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问答录(三) |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问答录(三)
问:请仁波切详加解释「三昧耶」。 答:其实「三昧耶戒」有很多的类别,并不是只有一种。但若是专指昨天我所回答的,与大宝法王之间保持清净的三昧耶,也就是说,我从没怀疑过,或不尊敬任何一世的大宝法王。 问:如何能判断一个人是否登上了菩萨地?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可以再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要问日光是不是照耀著的话,除非你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才知道;如果没有眼睛的话,也是白问了。所以,如果已经证悟的话,自己便知是否已登上了菩萨地,但他人则无法知道,除非他也有同等的证悟。 问:登上了菩萨初地的人,在世间上还会造业吗?还会受果报吗? 答:登上了菩萨初地的以上的人,虽能够不再造作新业,但敢并非指过去所造的一切恶业都已完全净除了。所以,他还是有过去的业,要渐渐、慢慢地去净除它,新的恶业才不会再造。 问:智慧资粮是什么? 答:所谓智慧资粮的积聚就是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去积聚,已经没有「积聚」与「可以积聚」的分别,而超越了所谓积聚这件事情。所以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一直在讨论著积聚智慧资粮这件事情,但是一个人真正了悟,到了积聚智慧资粮这个阶段时,他本身已没有所谓积不积这件事了。 问:智慧资粮跟福德资粮有什么不同? 答:当我们在修善行、做种种正面的修行时,我们心里还有对「自我」执著的时候,这就是福德资粮的积聚。当我们修善行、做种种正面的修行时,心里已完全没有「自我」的执著时,这就是在做智慧资粮的积聚了。 问:自他交换法,除了在心念上训练改造自己外,还可以在其它方面利益众生吗? 答:自他交换的方法,首先还是要以训练自己的心为开始,将它变得更为宽广。为什么?因为在我们将来真正与他人接触,希望能利益他人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习忍耐。同样地,在我们与他人接触,想要帮助他们的时候,别人并不一定就会对我们好也许反对我们起嗔恨心。在这个时候,我们必不能生以嗔心反击。因此,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有自他交换的内心训练,当跟别人在一起,希望利益别人时,也就能更具耐心、容忍和慈悲了。 问:请问仁波切,在日常生活是如何持守三昧耶戒? 答:这个三昧耶是取决於你受的是何种三昧耶戒。由於我不知道你是受什么样的三昧耶戒,所以没有办法肯定的回答。基本上,如果你已受了,不管是声闻缘觉乘的三味耶(别解脱戒)、或是菩萨乘的三昧耶(菩萨戒)——或是金刚乘的三昧耶;不管受的是哪一种的三昧耶,你都要在每日的生活是保持不去破戒。基本上,小乘或是声闻缘觉乘的三昧耶,都只是在一生是要持守的;但是大乘或菩萨乘,也涵括金刚乘的三昧耶,则是从现在开始,直到成佛为止,要严守的。所以我们在每天之中,要多做努力,不要把我们曾经受过的戒,或是发过的誓言破坏掉。 问:三昧耶戒守得好,果报是什么?守不好,果报是什么? 答:如果能把三昧耶戒守好,就会渐渐地往上爬,最终的结果就是证悟成佛。如果破了三昧耶,就会坠入三恶道,越坠越低,直到最后坠到地狱里去。 这个就是守与不守三昧戒的果报。 问:止观双运与智慧资粮是否有关? 答:这两者关系密切。修「观」必须要有「止」做基础,当「止」修到某个程度而有所领悟时,这个就是「观」。所以「观必须要有「止」做基础,当「止」修以某个程度而有所领悟时,这个就是「观」。所以「观」必须要有「止」做基础。 「止」分为二种,一种是所谓世间的,一种是出世间的。 所谓普通或世间的「止」,就是修持专注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非常悦乐的经验。但是行者对这种悦乐的经验产生执著,希望能够保持在这种非常悦乐的经验中时,这就是变成普通的、世间的一种「止」的修行。 另外,第二种是比较深一层「止」的修行,就是把修行之中所产生的悦乐经验以及执著去除,去超越它。当你达以这种超越时,这种体悟本身就是「观」。「观」本身就是种智慧,所以「止观」跟智慧资粮是中有关系的。「观」本身就是智慧,但必须以「止」做为基础。 智慧,其实在藏文与梵文之中都有二个名词。在藏文中,一是「些勒(Sherab)」,一是「耶希(Yeshe) 」,「些勒」,中文翻为般若,梵文是(Prajna);「耶希」,中文翻成什么不清楚,梵文是「嘉那」。虽然这两个名词在很多方面类似,但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问:一切的修行建立在厌离心上,如何能更深刻地体验生死与无常……? 答:如果我们能以专注的心来关视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就能更深刻地体验会生死与无常。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的心都是非常散乱,被外在事物带著走的,所以以无法很清楚地观照这个世界的种种,以致没有办法体会生死与无常。 (编按:一九九三年,台北噶举佛学会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