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6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6

 

  辰二、明具有(分二科) 巳一、标

  又于一切色聚中,一切时具有一切大种界。

  这一科是「明具有」。在「约诸种辨」裡面分二科,第一科说「色聚种」,第二科明「四大种」。「四大种」这一科裡面,先引经上佛说的话加以解释。现在第二科,说在一切色聚中都具有四大种,这一段文的大意是这样。

  「又于一切色聚中」,前面解释佛说的话,这底下又正式说明这件事。「又于一切」的物质「聚」裡面,「一切时」都是「具有一切大种」的,地、水、火、风都是具足的。这是先标出来,下面加以解释。分两科,第一科「举现见」的「事」情,眼前看见的事情。先说「火大」。

  巳二、释(分二科) 午一、举现见事(分二科) 未一、火大生

  如:世间现见乾薪等物;鑽即火生,击石等亦尔。

  如世间上现在就看得见的事情,像「乾」的「薪」,这一类的东西。「鑽即火生」,用一种器去鑽它的时候,它就会生出火来。「击石等亦尔」,乾薪是这样子,若是用一种器来击这个石也会这样子,也会冒火。这就可以证明它有火大种。

  未二、水大生

  又铜、铁、金、银等,极火所烧,即销为水。从月爱珠,水便流出。

  「又铜、铁、金、银等,极火所烧」,极高的温度,高温,若是燃烧的时候「即销为水」,这个铜、铁、金、银就变成水了。所以是有火,也有水。

  「从月爱珠,水便流出」,这是一种……或者说是宝物。这个月爱珠对着月亮的时候,它水就会流出来,那麽逐渐这个月爱珠裡头也是有水。

  午二、举神变事

  又得神通者,由心胜解力,变大地等成金银等。

  这是第二科。前面是第一科「举现见事」,这第二科「举神变事」,神通变化的事情。修学禅定得到四禅了,再修神通,他也就成就了神通的人。「由心胜解力」,他入定了以后,在禅定裡边的这个心;有了神通以后,现神通要入定。入定的时候,他内心有强力的观想的力量,强大的观想的力量;其实他也就是心这样观想,但是力量非常大。有几大呢?「变大地等成金银等」,就把大地是个土,就能变成金、变成银,乃至变成大河,就可以随他的观想的力量而转变。

  这也就可以证明,这个一切色聚中都有四大种,都是有四大的。那麽这是一件事。

  寅三、约色聚辨(分二科) 卯一、流转(分二科) 辰一、标列

  又色聚有三种流转:一者长养,二者等流,三者异熟生。

  这是第三科「约色聚辨」。前面是「约诸种辨」,现在是「约色聚辨」。分成二科,第一科是「流转」,第二科是「依处」。这个「流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相续地现起,相续不断地现起,就叫做「流转」。这个「转」,当然也可以是转变,也是活动的意思。它前一刹那、后一刹那,刹那刹那地相续,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动的,所以叫做「转」。而这个「转」又是相续地转,所以叫做「流转」,这样意思。我们古代的大德翻译经论的时候,用这个字用的都是很妙!

  这一科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这个「色聚」中「有三种流转」的相貌:第一个是「长养」,长养的流转;第二个是「等流」的流转;第三个是「异熟生」的流转,有这三种相貌。这是标出来。

  这底下一样一样的解释,广解。分三科,第一科先解释「长养」。

  辰二、别广(分三科) 巳一、长养

  长养有二种:一、处遍满长养。二、相增盛长养。

  「长养有二种」,有两种长养。这个「长养」,就是增长广大的意思。一切因缘生法,这个有漏法……有为的有漏法,它有兴盛的时候,也有衰朽的时候,继续流转啊,当然前后不一定是一样。那麽现在说「长养」,就是兴盛的时候,增长广大。

  可是「长养」有两种不同:「一、处遍满长养」,这个「处」就是它所在有的境界裡面,能够遍满的长养,不是缩小了。当然它也有一个限度,就像人的寿命,你顶多活两百岁,不能超过这个限度;或者活到一百八十岁就死了,最多活到两百岁,有一定的限度。说是这个一切的色法它会增盛,很茂盛的长养,但是也有一个限度,所以叫做「处」。这个「处」就是那个范围,是能遍满了的长养,那就是到了极点了。

  「二、相增盛长养」,就是它那个表现于外的相貌,看上去很殊胜、很荣华、很滋润、很光泽,不是衰朽的样子,那麽叫做「长养」。「处遍满」是约体积说,「相」是约它表现于外的相貌来说。

  这个「处遍满长养」,若约人来说呢,譬如说这个人很瘦,现在很胖,很肥胖,那麽就是养瘦令肥,他吸收的滋养的确是发生效力了,这是「处遍满长养」。「相增盛长养」,若说是这个庞然大物,倒是「遍满」,看上去不精神,那就没有相增盛的长养。这的确是有差别!

  巳二、等流

  等流有四种:一、长养等流。二、异熟等流。三、变异等流。四、自性等流。

  「等流有四种」,现在解释第二种,「等流」。这个「等流」是什麽意思呢?是平等地相续下去,叫做「等流」。但是它裡面也有差别,这裡面有四种不同。

  「一、长养等流」,它继续地增长广大,平等地相续下去。这个能够平等地相续下去还不是容易,就是继续地得到滋养,它才能够平等地相续下去;你若差一点,差一点它就衰朽了。所以,「长养等流」。

  「二、异熟等流」,这个「异熟」是果报,就是前一生的业力得到现在的果报,这个果报的力量能使令它前后相续下去,叫「等流」。这样说这个「长养」就是现在,「异熟」是过去;过去的业力加上现在的长养,是这样意思。所以有了业力,这个业力能使令你继续地生存下去,但是还要长养,你现在不长养也不行。你现在也要心情要快乐,还要有衣、食、住,要有饭吃,加上过去的业力,这才能够等流。

  「三、变异等流」,这个地方就是有点特别了!「等流」是平等地相续下去,但是这个「变异」就是不平等、不一样了,前后不一样;那麽或者是长,或者是短,或者是大,或者是小,有长、短、大、小;或者是原来是黄的,现在变成为绿的,变成白的,就是有变化,那麽这就是「变异」。这个「变异」就是不等了,不平等了,不相等了,而也可以说相等。前面是那样变异,后面也是继续变异,那麽也可说是相等,「变异等流」。

  「四、自性等流」,这个「自性等流」,就是那件事的本身。譬如说长养等流,这是人为的,加工了,它有这样的等流。现在不要说人为的,不要说后来你怎麽样的维护,就说那件事的本身,那一棵树,或者是那一朵花,它本身就能这样相续等流的,这是一类。这可见,这个「等流」是各式各样的等流,有「长养等流」、有「异熟等流」、有「变异等流」、有「自性等流」。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两种:一个「长养」,一个「异熟」。

  巳三、异熟生

  异熟生有二种:一、异熟体生,名异熟生。二、从异熟生,名异熟生。

  「异熟生」有二种不同,这是第三科。那两种呢?

  「一、异熟体生,名异熟生」,这个「异熟体」就是果报;果报的自体,因业力而出现,那就叫做「异熟生」。譬如说这个阿赖耶识,现在是人的阿赖耶识,譬如说人道的阿赖耶识,那你由以前的善业,你有五戒十善的业力帮助这个异熟的种子,就是名言种子,得到人间的阿赖耶识,得到人类的阿赖耶识。那若是过去的五逆十恶,修了十恶法,来熏发名言种子,就得到了畜生的阿赖耶识了,那麽这就叫做「异熟体生,名异熟生」,这样子。就是由前生的业力,这个业力有引业、满业,这是指引业说,就是最有大力量的这个业力,它能够引导你到人间来,引导你到天上去,这个业力要大力量的。

  「二、从异熟生,名异熟生」,就是从阿赖耶识生出来的。譬如说我们这个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要在阿赖耶识裡面的六识的种子才能生出来,那麽这叫做「异熟生」,也叫做「异熟生」。但是同是这三个字,同样的次第,但是含意可不同了,这也叫做「异熟生」。

  卯二、依处(分二科) 辰一、标

  又诸色聚,略说依六处转;

  前边是约「流转」说。「约色聚辨」分两科,第一科是「流转」。「流转」,就是讲一个「长养」、一个「等流」、一个「异熟生」。现在第二科约「依处」,要依处来说明这件事。

  「又诸色聚」,又这一切的色聚。当然这个「色聚」,看这上的意思,主要还是说我们的生命体的这个「色聚」,眼、耳、鼻、舌、身,这个生命体,主要是这一点、这一方面。「略说」它要以六个地方做它的依止处,它要依靠这六个地方。「依六处」才能「转」,才能够继续地活动。

  辰二、列

  谓建立处、覆藏处、资具处、根所依处、根处、三摩地所行处。

  「谓建立处」,这是第一处,第一处叫做「建立处」。这个「建立处」在前面我们也有讲过了,就是这个世界,指这个世界说。这个世界先有风轮,然后有水轮,然后有金轮,就是这个大地,地轮。这是我们一切色聚所依止的依止处,一切色聚以这个世界做依止处;这个「建立」就是安住在这裡。

  第二个是「覆藏处」,「覆藏处」是什麽呢?「覆藏处」就是我们所居住的房舍,用这个也是一个保护,覆藏处,保护他。

  第三个是「资具处」,就是生活所需,这个衣、食等物,乃至一切的欲乐的事情。

  「根所依处」,我们这个色聚就是「根」,这个「根」还要有一个所依处,就是浮根尘了,浮根尘也是他的依止处。

  「根处」,是指什麽说的呢?是说淨色根裡面主要的这个地大,主要这个地大。不是四大种有地、水、火、风,地、水、火、风,这个地大倒是很重要;这个水大种、火大种、风大种要以地大来做依止才可以的。这个风不可以,风的流动性太大,它不稳重;这个水也是流动,水、火它都要依地大为依止才能发生作用。所以,这个「根处」指这个地大说的。

  「三摩地所行处」,这个「三摩地所行处」就是有点特别了。但是在这个……似乎《大般涅槃经》上有提到,我们说某一个人有修行,得到四禅八定了,那麽他有「三摩地所行处」,这是一个特别的境界。但是一般没有得四禅八定的人,他也多少有一点三摩地的;他如果没有三摩地的话,他站不住,他坐不住、立不住,立不起来,所以那个也有一点三摩地。所以,三摩地是通于散位,通于定、也通于散的;可是这裡面还是指得到了四禅八定的人。有这个三摩地,这也是一切色聚的依止处,也是很微妙的;你得了三摩地,这也是特别好的一个事情。

  这个「三摩地所行处」,就是法处所摄色。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这个六根。六内处、六外处,六内处以六外处为所缘境。现在说「三摩地所行处」,就是指意根所缘,意识所缘的法处所行色。这个法处裡边有这个色,就是这个「三摩地所行处」,法处所摄色。

  这上面看这个情形呢,这个「建立处、覆藏处、资具处」,这是身外的,这个生命体以外的色法。这个「根所依知、根处」,这是这个生命体本身的色法。这个「三摩地所行处」,这是法处所摄色。那麽这是一共三种摄。色为色做依止处。

  有了三摩地……,前面曾经讲过这个「长养」,我们能睡眠也能长养这个身体,饮食也能长养这个身体,修梵行也能长养,三摩地还能长养。那麽现在这个三摩地,它是六种依止处,那麽这是「三摩地所行处」,这也是一种依止处。

  我有时候有妄想,就是说我们身体有点不舒服,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看医生,医生说:「你不可以静坐,你若静坐就不对!」我心裡想:医生也可能说的对,也可能说错了!所以,若是已经有多少相应的人,那就不应该完全按照医生的话来决定。你有多少有一点戒定慧,你的生理上的变化,医生不完全说的对;一般性的是可以。

  子二、心心所品(分三科) 丑一、标法数

  复次于心、心所品中有心可得,及五十三心所可得。谓作意等,乃至寻、伺为后边,如前说。

  「复次于心、心所品中有心可得,及五十三心所可得。」这是从「五识身相应地」,第二地就是「意地」,在「意地」的那一段,一开始那一段文。开始……一共把五法归纳成三处,就是一个「色聚」、一个「心心所品」、一个「无为法」,这三处。现在这「色聚」这一大段解释完了。现在第二段就是「心心所品」这一类,解释心法。心法裡边分成三科,第一科「标法数」,标这个心法的数目。这件事不容易!把这个心的了别性,把它一类一类的立出名字来,还有数的,一二三四五的数目,这不是平常人能够说上来的。

  「复次于心、心所」这一品类法中,「有心可得」,你去观察的时候,你可以得到……,可以肯定的说:这是有这麽多的心的差别相,可以得到,这个了别性。所以只说物质,而把心放在次要的地位,这是一个问题。「及五十三心所可得」,「有心可得」,就是有眼识,乃至阿赖耶识可得。而心接触到一切境界的时候,又是各式各样的差别相貌的作用。那有多少数呢?有五十三个心所法可得,可以认识到有这麽多的差别相。

  「谓作意等,乃至寻、伺为后边,如前说」,五十三个,是那五十三个呢?就是一开始那一个就是「作意」的心所,作意、触、受、想、思,乃至最后也就是「寻、伺」,最后边的那个心所的名字叫做寻、伺。这五十三个心所这裡不要多说了,「如前」面已经「说」过了。前面说那个助伴……,这个「意地」,有自性、所依、所缘、助伴,在助伴那个地方已经说过了。这是标数。现在底下是「辨彼生」。

  丑二、辨彼生(分四科) 寅一、相应差别(分五科) 卯一、遍行位(分二科) 辰一、问

  问:如是诸心所,几依一切处心生、一切地、一切时、一切耶?

  这底下说明这个心所活动的相貌,这个生起的相貌。分四科,第一科是「相应」的「差别」,要相应了才能活动,不相应是不能动的。一共是分成五科,第一科是「遍行位」,就是这个心所是「遍行」的,普遍都能活动,不管什麽时候、什麽地方,它都是能活动的,属于这一类的心所叫「遍行」心所。先「问」。

  「如是诸心所」,这麽多的心裡活动的差别相,有五十三个。本来五十一个心所,《成唯识论》说五十一个心所,但是这裡面多出两个,上回我们说过了。「几依一切处心生」,有几个心所它是「依一切处」,它都能够生起活动?这个「一切处」,《披寻记》说的很清楚,就是善、染污、无记这三个地方,属于善的,属于良善的,属于不良善的、染污的地方,属于无记的,这就叫「一切处」。这「一切处」它都能活动,有几个心所能有这个能力呢?

  「一切地」,有几个心所在一切地它都能活动呢?这个「地」,他也说的很清楚,就是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有寻有伺地,就是我们欲界,加初禅。一个中间禅,就是初禅和二禅之间那个禅,那就是无寻有伺地。等到二禅以上,就是无寻无伺地。那麽,就分这麽三地。分这麽三地,叫做「一切地」。这「一切地」它都能活动、都能生起,那麽有几个心所能有这种能力呢?那麽这是「一切地」。

  这个「一切时」,几个心所一切时都能活动呢?「一切时」,就是过去、未来、现在相续地流转,那叫做「一切时」。那麽几个心所能这样子呢?

  「一切耶」,就是一切都是相应的,只要这个心所一动就能动起来,都能相应,那麽叫做「一切耶」。

  这样子,遍「一切处」、遍「一切地」、遍「一切时」,普遍一切的都相应、能够活动,这叫做「遍行」。有几个心所能够遍行呢?无论什麽地方它都能够吃得开,没有障碍。这是这样子「问」。底下回「答」。

  辰二、答

  答:五,谓作意等;思为后边。

  「答:五」,有五个心所有这种作用。那五个呢?「谓作意等;思为后边」,在前面列出来:第一个是「作意」心所,第二个……,乃至最后是「思」心所,作意、触、受、想、思;这五个心所是有这种能力,是「遍行」,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地」都能活动,都是相应的。这是五个「遍行」。

  卯二、别境位(分二科) 辰一、问

  几依一切处心生,一切地、非一切时、非一切耶?

  这是第二段问「别境」心所。别境心所,欲、胜解、念、定、慧,这五别境心所。说有几个心所「依一切处」它「心生」,就是前面这个善、恶、无记,「一切处心生」。「一切地」也可以活动,而不是「一切时」,也不是一动一切动,也不是;一生一切生,一相应一切相应,也不是那样子。几个心所是这样的呢?

  辰二、答

  答:亦五,谓欲等;慧为后边。

  「答:亦五」,也是有五个。「谓欲等;慧为后边」,欲、胜解、念、定、慧,这五个有这个作用。

  卯三、善心位(分二科) 辰一、问

  几唯依善非一切处心生,然一切地、非一切时、非一切耶?

  「几唯依善非一切处心生」,这是第三科,善心所。这个善心所,它和前面又不同了。这底下先是「问」。几个心所唯独是依于良善的境界才能活动?不是一切处都可以活动,在恶的地方它就不能活动了,无记也不活动,只有善才能活动,那就不是一切处了。「几唯依善非一切处心生,然一切地」,这三个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一切地」。这一切地裡边,这个欲界的有寻有伺地也是有恶,有染污,不全是善。「非一切时」,也不是过去、未来一切时的,也不是;它是受到了限制。所以,人这个无记的心所就比较什麽地方都可以过去;你若有恶,善的地方就不能活动;你若是善,恶就不能活动,所以它就有的地方通,有的地方不通,是「非一切」的。有多少心所是属于这一类性质的呢?

  辰二、答

  答:谓信等;不害为后边。

  就是这个信、惭、愧,这一切的……,最后的心所是不害。这是善心所是这样子。

  卯四、不善心位(分二科) 辰一、问

  几唯依染污非一切处心生,非一切地、非一切时、非一切耶?

  这是第四段,说这个「不善」的心所。这地方用染污来说,它是不清淨的,恶法。几个心所唯独是在染污的境界上可以活动,而不是「一切处心生」的、也不是「一切地」的、也不是「一切时」、也不是「一切」都是相应的?

  辰二、答

  答:谓贪等;不正知为后边。

  「答:谓贪等」,贪、瞋、痴、慢、疑这一些的……;「不正知」,最后是不正知。这几个心所是这样的。

  卯五、不定位(分二科) 辰一、问

  几依一切处心生,非一切地、非一切时、非一切耶?

  「几依一切处心生,非一切地、非一切时、非一切耶」呢?

  辰二、答

  答:谓恶作等;伺为后边。

  这四个心所是属于这一类的。

  寅二、生缘差别(分二科) 卯一、标

  复次,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作意正起。尔时,从彼识乃得生。

  「复次,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作意正起。」下边都有解释,这是五十三个心所。这底下是「生缘差别」,第二科。第一科是「相应差别」,这一段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二科「生缘差别」,它现起的时候,它所需要的因缘也还是不一样的,有差别。「生缘差别」是第二科。这一科裡边分两科,第一科是「标」,第二科是解「释」。这第一科是「标」。

  「复次根不坏」,这麽多的心所法,它若活动的时候,它第一个条件:它的根要不坏。它所依赖的就是六根,这个心王、心所要依根为它的依止处,就是前五根和第六意根,要不坏才可以。「境界现前」,它活动的时候,一定有个所活动的境界,这个境界要现前它才能活动;要有个依止处,又要有个所缘境,都要现前。这是第二条件。第三个条件:「能生作意正起」,就是心法要生起的时候,一定要先有这个「作意」来警觉它,那麽这个心所法才能够生起。这样说呢,这也是心法生起的一个条件。这三个条件都具足了,根也不坏、境界也现前,所缘境出现了、加上个作意。「尔时,从彼识乃得生」,那个时候这个「识」才能够现起,才能活动的;不然是不能活动。这是「标」。底下解「释」,先解释「根不坏」。先「问」。

  卯二、释(分三科) 辰一、根不坏(分三科) 巳一、徵

  云何根不坏?

  怎麽叫做「根不坏」呢?就是一个前五根,和第六意根。

  巳二、标

  谓有二种因:

  巳三、列

  一、不灭坏故;二、不羸劣故。

  「谓有二种因:一、不灭坏故;二、不羸劣故」,这就是「根不坏」。有两种原因,有两种情况,叫做根不坏。一个是「不灭坏」,就是完全坏了,就是灭坏了。譬如说我们的眼睛坏了,失明了,这是灭坏。那麽前五根有这种可能,前五根,是眼根、耳根、鼻根或者是坏了,或者舌根完全坏了也有可能,这个身根不可以完全坏;身根完全坏,这个人就不能存在了。那麽,意根也不可能完全坏。「二、不羸劣故」,这个「羸劣」就是不强壮,没有力量了,没有完全灭坏。没有完全灭坏,也通于前五根;眼根不那麽健全,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乃至意根也有问题,这是「不羸劣」。这个在五十四卷上有解释这件事。

  这件事……,我的心情曾经在这裡心裡面打了妄想:这个意根怎麽会坏?或者说不羸劣,会坏?这个事情,窥基大师他的略纂上说,只是说第六意,不是说七、八,七、八是不坏,这样讲。但是我们学习《摄大乘论》上说,第六识的第六意根,一个等无间灭意,加上个染污意。这个等无间灭意,其实就是意识本身;你过去的就名为意,现在的名为识。现在说这个意根,应该指同时的意根说的。等无间灭意和识是不同时的;识是现在,根是过去,是不同时的。但是这个染污意,就是这个意根,是同时的,和意识是同时的。若说第六意根,若说染污意坏,染污意怎麽坏?阿赖耶识……,它不执着阿赖耶识为我了?这地方有一点问题。而这个窥基大师就说是,不是指七、八识说的。那麽第六意根是指谁说的?他也没有明白的说。所以我这麽想,若从《阿含经》来解释呢,那个情形就不同。我们《摄大乘论》上也说到、也提到引《阿含经》那段文,也引来了。它能够统摄前五根、前五识所得到的消息,它不但能够把第六意识的活动,它能统摄;前五根、前五识的活动它也能统摄,这个第六意根。这样讲呢,这个第六意根就不但指缘阿赖耶识为我而已了,不是的。

  这样子这个意根……,当然南传佛教,我们上一次讲过,是指脑说的。这样与事实似乎是比较容易……我们容易理解一点,说脑有病了,那麽就是第六意识有问题。第六意根……,说神经衰弱,我认为就是第六意识有问题,也就是第六意根有问题。这样与现在的生理学也比较相合。而在上座部,也是古老的佛教,不是新兴的宗教,是古老的佛法;那麽他是指脑说的。那麽在这一段文上就有意思了,「不灭坏」,「不羸劣」,就可以比较合一点。但是这件事可以再研究!从《阿含经》上去学习,从《阿毗昙论》上看,看看《大智度论》,《大智度论》也有提到第六意根的事情,那麽这个文就容易明白一点。如果单独说是这个染污意,像《摄大乘论》说的染污意,缘第八识为我,那它怎麽坏法呢?这个事情就是很难解。

  辰二、境界现前(分二科) 巳一、徵

  云何境界现前?

  前面把「根不坏」解释完了,现在解释第二个「境界现前」。

  「云何境界现前」,怎麽叫做境界现前?就是眼所见的色,这个色现前了,就是境界现前;耳所听的声音,声音现前了。说我愿意听某甲说话,但是某乙、某丙、某丁很多人在说话,把某甲的声音隐没了,那麽这个就是不现前;所要听的话,这个话被隐没了,不现前。所以这个现前、不现前也有这样的意思的。当然这裡面也很微细。我想要知道那个高山的那一边是怎麽回事,但是被高山遮住了,就是不现前。所以这个「现前」这句话有点意思的。云何叫做境界现前呢?

  巳二、释(分二科) 午一、辨境界

  谓:或由所依处故、或由自性故、或由方故、或由时故、或由显了不显了故、或由全分及一分故。

  「谓:或由所依处故、或由自性故」,这底下回答这个问题。前面是「云何境界现前」,是问。这底下是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辨境界」,第二段才说「现前」。就是:什麽是所缘境?所缘的境界是什麽?这样意思。

  「或由所依处故」,或者是从所依处上得到所缘境,我们的依止处;依止处就是我们现前生活的这一切境界。这些境界裡面,应该是两个意思:一个是有情的世间,一个是无情的器世间。这个器世间也是我们的依止处,有情的世间也是我们的依止处,因为人不能够孤立的生存,一切的人对我都有帮助,所以也都是我的依止处,从这裡得到所缘境。

  「或由自性故」,「或由自性」,这个地方有点问题:这个「自性」是什麽呢?看后面有解释,五十四卷那裡有解释;那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种自性;三种自性也是所缘境。我们凡夫平常人都是执着,这是遍计所执性,为所缘境了;用执着心、有所得的心去缘这一切境界,都变成遍计所执性了。譬如说色法,也是通于三性的,遍计所执色、依他起的色,乃至圆成实性的色。圆成实性,那是圣人的境界了。我们凡夫就是在依他起上、遍计执这地方活动。所以,这是一种境界。

  「或由方故」,就是处所,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个地方。东方的境界、西方的境界、南方、北方的高山、大海,或者花草、树木,这是所缘境。

  「或由时故」,就是春、夏,春天的时候,春观百花开,有青枝绿叶,万物都荣华了,看着这个境界为所缘境。到秋天、冬天就生了枯枝了,一种衰朽的境界了、凋零的境界了,看着一片都是白,大雪的境界。那麽,这又是一种所缘境。所以在时间上,时间和方还是不能分离的。

  「或由显了不显了故」,这又是所缘境。这个所缘境有显了的所缘境、有不显了的所缘境。这个显了的所缘境,应该说是依他起的境界;这个不显了,这个遍计所执的境界,是由内心的执着,就是对于所缘境有一点变化。譬如说那是一条绳子,看成是条蛇了,就是和这个所缘境不符合了。说是人家眼睛没有毛病,看见绳,而不看见蛇,这个蛇就是不显了,也可以这样说。或者有的境界很粗显,那就是「显了」;有的境界很隐微,那就是「不显了」。各式各样的境界,这个所缘境有这麽多的差别。

  「或由全分及一分故」,从这裡得到所缘境界。那一件事的全部,叫做「全分」;或者你只取得其中的一少分,那麽就叫做「一分」,不是全分的。这个所缘境,这个地方倒有意思;你看见的那个情况,你只知道其中的一少分,就认为是全部的了,这就是有问题。若是……,我们那回说到目犍连尊者这个神通的事情,人家问他的事情,他就这麽答覆了,等到事实到来的时候,不是那麽回事;所以就是知道那一件事的一少分,不是全部的。这是个问题!所以,「或由全分及一分故」。

  午二、明现前(分三科) 未一、标二义

  若四种障所不障碍,亦非极远;

  这底下是第二科「明现前」。前面说是所缘境有这麽多的差别,这个所缘境的确是有凡夫的境界、也有圣人的境界,有凡、圣的不同。现在说「现前」,境界出现了,出现于面前。分三科,第一科是「标二义」,有两种义。

  「若四种障所不障碍」,这是一个义。第二义:「亦非极远」,也不是很远的,太遥远了你看不清楚,那麽这就叫做「现前」。若有障碍,就是没现前;说是没有障碍,但是太远也不能现前,也不行。现在标出来没有障碍,又非极远,那麽境界就是现前了。

  未二、列四障

  谓:覆蔽障、隐没障、漒夺障、幻惑障。

  这四种障碍,指什麽说的呢?这底下标出来。「谓覆蔽障」,就是盖住了,那就境界不现前。什麽盖住了呢?譬如说是太阳没出来,月亮也没有,都是黑的,把所有的境界都隐没了,你就看不见,这黑暗能覆蔽。或者是在一个仓库裡面,你在外面,他也是看不见裡面是什麽,所以这叫做「覆蔽障」。那若是在佛法上深一层来说,我们有无明,我们心裡面有无明烦恼,那就不见诸法实相了,也叫「覆蔽障」。

  第二叫做「隐没障」,隐没了,不是覆蔽,不是说是有一个高山挡住了,不是有房子挡住了,「隐没障」。「隐没障」是什麽呢?譬如说是吃药,有一种药有这种作用。这种药这种力量,就把那件事看不清楚了,就是「隐没障」。或者是持一种咒,用一种咒就把那件事也能隐没,你就看不见,你看不清楚。你看《龙树菩萨传》也有这种事情,「隐没障」。

  「漒夺障」,在这个字面上说,这个「漒」是光明照耀、夺目,就是这麽意思。就是强大的力量把弱小的力量掩蔽住了,这就叫做「漒夺障」。譬如说是夜间的时候,我们看见有月亮,看见有星辰。其实星辰白天也是有,但是怎麽看不见呢?给太阳光夺去了,它的光辉被掩没了,这就是「漒夺障」,有这种事情。那麽有这样的障,这是同类的情形,其他的情形也有类似这种情形。

  「幻惑障」,幻术能迷惑你,使令那件事不明白,你看不见那件事的真相,那麽叫做「幻惑障」。幻术把这个稻草搞一搞,就变成个兔子,变成个大象,你看不见稻草了,就是这些事情;很多的这些事情,使令你看不见那件事。

  「覆蔽障、隐没障、漒夺障、幻惑障」,这四种障所不障碍;没有这四种障的时候,那麽这境界现前,境界就现前了。说是「幻惑障」,没有幻惑,那麽就不障碍。说「漒夺障」,没有漒夺,那也不障碍。没有「隐没」,没有「覆蔽」,这个境界就现前了。

  未三、广极远

  极远有二种:谓:处所极远、损减极远。

  「极远有二种」,这是那个第一义解释完,现在解释第二义。这个「极远」,有两种「极远」。「谓:处所极远、损减极远」,这个「处所极远」,就是你想要看的那个境界很遥远,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力量不够,就是不能够缘到那个境界,境界就是不现前了;这是「处所极远」。或者说是时间极远,说是这个处所不是今天,是在秦汉的时代,和现在很远,那件事我们现在不知道,没有办法看见,这是时间极远。或者时间是未来,多少大劫以后的事情,那你也是没有办法,也是不现前了。

  「损减极远」是什麽呢?譬如说是这一个色聚,这个四大,一大堆,色聚。你在心裡面去觉慧的分析,逐渐地逐渐地把它分析成为极微了,叫「损减」。这个极微不是我们肉眼所见的,肉眼所不能见。这后面也有解释,要圣人的慧眼、法眼、佛眼才能见到,我们这个肉眼是不行的。

  所以这个「极远」有这两种意思:一个「处所极远」,一个「损减极远」。没有这「四种障所不障碍,亦非极远」,那麽境界现前,这样意思。

  辰三、作意正起(分二科) 巳一、徵

  云何能生作意正起?

  「云何能生作意正起?由四因故;一、由欲力,二、由念力,三、由境界力,四、数习力。」现在这是第三科,「作意正起」。第一科是「生缘差别」,现在是第三科「作意正起」;第二科是「境界现前」。现在是「作意正起」,讲这一段。第一科是「问」,第二科是「释」。「释」裡面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列」。

  「云何能生作意正起?」这是问。怎麽叫做能生的作意现起来,我们的心才能够活动呢?

  巳二、释(分三科) 午一、标列

  由四因故;一、由欲力,二、由念力,三、由境界力,四、由数习力。

  「由四因故」,要由四个情况,四个原因,我们的心才能生起活动。第一个是「由欲力」,第二个「由念力」,第三「由境界力」,第四「由数习力」。这是「标」出来。底下就解释这四种,第一科是问。

  午二、随释(分四科) 未一、由欲力(分二科) 申一、徵

  云何由欲力?

  怎麽叫欲力呢?这裡这个「欲」就是希望的意思,我希望那样子。你内心发出这个力量的时候,这是心裡的活动的一个条件,先要有这个「欲」,就是所谓作意了。

  申二、释

  谓:若于是处心有爱着,心则于彼多作意生。

  「谓:若于是处心有爱着」,这是说我们的心若在这个地方有爱着的意,我对这个地方心裡有爱着心,有染着心。「心则于彼多作意生」,那麽我们的心就是一次又一次,很多的,在那个地方会起心动念;对所爱的境界,常常的会想念这件事。「若于是处心有爱着,心则于彼多作意生」,这叫做「欲力」。这个「欲力」,是心生起活动的一个条件,这个「欲力」。当然这个「欲力」呢,就是你以前,你已经对那个境界有爱着心,而后心才常常的去忆念,常常生心。这是一种。

  未二、由念力(分二科) 申一、徵

  云何由念力?

  第二种,「云何由念力?」这个作意心所,第一个是「由欲力」,这是个作意心所;等二个是「由念力」,「念力」什麽意思呢?

  申二、释

  谓:若于彼,已善取其相、已极作想,心则于彼多作意生。

  「谓:若于彼,已善取其相」,若是这个人对于那件事,他已经「善取其相」。这个「善取」就是能取,他已经经过长时期的锻鍊,他能取得那件事的相貌。譬如说我观佛像,我们常常天天拜佛,看见佛的像,但是你要取佛像不一定能取到,不一定。若是你锻鍊过,你常常的心裡面去取佛像,今天取、明天取、每一天多少个小时来训练这件事,你长时期这样做,成功了,你随时可以取得佛的相貌,这裡就是这个意思。「已善取其相」,你已经能取得那件事的相貌。

  「已极作想」,你已经用了很大的力量、很多的时间、很多的心力,去取那个相貌的。「想」者取像,叫想。「心则于彼多作意生」,你的心也能对于那个境界常常的会现前,常常的作意生。因为你熏习的力量太强了,印象太深刻了,所以也会多作意生;这是因为由自己的锻鍊,才出现这件事。但是前边说这个欲,「若于是处心有爱着,心则于彼多作意生」,其实根本上说也是一样的,也是一样。不过单从现在来说呢,是有差别:就是有的就是有爱着心,容易忆念,这是一个;有的并不是有爱着心,那就不容易有这样的作意。但是你长时期的锻鍊,也可以有作意,是这样意思。从这上面来看,没有决定性!没有作意的,你常常训练,也可以有作意,就是这样意思。那麽有作意的,你常常的把它隐没了,那也就可以转变成没有作意了。所以是不决定的。

  刚才说「生缘差别」裡面,第一个标,第二个解释,解释裡面分三科。第一科是「根不坏」,第二科「境界现前」,第三科是「作意正起」。科是这样,我刚才说得不对。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7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8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9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0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41

 

后五篇文章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5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4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3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2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1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