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三 释印光造论 释传印讲记 二、正宗分 (一)决教疑以启信 1、据《弥陀要解》以明净土法门之殊胜 (1)引启:①上座举流俗知见 【论文】上座因谓余曰:“《要解》一书,吾昔曾一视。见其词曰:‘《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若此者不胜枚举。直是抑遏宗、教,过赞净土。谤正*轮,疑误众生。不亿蕅益大师,以千古希有之学识,不即直指人心,宏扬止观,反着斯解,以为愚夫愚妇之护身符,俾举世缁素,守一法以弃万行,取蹄涔以舍巨海,同入迷途,永背觉路,断灭佛种,罪过弥天矣!欲报佛恩者,当即毁灭令尽,又何堪着钞,以助其流通耶!”愤心厉气,若对雠仇。 上座谓印光大师说:《要解》一书,吾昔曾一视之。说明这位上座参学有相当的经历,只是先入为主,理毒滞心,致使丧失择法的眼光和能力。这是佛门中相当普遍的现象。 “见其词曰:‘《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所引这一段话,出于《弥陀要解》五重玄义之第五教相的一段文字中。这也是论主造论的一种善巧方便的用心和手法,即借反面人物上座师之口,把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对《佛说阿弥陀经》在释迦如来一代教法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和盘托了出来,让我们认识到古来祖师制定朝暮课诵让我们天天要念的这部经——《佛说阿弥陀经》是多么地重要!启示我们,切切不可日常习知而不察也。如同天天吃饭一样,你哪天不吃饭能行?如同生活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如果在真空中,须臾之间,即将窒息而死去。要说水比吃饭更重要,而人们却往往不明白天天吃饭的重要性,往往不觉得空气和水的重要性,硬要另求玄妙,结果无不徒劳精神、一无所获。 蕅益大师(1599—1655),江苏吴县人,生于明末清初之际,俗姓钟,幼攻孔孟诸子百家等古今典籍,无不娴习。读《楞严经》佛言:“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遂疑此“大觉”究竟为何,能为无边无际虚空之张本?23岁,毅然决然,弃俗出家,誓要究明这一段大事。24岁,于径山禅堂大彻大悟。自是说法,如瓶泻水,而苦修益励。笃孝其亲,年中忌日法会,必为双亲诵种种经咒,念佛,燃臂香,代亲忏悔回向。严精戒律,过午不食,着《重治毗尼事义集要》等。着述等身,除《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外,还有《法华会义》、《妙法莲华经纶贯》、《妙法莲华经玄义节要》、《梵网经玄义》、《梵网经合注》、《梵网经忏悔行法》、《大佛顶经玄义》、《大佛顶经文句》、《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玄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佛遗教经解》、《佛说四十二章经解》、《八大人觉经略解》、《佛说盂兰盆经新疏》、《菩萨戒本经笺要》、《毗尼后集问辩》、《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笺要》、《佛说优婆五戒相经笺要》、《佛说斋经科注》、《佛说戒消灾经略释》、《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大乘起信论裂网疏》、《相宗八要直解》、《大乘止观法门释要》、《教观纲宗并释义》、《灵峰宗论》、《见闻录》、《选佛谱》、《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四书蕅益解》、《周易禅解》、《阅藏知津》、《法海观澜》、《见闻录》等数十种着述。此外,还选定净土名着成《净土十要》,备受印光大师推崇。 蕅益大师居北天目山灵峰寺所着《灵峰宗论》十卷,尤为吾辈学人不可不读的要典。其所有文字开示,皆是万古不刊之论。近世中,吾人皆认为弘一大师是解行相应、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的人。可是,我们看了《蕅益大师年谱》,就觉得他是和弘一大师同样对生活、对佛法的修持特别认真的人,而且更有过之。蕅益大师大彻大悟,据他自己的说法是已经证得圆教的“名字位”,可是他认为自己还够不上一个真正的“比丘”。他不但不肯做“和尚”为人授戒,而且把“比丘戒”退掉,居于“菩萨戒沙弥”地位。他是以两千五百多年以前的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丝毫也不肯含糊。 蕅益大师倾心礼忏——这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以后的事情,礼拜地藏菩萨占察忏,以验证消业灭罪的情况,他已经获得了“清净轮”相,为业消罪灭的证验。所以他的着述和说法,尘说,刹说,无畏说,无不皆契佛祖之心要。因此,印光大师曾说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的第一妙解,纵然佛再出世,也不能对此《要解》更增减一字。《要解》一书如此,蕅益大师所有一切著作,亦无不皆然。这一点,吾辈后学,切须牢牢措心,切切莫要把黄金作黄叶,反过来却将黄叶当黄金。 印光大师在论文中所举的“上座师”,虽然不必实有其人,但是,他的知见,在佛门中,则是很有代表性的,也是相当普遍的。正是因为如此,印光大师才不忍坐视,出于一种己事已办、化缘未了的为法为人、大慈大悲的本能,藉“上座师”其人的因缘,以揭示人天眼目,正法眼藏。抱有与“上座师”同样知见的佛门中的人们,可以说并不了解或没有真正地了解著作《弥陀要解》的蕅益大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蕅益大师的份量有多重,不知深浅,不明利害。看了佛经、《坛经》等描写的佛祖已经证悟的境界,自以为得,由于不明佛法事修的次第,于是便儱侗颟顸,以为生死就那样可以了了。抱有这种知见的人,蔑视净土的念佛法门为愚夫愚妇的行事,乃至把《弥陀要解》和蕅益大师看得连一文钱都不值了。形成类似“上座师”这样的知见,深中理毒——冥空、顽理,轻视念佛法门,自以为特别高明,这固然与其宿世根种以及现世先入为主有着莫大关系,然而,这并不是固定的。宿世也好,现世初入佛教也好,归根到底,都离不开现前的一念灵觉之心。如同灯光照明,明至暗消。但肯虚心,以菩提心、以抉择生死心,以明辨是非、追究真理和虚怀客观的态度,而不以成见,不以意气用事,问题便可以解决。实际上,论文中这位“上座”,便是抱着这样态度的人,且看下文。 ②论主示法针砭 【论文】余俟其气平,徐谓之曰:“汝以蕅益此解为罪过薮者,但知其末流,而不知其本源,是逐块之痴犬,非择乳之鹅王也。须知其过实不在于蕅益此解,在于释迦、弥陀及十方诸佛,与净土三经及《华严》、《法华》诸大乘经,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善导、清凉、永明等诸大菩萨、祖师也。汝若能为大法王,正治其罪,庶汝之所言,举世奉行矣。否则即是山野愚民,妄称皇帝,自制法律,背叛王章,不旋踵而灭门诛族矣。汝作是说,谤佛谤法谤僧,当即生陷阿鼻地狱,永劫受苦,了无出期。恃宿世之微福,造穷劫之苦报,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者,即汝是也。&rdquo 这位“上座”师胶滞己见,似是一片“护法”之心,一派誓不两立、势同水火的样子,慷慨激昂,满腔愤恨。当这种情况,不可遽与理论。若与之理论,则如火上加油,不唯于事实无补,反而会愈演愈烈,导致决裂的后果。如谚云:人当盛怒,勿进谏言。因此,善于教化者,必当善择其适时,乃可收效。所以,论主“俟其气平”。俟(sì),即等待。气平,即火气降落,气消了,情绪恢复到缓和、平静的状态。 “徐谓之曰”,这才慢慢地对他说。向人进谏,说话的语气大有关系,不用感情,而以理智,这样可以感动对方,容易听得进去。论主对他说:你认为蕅益大师的这个《弥陀要解》是罪过的根源,这是只知其末,未知其本。由于净土诸经皆为佛说,诸祖以及蕅益大师不过是据佛所说阐发其义而已。由斯可知“上座”师的知见,其实是与佛经相抵牾的。这种论辩方式,是谓摄末以归本,溯流以显源,揭示真理,如宇宙普含十虚,如杲日普照大地,令人无处潜身。 针对上座师的偏见,论主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指出他的知见问题之所在。抱有这种藐视净土法门知见的人,其实对佛法的理解是非常片面、非常肤浅的,所以,论主严正地批评他是逐块之痴犬——拿土块向犬掷之,犬便随土块逐出,用鼻去嗅,以为是可以吃的东西,却又舍不得丢开。譬喻学佛的人,儱侗因果,颟顸事理,空腹高心。虽然曾于经教中或祖师语录里,记得几条义理或公案,却是啃不动、嚼不烂的,却又不肯抛开,如同痴犬逐块相似。 鹅王择乳,谓水共乳和合在一器中,若是“鹅王”来喝,能够只喝水中之乳,而剩下澄清的水。喻如别初地、圆初住以上菩萨破除无明,证得法身。如《正法念处经》第64卷《身念处品》云:“譬如水乳同置一器,鹅王饮之,但饮其乳汁,其水犹存。”(《大正藏》第17卷,第379页下)又,《法华玄义》卷五之上云:“无明是同体之惑,如水内乳。唯登住已去(圆教初住以上)菩萨鹅王,能唼无明乳,清法性水。”(《大正藏》第33卷,第736页中) 今论文中引用此典,意为辨别真伪、邪正。如临济禅师示众曰:“今时学者,总不识法,犹如触鼻羊,逢着物安在口里,奴郎不辨,宾主不分。如是之流,邪心入道。”又曰:“夫出家者,须辨得平常真正见解,辨佛辨魔,辨真辨伪,辨凡辨圣。若如是辨得,名真出家。只如今有一个佛魔同体不分,如水乳合,鹅王吃乳。”(《续藏经》第68卷,第24页下、25页上) 文殊、普贤为华严三圣,皆求生西方,其愿文具在《华严经》中。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华严经》全经的总结,经文说:善财童子参礼文殊菩萨,由于文殊菩萨加持,便获得了“根本智”,而犹有“差别智”尚未获得,于是文殊菩萨教以南参。善财童子经历一百一十城,参见五十三位善知识,差别门庭,一一透过,末后参礼普贤菩萨,教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十大愿王的名目,便是我们天天做早晚功课时念诵的。从初“礼敬诸佛”,乃至第十“普皆回向”,每一大愿都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大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这样无与伦比、无以复加的伟大,所以叫作“愿王”。 发了这“十大愿王”以后,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说:“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又说:“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rdquo 大行普贤菩萨,又重宣偈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普贤菩萨行愿品》为净土五经之一,唯愿同仁,常勤念诵。 《法华经·方便品》偈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偈云:“诸法无常性,佛种从缘起。”《法华经》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洞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实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彻悟禅师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佛的佛法纲宗法要,实是三世诸佛的纲宗法要。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谓学虽不多,可齐上贤也。 《文殊所说般若经》云:“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大正藏》第8卷,第731页上)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如是,贤护!彼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系念,专心想彼阿弥陀佛如来、应供、等正觉,如是相好,如是威仪,如是大众,如是说法,如闻系念,一心相续,次第不乱,或经一日,或复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先所闻,具足念故,是人必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也。若于昼时不能见者,若于夜分或睡梦中,阿弥陀佛必当现也。”(《大正藏》第13卷,第875页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