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九品 智慧(续二) |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九品 智慧(续二)
(2)别破唯识宗 A.破唯识无境 15.2乱识若亦无 以何缘幻境 16.若许无幻境 心识何所缘 所缘异实境 境相即心体 17.1幻境若即心 何者见何者 B.破自证分 (A)以经破 17.2世间主亦言 心不自见心 18.1犹如刀剑锋 不能自割自 「唯识宗」的逻辑比较细一些。所以辩论也比较长。我们上堂课讲过「万法唯识」,意思是外在万物都是虚幻的,而内心是独立实有的。外在万物都是因为心的存在而显现的。就如虚假的梦境,如果没有心的投射的话,我们要如何做梦呢?外在一切都是心的投影! * 外在的环境--> 六道、众生的形体...等等都是心的投影。 * 犹如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繁华世界、悲惨人生...形形色色的景象 * 它是从那里来的呢? --> 放映机!同样的道理,一切都是「心的投射」。 【唯识宗】如果一切法无自性,连「乱识」也不存在,那么要拿什么去缘幻境呢? 【中观宗】如果你「唯识宗」不主张有虚幻的外境,那么「心识」有什么可缘呢?换句白话说:你说「外在都是虚幻的」,那么你的心如何去攀缘呢?一个实有恒常的东西,怎么可以去攀缘一个虚幻变化的东西呢? 【唯识宗】所缘非实存的外境,而是另一方式的存在,所呈现的境相是以内心的本质而存在的。换句话说:外境是虚幻的,它不同于内心的独立实存,它是由内心的本质所显现出来的。 【中观宗】如果「所现的幻境」就是「心识的本身」的话,那么到底是哪一个心看见哪一个境呢?世间的怙主--> 佛陀也在《宝髻经》中说:「自心不能看见自心」。就像「刀锋不能自己割自己」一样,同样地,「意识也不能自己看见自己」。 这部份是「中观」对「唯识」论点提出的质疑:「外在现象如果都是心的投影的话,那么外境就和内心一样。这样,到底是哪一个看到哪一个呢?」因为「外在」和「心」一样,那么它们就和心一体了。然而,心与境为一体的话,那么「能」「所」二境就只剩「能境」存在而已,那么自体要如何看见自体呢? 唯识的观念是「自证分」--> 自己了解自己的意思。他们认为外在的客体和内在的主体是统一存在的,所以他们说「自己了解自己」。 接下来,是中观以「经」来破唯识的立论。 这是藏传佛教的特色,着作「论」的学者们把佛法的精华归纳在一部论里面,以便后人学习。但是,他们会引用经中的语句来帮助自己的立论成立,一部好的「论」不但要符合实际的理论,还必须符合佛经上的记载。为什么「中观」会引用《宝髻经》中的话呢?因为唯识说「自证分」。 我们一般日常生活会说「我们的指头再厉害,它永远不会摸到自己!」是吧!刀锋再利也一样,割的永远不是它本身。一样的比喻,我们骑的永远是别的众生,我们可以骑马、骑大象、骑骆驼...但永远骑不了自己的肩膀。当然有的人会说「特技演员就可以!」可是他们也无法侧骑! 寂天菩萨在这里引用《宝髻经》中「心不自见心」的话是为了证明「唯识」所主张的「自证分」是不可能的。 (B)以理破 a.破成立自证分之喻 18.2若谓如灯火 如实明自身 19.灯火非自明 暗不自蔽故 如晶青依他 物青不依他 20.如是亦得见 识依不依他 非于非青性 而自成青性 21.若谓识了知 故说灯能明 自心本自明 由何识知耶 22.若识皆不见 则明或不明 犹如石女媚 说彼亦无义 【唯识宗】就像:灯火能同时照明自己和外物一样,心识同样地也能完全明白自己和所现的境相。 【中观宗】灯火本身并非自己照明的对象,就像暗不能自障,否则就看不见暗一样。 我们为什么「照明」呢? * 使本来黑暗的地方亮起来;而灯火本来就是亮的。 * 那么它怎么需要照明呢? * 如果「灯本身」可以照明自己的话,那么「灯」也可以照明「太阳」或「一切本来就亮」的东西,这是不可能的! * 为什么「暗不自蔽」呢?因为「暗」的障碍就是「亮」,「亮」才能使「暗」消失。然而,「暗」消失了,那么它就不是「暗」了,所以中观以「灯火非自明、暗不自蔽故」来反驳「唯识」所说的自证分。 【唯识宗】(如果你认为灯火的比喻不合理,那么我换句话说好了)就好像:水晶的青色必须依赖其他青物才能映现。但是青琉璃的青却是本来就有的。同样,我们也能看出:某些心识需要依他,例如:眼识需要依靠眼根才能看见外面的色,而自证分则不需要。 【中观宗】这个比喻不能成立;因为青琉璃并非不需要其他因缘就能使「本非青色」的琉璃自成青色。 青琉璃也是需要其他的因缘,才能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青色。就好像:我穿的这件衣服,它本来的布料也不是黄色的。它是经过化学染色处理之后才变成黄色的,所有的颜色都是调配出来的。不同的因缘调配出种种不同的颜色。 【唯识宗】因为不同于灯的心识能了知「灯能照明自己,也能照明外在的万物」,所以我们说:「灯性本自明」。 【中观宗】(我们承认「灯能自明」是由一个异于灯的心识所认知的)那么你所指的「心性本自明」又是由哪个不同的心识了知,而说的呢?若由「他识而知」,「他识」复由「他识」,成无穷过。如果任何其他的「识」都不能看见「心识」,那么无论心识是明或不明,都像在说石女的女儿有多娇媚一样,她根本就不存在,描述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石女儿」是指石女的孩子,我们称不会生育的女人为石女。那么她怎会有孩子呢?所以我们讨论「石女儿的娇媚」是无意义的!我们说「中观」时常常用「石女儿」「兔角」「空花」的比喻来形容万物没有实有存在。 b.破成立自证分之理 (a)无自证分也能回忆 23.若无自证分 心识怎忆念 心境相连故 能知如鼠毒 24.心通远见他 近故心自明 然涂链就药 见瓶不见药 【唯识宗】(唯识无法用「直接的方式」来说明自证分的存在,所以他就用「间接的方式」来说明) 如果眼识等认知没有自证分加以确认,那么意识怎么回忆过去的认知呢? 「唯识」认为「我们为什么可以回忆过去的经验呢?」那是因为有自证分的关系!譬如:一年前我做了什么事,现在为什么可以回想起来呢?那是因为有自证分的原故; 再详细一点比喻:我去年看到一个人,这个人我看到了,我内心中已经确认并且将「看到这个人」的念头存在脑海中了。因此现在我可以回想去年的某日我看到这个人。为什么能回忆呢?这是因为有「看到这个人」的念头存在,所以我现在才可以回忆,念头就是自证分存在才可以连接回忆。 【中观宗】(要回忆未必要有自证分和曾经感受过的念头存在!)因为心境相连,所以由回忆所经验的外境,就能顺带忆起经验的心,就像(古印度传说)冬季被鼠咬时,不知中毒,春雷响时毒发,才知被咬时已中了毒,因此,无自证分和曾经感受过的念头也能回忆。 * 「唯识」的观点「我们能回忆是因为有念头存在的原故」。 * 「中观」的观点「不需要这个念头也可以回忆」。 --> 他比喻说「冬季被鼠咬」并没有会中毒的念头。 o 但一旦春天毒发马上就能回忆「冬季被鼠咬」的经验。 o 所以他主张没有自证分也可以回忆。 --> 就好像:我们现在吃了被别人下过毒的食物, o 吃的时候,并没有食物已被别人下过毒的念头。 o 等到毒发时,我们马上就能回忆起「当时吃东西」的情形, o 所以没有念头,一样也能回忆。 【唯识宗】(既然你不能认同这个比喻,那么我用另外的比喻来说明)有「他心通」的人能了知远处他人的心思,所以自心更应该可以明见最近的自心。以前,不管我们佛教徒或者是外教徒,很多人都拥有神通,神通有很多种。其中一个就是「他心通」,所以唯识说:「既然可以了知别人的心思,当然更可以了知自己的心思了。」 【中观宗】不然,涂上炼成的药可以远远看见地底下的瓶,但却看不见近在眼睛上的药。 * 在古时有一些方术,有的眼睛涂上经过「咒语和合药物炼成的药」之后,可以像现在地下矿物的探测仪一样,能够看到土地层层覆盖下的宝物。 * 然而,「涂上药物的眼睛」却看不到「眼皮上的药」。所以看到远的地方,不一定可以看到近的地方。 * 就好像:现在我们「戴隐形眼镜」可以将外境看得很清楚。但我们却看不到「自己所戴的隐形眼镜」一样! 关于「没有自证分也能回忆」 我们进一步举例说明一下:在西藏,有一些水井或老树,是不能随便去碰触的,否则就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病缠身。吃药也不会好。传说中,生这种病,修金翅鸟或龙王的法很灵验! 所以我们不小心去碰触这些禁忌而生病的话,我们就会修这些法和咒语,这些咒语或许是以前某位高僧加持过了。我们不知道,而当时加持这些咒语的高僧也不知道将来谁会用它,可是当后来的人遇到这类麻烦时,持用这些咒语确实很有效。 所以没有「自证分」也一样有作用。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平常念「Om Mani Padme Hum」的咒语。 * 我们觉得很有加持力。 * 可是这句「Om Mani Padme Hum」在平常人的耳中,和「巴啦巴啦巴啦」的声音没什么两样。 * 或许有些外教徒认为「巴啦巴啦巴啦」更有加持力,认为「那是他们的神给他们的特别加持」也说不定。 *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对他们而言「巴啦巴啦巴啦」就真的是他们的护身符了。 * 我们为什么认为「Om Mani Padme Hum」对我们有加持力呢?因为我们认为「那是观世音菩萨和历代无数高僧加持的咒语!」所以对我们有加持力,而事实的确也是如此! * 观世音菩萨和高僧们为一切痛苦的众生而加持咒语,他们加持这句咒语时,并不知道未来谁会用它,他也没有特地要给谁用的意思,时间过去了,现在观世音菩萨和高僧们已经不在世了。可是他们加持过的咒语依然有效,这表示什么呢? * 表示「没有自证分」也一样可以有加持作用! (b)无自证分也能觉知 25.见闻与觉知 于此不遮除 此处所遮者 苦因执谛实 26.幻境非心外 亦非全无异 若实怎非异 非异则非实 【唯识宗】若无「自证分」则无「忆念」,亦无「领受」及「见闻」等。 「唯识」认为如果自己「在想什么都不清楚」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任何的感受或忆念。 * 就如:我为什么知道「我现在正在讲授入行论」呢? * 因为我有自证分的原故。 * 如果没有自证分的话,大家就都和木头一样,你们也不会知道「喔!我现在正在听受入行论」。 【中观宗】在这里,我们虽然否认自证分,但是并不破除世俗中「见闻觉知」等作用,因为「见闻」不会引生「痛苦」,这里所要破除的是:痛苦的根本原因--> 执着诸法实有。 世俗中的见闻觉知等等作用是不需要破除的,也无法破除! * 破除也没有用! * 就好像:你现在看到我在这里讲课,你不能说「我现在没有看到你!」或者你明明脑袋里正在想着某件事,却说「我现在没有在想什么!」...有没有怎样自己很清楚,破除这些觉知作用没有意义! * 为什么呢?因为见闻觉知的作用不会带给我们痛苦,我们听到吵杂的声音、看到肮脏的环境、讨厌的蟑螂...这些都不会带给我们痛苦、也不会伤害我们。 * 其实,带给我们伤害的是「对事物的执着!」 如果我们对事物不执着的话,我们就不会受到它的影响。 帝洛巴尊者说:并不是现象束缚了你,束缚你的是对现象的执着! * 的确是这样!我们从小就过着团体生活,自己没有独立的空间。所以现在不管旁边是否有人在聊天或看电视...一样可以安然入睡。 * 同样的环境,我看到有些在优渥环境下长大的人,在多人共同闭关时,有人打鼾或者聊天...就会使他失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 不是「谁听到了」「谁没听到」的问题。 * 而是「在乎」「不在乎」「执着」「不执着」的关系。 * 「执着」「不执着」让我们产生「痛苦」与「不痛苦「截然不同的结果。 所以我们需要破除的不是「现象」,而是「对现象的执着」。 有些人认为「某位高僧没有一心不动!」他们的意思是怎样呢?他们认为「看到美女,要视若无睹才是一心不动!」真是误解! 「一心不动」是表示「对事物不执着」!不论我们看到悦意境或不悦意境,都心不执着。 【唯识宗】幻境并不是心外另一相异的事物,但也不能被看成与心完全相同。 为什么「唯识」认为「幻境非心外,亦非全无异」呢? * 因为「唯识」认为「外境是非'实有的东西',外境的成立是'心的投射'。」 * 既然如此,那么「外境」和「心」一样吗?也不是! * 因为「唯识」所认同的「心」是「一个」「无方分的」「独立的」「实有的」。 * 如果心境一如的话,那么上面关于「心」的理论都会破掉。 * 为什么会破掉呢?因为外境是千变万化的! * 如果「心」与「境」完全相同的话,那么「心」也要有各种形状、颜色...罗?所以就「唯识」而言「心和外境也不能完全相同」。 这个说法很像有些政治人物的说词,笼笼统统地、好像要怎样拐弯都可以似地,很模糊喔!那么心与境到底是不是相同? 【中观宗】假如「境」与「心」相同的话,那么「色」等外在现象都会成为实有。这样心、境同为实有,岂非已经违反你自己设立「境空」的观点呢?要符合你心境一如的观念,那么心也会成虚假的,因为外境是虚幻不实的。 27.幻境非实有 能见心亦然 轮回依实法 否则如虚空 28.无实若依实 云何有作用 汝心无助缘 应成独一体 29.若心离所取 众皆成如来 施设唯识义 究竟有何德 【唯识宗】如果没有一个实有的心存在,那么你用什么看外境呢? 【中观宗】就像所见的色等幻境不是实有,但是可以看,同样,能见的六识心也不是实有,但一样能看。 【唯识宗】「轮回假立法」必须依靠「实有的心法」而存在,否则就像虚空一样空洞,毫无作用。 「唯识」主张:外在万法都是虚假的,它必须依靠一个实有的东西才可以成立,如果失去这个依靠的话,那么外在万法都无意义。 【中观宗】「无实法」依赖「实法」怎会有作用呢?就好像:兔角依靠人手也不能用来挖土一样,所以无实法无依实法。如果说,「无实法」必须依「实法」才能作用,而「实有自性的心法」又与「轮回假法」无关,那么「轮回假法」怎会有业果的作用呢? 再者,你所主张的心识没有外境作认识的助缘,所以应该成为自己认识自己的独立体(自证分)。若心离所取境而独存,必定不受客尘所染污,那么一切有情众生岂不都成了正觉如来?因此,你所施设「万法唯识」的宗义,究竟有什么意义和益处呢? 中观的质疑是: * 你所认为轮回的现象如果是实有的话,那么心、境是一体还是二体呢? * 假如是一体的话,那么要如何才能脱离轮回呢? * 如果你认为二体的话,那不是又破了你自己「万法唯识」的立论吗? * 如果「心」独立于外境而实存的话,那么「心与色」等无关,「心」不会受外在色、声、香、味、触的染污。如果这样的话,所有众生不是早就成佛了吗?怎么还会轮回受报呢?因为「心」独立存在与轮回现象无关! 今天晚上讲到这里,唯识宗的逻辑是比较细的。但概括的说, * 「唯识宗」的观念 -->「心是独立实存的,而外在万物都是内心习气的投射」。 --> 唯识学者认为「如果心不存在的话,谁去缘虚幻的境呢? --> 即使是做梦也是需要心来造作!」 * 「中观」学者则认为 --> 就如:你认为外在万法都是虚幻的。 --> 同样地,我认为「能缘幻境」的心也是虚幻的! --> 一个「虚幻的心」也可以看「一切虚有的外在」。 --> 如果你认为心是实有的话,那么你所缘的外境也应该是实有存在才对!根本没有一个实有的心存在,那么你如何努力去描述它都如兔角般的虚幻,毫无意义! 这是本讲的重点。在金刚乘中关于「识」的观点就比较合乎逻辑「外在现象都是内心业力不净而显现!」 业力清净时,所有万物都是净观。但和这里所说的「识」还是有差别,这里的「识」是实有存在。而金刚乘中的「识」是体性空、自性光明、大悲周遍。 你们是否感觉这堂课有点困难?为什么会觉得这部份困难呢?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一些表面的事物了,所以对于深奥的佛法就感觉困难,为什么修行的「法」要「密」呢?因为讲了大家也听不懂!有些人会抱怨「上师您怎么都不要传些较殊胜的法?」上师并不是吝啬而不传,武侠小说中「上师会有一些秘不传弟子,因为怕弟子有一天会欺师灭祖」。 大家都以这个观念看佛法中的密法,如果真有一位上师如大家观念中的做法的话,那么这位上师一点慈悲都没有,充满世间法!他学到的佛法一点都没有用得上! 你们要清楚,真正慈悲的上师完全不会自私,如果他将大圆满法传授给他的弟子,他的弟子因此比他还要厉害的话,他高兴都来不及。怎么会烦恼呢?为什么不传「密法」呢?因为传了人家也听不懂!所以这部份的佛法才会变成「密法」。 时代改变了,因为社会上对密法强大的希求力,所以一些出家众就不视众生的根器而传起密法来了,尤其是我们华人的好奇心特别强盛,所以表面上看起来得到密法的机会就比较多。其实,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都一样具备佛法的精华,无论是净土宗还是禅宗都具备成佛的法门。 大圆满法并不相异于禅宗,差别只是名词不同而已!大圆满法或大手印的修行者必须具备下列二种条件之一 1具足经论的上根器者 2具足非常单纯而坚固的虔诚心。 没有具备这二者之一的条件者,不可与之言! 汉传禅宗为什么到后来突出的修行者会很少呢?因为以上两个条件不具足的关系!理论性的道理不能充分了解,修禅就很难有所成就!你们不要以为可以当众演说就是懂得佛法! 其实这是很表面的,要像寂天菩萨这样能讲解教法上面的理论,才能算是殊胜的大师,所以汉传禅宗不能发扬光大是有原因的-容器不足啦!我们现正努力地逐步建立修法的容器,不然我们永远得不到佛法的精华。 你们不要主观地认为「密宗是最殊胜的!」所以大家都跑到密宗这边来,其实,每个宗派都具备成佛的法门!我个人从来都不认为净土宗和禅宗有殊胜与不殊胜的差别,只认为不同的根器适合不同的教法,净土宗的理论一样可以用来解释禅宗的教法,禅宗的理论一样可以用来解释净土宗的教法,没有分别和障碍。 就好像我上次为你们讲过「阿弥陀佛」的意义一样,它的含义和智慧品没有差别,「阿弥陀佛」的光明比较生活化,「智慧品」讲的是直接对治内心中的无明,方法有别、内容一样。 问答篇 【请问堪布】「心」是虚幻的,「心」如何「生心」呢? 【答】因为「心是虚幻」的,所以才能「生虚幻的心」。不然你认为「心」是怎么造的呢? 「现在的心」是「前一刹那的心」所造的。 【请问堪布】偈颂中「心不自见心」和堪布刚刚所讲的「心」是一样的吗?如果「心不自见心」,那么我们反观自照是在照什么呢? 【答】「心不自见心」指的是「当下的心不能知道当下的心」,而「心能生心」是指「一刹那一刹那变化的心」;「反观自照」是研究「心的本质」,反观自照之后,「心是什么呢?」最后谁也找不到。 【请问堪布】堪布刚刚讲解「灯火非自明」时说「那么灯也能照太阳!」为什么这样说呢? 【答】这是说「灯本身就是亮的,根本不需要照明啦!」如果光亮的地方需要照明的话,「那么灯也可以照太阳罗!」这句话是形容「这是一件不合逻辑的事!」 【请问堪布】「灯火非自明」是因为它本身是同体的关系,可是,为什么用「灯也能照太阳」呢?它们根本是不同的个体! 【答】问题不在「同体」或「不同体」啦!而是灯能不能照明自己,「灯火非自明」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灯本身就是亮的,根本不需要照明,同样的道理,太阳也没有黑暗,它也是亮的,所以才用这样来比喻。 要先明白「灯火非自明」是什么?是不是因为它没有黑暗呢?如果说亮的东西能照明本来就亮的东西的话,同样的道理,「那么灯也能照亮太阳!」表示这个事情是绝对不可能的意思。 【请问堪布】「中观」和「唯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在「世俗谛」上,他们的看法没有差别,他们都认为「外在万物都是虚幻的」。差别在于「胜义谛」上的看法,唯识认为「心是实有的」,而中观认为「心也是虚幻的」。 【请问堪布】那么「哪一个才对呢?」 【答】你自己要客观地去研究!就好像选举一样,大家都说自己最好,你要选择当然要有理由来支持你的选择,现在大家都说中观的见地最高。那么即使你看到中观有很多缺点,也勉强自己去信中观,不需要这样! 信仰要理性!如果你经过仔细的研究,觉得「中观」最合理,那么你信仰「中观」是可以的。如果你觉得「唯识」的理论最好,那么你可以拿「唯识」的见解来和老师探讨。 假如没有人能说服你的话,那么,当然你可以维持你「唯识」的观点,你就成为「无着菩萨」第二了,你成为现今「唯识」最厉害的持有者。 【请问堪布】问题是「每个理论我都只知道一点点!」我要如何去了解它呢? 【答】如果你知道了,那就表示你已经了解了;如果你还很模糊的话,那么你就顺着 寂天菩萨的脚步慢慢的学习比较好。 【请问堪布】那么「唯识」和「中观」这两派的理论有没有矛盾点呢? 【答】当然有矛盾才会辩论! 【请问堪布】那我们两边都吸收怎么办? 【答】那最好!两边都吸收你才能分得清楚双方的优缺点!就好像我们在选择苹果一样,每个都要看清楚,才能选择到最好的。 【请问堪布】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几句话有什么分别? 【答】没有分别! 【请问堪布】我以前看见书上说「不异」是相似的意思,所以「色不异空」是色和空相同,但,又有一点点不相同,而「色即是空」是色完全和空一样,两者在层次上有差别。 【答】在藏文中没有差别;中文中的「异」是分开的意思,那么「不异」就是不分开的意思,意思是「色和色的空性是分不开的」。 【请问堪布】书上说「色不异空」和「色即是空」有境界的差别! 【答】没有,完全没有差别! 这堂课不轻松喔!我们一般的生活中没经验、学校也没有教过,尤其目前这个速食时代,像这样解说佛法是比较少的。很多人根本不想听、觉得它没有意义、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上,其实「空性」才是佛法的重点,只因为我们无知才会忽略这样重要的东西。 现在每个人都喜欢听「能让我们马上得到快乐的东西」,囗味越来越重,语言要生动幽默,大家才会喜欢听。听这些囗才很好的法师讲话,很快乐!可是当你离开讲堂时,还是要回到痛苦、压力的环境,你所得的快乐实在非常有限! 我们要有忍受短暂学习困难的耐力,将来才会有机会得到永远的快乐。 在修行方面的指导,我尽力使用生活的语言来和大家沟通。但讲解「空性」,就很难避免会使用到佛学的专有名词。这是我第一次用中文讲解「空性」,所以语言使用上还有一些生涩。不过,我们多多少少累积一些好的习气,那么未来我们如果能够遇到好的善知识,或者自己福报具足时,自自然然就会明白「空性」的道理。我们努力地上课,这个辛劳绝对不会白白浪费掉,将来一定会有所收获! 「空性」的重点是什么呢? * 放下执着的方法; * 「放下执着」人人都会说,可是事到临头时却放不下。 * 因此孳生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 我们劝慰别人时,可以很轻松地说「放下啦!」 为什么事遇当头却放不下呢? 这是我们主观不足,为什么会主观不足呢? 力量不足啦! 换句话说「你对佛法的认识不足啦!」 你只认识佛法的表面而已,你跟别人说这、说那,都只是佛法的表面而已,自己用得上才算是真正地拥有它。 在西藏,有些修行非常好的修行者,他自己可以很自在地面对无常的考验,可是要叫他安慰人,就说不到几句话。而我们正好相反,我们可以条理分明地说道理给人家听,可是自己面对却不行,这表示「佛法一点都没有往内用」,要多了解自己啦! * 我们多了解自己一些就能多了解外在的万物一些。 * 为什么我们不了解呢?因为我们不认识! * 譬如:我们为什么会执着我们的感情、我们的钱财呢? * 因为你对它的本质认识不清,所以才会抓住它不放。 譬如:我们这里来了个间谍,因为你不了解他的身份、不知道他要来这里搞破坏,所以我们把他当成最好的朋友看待。和他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假如你已经认清他的身份了,你还会这样做吗?我想,你躲着他都恐怕来不及! * 所以对一位了解佛法的人来说,你请他不要放下这些世间法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知道「如果我不放下,它不但不会利益我,而且还会伤害我」。 * 只有无知的人会把这些世间法紧抓不放、乐意被它伤害,把痛苦当成快乐追求,把伤害当成利益享受; * 为什么会这样无知呢?缺乏空正见的智慧。 我们要用逻辑性的理论来了解空性,藏传佛教用辩论的方式来教导学人。 * 辩论时,行为上并不需要过度地尊敬佛法。 * 因为等你了解它的好时,你自自然然就会由衷起敬。 * 现在我们用「造作的方式尊敬佛法」,其实是自己在骗自己。 * 自己在没有把握的情形下尊敬它。 * 别人说好,你也跟着说好,别人尊敬,你也跟着尊敬。 * 你根本不知道「尊敬的理由」是什么。久而久之,自然会觉得自己好辛苦,身心都感到疲乏。 * 只有你真正的认识它时,才能经得起考验,你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由衷起敬」。这样的尊敬才能长久稳固。 * 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自己,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有「做给别人看」的心态,都是世间法。 为什么我们从小要努力地读书呢?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利益自己,其实,是为了将来能替别人做事!而修行者呢?他一点也不需要造作的付出,他一丁点儿也不了解要如何做事,他只是了解自己而已。 就好像:安住在大圆满境界的高僧们,自己享受在内心的本质之中,别人请教他,即使他说了,如果听者福报不足的话,那么听者还是听不懂。这种境界不是画画、不是写字、不是可以用任何概念可以传达,所以修行最后的受益者是自己! * 他人无法从中分取稍许好处;很多人认为「学佛是为了说法利众!」 * 就好像「我读书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似的,为了讲给别人听而学习佛法。这是自己不了解自己! * 我们从小也不是为了「说给别人听」而学的,我们一直都是为了了解自己而学。 * 当我们能了解自己时,自自然然就可以影响周遭的人。 * 为了说法利众而学,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 为了自己而学习,那么即使遭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觉得辛苦。 * 真正无私的利众者不会认为「我在利益众生」。 * 会说这话的人多多少少都还残存些自己都不清楚的自私念头。 * 结果事情不顺时,就难免有抱怨、懊恼..等等负面情绪。 * 没有「我要利益别人」念头的人,当度众不顺之时,不会因此产生负面的情绪。 我以前讲过:有人问宗萨仁波切说:「你为了众生到处跑,很辛苦喔?」宗萨仁波切回答说:「我不认为我是在为众生到处跑!相反地,我认为每个众生都是为了我而在那里活着!」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众生他就没有工作,听起来像是在开玩笑的样子。其实也是实情,我们要累积福报,不能没有众生。不要说「成佛」这种大题目,世俗中,要生存就必须依靠众生,所以众生对我们的恩德实在很大,我们要感激他们! 当我们福慧资粮不太具足时, 就不容易了解「空性」, 不了解「空性」 就不会了解我们「内心的本质」, 所以我们要常发愿、 要常祈请 「希望天下众生都能了解空性正见的智慧!」 虽然我们没有祈请「愿天下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但含义都一样!要去「极乐世界」就要了解「空性」,当你了解「空性」之后,你就到达「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常常发愿「希望天下众生都了解佛法的空性智慧!」 各位居士、各位法友们,阿弥陀佛!我们继续入行论的课程,因为宗派不同,所以各宗各派对于「二谛」和「道」的见解有很多争议存在,关于「二谛」方面我们已经讲授圆满了。然而当你们听到「空性」的理论时,你们是否仍会不禁地疑问:「了解空性真的就能解脱烦恼吗?」好!我们接下来讲授「道」的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