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八品 静虑(续四) |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八品 静虑(续四)
(2b)修自他换之理趣 --> 详明 (iii)爱自与爱他之利弊 -- 广说 125.若施何能享 自利饿鬼道 自享何所施 利他人天法 126.为自而害他 将受地狱苦 损己以利人 一切圆满成 127.欲求自高者 卑愚堕恶趣 回此举荐他 受敬上善道 128.为己役他者 终遭仆役苦 劳自以利他 当封王侯爵 这里讲的是「只求自利」和「一心利他」的差别;以前修行者食、住、衣、行都可以不花钱,可是时代不同了,我们现在有电费、水费、瓦斯费、房租....要缴,柴、米、油、样样都要钱! 所以这里虽然说「自享何所施」,但我还是要劝各位「不要把所有的钱都布施光了!」钱都花光了,你以后生活靠什么呢?我们不能有种性、学问、容貌、财势、名位...的骄傲,这些骄傲会为我们带来转生恶趣的果报,假如我们能自处卑微而举荐他人的话,那么来世就会受人尊重。 为什么现世中有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受人尊敬呢?那是他前世所种的善因;尊敬有两种: 1尊敬世间外在的权势财利: --> 世间人都尊敬世间神、尊敬官员、有名利的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在争名夺利呢?因为有权势的人受人尊敬!其实这些人没有智慧,人们尊敬的是他的名位和财势,并不是他这个人。当他某一天下台时、当他某一天生意失败时,谁还会去理他呢? 2尊敬修行者内心的智慧和慈悲: --> 在西藏,一位慈悲而有智慧的喇嘛,不管他的地位如何、有没有钱财、眷属多不多,人们都会尊敬他。不像我们这边比较尊敬有名气的人,通常我们会先观察他的眷属多不多、名号响不响亮....其实,这是我们自识不清,我们到底是尊敬他、还是他的身份?是尊敬他的眷属还是财产呢?因为自我认识不清的关系,所以这种尊敬的动机就非常容易动摇,假如你尊敬的法师有稍微不如你的意,你就会开始诽谤,这种尊敬的心态和我们尊敬官员的心态没有两样! 如果你是真正的尊敬他内心中的慈悲和智慧的话,那么不管外在如何改变都不会动摇你对他的信心;当然,要了解别人的内心并不容易,世间人都喜欢造作,用最好的一面给别人看,尽管内心中恨得牙痒痒的而脸上却是笑嘻嘻,这种人非常多。 有些人说「堪布!你说话太直接了,会伤到人」,我说:「是啊!可是我是老师嘛!」做老师要直接一点比较好,实话实说比较容易明白,向老师学习,是学习他的观念,所以要直接一点比较好。不然,我说得笼笼统统的,你们东猜猜、西猜猜,搞不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样就糟糕了!政治人物就不同了。他们需要很多善巧、他们需要拐弯抹角的讲,而我从来也不贪求信徒,因此你们理我、不理我,我都无所谓。因为这样子,所以我认为实话实说是可以的,一般人要了解对方的心是非常困难的。 但你们要了解我,很容易!平常时,我可以入境随俗。但上课时,向大众说法就要「是什么就说什么」,我认为正确的就要和大家分享。 如果全部都布施光了,我们拿什么来享受呢? --> 这种自私的想法是堕入饿鬼道的通路。 如果我们自己什么都享用完了,那么我们还能拿什么去布施呢? --> 这种利他的善念是得到欢乐人天的法门。 * 如果我们为了自己而伤害别人的身家性命,那么他一定会惨遭地狱等恶趣的痛苦。 * 如果我们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话,那么福慧资粮和利生事业都将圆满成就。 * 那些只求高高在上的傲慢之徒,来生一定会变得卑微愚痴、甚至堕入恶趣之中。 * 如果我们能转化「我慢」的心态,而荐举提携他人的话,那么来生将在人天善趣中广受尊敬。 * 如果我们为了自己的安乐而役使他人,来生就会转成他人的仆役任人差遣。 * 如果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而劳碌自己,来生将转生为王公贵族享有官爵和权势。 (2b)修自他换之理趣 --> 详明 (iii)爱自与爱他之利弊 -- 结义 129.所有世间乐 悉从利他生 一切世间苦 咸由自利成 130.何需更繁叙 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 且观此二别 所有世间的种种快乐都是从谋求别人的幸福而逐渐缘生的。而所有世间的一切痛苦都是由于追求自己的安乐所暗中形成的。这些道理简单易晓,何必再多费唇舌呢?愚笨的凡夫不断地追求自我利益却得到痛苦, 释迦牟尼佛一向利益众生而终成正觉,你们要仔细地观照啊! 「自利」和「利他」这两方面的功过得失差距有多大呢? --> 详明 (iv)不相换之过失 131.若不以自乐 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 生死亦无乐 132.后世且莫论 今生不为仆 顾主不予酬 难成现世利 133.利他能成乐 否则乐尽失 害他令受苦 愚者定遭殃 我们常说:「如果我们不努力的工作,那么雇主就不会给我们酬劳」,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雇主刻薄员工的薪水,那么也没有人愿意为他努力工作。由此可知,我们要先能够利益他人,自己自然就会得到安乐。 如果一个人不能学习以「自己的幸福」真诚地去替换「他人的痛苦」,那么未来非但不能修成圆满的佛果,即使处在生死轮回之中也不会有快乐的日子。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自私自利者来生会如何受报,即使在现世之中,如果我们不委屈自己为他人工作,雇主也不会支付薪水给我们。那么我们就连今生最起码的需求也都无法满足了。 「利他」能使我们成就今生和后世的安乐,如果我们不行利他之事,我们将完全丧失一切圆满的快乐。如果我们为了自利而害他人受苦的话,那么这个愚痴的人今生和来世一定都会遭受到重大的灾难。 (v)结成定须相换 134.世间诸灾害 怖畏及众苦 悉由我执生 留彼何所为 135.我执未尽舍 苦必不能除 如火未抛弃 不免受灼伤 136.故为止自害 及灭他痛苦 舍自尽施他 爱他如爱己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灾难、恐怖和痛苦,都是从「我执」产生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还留着「我执和我爱」这个恶魔做什么呢? 假如我们不能舍弃对自我的爱执,那么必定不能根除一切「自」「他」的痛苦,就像「不及时抛弃手中的火把」,便很难避免被火烫伤的危险一样。所以为了终止「我执」继续伤害自己,也为了永远灭除有情众生和我自己的种种痛苦,我们应当努力练习把自己完全施舍给他人,并且爱护众生如同爱护自己一样。 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一切痛苦的来源都是由我执开始的,但我们现在舍弃了自我的执爱而爱护众生如我,那么我执爱他人的身体为我时,那不也是痛苦的来源吗?」 这是不一样的,执爱他人是为了「破除自我爱执」而设立的,当我们破除自我爱执时,那么执爱他人的心态就会自然消失。譬如,我们在黑暗中见到两种光,一是火光、一是宝物所散发的光芒。当然,我们会以此二光为宝。但当我们去摸那个火时,它会烫伤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受苦。但,如果我们去摸这个宝物时,它不会伤害我们,反而很舒服。同样的道理,执爱自身会为我们带来痛苦。但,执爱他身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痛苦。 (vi)自他换之原则 137.意汝定当知 吾已全属他 除利有情想 切莫更思馀 138.不应以他眼 成办自利益 亦莫以眼等 邪恶待众生 139.故当尊有情 己身所有物 见已咸取出 广利诸众生 意识啊!「自他交换」以后你一定得认清一件事实:「我已经完全属于别人了」,因此除了利益一切众生以外,今后你不要再费心其他的事了。你不能再用属于别人的眼、耳等六根来谋求自己的利益,你更不能再用属于别人的眼、耳等六根来做伤害众生的事情。总而言之,你应当尊重有情众生,一切以有情众生为至上。每当见到自己有别人所需要的东西时,都要尽量地拿出来做布施,并且广泛地利益他们。 在欧、美地区有「婚前单身派对」的习俗。句话说,它就是:「结束单身生活的告别式」,结婚的前一天晚上,男女双方都会各自邀集他们的好朋友各自去狂欢庆祝,因为结婚以后双方就要循规蹈矩、全心全意地属于对方了。样的道理,我们和他人自他交换以后,我们就属于他人的了,从此以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财产、功德...都是别人的,我们不能恣意运用它们来利益自身。心动念都是别人的利益为先。 为什么修行者非常地随和呢?当你以众生为念,自私自利的心态自然会减少。我们一般说:「他没有主见」,修行者不需要主见,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小时候,大师兄对我们非常地严格,可是这几年他变得非常地随和。以前,我们只要看一下下电视他就骂我们、甚至要打我们。现在,他自己也在看电视,他们说:「堪布札西现在流行得不得了!」他从小就练习打坐,修行达到某一个境界以后,现在时髦了,这也不是一件坏事。修行好就会变得随和。 (2c)思惟修自他换之方式 (i)略说 140.易位卑等高 移自换为他 以无疑虑心 修妒竞胜慢 「自他交换」的方法是: * 首先想出较低、相等和高于自己的三种对象。 * 其次,我们要和这三种对象交换易位。 * 然后,再以「易位后的身份」毫不犹豫地对「易位前的自己引生嫉妒、竞争和我慢」借此挖掘自己嫉妒、竞争和傲慢心而对治之,进而体谅别人的嫉妒、竞争和傲慢,并且因此而对他产生悲愍。 此部份在藏文注解里补充说:「我们要对比我们下等的人自他交换以后,修嫉妒;对和我们平等的人自他交换以后,修竞争;对比我们上等的人自他交换以后,修傲慢」 (ii)广明 --> 对高者修妒 141.蒙敬彼非我 吾财不如彼 受赞他非我 彼乐吾受苦 142.工作吾勤苦 度日彼安逸 世间盛赞彼 身败吾名裂 143.无才何所为 才学众悉有 彼较某人劣 吾亦胜某人 144.戒见衰退等 因惑而非我 故应悲济我 困则自取受 145.然吾未蒙济 竟然反遭轻 彼虽具功德 于我有何益 146.不愍愚众生 危陷恶趣囗 向外夸己德 欲胜诸智者 藏文中说:「对高者修妒」,这个「高」是指以前的自己。我们和比我们下等的人「自他交换」以后,对原来的自己观修嫉妒。如果我们用下列的方法观修的话,那么我们就会知道: 其实,那些比我们下等的人并不是完全没有知识。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完全没有优点。这样的观修会增加我们对佣人、部属的慈悲心。并发现自己的傲慢心。我们会知道「被别人嫉妒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所以我们自己的嫉妒心自然会融化掉。所以修「对高者妒」是很有用处的。 他人(原来的自己)受到别人的尊敬,而我(交换后的我)却广受歧视。我的收入远不如他那么多,他受到称赞而我却反遭诃责,他称心如意而我却深受痛苦,我必须辛辛苦苦地工作,而他却可以悠哉悠哉的过日子。他受到世人的广大称誉,而我却一直默默无闻,甚至身败名裂,如果说我一无可取,那该怎么办呢? 其实,我和其他人多少总有点本事的,或许他比我还强,但胜过他的人也大有人在!而我自己也强过很多人,因此用不着气馁,我的戒律废弛和见解衰退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产生这样的原因是由于烦恼引起的,而不是我自己的意愿,如果他真有悲心的话,就应该尽力的帮助我才对!如果他对正在遭受困难的众生都不愿意帮助的话,那么他如果遭遇困难,他自己也应该欣然忍受才对! 可是我不但未受到他的提携,反而我还遭受到他的轻视,真是岂有此理!虽然他才高学广又能文善道,但那些才学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他对于无德无知、即将身陷恶趣囗中的众生,根本视若无睹、毫无悲愍之情,他只是一心一意地向外矜夸自己的才德,想要借对自己的赞誉而超越所有智者的地位。 (ii)广明 --> 对等者修争 147.为令自优胜 利能等我者 纵诤亦冀得 财利与恭敬 148.极力称吾德 令名扬世间 克抑彼功德 不令世人闻 149.复当隐吾过 受供而非他 令我获大利 受敬而非他 150.吾喜观望彼 沦落久遭难 令受众嘲讽 竞相共责难 为了使我高人一等,胜过财利、能力等各方面都和我相等的人,我不惜出面和他争辩,并希望我能击败他,而为自己带来更多的财利和恭敬。一方面,我尽力地宣扬自己的功德,好让美名传遍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还要尽力压抑他的功德,不让任何人听到他的优点,我更要设法隐藏自己的过失,使自己广受供养而一点点也不要让他得到。使我今后获得名位、财利和处处受人恭敬,而这些我要获得的东西绝对不能和他分享,我怀着幸灾乐祸的心理冷眼旁观:希望他长久沦落、惨遭危难、受人嘲笑讥讽和成为大家指责的对象。 上面这些作法很类似我们选举的情形,在选举时,候选人都尽力宣扬自己的功德和别人的缺点,隐藏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但如果修行者也是这么做的话,那么名誉上是修行者,其实是世间人啦!我们现在是民主时代,不论经济、艺术...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但,唯一不好的是「不接受别人的知识存在」,现在我们不很清楚「哪一位高僧对佛法的见地是最高的」,为什么呢?彼此不认同啦! 以前,我们经过辩论可以认同对方的见地,可是现在我们会认为「假如我认同你的话,那么我的身份不就下降了吗?」所以渐渐地我们不能客观地接受别人的知识,这是很不好的现象。因为这样子,所以我们无法客观地看到智者在哪里。就如选举时,每个人都在张显自己的优点、他人的缺点,老百姓身处其中真是雾里看花,那么就会人云亦云,不知道那个好、那个不好,很类似! 我们对相等者修竞争有什么好处呢?将来我们受到攻击时,我们就不会怪他,因为我们知道「他是受贪、嗔、痴、嫉妒、傲慢心作祟所致」,而对他产生慈悲心。同时,我们知道竞争导致他人受苦,所以我们要和别人竞争的心就会因此而消失。 (ii)广明 --> 对卑者修慢 151.据云此狂徒 欲与吾相争 才貌与慧识 种性宁等我 152.故令闻众囗 齐颂吾胜德 毛竖心欢喜 浑然乐陶陶 153.彼富吾夺取 若为吾从仆 唯予资生酬 其馀悉霸取 154.1令彼乏安乐 恒常遇祸害 (iii)结劝实修互换之心 --> 不修之过 154.2我执于生死 百般折损我 155.汝虽欲自利 然经无数劫 遍历大劬劳 执我唯增苦 我们和「比我们高的人」交换之后,在高的位置上观修傲慢,这个修法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会因此而知道下等人的可怜之处,所以不会对他们产生傲慢心。我们也因此而知道嫉妒的味道,是很不好受的。所以你的嫉妒心也会渐渐消失,我们小时候修「自他交换」常常把位置弄拧了,所以你们要搞清楚。 据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人,竟然想和我一较高下,难道他的见闻、才智、相貌、出身和财富能和我相比吗?如果他一定要和我比的话,那么我一定要设法使他佩服我的伟大。让他看到:众人都异囗同声地对我歌功颂德、汗毛直立、欣喜若狂、完全陶醉在一片喜乐之中,如果他有点财富,我就要设法夺取。如果他为我工作,那么我只要给他足够维生的薪水就好了,如果他还有什么剩余的好处,我都要全部榨取霸占为己有,我要使他失去安乐,经常遭遇祸难和灾害。 在漫漫的生死长夜之中,「自我爱执」的情结,曾经不下千百次地折磨和损害我,意识啊!虽然你一心想要追求自我利益,可是,你经过无数亿劫的努力,饱尝无尽苦痛和艰辛的结果,「自我爱执」却只能使你更加痛苦而已,没办法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iii)结劝实修互换之心 --> 修习之利 156.是故当尽心 勤行众生利 牟尼无欺言 奉行必获益 157.若汝自往昔 素行利生事 除获正觉乐 必不逢今苦 --> 结劝实修 158.故汝于父母 一滴精血聚 既可执为我 于他亦当习 所以,你们一定要认真去除「自我爱执」,热心地投入利益一切众生的菩萨行列,释迦牟尼佛绝无欺人之言。我们只要依教奉行,将来必定会获得利益。 如果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都修习这种「利他」的菩萨行,那么除了获得佛陀究竟圆满的安乐之外,绝对不可能像今天这么烦恼和痛苦。总之,就像双亲精卵聚合而成的受精卵,可以被我们执着为自己的身体一样,同样地,我们也应该经常努力练习「自他交换」,把其他的众生当作自己一样去爱护。 以上是「自他交换」的法门,至于我们做得到还是做不到,要看我们自己的修养和福报。寂天菩萨用很多的角度和观点充份讲解了这个法门,所以我们要尽量合理去讨论和接受这个观念。这样我们才有办法进步,我们说:『佛法是把「我」越弄越小,世间法是把「我」越弄越大』,所以佛法和世间法相反、矛盾和冲突的地方就在这里,你们要知道! 今晚讲到这里;因为下堂课结束之后我就要回去西藏一阵子,所以有点赶课,这一品并没有很困难,书上都写得很清楚,到「智慧品」就比较困难,那时候我们再慢慢地讲。 我们回到上堂课的问题:我们承担别人的痛苦时,别人的痛苦会不会因此而消失或减轻呢?有些人说「当然会!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为他分担,当然可以减轻别人的痛苦」。 这是去帮助别人并不是去承担别人的痛苦,这里所讲的承担并不是「行为」或「物质」上面的,而是当别人受苦的时候,我们在这里观想「希望他的痛苦由我来承担」这种承担的方式。这样的观修是无法直接对他人的痛苦产生利益的,但可以间接地利益别人。由于我们的愿力,说不定这些受苦的众生,在你成佛之后成为你的眷属、信徒或学生,然后跟着我们慢慢地修行而得到究竟的利益。 因此以间接利益而言,是「有帮助的!」修行的重点是「心」而不是外在。《入行论》是最好的修行方式,为什么我们现在佛法越来越兴盛而成就者却越来越少呢?以前,不论在藏地或汉地都有很多优秀的高僧。现在,在西藏,我知道还有那几位高僧还没有涅盘。在台湾,我知道的就是广钦老和尚,他们真的依照古老所留下来的方式在修行。他们都因此获得成就。 现在我们佛法推广得越来越快,可是理解佛法的人却越来越少。所以成就者也就越来越少。 真正的佛法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重点并不是在信仰的人数! 你看!《入行论》的文中常常指责我们、说我们的缺点。它的用意是要我们改善目前的心态。而当佛法的重点在推广时,就不会老是指责我们、说我们的缺点。相反地,他们会赞叹我们、宣扬我们的优点,我们人就是这样子容易被操纵。 当别人赞叹我们时,我们就很认真的做,因此表面上的佛法就越来越兴盛。时代不同,传法者的心态也会改变。 以前传法者都是被动的、修法者则要主动,现在则是讲法者是主动的,而听法者是被动的。 以前「法」的持有者不会注重去推广,因为当众生知道佛法的珍贵之处时,他们就会主动来迎请。所以修法者要主动去学,现在不一样了。好像大家都是为上师而学、为亲友而学...很像我们做生意在推销东西一样,只是名词不同而已。因此成就者越来越少。 我们讲解佛法不论我们做得到还是做不到,我们都要如实的讲解。说不定你们当中有些人真的能够如法地做到也说不定,佛法的市场在我们的内心而不是外在,很多人认为「佛法事业」是外在的市场。如果「佛法事业」是外在的市场,那么这跟做生意有何差别呢?大陆经济开放了,那边市场很大啦!很多台商都去那边。同样地,很多讲解佛法的人也到那边,这并不是佛法的真谛,佛法的市场在我们的内心中,不在人多与少的差别,我们内心的市场是无尽的、广阔无边的。当我们了解它的时候,我们就得到快乐了,当我们还未了解我们的内心时,我们的市场潜力无穷。因为未开发的地方太多了,当我们开发完毕时,我们就证悟了,大家要清楚!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归纳起来,所有的法门都是为对治「我执」而施设的。在「静虑品」中, 寂天菩萨教导我们如何利用「自他平等」及「自他交换」的修法来对治我们的「我执」和「我爱」,为什么我们要对治「我执」呢? 我们仔细地观察「我执」所带来的过患,譬如:我们因为「自私自利」所引发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家庭的纠纷、朋友的磨擦、宗教的纷争...这一切我们「人」都卷入其中。如果我们能仔细地观察就会知道「这世上并没有任何值得你要抓住不放的东西」,我们应该经常思惟「无常」的道理。并且将它深刻地印记在我们心中。 这样子我们就可以对治「自我」的谎言,我们应该认清「自我」本来就是虚伪不实的,我们应该经常思惟「世间的过患」。那么当「无常」来临时,我们就容易放下,有些人说:「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啦!」可是为什么事到临头时会放不下呢?你没有将「无常」的道理深刻地印在脑海里! 所以当你面对的时候「你就会放不下」,如果你能清楚地明白「世间的过患」,那么你就会明白「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放不下的」。这些放不下的过患是从那里来的呢?它都源于「自我」,如果没有「自我」的幻象,这世上就不会有任何地纷争。那么我们也就不会有任何痛苦,所以寂天菩萨说:「我执是所有痛苦的来源」。 所有佛法都是为对治「我执」而施设的,「我执」犹如我们手中的火,如果我们不及早放下它,那么被它伤害就再所难免。因此我们没有对治「我执」的话,那么我们的痛苦就永远无法解除。 佛法的修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理性的修持,一种是实践的修持。修行必须两者并重,理性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性的应用。假如我们缺乏理性的基础而只是注重实修的话,那是盲修瞎练,很容易走火入魔,甚至导致精神错乱、浪费我们难得的暇满人身。 而只注重理性的修持却不实践的话,那也是不圆满的。它就如砂永远挤不出油一般,就算你通达三藏也是学问而已,不是佛法,它无法让你成就。 所以理性和实践必须同时并重,《入行论》两者兼备, 寂天菩萨用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技巧教导我们。所以这是非常殊胜的一部论;上堂课我们讲到如何利用「对比我们下等的人自他交换以后,修嫉妒;对和我们平等的人自他交换以后,修竞争;对比我们上等的人自他交换以后,修傲慢,然后藉此挖掘自己嫉妒、竞争和傲慢心而对治我执,并进而体谅别人的嫉妒、竞争和傲慢心。」这部份属于理论方面的教法,而今天晚上要讲的是「实践」的修行方式。 (iv)实际修自他换之方式 --> 修习本身 --> 利乐全与人 159.应为他密探 见己有何物 悉数尽盗取 以彼利众生 160.我乐他不乐 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顾人 何不反自妒 这里主要的意思是「将我们所有好东西都布施给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修「自他换」啊! 在未做「自他换」之前,我们都喜欢窃据他人的利益为己有,并以此沾沾自喜,而行菩萨道者要以他人的利益为先,尽舍己物来利益众生;我们不要以为「我做不到」就排斥它,我们要尽量的练习。 自他交换以后,我就应该成为众生的密探了,只要看见自己身上有任何众生需要的东西,我都要立刻全部盗取过来利益众生。如果我过得很快乐而他人却不快乐、如果我的地位崇高而他人却卑微低下、如果我只利益自己却不顾别人死活,那么我为何不转而嫉妒自己而关怀别人呢? --> 自甘卑下苦 161.吾当离安乐 甘代他人苦 时观念起处 细察己过失 162.他虽犯大过 欣然吾顶替 自过纵微小 众前诚忏悔 163.显扬他令誉 以此匿己名 役自如下仆 勤谋众人利 164.此身过本多 德寡奚足夸 故当隐己德 莫令他人知 自他交换以后,我们要自动地舍离安乐及安乐的因,什么是安乐的因呢?就是善念及功德。我们要将所有的善念及功德都布施给众生。 修行是「内省」之学,在西藏,佛教徒被称为「让巴」。意思是「内省的人」。不同于我们一般人都是往外观照。 如果我们只注意别人的言行动态,这样子是不可能进步的。巴祝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说:「不要把佛法当做看别人缺点的眼镜,而要把它做为观照自己的镜子」。 把佛法当做镜子观照自己的身、囗、意,我们就容易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我们才有能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果我们利用佛法之名而将注意力往外流散的话,那是世间法,永远不会进步。永远也没办法发现自己的缺点、永远也无法改正自己的缺点。仔细地留意自己大大小小的过失,才是修行。 我们一般人都是「扬己之善,隐己之恶」而对别人正好相反,但修行者对别人的行为要「隐恶扬善」。而对待自己的过失却要时时发露忏悔。为什么我们的修行不能进步呢?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走修行的道路,是不是修行呢?看这里就知道了,我们越看《入行论》就会越发现自己实在是「没有修行啦!」 选举期间,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对自己「隐恶扬善」的人,海报贴得到处都是,不要说选举,就连佛法的广告也是。只是没有那么离谱而已,但也都是在表张自己的功德。当然,他们会说:「如果我不这样做的话,我就无法利益众生,我这样做是为了让我有机会帮助别人」。这个问题真的要好好地想一想,到底是「在利益别人」还是「在利用别人而获得名利」呢? 假如你有百分百的把握「当别人认识到我,我可以让他们都得到快乐」,这样的话,你可以宣扬!让更多人认识你,让更多人得到快乐。但你是不是有把握呢?怎样才算利益到他们呢?利益众生其实是非常困难的!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在利益众生」,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必须先有能力利益自己,然后才有能力利益别人! 譬如:我们都爱自己的小孩,我们宠他、溺爱他、对他有求必应,这样做,当他有一天必须离开我们时,他就会变得非常地脆弱、非常地痛苦。所以我们在他小时候给他吃最好的、穿最好的、住最好的...,这算是利益他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利益小孩是「让他依靠自己而能够过独立的生活、让他有能力寻找自己的快乐」。 同样的道理,我们为众生讲解佛法,使众生从佛法中得到智慧,当众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完全有能力运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对他的难题。他自己能够运用他内心的上师(智慧)来去除他内心的痛苦而得到快乐,而不必再依赖外在的上师。这才算是真正的利益众生。 塔波仁波切请示密勒日巴尊者说:「我何时可以摄受信徒?」尊者回答说:「一旦你已现见了自心本体非同现在这般,远离一切怀疑,对老父我也生起不共同的真佛之想,并且对一切有情生起了无为的慈悲心,那时你就可以摄受信徒」。 换句话说,「当你有能力利益自己时,才可以摄受眷属」。虽然以前的修行方式是这样子,但,文化、时代...都在改变,现在到处充满着宣扬自己功德的广告。这样子,如果「没有一点利益自己的想法,完全以利益众生为依归的话」,还好啦!这是大乘佛教的精神,问题是「这是一念之差而已」,要非常小心!因此,我要自动舍离安乐的享受,心甘情愿地代替他人受苦,时时观察自己一言一行的动机,仔细留意自己大大小小的过失。 虽然他人犯了重大过失,我也要欣然地默默承担,以维持他人的名誉,如果自己有过错。即使它小到微不足道,我也要在众人的面前诚恳地发露忏悔、请求宽恕,我要大大地宣扬别人的美名。借此隐没自己的声誉。 我要像役使下人一般地奴役自己,以便谋求众多有情的利益,我这污浊的身躯本来就充满了无边的罪过,暂时的少分功德有什么值得大肆宣扬的呢?所以我要尽力隐藏自己的德学,就连少数最亲近的人都不让他们知道。 (iv)实际修自他换之方式 --> 修习本身 --> 结语 165.往昔为自利 所行尽害他 今为他谋利 愿害悉归我 166.莫令汝此身 猛现顽强相 令如初嫁媳 羞畏极谨慎 167.坚持利他行 切莫伤众生 妄动应制止 逾矩当治罚 总而言之,从前为了谋求一己的利益,我老是伤害无辜的众生。而今为了谋求众生的幸福,就让一切祸害都由我来承担吧!修自他换时,行为不可再像过去一样--> 猛烈地表现出粗暴行为和顽强的态度。 应该要像刚娶过门的新嫁娘一样地温顺, 行为略带羞涩而且小心翼翼, 你一定要利益有情众生并且要坚持下去, 不要再伤害众生了! 如果妄心蠢蠢欲动, 你就要制伏它! 如果心念偏离正轨,你就要处罚它! 我们的身体是没有自主性的,我们的言行举止都是为「心」所牵动的。而「心」是被对治的方式而改变的,本段都是讲解「心」的对治方式。我们应当要随和地随顺众生,当个没主见的人。以修行来说,这世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都是虚幻的。 所以修行者不需要有主见,但,随和也不可过度,我们不可随顺众生的无明去造作恶业;一些无神论者说:「(有些)佛教徒是很难相处的!」依我的观察,其实也是这样子。你们看,有些人在道场中会要求大家都来拜佛,也不管人家是不是信佛的人,一直要讲给人家听。一直要求人家要怎么做,为了面子,不信佛的人也要勉为其难,常常热心过了头。这虽然是出于善的动机,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要和别人分享、要别人和自己一起做。但,众生的思想千差万别,过份勉强别人照你的方法做,会使得别人很难堪、有压迫感、不舒服。所以无神论者才会觉得「佛教徒是很难相处的」。 我们有好东西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也要有善巧,我们只要做就好了。别人有兴趣自然他就会问,他问了,我们再告诉他,这样子比较好。如果人家没兴趣,一直要人家如何、如何,会得到反效果。就好像人家肚子饱饱的时候,一直要请人家吃东西,这样会让人很反胃,人家肚子饿的时候请人家吃东西才有意义。 (iv)实际修自他换之方式 --> 其余助行-治罚 --> 调伏自利心 168.纵已如是诲 汝犹不行善 众过终归汝 届时唯受罚 169.昔时受汝制 今日吾已觉 无论至何处 悉摧汝骄慢 170.今当弃此念 尚享自权益 汝已售他人 莫哀应尽力 171.若吾稍放逸 未施汝于众 则汝定将我 鬻与诸狱卒 172.如是汝屡屡 弃我令久苦 今忆宿仇怨 摧汝自利心 173.若汝欲自惜 不应自爱执 若汝欲自护 则当常护他 我们的身体是没有想法和感觉的,所有的感觉都来自于心。 所以说:「意识啊!我已经警告过你了...」。爱护别人和爱护自己有何差别呢?我们以前讲过: 释迦牟尼佛一心利益众生,而众生却只追求自己的快乐,所得果报是「 释迦牟尼佛已经得到究竟的快乐,而我们众生历劫转生千百次还是得到痛苦」,这就是爱护别人和爱护自己的差距。 心啊!虽然我已经这样忠告你了,如果你还不肯听劝行善、一味我行我素的话,那么未来的一切过失都将归咎于你!到时候你这自利的心就只能接受处罚了! 从前我愚痴无能受你的控制,如今我已经觉醒了,无论你躲到天涯海角,只要被我发现,我就要立刻消灭你这自私自利的傲慢心态;现在你应放弃这样的想法:「我多少总还有点自求多福的权益吧?」 因为我已经在自他交换时把你卖给别人了,所以你不要悲伤难过,尽力服务众生去吧!如果我稍微不小心忘了把你布施给众生,那么我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又被你出卖给地狱里的阎王、鬼卒,我曾经多次疏忽而像这样被你出卖了,并且因此长久沦落受苦,现在我撩起了新仇旧恨,不禁气愤填膺! 我一定要彻底消灭你这个自私自利的心!如果你真想珍惜自己的幸福与安乐,那么就不要再自己爱执自己了,如果你真想保护自己免受痛苦,那么就要经常爱护他人。 (iv)实际修自他换之方式 --> 其余助行-治罚 --> 制伏己身贪 174.汝愈献殷鸹 护此不净身 彼愈趋退堕 衰朽极脆弱 175.身弱欲爱增 大地一切物 尚且不餍足 谁复惬彼欲 176.逐欲未得足 生恼复失意 若人无所求 彼福无穷尽 177.乐长身贪故 莫令有机趁 不执悦意物 厥为真妙财 这个不净的身躯,现在你保护得越周到,以后它将越变得越发的衰朽而脆弱,越来越不堪承担众生的痛苦!身体衰朽了,可是欲望却不断地增加,最后就算用整个地球上的财物,也满足不了那强烈的欲望!那么,到那时还有什么东西能满足它呢? 追求永不满足的欲望,只会带来烦恼、失望和沮丧,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事物皆心无所求,那么他福德的底限将没有人能测知,而贪图享受只会增长一个人对身体的贪欲,所以不要给身体任何享乐的机会,只有不执着任何可爱事物的清净心,才是我们最珍贵可靠的财产。 我们上段讲的是「用身体来对治我们的心」,本处的主题是如何「调伏身体的贪欲」。我们看看物资较不具足的地区,那里的人民较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身体,但他们却很少生病,而物资丰裕地区的人民,他们则常常爱护自己过当,反而产生诸多文明病。不要说别的地方,在台湾,劳动阶层的人们身强体健、少有病痛,可是那些坐办公桌整日吹冷气的人呢?气候稍微变化就感冒,稍微劳动一下就腰酸背痛、非常地脆弱,从这些地方你们就可以很明白的看出来,过度地保护身体就会使它变得脆弱,我们西藏有句话说:「富有的人,病多啦!」 这就是因果公平的地方。不管身体好与不好的人都一样-欲望永远也无法满足,以前,乳轮王已经坐拥四大部洲的资产,他也不满足,后来他和三十三天的天子平起平坐,他还是不满足,到最后福报用尽了,往生后转生到人间,这就是欲海难填啊! 现在我们想「要是我有几亿财产,那该有多好!」可是现在有几十亿财产的人大有人在啊。到时候,你即使拥有几亿财产你还是不会满足,追求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只会带给我们烦恼而已,没有什么好处,龙树菩萨在致亲友书里说过:「求财少欲最,人天师盛陈,若能修少欲,虽贫是富人」,他的含义是「少欲之人是人天之中最富有的人」。 我遇过一些很富有的人,他们为了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使自己深陷烦恼之中,我真的很可怜他们,他们和平凡的老百姓一模一样,可能苦恼还更多。所以富有而能知足,才是真正具有福报的人,因为他是一个快乐的人;知足的人并不是代表他是个贫民,也不是说他不要钱。知足的含义是「快乐地拥有现有的,不要不满足」。 我们要满足目前的状况,满足并不是天天在家里睡大觉不工作,而是身心轻松愉快地做该做的事。如果能这样子,那么你就能时时刻刻都快乐,如果你不能凡事轻松而为的话,那么不论你做几年工作、赚再多的钱,你永远都不会快乐,所以不会令我们产生痛苦的「知足」才是我们最好的财产。 178.可怖不净身 不动待他牵 火化终成灰 何故执为我 179.无论生与死 朽身何所为 岂异木石等 怎不除我慢 180.奉承此身故 无义集诸苦 于此似树身 何劳贪与嗔 181.细心极爱护 或弃鹫兽食 身既无贪嗔 何苦爱此身 这可怕、充满污垢的不净身躯,生时,它自己动弹不得,需要依靠心气来推动。而死后火化,就只剩下一小堆骨灰而已,这样无用的东西,我们为什么执着这个东西为「我」呢? 无论生时还是死后,这个破烂的机器对我有什么用呢?它和木石等被动的无情物有何差别呢?既然没有差别,我们为什么不去除「身贪」所引起的「我执」呢?为了屈从「身见」而侍奉这个身体,我们毫无意义地积聚了许多的苦恼,然而色身就像树木一样-既无情又无义,我们何必为它而激起种种的爱恨呢? 我们的身体无论是如何细心地爱惜保护、或者把它丢弃给鹰鹫等鸟兽当食物,身体它本身一点都无所谓,它不会因此而对我们起贪爱或嗔恨的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苦苦地贪着这个身体呢? 182.何毁引身嗔 何赞令身喜 身既无所知 殷鸹何所为 183.若人喜我身 则彼为吾友 众皆爱己身 何不爱众生 184.故应离贪执 为众舍己身 此身虽多患 善用如宝筏 怎样的诋毁才能让身体生气呢? 怎样的赞美才能使身体高兴? 如果身体对毁誉根本无动于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殷勤地去侍奉它呢? 如果有人说:「身体虽然无知,但它是「我」的代表,所以只要有人喜欢它,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的朋友」。然而,自他的色身本来就是平等无别的,而且所有的人都喜爱自己的身体,那么我们为何不同样地去喜欢他们呢?因此,我们不应该再贪爱自己的身体了,我们应当施舍自身以谋求众生的利益,守护这个躯体的确容易引生许多过患,但把它看成一艘越渡苦海的二利(自己的法身和他人的色身)宝舟,好好地加以运用,仍然是有必要的。 经上说:「假如你做得不好的话,那么这个身体是你下堕的来源,如果你做得好的话,那么它可以帮助你得到佛的果位」。所以不管是证得佛果或下堕无间的工具都是这个身体,因此我们要爱护身体并且善于运用它,如果不善用这个身体的话,那么爱护它有什么道理呢? 佛法的重点在心,我们心态上要把握到重点,不然我们看《入行论》 一下子说它好、一下子又说它不好,让我们不知何去何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