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六 释印光造论 释传印讲记 4、析禅师“拨净土”疑 (1)一番问答 ①难宗师拨净土 【论文】问:禅宗诸师,多拨净土,此又何说? 此论假藉“上座”师之口,将佛教界中存在的诸问题,一一揭示出来,进行析疑。 ②明宗师直指向上 【论文】答:禅宗诸师,唯传佛心。所有言说,皆归向上。汝参禅有年,尚不知此。则汝之所解,皆破坏禅宗之恶知见也。 “佛心”,即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之真如实性,禅师令人参而自得,故以种种言说为方便。所有言说,皆指归“向上”,即是令人明心见性。不可以把禅师指归“向上”的种种言说,当作实法理解。要依指见月,而不可迷月为指。所以,论主批评这位“上座”师说:“你参禅都有那么长的时间了,你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可见你所理解的,都是破坏禅宗的恶知见。&rdquo (2)二番问答 ①难祖语可凭 【论文】问:博地凡夫,岂敢自任。诸祖诚言,断可依凭。六祖谓:“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禅宗诸师,多有此等言句,则又何说? “上座”曰:我是凡夫,固然不敢乱说,诸祖的话,决定是可靠的喽!举六祖大师所说《坛经》中语言和赵州禅师的语言为问。 ②示祖语须参,分三段次:A、明机语不可训释;B、依教义略明四土断证;C、引祖录痛言盲禅大害。 A、明机语不可训释 【论文】答:“六祖直指向上,令人识取自心。汝当作训文释义,辨论修持法门。所谓认驴鞍桥作阿爷下颔,几许误哉!&rdquo 驴鞍桥,古时的人行路或登山多用毛驴较骡马为轻巧便捷,毛驴背上驮人的鞍子作圆形前高后低,学人对禅师的指示,错认消息。佛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宗门禅语,喻为“阿爷”,此学人没有见到佛性面孔,不能直下识取自心,譬喻为把毛驴背上圆陀陀的鞍桥当成老爹爹的下巴颏了,所以“几许误哉!&rdquo 这句话的出处,当然是出自大彻大悟的禅门古德之口。昔时,襄州谷隐山蕴聪慈照禅师,先参百丈恒和尚,次参首山省念禅师,大悟,嗣其法,为南岳系下第十世。上堂举扬心要,有僧问:“如何是无缝塔?”师曰:“直下看!”僧又问:“如何是塔中人?”师曰:“退后!退后!”僧复问:“承古有言:‘只这如今谁动口?’意旨如何?”慈照禅师曰:“莫认驴鞍桥作阿爷下颔。”(《五灯会元》第十一卷693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古德功夫到家,直指人心,禅机峻捷,间不容发。学人且莫言未悟者,即使悟了未透彻,差一点点,也是不行的。 省庵诗曰: 莫执《坛经》排净土(原注:《坛经》云: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土?此意正劝人修善,不言无净土,亦非谓西方实有造罪之人。当以意逆志,不可以辞害意),祖机佛语并圆融。 因言荐理彰吾教,得意忘言显本宗。 十善齐修焉造罪,群贤共会岂还蒙? 他方此土何来去,法界明明在眼中。 赵州大师,讳从谂,晚唐时人。为六祖慧能大师下第六代的祖师。其法系的传承为:六祖→马祖道一→南泉普愿→赵州从谂。因居住在赵州观音院,故称赵州大师。 赵州观音院(亦称东院、永安院、柏林寺),位于河北省西部赵县。师行脚时,将游五台山,有大德贻偈云:“何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师问:“作么生是正眼?”大德罔对(法眼代云:请上座领某甲卑情。同安显代云:是上座眼)。师自此道化被于北地。唐(昭宗李晔)乾宁四年(897)寂,寿百廿岁,谥号真际大师。(《景德传灯录》卷十,《大正藏》51卷277页) 省庵诗曰: 念佛若言真漱口(原注:赵州云: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今人便谓不必念佛,莫错会好),诵经应不用开唇。 药能医病还成病,火本温身反炙身。(原注:天台云: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触则被烧,不触则温身熟食。古人一时遣着之语,今人执之,作实法会,岂非被烧乎?) 佛见未生除甚么(原注: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古人真实证到这个田地,方开大口。今人口谈禅理,心轻实行。尚未除恶见,何况善见!尚未起三乘见,何况佛见!尚未起佛见,云何而除佛见),凡情尚在断何因? 劝君莫漫闲言语,只要今生出苦轮。 B、依教义略明四土断证 【论文】汝须知西方之人,见思净尽,进破尘沙,及与无明。只有进修,绝无造罪之事。谓彼求生何国者,若在此间,未断见思,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人,则生凡圣同居净土。一生彼土,则见思二惑彻底消灭。喻如洪炉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觌面,鄙念全消。若是见思净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分破无明,则生实报无障碍净土。无明净尽,福慧圆满,则生常寂光净土。在此土现证者如是,在彼土进修者亦然。汝何过虑彼无生处,而自障障人,不肯求生。闻噎废食,自丧性命。则天下痴人,莫汝若也。 论文举出见思、尘沙和无明三惑,对初学者须稍作说明。 何谓见思惑?便是凡夫众生的分别心曰见惑,憎爱心曰思惑。见思惑也叫作见修惑。见道时所断的曰见惑,修道时所断的曰修惑(思惑)。见道,即是证得初果(须陀洹),修道即是证得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果的过程。 见思惑牵住众生住于三界生死,不得脱离,所以又称为“四住地烦恼”。即三界见惑为一住地,曰“见一切住地”,思惑分别为:欲界思惑为“欲爱住地”;色界思惑为“色爱住地”;无色界思惑为“有爱住地”。若更加根本无明,则为“五住地烦恼”。 见思惑使众生染污生死,无所觉知,所以又叫作“染污无知”。见思惑的特质是取生死相,障涅盘空,所以又叫作“取相惑”。见思惑对于能障法身的根本无明而言,叫作“枝末无明”。障法身的根本无明乃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所能断,叫作“别见思惑”,障了脱生死的枝末无明则是一切三乘圣人所断的见思惑,叫作“通见思惑”。此惑若断,便出三界,所以又叫作“界内惑”。这样,初学者对见思惑,可以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了。论文中“见思净尽”,便是说凡得往生西方净土者,就都了脱了三界内的分段生死,证得“阿鞞跋致”(此云“不退转”),永别三界,优入圣域,证“位不退”,再也不会退回到凡夫轮转生死的地位了。 尘沙惑:尘,即微尘;沙,如恒河沙。如是之惑,譬喻菩萨无知的事物之多。菩萨度众生,要对机施教,喻如擅医者,要有能够知病、识药、应病与药而无差错的本领。菩萨已断见思惑,从空出假,度化众生,因其所证净智差别,以非染污无知的“劣慧”为体性,所以有尘沙惑。 菩萨度众生,总括起来,要做两件事:一是对界内众生,要度化他了脱生死;二是对界外众生,要度化他成就佛道。为了脱生死要教他断见思惑,为成就佛道,要教他断无明惑。前者为枝末无明的“通见思惑”,后者为根本无明的“别见思惑”。所以,菩萨的所谓尘沙惑,无非即是界内外众生的“通、别见思惑”而已。 尘沙惑,按界内外,分为三品。界内尘沙惑,为上品尘沙,别教菩萨到八、九、十住的地位,方能断除。界外的中品尘沙,别教菩萨到十行的地位,方能断除。界外的下品尘沙,别教菩萨到十回向的地位,方能断除。 论文中“进破尘沙”,即是说,西方净土皆是大乘圣人,行菩萨道,位位增胜,不会有退步,是即证得了“行不退位”。 三惑之三,无明惑,是指根本无明惑,能障法身,使之不能证得常寂光、不能成佛的无明惑(无明缘行、行缘识等十二因缘的无明,为枝末无明,即界内见思通惑的无明,如先已说)。这是界外三乘圣人所断的别惑无明。谓声闻、缘觉未断此根本无明,沉滞真空,住方便有余净土[1],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方能一分(fèn)一分地断除,以余惑未尽,住实报无障碍净土[2],是即论文所说的“进破尘沙,及与无明”。菩萨至此,念念流注萨婆若海,证得“念不退”位,分证常寂光净土,直至等觉。若无明净尽,证究竟觉,即妙觉之佛,居究竟常寂光净土。[3] 关于“带业往生”,人们常常有误解,争论不休。今观印光法师论文,对“带业往生”说得再也明白不过了。这就是说:“凡夫众生,若在此间,即在此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没有断除见思惑——若断除见思惑,便证阿罗汉果,有几人能办到?——仗自己的信愿之力,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带“见思惑”之业而往生西方凡圣同居净土[4]。请注意论文下文“一生彼土,则见思二惑彻底消灭。喻如洪炉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觌面,鄙念全消。”并不是说“带业往生”是往生到净土以后,仍然在具足见思烦恼的状态中生活着。具足惑业在西方净土是绝不可能的。这是由于净土庄严的本身决定了这一点,由阿弥陀佛的愿力决定了这一点。如四十八大愿的第十愿和第十一愿说: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大正藏》第12卷第268页上) 如是论文所明带业往生以及断惑修证、所生四土,均属不可撼动的铁的法则。一切经论及西天东土诸祖所说,亦莫不皆然。兹谨录净宗第九祖蕅益大师《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一则,以为决疑之确证。 蕅益大师说: 若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 云何为信?一者信阿弥陀佛愿力,二者信释迦文佛教语,三者信六方诸佛赞叹。夫世间正人君子,便无妄语,况弥陀、释迦、六方诸佛,岂有妄语!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须先生深信,勿起疑惑。 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 信愿既具,则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简察,不必旁问他人。 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瞋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上三品生。 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也。 又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业)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故持名能净四土,亦的确不谬也。 问曰:如何持名能断无明? 答曰:所持之佛名,无论悟与不悟,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念心,无论达与不达,无非一心三观。只为众生妄想执着,情见分别,所以不契圆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觉”;而所持者,即是“本觉”。今直下持去,持外无佛,佛外无持,能所不二;则始觉合乎本觉,名“究竟觉”矣。 问曰:既始觉合本,则当下即常寂光,如何亦说往生? 答曰:若达当下即常寂光,又何妨说个往生。盖往即非往,非往而往;生即无生,无生而生。文殊、善财之生西方者,此也。咄哉,男子!无错思维。 (《灵峰宗论》卷四之二,莆田广化寺版,341页) 六祖大师语言,皆为发明心法,他并不去分析那些名相术语的概念。以凡属心法,皆直表第一义谛,所以泯绝对立。今言东方、西方,便成对立,这在第一义谛的心法中,是没有安立之处的。因此,六祖才有那么几句话,是扫荡参禅人的妄想情执的。念佛漱口,也是扫荡。实际上,六祖也好,赵州也好,他们的日用生涯已经是一念无生,心契真如实相。这才是真实的、真正的念佛。这正是蕅益大师所谓“能所不二,始觉合乎本觉,名究竟觉”的境界,说往生、不往生都是闲言语了。 论主今则把理和事统一起来,开导这位上座,以希望他建立正知正见。修净业者应知:诸祖悟佛心宗,传佛心印,凡有言说,莫不以“第一义谛”为宗,所以,六祖也好,赵州也好,彻悟自心的诸禅祖所言,固然毫无错谬,只是未悟者错会、误解。就以《佛说阿弥陀经》来说,本经为修净业者——包括天下丛林——根本经典之一,每日必诵。本经明确地教示修净业人往生西方净土具体的操作方法,亦即修行的要径,是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见《弥陀要解·玄义》)。信,即信自他、因果、事理之六信,愿,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须以行来满所愿而证所信,“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rdquo 虽然,净土法门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即使行人执持名号未能到得一心不乱地步,亦可凭仗自己的信愿之力——当然,与阿弥陀佛的慈愿之力分不开——也能往生(净土法门殊胜处亦正在此,如后陈蕅益大师文),然而,若依经义、祖意,仍是以“一心不乱”为功夫到家,为往生的保障,亦为净土法门的极则,这一点也与一切法门相同。 一心不乱,纵有“事一心”和“理一心”在程度上不同的差别,归根结底,即念佛三昧,亦不离乎此。即是说,若以“一心不乱”为标准,来理解禅宗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祖师大德所说的有关念佛求往生的一些开示或机语,则矛盾自解,则知其语言逻辑皆无不是依第一义谛——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为宗旨的。 净宗第八祖莲池大师有《念佛人惟一心不乱》法语一则,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敬录如次。 或问:“妙喜云‘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愚人所为乎?”噫!予昔曾辩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不言愚人终日一心不乱求净业也。 又问:“古德偈云:‘成佛人希念佛多,念来岁久却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无念之心不较多。’无念念佛,奈何以有念念佛?”曰:此为散心念佛而不观心者劝发语也,不曰岁久而一心不乱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忧有念,是犹饥人欲饭,先忧饱胀而不食者矣! 又问:“六祖云:‘东方人造恶(罪),念佛求生西方。’意旨何如?”曰:六祖言恶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乱者求生也。且恶人必不念佛;其有念佛者,伪也,非真念也。喻如恶人修十善求天堂,恶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善者,伪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西方者也。(作者按:《坛经》中六祖说得很明白:“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六祖并无否认西方净土) 又问:“古德云:‘舍秽取净,是生死业。’奈何舍娑婆求极乐?”曰:彼言舍秽取净者为生死业,不言一心不乱取净土者为生死业也。子(汝)未舍秽,先忧取净,与前之忧“有念”同矣! 又问:“禅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佛来也杀,魔来也杀。’则何为念佛?”噫!彼言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不言一心不乱四字吾不喜闻也。彼言佛来也杀,魔来也杀,不言一心不乱来亦杀也。 夫归元无二,方便多门,是故归家是一,舟车各行;以舟笑车,以车笑舟,俱成戏论。此理自明,无烦赘语矣。又问:“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由内有能念之心,外有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盖以独守空静为道乎?内有能静之心,外有所静之境,不亦能所宛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乱,则谁能谁所、何内何外也?”吾与尔既修净土,只愁不到一心不乱田地;若一心不乱,任他千种讥、万种谤,当巍巍不动如泰山耳!更何疑哉! (莲池大师《竹窗三笔》,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4版,229页) 本师释迦世尊,悲悯苍生沉沦生死,无问自说,开启信愿持名念佛往生净土一门,是迥出通途教道的行门,被称作特别法门,为径路修行的易行道。其特殊的胜异之处,即在于凡夫在还没有断除见思惑业的情况下,凭仗深信切愿,能够往生净土,以了脱生死。 如蕅益大师说: 尝观净土之为胜异,正不在寂光、实报方便,而在同居。盖(上)三土断惑乃生,惟同居直以信愿相导,感应道交,五浊之习稍轻,三界之苦斯脱。而又即此西方极乐(凡圣同居净土),竖彻方便、实报、寂光,故下愚皆可登其阈,上智终莫逾其阃。三根普资,四悉咸备。正法住世,诸祖已共弘扬。末运迷津,四依能无独赞!乃世之驾言“直指“者,以西方(净土法门)为钝置。学语大乘者,以净土为退休。 不思: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楞严经·大势至章》),安有如是曲径?妙华盛祴,遍供亿方(《阿弥陀经》),安有如是小乘?且即悟直指,是名见性成佛,何故拒弥陀于自性之外?即乘大愿,必须严净佛国,何故简极乐于刹海之中? 夫声闻权教,不闻他方佛名。四果神力,仅周三千界内。彼(西方净土)十万遐方,尊特善逝(白毫如五须弥,绀目如四大海的阿弥陀佛),非胜进大士,勇猛丈夫,孰能亲近承事?甫育莲台,便阶跋致(证位不退)。较矢心参究,期克三生,已悟心宗,犹曰“生生不退,佛阶可期”(《沩山警策文》)者,难易迟速,皎然可知。 六方调御(诸佛),同口赞扬;遍吉(普贤)文殊,诚心劝发。岂欺我哉! (《灵峰寺净业缘起》,《灵峰宗论》卷六之一,莆田版,447页) 论文说“在此土现证者如是,在彼土进修亦然”。其意即为佛法断惑证真的通途教道是一,只是因人的证悟有所不同。有的大根机、上上根的人,在此娑婆便能断惑证真,如西天东土历代祖师、诸宗高德,其数亦伙。无论在娑婆,或在净土,其修证的历程,皆无不是由“理即佛”(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而“名字即佛”(大彻大悟、大开圆解),进而由“观行即佛”(藏通二教资粮位、别教十信位、圆教五品弟子位)、“相似即佛”(藏通二教加行位、别教住行向之三十位,圆教十信位)、“分证即佛”(藏通二教名见道位、通教之十地、等觉位、圆教之住行向地并等觉共四十一位)、“究竟即佛”(藏通教佛断见思并习气、别教佛与圆教的第二行位相齐,圆教佛断无明四十二品),这一通途常轨的法则,都是一致的,千圣莫易。不同的是,由于此方(娑婆)与西方(极乐)境缘的胜劣,不可同日而语,进道的迟速,则有日劫相倍的差别罢了。论主剖心相诫,切切不可不肯求生西方净土作自丧性命的痴人。(待 续) 【注释】 [1] 方便有余净土。天台《观经疏》云: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明未尽,故曰有余。蕅益《梵网玄义》云:出三界外三乘圣众修方便道(五停心观、四念处别相念、总相念、煖、顶、忍、世第一法)之所游居。但离分段,未免变易。但尽见思,未除别惑(根本无明),故曰有余。谓有九(种)人生于此土:藏教二人:声闻、缘觉;通教三人:声闻、缘觉及六地以上菩萨;别教三人:十住、十行及十回向;圆教一人,即是十信也。 [2] 实报无障碍净土。《梵网玄义》解曰:由于全性起修,称性所感,真实果报。色心自在,尘刹互含。地上(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大士之所游居。身能现土,土亦现身,不违法性胜妙庄严。具如《华严》所明法界安立海也。 [3] 常寂光净土。《梵网玄义》解曰: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又三德皆常,性无迁故;三德皆寂,离尘劳故;三德皆光,极明净故。如此三法,不纵不横,名秘密藏,乃清净法身所游居处。约智名身,约理名土;身土一如,非为二相。此无各各别异之致,而实周遍于别异界中;以别异世界,离此别无安立处故。 [4] 据蕅益《梵网玄义》,就一般“凡圣同居土”而言,则三界九地、二十五有,本是凡夫有漏善、不善、不动业之所招感,而圣人亦复同居。其同居者,有二种圣:一实圣;二权圣。实圣者,谓此圣人原是凡夫,因修道力,证三乘圣果,是为实圣。权圣者,谓权巧方便而示现,谓此圣人,或是常寂光土的佛,或是实报无障碍土的菩萨,由大悲愿力,哀愍众生,示生此界,非是业牵。有此两种圣人,于凡夫同处,故名凡圣同居土,如吾人现居娑婆世界便是。不过,有净秽的分别,吾人所居者为五浊秽土,往生西方凡圣同居者为极乐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