚼食物的当下,若贪、喜和爱生起,就有新的有,而没有说到其他任何事。

  以上所说的即是段食的部分。

  此外,还有触食、意思食及识食三种,它们也在同样的原则下运作。这使我们更加清楚,色法(纯粹食物)的作用就已经是如此迅速了,更何况由内心造作出「名」的粮食──触食、意思食、识食,就更加迅速地建立起新的有和生,这是在读经文时,必须要明白的事实。

  我们在此讨论的原则是,只有在品尝食物产生贪和喜时,也就是对美味感到满足和兴奋时才能生起,一旦没有任何咀嚼,它就不会生起。因此,这一切只有在咀嚼食物,舌头感到味美时,才能生起。贪和喜也只存在于咀嚼食物时,舌头所感受的美味中,舌识依舌根和味道而安住。然后继续增长下去,愈是咀嚼,就有更多识继续发生、增长。

  这是缘起意义中的识。所谓行引生的识,不是结生识,然而由于那些只知道日常用语,并认为有个自我、主体在三世中轮回的人,把识窜改为结生识。我必须再次重复地说,无论任何识,若在缘起中引生取、有、生的作用,一定会照前面所说的方式作用,若从它连接相续不断引生「我」的角度而言,勉强可称它为结生识。

  希望各位能明白,这种从咀嚼食物而生起贪和喜,并能增长的识是平常的识,而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结生识。这些缘起而平常的识,会随着缘起造作出有和生,此时此地就有许许多多的有和生了。所使用的「名色的投入」这名词,意思是当口中咀嚼食物而感到好吃时,名色就投入了,并在那时完整地运行它的作用,绝非如一般人所说的名色,要死后入棺,才有新的名色去投生。

  所谓「行的增长」,意思是缘起中的行,它引发身、口、意的作用,使它更加强烈且范围更广。巴利语所谓「行的增长」,是指在咀嚼美食时,行会迅速增长,并引起新的有和生──「我」、「我」、「我」、……持续大量地发生,这就是「行的增长」。

  如此一来,「我」的问题很多,不论是生、老、病、死或其他种种等就很多,并且很苦。所以,佛陀在最后继续这样宣说:「比丘们!那里有生、老、病、死;那里就有忧心、烦恼的问题。」关于生、老、病、死等问题之所以困扰人心,是因为人执着于「我」,也就是认为生、老、病、死为「我所有」。

  生、老、病、死等的问题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发生,佛陀说在那里就充满愁、悲、苦、忧、恼等苦。这意思是说新的「我」的状态,充满着愁、悲、苦、忧、恼。在咀嚼美食还来不及把它吞下去的短暂时间里,就有数不清的有和生,在那里同时存着贪和喜,然后引发行,而成就一次缘起的流转。

  【译注十】依《汉译南传大藏经》:「诸比丘!若于抟食,有贪、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而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第14册,120页)。

----------------------------------------------------------------------------------------------------------------

更多佛使比丘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缘起 22、缘起的辐射轮

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缘起 23、结论

宁玛派祈祷大法会法本:3、菩萨三聚忏悔经

宁玛派祈祷大法会法本:4、莲师七句祈请颂

宁玛派祈祷大法会法本:5、伏藏度母甚深傳承祈請頌

 

后五篇文章

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缘起 20、缘起像闪电般生灭

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缘起 19、缘起无法在婴儿的身心中成

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缘起 18、不能以日常用语解释缘起

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缘起 17、评析觉音对缘起的观点

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缘起 16、解释错误的原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