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梅乃文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 佛学会议论文汇编1(1998) 页151-179 ·1998法鼓文化 台北市 -------------------------------------------------------------------------------- 页151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提要 人间净土的理想是把佛教的净土世界带到人间,在人间建立理想的国土。可是人类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缺乏任何一性别的充分参与和支持,人间净土是不可能成就的。而所谓的充分参与是要各个层面都能参与,不受性别,宗教,经济,教育,社会,政治等的限制。 想实现人间净土理想之前,先要了解并承认目前的人间并没有达到净土的境地。要改变现实达到理想的途径之一是,需要充分地从目前的各种层面加以了解,特别是宗教方面从观念,态度到实质上对两性不平等的现象;而女性主义及妇女研究在过去廿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这种种不平等的现象提出许多的批评和建议,可以作为改善社会和宗教现象的参考,而真正达到人间净土为目的的社会。当各种岐视及压迫都消失后,人间净土才可能真正实现。 在一个社会或宗教中,任何性别自以为比另一性别有天生 页152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的优越或低下,这种因性别而自大或自卑都非净土社会中的理想。更等而下之的,以此作借口去为自己不平等的态度和行为作辩解,也非大乘行者或有菩萨愿的人间净土向往者所应具有的态度。所以要建设人间净土需从个人身心的健全做起,因性别产生的傲慢或自卑,到实际的压迫或屈从都是畸形人格的发展,是过去男性中心的社会产物,不是人间净土的理想人格,由不健全的人所建造的国土,也不可能是人间的净土。所以本文试从女性主义和妇女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要建设人间净土不可忽视两性平等议题的重要性。 关键词:1.男性中心2.女性主义3.妇女研究 一、女性主义的背景说明 首先说明的是欧美女性主义和妇女研究在过去数十年取得重大的成果。女性主义是女性自主,提倡独立、自由、平等的主张;这是个巨大的社会运动,在学院内外都在进行着,而且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众说纷纭,所以并没有所谓正统的女性主义者,有的是许多不同的学派和主张。这是一个多元和分化的运动。[1] 从最极端的与男人划清界限,主张以大女人取代大男人 -------------------------------------------------------------------------------- 1. 纽则诚介绍的女性主义学派至少有六个学派,这表示实质并不止六个学派。他引用 R. Tong 的书 Feminine and Feminist Ethics (Belmont, CA: Wadsworth, 1993) p.7. 提出这六派是自由派,马克斯主义派,激进派,心理分析派,社会主义派,后现代派,〈宗教学与科学学及女性学:两种四方科际间的对话〉台北: 佛光山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7年,页235。 页153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主义的,或不要男人的社会;到温和的主张男女互助平等都有。近年这个运动在学院中取得重大的成就,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是许多女性学者在这专题下努力而取得重要的学术成果。她们对传统的学术作有力的批判,使得传统学者无法忽视,而要对她们提出因应之道或对本有的传统提出修改。很多大学不得不增加女性研究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需求。[2] 但女性学即使变成了学院的显学,其所在的位置常不在学院的主流中,因为女性学所做的工作尚停留在对传统的批判和反省上。 Anne E. Carr 说明女性主义历史及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为:·对过去错误的解构;·从女性角度去重建真实;·建设一个普遍理论而寻求一个一致的架构,可以发展成一个更包容的性别系统。Anne E. Carr认为可惜的是目前妇女研究还达不到第三阶段。[3] 至于所谓建立一个普遍的理论,和寻求一致的架构是否可能?是否需要?也是值得怀疑的。女性主义者的诉求大都是针对传统社会的男性中心思想,以父系社会为主的态度提出发现、反省、和批判。父系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从最可观察的表面社会现象到最微细的,最深层的潜意识层次中,社会,思 -------------------------------------------------------------------------------- 2. 笔者在毕业找工作时都被问到可否教女性与宗教或女性与社会等课程。毕业后再回学校进修时,在上女神学与女性力量的课时,老师说每次开这课程时,学生的侯补名单常排到两百名,可见女性学研究至少在美国的大学是方兴未艾的。 3. Anne E. Carr, Transforming Grace: Christian Tradition and Women's Experience.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90, p.76. Ursula King, “Introduction: Gender and the Study of Religion” Religon & Gender Ursula King, (edt.) Cambridge: Blackwell, 1995, p.13. 页154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想,文化上的对女人的压迫,到最后这种的压迫不只影响到男人对女人的看法和态度,也影响到女人对女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造成男人对女人、女人对女人的压迫,和女人对自己身为女人的不满及自卑。 二、宗教的女性主义研究 对宗教研究学者而言,宗教的女性主义研究也是一个多元的声音。[4] 女性主义宗教研究者所要注意的也不只是女性的权利问题而己,她(他)们要注意的是宗教对两性是否持有不同的态度,而这样的态度会否影响两性在宗教中的地位,受教育的机会、自我发展的机会、及宗教中参与的机会。如 June O’Connor 提到的三个 R: Rereading, Reconceiving, Reconstruc-ting,这就是对传统的宗教的经典去作重新的解读、对传统的宗教历史作重新认知、和对宗教作重新的建构。[5] 但是女性主义宗教研究者大都承认,大部分现存的世界传统宗教是父系社会的产物,深受到父系社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深受男性中心思想所影响,从此所产生的宗教对女性大都不公平。 如 Rita Gross 说妇女宗教研究对宗教研究的主要批判是男性中心思想的批判。要把人类以男性中心为模范的这种观念从意 -------------------------------------------------------------------------------- 4. Constance H. Buchanan, “Women’s studies”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Mircea Eliade, (edt.) vol. 15, New York: MacMillan, 1987, pp.433-40. 5. June O’Connor, “Rereading, reconceiving, and reconstructing traditions: feminist research in religion” Women’s Studie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17, 1989, pp.101-23. 页155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识中赶走,取而代之的是男女性模范。事实上很少人能意识了解到:男性只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不是代表全部。[6] Rita Gross 对女性主义的定义: 女性主义者是那些认知到女人亦是属于人类,因此人类的所有选择、机会和宗教机构女人都应有参与的份,不必理会性别角色的问题。[7] 宗教的救赎和解脱常带有性别角色的限制,对女人常加以阻碍。这些宗教的女性主义研究者虽然同意,也体认到传统宗教对女人的限制和不公平,但对这现象她们却有不同的主张,这可大致分为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认为传统宗教的男性中心主义太强了,对女人的解脱和救赎将毫无帮助,所以主张完全脱离传统的宗教的约朿,另外找寻解脱和救赎。如有人从古代的女神信仰中找寻女性的宗教灵感和宗教力量;也有人从女巫信仰或月亮崇拜中,找寻女人的宗教力量来源。[8] 第二个方向是认为传统宗教的男性中心思想和教会中的实际状况必须改革,而且要在传统宗教内部进行改革。如 Anne E. Carr 说要去发展一个更包容性的西方神学,而不是把女性主义的根基放在新的女神运动。[9] 她讨论早期对宗教传统的批判,和 -------------------------------------------------------------------------------- 6. Rita M. Gross, Buddhism After Patriarchy-A Feminist History, Analysis, and Reconsturction of Buddhism, New York: Suny, 1993, p.294. 7. Rita M. Gross, “Buddhism and Feminism, Toward Their Mutual Transformation” Eastern Buddhist vol. 19, no. (1) Spring, p.44. 8. Constance H. Buchanan, “Women’s studies”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Mircea Eliade, (edt.) vol. 15, New York: MacMillan, 1987, pp.433-40. 9. Anne E. Carr, Transforming Grace. Christian Tradition and Women’s Experience.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90, pp.93-94. 页156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重新发现基督宗教中失去的女人历史。从女性研究的角度去看妇女与宗教的关系时,有学者们认为,一个宗教包含有女性的神祗,不代表该宗教女性地位高;更不代表该宗教背景的社会中女性地位高。[10] 对在传统宗教内改革者而言,改革的对象和内容有如下的几点: (一) 宗教崇拜对象和神圣象征的改变 致力于在传统宗教内部进行改革的女性主义宗教研究学者,尝试改变传统宗教的神圣象征,如反对把传统宗教的神当作父亲形象来崇拜。有人主张神是没有性别的,有人主张神是非男非女,也有人主张神是同时具有男女的性别,是即男即女的。 (二)改变宗教机构的组成人员性别比例 特别是开放宗教领导人员,使女人可以平等参与宗教的事务和工作。女性主义宗教研究学者对传统宗教机构为男人所占据,所主宰的不满,要求大量增加女性神职或领导人员,而主张能达到宗教神职或领导人员人数男女各半这个目的。他们也关心对女性神职人员的教育和栽培,注意女性神职人员的受教育的机会。 -------------------------------------------------------------------------------- 10. 其实我们从民间的妈祖信仰可以看到,妈祖虽然是女性象征,但女人在妈祖仪式崇拜中只能扮演崇拜者或跟从者的角色,而不能真正参与仪式的活动过程,这里是父系社会的文化背景对宗教所作的影响。 页157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三) 重新阅读注释传统经典,提出批判和怀疑 对传统宗教的经典作重新的阅读,重新的发现女人的故事,重新理解和诠释传统宗教的故事和教训。要强调女人的宗教经验,女人的宗教理想和宗教愿望,并把女人在宗教经典的声音和沉默的原因找出来。强调传统宗教经典中女性的宗教经验被忽视。 (四)对宗教史作重新整理和认定 由于写宗教史的笔一向是操纵在男人的手中,男人写的历史有意或无意的把女人的事迹经验忽略了,所写的历史也是从男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是非常的主观,而不是男人所宣称的一向客观。女性主义宗教研究学者主张历史中所宣称的绝对客观本是一个神话,她们认为历史是由许多的主观和想像所组成的。 男人一向忽视了女人存在在历史中的事实,常把男人的现实状况代表了普遍化的人类的现实状况,这种普遍化的宣称是错误的。单从男性所认识的角度去认识真实,就会产生了不全面、不完整的知识,而这种结果,就是对历史的认识不够真切,所以女性主义宗教研究学者要对过去的错误提出修正,对传统宗教的历史提出新的批判。[11] -------------------------------------------------------------------------------- 11. Anne E. Carr, Transforming Grace. Christian Tradition and Women’s Experience.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90, pp.63-94. 页158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五)反省传统宗教伦理学 对传统宗教的伦理学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对传统宗教的善恶的观念作一新的诠释,把这些观念放在一个实际的文化社会背景去考察。例如把西方传统宗教所认为的骄傲是罪恶,这个观念并不适合女人。 Judith Plaskow 认为在宗教观念中把骄傲当作是罪恶,这种伦理观对女人并不适用,因为女人在社会中并不是一个主宰的角色,大部分女人的问题不在于骄傲,而在于自我否定。[12] Valerie Saiving 谈到在西方宗教中对罪的定义是从男人而来的,把男人的生活经验作主体。所以把感恩、谦卑等德行,用来作为对抗骄傲的方法。把骄傲当成罪恶对女人并不合适,女人在主流社会中没有占有权力,或占有势力的位置,她认为女人的罪是涣散琐碎、不专心、缺乏组织中心和焦点、依赖别人来定义自我、不充分的发展,这种种的自我的否定,才是女人的罪。[13] 而且并本于女性主义的一向主张,重视实际经验,不空谈理论,对传统宗教男性中心的社会所忽视的情感和情绪部分重新作强调。而对所谓的理性的宗教思考的偏重提出修正,认为 -------------------------------------------------------------------------------- 12. Judith Plaskow, Sex, Sin, and Grace: Women’s Experience and the Theologies of Reinhold Niebuhr and Paul Tillich. Washington: U.P. of America, 1980. 13. Valerie Saiving, “The human situation: a feminine view” Carol Christ and Judith Plaskow (eds.SP6), Womanspirit Rising: A Feminist Reader in Religion,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78) p.37. 页159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情感的部分在传统的宗教信仰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情感事实是宗教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要求重新建立一个更均衡更和谐的宗教伦理学。 宗教女性主义学者对传统宗教救赎,天堂等观念都提出批判。有学者提出宗教的救赎应强调此方世界,而非他方的天堂。神不应只是一个名词,它也可作动词使用,表示人在信仰宗教的过程中朝向神圣。[14] 本文是以第二个方向──在传统宗教寻求改革,从对女性的解脱来作出发点,去看传统佛教内的性别问题。对人间净土和人间佛教的主张,提出个人从女性主义宗教研究者的角度和看法。 三、人间佛教和人间净土的探讨 太虚大师是近代高僧中最先提倡“人间净土”的佛教大师。他曾写过一篇〈建设人间净土论〉主张“心若平等清净,即可创造净土之原动力。”并提出实际的方案:·用政治的力量为实际施设,·应依佛法的精神为究竟归趣。[15] 印顺法师从《增一阿含经》中看到“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而感动[16] ;针对当时佛教的神化鬼化现象,为重建佛教原始精神 -------------------------------------------------------------------------------- 14. Constance H. Buchanan, “Women’s studies”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Mircea Eliade, (edt.) vol. 15, (New York: MacMillan, 1987) pp.433-40. 15. 圣严,〈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人间净土》,台北:法鼓山,1997年,页1~3。 16. 印顺,〈佛在人间〉《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社,民1982年,页15。 页160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而努力,在〈净土新论〉一文中,印顺法师提出说: 净土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趋的理想界。[17] 学者杨惠南曾说: 事实上,印顺的提倡“人间佛教”和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一样,都是同感当时中国佛教衰微的危机,对于传统中国佛教不关心现实社会,以致引伸不满自然反应。[18] 印顺法师的理念对现代台湾佛教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许多学者更在此题目上多有作品产生如江灿腾的《人间净土的追寻》,杨惠南的《当代佛教思想展望》一书中过半的文章讨论此主题,昭慧法师更以《人间佛教的播种者》来作书名以介绍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的思想。[19] 更重要的不只是佛教学者们体会认同,而是佛教团体的响应推行,使之产生影响力和效应。如圣严法师提到: 印顺法师写了许多文章提倡人间佛教的理念,而这对当 -------------------------------------------------------------------------------- 17. 印顺,〈净土新论〉《净土与禅》,台北:正闻出版社,1982年,页2 18. 杨惠南,〈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当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东大出版社,1991年,页109。 19. 杨惠南,《当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东大出版社,1991年。 江灿腾,《人间净土的追寻-中国近世佛教思想研究》,板桥:稻乡出版社,1989年。 释昭慧,《人间佛教的播种者》,台北:东大出版社,1995年。 页161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代的中国佛教思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法鼓山推行“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慈济功德会推出“预约人间净土”的活动,佛光山也在阐扬人间佛教,以及其他僧俗大德的佛教人间化,这都受到印顺导师的思想启发有关。[20] 慈济的证严法师说: 人间净土一日不成,慈济事业一日不停。[21] 并推广慈济世界的四大志业: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又有加上骨髓资料库和国际赈灾等六大脚印。法鼓山则有近期的心灵环保,大地环保等实际工作来推行人间净土。[22] 佛光山的企业化经营佛教事业,也常以人间佛教为号召。可见由于佛光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等佛教团体的大力推动,才使这理想受到重视和推动。 人间佛教是要落实到人间,而人间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如果不去注意现实人间中的男女的不平等,来加以努力和改造,使得人间成为真正平等的净土,宗教是不可能真正为人间带来幸福的。男女的共同参与且站在平等的基础上,人间的佛教才可能为人类建设真正的人间净土。对所谓人间净土,女性主义所可能的贡献又是什么呢?下面从女性主义的宗教研究的 -------------------------------------------------------------------------------- 20. 圣严,〈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人间净土》,台北:法鼓山,1997年,页7。 21. 慈济道侣,1996年2月1日,页3。 22. 法鼓杂志,1996年9月15日,3版。 页162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角度将提出一些看法。 四、宗教女性主义对人间净土的看法相似处 首先:女性主义与人间净土的主张,有许多共同的诉求,及共同的理念可以在这里先讨论。 1.对传统宗教中受文化观念影响提出反省,检查及批判,人间佛教的提倡者对神化的,鬼化的佛教的反省而倡导原始佛教佛陀应世的精神,并不强调天道或鬼道,而强调诸佛皆从人间成佛。[23] 强调“净土为大小乘所共仰共趋理想界”,所有的“宗派都可以修净土行,宏扬净土。”[24] 女性主义的宗教研究者应对佛教历史所作的重新反省,认为佛教的精神及佛陀应世的本怀是平等的,如果对众生都能平等,何况是男女呢?可是佛教本身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在历史中并没有多加以注意。在原始佛教中,佛陀对女人的证果能力是予以肯定的。佛陀对女人能依佛教教法修行而得初果,二果,三果至究竟解脱的阿罗汉果都是毫无疑问的肯定。至于佛教中备受争议的八敬法,或是佛陀对女人出家的犹疑,以及女人出家可令正法早衰等的说法,女性主义的宗教研究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如认为八敬法是否佛所说本值得怀疑;即使是佛所说的,也可能是考量当时印度文化社会背景而提出的条件。至于正法早衰的说法更为女性主义宗教研究者大大的抨击,认为 -------------------------------------------------------------------------------- 23. 印顺,〈人间佛教绪言〉《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社,1982年,页23。 24. 印顺,〈净土新论〉《净土与禅》,台北:正闻出版社,1982年,页2。 页163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是后期加入的可能性非常的大。因为佛经的文字记载是佛灭后数百年的事,这中间可能受到僧团中的保守上座的影响,他们可能有讨厌女人的心态,所以这样的记录并不可靠。[25] 这如前述的,印顺法师早有这样的观点。 2.女性主义的宗教研究者对现世的重视和强调,着重现实经验。女性主义对传统宗教的玄学化,过分被学理化和理性化的不满,而提出一个宗教要关怀此世,而非他方的救赎,提出要在人间寻找天堂,这些理念和佛教人间净土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如慈济的证严法师所常说:“做就对了。”强调在实行中实践佛教的菩萨道精神。 女性主义宗教研究者对佛教女性议题的关怀可从以下各点来讨论: (一)三十二大人相和女人成佛 历史上的佛陀是男性,是历史上的事实,可是成佛是否一定要是男身,这却是可以争辩的问题。什么是成佛?在大乘经中曾出现过女人可否成佛的争辩,如《妙法莲华经》中舍利弗和龙女[26] ,和《维摩结所说经》中舍利弗和天女[27] 都有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以女转男身对此问题暂时作解决。 -------------------------------------------------------------------------------- 25. Rita M. Gross, Buddhism After Patriarchy-A Feminist History, Analysis, and Reconsturction of Buddhism, New York: Suny, 1993, p.36-40. 26. 大正,9,页50下。 27. 大正,14,页217上。 页164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为什么女人不可以成佛,因为女人没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吗?[28] 所谓的三十二大人相,现代社会中有那一位男性具足呢?这究竟真是佛的真实模样吗?如果相信佛在人间,佛亦是人,这三十二大人相一定非佛相。在现代社会中推广佛教,谁会强调佛陀真的是手指网缦,头有顶髻,马阴藏相呢?[29] 这样的佛一点都不是人间的佛,只是印度文化中神话的产物吧。[30] 如果用这样的大丈夫相来强调说,女人不可成佛,是因为女人没有大丈夫相是很可笑的。 经典中说女人不可成佛的同时,也说到女人不可成为转轮王。现代社会中女人作一国总理、首相、或领袖的并不少,所以说女人不可以当转轮王也与现代社会不符合。如果连世俗社会都可以突破规范,为什么号称众生平等的佛教仍保留过时的观念,说女人不可以成佛呢? 至于说女人业障深重,身体污染不净,或是说女人情绪不定等评价只是犯了以偏盖全的毛病。难道男人的业障就不重,身体就不污染,情绪就很稳定吗?佛陀不是说人身本不净,这种不净是男女共同作为人所分享的。佛陀也有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应把握人身修行,这是不分男女的。 所以肯定女人对佛教的贡献,及肯定女人的经验是具有价 -------------------------------------------------------------------------------- 28. 三十二相,参佛光大辞典,页507~510。 29. Rita M. Gross 提到有女性主义者认为所谓的马阴藏相应是女相而非男相。Buddhism After Patriarchy-A Feminist History, Analysis, and Reconsturction of Buddhism, New York: Suny, 1993, p.63. 30. 释恒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东大图书,1995,7月,页42。 页165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值的,女人的注意关怀层面是很重要的。女人的情绪是有其觉性及经验的可取性,如果体认到上述的各点,那么女身不单不会成为成佛的障碍,反会成为成佛的资粮。女人在传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给予女性更多的机会去实践慈悲,如我们在赞美菩萨时常说菩萨像慈母。女性的关怀,女性的情感是不可忽视的。至于成佛时最后身是否一定男身或女身就要看个人的愿力了,所谓的成佛是慈悲智慧圆满,不只慈悲常以用女性表达,智慧在各宗教中也常是阴性名词,经上不是有说般若为佛母吗?大乘经中有智慧的女人很多,如胜鬘夫人,须摩提女等。现代两位最伟大的慈善代表人物都是女性,如德雷莎修女和证严法师,在当代我们尚未看到比她们更具慈悲实行能力的男性宗教人物代表。 在推广人间佛教的时候,应强调男女都可以成佛,只要有适当的努力,正确的知见,戒行清净,定慧都重视,应是男女都可以成佛,佛并不是色身成就,而是福德智慧圆满,所以,要经过长久的修行。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来,生命中的一切经验都是很有价值的,经过女身和女人的独特经验,对女人的悲苦喜乐都有体验,特别是对子女的慈爱,更能作为帮助众生的资粮,也是成佛的资粮。当形容一位伟大的宗教领导人时,常用慈悲柔和等形容女性的形容词。这也是说明了如果单单具有阳刚之气,对宗教领导者都是一种缺失;对接引信众或是领导大众都不够圆满,何况是成佛呢? (二)宗教师的教育和培养 目前在台湾所看到的女人对佛教的贡献有目共睹,不只大 页166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部分在基层的佛教徒是女性,如慈济功德会的成员;而且台湾目前的出家人也是女人占大多数,而卓越的女性宗教领导人物更是非常的多,我们可从比丘尼恒清法师所着的《菩提上的善女人》[31] 看到台湾的出色比丘尼众:如护教的四比丘尼、办教育的晓云法师、和办慈善事业的证严法师。恒清法师和慧严法师是博士比丘尼在大学任教的代表。而目前台湾最有特色的僧团,香光尼僧团更是全部由女尼领导女尼众修行,而这僧团团体成员的平均教育程度可以说是目前台湾最高的[32] 。丁敏说:“香光尼僧团以其年轻化、素质高、活动力强、现代化特质,建立了佛教宗教师的专业形象,也建立比丘尼僧团的新形象,提高了比丘尼僧团在佛教界及社会上的地位。”[33] 香光尼僧团致力于佛教成人教育推展工作和尼僧的自我训练和栽培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女性宗教师的培养模范。 (三) 重新阅读诠释传统经典 昭慧法师说: 现在有些大男人主义的比丘所爱讲述的《大爱道比丘尼 -------------------------------------------------------------------------------- 31. 释恒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东大图书,1995,7月,页174~183。 32. 丁敏,〈台湾社会变迁中的新兴尼僧团──香光尼僧团的崛起〉,台北:佛光山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民1997年1月,页428。 33. 丁敏,〈台湾社会变迁中的新兴尼僧团──香光尼僧团的崛起〉,台北:佛光山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7年1月,页454~55。 页167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经》[34] ,还不待用文献学知识去考察它是伪经,笔者便可依其内容以断定:那绝对不是“佛说”的经典,也不符合佛教正义。[35] 这就是对过去的经典提出批判,只是昭慧法师用的不是女性主义的角度,而是用佛法平等的思想,去推断佛陀绝不会讲说如此不平等的经典。事实上,对佛教经典有关女人的部分作出整理是很迫切的。如何去认识这些经典和如何去对这些经典作诠释,是女性主义宗教研究者的工作。 如恒清法师认为: 八敬法的制戒因缘已不复存在了,如是佛陀在世,一定会对八敬法有所开禁。[36] 她又说: 如果现代男女僧众能彼此恭敬礼拜,一来可免年轻比丘接受年高德劭比丘尼顶礼时的尴尬不安,二来也可避免年轻比丘僧众养成贡高我慢的习气,三来这才真正实践佛教众生平等的教示[37] 如昭慧法师引用印顺法师的话来诠释八敬法,认为: -------------------------------------------------------------------------------- 34. 大正,24,页954。 35. 释昭慧,《佛教伦理学》台北:法界出版社,1995年,页26~27。 36. 释恒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东大图书,1995,7月,页27。 37. 释恒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东大图书,1995,7月,页13。 页168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古代社会女众教育程度低,所以比丘僧有教育比丘尼僧的义务。女众体力弱。感情重,社会地位也低,所以有受比丘僧团监督的必要。[38] 可惜昭慧法师没有更进一步的说明,现代社会女人教育程度高,社会地位也不低,就不必要受比丘的教育监督了。 (四)对宗教史作重新整理和认定 对传统中的佛教的批判,认为佛教对女人的不平等待遇并不是佛陀的原意,而是僧团中的保守份子如迦叶尊者等所结集的律藏,对 女性的歧视与压抑,可能丧失了佛在世时对女性宽容、爱护的精神。[39] 如对佛教史中女人的出家的故事中,应强调的是女人们的证果,如在《长老尼歌偈》中有许多比丘尼证道的歌偈,说明了早期僧团中女性觉悟的经验,这是女人们很好的榜样,值得鼓励的。而不是强调女人的各种社会的困境,所以要比丘们照顾。[40] 女性主义宗教研究者应对过去被忽视的女人的历史找出来,如中国的比丘尼的传承并没有断绝过,为何中国的比丘尼 -------------------------------------------------------------------------------- 38. 释昭慧,《如是我思》台北:东初出版社,1989年,页418。 39. 释昭慧,《如是我思》台北:东初出版社,1989年,页417~418。 40. Rita M. Gross, Buddhism After Patriarchy-A Feminist History, Analysis, and Reconsturction of Buddhism, New York: Suny, 1993, p.30. 页169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们的传记在梁宝唱以后,就没有人再继续写比丘尼的传记呢?是认为比丘尼不足道呢?或是有人写了却失传了?日后在写台湾的佛教史时,如果提笔的人是男人的话,对今日证严法师在人间净土的推动上的贡献会记载多少呢?所以当历史的记录的角度是从男性中心出发,对女性从历史上所作的贡献的记载是不一定公平的,究竟在中国佛教史中曾否出现过像证严法师一般的人才,因为传统历史记载的不足,所以无从得知。 女性主义的宗教者也发现在历史中对妇女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女人也不是一直都在不平等的位置中。在恒清法师所写的《菩提道上的善女人》中,介绍从佛教中我们也可看出对女人地位的议题的争议,如女人的出家、八敬法的制定、女人可否成佛、到女人的转身成佛、或八岁龙女成佛的故事。[41] 我们可以看出来佛教历史中女人地位的多次更改。佛法所谈的是无常的世间,如果世间是无常的,那也代表女人的地位也是可以改变的。在今日的提倡人间佛教的同时,更应努力去改善这占人口一半的女人的地位。 (五)反省传统宗教伦理学 有一位留学台湾的韩国比丘尼说: 台湾僧众最奇怪的现象是台湾的僧众不以“法师”互称,而用“师兄”、“师伯”、“师公”等世俗人的称 -------------------------------------------------------------------------------- 41. 释恒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东大图书,1995,7月 页170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呼。[42] 其实这里不只是世俗人的称呼问题,也代表了出家之后并没有消除男性的家长制度,只是把女性的性别取消,这不代表了男女的平等,只代表了女人的性别在出家后被隐藏了,而男人的性别仍可存在寺院中。相对而言,韩国的比丘,比丘尼互称“法师”,似乎在性别上平等多,也比较恰当。[43] 佛教的伦理学是现实的,针对当代切身的问题,所以目前女人学佛的最多和最大的问题是对身为女人的否定态度,如“女人业障深重”、“女人是比男人少修五百世”、“女人情执重”、“女人之身不净”等等。[44] 这种种话不只男人用来贬低女人,女人也使用来看不起自己,这对女人修学佛法究竟有何利益呢?一群没有自尊自信的人如何帮助人间净土的完成呢? 五、台湾宗教人员对女性平等议题的认知 在面对信徒的问题时,宗教师的意见是很重要,不过只用 -------------------------------------------------------------------------------- 42. 《觉树人华》香光比丘尼众佛学院成立十二周年专刊,嘉义:香光书乡出版社,1992年,页152。 43. 《觉树人华》香光比丘尼众佛学院成立十二周年专刊,嘉义:香光书乡出版社,1992年,页152。 44. 释昭慧,〈论出家二众之伦理──评忏尼〈八敬法的认识与实践〉〉《独留情义落江湖》。台北:法界出版社,1992年,页1~8。忏尼〈八敬法的认识与实践〉原文出自《僧伽杂志》第1卷,第4期,页33~39。 页171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宗教境界或宗教意境去教导信众是不够的。对社会的不平等和受苦的众生无多大的益处。 一般而言,台湾的佛教界对男女平等这议题大多数是不提的,即使偶然提到时,态度也是倾向保守。可是有意思的是,女性的宗教人员有时候比男性更为保守。如在谈婚姻暴力问题时,圣严法师仍是认为不轻言离婚,可是他并不叫人人一味的隐忍,也说 发现实在没办法再生活在一起,也许分开会比较好一点。[45] 但是身为女性的证严法师在面对信徒请问“先生用情不专”的问题时,宗教师的回答是要她“去爱先生所爱的。”[46] 而先生打骂太太时教妻子“培养宽容。”[47] 前者是宗教师的菩萨境界,对一般信众而言不切实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太太有外遇,先生去问宗教师同样的问题,我相信答案绝不可能是请先生“去爱太太所爱的”。至于教婚姻暴力受害者忍耐,是可能造成命案。事实上,从事社工的人员发觉,有些婚姻命案是发生在太太被先生打时,不是不忍耐,而是忍耐到最后被杀掉了。在暴力的婚姻中,教妇女忍耐是最坏的方法之一。这些大约就是妇女团体听了会跳脚的的原因吧。[48] -------------------------------------------------------------------------------- 45. 圣严法师,〈婚姻暴力〉《叮咛》台北;皇冠,1995年,页26。 〈谨慎处理家庭暴力事件〉《法鼓钟声》台北;皇冠,1995年,页10。 46. 证严法师,《清净的智慧》,台北:慈济文化出版社,1992年,页76。 47. 证严法师,《清净的智慧》,台北:慈济文化出版社,1992年,页84。 48. 释昭慧,〈赞难之余,也进几句忠言〉《独留情义落江湖》。台北:法界出版社,1992年,页225。 页172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印顺法师可以说 佛法多为比丘说,所以对于男女的性欲,重于呵责女色。如说“女人梵行垢,女则累世间”,其实如为女众说法,不就是“男人梵行垢,男则累世间”吗?二千多年的佛法,一直在男众手里。不能发扬佛法的男女平等精神,不能扶助女众,反而多少倾向于重男轻女,甚至鄙弃女众,厌恶女众,以为女众不可教,这实在是对于佛法的歪曲![49] 如果印顺法师可以大大方方的说二千多年的佛法,一直在男人手中,不能发扬佛法男女平等的精神,对女人轻视是对佛法的歪曲。为何女众的比丘尼不相对应反驳说,“所以今天要改变这种种的不平等,把佛法的原意还原出来呢?” 台湾佛教徒女性人数占全部佛教徒不只半数以上,出家的女众更是男众的三倍,可是宗教的保守性使到女人受到传统文化更大的限制和束缚,不敢去争取自己的平等权益。连一向提倡对社会关怀的昭慧法师,面对这样重要的议题时却说 修道者以降伏慢心为要,不遑展开男女平权之争。[50] 为何女性的法师对男女不平等这个议题的处理方式是这么的低调呢?为什么昭慧法师要说 -------------------------------------------------------------------------------- 49. 印顺,《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82,页169~170。 50. 印顺,《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1982年,页418。 页173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做为“女”之一属,我倒反不积极要求取消八敬法,而愿意对任何一位比丘施以最敬之礼。[51] 她所叙说的原因是:第一:出家若还斤斤于自己的地位,岂不先落败于“我慢”之敌?第二:不忍伤害男众法师的脆弱的自尊心,第三敬礼只代表长幼意义。[52] 昭慧法师说 修道女众,无须计较敬法的公不公平,正好用“敬法”来练磨其心,折伏骄慢。慢说顶礼比丘,就是狗子亦有佛性,如果戒律允许的话,我也愿意效法常不轻菩萨,对狗子施以礼敬。[53] 可惜的是,敬法影响不只是像昭慧法师那样知见超越的比丘尼而已,而是男女两众的事,“不忍伤害男众法师的脆弱的自尊心”这句话正代表了敬法的确引起男尊女卑的观念,对男女两众都有损害。 当昭慧法师在批评一位女性比丘尼 -------------------------------------------------------------------------------- 51. 释昭慧,〈切勿玩弄“山头主义”〉《驱壳非障 骄慢成障》,页59~60,原出自第65期佛教新闻周刊。 52. 释昭慧,〈切勿玩弄“山头主义”〉《驱壳非障 骄慢成障》,页60,原出自第65期佛教新闻周刊。 53. 释昭慧,〈论出家二众之伦理──评忏尼〈八敬法的认识与实践〉〉《独留情义落江湖》。台北:法界出版社,1992年,页8。 页174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没有一点自尊的做法,其实流露的是“卑慢”[54] 时,有没有想到为何会有这样的比丘尼出现呢?这是一种个别现象?还是为数不少的比丘尼有这样的想法?又为何有大男人主义的比丘爱讲述的《大爱道比丘尼经》[55] ,这本故意贬低女人的经典呢?这只说明了教界中对男女的确有明显不平等的观念和心态。 昭慧法师说: 女性尊严慢慢被肯定──这不单是女权运动的成果,相反的,女性实力的展现,才是女权运动的触媒。[56] 但是女性实力的展现是不会从天而降的,那是要争取的。正如参与社会运动,为弱势团体争取公道是同样的道理。只是一味的屈就不争,是不可能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现象的。 可是昭慧法师又提出: 台湾的比丘尼实质上大权在握,实力重于名,没什么好多作计较。[57] 究竟台湾的比丘尼有多少人可以大权在握,就引用昭慧法师的 -------------------------------------------------------------------------------- 54. 释昭慧,〈论出家二众之伦理──评忏尼〈八敬法的认识与实践〉〉《独留情义落江湖》。台北:法界出版社,1992年,页4。 55. 释昭慧,《佛教伦理学》台北:法界出版社,1995年,页26。 56. 释昭慧,〈论出家二众之伦理──评忏尼〈八敬法的认识与实践〉〉《独留情义落江湖》。台北:法界出版社,1992年,页3。 57. 释昭慧,《如是我思》台北:东初出版社,1989年,页418。 页175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话:“小人物(特别是小尼师)只是端茶捧饭的‘下人’角色而已。”[58] “整天在厨房中忙着三刀六槌。” 昭慧法师谈到中国女性地位时说: 中国传统女性看似无地位,但向来地位也蛮高的,像《杨家将》中的佘太君,《红楼梦》中的贾母,其实都是家族中的最高权威,是家族命脉的掌握者……。[59] 这就是所谓以偏盖全的毛病了,在贾府中只有一个贾母,其他可怜可悯的女人不知有多少,甚至如凤姐一样的人物,如果是在今日的社会,大可以做女强人,不必利用心眼去白费心血在贾府中混名堂。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男人又有何可傲之处,看贾家男人又有多少的人物呢?等而下的如诸位小姐、奴婢的命运更不用说了,如果说贾母可以不用去争取女权,但对贾母以下的金钗、女婢来说,女权平等对女人还是很有用的。 虽然女性主义在宗教要争取的不只是权力,因为在权力结构中,不是主宰别人,就是被主宰,这样并不是宗教中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所谓的人间净土应是平等,和乐,没有压迫,没有主从的关系。在这个民主思想兴起的时代,这样的平等的理想应该不太难以接受吧。 在台湾女人出家的比例比男人多很多,这可以说女性对宗 -------------------------------------------------------------------------------- 58. 释昭慧,〈切勿玩弄“山头主义”〉《驱壳非障 骄慢成障》,页64,原出自第65期佛教新闻周刊。 59. 释昭慧,《如是我思》台北:东初出版社,1989年,页418。 页176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教奉献的热情和投身于宗教事业的人都比男性多许多。[60] 女性的修行者得到过去所没有的机会,可惜在这方面女性的自觉似乎受到许多传统观念上的限制,女性宗教修行者对自身的体悟及人格上在宗教上的提升不只不能超越到性别,而且常有自我贬抑和限制现象。 主从的关系可能在古代可行,而在现今的社会是否可以被接受呢?如果一个宗教在教义和实行上,只是一个强调主从的关系,尊卑上下的关系,这种强调对人的解脱,烦恼的消除究竟是一种妨碍或是帮助呢?若不从无可言说的层次(如真谛,无碍,真如等)去看,而从世间的事相来讨论,这种强调可能对男女两性的妨碍比帮助大多了。增进无知男性的傲慢,和自以为是的心理,增进女性的自卑,和自我否定,这对解脱有何利益?只在这个过程中白费许多力气,去调服个己不平和不满,只用一些格调高的话语作自我安慰,如说对狗子都可以顶礼何况比丘呢?可惜的是顶礼比丘是八敬法的规定,顶礼狗子是菩萨境界,在现实中没有人要求对狗子作顶礼,但在佛教现行的敬法中,却有要求比丘尼对比丘顶礼,这样的顶礼真的可以增加比丘对比丘尼的爱护照顾指导吗?或是更可能是增强了宗教内男女两性的对立?而在现实上也不一定是所有国家的佛教团体都实行八敬法,如南韩的僧团中是比丘比丘尼互相敬礼。[61] -------------------------------------------------------------------------------- 60. 释恒清,《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东大图书,1995年,7月,页173。 61. 《觉树人华》香光比丘尼众佛学院成立十二周年专刊,嘉义,香光书乡出版社,1992年,页152。 页177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而言,以任何一种方式:如学历、权力、性别、阶级、种族、名望、地位去压迫别人,或被别人压迫,都非宗教的理想,而是现实中的不圆满状况,期待宗教带头可以作改变,希望在净土世界中没有这样的压迫。 现实人间中求取净土世界,不是应该对传统历史中不合理的规定,陈旧腐化的观念,作出改革的决心吗? 今天在台湾社会在宗教中,作为宗教的修行者、或是领导者、或是宗教的支持者,女人都是占有很重要的角色。可惜是女性的宗教领导人在男女不平等的问题上,并没有尽力在思想和观念上作教育和改变,更不幸的是无形中增强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和行为,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 对在家学佛而言,宗教仍是女人加入社会场所的一个重要区域,这可以从慈济和各大佛教道场的报告可以看出来。当宗教成为女人加入社会社区服务的大舞台时,可以伸展和贡献出女人的力量,但帮助女人在宗教和社会方面,似乎仍有观念上的不足,不管是世间的事或是出世间的解脱。 我们可以从宗教领导人对女性信徒的训话中可以看出,宗教领导人要求信徒所做的大都是顺从传统的角色,做父系社会中的贤妻,或是增强其对传统角色的认同。当她们在生活上发生家庭的困难时,从师父的训语所得到的只是一些非常空虚的话语,对有些人有用,对另一些人可能完全没有用处。 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去看,鼓励女性的自主意识,提高女人的自觉,把女人带出传统家庭的领域,进而关心公共的事务,是现代人间佛教,人间净土推展的一大贡献,可是对妇女的自觉觉他的强调仍然不足。 页178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六、结论 成佛是一个自觉觉他的觉悟过程,而在这过程中觉悟是对生命真谛的真实了解,对四圣谛实知,对苦集如实了知,和对众生的痛苦的不忍而生起的慈悲心而加以救度。从此而言,女身对成佛并不是障碍,反是助缘,因为女人在社会所受到的苦难和不平等使女人更能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苦,如能从苦中体会和觉悟,再来自觉觉他,圆满成佛的过程。这中间觉悟的的教育是重点,女人在人间净土的建设参与中,不应安于只做宗教的支持者和仪式的参与者,而要实际参与戒定慧的修习,对佛法多闻多思多修,再从实际的社会参与中体会佛法,才可以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那生命中的苦痛就不是白受了,而是成佛的资粮。 可是即使对推行人间净土的宗教师,对传统佛教对女性的岐视和不平等并不因为人间净土的推行而消失。从宗教女性主义学者的观点看来,人间净土如果不可以帮助男女的真正平等,对女人的解脱是一种障碍。唯有女人在肯定自我后,人间净土才可能真正实践。人间净土的推行也应努力帮助女人把解脱的障碍除掉,要努力作改变外在世界和内在观念,再对历史的错误提出修正。如能在意识和潜意识的层面的作更改,不只对女人会有帮助,也对男人有帮助。 女性主义的宗教研究对人间净土的可能贡献是在这个过程中,帮助男女性明白传统中对性别的不平等对佛法的解脱道和佛法的菩萨道并没有帮助,反而是障碍道因;只有在思想和行为上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两性在真正平等 页179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论文集(1998) 的社会中共同建立所谓的人间净土,才可以帮助人间净土的早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