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问答录(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问答录(二)

 

  问:有人假装残疾,以博旁人的同情与布施,譬如,台湾目前在地下道卖香、卖口香糖的残疾人士,听说是以企业化的方式来经营。如果布施者不察,那么施者是否有功德?

  答:施者所积聚的福德一点不差,因为他布施的时候完全是以慈悲的清净心去做的。但如果接受者是伪装的话,则伪装者本身便不可能积聚功德。

  问:供养将心的调练具体化,也就是以供养的行为来考证自心的成就,如此的解释是否符合仁波切的开示?

  答:不能说慷慨地供养布施只是为了考验我们的心,事实上,同时也是为了考验我们布施供养的动机和目的。供养或布施后不后悔,才是考证我们心的重点所在。我不太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不过,如果我们供养或布施前不先考量自己,就冲动地去做这件事,以致后来又反悔了,这样便破坏了一切可能积聚的福德资粮了。西藏有句谚语是:「如果在猫偷走你的肉之后,才后悔没有关闭窗户,那就太迟了。」所以,千万不要那样做。

  问:福德如何增长广大?

  答:增长福德的主要方法是回向。当我们积聚了福德资粮后,要回向给一切众生,让他们也分享我们的功德。而且回向时,必须毫无分别心,朋友或仇敌平等的相待,也不要期望有所回报。有情众的数量如虚空般无边无际,如此我们的功德资粮也会一样地广大无边。不仅从回向的意义来看如此,就其目的而言,也是为了让数量广大和虚空般的众生能获得证悟,因此,我们的资粮会积聚的很快。福德资粮的积聚是取决于我们回向时的心态而定。

  问:修金刚萨埵法时,其中有一个誓言是说:「从今以后绝不再犯错」。但由於无始劫以来的习性使然,我们不可能修一次法后就不再犯错,因此,常常感觉修这个法会有罪恶感,怎么办?

  答:在清净自己之罪障时,怀有罪恶感是很有建设性的事。不错,由於无始以来的习性,我们不可能修一次法后就不再了错了,但由於你有罪恶意识,因此下次再犯而与誓言相违时,做错事的感觉就不会很愉快,而是怀著歉疚与后悔的心。因此,再造的恶业就不会很强、很大。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造恶没有净化,又没有不可再犯或忏悔的心,便会乐此不疲,一犯再犯,并对自己的恶行感到自喜。如此一来,除出身、心所做的恶业外,又加上随喜,所积的恶业就会变得非常强烈了,所以罪恶感从某个角度来讲是很助益的,它不会让你随喜恶行,还会提醒你要用对治的方法来净化自己,因为我们不可能一次就能断除所有的恶行。

  问:身为医护人员,每当面对病人的痛苦,而又不得不对其进行某些使肉体更为痛苦的医疗行为时,请问应该以何种态度或方法来帮助这样的病人?

  答:想要去治疗或破坏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动机。因此,在医院中,你想的是治愈一个人,以此动机,你虽使病人更痛苦,但由於你的想法是想要救他,因此存著这样的动机也就足够了,不须再考虑其他的。这情形和憎恨是相反的,如果你对仇人起了嗔心,你的动机便很可能想去破坏伤害这个人。因此,为了治疗他人的疾病,与出於嗔恨所引的伤害痛苦是不同的,这是由於发心不同的缘故。

  第三天

  昨天我们谈到了一般的大乘传统,以慈悲来培养菩提心以及证悟的心。但培养慈悲不应像我们昨天谈的,仅止於知性上的了解而已,还须更进一步去实际修行。要有效地训练自己培养正确真诚的慈悲心,可以应用「自他交换法」。「自他交换法」在藏文中称为「东练Tong.Len」,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法门,但在开始时,各位可能会较不习惯。

  修「自他交换」是:当我们呼气时,观想一切善行、成就、健康、以及此生和过去世中所积的一切福德美善之物,随著我们的呼气一一施予一切众生,使他们也能享受到福德、健康以及所有的善法——特别是我们曾经憎恨过的仇敌。而当我们吸气时,观想吸进一切有情众生的疾病、不幸、逆缘等黑业——包括我们最恨的仇敌的,这些化为一股恶气,吸进我们心中。这是「自他交换法」的修习。当我们开始做时,也许会有点困难,深怕把自己的美善、功德等全都送给别人,而自己的功德就这样用完了。其实,这是一种我执的想法,因为有我执,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此外,当我们吸进一切众生的病灾和不幸时,也许也会害怕,恐惧自己因此而真的生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也是由於我执的关系。

  其实,「自他交换法」的修持,目的就是要打破、去除和斩断我们的我执,有此认知,在逐渐修炼的过程中,就不会害怕去担起别人的疾病和不幸,也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功德、美善等,全部施予一切众生了。这样的修行方法能够去除我们的自以为是,以及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种执著。只要我们具备了自他交换的修行基础,在做其它修行时,譬如布施,就能够完全地布施,内心充满欢喜,没有任何后悔和疑惑。这样的布施才能算是完全圆满,而所得的功德也才会超乎想像的无穷广大。反之,如果我们不具自他交换的修行基础,即使做了布施,也可能将来后悔;一旦后悔,就有可能造业。

  举例来说,佛陀在世时,舍利弗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菩萨,只要有人向他要求什么东西,他都会给。那时,有一位恶魔,化现为人的模样,要求舍利弗把右手给他。舍利弗答应了,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把右手砍断送给了他。然而,在那个时代,印度人习俗是:在给人东西时,一定要用右手,不可用左手。如果以左手给东西,就表示不恭敬,因此那位恶魔化人就打了舍利弗一个耳光,说道:「你怎么可以用左手拿东西给我呢?这是不恭敬的!」舍利弗当时就非常沮丧,产生了后悔心。他觉得:「我实在没办法让每个众生都欢喜。」由於舍利弗生出了后悔心,所以无法由这件布施的行为来积聚功德。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修炼自心,这样的话,当我们行善时,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碍、动摇我们的心,才能够真正的积聚功德。

  在上述我们解释自他交换法的修行时,便已经阐明了此法是一种修行法门。诸位心中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这法只是以心来观想施予他人美善,和承担他人痛苦,但在实际上,一点也没有真正利益到众生,这样的修行怎么能利益众生呢?甚至还有人讽刺这样的修习方法。但事实上,修习此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断除我执——我执和自私很相似。

  如果我们心存自私,便无法真诚的布施,也无法利益他人。因为不论我们做了什么,总想不知将有什么事要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这便大大地限制住了我们对一切有情众生全然圆满的布施。同样地,只要有自私的心理存在,就无法忍受任何困境,所以,当我们自己把「自他交换法」修炼好时,就可以超越任何自私的想法,如此一来,我们在做任何事时,就会变得真诚欢喜且全心全意。即使利他的事业困难漫长,且又令人疲累,也不会再让我们觉得沮丧、灰心,因为我们已修炼了自心,绝对不会轻言放弃。否则,当事情变得困难时,我们容易就放手了。

  不但如此,修习「自他交换法」也可以去我们许多的烦恼障,例如:当我们把自己的美善、福报、功德等布施一切有情时,我们希望他们安乐、成功、健康;然而,在日常生活上,我们却妒嫉他人的成功、快乐,所以,修习「自他交换法」可以摧毁我们的妒嫉,这是件相当重要的事。

  还有,修习「自他交换法」时,我们发心承担一切众生的疾病和痛苦,这和在日常生活是,我们所作所为都在伤害别人,以换取自己的安乐舒适,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以此我们摧毁了嗔恨后,便不会再对任何众生造成痛苦和打击了。

  正确地了知「自他交换法」修习须仰赖智慧,因此修习任何使人内心增长的法门,都可减轻我们的烦恼,开启智慧。换言之,烦恼的断除不是像脱掉衣服、洗去污点那般容易,须以正确的知见来修炼自心。烦恼就是不正确的见解的产生的,必须以正确的观念来驯心和调伏它;这并非把烦恼脱掉或洗去,而是把错误的观念改为正确的知见。方法就把从前只关注自己的成功与否——非常自私的动机,完全改为利他的心,想到的利益他人。

  利己和利他这两种观念都是一种知见,但一是只关照自己,而另一则是关注一切有情。只关心自己利益的结果,便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受苦;相反地,成就者如佛陀,知道如何断除个人的利益,帮助他人,所以他们才能觉悟。因此,为他人谋福是一件非常美善的事,也是最能积聚资粮的修习良方。

  对初修行者而言,要完全放弃自己的利益,只关心他人,似乎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原因是我们尚未把自己修炼好,尚未熟悉和了解这些观念——虽然我们都具开悟成佛与菩萨的种子。这很像我们从未尝过辣椒、抽过烟。在第一次尝试吃辣或抽烟时,可能会觉得不舒服,认为不可能再继续吃或抽下去。但经过几个星期的尝试后,就会对辣椒和烟上瘾,觉得没有它就无法活下去,所以,这一切都只是训练的问题。目前,我们要变得完全利他而无一点自私,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只要经过修行,就会像前面所举的例子一样,变得有可能了。

  因此,当我们以真执的慈悲及利他的心来积聚福德,并使心置於三摩地(定)的状态中时,则不论行做什么善行——例如:供养、布施或修法等——便能成为积聚福德资粮最殊胜的法门了。而且这样的功德经由回向一切众生,不仅不会耗光,还会日夜不断增长;正如流动的河水一样,日夜不停的流动,不会在夜晚就停止。所以,以慈悲心来积聚福德,是可以使资粮不断长的殊胜法门。

  现在就来探讨智慧资粮的积聚。基本上,智慧资粮一直要到上初地菩萨时,才能够真正地开始积聚。因为菩萨在登初地时才能真正证悟诸法的空性,而不只是在知性上的了解而已。在证悟诸法空性之前,也就是在登初地的菩萨前,一切所做智慧的资粮的积聚,都只是一种准备的前行而已,并非真正地已在积聚智慧的资粮了。

  如何才能达到证悟诸法空性的境地?我们必须在每次修完法后,安住在无念的状态中,以为智慧资粮的积聚做准备。而此时,还不是真正地正积聚智慧资粮,真正地积聚要等到证到初地菩萨位,也就是证得「无我」之后,通常,修行后将功德回向众生时,可按照普贤及文殊菩萨的方式来回向,以他们的知识及 智慧来回向,便可积聚智慧资粮。由於我们是凡夫,不懂如何以特别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来做回向。因此,在修法后的回向,就更具意义、更圆满了。

  菩萨从初地到七地,只有在禅定时,才能够积聚智慧资粮;一旦在下了座的四威仪中,也就只能积聚福德资粮,而无法真正的积聚智慧资粮了。可是从八地到十地的菩萨,便不管在禅定在座上或下座之后,都能不断地积聚智慧及福德资粮。也就是说,在此三地的菩萨,在或不在禅修的定中,都是一样的。第十一地菩萨,圆满完成福德与智慧资粮的积聚,也就是佛了。

  对於一位初学者而言,即使非常想积聚智慧资粮,也没有办法,就只能积聚福德资粮;但不要因此而轻视了福德资粮的积聚,因为福德资粮积聚得越多,就表示越接近真正积聚智慧资粮的境地了,所以,不要放弃积聚福德资粮。

  在金刚乘中,我们不能一下子就想要修密法而不先具备强烈的觉悟心——即慈悲菩提为基础的心。金刚乘的修行必须先由慈悲心及菩提心的发展做为基础的开始,这并不意味著金刚乘很吝啬,不愿把教法随便传授给人,而是如果没有圆满的慈悲和利他的心做基础,修持金刚乘就不会有很大的效益,也就不会有成就。

  为何金刚乘又称为密乘?密乘并非像一般人所误解,不轻易传授给人的意思,而是指要具备相当的根器,才可以修持金刚乘的教法。如不以慈悲心菩提心做基础,即使修了密法,也不会得到利益,这就是所谓密乘的意义。因此,初修行时,一定要多多下功夫,使自己具备非常强烈稳固的慈悲心,一旦具备了强烈又稳固的慈悲心做基础后,再修持金刚乘的教法,便能获得良好的成果。一般来说,金刚乘是开悟最快的修行法门,但要有慈悲心及菩提心做基础,才能快速成就,否则金刚乘便谈不上是最快的法门了。

  我们要尽力去了悟诸的法的空性,精进地去学习、证悟它。我们所能感受察觉的一切事物都是佛性的显现,整个宇宙也就是佛净土。所以,我们的心必须时时安住於诸法的实相中,在此境界,任何造作都非真实,以此心保持在真实的法性中。如能了悟这点,即知此世界是的一切现象事物(法),都由五大(即地、水、火、风、空)所组成;而已证悟诸法实相,或空性者,便能体悟到,其实五大的体性就是五方佛的眷属——五方佛母。

  同样地,我们本身是由五蕴所构成了,如能证悟其体性,便能了解五蕴其实就是五方佛,因此五蕴与五大就取决於我们是否能证悟它。未证前,五蕴就是五蕴,证悟以后,五蕴即是五方佛;同样地,证悟前,五大看起来就是五大,但在证悟诸法的实相后,五大就是五方佛母。因此,为了证悟这一切,我们必须把心安住在一切内、外诸法的实相中。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了悟,是一个迷惑的心的话,则我们的贪、嗔、痴、慢、疑是五毒;了悟之后,便能够证悟到五毒的体性,也就是五智。

  我们在供养诸佛、菩萨的时候,如果能够证悟到诸法的体性,就能够证悟到五大、五蕴跟五毒的体性,而它们其实就是五方佛母、五方佛以及五智。以此证悟,我们所做的一切供养,就能够与三轮体空相应。也就是说,没有供养的人、没有供养的对象、也没有供养这件事情。依此,我们就能够在任何下中有一种神圣的「圣观」。

  当一个行者证悟到一切诸法的体法,也就是五大、五蕴、五毒的体性都清静时,则这位行者就可以称为是一位瑜伽士。也就是说,瑜伽士(注:「瑜伽」本意「相应」),是一位证悟并与究竟实相相应的人。瑜伽士证悟到了我们本具的佛性,而每一位众生也都具等值等量的这个佛性。一切众生佛所具有的佛性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分别;既是这样,那么又为何众生没有办法像佛一样,能够未现预知、自在飞翔或种种神变……,知成就者所拥有的能力?这都是因为有我执的缘故。虽然「我」是不存在的、是虚幻的,但众生执著有「我」,因此有自己跟他人这种分别的心态;而由「自他」分别的执著,产生了我执与嗔心,这样的结果,便障碍蒙蔽了我们的佛性。

  我们所说众生无明,并非指众生对於世间法的迷惑,而是说众生对於其本具佛性的无知。虽然「我」是不存在的,但众生执著於它,於是便将错的东西认为是对的。我执产生了种种执著、烦恼,如执著和嗔恨,而由於这些,使得众生无法经历到本具的佛性。以这一层的意思来看,我们说这是无明。

  佛是已经完全证悟的众生,他完全去除了无明。藏文里面,「佛」这个字叫做「桑杰」。「桑」意指已经去除、消除。消除什么呢?就是消除无明的根源、消除自我的执著与烦恼。而「杰」的意思就是开花或开展,也就是说,已舍无明烦恼,经历到无始以来本具的佛性。佛性并非后来才慢慢长成,或向外求得的,它是本来如是具足。如果我们能够把障碍去除,便能够体验佛性,证悟到它。此时成佛了,也就是藏文里面的「桑杰」。

  佛在利益众生时,是不著任何利益之相约。也就是说,他是无饰任运的。佛在修行成就的过程中,就已经发愿要利益一切众生,因此,成佛以后度众生时,由於此等证悟的特质,便能够任运无作,而又自然遍在的利益一切有情。举例来说:这好比是太阳一样。太阳是非常光明的,它遍照一切地方,从不分别要照这里、照那里,或不照这里,只照那里。它所照耀的地方,都能够去除黑暗,并且给予温暖。太阳它本身并不处心积虑,或有意地计划要这样或那样;佛也是这样,当他利益众生时,是任运无作而遍一切处的。之所以能够任运,是由於佛已净除任何烦恼,已完全证悟佛性的缘故。

  三天来,我为大家做了一系列的开示,从一开始的凡夫如何积聚福德、福德积聚的对象、到如何让我们积聚的福德能产生更大的效果。修善行时,应要像刚才所说的三种类别,才是正确的积聚心态。如果有正确的对象和发心,福德的积聚才能变得无量无边;反之,如果持不正确的心态,便非但不能积聚福德,且可能造作恶业,而此恶业的造作是非常大的。

  我也谈到,在小乘里,行者由於悟到轮回的痛苦,便希望自己能从轮回之中解脱,而证涅槃;可是在小乘以外的——大乘以上的行者,则以训练菩提心为主,训练自己能够把所拥有的一切福德善行,全部施予一切众生,并将众生的一切痛苦和不幸、疾病等,全部承担在自己身上,这样的修行,即是菩萨的修行、所以菩提心、慈悲心跟利他心的修行,便是菩萨修行非常重要的基础。

  我也讲到了在初地菩萨以前所做的资粮积聚,都仅是属福德资粮的积聚,一直要等到上菩萨初地以后;也就是说,是一位圣者以后,一直到菩萨七地,才能真正地积聚智慧资粮。初到七地之间,只有在禅坐时,才能够积聚智慧资粮,一旦下了座的四威仪之中,也只能积聚福德资粮了。可是七地以上的菩萨,不管是修与不修,座上或座下,都能同样地积聚智慧资粮。

  最后福慧二资粮的圆满就是「佛」。在金刚乘里面,我们谈到金刚乘的修行,就是要去了悟一切诸法的空相、一切法没有自我的存在性。因此,以这样的基础,当我们行做任何事——譬如在做供养时——便能把心安住在五大、五蕴、五毒的体性,也就是五方佛母、五方佛以及五智之中了。住於其体性中时,就是三轮体空,也就是没有供养的人、没有供养的对象也没有供养的事。

  这几天之中,我已把开始修行到成佛的整个阶次,都为大家解说了。大家如果还有疑问、不清楚的地方,欢迎现在提出来。

 
 
 
前五篇文章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问答录(三)

蔡巴·贡噶多吉:红史 7、西夏简述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69 我在想什么?

蔡巴·贡噶多吉:红史 8、蒙古(元朝)简述

蔡巴·贡噶多吉:红史 9、吐蕃简述

 

后五篇文章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问答录(一)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福慧二资粮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论皈依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一切法教源自法身

卡塔仁波切文集:入悲智之门 空性的体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