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略述净土信愿行 五、净业三福融圣道 了他即自享佛果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 href="http://www.foyuan.net/topic//" title="专题" target="_blank">p>五、净业三福融圣道 了他即自享佛果

净宗念佛法门,由弥陀愿力、名号法力与行人自功德力之因缘和合,显现临终弥陀圣众接引之盛况,诚为不可思议之妙因妙果。他力果觉,胜异方便,迥异自力修因证果之通途法门。然净宗亦与通途法门相资互成。释尊一代时教,其行法略分五宗,即律、教、禅、密、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密者以陀罗尼加持身口意三密相应。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不持戒律,则教禅密净之真益不得;如修摩天大厦,地基不坚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不念佛求生西方,则律教禅密,皆难究竟。是故《华严经》中,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复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释尊五时说法,殷勤劝勉念佛求生净土,俾上自等觉菩萨,下及逆恶罪人,同于现生,往生西方,毕竟圆满佛果。如是方称如来度生之本怀。

净宗念佛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蕅益大师语)[78]。蕅益大师在通达一代时教权实顿渐诸法门的基础上所开示的判言,深契佛心法要,为阐释净土与圣道、自力与他力的内在关系,提供了基本的理则。净土门与圣道门,合则双美,离则俱损。而自力与他力,从行布门来看,似有分河饮水之迹;然就圆融门来论,生佛同体,自他不二。从往生这点来看,十方众生全仗弥陀愿力以作强缘,得以往生西方报土。然行人从起信到往生彼土以及圆证佛果的全过程,亦贯摄着自他二力互动。净宗法门全在了他即自,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由佛果德带起自性本具之佛德。弥陀威神愿力、名号妙法力与行人信愿称名之力,交渗互即,显现“行超普贤登彼岸”[79]之殊胜。

(一)净业三福,利导众生

净业三福是释尊无问自说,旨在利导末法凡夫的散善之法。《观经》中,韦提希夫人于十方无量净刹中,别选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志乐往生。“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80]韦提希致请的乃是定善往生之法。释尊观机逗教,深知定善一门,难以普摄众生,为方便摄受散动下劣凡夫,渐入弥陀愿海,遂以无尽悲心,自开三福散善之行:“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81]

净业三福含摄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一切善行功德。三福依浅深次第,可例分为:一、人天福(世善);二、二乘福(戒善);三、大乘福(行善)。此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净土莫不由此净业以为正因而得以成就,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亦复如是。故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由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故,于此三福中,或单行世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单行戒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单行大乘福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具行三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之人[82]。净业三福的义理广大深邃,具涵一代时教之法要,融通净土与圣道,为净宗的广泛弘传以及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功能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兹简述如下:

1、人天福(世善)

凡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分述如下:

1)孝养父母

孝道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百行孝为先;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尧舜圣人之德,无非孝悌而已矣。古人崇信《孝经》,身体力行,移孝作忠,爱敬一切。孝悌作为一切仁义道德的根本,得到国人的广泛认同与践履。

佛教倡导知恩报恩的人文理念,对孝道尤加重视。《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证知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然与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远博大的内涵。佛教的孝不仅应报答今生的父母之恩,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仅停留在赡养承欢的世间善法层面,并且将孝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出世法的高度。“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莲池大师语),能劝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大孝。

孝道亦是菩萨从初发心到圆证菩提的不竭原动力。地藏菩萨因地为婆罗门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发弘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菩萨由孝心引发的广大悲愿,助成心地宝藏的无限开启。释尊将入涅槃,以人天之众,嘱累地藏菩萨,救群迷于末世,待弥勒以当来。此与孔门心法传承给以孝着称的曾子,若合符节。《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证知孝养父母不仅是做人学佛的基石,亦是开显自性功德的金钥匙。

2)奉事师长

尊师重道是我国优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门立雪之恭谨,禅宗有断臂求法之至诚,师长开启吾人慧命,是故吾人应竭诚尽敬。在佛门,师长亦称善知识,即善知法要、导引众生于菩提正道者。善知识的首要标准是具正信正见,心不住相;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学人奉事师长,莫念其短,应对师长常生敬畏。如夜行险道,有一粗弊人手执火炬,不能由于此人粗弊故,而不取火炬之光照。学人亦应如是,于师长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欲得法益,应具至诚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来报答师恩,方是奉事师长的本质内涵。

3)慈心不杀

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种因。慈心的培植,宜从戒杀放生入手。一切众生,皆具爱惜生命、趋乐避苦之本能。人与禽畜,同为血肉之躯,同具如来性德,且自无始以来,同在六道流转,互为父母眷属,今以善恶业殊,升沉各异。幸为人者,宜应怜愍飞禽走兽,不加杀食。若论杀业,无论胎卵湿化诸类众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但于一切生命生起慈悲恻隐心,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亦是最上胜妙戒。

爱惜物命,乃儒道释三家圣人所共倡。儒家有钓而不纲(钓鱼而不撒网捕鱼)、弋不射宿(带有绳子的箭不射归巢歇宿的鸟),及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之训示。道家《太上感应篇》云:射飞逐走,发蛰惊栖,纵暴杀伤,非理烹宰,乃至行住坐卧,举动施为,所伤杀物,其于天地空中,必有司命,钦承上帝好生之德,随其轻重,悉笔记之,毫发无失。使杀生者现生减寿,招不如意;死则堕狱,备受众苦。释尊开示,宇宙间一切有情,循业生死,由恩怨业力故,讨债还债,负命偿命,无有穷尽。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83]吾人了知众生冤冤相报的生命情状,自应戒杀放生,培植慈悲佛种。如是便能截断互杀互食的恶性因果循环,世间的天灾人祸亦将大减。

有介于此,中国净宗祖师力行倡导戒杀放生。永明延寿大师出家前作县吏时,挪用库钱买物放生,论罪当判死刑。永明大师临刑颜色不变,言曰:“我放活万万生命,今虽死,径往西方矣,岂不乐哉!”钱王闻而怜之,释其罪,听许出家为僧。莲池大师作《戒杀放生文》,慈悲心切,感动慈圣皇太后遣内侍前来供养并恭请法要。其文彰显如来同体大悲,万代之下,尤能感发人心。印光大师有见于近代兵连祸结之惨痛,竭力倡导戒杀吃素念佛:“凡有欲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84]面对当代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戒杀放生亦不啻一剂上妙良方,而慈悲仁爱心,正是消弥战火仇怨之清凉甘露。是故,净业行人宜应谨奉慈心不杀之教敕。

4)修十善业

十善业的内容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YIN,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悭贪,九不瞋恚,十不邪见。十善业相,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十善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招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十恶亦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招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善恶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决定不虚。

十善业不仅是世间的善行,亦是一切世出世间善行之大总持。经云:“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85]释尊对一类不能出家具足众戒的行人,指出行十善、念佛求生净土的捷径,即世善为净因,具足信愿,皆可往生。

2、二乘福(戒善)

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分述如下。

1)受持三皈

吾辈众生在无明长夜生死苦海中,惟依佛法僧三宝方可解脱困苦厄难,圆成本具佛性。是故众生归信佛门,首先得受持三皈依,后受众戒,如法修持,菩提可即。既皈依佛,当以佛为师,始自今日,直至命终,虔诚敬礼,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皈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徒众。

三宝有住持三宝与自性三宝二种。住持三宝者:释尊在世,则为佛宝,佛灭度后,所有雕铸塑画的佛像,名为佛宝;黄卷赤轴诸经典,名为法宝;比丘五众,和合无争,名为僧宝。自性三宝者:即心本具离念灵知之真如佛性,名为自性佛;即心本具道德仁义之懿范,名为自性法;即心本具清净无染之净行,名为自性僧。由知自性三宝,则克己省察,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则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永脱生死轮回。佛门朝暮课诵,悉以三皈依为终结,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但令归自,不说归他,念念还归自心,是名真三皈。三皈是净业修持的必要前提。末法众生欲证自性弥陀三德秘藏,亟须从事相生信发愿,称念弥陀名号,求生西方净土,舍此别无捷径。

2)具足众戒

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亦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条件。世尊为道制戒,制控身口七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成办道业。是故戒律是修行的先决前提,亦是佛法住世之幢相。《观经》云: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随愿往生。佛戒的种类甚多,有五戒、八关戒斋、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十无尽戒等。佛戒种类层次虽多,然皆以五戒为基础,即杀盗YIN妄酒戒。古德常云:五戒法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间法中,个人品德、家庭幸福、社会安宁、国家治乱等,悉与五戒法的持犯相关。

戒律的精神,一是防非止恶而远离身口意三业的过患,一是修善利他积功累德。印光大师开示持戒要领:“但于心中常存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则诸戒自可圆持。”[86]吾辈净业行人宜应摄心念佛,精持众戒,以清净戒德,回向往生,增高往生品位。持戒念佛,不虚所望。

3)不犯威仪

历来以礼仪之邦着称的我国,甚为注重社群与个体的礼节威仪,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87]威仪制心调心,防非止恶,身口意三业,行住坐卧,皆与一切戒作方便威仪,若轻重粗细,悉能护持,犯即忏悔,常时行持,熏习成性。儒家礼仪以诚敬为核心,佛家尤以尊重恭敬赞叹作为威仪的基本精神。相传宋代理学家程子,一日偶至寺院,见院内寂静无人,踅至香积厨,见一千多比丘用斋,竟无一点音声,斋毕,众比丘唱赞回向,音声和雅嘹亮。程子见闻此景,大为慨叹:“不意三代礼乐,于此复见。”释尊教诲净业行人:“中表相应,检敛端直;随经约令,若于绳墨;淡安无欲,礼义都合;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87]净业行人能如是护持身口意三业威仪,冰清玉洁,定能得到诸佛护念,人天恭敬,成办净业。

3、 大乘福(行善)

凡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分述如下。

1)发菩提心

大乘通途法门对菩提心的相状与功用,多有详确的诠释,兹不赘述。就净宗而言,深信切愿即是无上菩提心。众生发心的因缘,各各不同。一般来说,娑婆众生因挫折、困顿、疾病等负面人生体验而发心念佛求生净土者居多;处在得志顺境中幡然憬悟而念佛者,比例较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诚哉斯言!善导大师云:“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88]由厌娑婆苦、欣净土乐契入慈悲心,由同体慈悲心引发普度众生的悲愿,如是层递发心,即是净宗圆满殊胜之菩提心。如是愿心,具无量功德,消多劫业垢,破无数魔网,永为成佛真种。吾辈净业行人宜应拓大心量,以上求下化为己任,弘毅精进。以持戒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普愿一切怨亲同生净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深信因果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略述净土信愿行 六、结语

《净土宗判教史略要》学习补充资料

净土宗的念力成就(耀旸法师)

现前什么样的人是净土的当机者?

方海权:净土法门的必学法要

 

后五篇文章

略述净土信愿行 四、名号具万德 称念必往生

略述净土信愿行 三、弥陀大愿慈力 至诚感通即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前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居士大经解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编辑说明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