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缘起 22、缘起的辐射轮 |
 
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缘起 22、缘起的辐射轮 缘起中的缘起 ○ 涅槃←灭尽智←解脱←离贪←厌离←如实知见←三摩地←乐←轻安←喜←悦 ←信↖ 苦(癞蛤蟆头头上的宝石) 谁能发现○就自在了 ○ 无明→ 行 →识 →名色→六入→ 触 → 受 →爱→ 取 →有→生老→死↗ 修行的根本原则是相当奇特的,我称它为缘起的辐射轮(Radiant Wheel)。它由缘起流转开始,而后进入缘起的还灭。有趣的是,它表现出「苦的功德」。 佛陀宣说那奇特的灭苦次第。他说:「对于那些智者或如实观者,我会说明有关漏(asava)的止息。对于那些无智者或不如实观者,我不会说明有关漏的止息。」当一个人看到诸蕴生起和灭尽的如实现象,漏就会止息。关于有漏的止息,佛陀说当一个人如实观照或觉悟五取蕴──色、受、想、行、识──的生起和灭尽,漏就止息了。当一个H确实明了这些现象,了解它们如何生起、灭尽的如实现象,就可以说是漏的止息,因为有这些智慧,漏就尽除了。佛陀说他能宣说这个事实,是因为已如实照见且觉悟到这个事实,如果他没有如实照见或觉悟到这个事实,他绝对不会宣说的。 如果有漏尽除了,就会产生智见,照见心在无漏之中。当解脱出现,尽除有漏的智见就会出现,灭尽智的出现是因为离贪,离贪随厌离而发生,厌离是因究竟智慧──如实知见,如实知见因定而产生,定随乐而产生,乐随轻安而产生,轻安由喜而产生,喜因为悦而产生,悦因为信而产生,信因为苦而产生。 现在我们来看看缘起:苦是因为有生,生是因为有有,有是因为有取,取是因为有爱,爱是因为有受,受是因为有触,触是因为有六入,六入是因为有名色,名色是因为有识,识是因为有行,行是因为有无明。 这也就表示,有漏的止息必须依随因缘的次序,如根据上图的顺序,直到信。如果我们对于佛、法、僧有信心,对于修行灭苦有信心,这就称为信。现在,让我们回溯这所有的因缘条件: 有信则有悦, 有悦则有喜, 有喜则有轻安, 有轻安则有乐, 有乐则有三摩地, 有三摩地则有如实知见, 有如实知见则有厌离, 有厌离则有离贪, 有离贪则有解脱, 而后便能获得灭尽智,直到涅槃。【译注一】 这就表示说,必须要有信为开端,漏才能止息。 信必须依附着苦,这一点很奇怪,我想没有多少人听过这样的话,因为苦而产生信念。如果苦不压迫我们,我们就不会奔向佛陀请求庇护,不是吗?我们就像难民一样奔向佛陀,我们对于佛教抱持坚定、真诚的信心,正是因为我们曾经受到苦的压迫。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苦遂成为信念的起因,苦也因此成为一个好东西,就好像奇丑无比的癞蛤蟆额头上的一颗宝石,苦变成一颗宝石,它趋使我们奔向佛陀而产生信。【译注二】 佛陀说苦从无明、行、识、名色等而来,是信的所依,也就是要我们不必伤心、害怕、退缩,如果我们善用缘起,苦将成为信的基石,信就会助长佛法,让我们逐渐到达漏的止息。用此种角度看待苦,就好像在丑陋无比的癞蛤蟆额头上发现一颗宝石,但是通常人们讨厌或害怕癞蛤蟆、老鼠、千足虫或蠕虫之类的东西,如果他们知道苦是信的助缘,知道苦能发展出信,苦就将成为有用的东西了。 至此,我们已经谈了许多,我相信把它们全部都记住并不容易,除非复习并仔细研读。无论如何,我将作个简短的总结,说明缘起究竟有何用处。 【译注一】请参阅《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十力品(《汉译南传大藏经》第14册,34—36页。) 【译注二】请参阅《安徒生童话集》<蟾蜍>,故事中叙述一只丑陋的蟾蜍,它头脑里却藏着一颗宝石,它不断地往最善良的地方努力迈进。安徒生以此告诉世人要得到蟾蜍头上的宝石就须从阳光中寻找,但阳光太强,我们无法有那么好的眼力可以看到神所创造一切灿烂美好的事物,假如有一天,我们拥有这种洞悉世上一切事物的眼力,那些过程就能成为一篇美好的神话故事,而我们也都将会是故事中的主角。 ---------------------------------------------------------------------------------------------------------------- 更多佛使比丘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