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九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1/23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零三面倒数第四行。

「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定中供佛,不失定意,同於《德遵普贤品》中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正是普贤大士甚深境界」。这也是说他方世界的菩萨,有缘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所得的殊胜功德利益。这是定中供佛,重要的是「不失定意」,这一句非常重要,为什么能够不失定意?这一句经文在我们现前环境当中,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让它帮助我们自己断烦恼开智慧提升境界,我们学了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这就是看破、放下。看破这两个字的含义是对於事实真相明了通达,这叫看破,於诸法实相没有疑惑。这桩事情,一般来说必须是通过戒定慧三学,持戒、修定、开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能够通达明了,不再起心动念,这个定意就不失去。这个定是什么?自性本定。惠能大师告诉我们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本无动摇就是自性本定、就是不失定意,经教里面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就这个意思。

定中供佛是在禅定当中,定中有作用,定不是死板板的定,活活泼泼。这句话我们也能把它看作,妙觉果位诸佛如来他们已经回归自性,换句话说,那都在定中。定中供哪些佛?世尊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观经》上所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妙觉果位的诸佛如来应化在十法界依正庄严,可不可以说是定中供佛,不失定意?当然可以,这是事实真相。明白这个意思,诸佛如来给我们做榜样,供佛这是教化众生,真实供养。虽然示现在十法界,十法界里头依正二报没有影响他,没有让他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分别执着当然不存在,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利益一切众生的真相。

念老说同於《德遵普贤品》中,第二品里面所说的,「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这个诸佛不仅仅是常寂光里面的诸佛,我们知道常寂光是自性的性体,它不属於自然现象,也不属於精神现象,更不是物质现象。科学家说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见了,应该是回归常寂光、回归自性。不但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没有办法觉察到,就是实报土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对他们也感到很模糊、不清楚。这个话有根据,佛在经上说等觉菩萨看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有如隔罗望月。我们晚上看月光,隔着一层罗纱,隔着一层罗纱看外面的月亮,就说他还不是完全清楚,还有一点障碍;完全没有障碍,那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这个佛是妙觉果佛,还在等觉之上,他看到无量诸佛,常寂光里面的。

常寂光之外的?实在讲,常寂光没有内外。我们说他还带着有迷惑,还没有回归到常寂光,那就是实报土、十法界依正庄严。这里面,那是天台大师所说的,六即佛里头,分证即佛是实报土的,相似即佛是四圣法界、方便土,六道里面这些众生是名字即佛,我们这些凡夫有名无实。世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就是讲我们博地凡夫,名字即佛。真正修行的,没有出六道,修行的也很像,天台大师称他作六即佛里面的观行即,这还不是真的,为什么?只破见烦恼,尘沙、无明还存在。他是不是这个经上讲的无量诸佛里面的佛?是,不但有情众生是,无情众生也不例外,《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句话一直到今天量子力学透了这个信息,我们才真正明白,那就是说任何现象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没有独特的,统统具有,这不可思议。换句话说,物质现象里头有精神现象、有自然现象,精神现象里面有物质现象、也有自然现象,自然现象里头也包括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不可分割。这个经上讲的无量诸佛应该都包括这些,他统统都明白了。又如天台大师讲的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分证即佛,分证即佛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实报土里头的,在最上面呢?六即里头的究竟即佛,这个究竟即佛就是《华严》讲的妙觉位,全部都见到了。

不失定意,这一句比什么都重要。不失定意,我们用粗显的话来解释,不受内外境界的干扰,内是念头,外面是色声香味,这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五欲,贪瞋痴慢,财色名食睡,不受这干扰,这叫不失定意。不失定意是真正修行人,我们修行不能成就就是什么?我们可以说是,不但讲不失,不失讲得太好听了,根本就没有定意,所谓心浮气躁,这没有定意。心浮气躁怎么能成就?妄念纷飞,这是我们的烦恼根,必须要修定才能把这个根找回来。要知道妄念纷飞心浮气躁是自性里头完全没有的,这东西从哪来的?这东西从意识里头来的,也就是我们常讲八识五十一心所里头来的,相宗讲得很有道理。

修行人一定要懂得转识成智,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教导我们舍识用根,根是什么?根就是定意,识就是不定。识是动的,根性是静的,与静的相应,对了,与动相应,错了,为什么?定是自性本定,自性本无动摇、本不生灭,它一动就生万法,就能生万法。所以万法是动的,万法根本的因就是动,动就生万法;不动,万法就没有了。所以这是普贤大士甚深境界,所以普贤大士有能力契入微尘里面的世界,一毛一尘微点里面的世界,普贤大士。普贤大士是谁?佛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套这一句话说,一切众生本是普贤大士,能不能讲得通?讲得通,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落实普贤十愿,你就是普贤菩萨。我们在大经里面看到的,契入微尘世界里面的普贤菩萨,他是哪个等级的菩萨?我们看到是当位普贤,当位是等觉,等觉的普贤菩萨,他能契入微尘世界。等觉的功夫是什么?无始无明的习气快要断尽了。四十一品从初住算起,前面十信位不算,初住算起,四十一品无始无明习气只剩下一品,都快要断尽了,在这个境界里你就能入微尘世界,不失定意,所以这是当位普贤的境界。

《往生论注》里面说:「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八地的名号叫不动地,七地叫远行地,八地叫不动地,不动能远行。你看本身不动能遍至十方,什么地方有缘什么地方现身,确实完全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众生所知之量。佛菩萨的身相没有一定,佛菩萨所证得的法身,法身也就是我们前面常讲的,法身没有形相,法身能现一切形相,众生心里念的是什么形相,他就现什么形相,随着众生的念头变。法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讲虚空,虚空也是法身变现的一个自然现象,因为它不是属於精神也不是属於物质,它是个自然现象。所以虚空也不是真的,空间跟时间都不是真的,我们称它为自然现象,但是它跟精神跟物质永远分不开。如果要是分开的话,不是一体,我们动一个念头,如何能够遍法界虚空界?大经上讲的,念头才动,周遍法界,我们才晓得它是一体;因为是一体,所以它才能周遍法界,这是事实真相。

「供养诸佛,教化众生」,这两句话是世尊随俗谛而说的。供养诸佛,诸佛跟众生是一不是二,称诸佛是尊重他,就跟普贤十愿第一愿讲礼敬诸佛。众生本来是佛,他现在在迷,他没有觉悟,所以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要教化他,教化是法供养。前面这个供养,财、法都有,财供养上求佛道,法供养是依教奉行供养,这是对诸佛如来的法供养。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我们要知道。普贤菩萨的德无与伦比,为什么?他心目当中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这是他的德。我们凡夫有分别,他没有分别,他从因地看到果地,你是佛,每个人都是佛,看一切动物、看蚊虫蚂蚁,乃至於看树木花草、看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是佛。一切众生都是佛,他自己不能成佛吗?哪有这个道理!他自己就成佛了。所以我们要问,我们什么时候成佛?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山河大地、蚊虫蚂蚁都是佛,恭喜你,你成佛了。你不成佛,你看不到;你成佛,你才看到。这什么意思?从相上看到性,性是佛,性是能生能现,相是所生所现,性是佛,所现的这些相怎么不是佛?现一切有情众生是佛,现无情众生还是佛,现山河大地还是佛,现虚空法界也是佛。佛永远没离开,佛是我们的自性。

「望西师谓住定供佛:约常途者,初地以上」。这就平常讲,他真契入这个境界,我们现在理明白了,事没有契入,为什么没有契入?我们没有把烦恼习气放下。放下执着,你就证阿罗汉果;放下分别,你就成菩萨;放下起心动念,你就成佛。我们没放下,知道了,放不下。知道了为什么还放不下?这桩事情,我在年轻初学佛的时候,也不算年轻,二十六岁,我是二十六岁才接触到佛教,我也喜欢问,就用这个问题问章嘉大师,我知道了,为什么还做不到?章嘉大师告诉我,你没有知道,你知道就做到了。我说:经上讲的我都懂得了。「你没知道」,他就这么肯定这句话,说我没知道。这个知不容易,所以他老人家告诉我,佛法如果就哲学的观点来看,知难行易,他这句话提醒了我。我们今天的知是从经本上,是听老师教学讲解里面得到的,这个知那就是孔子所说的「记问之学」,你听得多、记得多,你会问,人家给你解答,你明白了,是这种知,这记问之学,底下一句「不足以为人师也」,不能做一般人的表率。这个知要怎样算是真知?唯证方知,你要自己亲证,那你这个知是真知。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亲证而知,不是我们见闻之知,不是这个。所以我们也联想到见闻之知应该是现在所讲的知识,亲证之知应该算是智慧,智慧跟知识有差别。知识通过证实、证明了,这是智慧;如果没有通过亲证,这不是智慧。

我记得倓虚老法师讲了个故事,修无师往生,地点是在黑龙江哈尔滨极乐寺。民国初年,倓虚法师东北人,出家之后亲近谛闲老和尚,那是当代的高僧大德,讲经说法的老和尚。他跟东北有缘,所以老师就劝导他应当到东北把佛教兴旺起来,他确实不负老师的愿望,在东北建了有十多个寺庙;极乐寺是他建的,长春般若寺也是他建的。倓虚法师他是第一任的方丈,寺庙建好之后,他就开戒传戒,这是非常好的方法。传戒道场才有人,要不然道场没有人,这一传戒很多人都留下来。那个时候他是方丈,定西法师是当家师,监院。有一天来了一个,开戒需要人帮忙,所以他召请,有人发心,出家人发心在道场做义工。有一个修无师他来了,老和尚问他:你能做什么?他愿意照顾生病的人。戒坛那个时候传戒三个月,时间很长,伤风感冒这些是很常见的事情,他在照顾这些生病的人,定西法师就把他收留下来。

住了不久,大概是十几二十天的样子,他就向倓虚老法师(那是方丈和尚)告假。倓老很有修养,没有追问,点头同意他。定西法师就沉不住气,责备他,你这个人怎么这点定功都没有,戒期还没有圆满,你怎么半途而废?你到这个地方是发心照顾病人,你怎么可以现在就走?他就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到极乐世界去。这两个老和尚听到这句话就感觉,真的吗?真的。几时走?不出十天。没看出来!修无法师是做泥水匠出身的,是个苦行人,没念过书、不认识字,就念一句阿弥陀佛,经都不会念,出家之后在常住都是做苦工,出家的身分在寺庙做苦工,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他干,全是干粗重之活。一句佛号不间断,他真念成功了,念到预知时至,知道什么时候要走。这两位法师就对他很尊重,这真不容易。

他向老和尚请求给他准备两百斤劈材准备火化,常住都替他准备了,到第二天他又来了,找老和尚,老和尚:什么事情?他告诉老和尚:我明天就走。这就赶紧给他准备他所要的。到第二天,他向老和尚请求派几个人给他助念送他往生,这桩事情谁都欢喜,所以有很多人自动就愿意送往生,送他。他搭了一个小篷,在这里面坐在床上,大家念佛送他,念佛的人就跟他说:修无师,你能到极乐世界去,过去往生的人预知时至,总是留几首偈子、做几首诗给我们做纪念。修无师说:我是个苦恼的苦命人,没念过书也不认识字,我就会念佛,我也不会做偈子、我也不会做诗,不过我有一句老实话,可以给你们做纪念。你说什么话?他说「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说这么一句话,念佛就走了。

这个故事记载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里,真的,倓老讲亲自看到,念佛往生,预知时至。哈尔滨极乐寺这个法会太殊胜了,法会当中有一个人在这里示现给大家看,往生了。倓老讲经常常引用修无师这念佛的功夫,平常默默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瞧得起他,都是干重活、干苦活,做得非常认真,别人不愿意干他干,最后一着,确实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讲经说教的大法师都比不上他,哪有那么自在、那么潇洒。倓老跟我们讲的真实的故事,他是天台宗的传人,最后走的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走的。天台宗跟念佛法门渊源很深,从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念佛往生的,唐朝时候,智者大师好像是天台宗第三位祖师还是第四位,很早期的,念佛往生的,所以以后天台宗祖师许许多多都是修念佛法门。这就是定中供佛,不失定意。修无法师给我们做出好样子,全心全力为大众服务,心里面就一句佛号,这就是不失定意;念念没有把佛号断掉,这真正是念佛三昧,他自己功夫从来也不告诉别人,没有人知道,看他是个很老实的人、肯干活的人。

「又曰」,这还是望西师说的:「初地以上虽有此德,八地以上是无功用。盖谓初地菩萨虽初有此德,但尚不能全离功用,八地以上才是无功用道」。这个功用跟无功用很难体会,依照经教里面的说法,八地以下的菩萨,通常应该都讲的是别教,别教的八地就是圆教的八住,位置已经很高了。初地以上这是初住以上,圆教《华严经》初住以上,他们已经超越十法界,生实报庄严土。虽有此德,这个德就是遍供诸佛不失定意。但是我们了解无始无明习气还相当浓,四十一品无明习气,别教初地到八地的时候,那四十一品才断八品,所以八地以上,前面断七品还不行,要断八品以上,完全自然了。佛经上有个名词叫「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连极其微细起心动念的意思都没有了,但是七地以前还做不到,做不到那是有功用。虽然有功用,我们凡夫决定看不出来,这是法身如来跟我们讲的,没有证得法身的时候,怎么能知道他们的境界?由此可知,这个不失定意功夫非常之高。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三九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四二集)

《净土三经》之阿弥陀经

《净土三经》之阿弥陀经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五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五三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