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九品 智慧(续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九品 智慧(续七)

 

  问答篇

  【请问堪布】我们说:色相是一种假相,不要太注重!但如果我们平时疏于保养的话,那又成了人们囗中的黄脸婆,那我该怎么办呢?

  【答】如果你在乎别人这样的说法,那就表示你所保养的东西--> 你还没有认为它是「假的」!

  【请问堪布】可是黄脸婆就是黄脸婆啊!怎么会是假的呢?如果画一画大家都会觉得比较漂亮的话,为什么不画呢?

  【答】如果它是「真的」的话,那么你又何必去改造它呢?我们要学习接受「真的」东西,大家都觉得漂亮,你也不会就变得漂亮啊!你还是「你原来的你」,我们跟随别人的看法而舞动,这就是痛苦的来源!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就永远脱离不了痛苦。并不是「要不要怎样」的问题,修行者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别人骂他,他不会感到痛苦。别人赞美他,他也不会高兴,他就是这样子。能够这样子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现在你很在乎别人的眼光。但是不管你再怎么努力地保养,再过几十年之后你还是会满脸皱纹啊。到时候你将怎么办呢?

  佛法和世间法是冲突的,就好像光明和黑暗一般。我们世间人都充满痛苦和压力,而佛法是教导我们脱离痛苦压力得到快乐的方法。所以现在有人提倡「佛法生活化」我认为并不容易。

  当你了解空性时,行住坐卧自然离不开佛法。可是,如果你尚未了解空性,那么日常行为和修行是分离的。如果修行和世间法无异,那么现在那些有名的大法师们,他们的钱财可以和大财团相比吗?没办法!那么我们说佛法是最棒、最好的!你会不会怀疑「佛法到底有没有比其他的世间法好呢?」

  所以佛法的重点是内心,不是外境,反而在大街上穿得破破烂烂的、满身污垢却是很快乐的人,说不定他就是菩萨或佛也说不定。我们看他很可怜,他看我们像疯子,该注重不注重,不该注重却紧抓不放,该追求的不追求,不该追求的追得满地跑,

  每个人都充满痛苦和烦恼,满囗假仁假义,行为矫柔造作,和快乐的本质背道而驰。可是话说回来,当你还禁不起人家说黄脸婆时,随俗啦!我想你还是画妆比较好!不过,过几年即便化妆也没现在好看时,就要学习接受,心态要调整。不要为保养而心生烦恼,等到我们修行的境界提升时,自然就不会注重这些啦!

  就像济公活佛一样,别人怎么看他,他都不在乎!我们现在号称学佛,其实还是充满世间法的味道。也因为这种心态,所以我们才无法分辨「谁是真正的高僧」,我们注重他的眷属、寺庙、名声,可是真正的高僧不会在乎这些。

  所以我们很难发现在默默无闻的人群中-有谁是智者呢?

  【请问堪布】那么我们最后是不是要到深山里去修行呢?

  【答】不是到后来!按次序来说是:「我们要先到森林中静修,等到有所得了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灵充满了污垢,所以要远离污垢的环境洗涤心灵,等到心清净了、稳固了,这时你再回到污垢的环境。那么外在的污垢也不会染上你。

  【请问堪布】可是我们现在走不开啊!

  【答】所以现在要先在「见地上」下功夫!思想是最重要的,不然你去西藏也是一样。你去西藏就能成为菩萨吗?我不以为然,我倒是比较知道那边的人都很想到香港或台湾来!所以哪里是净土?

  这是为下根器的人说的,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有贪、嗔、痴。哪里有贪、嗔、痴,哪里就有痛苦。我这是实话实说,

  因此我们要学习「羡慕自己、羡慕自己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得到快乐。

  有个尼师我们已经认识五、六年了,先前她都未接触藏传佛法,现在她到西藏去求法,到了西藏之后她才发现:「语言真是一个大问题!」她没有中文的法本,学习很困难。上次我回去时我才教她看一些,我跟她说:「在台湾有很多人在教啦!」可是她虽然住在台湾却不知道,这次她回来台湾传了个简讯给我,说我推荐给她的《入行论》和《普贤上师言教》非常好用!跟那边教的都一样。有需求就有供给。华人虽然大陆最多,但,佛法的因缘以台湾最丰富,不要老是羡慕彼岸!不要等到历尽艰辛到达彼岸之后才发现:「原来--> 来处才是净土!」

  ...哈哈哈...

  【请问堪布】堪布刚刚说:『「识」和「境相」不会同时俱起』,那么它是前后产生的吗?如果这样,那么它就是互相依存?

  【答】「互相依存」是一般人非经「理智量「探讨的结果。但如果你理智地去分析的话,它并非互相依存,因为它有时间的间隔。当「识」产生时「境」已经消失,当「识」产生时「触」已经消灭,所以在名言量上「先有触后有受」、「先有色后有识」,但,你追根究底地去分析的话,「境与识」、「触与受」既不是同时俱起,也不是前后生起。

  【请问堪布】刚刚101颂「毕竟无受者,故受非真有」的「受者」和心念处的「心」有何不同?

  【答】101颂的受者是「心与受」合在一起讨论的,心和受是否互相依存呢?有没有实有的受者-心呢?而心念处只谈「心」,对「心」做独立的讲解。

  「智慧品」的内容看似与日常生活无关,但各位如果能真正了解空慧的话,那才是生活的智者。「空慧」是佛法的重点、万法的精华。所有的世间法都是虚幻的,真理只有一个「空」。

  「空」分为「人无我」和「法无我」两大部份。「人无我」已经讲解过了,「法无我」有身、受、心、法四念处。今天我们要讲「法念处」的

  部份。

  什么是「法念处」呢?

  一切诸法皆是如梦如幻非实有存在!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大家都会背,那么我们如何用理论去推知证明这个说法呢?

  如果我们只会朗朗上囗,却不知其中义理的话,那么遇到他人驳斥时,那就只有各说各话啦!我们无法运用很好的证据或理由来说明,这样你如何让别人来信服这个理论呢?我们不了解佛法,如何让别人了解佛法呢?

  以前「法布施」的对象以出家众为主,而在家居士则以财供养居多,情势渐渐地改变了。现在,出家众福报越来越薄--> 越来越热衷世间法,而在家居士呢?福报越来越大--> 学习佛法的机会越来越多。各位透过不断学习的过程,将来一定会越来越有智慧。当你了解外在都是虚假的,当然能够利益自己。

  各位不要轻视自己!自认学历不高,所以不可能了解佛法,了解佛法和学历并没有一定的关系,窗小能邀月!在西藏,有些喇嘛对文学并没有深入研究,但他对佛法的重点却是一清二楚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位喇嘛了解佛法」呢?他为人谦虚、在一个僻野静处可以心无旁骛地安祥过日子,这是了解佛法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可是,他虽然了解佛法却无法对大众演讲,为什么呢?

  学问的工具不足啦!所以他无法说给别人听,但各位要知道「他内心是充满喜乐、安祥的!他已经持有内心的无价珍宝了!」让我们快乐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宝物。我们凡夫追求学问,可是满腹经纶却没有足以使自心稳定的内涵,那么学问也只是表面文章而已。我们内心空虚、不安就永远无法获得快乐。当然,如果能够既有学问,又持有佛法是最好的。

  自己既能独享内心中的安祥、平和与快乐,又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分享,这是非常圆满的。但是不管你对佛法有多大的领悟和讲解能力,没有因缘时,不要勉强别人接受你的观念。这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压力。所以「怎样才能获得快乐」有很大的学问,想要获得这无价珍宝,必须透过学习才能得到!

  佛法没有殊胜与不殊胜的差别,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能够减少我们内心贪、嗔、痴的法就是好的。我们要知道「佛法是往内观照用的」,如果你把它用来看外境的话,那么就会像「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一样,虽然说得十二部经藏,却成为产生傲慢的助缘,最后不得善趣。大家要小心谨慎才是。

  所以各位最好将佛法用在内心上,而不要使用在外面!

  现在,各位是不是有这样的疑问:「师父你讲解佛法,不是把它用在外面吗?」假如我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讲解佛法,却成为我傲慢的因--> 因此觉得自己很尊贵、很了不起,那么我真的就是未将佛法用在内心上。我告诉大家:「我坐在法座上并不是人尊贵,而是对佛法的尊重!」我现在坐在法座上讲解以前高僧大德的论,它的内容不曾离开过佛法。因为我要讲解这样尊贵的论,所以我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我们要常常这样子思惟:「我只是一个凡夫,我内心中充满着贪嗔痴、喜欢快乐、讨厌痛苦...」,利用佛法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们现在都是大人了,我们犯了错没有人可以纠正我们。我们的父母虽然偶尔会跟我们讲些他的观点,但他们没有学习佛法。他们本身还是充满着世俗见,所以我们自己要用佛法往内观照。

  能够带领我们得到真正快乐的,是以前的高僧大德们所传下来的佛法。

  所以我们今天聚在这里,并不是要研究什么方法可以用来推广、可以吸引大众或者调伏别人、帮助别人。我们完全没有这些想法或做法,那么我们在这里做什么呢?学习帮助自己获得快乐的方法!

  * 当你们自己可以获得快乐的时候,你自然可以帮助别人获得快乐。

  * 这时候,你帮助别人是任运自然的,没有压力。

  * 因为你的快乐不是建立在自私、物欲上面。而是我执减少所获得的快乐。

  * 这个快乐的内含和慈悲没有分别。

  * 所以你自然能够随顺因缘利益别人,只有具有空性的慈悲才能永恒的利益他人。

  现在我们不了解空性,所以即使用尽气力地利益他人也是短暂的。让自己得到究竟快乐的道理,连你自己都不了解,你如何帮助他人得到究竟的快乐呢?

  我不是说「了解空性以前不要帮助他人」,各位不要误会,而是说「你们要随顺自己的能力,凡事要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让亲友获得短暂的快乐,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堪!」

  我们现在因爱而忍受痛苦,但这个痛苦忍受久了之后,难免会产生后悔、抱怨等等负面情绪。那么,我们以前所付出的心血不就付之流水了吗?所以我们在这里要研究的是--> 如何让自己和天下众生都获得快乐的方法,大家要清楚!

  佛法含盖哲学、宗教、文学、教育、慈善工作、生活规仪,但最究竟的境界是-->以上皆非(以上全都不是)。

  为什么它含盖「哲学」而「不是哲学」呢?

  佛法中不断地探讨我们的思惟、心理层次...所以它含盖「哲学」。但「哲学」并没有探讨内心的本质,它只是研究思惟倒影,心的反射等等行为模式而已。所以「哲学」不是佛法。现在我们一直探讨佛法藉以提高我们内心的层次,最后达到「空」的极致境界时,就超越以上所讲的领域了。

  有些有学问的人会问我:「堪布有没有什么事让你感到特别地感动或难忘的?」可能是我比较缺乏感觉的敏感吧?我对事物并没有很多的感觉或感动,但我觉得大家对这方面并不需要特别好奇。每个人的感觉都不同,感受方式也不一样。我看到很多人在诵经的法会上涕泪纵横,我相信他们是因为读诵经文时,依文观义或者声调而自然毛孔收缩流下泪来。然而有些人却没什么感觉,这并不是那些人好、那些人不好,每个人感动的因都不同。即使感动的因一样,感动的方式也不同,所以不要去好奇外境的种种。

  因此我对「别人怎么想」不会好奇,这可能是我们从小的训练吧?老上师教我们佛法时就说:佛法的精华-->「见空合一」。「智慧和善巧合一」是最殊胜的境界。即使是 释迦牟尼佛再来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必去好奇别人的念头和思惟模式。

  今天我们为「如何去除对万法的贪欲」而讲解「智慧品」,因为我们现在只能对「智慧」作概念性的了解。所以我们还存在着种种的烦恼。然而等到我们因熟习而有所体会时,烦恼就会渐渐地减少。如果我们有幸证悟的话,那就不会再有任何烦恼了。

  所有的戏论,不管是哲学、科学、文学、天文学甚至所有宗教都在二元对立的念头里打转。佛法的究竟是超越所有念头、思惟的,所以当你了解空时,不管在那里都可以用得上!

  现在你们还似懂非懂,没关系!我们慢慢来,等到你们因缘具足时,自然就会了解。虽然我说得不好,但是根器具备时,小小一个助缘就会使你们的思惟自然而然地停驻在那里。所以我们要累积福德资粮,福德资粮具足时智慧自然会显现。

  「智慧品」有两大主题-->「见地」和「修道」。

  「见地」有「二谛」的「争论」和四大宗派对二谛见地的讲解。

  「修道」则以「四念处」解说。

  我们现在讲到「法念处」,「中观宗」主张:「我们的内心和外在万法都远离八种偏见,都是虚假的,经不起研究的考验」,很多宗派无法接受这种说法,接下来我们要一个一个破除这些争议:

  (2)断二谛争 A.断太过争

  106.若无世俗谛 云何有二谛 世俗若因他 有情岂涅盘

  107.此由他分别 彼非自世俗 后认定则有 否则无世俗

  108.分别所分别 二者相依存 是故诸观察 皆依世共称

  【实有宗】若如你所说「诸法皆无自性!」那么也就无世俗谛了;如果没有世俗谛的话,那么要如何成立真俗二谛呢?如果「世俗有」是因为实执、分别而存在,凡夫所见的一切皆是虚妄颠倒。那么众生怎能断惑现证涅盘呢?

  争论是很好的,我们的疑惑可以借由前人的争辩中得到答案,有些佛经说:「没有二谛!」而有些佛经却说有「四谛」,因此有人会疑问:「如果没有二谛,哪里来的四谛呢?」其实最究竟的说法是「没有二谛存在」的!

  世人普遍持用四种偏见:

  * 执不净为洁净

  * 执痛苦为快乐

  * 执无常为恒常

  * 执无我为有我

  因此世俗的「有」是由于执着、分别的颠倒妄想产生。那么有情如何断惑现证涅盘呢?我们说众生无边,哪里有虚空,哪里就有众生。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有贪、嗔、痴。哪里有贪、嗔、痴,哪里就有痛苦。众生无尽,妄念就无尽,妄念既无尽,那么众生如何能涅盘呢?这是不可能的!

  各位,轮回有没有始终呢?

  有很多说法,以显宗来说「轮回是无始无终的!」所谓因因无始、果果无终,便是在阐明这个看法。另外,有些人的见解是:「个别的轮回有终点,但,整体的大轮回则没有终点!」

  当我们悟解诸法皆空时,个人的轮回就结束了。但以整体轮回来说,因为有虚空的地方就有众生,虚空无边所以众生亦无边、轮回亦无边。可是,如果我们用理论来推演的话,这个说法就不能成立,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

  * 「树」是柏树、松树、榕树、柚树、檀树等的总称。

  * 我们找不到一种不属于「树」的各别树种。

  * 同理,如果整体的「大轮回」没有终点,而个人的轮回却有终点的话,那么就好像可以找到一种不属于「树」的各别树种一样,这是不可能的!

  事实到底怎样呢?没人知道,但假如整体轮回有终点的话,那么就会产生许多矛盾。《现观庄严论》中说:「佛陀的事业是永恒的!」如果轮回有结束的一天,那么佛菩萨的事业不就断了吗?

  就好像:这世上已经没有穷人了,你向谁布施呢?同样地,当没有众生的时候,菩萨如何行菩萨道呢?所以轮回是没有终了的!

  那么轮回有没有开始呢?

  金刚乘的见解是「有」,「我」从哪里来的呢?从「我执」而来!那么「我执」从哪里来呢?从「无明」而来,「无明」从哪里来呢?无明是不明自身面目而产生的。因为自识不清,渐渐地贪、嗔、痴就生起,所以烦恼是一时生起的!

  如果烦恼不是一时生起的,那么它就成为永恒存在!

  如果烦恼是永恒存在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去除它。

  就好像:木炭,它本身就是黑的,所以不论你用任何方法也无法将它洗净。同理,如果烦恼是永恒存在的话,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断除烦恼呢?所以烦恼是一时生起的!我们知道烦恼是一时生起的,因此烦恼什么时候生起,我们就什么时候进入轮回。当烦恼没有生起时,我们就脱离轮回了。

  「金刚乘」认为「涅盘」与「轮回」的来源都是如来藏。「如来藏」有四种:

  1曾经进入轮回,但现已解脱的如来藏--> 如 释迦牟尼佛的如来藏。

  2曾经进入轮回,但未曾解脱的如来藏--> 一般凡夫众生的如来藏。

  3从未进入轮回的如来藏--> 普贤王如来的如来藏。

  4未曾进入轮回,也未曾解脱的如来藏--> 它是所有轮回和解脱的根源。

  我们尚未对它作出判断,所以没有判断正确或判断错误的结果。我们还不清楚它是什么的如来藏,打个比喻说:我们看见远方有一个影像,但我们看不清楚那是「人」还是「幻影」,所以我们开始对它作猜测和判定。假如我们判定他是「人」,而他确实也是「人」的话,那么判定与事实就吻合了。

  同理,我们知道我们内心有一个如来藏,但我们不了解它。于是对它作探究,假如我们判断正确,那么我们就解脱了。但假如我们判断错误的话,那么我们就进入轮回。因此,各位不用担心我们透过修行成佛了,那么成佛之后会不会再进入轮回呢?不会!

  就如同我们已经断定并且看到原先在远方那个影像是「人」了,那么你就不会再误认他是一个幻影。因为你已经正确地认识他了!那么这个「人」在你「判定他是人或幻影」的判定前和判定后,对他有没有影响呢?没有,因为他本来就是「人」。他不会因你的判断而生变化。

  同理,我们的如来藏在我们「认识它前」和「认识它后」,这个如来藏都不会产生好坏的差别。所以我们常常说:「我们的如来藏和释迦牟尼佛的如来藏平等无二!」

  轮回什么时候开始呢?

  轮回在我们对自己的如来藏判断错误的当下就开始了!

  【中观宗】这种单由「主观实执分别」所安立的「实有法」根本不存在。它不是我所说的「世俗有」。如果了悟诸法无自性以后,你就不会再追根就底的寻求了,纯以「名言量」当下决定的「有」,才是「世俗有」。否则就像虚空中的莲花一样,不能成立世俗了。

  又,能分别的「名言心」和所分别的境,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毫无自性,所以一切法和思想体系的建构,都依靠世间公认的名言量而施设存在。

  「因执着、分别而生起的世俗有」对已经涅盘的高僧而言,根本不存在!因为他们对万法并无「实有」的思想,所以不会对世俗执着,一个已证悟涅盘的高僧心里,并没有想要使每一位众生都涅盘的想法。因为他已经超越思想的境界,虽然世上还有很多众生尚未涅盘。但对他而言,不会因此而引生烦恼。这就好像两人同眠时,一人已经起床,另外一人尚在恶梦之中。但,这个做梦的人不会影响到已经醒来的人一样。同理,我们的执着、分别不会影响到证悟的高僧们!

  「一个人涅盘」并不是代表全部的人都要涅盘。同理,一个人对万法执着并不是表示全部的人都非要执着不可!每个人的想法不同。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说:当你的心消失时,你就成就法身了!

  现在我们的心充满二元对立的念头,而法身是超越念头的,当你不再追着念头跑时,你的智慧就会显现出来。

  有位居士到噶陀寺的时候,向知客的僧侣询问说:「在这里哪一位活佛最厉害?」这位喇嘛回答他说:「喔!你想知道那一位上师最厉害的话,那么你到山脚下的荷波村问问看就知道了,那些村民们最清楚啦!」为什么这样说呢?

  凡夫的分别心使有的上师变成特别厉害、有的上师就不是那么厉害,实际上呢?上师对佛法的认知是有差别的,此外,所谓厉害与不厉害是以什么而定呢?是眷属的多寡?还是名声的大小?是钱财丰不丰富?还是身份的高低呢?

  B.断无穷过争

  109.以析空性心 究彼空性时 若复究空智 应成无穷过

  110.悟明所析空 理智无所依 无依故不生 说此即涅盘

  【实有宗】当我们以「分析一切法无自性」的理智来分析并成立「诸法空性」时,如果「悟空的理智」还须另外被分析为「空」的话,那么「观空」岂不是没完没了吗?

  【中观宗】不会有这个过患!当我们悟解「所分析的法是空性」以后,「能分析的理智」便无所依赖的对境了。既无所依之对境,那么没有海,哪里来的海浪呢?这时真实的能依之心自然不生,「能生不生」就是所谓的「涅盘的本然状态」。

  C.心境谛实于理无据

  111.心境实有宗 理极难成立 若境由识成 依何立识有

  112.若识由境成 依何立所知 心境相待有 二者皆非实

  113.无子则无父 无父谁生子 父子相待有 如是无心境

  114.如芽从种生 因芽知有种 由境所生识 何不知有境

  115.由彼异芽识 虽知有芽种 然心了境时 凭何知有识

  【实有宗】心、境两者都是实有存在!

  【中观宗】这种立论很难成立!

  【实有宗】「外境」实存可以由意识成立!

  【中观宗】那么凭什么可以成立「心识」实有呢?「自证分」和其他识都不能成立,前面已经破过了。

  【实有宗】「识」是由所知境成立的!

  换句话说:因为有「黄色」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心认知有「黄色」存在,就好像:因为你这个人存在,所以我的心才能认知你这个人一样!

  【中观宗】那么有何依据可以成立所知境为「有」呢?心、境是相互依赖而缘起的,所以两者都不是真实的存在。

  【实有宗】一个人没有儿子就不能被称为父亲!

  【中观宗】那么没有父亲,儿子又从何而生呢?既然无子就无父,父子是相待而有,那么同样也应该没有真实存在的心和境。

  你们仔细想一想:我们一般人都认为「先有父后有子!」但,如果没有儿子的话,谁可以当爸爸呢?所以「爸爸」的存在不是在「儿子」之前!同理,「外在的境」和「内在的心」都是相待而成的!

  【实有宗】例如:真实存在的苗芽是从种子生长出来的,所以可以从苗芽推知种子真实存在。同理,从所知境生出来的识,为何不能推知有真实存在的境呢?

  换句话说:「为什么我们有红色的想法呢?因为外境有红色的东西存在!」也可以说:「现在我有红色的想法,那么外境也一定有红色的东西!」

  【中观宗】「苗芽」本身并无法知道「芽种」的存在,它是借由异于「苗芽」的「眼识」而认知的,虽然我们可以看见苗芽而推知有芽种,但是,当心认识所知境时,那么「识」是由什么认知者推知的呢?「自证分」根本不存在,这一点前面已经破除过了。

  3、成立法无我的正因    A.金刚屑因

  (A)破无因生

  116.世人亦能见 一切能生因 如莲根茎等 差别前因生

  117.谁作因差别 由昔诸异因 何故因生果 从昔因力故

  万物到底存不存在呢?有人说:「万物是无因而生的!」有人说:「万物都是他因生的!」也有人说:「万物是自生的!」那么我们一个一个来看看:

  外道持断见者(顺世派)认为:「万物是无因生!」因此他们不相信因果、不认为有过去世和未来世。他们认为「我是心、身临时聚合的产物」,就好像雪地上的脚印,雪溶了脚印自然不见。当死亡来临时身、心两者皆会消灭!他们主张:「万物和宇宙都是自然形成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方出来由西方落下,这是自然现象。并没有一个特别的力量去牵动它,仙人掌、玫瑰花的刺等等,都是天生的!

  就像:豆子是圆的、水会往下流一样地自然,一切都是非因非果的自然现象!所以造善做恶不会产生快乐或痛苦的果报。

  【中观宗】无因生不合理!因为凡夫也看得出来一般事物的能生因,例如池莲的根、茎、叶等种种差别是由它们各自不同的前因所产生的。

  如果我们能够细心地观察外在的动、植物就能了解大略的因果关系,你看!在同一区域种植同样品种的植物,它们却有的长得壮硕挺拔、有的生得瘦弱不堪、有的花繁叶茂、有的枝叶凋零,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不同的前因产生的。同理,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的长相都不一样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由不同父母亲的精卵所产生的;那么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为什么也长得不一样呢?这一点也不奇怪,父母亲的精卵也是「刹那刹那」地在变化当中啊!虽然兄弟姐妹的因是得自同一系统的延续,但,每个人所得的遗传基因不同!所以即使是亲兄妹也会长相不同!

  【顺世派】那么是什么造成「因」的种种差别呢?

  【中观宗】是从产生「此因」的「前因」之种种差别造成的。

  【顺世派】为什么「因」能产生「果」呢?

  【中观宗】因为前因有产生后果的能力,法尔如是。

  法尔本来如是!万物如果是「无因生」的话,那么万物不是永恒存在,要不然就是永远的「无」。「永远的无」我们知道如「空中的莲花、石女之女的娇媚...」。

  但永恒存在的东西你找得到吗?所有因缘而生的事物都是无常,一切都在变化当中,所以我们无法找到永远存在的东西!你们仔细看看: 寂天菩萨从这么细的因果观在教导我们「法无我」的道理,我们为什么放不下对人、事、物的执着呢?因为我们不了解它,所以我们要研究它,它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为什么来?来的状况是怎样?从这里我们知道「万法无因不能生!」

  (B)破他-常因生    a.破自在天因生

  118.自在天是因 何为自在天 虽许谓大种 何必唯执名

  119.无心大种众 非常亦非天 不净众所践 定非自在天

  120.彼天非虚空 非我前已破 若谓非思议 说彼有何义

  121.何为所欲生 我及自在天 大种岂非常 识从所知生

  122.复缘无始业 何为彼所生 若谓因无始 彼果岂有始

  【常见者】「自在天」是创造众生的因!

  【中观宗】那么你且说说看,什么是「自在天」?

  『常见者』「自在天」是万物的创生者,他有五个特征:他是神、纯洁值得尊敬的、永恒的、独一无二的、有心的。

  【中观宗】虽然我可以同意它就是你所说的「大种」,但,你又何必执着「自在天」的虚名呢?再者,由于地、水、火、风等四大的数目非常众多,它非恒常、没有心识活动、不是天神,是被践踏和不乾净的事物。

  所以它们绝对不是你们所说「恒常独一的大自在天」。此外,自在天也不是虚空,因为「空」没有能力造作因啊!「空」是如如不动的,自在天更不是「我」,这一点在讲解「人无我」时已经破除了。

  【常见者】「自在天」是不可思议的作者!

  【中观宗】那么你们描述他岂不是白费力气吗?

  * 请问:「自在天想创生的是什么呢?」如果说他创生的是「我、大种和后续的自在天」的话,那么恒常的自在天如何创造无常的事物呢?被「自在天」所创造的事物不是都成了永恒存在了吗?

  * 「自在天」所创生的如果是心识的话,然而,心识一方面是从所知的境缘而生,另一方面是从无始以来的善恶业因而生,那么你且说说看--> 什么是「自在天」所生的?

  * 如果说创生的因-->「自在天」是永恒存在的、他没有开始!那么他所生的果怎么会有开始呢?

  换句话说:如果「自在天」本来就存在,那么他所创生的万物也应该本来就存在才对啊!

  123.彼既不依他 何故不常作 若皆彼所造 则彼何所需

  124.若依缘聚生 生因则非彼 缘聚定缘生 不聚无生力

  125.若非自在欲 缘生依他力 若因欲乃作 何名自在天

  【中观宗】既然「自在天」是独立的、不必依赖其他条件,那么他为何不永远创造万物呢?

  * 如果说,「自在天」仍需其他条件才能创生。可是,既然一切都是他创生的,那么他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创生呢?

  * 如果说,他依靠「因缘聚合」而生「万物」,那么「能生因」应该是「聚合的因缘」,而不是他。因为一旦「因缘聚合」,他就非创生不可。如果「因缘不聚合」,他也没有能力创生!

  * 万物如果不是因为「自在天」的欲望而创生,那么就是依其它的因缘力而产生的。假如:万物都是依靠「自在天」的欲望而创生的,那么自在天的创生,岂不是和依因缘力的创生一样地,无常和不自在了吗?

  我们为什么会不自在呢?有所依赖啦!所以才会不自在!因此,如果「自在天」需要依靠他的欲望才能创生,那么他就变成不自在了。我们都向往--> 自由自在的生活!但这是很困难的,我们都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考虑东、考虑西的,所以无法自在!

  修行者们把外在的事物都视为虚幻不实,所以他不会去注重。

  * 他不会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或作为。那么,他当然就自在!

  * 假如我是一位享有名誉的名人,我非常重视得来不易的名声,那么如果此时有人以「莫须有」的坏事污蔑我、坏我的名声,这当然就会伤害我、使我难过。

  换个角度说,如果此事的主角换成一位修行者的话

  * 那么怎样的攻击可以伤害到他呢?

  * 别人说他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也不会因此变成那样。

  * 别人对他歌功颂德,他也不会因此而得意忘形。

  * 外在的好、坏都不会影响到他内心的平静。

  而我们一般人正好相反,我们随着外在的毁誉而摇摆,这样怎么会不生烦恼呢?这样如何自在?所以不管是富贵贤达,或是贫贱愚鲁的人心中都充满烦恼、压力和痛苦。要自在的过生活不是普通人很容易就可以成办的!

 
 
 
前五篇文章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九品 智慧(续八)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九品 智慧(续九)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十品 回向

王云峰:活佛的世界——金席大师贡唐仓(一)

王云峰:活佛的世界——金席大师贡唐仓(二)

 

后五篇文章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九品 智慧(续六)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九品 智慧(续五)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九品 智慧(续四)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九品 智慧(续三)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九品 智慧(续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