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品(上) 丁二之戊三、(于菩提心支相违之嗔恚者安忍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 己一、(品名):安忍。 前一品宣说的为持戒度,现在论文进入安忍度的引导。安忍品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断除嗔恚;二、修安忍;三、恭敬有情。在修持菩萨行的过程中,如果不断除嗔恚烦恼,会招致极大的违缘,给自己造成很大危害。认识到此后,应尽力断除嗔恨心,以种种方便善巧修持安忍,而且要认识到有情助成佛的功德去恭敬一切有情。本品中有许多重要的修行窍诀,以此藏传佛教的修行人对本品很重视,有的大德常单独传授此品,引导弟子修习安忍。因为凡夫人都有一些不共的烦恼,有的贪心重、有的嗔心重等,各各不同的烦恼习气要断除,必须要依靠一些方便法门去对治,对嗔恨心特别强烈的人来说,这一品尤为重要。性格不好,容易嗔怒发脾气的人,如果在听习本品时,将安忍窍诀铭记于心,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观修,一定能消减、断除自己的嗔恨烦恼习气。对本品所阐述的窍诀,我有过一定的体会:有时虽然有大圆满、大手印的对治烦恼窍诀,但在某些情况下,运用本品中对治烦恼的窍诀却非常相应有力。你们有些人在听习前面几品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这样的体会,以寂天菩萨的大悲智慧加持,以前很多难以对治的烦恼,现在能很好地消除、控制,因此在言行方面也改变了很多。 嗔恚在所有的烦恼敌中,可以说是最猛烈狂暴的敌人。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平时很如法的修行人,一旦生起嗔恚,他的言行就变得十分可怕。为了制伏这种猛烈的烦恼,在本品中作者用了一百三十四颂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多种殊胜的方便法,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力与这些甚深的窍诀,我相信大家都能改变、调驯自己的相续,如同麦彭仁波切所说:披上《入行论》安忍品的铠甲,任何一个嗔敌变化着五花八门的魔术来进攻,也毁坏不了自己的智慧身体。 己二、(正论)分三:庚一、除嗔恚;庚二、修安忍;庚三、恭敬有情。 庚一、(除嗔恚):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对菩萨生起一念嗔恚,就会摧毁千劫以来布施、供养诸佛等一切善行所积聚的福德善根。 要对治嗔恚,必须先认识这种烦恼的危害性。因此,在本品之首偈,便说了嗔恚心可怕的破坏力:一念嗔恚,能摧毁千劫中供养圣尊等所积聚之福德。 在解释这个颂词时,以往各论师有很多辩论,主要辩论的问题是:一嗔的具体定义,嗔恚的具体对境,所毁福德的详细范围、界限等等。对这些问题,没有甚深智慧眼目,用凡夫分别念是难以抉择的。在汉传佛教中,弘一大师对这个问题也引《华严经》、《佛遗教经》作过论述,但对具体定义方面,没有详细的辩析;在藏传佛教中,对这些问题有很多细致的辩析。我们在此作一番简析,以便让大家清楚地认识这个问题的细节,同时,也培养细致思维分析的习惯。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嗔”。“一”是指时间,在根霍仁波切的讲义中,定义为“成事刹那”,即成办某一件事从头到尾的时间。有的人发起“一嗔”,时间可能要长一点,几分钟、一两个小时还是气鼓鼓的;有的人生嗔恨的时间只是一会儿,脸阴一会就云散天开,恢复正常。这里的“一”不是细微刹那(一弹指之六十四分之一),如果是这样,凡夫没办法认识嗔恨心。“嗔”在此指程度很猛烈的嗔恚烦恼,在一些论师的注释中,定义为“强而有力的嗔斗心”。嗔心更具体的定义在《瑜伽师地论》中抉择为五相——憎恶心、不堪耐心、怨恨心、谋略心、覆蔽心(《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五、一百二十八页中也有详述),这五相全部具足的称为圆满嗔恚恶业。关于“一嗔”的定义,争论较少,在此也不作广述,总之,就是心相续中的一种损害恶业。 关于嗔恚所毁的福德善根,辩论有很多,本论中说是千劫供施所积聚之福德;在《入中论》说为一百劫中供施、持戒所积聚之福德。这两论的差异是由嗔恚的对境不同而引起,《入中论释》云:“于凡夫生嗔坏百劫之善,于菩萨生嗔摧千劫之善。”嗔恚的对象一般有四种:上位菩萨对下位菩萨、下位菩萨对上位菩萨、等位菩萨互嗔、非菩萨嗔菩萨。《入中论》中所说的是上位菩萨对下位菩萨生嗔,此论所说的是下位菩萨或非菩萨对上位菩萨生嗔,以此有百劫与千劫的差异。有的论师说,此二论之差异是所引经典不同而成,《入中论》根据是《曼殊室利游舞经》,此经云:“曼殊室利,所谓嗔恚,能摧毁百劫之善根。”而《入行论》所根据的是《宝积经》,此经中说: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善。大家如果去翻阅《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可以看到很多详细的教证与论述。 关于嗔恚所毁的善根,廓荣巴论师、宗喀巴大师、根桑曲扎仁波切都说包括回向与菩提心所摄受的一切善根,这一切都可为嗔恚所毁。宗喀巴大师说:菩萨肯定是有菩提心的,但在经论中都说过,他们生嗔恚会毁坏福德善根,以此可推证菩提心与回向所摄的福德善根能被嗔恚摧毁。也有一些论师引用《华严经》与《大集经》中的教证,说菩提心所摄的善根如同金刚宝、入大海之雨滴,乃至未得菩提之间都不会毁坏;在根霍仁波切的讲义中,也说已回向的善根与菩提心所摄的善根不会为嗔恚所毁。当然,我们可以去理解上述的教证中所说的,是无有强烈违缘的情况下,回向菩提所摄善根肯定是不会失坏的,如果有强烈的嗔恚违缘,菩提心与回向所摄的善根也能被毁坏。这个辩论大家应动脑筋去分析,也应去寻找教证,找找汉传佛教中是否有论师分析过。 善根分为随福德分善根与随解脱分善根,前者是有漏的福德资粮,后者是智慧资粮。二者中随福德分善根,许多论师都承认可以毁坏,但智慧资粮是否可以摧毁呢?这也有许多辩论。在别的论着中还说:愿菩提心所摄的善根能被嗔恚摧毁,行菩提心所摄的善根不能被摧毁等等;还有关于嗔恚摧毁的是福善的现行而不是种子......,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在此我们从简,不作广述。 无论如何,对一个已生起菩提心的佛子生嗔,其后果非常严重,在第一品中也说过:“佛言彼当住地狱,长如所生心数劫。”《经集论》中引用了《三摩地王经》云:“互相若生嗔恨者,净戒广闻不能救,参禅住静不能救,布施供佛亦无救。”凡是想积累资粮的修行人,应尽全力去避免犯这种过失。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没有哪种罪过象嗔恨那么恶毒,也没有一种修持象安忍那么难行。所以应当以种种正理、方便,努力修持安忍。 所有罪业之中,没有一个象嗔恨心那样严重地障碍修行,断灭福德善根。大家都知道,自性罪与佛制罪有许多种,但这些罪业,哪一种能在刹那间摧毁所有福德善根呢?比如修行人为贪心所转,毁坏戒律而造下恶业,压制了善根的增长,可是以前已经积累的福善会不会毁掉呢?这点我们在经论中没有见过宣说会毁掉的观点,其它如痴、慢、嫉等,也是如此。但嗔恚却不一样,它不但能压制善法的增长,而且要将以前积累的福善全都摧毁。 嗔恚烦恼发作起来,能将千劫所积的福善在一刹那中全部摧尽,这种恶业的破坏力确实有点让人发怵。在《学集论》中,详细地引用众多教证,论述了嗔恚在诸恶业烦恼中是最严重的罪业。《佛遗教经》中说:“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天台智者大师说:“嗔恨心乃行人失坏佛法之根本。”意思是说嗔恚是摧毁修行人行持佛法功德最厉害的恶业。 正因为嗔恚烦恼有如此猛烈的破坏力,我们要对治它,去修安忍,非常非常困难。修布施、持戒苦行中,没有能比得上修安忍这样的难行。每个人大抵都有过生嗔恨心的体验,比如说别人无缘无故打你、羞辱你,开始时也许能忍,但到了一定程度,自心突然如火山一样喷发,愤怒的情绪如同岩浆、浓烟四处喷射,自己双眼圆瞪,牙齿紧咬,头上血管胀得大大的......。此时要生起安忍,保持平静,可比做什么都难。一些脾气暴躁的人,平时没吃没穿,饥寒冷热基本上都可以安然处置,但遇到嗔恨心爆发时,要他去修安忍,很难办到。这时他听闻过的佛法起不了作用,道友们怎么劝告也不行,甚至上师怎么说、佛菩萨怎么说也不管了。一个人憋到了极限的时候,如果他自己不能掌握真正有力的对治方法,外人再劝导,也极难起作用,他要在这时候忍下来,没有比这更难之事,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勇进无同忍”——精进等修法没有能超过安忍的。 要对治破坏力最大的嗔恚烦恼,应该依凭各种教理,深入详细审观思维,运用一切办法,去修习调伏嗔恨心的安忍。这些殊胜的教理方便,作者在本品中作了系统的阐述。我相信通过这些系统地安忍窍诀,我们嗔恨烦恼最厉害的人,循照着一层层听闻思维下来,自己的嗔心定能渐渐消弱,乃至断除它的根,生起安忍波罗蜜多的功德。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如果一个人内心执持着嗔恚热恼,那么他的心意得不到宁静,身心的喜乐很难生起,而且会心烦气躁,坐卧不安。 内心怀着嗔恼的人,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宁静,他的心如同在火中受着烧烤一般,有着难以忍受的焦灼痛苦。由于嗔恚毒火的燃烧,内心恶念如锅中沸油,沸腾不息,根本无法平静。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平时再好的受用,此时也感受不到其中的快乐,身心从内到外,一点滴安适的感受也不会有。 一个人心怀嗔恼,他的一切安乐会被摧毁,立即陷入“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的状态。观察那些嗔心烦恼较重的人,就可以发现他们经常有这种痛苦。他们往往为嗔恚烦恼所摧动,与别人发生冲突,事过之后,一直处于愤懑之中;在言行里,经常体现出烦躁狂乱的情绪,所有安乐喜悦似乎都已经远远离开了他。本师传中说:生嗔心的人,脸一刹那就变得非常丑陋,纵然外表装饰了最好的饰物,也显不出丝毫庄严;他的宝床最舒适,也睡不安宁,辗转反侧如处荆棘中一样......。经常受到嗔恚情绪的刺激之人,大都会产生高血压、心脏病、胃病、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等不少疾病。 前面说“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福善”的过患,有些人也许会因无法现见而生疑惑,但对嗔恚这种可现见的过患,都会知道吧。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尽管有人能以名利惠施来依附他的人,但是,如果他容易嗔怒,反而会遭到受惠者的杀害。 虽然一个人财多位高,能经常给眷属施惠高位、财利,但如果他经常大发脾气,伤害下属的身心,最后下属不但不会报答他惠施名利之恩,反而生起反叛嗔害之心,将他杀害。翻开一些史料,可以发现有许许多多这类事件:世间的一些大人物,往往因自己的嗔怒不能克制,而导致下属的反叛,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内心嗔恚烦恼不断除,外面布施最多的名利受用,也不能摄受他人,成办自己的事业。佛说过嗔恚能“坏自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大发嗔恚之人,会毁坏自己的名誉,今生后世,别人都不乐意见到他。这种过患,作为一个要利益他人的修行人,必须要尽力避免。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嗔恚会导致亲人朋友对自己生厌烦,虽然自己施惠拉拢,他们也不愿依附。总之,如果心怀嗔恚,绝不会有安乐的生活。 性情暴躁易怒之人,如果不克制,他的亲人,朋友也会厌离、舍弃他,不要说一般的朋友,就是他自己的父母、妻室儿女,也会厌弃他。世间那些胸怀狭窄、性格暴戾的人,不会有人愿意去依附亲近,因为除了菩萨圣者外,没有人愿意忍受他人的嗔恼。人们常常说:“某某虽然是我的亲戚,但他脾气太坏了,一接近他,我心里就烦、恐惧,所以,还是离他远一点好。”这样的事例,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见到不少。 在藏文原颂中,“嗔令亲友厌”一句为“嗔令亲亦厌”。易嗔之人就连亲人都厌恶他,更何况他人呢?纵然他有很多财物,能经常惠施,亲人们也不愿去依附他,因为嗔恼者如毒蛇,不时地要伤害别人,有谁愿与毒蛇生活在一起呢! 一个心中经常怀着嗔恚的人,今生与后世都不可能存在安乐。他的内心时常为嗔火所烧痛,外面也没有一个人愿意与他共处,那他今生能从何处得到安乐呢?他的福德善根被嗔火所毁后,于后世中,也唯有恒时处于孤独痛苦之中而已! 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嗔恨之敌能招致如上所说的种种过患和痛苦。反之,一个精勤致力于消灭嗔恨烦恼者,定能在今生和后世享受安乐。 嗔恨烦恼敌招致的苦患,在第一至第五颂中分了隐含与现见的苦患两大类。隐含的苦患指“一嗔能毁千劫所积善”、“罪恶莫过嗔”,这些苦患我们虽然无法在当下现见,但依据圣教量和比量,也能非常明显的了知。可现见的过患,在上文中列有:意不寂静,喜乐难生,烦躁难眠,反遭受惠者杀害,亲友厌、不依,安乐不久住。当然,这是作者以简略的文字,概括性的总结出这几种,如果详细分说,嗔恨心招致的苦患其种类与严重性都是无法付之言表的,在《入中论》、《本生论》、《学集论》中,对此也有阐述。 对嗔恚的无边苦患,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清醒的认识。大家反复忆念,并且对亲身经历过的种种嗔苦进行剖析,如果对此能生起真实的了解,《入行论》中的忍辱铠甲,也就不用我再三苦口婆心的劝求,你一定能自动地去披上。 知道了嗔恨烦恼的严重苦患后,每个有头脑的人,当然要去消灭自己的嗔恨烦恼。但精勤灭嗔有什么样的利益呢?论中以“享乐今后世”做了概述。精勤灭嗔是指以种种殊胜的方便法,息灭断除嗔恨心。在下文中,将观察嗔恨之因、果、本体等,从各个角度深入细致的讲述这些方便法。如果能依照这些窍诀去摧毁相续中的嗔恨烦恼,那么今生中会过得非常快乐,来世也能享受由此而感召的安乐。此处的“享乐”包括享受世间的人天安乐,也包括出世间的无漏大乐。在《菩萨地论》中说:“修安忍者能摧伏嗔恨,故无有不乐,死时天人也会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般若摄颂》中也说:“披上忍辱铠甲者,蛮者毒箭岂能害,忍德化箭为花朵,彼人美名传四方。”等等,这些都说明修安忍者能得世间的安乐。在《亲友书》中,龙树菩萨说修安忍者“终得不退位,佛证可除嗔”——佛陀亲自说过修忍除嗔者能得到不退的果位;在《妙臂请问经》中也云:“修安忍者,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能圆满波罗蜜多。”这些教证说明修安忍者,能得出世的无漏大乐。 总之,嗔恨有如上所说的大苦患,而修安忍灭除嗔恨能得世出世间的种种安乐,能明白这些道理,我们除嗔修忍的决心就一定会生起来。但要摧伏嗔心烦恼,首先要了解嗔心生起的因缘,找到它的根本,方能有效彻底断除它。以下,开始分析嗔恨生起的因。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他。 他人强硬地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或是阻挠我想做的事情,遇到这些生长嗔恼的因缘后,嗔恨心便会盛发起来,毁灭自己和他人。 嗔恨心生长之因缘有两种,一种是他人“强行我不欲”: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他人却强行实施;另一种是“或挠吾所欲”:自己非常向往的事物,他人却横加阻挠。在颂词中将此二比喻成“不乐食”,即长养嗔恨烦恼的食物。嗔恨烦恼敌得到这两种“不乐食”——心意不悦的因缘后,便会增长它的身力,而摧毁我和他人的所有安乐。 “强行我不欲”与“或挠吾所欲”这两种情况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遇到了这两种情况,一般人内心自然会产生不悦的情绪,这种不悦意的情绪,如同嗔恨心台风的“温床”,它具足了形成台风的气压、温度,嗔心台风藉此便会蓬勃发展为不可抑止的风暴,摧毁它所触及的一切。 所欲不遂,而不欲来临,导致了不乐情绪的产生,这是爆发嗔恨的前因,“嗔盛毁自他”是它的果,这二者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大家一定要注意。举个例子,我们有些人打主意建房子,挖地基时要触及他人的围墙院子,便形成了矛盾。双方之间一个要“行我不欲”——他人想占领自己的“神圣领院”,一个要“挠吾所欲”——他人想阻挠自己“建房大业”,这时候,生长嗔恨心的前因便具备了。如果双方能明白这点,遇到这类嗔心生起之前因时,能注意到并提醒自己:这时如果不加对治,克制自己,嗔心将会炽燃,焚毁自他的功德善根,导致自他今生后世感受无边的苦痛......。以此而醒悟,立即以妙法对治,断除嗔恼增长的食物,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不良的后果发生。但修行不好的人,不能明白这些道理,他们会如同《天鼓经》中所说的那样:“分别薪所生之嗔恨火,最终焚毁自他一切,导致一切祸害。”也就是说他们会不断地回想执着不悦意之事,以此而不断给自己的烦恼敌投喂“不乐食”,最终导致“嗔盛毁自他”的可怕后果。我们去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类似的事情,其因时时刻刻就潜藏在自相续中,也不时会有可能在身边发生。 故应尽断除,嗔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所以我应尽全力,彻底断除滋养嗔敌的“粮食”(即不乐意),因为这个怨敌除了伤害我外,再不会有其它的事了。 认识到不乐意情绪是滋长嗔敌的“食粮”后,我们便可抓住这个根源,彻底铲除或有效地预防嗔恨大敌的危害。虽然凡夫人很难做到安忍,但只要能掌握本论在此处宣述的殊胜窍诀,断尽不乐意情绪,修习安忍并非很困难。 一般人生嗔恨心,往往是因为他人的言行对自己有所触犯,以此而产生了不乐意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基础上,嗔恨心才会滋生。如果没有不乐意情绪,嗔心不会无缘无故而生起。而这种不乐意情绪,在刚刚开始时,并不是那么厉害,我们如果能稍具正知正念,掌握了一些对治方便法,去克制、平息它,也就会容易。 不乐意情绪,其根源是我执与我所执,执着越强的人,生起不乐意情绪的机会便会越多。那些嗔恨烦恼特重的人,他们对自我与外境的执着特别强,一旦遇到逆境,马上就在内心生起不乐情绪,而且这种情绪随着他的执着会不断滋长,就象往火炉中不断添干柴,火也就越来越旺;同样,不乐意的心态越严重,最后的嗔火也就会炽盛至无法抑制的程度。 我们如果具足出世的智慧,我与我所执淡薄,不管遇到什么逆境违缘,别人给自己制造了怎样的挫折伤害,也不会有太大的不乐情绪产生,嗔火也就生不起来。当然,作为凡夫之时难过的心念肯定会有一些,但以正知正念调治自心,将注意力从执着分别念上分散,尽量保持平静,那样也就会顺利地安忍下来。比如说我手里这个保温杯,让别人强行拿走了,如果我开始就不把它当一回事,了知它只是梦幻中的假相,就象在梦中有人抢自己的财物,知道是梦后,怎有可能生起不乐情绪呢?即使不能了知一切法是无生的空花幻影,只要我们保持豁达坦荡的心怀,不乐意情绪也是不那么容易生起。杯子让人拿走了,没什么,杯子总会有不在的一天;房子让被人占了,没事,以后有条件自己再修;亲戚朋友让人伤害了甚至让人杀了,也没什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总要死,我尽自己的责任修佛法超度他们就行了;别人来杀自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业报成熟了,这幕戏剧该上演了,我自己一生能好好的学佛,也该满足了......。能做到如此,嗔火是无法盛燃起来的。 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有太大的执着,心怀也不能保持豁达:“这是我的财产、我的名誉、我的权利......,他这样做、这么说,全都不对,全都是对我的伤害......。”一个人总沉陷于这样的心态中,就会变成刺猬一样,处处与他人产生冲突。 嗔恨烦恼是八万四千烦恼魔军中非常厉害的魔王,修行者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平时作充分的准备,不然它就要给我们突然袭击,制造众多的违缘痛苦。而平时的准备工作,最好的莫过于闻思修习《入行论》中所阐述的窍诀,这些窍诀是摧毁铲除嗔恨烦恼魔头的智慧猛将。 以正知正念,以梦幻慧观,保持坦荡无执的心境,彻底断除嗔敌的食粮。经常能如是修习,那么你就会很快圆满安忍度的修习。我平常要与许许多多的人打交道,也就要经常做这样的观修:如果有人拿着一把刀来砍我,我一定要安忍不动,即使他将我弄得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我也要修习忍辱。这不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给你们说好听的话,过去我一直就这样发心。假使真实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不敢说完全能做到如此,但自己现在这种发心是坚定的。如果你们在平时也经常做这样的观修,那么一旦遇到违缘,心境就易于保持平静,不乐意的嗔敌食粮也就不会轻易生长。这些方便法门希望大家详详细细地听闻思维。 嗔恨心的敌人,如果不去断除它的粮食,予以彻底消灭,反而不断给它喂食,使它的身力得到增长,那么它就会用尽一切恶毒的痛苦在今生折磨我们,在我们死后,更是毫不留情的将我们扔进三恶道火坑。它唯一的工作便是残害折磨我们,只要存在,它对这份专职工作一定会非常卖力,尽心尽职;只要我们在相续中,投喂了“不乐意”情绪这种食粮,嗔恨心便会藉此致我们于不乐的处境。嗔恨心如同一棵毒树,专门吸取“不乐意”的毒液,而长出“不乐”的毒果,从它的起因到果实,都是不乐意的恶毒。对这样的毒敌,如果还要不停的去投喂粮食,那真是愚昧之极!嗔恨心如同黑暗,只要有它存在,安乐的光明绝对不会存在,因此,我们要深刻地反省,时刻不忘断除它,断除它的食粮! 遭遇任何事,莫挠欢喜心, 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无论遭遇到任何逆境违缘,都不要扰乱欢喜的心境,因为忧恼心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人失坏许多有益的善行。 人生的旅程,不会永远是那么平坦宽畅,风和日丽,作为因善恶业力交杂而投生的人,不可能不遇到一些逆境违缘,特别是修持佛法时,更是充满着种种不顺遂的惑业和魔境。在遇到这些时,修行人千万不可扰乱自己的欢喜心。所谓的欢喜心,是不乐意相反的心态,包括种种因世出世间善法而引生的愉悦安乐心。在《无尽意经》中,欢喜心定义为随念佛法而生起的信心和胜解心。 作为一个修行人,保持欢喜心非常重要,这其中有许多深妙的道理。浅层次来说,如果一个人总能保持着平和安乐的欢喜心,则不易为外境改变,做事情能高度专注,易于成功;如果总是闷闷不乐,修法做事自是无法顺利进行,就连身体也会弄得病羸不堪。丹增活佛写了《如何面对痛苦》,大家看了都很有启发,我想还应该给大家写一本《如何保持快乐》,让大家修持保持快乐的法门,象古代的大修行人一样,在任何环境中,都过着安乐无比的生活。我们都看过密勒日巴尊者的传记。尊者在山中修行时,无衣无食,一个朝拜他的僧人见到后,以为尊者生活很痛苦,哪知尊者不分昼夜浸润在佛法甘露中,“老密随心所作事,皆在大乐法界中,......。”随口吟出的《八种快乐歌》,其中阐述的快乐,他人是难以品尝到的。以前毗卢渣那大译师遭人迫害流放时,也唱过修行人的快乐歌。这些大修行人,内心安住于对佛法的胜解信心中,一生都保持着快乐心境,外境如何险恶,也无法损减、动摇他们的修行。一般的凡夫虽无法达到这种高度,但在遇到痛苦时不能过于厌烦,遇到安乐时,也不能过于贪执,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月灯经》中说:“若遇安乐境,不应起贪欲,若遇痛苦境,亦不生厌烦。”能保持平等的心态,我们的生活就会安乐而圆满,修行也必定会日日增上。 遇到违缘时,如果让忧恼不乐的情绪侵蚀自心,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引生更大的烦恼,甚至嗔心大发,彻底破坏补救、改变的机会,也失坏多生累劫所积的善行,当下与将来的生活都陷入痛苦之中。我们大多有过遇到违缘的体验,比如说生病,患病之后,如果为病苦而忧恼,对治疗疾病不但无有益处,反而会使病情加重,服多少药都起不到作用,慢慢就会发嗔恨心,恨病魔非人制造障碍,恨医生不给自己好好治疗......结果越来越糟。相反,如果在遇到疾病时,仍保持豁达、欢喜的心境,即使是重病,也会变得轻微起来。 《入行论大疏》中说:“如果别人来砍我的头,不但不对他生嗔心,也不能失去自己的欢喜心。”要做到这点,现在我们许多人都有困难,但面对一些小小的挫折痛苦时,应该是能够依教奉行。别人无意之间的冲撞,一些风言冷语,一些无关紧要财物被拿走,一记耳光,乃至在头上敲几个包等等,面对这些,如果不能忍受,让忧恼侵入相续,那么忍辱波罗蜜又从何谈起呢?如果不让这些挠乱自己的欢喜心,外境的逆缘便会极大地帮助自己修心,变成极好的增上缘。 每个修行人,随自己往昔的业力,在修法中难免要遇到一些逆境、困难,这种时候,正是检验自己修行的机缘。藏族人的俗话说:“在快乐的时候,大家都象是修行人,遇到挫折时,各自的烦恼就会露出来。”这时候,可不要生忧恼,特别是男众,“男儿有泪不轻弹”,一边大发雷霆,一边挥泪大哭,那可是软弱、心理崩溃的表现。 世间人的痛苦违缘,要比修行人大得多,可是那些保持着轻松愉悦心境的人,他的生活相对别人来说,是很安乐的。有一次我去朝礼拉萨,住在一家很大的私人旅馆里,旅馆的旁边住着十几个乞丐,白天他们到处乞讨,到了晚上,他们就在一块唱歌跳舞,过得特别快乐。可是旅馆里老板与我交谈时,谈吐的全是担忧、苦恼,好象他完全沉浸在悲惨生活中。我当时非常感叹:人的苦乐确实不在外境,而是在于内心对生活的态度啊!一些世间人尚能以开朗的心态将困难转变为安乐,我们修行人有更为殊胜的窍诀,为什么不能呢?《宝积经》中说:“若心得自在,诸法亦自在。”能保持欢喜而自在的心境,则于诸逆境中,自然远离引发嗔怒的忧恼情绪,而一切外境困难也就变得无关紧要。 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如果事情还可以补救,为什么不保持欢喜心呢?如果事情已无法可施,生气忧恼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一颂是作者教导我们对待逆境的正确心态。自己在生活修行中遇到违缘时,应仔细、冷静地观察,如果事情尚可补救,那就不应该生气忧恼,而应为不幸中的万幸,或说为绝处逢生而高兴,保持轻松专注的心态去尽力进行挽救工作。如果事情已经到无法补救的地步,那更不需要生气忧恼了,因为那样除了伤害自己外,还有什么用呢? 这种方法或许你们以前知道一些,但是这不是了解后就可以了,而是需要真正运用到日常中去,将修行与生活结合起来,反复锻炼才行。比如说现在有人给你浇了一盆凉水,在这种时候,一般人的反应自然会是为此而惊慌愤怒,要怨恨嗔责对方甚至与对方吵架、拼斗起来,其结果只有是引发更多的痛苦。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能在这种时候,冷静地观察:噢,幸好不是开水,这没什么大事,只要马上擦干,换一件干衣服就可以补救了;如果与别人争吵,既伤害他人,自己也会为此感受痛苦,现在也会多挨一点冻......。马上心平气和的跑回去换衣服,其结果会是风平浪静,如果自己修行不够,这类小问题的后果却是越闹越大。世间的许多矛盾都是因小事而起,去年在我的家乡,有人为一百五十元钱的地毯而诤论不休,结果杀死两人。假如世人都能掌握此处所述的处事方法,从国际大战到家庭风波,无疑会减少许多。 根霍仁波切在本论的讲义《文殊上师教言》中说:“如果事情发生了,象青稞撒在地上,你还可以拾起来,那就不必要去为此而失去欢喜心;如果事情象打烂了的碗一样,无可补救,那你再嗔恨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个比喻如果大家能时时记住,生活中许多麻烦就能避免。在很小的时候,我有一次不小心打烂了一个碗,母亲为此而很生气,我就说:“母亲,我已经做错了,你再生气碎碗也不会合起来,以后我注意,不再打碎碗了......。”因为自己对这些生活、修行智慧有一些认识,此生中也就以此而顺利度过了许多违缘逆境。希望你们能反复诵持,观修这个窍诀,如果在面对违缘时,能娴熟地运用,则哪会为逆缘而“嗔盛毁自他”呢? 庚二、(修安忍)分二:辛一、认嗔境;辛二、真修安忍。 辛一、(认嗔境): 不欲吾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反是。 我不乐意自己和亲友遭受痛苦,为他人轻蔑,听受当面的粗恶语与背后毁谤的卑鄙言词;但是对于敌人却刚好相反。 在进入“真修安忍”前,我们要先对自己嗔恨境进行分析。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生嗔的原因为他人“行我不欲”与“挠吾所欲”,该偈从不欲与所欲的对境上,再进行阐述。 有我执的凡夫众生,他们不希望、不乐意的对境,总括起来,不外乎有四种:历苦、遭受轻蔑、闻受粗语、鄙语;而且由于众生强烈的我所执,他们对自己的亲友眷属,也不希望遭受这四种不欲之境。如果自己和亲友遭受到这些不欲境,马上就会生起忧恼,大发嗔恚。相反,有我执的凡夫,对仇敌有“敌对”、“相反面”的分别念,因而总是希望敌人得到这四种不乐境,如果有人阻碍敌人遭受这些,他们也会因此而大发嗔恨。从字面上解释本颂的内容,就是上述的八种不欲与四种所欲,共十二种嗔境。 再深入本颂的内容,详细地分析,有些讲义中说可分为三十六种不欲境与三十六种所欲境。从不欲上分析,自己不欲历苦、遭轻蔑、闻受粗语与鄙语;不欲自己的亲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语与鄙语;不欲敌人能避免历苦、遭轻蔑、闻受粗语与鄙语(或说不欲敌人得到这四种不乐境的反面:安乐、受尊重、闻受爱语、敬语);这十二种不欲境各从时间上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得出了三十六种不欲境。从所欲上分析,自己希望得到安乐、尊重、闻受爱语、敬语;对自己的亲友方也是如此;对自己的敌方,希望他们历苦、遭轻蔑、闻受粗语与鄙语;这十二种所欲境,各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这样共三十六种所欲境。 我们了知这72种嗔境后,可以细细地对照省察,自己对哪些有特别的执着,找出自己生嗔之根,便可全力以赴去断除。 庚三、(恭敬有情)分三:辛一、观想福田而恭敬;辛二、观想佛喜而恭敬;辛三、观想害利之果而恭敬。 辛一、(观想福田而恭敬): 本师牟尼说,生佛胜福田。 常敬生佛者,圆满达彼岸。 本师释迦牟尼佛说:佛和众生都是殊胜的福田。经常恭敬供养诸佛与众生的修行人,能圆满二资抵达正觉的彼岸。 大乘佛弟子对众生不但不能嗔恨恼害,而且进一步要以恭敬心去对待。本师释迦牟尼佛曾于《净愿经》中说过:“我依靠众生如来之福田,获得不可思议之功德庄稼。”《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也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如来而为华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大乘行人要成就佛果,必须依靠众生和诸佛才能积累资粮,这就好象农民要获得粮食,须依赖肥沃的土地去耕种一样。正是因为如此,世尊在许多经典中作过教示,众生和佛在菩萨的修道过程中,都同样是殊胜的福田,故一切希求无上菩提者,应当尊敬众生。 此偈前两句是援引教证来成立这种观点,后两句是从理证上来说明。在佛教史上有许多大乘佛子,他们在修道过程中,恒时恭敬承侍一切众生,同时也恒时恭敬供养十方世界中的如来,依靠这两种殊胜的功德福田,最终成就了自他的圆满利益,这些客观事实是“生佛胜福田”的有力证明。无论去看哪一位成就者,他们都是遵循世尊所指示的真实道,依诸佛如来和广大众生的殊胜福田,圆满福德智慧资粮而成就二利的广大事业。因此,如果我们也想成就二利,必须依照世尊的教导循前人的足迹,对众生与诸佛以平等的恭敬心去承侍。 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 就修行所依的助缘来说,佛和众生同等重要。如果敬重诸佛而不敬重众生,这种言教与做法是不应理的。 在大乘行人修持过程中,自初发菩提心到最终圆满佛果,其间诸佛圣尊当然是至关重要的所依助缘,这点我们佛弟子都会了知。但是,很多人却不清楚,除了诸佛圣尊外,三界芸芸众生对修行菩提的作用有何等重要。从修行所依助缘的角度而言,众生与佛作用是相等的,每个修行人都必须平等去尊敬。而许多人不明白这点,只知道尊重佛陀,却不尊重众生,这是非理的观念与行为。 修持佛法的究竟目的,是为了圆满福慧功德,得到圆满二利的佛果。在这个过程中,修行人必须要得到如来的加持,依如来的教导去行持,这一点是根本。但从发心、积资粮、证果位的过程上看,这些过程中众生也是必不可少的助缘。在发菩提心时,发心者要如实观行:“为利众生愿成佛!”如果没有众生,发心便无由可起;再者学道积资粮的过程,需要修习六度四摄等菩萨行,如果不依靠众生,布施、忍辱、四摄等等,也就无从下手;最后要获得圆满果位时,还是不能离开众生,否则成佛的事业无法圆满。因此,从修法所缘去衡量,诸佛如来和众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是修行所缘中须平等重视的助缘。 如果没有佛陀引导,众生如同迷途于旷野的盲人,根本不可能从三界轮回中得到解脱,但如果不依靠众生,那我们菩提树之根就没有了。如《华严经》中说:“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不依众生,谁也无法生起大悲菩提心,而成等正觉。龙树菩萨也说过:“众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众敬如师。”众生是趋入菩提之根本助因,如果想得到佛果,即应当把一切众生与自己的上师一样恭敬承侍。 有些人不明白这些道理,他们对佛像、佛塔等非常尊敬,每次见到都要五体投地的顶礼供养,但看到众生时,尤其是见到形像上恶劣的有情,马上就生厌烦心,甚至要生嗔恨去讥谤伤害。这种做法与他们所求的菩提完全背道而驰,也不是佛弟子应有的行径。修学佛法的目的,无非是解脱成就,如果舍弃了修行道中与佛无异的众生功德源,那就会如同只有一个轮子的大车,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菩提大道上前进。作为佛弟子,恭敬利益有情是基本的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尊重佛陀而不尊重众生,那么他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而“敬佛不敬众”,也决不是内教的教法与行为。 非说智德等,由用故云等; 有情助成佛,故说生佛等。 我并非说众生与佛的智慧功德相等,而是由二者都有助成佛果的作用故说二者相等。恭敬有情是成佛之根本助缘,所以说众生和佛是相等的。 或有人辩驳说:众生虽是福田,但在智慧功德上与如来相差悬殊,怎么能与佛同等去恭敬呢?佛陀如同金刚宝,具足庄严万德,但众生呢,如同瓦砾,遍地都是,这二者的差距如此明显,怎么可能会平等呢? 此处所说的相等,并不是说众生与佛陀在智慧功德方面相等,而是针对二者在修道中的助道作用而言。《量理宝藏论》中说,所谓的比喻和相似,是从某一特定的方面而言,否则在广大世界中,哪里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呢?在此也只是就助道作用而言,众生与佛是相等的,因而我们应平等地敬重。如果就本身的功德智慧而言,佛有三身五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具足恒河沙数般的无量功德智慧,这些功德众生显然尚未证得。虽然在本身功德上二者有天壤之别,但从修道的过程上看,这二者都是必须依赖的助缘,都是生长功德的殊胜福田,二者在这点上并没有高下之分,而是平等的。 在释迦牟尼佛的本生传中,可以看到佛陀在行持菩萨道时是如何恭敬众生的,特别是当他转生为常不轻菩萨时,他将每一个众生都与佛一样去恭敬对待,以此而积聚起巨大的福德资粮。如果一个修持菩萨行的人,对诸佛圣尊非常恭敬随顺,面对众生,却是置之不理或轻蔑不敬,这样的人,他怎么积累福德资粮,怎么会利益众生呢? 一切菩萨行愿之总集是菩贤十大行愿,而十大行愿之一的随顺众生愿中说要于所有的三界众生平等恒时随顺:“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作为菩萨道的行人,如果不能遵守这条根本的准则,那他只能算是相似的修行者或说伪法相者而已。 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 敬佛福德广,亦因佛尊贵。 心怀慈悲去供养有情的福德无边,那是因为有情是尊贵的悲田;敬信佛陀的福德广大无边,那也是因为佛陀是尊贵的福田。 在修道过程中,众生与佛一样,具有对积资修行的助进作用与特质。修行人如果心怀大慈大悲去供养承事众生,就会积累广大的福德,如果以恭敬信心承事佛陀,也会有不共的功德。从此过程中去看,二者同样具有尊贵特质,都能增上修行人的功德。如果众生没有这种帮助我们成佛的尊贵特质,就象石头柱子一样,我们去对其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它没有作为殊胜福田的特质,那样一点功德也得不到。而实际不是如此,修行人去敬信供奉佛陀,立即就可得到广大福德,而以慈心去供养有情呢,同样可以积累广大福德,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因果规律。 关于此偈前两句,其余注释中有不同解释。甲操杰大师的注释中,此偈前两句译为“供慈心者福无量,缘境有情殊胜故”,意为供养具慈等四无量心禅定的有情,能获得无量福德,因他们是殊胜的世间福田。佛经中也说:“谁人供养住慈无量心禅定者,彼功德是不可思议。”此说明住慈无量心的有情有超胜的能力,否则他入定不入定对积累资粮不应有不同。正因他住于殊胜三摩地时有特殊功德,所以我们在此时供养他可迅速积累大福德。《俱舍论》中也说:虽然不是殊胜圣者,但父母、病人、尚未证果之最后有者,与说法之上师,对他们作供养,其功德也不可计量。这些,都证明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凡夫众生也有作为殊胜福田的不共能力。平时,人们对佛陀圣尊作供养,能得到无比的大福德,但对凡夫父母、病人等供养,正因为他们也有不共的特质,我们也可积累起无量的福德,二者在帮助积资这点上无有差别,因此说众生也具尊贵的性质。 我们大都知道,信仰、供养佛陀三宝,是修行道上积累广大资粮的方法。《法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花,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对佛作供养,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这点很多人是没什么怀疑的,但对于依靠众生积聚资粮这点却有许多人不太明白。对凡夫众生作恭敬发心,同样能得到广大无边福德资粮,希望大家都能知道。《父子相会经》云:“一切众生界无量,发心功德亦无量。”众生也有帮助积资成佛的尊贵特质,我们理应对众生也与对佛一样平等的恭敬。 助修成佛故,应许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无边功德海。 因众生是帮助修行人成佛的因缘,所以在这点上应承认众生与佛是相等的。然而众生的功德完全不能和诸佛的无边功德海相比。 在“助成佛道”的作用上,众生与佛相等,这点在上偈作了分析。大家都应知道,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而修习大悲,除诸佛圣尊的加持引导外,必须依赖轮回众生这种对境方可生起。文殊菩萨于《伽耶经》中说:“天子,诸菩萨行,大悲发起,有情为依。”依利益广大众生的发心、正行,修行人方可积聚广大的福慧资粮而证悟佛果。诸佛如来和众生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既然都是必不可少的助缘,因而要平等地恭敬。大家对此必须以智慧去观察思维,方可生起定解,这个观点在我们相续里如果不扎根,要修行成就,那只是空想而已。有些人可能初次看到“应许生佛等”这句话时,心里有很大的怀疑,但你如果没有对论中的内容仔细抉择,先不必轻率地下结论去否决。经论中的问题需要严密细微地论证抉择,而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去下定论:啊,这个观点有点勉强吧,众生有业和烦恼,怎么与清净的佛陀相等呢......。这样胡乱定论,只有造谤法罪而已。所以,大家对这些问题需要细心,以因明、中观的抉择方法来判断,不要以自己的分别念去自作聪明。本论在此提出“生佛平等”的观点,前后用了八颂,各从不同角度与深度作了剖析,我们循之去反复深入的观修,也一定能得到受用。 “生佛平等”是在二者助修作用上而言,在本身功德上,二者当然有很大差距,佛陀的无边功德事业众生无法相比。很多佛经中说:“一切凡夫、阿罗汉、菩萨尽其全力,也不能如实了解测度佛陀功德的千百分之一。”如《抛石经》中说:佛的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的是舍利子,即使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都充满舍利子那样的智者,其智慧总集起来也不能及佛智的百千万亿分之一。而众生由业和烦恼的缠缚,转生于轮回苦海,福德、智慧贫乏,更无法与佛相比,《实语经》中也说:“戒定慧功德,无人比拟佛。” 唯佛功德齐,于具少分者, 虽供三界物,犹嫌不得足。 唯有佛陀圆满了最胜的断证功德,若谁具有佛少分功德,就算供以三界内所有的宝物,仍然是不能相称的。 在解脱道上,唯有佛才圆满了所有的断证功德。《入中论》中说:“如净虚空月光明,生十力地复勤行,于色界顶证静位,众德究竟无与等。”历五道十地证得佛果时,究竟圆满了断证功德,这些功德唯有佛与佛才等,十地菩萨也尚有差距,而其他地道的菩萨、阿罗汉等圣者更是无法可及。佛陀具无量智慧,其教法也高深莫测,如唐太宗阅《瑜伽师地论》后对大臣们说:“佛教广大,犹瞻天瞰海,莫测高深。”现在有些人愚昧无知,根本不知道这点,而将佛与所谓的神相提并论,甚至谤说佛的功德如何如何,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经论教证,对这类邪说也就能彻底破除。 象佛陀这样的功德大海,谁要是仅仅具足一滴的功德甘露,具足佛陀一毫毛孔中功德之千万亿分之一,有了这样功德的人,那么即使以三界中所有的宝物妙欲去供养他,也是仍嫌不足。这并不是夸大其词,我们都诵过《金刚经》,经中说何人诵习佛陀的教言乃至四句、一句,其功德也是无法思议的,甚至远远超胜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供养诸佛的善法功德。《华严经》中也说:“倘若见闻佛,获得无量德,灭除一切障。”对这样的功德大海,哪怕仅仅是最微小的一分,用尽一切世间的妙欲去供养,也是不能与之相称的。因为三界宝物再多,也只是有漏而暂时的法,但佛的功德是无漏而究竟的。而实际上每一个有情,都有帮助成就这种功德的能力,以此我们完全应该去恭敬供养有情。 有情具功德,能生胜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应供有情。 每一位有情,都有引生殊胜佛法的功德,单单因这份名符其实的功德,就完全值得去供养。 虽从自证功德方面说,佛与众生有很大的差别,但众生也具有很深奥的能力,这就是——能引生殊胜的佛法功德。要成就佛果功德大海,必须依赖众生助缘,依靠众生特殊的助道能力,修行人方可顺利成就发心、六度四摄等菩萨行,成就圆满的佛果功德。 众生帮助修行人证悟佛果,在形式上当然不会象佛那样,作为修行人的主动促进、引导力量,但是众生也有其不共之处,他们能作为修行人的所缘境,有力助进修行人的向道之心与修持,使修持者得以积累资粮,圆满断证功德。《华严经》中也说过,众生是菩提树王之根,菩萨以大悲甘露浇灌这个根本,方可成就如来花果。以众生这分实实在在的助成佛果之功德,完全值得至心恭敬供养礼赞,如果对此不予以足够的重视,那么我们的菩提大树就会无有根基,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得到证悟成就的果实。 佛和众生在帮助修行人成就方面,相辅相成而缺一不可,在此意义上,对众生恭敬、供养,恒时随顺都是应当的。如果众生没有这种能力,那么佛陀为什么会说以随顺众生,六度万行而成就佛果呢?凡夫众生表面上看来很卑微,尤其是造损害恶业的怨敌,表面看来非常恶劣,然而在实际上这些都是帮助修行人成就一切功德之因,如同核桃,表面凹凸不平很不好看,但里面却有着美味可口的果仁。如果只看表面,而失去其实际的功用,那么这不是一般的愚痴,而是断毁解脱功德至命的愚痴行为! 辛二、(观想佛喜而恭敬): 无伪众生亲,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何足报佛恩? 诸佛是众生无伪的亲友,唯一关心的就是利益众生。因此,除了令诸佛所护念的有情欢喜外,还有什么方法能报答佛恩呢? 修行人为了报答佛恩,令诸佛生起欢喜,最好的方法就是令有情生起欢喜心,因为诸佛如来显现于世间,其唯一愿行就是利益众生,救度众生出离三界轮回。佛已证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观三界众生如唯一爱子,龙树大士在《亲友书》中称佛陀为日亲,其意是指佛陀的慈悲光明如同阳光一样普洒一切有情,是一切众生的无伪无偏至亲之导师。世间的亲友,只是以自己贪爱心出发,而偏爱着亲友眷属,这种亲情是自私而不可靠的。净除一切无明烦恼,证得无二实相,能以平等利他心去救度一切有情的佛陀,才是世间一切众生的无偏亲友。 佛陀为三界众生的无偏至亲,唯一依怙,他唯一所行的便是利益众生。恰美仁波切在极乐愿词中说,佛陀无时不刻地关注着众生的心,乃至对众生的一刹那分别念,佛陀也在慈悲关注着。佛陀如是时刻不离的在加持乃至化身为微尘利济着众生,这份恩情无论用怎样的言说,也无法表达。如果佛陀在以前没有以无偏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去捐躯献命,以种种难行苦行而成就佛果,赐给众生甘露法药,那众生只有无限期的沉迷于轮回黑暗之中。而我们现在走上菩提大道,见到解脱安乐的曙光,这完全是佛的恩德。若要报恩,那么除了依教奉行,尽力利益众生,让众生得到安乐外,还有没有报恩的方法呢?确实是没有的。佛陀已圆满了福德智慧一切功德,如同金轮圣王在世间受用一切无缺,凡夫却如同乞丐一样,要用其它方法去供养报答佛恩,根本报答不了。这点我们应该明白吧,金轮王哪会需要乞丐的一点财物受用呢!但是诸佛视三界众生如同爱子,而愿他们都离苦得乐,修行人如果在这方面去努力,尽一切力量让佛的爱子欢喜,那么佛陀一定会感到欣慰,这才是报答佛恩的唯一方法。《楞严经》中说:“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将成佛度尽众生的心愿,去付诸实际行动,供奉微尘数的诸佛,这才能算是修行人的真正报佛恩德。 大家想想,如果某人对自己有大恩德,而他对自己的爱子特别慈爱,如果损害了他的爱子,那他怎么会欢喜呢。有许多人对这个道理似乎不明白,他们对佛陀非常尊敬,口口声声要报答佛的救度之恩,然而在实际行动中,却是对佛的爱子——三界众生处处不满,甚至生嗔恼害,这样怎么能算是知恩报恩的人呢?有无量众生正陷于烦恼痛苦之中,而只要我们伸出双手,就可以使很多众生摆脱一些痛苦,这才是真正的报佛恩。明白了这点后,希望大家真正能从内心生起恭敬有情、安忍众生损恼的心念! 利生方足报,舍身入狱佛, 故我虽受害,亦当行众善。 既然只有用利益众生才足以报答,为众生舍身以及入无间地狱的诸佛之恩德,那么就算我受到了众生无故的伤害,亦应当安忍无怨,广行诸善。 佛陀为了利益众生,曾修过无数次的舍身苦行。在转生为月光国王时,他发心将自己的头施舍给别人,当时他说:“我于鹿野苑已经上千次布施过自己的头。”为了众生的安乐,佛陀毫不顾惜自己最珍贵的身体、生命。为了众生的利益,世尊也曾以自己愿入地狱的决心去代众生受苦,如世尊在转生为大悲商主时,为了不让短矛黑者造杀业而堕落地狱,以无边的大悲勇气,宁愿自己去代受地狱之苦,也不愿让短矛黑者去造杀死五百名菩萨的恶业。在《大乘密意经》中说:“不畏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而求解脱。”世尊在因地所有努力,其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解脱与利益一切众生,哪怕是面对地狱,也毫不畏惧,而不是为了自己生天与自身的安乐。佛陀以如是难行苦行,令诸有缘从轮回迷网中苏醒过来,对这份无比的大恩德,除了奉行佛的教言去利益众生,去实现佛的唯一心愿,其余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报答。 因此,作为佛陀的后学者,无论受到众生什么样的伤害,也不能忘记这点。为报答佛的恩德,不管受到何种违缘折磨,也不能对众生造恶业,以嗔恨烦恼去对待他们,而是应以忍辱回向善根等善法去利益他们。以德报怨,是佛弟子的基本行为准则。大家对此从理论上也许都能懂,但在实际行动中,能不能做到这点呢?各位请详细观察自相续,也应从内心作好准备。我们虽然暂时不能象佛陀当年那样舍身去利益众生,但遇到众生的打骂伤害时,如果自己有坚定的誓愿,而且能时刻牢记,不让自己的无明恶习发作,那么要修持安忍并非有很大困难,对众生的清净善心也能生起来。但很多人总执着有实实在在的自我、他人损害等,内心稍觉不悦,就认为这是他人外境的过错,以此而导致许多冲突。假如人人都能学好这些安忍的修法,那么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许多问题也就会自然地平息了。 诸佛为有情,尚且不惜身, 愚痴骄慢我,何不侍众生? 尊贵的怙主诸佛为了利乐有情,尚且不惜自身;愚痴的我,为何这么傲慢,不去象仆役一样恭敬承侍众生呢? 诸佛是三界众生最尊贵的怙主,但他们乃至在轮回未尽、众生未空之前,始终不顾一切财产、眷属乃至身命善根等,只要能让众生得到利益,这一切没有一种舍不下的。但一般的凡夫虽然非常卑微低下,对众生却非常骄慢,也非常自私悭吝。众生很需要的东西,自己即使有很多,却还是舍不得布施;众生很需要帮助之处,自己即使有能力,也会袖手旁观,还自以为尊贵,自己不能为众生服务,而只能让众生为自己服务,这都是愚痴无明覆心的表现。佛陀作为三界的最上导师,其福慧功德之尊、威势之大,凡夫众生相比之下无异于是萤光对日月。但佛陀以三界应供之尊贵身份,尚不惜为众生谋利而奉献身心一切,我们如此卑微的凡夫修行人,又有何可骄慢之处,有什么理由不象奴仆一样去恭敬承事众生呢?追究其原因,无非是无明愚痴在作怪而已。大家都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亲自做过许多为大众服务的工作,如为病人清洗,参加染衣、制袈裟等集体劳动,后来的高僧大德们也是如此,虽然他们福慧圆满,但在任何人前没有傲慢,一生中勤勤恳恳,为众生的利益而鞠躬尽瘁、舍生忘死。我们无论去看任何一位高僧大德,他们在众生面前都没有居功自恃的表现,而是以“恒为众人仆”的态度来对待众生,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凡夫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如是恭敬众生呢?藏族人有句民谚说:“人越愚痴,就会越傲慢。”凡夫由于愚昧无知,骄慢烦恼的作祟,总以一种自高自大的态度去对待众生。平时不但没有为众生服务的思想,在遭受到伤害时,更以为这是众生“犯上作乱”,他们这些小人物竟然敢伤害我这样的“大人”,于是便勃然大怒,大发嗔恼。 作为大乘佛法的学人,现在必须要把这个根本问题弄清楚,在心相续中建立恭敬众生、舍弃自身利益众生的信念。为求自利而害众生是世俗小人的作法,而牺牲自我为大众谋利,这是大乘修行人基本的行为准则。凡夫沉溺在轮回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我执,如果大家现在还不放开这条轮回之索,干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我的修行,我的学习,我的解脱,我的成就,我的事业......。有这种想法,那就证明你还没有趣入大乘。希望诸位在这个基础的利他心上多下功夫,不要总以自我圆满为中心,如果有一种忘我利他的精神,天龙护法都会恭敬护持,周围的人也会尊敬你,许多事情自然会圆满,并不需要你去刻意追求。 《学集论》中说:“我属于众生,所以自己乃至擦拭身体等行为,都应为利益众生所需而作。”在座诸位都发过菩提心,也都是属于众生的,既然都发过这样的誓言,于实际行动中,应当如法的去承事众生。这就好象自己为了衣食利益已经与某人立下了契约,去做他人的仆役,那么自己肯定要去老老实实地为他们服务;我们也都是为了自他成佛的大利益,而将自身献给了所有的众生,因而自己也应象诸佛菩萨学习,断除傲慢愚痴,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众生的利益而不惜自身一切去努力,以此报答诸佛的大恩。 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 悦众佛愉悦,犯众亦伤佛。 众生幸福快乐,诸佛也就会示现欢喜,如果众生遭受苦害,诸佛就会悲伤难过。因此我们使众生欢喜,诸佛也会欢喜,倘若恶意侵害有情,也就伤害了诸佛。 诸佛圣尊视一切众生如同爱子,如果爱子享受安乐,身心欢悦,诸佛对此也会示现欢喜,如果众生受到苦害忧恼,诸佛也会为之悲伤。布布达论师在讲义中说:“众生供养佛陀也好,砍杀佛陀也好,在实相上这一切都是平等的,佛陀不会有差异分别之心,但在显现上,佛陀也有欢喜、也有悲伤。”这一点,在《百业经》、《贤愚经》、《百喻经》等经典中,都可以看到,在律藏中,也可看到佛与眷属们谈话时,有时佛生起欢喜心,赞叹比丘们的功德;有时佛也表现出不满,指责弟子们的过失;有时侯,众生为造恶业的果报成熟,而痛苦哭泣时,佛也会斥责:“造恶业时,你高高兴兴,现在受果报时,你还有什么哭的。” 如果要报答佛恩,得到佛的慈悲智慧加持,唯一办法就是让佛生起欢喜心,如果佛不欢喜,那么我们没有其它办法得到加持。比如说,我们在上师前要求得加持与智慧,就要让上师对自己生起欢喜心。上师在本性上与佛陀一样,不会有欢喜不欢喜的分别心,但是在缘起显现中,上师也会有欢喜与悲伤,这点也可很明显地看到。如果弟子令上师生欢喜心,那上师相续中慈悲智慧就会在弟子相续中生起,高僧大德们的成就史中都可以说明这点。并不是上师一点也不高兴,弟子秘密地祈祷上师,就可以得到很多加持。当然,让上师生欢喜,并不是要你在表面上下功夫,一天到晚去虚伪地甜言蜜语,这种做法没有任何实义,也不会得到什么加持。要让上师生起欢喜,应该以如法善巧行为,精进地奉行上师言教,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加持。 要让诸佛圣尊生起欢喜心,我们只有断除一切伤害恶业去饶益众生。当然,饶益众生让众生生欢喜的方法有很多,我想这些方法中,放生是人人可行且收效大的方法。《佛说骂意经》中说:“造百所寺,不如活一人。”藕益大师也说过:“杀生即杀自性佛,放生即放自性佛。”平时我们也听过“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佛塔)”的说法,这些都阐明了放生的功德。哪怕我们只挽救一个有情的生命,诸佛菩萨、上师本尊们也会为之而生欢喜心,这一点没任何疑问。从佛教史来看,历代的大成就者对放生非常重视,为了解救众生的生命,他们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去换取。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他在五祖前接法后,曾在岭南的猎人队中隐居十六年,虽然身处凶蛮的猎人群中,他却不顾自身安危,总将网罟中的野兽放跑;天台智者大师曾买下了东海六百里海滩与西湖作为禁捕放生的地方。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也特别引教证说:“世尊所说一切有为善法中,救有情命胜利极大。”大家可以推想:一个临死的有情得到大悲救护时,内心的欣慰快乐自是不待言说,那么诸佛圣尊对此也就会生起很大欢喜心,而解救者以此善行,一定会得到诸佛圣尊的加持与护念。我想今年开持明法会时,应当发动全国各地的居士举行大规模放生活动,一方面让放生者也得到持明法会的功德,另一方面,在神变月所作的功德能增上十万倍,所以现在大家在心中就要有个计划,诸佛圣尊也一定会生欢喜心,加持我们生起功德。 遍身着火者,与欲乐不生; 若伤诸有情,云何悦诸佛? 全身上下烈火炽燃的人,纵然给他所有欲乐享受,心里也不会有快乐;同样,如果伤害众生,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诸佛生欢喜呢? 如果自己遍身着火,这时即使有人将世间所有美妙的欲乐给我们享受,比如说天衣妙食、天乐弦歌、美妙园林等等,此时我们会不会生起快乐呢?根本不会的,这时心里除痛苦焦灼外,什么兴趣都不会有。同样,如果有人一边伤害众生的身心,一边还可不可以用一些方法使诸佛高兴呢?这也是不可能的,华智仁波切说过:如果杀害众生,以血肉供养本尊圣众,其实就如同在母亲前杀死她的独子,然后以儿子的血肉供养母亲一样,这样一切大悲智慧尊都会闷绝,哪里还有可能生什么欢喜心呢?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做法,杀生血祭,以众生的生命去换取财富修塔造庙等等,这种做法其实只是造恶业而已,根本不会得到什么功德。佛在《月灯经》中问阿难:“比如一个人从头到脚,炽燃大火,其人尚未熄灭灼烧痛苦前,别人让他享受五种妙欲,想让他快乐,结果会怎么样呢?”阿难尊者回答说:“此人根本不可能享用什么欲妙的。”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同样,菩萨看见三恶道众生遭受种种痛苦时,也不会生起一点欢喜心。”所以自己如果对众生的痛苦不闻不问,不去解救与利益,甚至还去伤害他们,那么无论采取什么方法,诸佛圣尊也是不会生欢喜心的。大家在举行佛事活动时,对此一定要注意,如果这些活动要连累到一些众生遭受伤害,那么这种活动不办也许要好一点。要不然,你等于一边在诸佛身上点火,一边还说什么弘法利生报佛恩,自欺欺人,诸佛圣尊是不会生欢喜心的。 无论修持何种法门,自己的发心如果不是为解救众生痛苦、利益众生,那么诸佛肯定不会生欢喜心。在自己遭受到他人损害时,作为想得到诸佛提携加持的人,大家更要牢记,千万不可去以怨报怨,对他人作损害恶业,否则,你无法让佛欢喜而得佛加持,趋入正道。有些人可能会想:所谓“众生欢喜佛欢喜,众生痛苦佛也伤悲”只是一种不了义之谈,佛不可能有高兴伤悲的感情吧,因为佛已将能取所取全部消融于法界了,哪会有苦乐分别呢?这种想法是一种邪见。一方面,我们的智慧肯定超过不了寂天菩萨,他所抉择的观点也就不可能由一般人随随便便去否决;另一方面,佛陀要随顺所化众生的相续而显现。从这个角度来说,喜忧的显现也就肯定会有。大家对此必须详细深入地抉择,不要生类似的邪见,法王如意宝说过:“如果自相续中抱着邪见不放,不管你依止哪位上师学哪部论典,也没有意义。” 因昔害众生,令佛伤心怀, 众罪我今悔,祈佛尽宽恕! 由于我在往昔伤害过众生,使悲愍众生的诸佛伤心难过,所有这一切罪过,我今天都发露忏悔,祈求诸佛慈悲宽恕。 我们漂泊轮回的过程中,因无明烦恼覆心,昧于因果取舍,在烦恼恶缘催动下,自己曾伤害过许多众生;有时自己虽然知道不能造恶业,但对治力非常微薄,抵挡不住造恶业的习气,仍是不由自主地造了很多伤害恶业。大家回想自己在今生的所作所为,对这点便会有所了知。我们这一代人出生的年代很恶浊,小时候闻不到佛法,也没有善知识教导,在无明习气催动下,对众生作过身体上伤害,也作过语言上的中伤,有时在心里报以嗔恨,造了各种各样的恶业。现在通过善知识的开导,自己福德力的感召,遇到了这样殊胜的论典,以此而知道了损害众生会令诸佛圣尊悲伤,而自己在往昔都造过不少令诸佛圣尊悲伤的这种恶业。现在既然都想求诸佛生欢喜心加持自己趋入解脱正道,所以,今天老老实实地在诸佛圣尊前,把能回忆与不能回忆的所有损害恶业,全部发露忏悔,祈求圣尊们的宽恕。 这些文字不是仅仅在口头上滑过去就行了,每个人都应从内心深处去想想,不要说无始世以来造的业,自己在即生中伤害过的众生就有多少?吵嘴打骂、杀生害命......短短几十年中,让诸佛伤心悲痛的事干了多少啊!自己干了这么多让佛菩萨不欢喜的事,如果不忏除,还想得到加持解脱,怎么有可能呢?现在应当在圣尊前痛切地发露,诚恳地忏悔,祈求大慈大悲的圣尊宽恕与加持。如果自己能恳切的忏悔,罪业一定会清净,圣尊们也会宽恕加持。在《宋高僧传》中,记载着唐代真表法师的公案,法师出生的家族世代都以打猎为生,在年轻时,他也精于此道,捕杀过不少野兽。但后来因缘成熟,他对自己的杀生恶业生起了很大的懊悔,于是舍弃一切去出家,但出家遇到了违缘,于是他很坚定地到森林中,自除须发出家。此后,他一面痛切地忏悔前业,一面祈祷弥勒菩萨亲自为他传戒。如是不吃不睡经过了几个七日七夜的精进修持,首先面见了地藏菩萨,最后为他的至诚所感,弥勒菩萨也亲自显现,给他授了戒,并赐给天杖和天钵。唐代历史上,在人间持天杖的出家人只有真表法师一人吧。我想如果每个人都有真表法师那样的信心与精进力,罪业就一定会得到清净,诸佛圣尊也会非常欢喜的赐予悉地。 忏悔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修行见解境界很高,可以用观想诸法实相,以如梦如幻观契入空性的方法来忏悔,这是甚深而有力的修法。在《涅盘经》中,记载着阿阇世王的公案。阿阇世王嗔心非常严重,甚至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之后他患上了难忍的疾病,到处求医也无法治愈。这时世尊为他宣说了甚深空性的法门,使他了达了罪性本空,以无相忏悔的方法忏除了相续中的业结,他在证悟时说:“无因亦无果,无生即不灭,此名大涅盘,闻者破诸结。”《净业经》中也记有一位比丘,与一位优婆夷破了YIN戒,之后又将她丈夫毒死了。犯了YIN戒、杀戒两项重罪后,比丘生起了很猛烈的后悔心,他离开原来的住地,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位菩萨,得到诸法如幻如虚空的观修法,通过精进修持,证悟了能所双亡一切如幻的境界。本师释迦牟尼佛出世时,曾亲口说过此比丘已彻净业障,已成就了佛果,号宝月如来。实相忏悔是有力而且了义的忏悔法门,但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空性见解力,如果没有这样的境界,只是相似地观修一个如空瓶内的空,并无多大的作用。此时如果以真诚的懊悔心或四种对治力来修忏悔,这样效果会好得多。总之,我们各自要量力而行,尽最大的努力去忏悔伤害恶业,要不然,得不到诸佛圣尊的宽恕,自己想成就解脱也就如同求空中楼阁。 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 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为了让如来欢喜,我从现在起,发誓不作伤害众生的恶业,而且要积极地利益世间,哪怕众生践踏我的头顶,至死我也要安忍,令世间的怙主高兴。 忏悔宿罪后,还应发坚定的誓言,今后不再重犯错误,断绝一切损害众生的恶业,而做世间众生的忠实奴仆,精勤于利乐有情的善法。为了从轮回中解脱,必须要实现这样的誓言而令诸佛生喜,加持自相续中生起大悲智慧。诸佛圣尊在千百万劫中,历尽艰辛修行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成办众生的安乐,如果后人随同诸佛圣尊的愿行,尽力满足一切众生的无害心愿,成办他们的利益,那么诸佛菩萨一定会生起欢喜心。很多人在以前不了解这点,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圣尊生欢喜而赐予加持,有些人在佛像前供一个大苹果,供一朵很好看的花,甚至在看见供品上有小虫时,马上就夹起来扔出去,不管它死活,认为这样佛菩萨肯定会高兴。实际上这是对诸佛圣尊最大的伤害,这种供养也没有意义。我们在修行时,如果自己表面上善法的行为对众生有害,则劳而无功,也是让诸佛圣尊不悦之因,护法善神也会因此而远离。因此,从现在开始,要以利益众生作为自己的修行中心,断除一切伤害众生的恶业,尽心尽力去饶益众生。这个誓言一定要坚定,不管遇到何种违缘,也不能改变,即使众生在头顶上践踏,用尽一切办法来损害,也要有宁死而不违誓言的决心与行为。自己在坚定的安忍中即使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在轮回中为贪嗔恶业多少次的死去了,然而为自他没带来任何安乐果,如果自己愿行一致,在修习安忍中献出生命,诸佛菩萨一定会为此而生喜,加持我们趋入解脱的安乐大道。在文革时期,我所熟悉的一位修行人在挨批时,他默默念着这个偈颂,提醒自己坚定誓言,结果平静地忍耐下来,积累了很大的资粮。一九八六年本师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日(六月初四日),上师如意宝在一千多名僧众前将这个偈颂念了三遍,当时上师如意宝说:“我从现在开始发这个愿,明年到五台山在文殊菩萨面前,也要发这个愿:从现在开始,即使所有的众生践踏在我头上,我也不伤害他们,而以慈悲心来对待他们,以此让诸佛菩萨生欢喜心。”后来上师如意宝在弘法利生过程中,比如整顿佛教,开取伏藏等事件中,虽然有些人对上师造违缘恶业,但上师坚持了这个誓言,没有对他人做不利的事。作为上师的弟子,我们虽不能原原本本的象上师那样去做,但至少也应有仿效的意愿,要不然,就象父亲很有智慧,而儿子特别愚笨,那样太不相应了,也给父亲丢脸。 在《般若经》中讲过一个比喻:一个主人经常打骂折磨家中的女仆,女仆因为害怕主人杀死她,一点也不敢反对。同样,一切大乘菩萨害怕因众生而断灭自己的解脱慧命,也应如同女仆恭敬主人一样去恭敬众生。大家返观自心,看看自己能否做到这点呢?恐怕大多数人都有困难,因而大家都要尽最大努力调伏自心,向这个标准靠拢,如果有了坚定决心,那你的修行已踏上了成功的第一步。 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 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 大慈大悲的诸佛圣尊,观视众生就象自己一样。既然有情在体性上与佛无二无别,那么我们为何不敬重有情怙主呢? 诸佛圣尊是悲智双运的究竟成就者,由坚固地熏修自他平等及互换的大悲法门,将三界众生悉摄为自体,对众生的悲苦喜乐,诸佛圣尊当作自己的悲苦喜乐去对待。因而大乘行人在证悟佛果后,他们唯一所求的便是给众生拔苦济乐,将利乐众生完全当作自己的本份,与一般人平时保护爱惜自己一样去护惜众生。由修习自他平等交换等法门,将众生的身体当作自体,而能感受到众生的苦乐,对此有些人可能有点难以想象。然而,诸法皆是缘起,以大悲发心的缘起力,这点完全可以做到。阿底峡尊者有一位上师叫慈氏瑜伽者,在给弟子们传法时,见户外有人用石头打狗,由无伪大悲心的催动,尊者对那条狗自然生起了代受石击痛苦的心念,在那条狗的背部被石头击中的那一刹那,他口中发出了痛苦的喊叫而从法座上跌落下来,弟子们检查他的身体时,发现背部肿起了一块伤痕。这样的事迹,在大乘修行人之中有许多,而悲智圆满的佛陀,对众生的痛苦又怎么会不能感受呢?佛虽无二取分别执念,然以其不杂现见诸法差别的尽所有智,对所有众生的苦乐更能清晰了知。悲心圆满的诸佛圣尊们都视众生如自己,如果有人对众生修安忍等利乐善法,他们怎么不会生起极大喜心而赐予加持呢? 诸佛圣尊以智慧现见三界众生的本体与佛完全无异,而生无缘的同体大悲。从现相上说,众生都是未来的佛,而在实相上,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都具足如来的功德庄严,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成道时说:“无一众生不具如来智慧德相。”在《大方广如来藏经》中说:“佛观众生类,悉有如来藏。”大家去翻阅大乘经典,这类教证不胜枚举。既然在现相、实相中,众生即是佛,本体与佛完全无异,那么作为三宝弟子,就必须要去恭敬供养。要不然,你连皈依的基本学处都无法做到,又谈何修行佛法、解脱呢? 悦众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间苦,故应常安忍。 安忍怨害、利乐众生能使如来欢喜,能成办自己的利益,也能消除世间众生的痛苦,因此我要恒常修习安忍。 如果自己恭敬众生,安忍他们所作的任何伤害,而且以慈悲心去利益,使他们得到满足欢喜,诸佛圣尊因此必定会生起欣悦。这个过程中,遇害不嗔的忍辱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以慈爱、恭敬对待众生,以善法满足他们的种种无害心愿而使他们悦乐,诸佛圣尊就一定会生起欢喜心,加持我们迅速趋入大安乐的彼岸。 利益众生、修习安忍能圆满修行人的福慧资粮,能成办暂时与究竟的事业。因为如果有安忍力,许多暂时的事业也就能顺利成办,宿罪也能藉之断除;有坚固的安忍功德,自己所积累的资粮才能不为嗔恨烦恼所毁,而福智二资也能迅速增上圆满,使暂时和究竟的自利得到成办。在修习安忍时,一方面我们能调伏自相续,另一方面,也能使众生得到利益。在此过程中,通过三宝的加持眷护与自己发菩提心的加持力,世间众生的种种疾病、战争等天灾人祸,乃至他们后世的恶趣苦果,都能消除。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通过修安忍苦行,使无数众生得到了暂时与究竟的安乐,灭除了无量违缘痛苦。明朝的憨山大师被充军流放到海南岛时,当地正值大瘟疫,百姓十室九空,大师安忍着种种身心的损害,坐在累累尸骸中,坚持修法,而使疫情顿然消除无迹,这样的公案,也许大家都知道不少。 令佛喜、成自利、除世间苦,正是每个修行人的所求,而这些利益的来源都是安忍。因此,我们要圆满二利,一定要励力于安忍度的修习。 辛三、(观想害利之果而恭敬): 譬如大王臣,虽伤众多人, 谋深虑远者,力堪不报复, 因敌力非单,王势即彼缘。 譬如国王属下的大臣,虽然伤害了很多人,但有远见、识时务的人,纵然有力量也不会嗔怒报复,因为他们知道仇敌不只是一个人的力量,国王的威势就是他的依靠。 遭到众生的损害时,应以长远目光去观察,想想自己去恭敬安忍或去嗔害报复,这两种做法的利害得失,如是三思而后行,方是智者的做法。而不能象那些愚夫鲁莽行事,以致于一步失足,而万劫遗恨。为了形象地说明这点,作者在此举了一个王臣伤人而智士不报复的譬喻。在世间,大国王的权势很大,他们手下有一些大臣眷属,禀性粗恶,经常肆无忌惮地伤害平民百姓,这种称为奸臣、恶臣的人在历史上也属常见,即使在所谓的民主社会里,也是难免发生这种事件。在遭受到这种无辜地伤害时,一般人肯定是很愤怒,也不愿接受,但是如果是有远见的人,纵然此时他有能力去抗争报复那些伤害他的大臣,然而他却不会这么去贸然行事。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们会审时度势,认识到这些大臣背后有国王的势力,有国王作为后盾靠山,明智者谁会去跟这样的大势力作斗而自讨苦吃呢?你们在家也大都有类似的经历吧,有些人在参加工作过程中,受过一些人的欺负,虽然对方只是一个小头目,各方面的能力也比不上自己,但作为下属,却只有忍气吞声而已,因为对方背后的势力,自己肯定是惹不起。你们有些人在家时很莽撞,不管三七二十一,遇到一点小事就要与别人争斗,结果只有是一败涂地,奖金、工资、住房等等,各方面都受到了损害。而明智的人能冷静而妥善地处理这些关系,保护自己不受这些损害。 安忍修行与这些譬喻也有相似之处。在受到伤害时,虽然伤害者力单势孤,可以轻易地战胜他、报复他,然而应该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考虑到对方背后的势力与靠山。 故敌力虽弱,不应轻忽彼。 悲佛与狱卒,吾敌众依怙, 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同样,伤害我的仇敌纵然力单势孤,我也不应轻易报复,因为慈爱众生的佛陀和惩治罪行的狱卒,都是仇敌的依怙。所以,我应该象庶民侍奉君主一样,恒常随顺恭敬,使一切有情皆大欢喜。 同样的道理,修行人在遭受怨敌损害时,虽然仇敌的力量很弱小,表面看上去他们也没有什么靠山后台,但是作为修行人,也不能轻视他们,应从更深层次去观察,谨慎从事。对待任何事情,必须全面的考虑,如果你认为仇敌本身不堪一击,表面上看来,又不会有什么大势力帮助,就可以去轻视对方,去击败压倒对方,那就会铸下大错。比如说蚊虻蚤虱等小含生,它们在你身上叮咬,而你觉得它们弱小无助,便肆无忌惮地报复残害它们;对那些小老鼠、兔子等小旁生或一些力弱势孤的人,有些人也是如此,只要对方稍有让自己感到不满的行为,马上便要报复,根本不考虑这样做的结果,这样会导致让自己长劫遗恨的恶果。 因为在每一个有情身后,都有大慈大悲的诸佛,以及惩治罪恶的阎罗狱卒。诸佛圣尊视三界众生如同慈母视独子,无时不刻地在关照护念着,本师释迦牟尼佛曾说过:“谁人害众生,等同伤害我,若有嗔害行,岂属吾弟子?”如是严厉谴责那些损害众生的行为。假如对弱小的有情去报复伤害,无疑违逆伤害了诸佛圣尊,那自己解脱成佛的希望也无疑会落空。所以,如果能考虑到损害弱小仇敌的行为,会招致如此大的不良后果,没有谁愿意去这样做,这层意义比较容易明白。 然而阎罗狱卒是仇敌的依怙,这是什么意思呢?造嗔害恶业的人,将招感堕地狱恶趣的果报。残害众生的人死后,其魂识会被勾置阎罗黑殿,公正严厉的黑白判官便会依他的恶业,作出判决,让狱卒们以种种酷刑惩罚他。如果对仇敌作嗔害恶业,在死后要招致阎罗狱卒的惩罚,这不就等于是得罪仇敌的依怙而受害吗?到时成百上千的狱卒拿着刀锯劈割、用沸腾的铁水浇灌......,这些可怕的后果,都是在世时为非作歹损害众生的恶行所招致。那时候,如果时间可以倒回来,让自己重新选择,是安忍仇敌的损害,还是对仇敌嗔害报复,我想没有人会选择后者吧。 仇敌的力量虽弱小,然而只要能考虑到他们背后的依怙,明白自己如不安忍而生嗔报复,将远离诸佛的加持,招致地狱狱卒的折磨痛苦。举手投足间,为自己带来这样的严重后果,对此怎能轻忽而不慎重取舍呢?因此,能真正了解这些因果利害得失的修行人,一定会象白衣平民遭受君王的压迫而不发怒,而且还会常处卑下之位去承事君王一样,去恭恭敬敬的对待仇敌与一切众生,恒时随顺承事,使他们生起欢喜心。 对众生恭敬修安忍或相反去做,这两种做法所招致的利害得失,如果能明白,那么对众生的恭敬心与安忍心就一定会生起。有些人外表上对别人也有一些恭敬心,但只是限于对高位者,或者是出于有所求而行,这不是真正的恭敬心与安忍,也没有真正的意义。大乘修行人的恭敬、安忍,应是对每个众生发自内心的平等恭敬、慈爱,是出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善法。各位扪心自问:面对仇敌伤害时,自己是否有利益他的善心,是否能将他如恩人,如善知识一样恭敬,平时是否能想到饶益或嗔恨他们的利害关系呢?经常如是去反问自己,即可明了自己修心的效验,明白自己与大乘菩萨的差距。 暴君纵生嗔,不能令堕狱; 然犯诸有情,定遭地狱害。 残暴的君王无论怎么生气,也不能把人打入地狱受苦;但是,如果嗔怒有情,却会带来地狱的苦害。 对修行者来说,自己对众生的安忍恭敬,要远远超过平民百姓对暴君的小心承事,为什么呢?因为恼乱众生的后果远比恼乱暴君的后果严重。历史上有许多暴君,对待下属非常凶残,如果有人使他不悦,马上便会遭受到种种酷刑的迫害,比如说车裂炮烙、五马分尸之类,这类刑罚令人非常痛苦。可是,人间的痛苦毕竟有限,如果与地狱比起来,从痛苦的程度与受苦时间等各方面上去看,人间的苦可以说微不足道。人间暴君如何嗔怒,也只能是给人们加以人间痛苦的折磨,时间也只有短短的一段,他用尽种种方法,也不能将人推落地狱受痛苦。但是,如果我们嗔害恼乱众生,这个后果却非常严重。造嗔害恶业的人,死后立即为凶暴的阎罗狱卒捆缚,投入烈火熊熊的地狱,于千万亿年中,遭受人间无法想象的酷刑,无有片刻停顿之时。《正法念处经》中说,杀害一众生,将堕地狱受半劫的痛苦,另外还要遭受五百次生命为他人所杀的痛苦。龙树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世间有情所感受,地狱饿鬼及旁生,所有种种无边苦,皆由损害有情生。”损害有情的果报是如此严重,但奇怪的是一般人对冒犯权威却是如此地害怕,而对损害众生却一点也不在乎。两者所得的果报如此悬殊,但我们对轻微的眼前苦害十分害怕,对将来的大痛苦毫不介意,这完全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所致。 如果能了解这些因果,那有谁愿意去损害有情,受三恶趣的苦果呢?我们既然明白了这些因果利害,在修道过程中,应尽最大的努力避免损害众生。应将每个众生都观为威势无比的君王,自己恒处卑位而恭敬谨慎承事,对他们的任何伤害都无有怨言而安忍。 如是王虽喜,不能令成佛, 然悦诸众生,终成无上觉。 同样,使一个有权势的国王最高兴,也不能赐给我成佛的安乐;但是取悦众生,最后一定可以圆满无上正觉。 恼害众生有上述严重的恶报,相反如果利益众生,取悦众生,其利益却无法思议,远非取悦人间君主所得能比。世间有很多人费尽心机,甚至不择一切手段,去取悦君主,以便得到一些好处,但是,即使能让一个君主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所得又有多少呢?从历史上看,很多人为皇帝勤勤恳恳,不分昼夜的操劳,甚至弃身命不顾地为皇帝效劳,这样历尽艰辛,所得到的最多只不过是“位列三公”而已。到了最后,两脚一蹬,命归黄泉,尽抛在世的荣华富贵而赤身赴往后世。人间君主所赐的财产、地位,确实很有限度,很多世间智士对此也是弃之如粪土。不要说人间君主,就是帝释梵天等尊主,他们的赏赐也很有限。佛陀在因地修菩萨行时,帝释天多次为菩萨的善行所感动,要赏赐菩萨,但菩萨要求能利益三界众生的菩提功德时,帝释天只有告之对此无能为力。不要说圆满二利的功德,就是小乘见道果,大乘资粮道果位,尽三界国王与天神的所有力量,也无法办到。但如果我们努力修习善法,去利益悦乐众生,那么在众生的殊胜福田中,可以积累起广大的福德资粮,也可以生起殊胜的智慧,最终圆满二资,证悟佛果。龙树菩萨说:“未舍诸众生,获得佛菩提。”如果不舍弃众生,通过精勤饶益众生的修行,决定会获取无上菩提果。这种悦乐众生所得的成就,尽三界所有国王、天神的能力,也望尘莫及,权衡之下,我们理应去恭敬承事、悦乐众生,其努力程度应远远超过世人恭敬取悦国王的努力。 对初学者,以传讲佛法等方法去利乐众生的能力不是很大。但是,利乐众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自己真心诚意去解救即将被杀的旁生,那么得到解救的生灵一定会生起极大的欢喜,这在有漏的善法中功德最大,也是人人可行的方法。莲池大师说过,如果自己没有财力去放生,随喜他人的放生功德,赞叹放生功德,劝别人放生等等,也可得到很大的福德。在放生时,念一些经咒加持所放生的有情,对它们的利益更是很大。《度狗经》中记载着佛陀在世时,有一位沙弥在化缘路上,见到一个屠夫准备杀一条小狗,小沙弥见到小狗惊恐求饶的惨状,生起了大悲心,便请求屠夫不要杀害小狗,但屠夫没有理会这个要求,小沙弥没有办法,只好为小狗念经回向。依靠回向的功德,小狗死后马上转生为一位施主家中的男孩。男孩长大后,有一次又遇到了托钵化缘的那位沙弥,而且马上记起了前世的情景,认出了前世的恩人。当时男孩特别感激,在沙弥面前皈依三宝,后来证得不退菩提果位。从这则公案中可以看出,念经回向对旁生的利益确实很大,只要遇到旁生有情,希望大家为它们念一些佛菩萨的名号、经咒,给它们回向功德,这样能使它们得到利益,我们自己也可积聚资粮。 云何犹不见,取悦有情果, 来生成正觉,今世享荣耀。 为什么我还看不出,取悦有情产生的巨大善果呢?取悦有情,能在未来成就佛果,今生也可享受美誉等荣耀。 世间有些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根识现量感知;有些事情,虽然不能亲自见到,可是通过比量或者圣教量,也可以清楚了知。在菩提道中,依众生修安忍,以种种方法施予利乐,让他们生起欢喜心,这些善行所带来的果报,通过现量、比量、圣教量都可以知道:取悦有情可圆满修行人的资粮、消尽罪障,现前证悟二无我的智慧。对此每个想成就的人,应反复思维、观察,没有必要假装不知道而不去如是奉行。假如不能对此生起定解,精勤利益众生,那么菩提果便与自己无缘。 如果有殊胜因缘,通过对众生非常强烈的大悲饶益心,自己在短时间内就会圆满很大的功德,现前证悟。比如说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修弥勒本尊十二年都无成果,最后却因为一刹那强烈的大悲心,弥勒菩萨亲自现前,赐予悉地。对众生的慈悲饶益,不仅能使修行者得到成就,暂时在世间也可享受由此而生的无比声誉、富饶的财产与众生的敬重等等,有许多安乐荣耀。《学集论》中说:“令众生快乐是一切暂时与究竟安乐之因。”如果有利乐众生的因,那么自己必定会有安乐果,这不用问有神通的瑜伽士,也不用打卦算命,比如说我们现在安住于喇荣山沟,能依止上师修学殊胜的佛法,吃、穿、住样样都具足,快乐无忧,这就证明了自己前世做得不错,给予过他人很多安乐。那么来世,也不用找人卜算如何,各自观察自己是不是能修持安忍,能否利乐有情等等,便会很明白。 永明延寿大师在出家前,曾被判处过斩首的死刑,在刑场上他很高兴,一点畏惧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自己救过很多生命,又对阿弥陀佛具足真诚的信心,死后肯定会往生极乐世界,脱离此方苦海,去享受无比的大安乐,哪能不为此高兴呢!他对因果不虚有如是坚定的信心,所以在生死之际能如此洒脱,而我们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呢?恐怕有些困难吧。正是因为对因果不虚,不能具足如是的坚定信心,自己对善业恶业的取舍一直不能坚定,不能如说奉行佛菩萨的教言,以此而至今尚未解脱。如果对因果能坚信,那我们听闻到损害与利乐众生的利害后,也一定能为了今生来世,宁死也不损害任何众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乘菩萨。《百喻经》中记有一个沙门,去一个施主家应供。那位施主特别富裕,有一颗价值高昂的宝珠。那位沙门到他家后,施主因有事到户外去了一会,他家里的鹦鹉在这时不知为什么吞食了宝珠。施主回来后,发现宝珠不见,怀疑是那位沙门偷了,而那位沙门虽然亲眼见到了鹦鹉吞食宝珠,但他想如果自己说出来,鹦鹉肯定会因此而丧命,便默不作声。施主再三追问,也得不到答案,就生起了嗔恨,用棍棒殴打沙门,并威胁说:“如不交出宝珠,便杀了你。”那位沙门仍默默地忍受着,宁愿自己死也不愿说出这个秘密而让鸟丧命,最后那位可敬的沙门被打得血流满地,奄奄一息时,鹦鹉跑过来饮血,而盛怒如狂的施主一棒将它也打死了,沙门见到鸟已经死了,便将真情告诉了施主。施主将鸟剖开,果然找到了宝珠,因此非常愧疚地问沙门:“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告诉我呢?”沙门平静地说:“我如果早告诉你,害怕你杀死鹦鹉啊!”为了利益一个小旁生而宁舍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是对因果具足坚信,大悲心强烈,这种发心行为很难做到。 这次讲安忍品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呢?肯定有些困难,因此反复讲了一些公案,希望你们在心中忆持,以此想想如果遇到了这种情况,自己能不能以宝贵生命换取其他有情的生存。按大乘佛法,必须要有这种悲心,方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 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 在生死轮回之中,修习安忍也能使人得到:庄严殊妙的容貌,无有病障的健康身体,美好的名誉,长寿久住和转轮圣王的无穷快乐。 修持安忍波罗蜜多,将来会得无上圆满的佛果,在此之前,即使仍身陷轮回,安忍善法也可为修持者带来种种利益,自己的希求能圆满如意,生活快乐无忧。修安忍的人,能感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