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正释经文(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正释经文(一)

 

  甲一  长行别示

  乙一  问答得名所以

  丙一  当机举名请问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本品全文分两大段:一、长行,是以散文体裁来宣说经义的。二、偈颂,是以韵文体裁来宣说经义的。长行与偈颂,内容差不多,只是文字体裁的运用不同而已。在两大段中,先讲长行,后讲偈颂。

  “尔时”两字,有多种不同解释。前曾一再说明,本品是法华经中第二十五品,在这品前是第二十四品,叫妙音菩萨品。所谓尔时,是妙音菩萨品刚刚讲完,快要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时。

  在妙音菩萨品最后有几句话说:“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忍,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从这可知佛说妙音菩萨品时,曾使很多众生得到法益。因大众闻法得益,所以进而要求佛再继续宣说妙法。所谓尔时,可说是很多众生希望如来说法的时候。

  妙音菩萨,据法华经的介绍,是东方一切净光庄严国中的大菩萨;观音菩萨,如大家所熟知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菩萨。东方妙音菩萨,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所以在世教化众生,能任运自在的随类现身。即要变现怎样的身相教化众生,就能变现怎样的身相。西方观音菩萨,如本品后面介绍“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可说观音菩萨同样得现一切色身三昧。所以古德将这二品叫做“姊妹品”,显示他们有同等意义和价值!

  或说大众听了东方妙音菩萨的殊胜功德,想到西方观音菩萨亦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萨,但他自证化他的功德究竟怎样?法会大众还有不知道的,于是仰望佛为宣说观音事迹。正在大众如是仰望佛宣说时,叫做尔时。

  “无尽意菩萨”,这是本品问法的代表者。当佛讲完妙音菩萨品时,有位无尽意菩萨出来请法。无尽意是东方不眴世界的大菩萨,而不眴世界的教主是普贤如来。观音菩萨将来继承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当知无尽意菩萨将来继承普贤如来,在东方不眴世界成佛。

  无尽意既是东方一位大菩萨,怎会来娑婆世界听释迦佛说法?是奉普贤如来命令而来。佛说法华经,是直畅本怀之谈,所以十方诸佛,都派他们的上首菩萨,来听佛说妙法。无尽意从佛开始说法华时,就在座下静静听讲。到佛说完妙音菩萨品时,为欲请法,所以“即从座起”。

  佛及菩萨的圣号,都是从他所有功德而安立的。无尽意所以得名无尽意,是依他的什么功德而安立的?这可从世界、众生、悲愿三方面来加说明:世界方面,首要了解的,像娑婆世界这么大的世界,是有无穷无尽,无量无边那么多的,佛经称为无尽世界。在这么多世界中,如以娑婆世界说,单是南赡部洲的人,已多得不得了。如以四大部洲的人综合来说,当然更多。除了人类还有其他众生,众生真是多得不可胜数。不但一个世界的众生是这样,每个世界的众生都如此,所以说众生无尽。这位大菩萨,运用其智慧,观察世界时,发现有无尽世界。在无尽世界中,有无尽众生活动。真是到一处有一处世界,到一世界有一世界众生。且诸众生,为烦恼的驱使,飘堕在业海,沉沦在轮回,受众苦的逼迫,永无解脱之期!无尽意菩萨不忍见无穷尽的众生,长期受诸苦恼,就从内心深处,发起无尽悲愿,愿度无尽世界中的无尽众生,令无尽众生成佛,而后自己方成佛,所以称为无尽意。

  无尽意名号的解释,古德用四句偈形容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尽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号为无尽意。”其大意是:世界无尽是不错的,但无尽世界中,有的是清净世界,有的是秽恶世界,而秽恶世界多过清净世界,所以无穷无尽的世界,大都是尘扰扰的肮脏不堪、秽恶不净!在这样世界的众生,不管是怎样的多,大都业海茫茫的为业力之所牵引!业力牵引你到天堂就到天堂,业力牵引你下地狱就下地狱,自己丝毫做不得主。众生所以业海茫茫的无所依归,根本原因在沉溺于无底的爱河中,滔滔不绝的随波逐浪,所以苦海无边。众生这样不息在惑业苦中循环,于是菩萨心里就想:如是受苦众生,假定我不发心去救度教化,又让谁去做这工作?于是就发无尽的悲愿,要度无尽的众生,是故号为无尽意。

  无尽意及诸大众,为要了解观音菩萨的功德,看看没有别人起来请问,于是自己就从座位起来,代表大众请问佛陀。即从座起这句,从字面看来,本很简单的,但如天台以观心解释,那就具有深意。所谓座,不是普通座,乃是法空座,亦即法华说的“诸法空为座”。以法空为座,不但不可执着诸法,即诸法空亦不可着。假定执着于空,不能真正了解其空。无尽意即从座起,是示他不染着空,所以说诸法空为座。虽不染空,但非什么没有,这从菩萨自法空座起而问法,可以得到证明。假定真的什么没有,何必还要起来问法?何必还要讲经说法?因为空而不空,所以仍从法空座起,请佛开示。这样,即从座起这句,实含不着空有,超脱空有,正式证得实相妙法的深义在。

  “偏袒右肩”,是出家佛子起身问法所用的一定仪式。佛在世时,比丘所着袈裟,与现在南传僧人所着的一样。佛教规矩,比丘平时不礼佛不说法,左右两肩都包裹而不袒露在外的。到见佛礼佛时,为了表示恭敬,特将右肩袒露出来。无尽意菩萨将要问法,为了对佛的尊重,所以先把身上的袈裟放下,袒露出自己的右肩。

  偏袒右肩,覆藏左肩,本于观心的解释,亦有其深刻意义。修学佛法的人,到了相当程度,具有两种智慧:一是证悟诸法空性真理的真实智,不能用语言将它表达出来,所以如左肩的覆藏不使外露。一是从真实智开发出来的,可以观察世俗一切,可以为诸众生说法,可以指示一条修行道路的方便智,或名权巧智,所以如右肩袒露出来,可使人清楚的看见。方便智如右肩,真实智如左肩。一覆藏,一袒露,刚好代表权实二智。无尽意是位大菩萨,覆藏左肩,表示他具有悟证诸法实相的真实智;袒露右肩,表示他能运用权巧的方便智。方便智是化俗的,真实智是契真的。二智并用,是即显示即真而俗,即俗而真,达到真俗交融的最高境界。

  “合掌向佛”,是将两手合拢来面向佛陀,为印度对在上的以及普通人互相见面的一种礼节。若以观心解释:两手有十个指头,分开是各自独立的,代表前说的十法界。现将十指并拢合掌当胸,是示十法界在我人一念心中,并不是离一念心而有。“而作是言”,谓无尽意表现应有礼节后,就说了下面话,请佛开示观音菩萨的事迹。

  上面几句,实即显示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即从座起是身业;而作是言是口业;合掌向佛是意业。这时专心一意,表面好像身业,实际属于意业。每人都有三业的活动,问题是看向那方面活动,才是正当合理的活动。众生的三业,大体是向恶的方面活动,纵然有时是善,亦属于有漏的。无尽意的三业活动,不论是到十方世界见佛闻法,不论是为众生随类现化说法,都是清净无染,纯善无漏的。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这是无尽意正式提出的问题。这问题,普通初学佛者,亦很可能提出。如初信佛的人,要他发心多念观音圣号,他们往往会说:要我念圣号当然很好,但怎样叫做观世音菩萨呢?无尽意是补处大士,不久就要成佛,那会不懂观音菩萨的圣号?他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代表没有了解观音菩萨功德的人,特别是为末法时代众生问的。如我们现在了解观音菩萨的伟大及悲心深广,就是由无尽意菩萨当时请问而来。

  世尊为佛的德号之一。意谓大圣佛陀,是世出世间之所共尊的,所以称为世尊。为请大法,先称一声世尊。观音菩萨大名,我们常常听到,但这位观世音菩萨,究竟是以什么因缘,叫做观世音菩萨?现在法会大众,对这还有不知道的,敬请佛陀为众略为开示!

  丙二  如来备示感应

  丁一  正答得名所以

  戊一  总标寻声救苦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上文为无尽意的请问,下文为释迦佛的解答。这科是佛总答,在全品说,是最重要的,或可说为全品的纲要,或可说为全品的中心。因为有关观音的深悲弘愿,在这经文完全表达出来。而观音菩萨所以得名观音菩萨,其名号的来源,亦于此段经文表露。还有众生称念名号的方法及所得的利益,也都在这几句里面明白表达,所以这是全品的总纲或中心。于中又有三句话最重要的,就是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皆得解脱,可说又是这文中的纲要。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这是佛对无尽意的称呼。男子是对女人说的:具有男性的叫做男子,具有女性的叫做女子。善男子,表示这不是普通的男子,而是具有深厚善根的。男的具有深厚善根,叫做善男子,女的具有深厚善根,叫做善女人。善根是培植来的,不是天生成的。如听经闻法,布施持戒,都是培植善根的最大方便。能学佛的都有善根,但应更多多的培植。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这是指出观音所要救济的对象。无量百千万亿众生,是形容众生的众多。如是众多众生,生存在这世间,并非是享受种种快乐,而是经常受诸苦恼所逼迫的。如地狱、饿鬼、畜生界的众生,无不有种种的苦恼。这些苦恼,详说,是说不完的。且以人类来说,亦有各式各样苦恼,如通常说的八苦,即为人类所免不了的。八苦,可以分为三类:如生、老、病、死,为身心界的痛苦;如爱别离、怨憎会,为社会界的痛苦;如求不得苦,为自然界的痛苦。“如从根本论究起来,释尊总结七苦为:‘略说五蕴炽盛苦。’此即是说:有情的发生众苦,问题在于有情(五蕴为有情的蕴素)本身。有此五蕴,而五蕴又炽然如火,这所以苦海无边”。苦痛来袭,身心烦恼,谁不愿意即时解除?且不论何人,痛苦来时,口中要作不断喊叫,内心始稍感觉舒服。现佛告诉我们:众生受苦逼迫时,不要作无谓的呻吟,最好专心一意的,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所以说: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是显示观音得名所以。观世音之所以得名观世音,是由听闻众生称名的音声而寻声救苦得来。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真是所谓无苦不救,无生不度。所以众生在受苦时,听到观音的圣号,若能一心一意的称名,观音菩萨,观其称名众生的音声,即时就去解除他的痛苦,使他获得不受痛苦缠缚的解脱!

  闻这一字,在此最为要紧:因众生听闻观音名号的音声,观音亦闻众生寻声救苦的音声,如是互闻,才能相应相感。即众生闻其圣号而称扬,菩萨闻其称名而救济,所谓众生闻观音,观音闻众生。众生闻观音是有所求,观音闻众生是有所应,如是感应道交,众生即得解脱!因观音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地方,只要听到众生要求解苦的音声,菩萨立即大慈大悲的,示现在你的面前,解救你的痛苦,使你得大解脱。所以闻在这里,实在有它特别的重要性。

  众生闻观音,观音闻众生,都是用耳闻,为什么不叫闻世音而名观世音?众生不能六根互用,所以只能眼见耳闻;菩萨已能六根互用,所以眼不但能见亦能闻,耳不但能闻亦能观。观世音之所以叫做观世音,因能观其音声而寻声救苦。或解说为:上观字,是菩萨的能观智慧;下世音,是菩萨的所观境界。菩萨以能观的智慧,观察有情世间一切苦恼求救的音声,然后立刻本其弘誓的悲愿,以解除你的痛苦,给予你的快乐,消免你的灾难,赐给你的吉祥,无苦不拔,无难不救,所以称为观世音。不唯如此,当其以能观之智,观于世界众生,要求解救其苦音声之境时,境智唯在一心,所以称为观世音。

  再据悲华经对观音因地的介绍,其发心的经过是这样的:约在无量劫前那个时候,菩萨为凡夫,曾为转轮圣王的第一太子。当时有宝藏佛出现于世,第一太子对三宝非常信敬,特地发心供养佛僧三月。并在宝藏佛的面前,发大菩提心,立大誓愿说:假使有世界中的苦恼众生,为求解救痛苦,称念我的名号,而为我的天眼所见天耳所闻,不能救脱其苦者,那我决定誓不成佛。宝藏佛见他发这样的大愿,觉得极为难得,所以对他拔苦与乐的弘愿,致其高度的赞叹,且为取名观世音。从悲华经的介绍,知观世音的得名,是从因地发心来的,是宝藏佛为之安立的。

  本经解释观世音,是约利他说的。楞严解释观世音,是约自利说的。自利是智,利他是悲,所以观世音名号,实含有自利利他,悲智双运的意义在内。关于楞严如何解释观音,请阅楞严可知。

  闻名称念而得解脱,现举一感应故事证明:

  过去中国浙江上虞地方,有位虔奉观音圣号的米商,家中只有夫妻二人。米商为人良善,没事常念观音圣号,甚至梦中亦记得念观音菩萨。有天晚上睡觉,菩萨特地托梦给他,说他将有大难到来,为解救你的大难,我有四句话告诉你,你要牢牢的记住:“逢桥莫停舟,遇油即抹头,斗谷三升米,苍蝇捧笔头。”梦中所梦的这四句,到第二天仍清楚记得,与普通做梦不同。米商感到很奇怪,不知有什么预兆,因相信观世音,就真牢牢记住。

  过了一天,雇船到别处去做米的生意,船行没有好久,忽遇狂风暴雨。船夫远远见一座大桥,则欲将船停在桥下,暂避风雨。在船刚到桥下,米商忽然想起“逢桥莫停舟”的这话,立刻就令船夫将船撑开。说来也很凑巧,该船刚刚过桥,那桥就折断塌了下来。假定船不离桥,人就决定没命。米商见这情形,知是菩萨搭救,于是称念观音圣号的一念心,就更虔诚而精进了!

  后来有天晚上,他在家礼拜观音,正在拜下还未起身时,佛堂悬挂的琉璃灯忽然跌落,泼得满地都是油。米商想到第一句的灵验,相信第二句一定也有其理由,所以遇到满地是油,就老实的将油抹在自己头上。过了一会就去睡觉,不意午夜一觉醒来,闻到房中有股血腥气味,于是起身点灯察看,发现自己的太太已为人杀死。虽感莫名其妙,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岳父。岳父问他有什原因,他说不出一点所以,乃去他的家中调查,发现女婿是信佛的,女儿是不信佛的,因而怀疑他们夫妇感情不好,断定女儿为女婿所杀,于是就告到官厅里去。

  官方认为人命关天,就传米商讯问,但看米商老实,不像是个杀人犯,就问其妻子被杀这晚,家中有无财物损失?米商说没有,证明不是劫贼所杀。又问邻里有无冤仇?米商亦答没有。讯案人员讯到这里,觉得这件杀案很怪,既非仇杀,又非盗杀,事又出在深夜,不是米商自己所杀是谁?因此,办案人员乃提笔欲判米商死刑!

  正在这紧要关头,忽有一大群苍蝇飞来麇集在笔头上,当法官正觉奇怪时,米商忽欣喜若狂的大声叫道:“好得很!好得很!‘苍蝇捧笔头’,真的又应验了!”法官听到这样一叫,知道其中必有道理,于是就问米商为什么这样欢喜?米商想想四句已有三句应了,菩萨一定会加被我,因而就将梦中所梦的经过情形,告诉法官。法官是有学问的,想想这四句话,重要关键在第三句,经过大家互相研究,了解“斗谷三升米”的意思是:一斗谷有三升米,多馀的自然是糠,因而认为凶犯,不是康七,就是七康。经过一度密查,地方果有康七其人,捕来问了几句,康七不得不承认自己是杀人犯!

  康七为什么要杀她?原来康七与她有染,本想杀死米商的,因在暗中摸到油头,以为是米商的妻子,所以就舍有油的去杀无油的,那知这么一来,恰好是杀错了!凶案真相既然大白,法官就判康七死刑,米商无罪释放回家。米商经过这么一个变故,既感菩萨的慈悲广大,复觉人生的虚幻不实,于是发心出家而得道果!法官亦感菩萨的广大灵感,从此深信佛法。所以称念观世音菩萨,是能得到救济和解脱的!

  在此或有人问:观音是大慈大悲的,念观音的人亦很多,但得解脱的为什么很少?关键在于念法的如何。本文说的“一心称念”,是最重要的一着。称念不能一心一意,不论念多少,效果都很微。古德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徒然”。念弥陀如此,念观音亦然。我们不要以为一天到晚在念观音,也不要以为很多人在念观音;如果口念而心散乱,心口不能相应,念了难得解脱!所谓一心称名,就是专心一意的念,集中全副精神在观音的圣号上,不容有任何其他杂念夹杂在里面,一句顶一句的净念相继,忘掉外面所有的一切,使能念的我与所念的观音融而为一,方可说为一心称名。这样一心称名,念得时间久了,自能得到利益,自然获得解脱!

  众生在生死中沉沦,受诸众苦逼迫,总是不得自由自在。若欲免除轮回,不受诸苦所迫,还我身心自由,在这末法时代,最殊胜的方便,无过一心称念观音圣号,相信菩萨大慈大悲,会寻声来救苦而使我们获得解脱的!

  戊二  别示持名感应

  己一  救火难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上文佛为无尽意总答,此下再来说明种种利益。如本品说,观音利益众生,大体有两方面:一叫“冥益”,即在冥冥中给予众生利益;一叫“显益”,即明显的给予众生利益。在两大利益中,现在先说冥益。于中又分三段:一、救七难,二、解三毒,三、应二求。七难是:火难、水难、黑风难、刀杖难、罗刹难、枷械难、怨贼难等。世间的灾难本来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上列七难。七难中第一是火难,就是从大火所产生的灾难。遇到这样的灾难,假定能念观音的圣号,就能获得解脱!

  在这世间,不论走到什么地方,不论是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可能会遇到一场大火灾。小而可使我们倾家荡产,大而可使我们丧身失命,所以无论何人,都怕遇到火灾。怕火是一回事,火来又是一回事,且火纵非所愿,每由偶不小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假定遇到这大火灾时,应当怎办?从世俗说,应尽最大人事,设法予以扑灭。另应镇静自己内心,不要过分害怕恐惧,因唯有内心镇静,才不致受大损失。若心不镇静而惊慌失措,那所受的损失就更重大。所以遇到大火灾时,最要就是镇静不惊。如果心慌意乱,不但无济于事,而且是有害的,切记予以避免!

  在佛教说,还有一个最好办法,就是一心称念观音圣号,所以说:“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于中“持”字最为重要,如前文说的一心。普通讲持,如手中拿着东西,牢牢抓住不放,叫做执持。现在把它运用在念诵观音名号上,名为执持名号。一般所执持不放的,大都是贵重东西,但世间最宝贵的,莫过于佛菩萨,所以称念佛菩萨的名号,要牢牢的执持。怎样方算执持?即前念后念相续不断的蓦直念去,是为执持。如这样执持,内心定很虔诚。内心虔诚,就得菩萨感应。纵然不慎入于大火,大火亦不可能会烧到你。为什么火不能烧?是因观音菩萨的威德神通之力,在冥冥中加被你的关系。所以说:“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这,可从事实与道理两方面说明:事实方面所讲的,如为佛教徒,当然是信的;如非佛教徒,可能会不信。不论信与不信,观音菩萨的灵感,的确是有的。

  在我国满清时,有一做运粮官的人,名蔡恩襄。他住的地方,与民房相邻,四围没有一点间隔。一次邻人忽然失火,其他人家都在抢救东西,独有这位粮官,端坐家里不动,有人劝他亦不出去,好像要与屋共存亡。可是说来也怪,火从这家烧到那家,左右邻舍都被火烧,独有他家没有烧掉!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会如此?他的回答是:当大火燃烧时,我一心一意的念大悲咒,再没有其他的念头。我家,不但我是念大悲咒的,几代以来都是念大悲咒的。而且每代都有不可思议的灵验,得脱种种不同的灾难!我个人念大悲咒,已有一二十年,每遇什么急难,都能化险为夷!今天这情形,过去已经验过,亦由念大悲咒而免火灾的!因为我有这样的信念,相信菩萨定会在冥冥中加被。所以大家应信任菩萨,多念观音菩萨的圣号!

  其次,在中国姚秦时代,有位法智法师,一向专心称念观音圣号。一次,因事到别地方去,所经的路途,要通过芦苇,正在这时,有人来烧乱草,火从四面烧来,把法智法师包围在火网中,无论怎样,没法逃出火海。于是静心一想,我是信奉观音的,现将生命交于观音。乃端坐在芦苇中间,一心一意的念观音圣号,念了没有好久,大火渐渐迫身,竟被熏昏过去,以为生命从此结束!可是等到大火熄灭,一阵凉风吹来,乃又渐渐苏醒,看看周围,所有荒草都被烧光,唯有自己身边,一尺左右的草,没有被火烧到,因而未被烧死!

  根据这些事实来看,证知念观音圣号,是可免除火难的。诸位切勿以为念了没有灵感,问题在于是否一心称名。

  再从道理上说:设入大火的火,不要看成是有形有相的火,而应视为无形无相的火,亦即通常讲的瞋恚之火。不是外面的火,是内心中的火。内心的瞋火,亦有烧的功用,如说:“瞋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这是最极可畏的!妙慧童女经说:“瞋坏善根勿增长!”普通人只知外面的火厉害,能烧掉房屋树木,从未想到内心的瞋火,更有胜于外面的大火。外火只能烧坏身外之物,最多不过是烧坏身体,对所修积的功德善根,无论如何是烧不掉的;能烧掉善根功德的,唯有自己内心中的瞋火。所以,外火固然要防,内火更加要防。怎样防范内火?即当内心正要发火时,忽然想起观音大士,虔念观音圣号,那就等于泼了一盆冷水透入心中,扑灭瞋火,自然不会烧坏善根及功德林。“设入大火,火不能烧”,如果改说“设入瞋恚之火,火不能烧”,岂不很合道理?不信佛法者岂不也就相信?所以,佛法是最合情合理的,不是讲故事说大话的。

  瞋火能烧一切,瞋恚对人不利,很多经中都有说到。现引遗教经说:“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勿令得入。”真的,人如常发脾气,其他方面纵然很好,人家亦不喜欢见他。如常听人说:某人办事力强,对人亦肯帮忙,能讲善说,能书会写,就是脾气大点。若有人欲去见他,别人就说我不去见他,因他脾气太大,所以瞋火是最厉害的!其实,有时脾气不应发的,但因控制不住自己,不期然的大发脾气!这时,假定能想起观世音菩萨,瞋恚立刻会化为乌有!

  过去有个俗人,向位出家法师,提出一个问题:“法师!我向来有一种病,什么人都医不好,不知法师能不能为我医治?”“你有什么病?”法师问。“真实说来,我生理上是没有什么病的,只常常的爱发脾气,脾气来时,如雷霆般,别人见了都怕,我本不想发脾气的,可是事情到时,自然就发作出来,如天生一样,要来就来,真没办法”。俗人这样告诉法师。“奇怪!很多病都听说过,就没听过像你这样的病”。法师又对他说。“你这和尚真没道理,发脾气都不懂?”法师说:“不是不懂,你说脾气天生成的,不妨请你拿来给我看看!”俗人听到这话,不禁呆住,并且想道:“病拿来给我看看,可是内心虽有这病,但怎能拿来给他看呢?”想来想去,总没办法拿出来,所以就对法师说:“你要我拿病给你看,这怎么做得到?”因此,法师说:“病既没法拿出来给人看,你说天生成的,自然靠不住了!”“对!如是天生成的,应可拿给人看,因不是天生成的,所以自己应多注意!”他了解到没有天生成的脾气,唯有从修养中控制住自己感情,不让脾气滥发,脾气自然不来!由此,该俗人的脾气病,也就不药而愈。真的,为人在世,无论什么事情临头,只要肯得退一步想,天大脾气也不会发作。脾气之来,不是别的什么原因,大都由于感情的不能控制,果能善为控制感情,一定不会乱发脾气!

  控制瞋火使不燃烧,念观音圣号是一最好办法。另外控制发脾气的方法是:脾气大都因人而发,如有人来触怒、批评、讥讽、漫骂等,最易使人发脾气。这时,你能用下面说的办法,脾气就不致发生:首先观察说这话的是怎样的人,即是君子还是小人?若是极为规矩的君子,自己就得反省!君子是不随便批评人的,现在来批评我,一定是我有很多缺点。否则,君子绝对不会来批评我的。我应该接受他的批评,改正我的缺点,怎么还能对他发脾气?在正人君子前发脾气,那是多么难为情的事!若是小人的批评,小人说话何必计较?如与小人计较,自己岂不也成小人?甚至不如小人!这样一想,即使要发脾气,也就发不出来!总之,观察对方,不论君子小人,都不应发脾气!

  己二  救水难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这是七难中的第二水难。大水,确实亦是一个不得了的大灾难。如一九五九年台湾发生的“八七”大水灾,一九六○年台湾发生的“八一”大水灾,都是空前惨重的灾难!诸位在报纸上所看到的报道,只知灾难很重,究竟重到怎样程度,恐难想象得到。一九五九年“八七”大水灾发生,我正在台中,大水来时,一幢幢的房屋被水冲去,一棵棵的树木被水冲倒,大好禾田立刻被水冲得变为乱石荒山,铁路被冲断了,铁桥被冲跑了,牲畜随流而滚,人被水溺而死!所以大水灾来时,能使人倾家荡产,会使人丧身失命,没有人不怕水灾的。可是天然水灾,有时无法防治,因而遇大水灾,除尽人事没法避免!佛法认为最好虔念观音,所以经说:“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一个人为大水所漂荡时,生命是很危险的。在这紧要关头,果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马上就会从很深的地方,回到很浅的地方,得到生命的脱险!所以为大水所漂时,最要紧的是不要忘记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

  先从事相举例说明得免水难。据法华感通说:中国唐朝时,有位岑景仁君,自幼就念普门品。一次,因事乘船去苏州,航行没有多久,该船忽然翻了,人都落在水中。岑景仁在水里,听到有人在说:平时念普门品的,现在定得免水难!像这样的声音,一共听到三次,然后自己浮到水面上来,漂到了岸边,真脱离了水难。像这类事,在中国发生很多,我们不可不信!水灾,随时随地都可发生,我们在心理上应有这样的准备,更应有这样的信念,就是万一遇到水灾,千万记得观世音菩萨圣号。

  次从道理讲:大水亦不是外面波浪滔天的大水,而是指的我人内心的爱欲之水。人类众生,很多沉溺在爱欲水中,丧身失命!佛法说:“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可知爱欲水的力大。试看现在多少男女青年,违背父母及有关系的人,在爱河的漩涡里打滚,不达目的不止,甚至双双自杀!所以大水,应知是贪爱之水。众生如沉溺在爱欲水中,挽救的办法,佛告诉我们,唯有提起正念一心称念观音圣号,以求启发智慧,然后用智慧火,销溶爱欲之水,就可挽救不必要的牺牲!所以修学佛法的人,应常常念观世音菩萨,这对我们绝对是有益的。

  爱欲,在佛法中,认为是生死的根本。众生所以不能脱出生死的掌握,病根就在爱欲。四十二章经说:“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扰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世人被爱欲之所迷惑,所以一生不能见到真理,没有办法解脱生死!如一盆清净水,本是可照面的,因被人用手扰动,起了很多微波,所以不论谁走到水前,都不能见到自己容貌。人们一念心,被爱欲所迷,终日妄想纷飞,怎能见到真理?因为如此,不但出家的沙门,就是每个学佛者,都应割舍爱欲,截断爱欲之流,本心恢复清净,就见真理而得解脱了!

  己三  救罗刹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这是七难中的第三罗刹鬼难。风灾,在经典中称为黑风。黑风究是怎样一种风,不大知道。要知风灾的严重,住在台湾宝岛的人,对这都有相当的体验。台湾每年到了台风季,台风所发生的威力,真是有点骇人听闻!每年因台风所受的损失,也是很重大的。这是天灾,在科学昌明的今日,还没有发明消灭台风的办法,只有提高警觉,设法预防,以期减少损害而已,所以这是大灾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这是形容众生的众多。如是这么多的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此中所说就是七宝:金是黄金,银是白银,琉璃是青色宝,砗磲是白色宝,玛瑙是红色宝,珊瑚宝形同树枝,琥珀是千年松所变成的,真珠是一颗一颗的宝珠。七宝,大都产生海里,所以求宝的人,往往成群结队的,到大海中去采宝。入海求宝,定要坐船,这些求宝的百千万亿众生,乘船入于大海,航行没有好久,“假使”遇到“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罗刹鬼,相传是吃人的鬼,住在海边的岛屿,专门等人来吃。其形状是:“口如血盆,眼如铜铃,手如铁叉,青面獠牙”,看来是很令人可怕的。由于他的行动迅速,所以又称为捷疾鬼。

  求宝的人,不幸遇到黑风,到达罗刹鬼国,不用说,生命是很危险的。正在这时,“其中若有”多人“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有人说:一人念观音,一人脱难,这是可信的。一人念观音,百千万亿众生脱难,不能令人无疑!其实,这没有什么可疑的,一个人于怖畏急难中,只要听到一个人在念,其他的人,口头虽没有念,内心已有菩萨的印象,甚至心中已默默的在念,所以无形中同得脱难的利益!现吾人出门,不论乘什么交通工具,如能一心念观世音,使同行的人听了,留下菩萨的印象,逐渐激发他发心学佛,这也是一大功德!

  称念观音而免罗刹鬼难,现在来说一故事:过去有个采宝商主,率领五百商人,到大海去采宝,真被黑风将船吹堕罗刹鬼国,其中四百九十九人,都是信仰观音的,现见大难临头,没有别法好想,只有一心称念观音菩萨。那知他们这样一念,罗刹鬼们要想抓人来吃,始终不见一个人影。那不信观音的,不特口头不念,且以为大难来时,念观音有什么用?正在他动这念头时,竟被罗刹鬼见到,一把将他抓去,这才想到念观音的重要,急急高声称念观音。罗刹鬼听他念观音,将手一松,又不见其人,大家乃得同脱罗刹鬼难!所以在事相上,遇到什么危难,称念观音圣号,的确有不可思议的妙用!

  大海,是佛法大海;七宝,是佛法所说的七圣财;黑风,是指无明;罗刹鬼,是指杀心;船舫,指有情的生命体。意谓一个深入佛法大海的人,欲求修积七圣财,忽然遇到无明狂风,动起杀的念头,于是就使生命解体。这,中国向来有则故事:过去有个宰相,到一寺内参观,寺内有一僧人,很精勤的修道,每天都念普门品。宰相参观一会,立在僧人后面听其诵经,当他诵到“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时,宰相忽问僧道:“你刚才念的这两句经是什么意思?请解释给我听”。僧人明知他是宰相,故意回答他说:“你这人真没道理,出家人在念经,念得正要入定时,怎可提出问题来扰乱我?要问应等我念完经再问”!宰相看僧人这样不客气的对他,心里非常气恼,立刻着令随从,将僧人捉到衙门去,要处以死刑!僧人这时哈哈大笑说:“我真被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去了!”宰相听僧人这么说,觉得很奇怪,乃进问为什么这样笑说?僧人回答说:“你放不下,无明风动,就是黑风,你动杀心,就是罗刹鬼,所以我说遇到黑风,飘堕罗刹鬼国。”宰相听到这个解释,不但了解经中的意思,亦了解僧人的用意;不但不杀僧人,反对之很尊敬,亲送僧人回寺!这位僧人,可谓是最善说法者。假定当时对他作任何解释,了不了解是个问题,信不信受亦是问题。这样为之现身说法,不但了解得真,亦复信仰得切!

  戊三  结答得名因缘

  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无尽意问观世音得名的因缘,经上种种解说,“以是”种种“因缘”,所以得“名”为“观世音。”明白了菩萨的得名因缘,就不会对菩萨有所疑。疑去信生,对菩萨圣号的称念,自然就更恳切和真诚了。

  丁二  广显称名感应

  戊一  能脱四难

  己一  别明脱难

  庚一  能脱戮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在七难中,这是第四刀杖难。刀为刀刃,能宰割生命体;杖为棍棒之类,轻则可损伤身体,重则可伤害生命。所以人们不论走到何处,见到有人在舞刀耍杖,总离得远远的,怕碰到刀杖而害及生命。如犯了国法,需受国法制裁,若处以极刑,古代所谓杀头之罪,就要动刀。若犯法较轻,或打板子,或受夹棍,都称为杖。受到刀杖之刑,就等于遇到灾难,所以要设法避免,没有不怕刀杖的。假定遇到这种情形,应当怎办?经说:

  “若复有人”,或因无故的被害,或因犯法的受刑,或因遇强盗而被打,总之,正在他“临当被害”时,如能一心一意的“称”念“观世音菩萨名者”,则“彼”欲杀害你的人,手中“所执”的“刀杖,寻段段坏”,“而”使你“得”到“解脱!”寻是很快或立刻的意思。刀杖都是凶器,如真加之于身,其生命一定要受伤害的。现由念观音圣号的关系,其刀杖立刻就一段段的损坏,失掉伤害的作用,再也不会伤害到生命,所以当下即得解脱!

  人们得遇刀杖之难,都是一种恶业因缘,或现生所造的,或过去造成的。依通常说,有了这种恶业,本是在劫难逃,业力躲避不了。现因称念观音圣号的善业因缘力量,胜过所造的恶业因缘力量,所以能对消所有的恶业。恶业对消了,纵以刀杖加害亦加害不到,因此而得解脱!

  刀杖,可从有形的刀杖与无形的刀杖来说:

  以有形刀杖说: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故事:在我国唐朝时,有位智觉禅师,没有出家前,做过太守官。当其做太守时,辖区遇到一次空前未有的大饥荒,百姓饿得不但没有饭吃,甚至连草根都吃不到,真是苦到极点!可是政府的谷仓中,存有很多的粮食。国家存粮,本为救饥荒用的,但要动用,得先请示皇上,太守恐怕奏请需时,等到圣旨下来,百姓恐已饿死。于是动起悲心,先发谷米救济,后再奏报皇上,用心当然是好的。但未得皇上许可,总是犯国法的,于是皇上除去他的官职,并解往国都予以杀头处罚!但这太守是位清官,素有令誉,国王知其为人,所以到临刑时,特别关照行刑的人,注意大守的言行态度。做官自然知道这样做是犯法的,可是为了急救饥饿中的老百姓,明知故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临受刑时,不特没有痛苦表情,且很欢喜的说:“将此一命,供养众生”!拿刀的人听他这样说,觉得很奇怪,就不杀他,去报国王。国王得报,立刻叫他回到王前,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很乾脆的回答说:“没有别的什么因缘,只是不忍见百姓受饥饿之苦,出于一念同情心而已!”国王知他为善,赦免他的犯罪。太守经过这次事故,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于是发心出家,法名叫做智觉。由此可知:一个人临当被害,只要生起一念善心或慈悲心,其心与菩萨心相应,就可得菩萨救济,而免刀杖之难。

  再说一个因念观音而得免难的故事:过去中国有一地方人家,夫妇感情很好,妻子除将家庭照应得有条有理,就是专门念观音圣号。其夫对妻子亦很好,到外做生意,每与朋友谈到妻子,总是赞不绝口,说妻子如何贤淑,如何贞节,如何具有妇道。有个朋友想开他的玩笑,特藉故到他家去,其妻见是丈夫朋友来访,对他很礼貌的欢迎与招待。古时女人穿的服装,袖子很大,手一举动,袖子向上,臂膀就露了出来。其妻臂上有一颗痣,被这友人偷偷见到。其友后来见到她的丈夫,对他开玩笑的说:“平时你说你的妻子怎样贤良而守妇道,可是你妻手臂某处有颗暗痣,我已清楚知道,则你妻所守妇道如何?由此可知。”其夫听了那还得了,心想我这样的信任你,你原来是这样的女子,真是岂有此理!于是气愤愤的,半夜持刀回来,唤妻开门,当门开时,不问情由,见到妻子就是一刀,杀了就跑,免为官捉。

  在逃跑的期间,想到妻子贞良,不会有这行为,知是受人所愚弄,内心深为懊悔!过了很多天,不听有捉杀人犯的消息,就偷偷的回家去看,到家见自己太太,正在念观音圣号,感到奇怪,于是就问:“在前几天晚上,有没有人到家来敲门?”妻回答说:“最近从没有人来敲门,每晚我都在佛堂念观音圣号,怎会去开门?”丈夫听了深以为怪,乃将经过情形详告妻子。夫妇同认是观音的感应,特将所供的观音请出来看,果见观音像的颈项上,有个明显的刀痕,乃证实是观音来开门救难的。从此,夫妇更加虔诚的称念观音菩萨。

  以无形刀杖说:所谓刀杖,是指每人内心所蕴藏的嫉妒障碍以及怨恨恼乱的心理。嫉妒心,确是一把极为厉害的刀。如见别人有什么胜过自己,或钱财多,或地位高,或名誉大,自己自然的生起嫉妒,且如刀剑在割自己身体一样的难受,所以说嫉妒如刀。忿恼,是从瞋恨心中产生出来,有了忿恼在内心中燃烧,一遇不如意事,没有办法对付,只好在自己心中忿恼,亦如一把利剑在身上那样的难受,所以说忿恼如刀。有了这种心理,如能虔念观音,忿恼嫉妒,立刻就将烟消云散。同时更要想到:众生与我有密切的关系,我为什么要对他嫉妒忿恼?这样一想,心胸开朗,就得解脱。

  法华经中有位常不轻菩萨,很可做为我们榜样。常不轻行菩萨道时,不论见到什么人就拜,并且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众生听了,不但不信,且很讨厌,然菩萨仍这样说。于是人们就不客气的以瓦砾石块回敬菩萨,菩萨跑得远远的,仍那样欢喜的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这是对每个人的人格尊重,不是说来好玩的。每人如都能尊重对方的人格,不但不会生起忿嫉,且会对人加以尊重。普通所以对人忿嫉,病在不尊重人的人格。常不轻虽遭人投以刀杖瓦石,但因尊重人的关系,结果,所有曾经与他接触过的,都受他感化而来信奉佛法。俗说:“柔可克刚。”刀杖是代表刚强的,只有柔和忍辱可以对付。是以刀杖虽属犀利的武器,但在柔和忍辱人的面前,完全失其效用,所以寻段段坏。有忿嫉心的,退一步想想“以柔克刚”,自然就得解脱!

  庚二  能脱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在七难中,这是第五恶鬼难。前风难中虽有罗刹,但重心在黑风,或说前仅约一类说,现在是约多类说。夜叉,中国译为捷疾鬼,不但能在陆地飞行,且能在空中飞行。陆行的为地行夜叉,飞行的为空行夜叉。罗刹,前面讲过,是吃人的鬼,亦有译为暴恶鬼。

  “若”在“三千大千”的“国土,满中”都是“夜叉、罗刹”,时时刻刻“欲来恼”乱“人”的时候,那受恼乱的人,只要一心称念观音,彼夜叉、罗刹,“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想以恶眼看这人都不敢,那里还敢杀害?所以说:“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从世间说:相传过去有个国家,恰好与罗刹鬼国交界,因而罗刹鬼常常越界捕人去吃,使这国家,常有人民失踪。国王虽爱人民,但亦无可如何。后来国王想一办法,就是与罗刹鬼王协商,每天送一人到罗刹鬼国,供给罗刹受用,罗刹鬼王觉得很好,接受这个条件。于是国王按照门牌,每天送一个人去。一天临到一个独生子的人家派送,其母不但爱子情深,而且从此绝子绝孙,问题自不简单。于是去求国王,另派别家孩子,未得国王许可,只好将孩子送去。幸而其母深信观音,安慰其子不要哭,不要怕,一心一意念观音圣号。孩子很乖的听母亲话去念,到了罗刹来捉人时,不论怎样见不到人。不用说,其母送儿去后,在家别无可想,也一心一意的称念观音圣号,相信母子如是虔念,会得观音加被,而免罗刹鬼难。所以到第二天一早,其母到昨晚送往的原地去看,老远就听到儿子在喊母亲,知道其子没有被鬼捉去,就很欢喜的领了回来,且把经过情形报告国王。国王得到这个大好消息,立即下令全国人民,从今以后同声称念观音圣号。这么一来,罗刹鬼真的再也不来扰乱其国,其国人民皆过着自由安乐的生活,再不感受罗刹鬼的威胁,所以称念观音圣号,确实是可免于此难的!

  从道理说,所谓夜叉、罗刹,在世界人类中,真是到处皆是,随时可见。如很凶的男人,爱打人骂人,我们就说他是恶罗刹;如泼辣的女人,哭骂打闹都来,我们就说她是母夜叉。所以这世界上,确有夜叉、罗刹的,且每人都可能成为夜叉、罗刹。不过,当你正要有这表现时,最好想起观音,诚心诚意的称念,不但自己不会变为夜叉、罗刹,夜叉、罗刹也不敢来害你!同时,普通说鬼,叫做鬼鬼祟祟,都在黑暗中进行。若人鬼计多端,用心机、设计谋,这样陷害不到,又想别法陷害,这不是夜叉、罗刹是什么?我们遇到这种人,如念观世音菩萨,发出智慧的光明,就可洞烛其奸,使其无从施技,而我们也就不为其所害,得到解脱自在。

  庚三  能脱刑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在七难中,这是第六杻械枷锁难。杻是手铐,械是脚镣,枷是套在颈项上的项板,锁是缚在身上的铁索。如人没有这些东西缠在身上,行动是自由的,否则,不论做什么,都感到不便,所以谁也不愿遇到这样的灾难!

  “设复有”这么一个“人”,不论是“有罪”的,或者是“无罪”的。有罪,就是自己确曾做过违犯国家法律的事;无罪,就是并未犯罪而为人之所栽诬的。于是国家执法机关,看你所犯罪的轻重,以“杻械枷锁”来“检系其身。”检是约束,系是系缚。人身本可自由活动的,由于检系其身,身体不得自由。可是当你正遇到这情形时,如能至诚的“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所有检系其身的杻械枷锁,自然“皆悉断坏”,使你当下“即得解脱”。

  从事相说:相传过去有对夫妇,是归依三宝的佛子,平时最信观世音。后来丈夫为人陷害,说他曾经为盗,于是政府捉他,治以应得之罪。但他得到这消息,知辩是没有用的,唯有逃避的一途。可是,政府捉不到正犯,就将其妻捕去,代为受罪,手铐脚镣加在身上,与诸犯人同系狱中。一天,牢狱忽然火起,犯人被移押外面路边。正在这时,适一僧人经过,因妇人是信佛教,就喊师父慈悲救我。说也真奇,这个僧人,正是该妇人的归依师。其师就对她说:“你要我救你,我实在没法,你是深信观音的,应本固有的信念,一心一意称念观音圣号,自有不可思议的灵验,使你得到解脱!”从此,妇人在狱中,万缘放下,一心称名。念了三昼夜,加在身上的杻械,忽然的皆悉断坏,虽可自由的出去,但因狱警在门口看守,不敢就这样离去。正作这样踌躇时,忽闻空中有声,叫她立刻出狱,不要稍存犹豫。张眼四面看看,狱门果然大开,即从狱中逃出。静静的走了二三十里,路上遇到自己丈夫,二人在患难中相见,自有说不出的喜悦!从这事实看,证知称念观音圣号,确可解脱杻械枷锁的灾难!

  有形的杻械枷锁,固然使人不得自由,无形的杻械枷锁,把人缚得紧紧的,人还不知道哩!如向所说“名缰利锁”,不是牢牢的系缚着世人吗?试看世间的人,有几个不为名利牵来牵去?名利牵到东就到东,名利牵到西就到西。因为求名,那里有名就到那里去;因为求利,那里有利就到那里去。自己一点主都做不到,还谈得上有什么自由?贪名为名所系,叫做名缰;求利为利所锁,叫做利锁。枷指男女相爱说的,男贪女爱,结为夫妇,组织家庭,男的套住女的,女的系着男的,谁也离不开谁,这不是枷是什么?械,说深刻点,是每个人的我执,因执有实在自我,终日为我奔走,时刻服侍自我,稍微不如我意,就将大发雷霆,所以我执是械。

  据此,生存在世间的人,依佛法说,为有形的杻械枷锁所缚,问题还小,为无形的杻械枷锁所缠,问题才大。且有形的枷锁,别人加于我的,还有解脱时期,而无形的枷锁,是自己系自己。自己如不设法解除,别人是没法为你解除的。自己解除系缚自己的枷锁,佛陀指示我们的方法,本是很多的。但以现在所讲的普门品说,我们认为最简要而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一心称念大悲观世音菩萨,以求早日脱离这娑婆世界。心中存有这样意念,对世间的名利,对男女的相爱,对自我的执着,自然就淡泊而不妄事贪着了。系缚是由自己,解脱亦由自己,根本不须外求!

  庚四  能脱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齎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在七难中,这是最后一难,叫做怨贼难。怨是怨家,贼是盗贼,对自己都是不利的。如果碰到了,不是要自己的命,就是要自己的钱,使你总归不得安稳。

  假“若”在一个“三千大千国土”,其“中”充“满”了“怨”家盗“贼。”不用说,那是个很危险的国土,一般人差不多是不敢在怨贼如麻的地方行走的。可是现在“有一商主”,率领了很多的“商人”,每个商人都“齎持”了极贵“重”的珍“宝”,共同的“经过”这条“险路。”本来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遇到了怨贼,劫夺自己的财宝,伤害自己的生命。当大家正在提心吊胆的向前行进时,“其中”忽有“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我们现在已经走入一条非常危险的道路,但是大家“勿得”生起“恐怖”,恐怖是没有用的。“汝等”这个时候,没有其他办法,唯有“应当一心”一意的“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只有菩萨可以解救我们的困难,使我们安全的通过这条险路。因为“是观世音菩萨”在这世间,常常的“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果真能一心一意的“称”念其“名者”,“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怨贼,当得解脱”,不会伤害到自己的一丝一毫。“众商人闻”说,念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好处,于是“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因为“称其名故”,当下“即得解脱”怨贼之难,自由自在的通过这条险路!

  对付盗贼的办法,不是与他决斗,而是以德感化,决斗不特不能使他回头,只有增加他为盗的勇气;德化才会真正使他回头,不再干那打家劫舍的勾当。过去我国有位恒顺和尚,曾经遇到一盗贼,贼见到他,第一句就说:“把钱拿出来!”恒顺和尚动也不动的仍坐在那里。盗贼很气的抽出刀来向他面前一横说:“拿不拿?”恒顺和尚一句不说的,将自己所有的钱包好送给盗贼。盗贼得到钱,马上就向外跑,恒顺和尚这时开口喊道:“慢走!”这两个字,好像有雷霆之力似的,盗贼听了竟被震慑住,真的不敢走了!于是恒顺和尚对他说:“世间上的人,不论做什么,都应讲道理,我所给你的钱,都是供佛用的,现在你拿去了,理应向佛说声谢谢!”盗贼最初以为有什么重大事故,现在听说只要向佛谢谢,也就很爽快的向佛说声谢谢,立刻就拔脚跑走了!

  事情过去,本就算了。可是,盗贼后来又在别处偷了东西,而为政府所捕。在讯问时,治安机关问道:“你为什么偷别人的东西?上次恒顺和尚的钱,似亦被你强行要去,你为什么这样贼性不改?”该盗说:“我没有强要和尚的钱,不信,你去问那和尚!”于是警察就带着盗贼去问恒顺和尚。恒顺和尚很慈悲的答道:“他没有强行向我要钱,是我愿意送给他的,这从什么地方可得证明?因他在临走时,曾经向佛道谢,所以证明不是他硬要的”!

  警察一听,知是和尚慈悲,不要办他的罪,但他在别处犯案很多,不能因和尚慈悲,就不再办他罪,仍然要他尝尝铁窗风味!临走时,恒顺和尚捉住贼手说:“上次你来我这儿,我很虔诚的,将我所有的钱给你,以为可感动你,使你从此不再盗窃,那知我的道德不够,不能感动你,使你犯了国法,要受国法制裁,我除了惭愧外,还有什么话说!”该贼被关到牢狱后,每想起恒顺和尚对他说的话,内心就有说不出的难过!于是痛下决心,发誓从今以后,再也不做窃盗。而且出狱以后,第一个要见的,就是恒顺和尚。并向和尚表示,今后决不再做这样的事,请求和尚证明,容许他的忏悔,于是成为一个好人!

  还有我的故乡扬州地方,也有这样一个类似故事:谓有一个信佛的居士,家人共有十七人,当盗贼在他家乡闹得不可开交时,他们想想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逃避这场灾难,于是只有信任观音,全家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有一天晚上,该居士做了一个梦,梦到观音对他说:“你们全家这样诚恳的持念圣号,的确是很难得的,不过,其余的十六人,固然因此可以免劫,但你自己却不能逃避这次灾难,因为定业是难逃的。明天来你家的盗贼,其中有位王麻子,在前世曾被你杀过十六刀,现在由于因缘会合,你必要为王麻子杀十六刀,但以你的真诚,可能免此一难!”

  到了第二天,居士要自己家人,躲到厢房里去,自己则准备一桌丰富的饭菜,以便招待王麻子。王麻子果于这天来到他家中,居士就问:你是不是王麻子?假定是的,我前生欠你十六刀,今生应该还你的债,不过我希望你先吃了这餐饭,然后再杀我十六刀,以结束我们之间的怨债!王麻子听了感到很奇怪,同时问道:“你怎么知道我叫这个名字?”居士回答说:“我是信观音菩萨的人,菩萨在梦中告诉我,所以知道我与你过去的关系”。“既然因果报应,这样丝毫不爽,过去你杀了我十六刀,现在我又杀你十六刀,这样杀来杀去的,我们的怨债何时得了?与其如此,不如现在结束怨债算了。”王麻子这样说了,就拿刀背在居士身上砍了十六次,作为宿世十六刀的酬偿。居士既免除了这次劫难,他们之间的怨仇也就了结。所以念观世音菩萨,的确是有好处的。如原来是怨家的,一变而为很好的朋友;如原来是做盗贼的,一变而成一个很好的人,当知这都是观音菩萨不可思议的感应!

  己二  总结神力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佛陀说到这里,再将能脱四难,来一总结。佛叫声“无尽意”而对他说:“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威神之力”,“巍巍”然有“如是”的伟大,怎不诚恳的常念观世音菩萨呢?巍巍,是高大貌,乃是形容菩萨的愿力、悲智等的广大无边,能度脱众生的无边灾难与苦厄。

  戊二  能离三毒

  己一  正明离毒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以上所讲的七难,虽可讲为内在的烦恼,但从表面上看,毕竟是属于外境的。现在所讲的三毒,才是真正属于内心的,亦即众生心中的主要烦恼。众生所有的烦恼,从数目字上去说,可谓无量无边,如尘若沙之多。而且烦恼的形状,亦极深细不易了知。不过从粗浅而易了解来说,要不外于三毒烦恼,且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因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由此而产生的。修学佛法的人,如能远离三毒,其他烦恼也就随之解除。由此可以想见,欲想断除烦恼,主要是离三毒的根本烦恼。所以本品特别提出三毒来说,并且明确告诉我们,如何始能真正远离三毒。

  三毒:就是贪、瞋、痴的三种烦恼。此三烦恼为什么都称为毒?因这三者在身心活动中,常常毒害修行的人,使行人不能如法的进修。如人为毒蛇或毒龙所噬,则将有生命死亡的危险,不能再继续的生存下去;三毒亦复是这样的。它能毒害众生的法身慧命,使法身不得增长,慧命无法开展,因此说名为毒。自毒毒他,的确是深可厌患。涅槃经师子吼品说:“毒中之毒,不过三毒”。所以世间的毒素,是不值得我人可怕的。毒中之毒的三毒,才是真正令人可畏的。所以修学佛法的人,主要是要断除三毒。请看观音经说:“净于三毒根,成佛道无疑”。佛法行者,果将三毒根子铲除,不但证声闻缘觉果以及做菩萨不成问题,就是完成最高佛果亦没有疑问。是以断除三毒烦恼,乃为我人唯一课题。三毒如树根,根拔去了,枝叶自然乾枯,因其根本功能已经失去。所以修行断烦恼,要从根本下手。正因如此,本经只讲重要的根本烦恼。

  三毒烦恼的名称,经中有时以贪、瞋、痴的单数来说,有时以贪欲、瞋恚、愚痴的复数来说,本经亦是以复数说的。关于复数的解释,古德曾这样的分别:“自爱为欲,爱他为淫”:人以及一切众生,没有不爱自己的。爱着自己的生命自体,欲求自己的生命生存,是名为欲。在这现实世间,男女之间的相爱,彼此的恩爱淫行,是名为淫。“自忿为恚,忿他为瞋”:如人自己发自己的脾气,自己忽然骂起自己来,是名为恚。如人发别人的脾气,总以为别人是不对的,对于他人的讨厌憎恶,是名为瞋。“自惑为愚,惑他为痴”:自己迷自己,明明不是这样的,而自以为是这样,是名为愚。用不正当的方法迷惑他人,使他人如堕迷宫之中,是名为痴。虽可从自他两方,解说三毒的复数,而实是众生内在的根本烦恼。

  对治三毒烦恼,各有不同法门:如多贪众生修不净观,多瞋众生修慈悲观,多痴众生修因缘观。不论大乘小乘,都是这样的。可是,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虽是对治三毒的最上法门,但在一般众生是不易修的。修得不如法,不特不能断惑,反而增长烦恼。佛陀大慈大悲,特开方便法门,说贪欲、瞋恚、愚痴重的众生,如不能修不净观等,只要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亦可远离三毒的。

  在此,或有人发生这样的怀疑:依于正常的说法,断烦恼须要智慧,没有智慧是不能断烦恼的。既然如此,为什么现说称菩萨名,就能离贪瞋痴?于此应注意者,是经中的“常念”二字。常念就是正念,依此可以体达烦恼的性自本空。安住烦恼际中,就是住实际中。实际理体,无能无所,念性清净。像这样的正念,不是智慧是什么?离开了这个,又从那儿去求智慧?这个智慧不离烦恼,还有什么能离烦恼?设若别用智慧来断烦恼,那就有能断的智慧与所断的烦恼之对立。这么一来,不特烦恼不能断除,智慧亦将成为烦恼,那里还可名为断惑的智慧?是以应知正念当下就是智慧,所以若能常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就可以正念除去三毒。这是佛为众生所特别开示的易行道。

  在这世间,“若有”一类“众生”,淫欲心非常重,特别“多于淫欲。”虽说这是众生所爱好的,但它所产生的后患是无穷的。是以世间的贤圣或出世的大圣,对这都特别重视,而从多方面告诫我人,使我人对此多所警惕!如魏文帝的遏欲文说:“首恶莫如色欲,易犯多是邪淫”。又如世间所常说的“万恶淫为首”,更可看出它的过失。佛经对于色欲的呵斥,更是不遗馀力。如说色欲的害人,甚于猛兽横流,可以想见它的罪恶深重!

  淫欲,是男女双方的事,不是单方面的事。所以对于色欲的呵斥,应对男女同样的斥责,但古代印度是重男轻女的,加以佛陀说法的对象,以男性为主体,于是经中说到淫欲的罪恶,大都归罪于女众。如诃欲经说:“女色者,世间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行者即得离之,若复顾念,是从地狱出,还复思入。”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女色的祸患之大。但若站在另一立场来说,将女色换为男色,男色的祸患之大,还不是一样吗?所以这不能归咎于女的一方。

  经论当中,又常这样说道:在一切衰中,女衰是最大的;在一切病中,女病是最重的;在一切系中,女系是最牢的。一个人如真被女锁系缚住了,要想从她解脱过来,那是的确很难的!所以自古以来,不知多少人沈溺其中,无以自拔。正因女子系缚的坚牢,佛菩萨开示我们说,毒蛇刀火,雷电霹雳,虽说是凶残不可接触,但还犹可予以暂时亲近,唯有悭妒瞋谄妖秽斗争的淫欲女人,绝对不可有一时的亲近。如果亲近了,那你所得的祸患,就不可以道里计。说得严重一点,淫欲为诸生死的根本。由于淫欲的助发爱性,于是令诸众生生死相续。

  淫欲,在现实的人世间说,是绝对避免不了的,只要人世间有男女的相对,必然就要结为夫妇的关系。有了夫妇的结合,怎能不发生淫欲?佛之所以再三呵斥色欲,是要吾人不要终日陷溺在淫乐中不能自拔,更不要做出非礼的邪淫行为。所以对于在家学佛者的正常夫妇的结合,佛并没有完全禁止。如果过分的耽溺于此,不特有损于自己的身体,亦将荒废了自己的事业,这实在是最不智的。试看古代的帝王、宰官、英雄、豪杰,因此身败名裂,倾国丧家的,不知多少!这还不值得我人警惕吗?况且这是众苦之源,障道之本,所以佛陀严格的禁止!

  虽说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但却是人类最易犯的一大毛病。因它是与生俱来的,亦即儒家说的“食色性也”,要想不犯是很难的。但若吾人时时存一戒慎恐惧之心,认为淫欲是最不净亦最可怕的,那你的欲念就会淡然甚至不起。很多因淫欲而走上悲剧之途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不怕,认为这是人生应有的享受,有什么不可发生性欲的关系?即此一念的错误,而铸成终身大错,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正是此意。一个佛法行者,假定贪着欲乐,那就无由进道,所以应知色欲的过患,竭力的设法加以避免,不要多与异性接近,问题自然就可减少。

  不过真正要想离欲或者绝欲,还得要看我人当时的心念怎样,如果心念向这方面发展,自然难以不为欲念所牵,如将心念放在观音菩萨的圣号上,常常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而且唯有观世音菩萨的正念,再也没有其他的杂念存在心里,自然就可得到菩萨的感应,而使你的欲念冰消。同时,你如能将当前的一位女子,看成不是普通的女性,而就是观音菩萨的示现,也会立刻灭却你心头的欲念。相传过去有位行者,忽然欲念冲动,要与一位女子苟合,女子要他将观音菩萨的画像,垫在床上,然后可以答应他的所求。就在这个时候,行者醒悟过来,知道这是做不得的,于是从此远离欲念。佛陀深知众生的病根所在,所以特别指示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在这当中,最要的是常念两字。就是真正要做到如钻木取火,如鸡抱卵那样的,一刹那都不停息的念,才会发生功效。假定念而不念,不念又念那样的,仍是难以得到效果的。

  “若”有另外一类众生,瞋恚心非常重,特别“多”于“瞋恚”,那有什么办法可对治?依正常道说,当然是修慈悲观,因为慈悲是对治瞋恚的。瞋恚是大病,慈悲是法药,有着非常的特效。不管你的瞋恚心多么重大,只要慈悲观行修得如法,没有不能根治瞋恚的。依方便道说,如能“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观音菩萨是以大慈大悲为最大的特色,所以常能称念,与观音菩萨的慈悲相应,自然不会生起瞋恚。试看世间不管脾气怎样大的人,只要他一念观音菩萨的圣号,天大的脾气也就化为乌有。这是最简单而又最易行的方法。诸位如发脾气时,不妨试用一下看,包你会得特别的效用。不说常常的称念可以离瞋,就是有时观其慈和端严的圣容,亦会使你的脾气无由发起。因为面对慈和的圣容,觉得自己发脾气是没有意思的。佛陀深知众生的心理,为使众生不要生起瞋恚,特别令诸众生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

  瞋恚是众生心中最不正常最为暴恶的一种心理现象,一旦发作起来,过失是很重的。华严经说:“一念瞋恚起,障百法明门”。大集经说:“一念起瞋,一切魔鬼得便”。就修行者说,百法明门,本可发生,但因一念瞋恚,障蔽令不得生。魔鬼对于行者,本是没有办法扰乱的,但因一念起瞋,魔鬼就可藉此机会,起来扰乱,使你无法进修。想想瞋恚对于行人的影响多大?再就一般人说,如果瞋恚心大,动辄暴发脾气,小则会以鞭挞施于他人,大则能够剥夺他人生命。世间很多悲剧的发生,都是缘于一念不忍的瞋心引起,所以佛法认为瞋恚是最要不得的。

  瞋恚生起的原因,当然是很多的,稍微有点不如意,就可能大发脾气。所以现实世间,到处充满了乖戾之气。不过佛经将各种瞋恚归纳起来,有时说为如下的三种:

  一、顺理瞋:谓自己从来没有开罪于人,亦从来没有恶意批评过别人,更没有什么对人不起的地方,而莫名其妙的受人侮辱,被人恶骂,为人毁谤,遭人破坏,甚至给予无情的殴打!在这样的情形下,任何有修养的人,亦不免要发脾气。像这样的发脾气,在情理上似可说得过去,亦即情有可原,近乎道理,名为顺理瞋。但站在佛法的立场说,如是而发脾气,还是不必要的。因虽无缘无故的被骂被打,但若能忍还是以忍为上。要知打骂于你的人,亦不是他自己要如此的,而是为烦恼之所驱使的。在他自己根本就做不得主,我为什么要对他发脾气?这么一想,不特不会对他发脾气,而且相当的同情他,觉得他可怜。如是,化戾气为祥和,彼此身心安然!

  二、非理瞋:谓根本没有什么原因,无缘无故的大发脾气。如有些人原本好好的,既不曾有人侵犯他,亦没有逆境扰乱他,可是突然的脾气大发,使人感到莫名所以。这种现象,不特在普通社会上可以常常见到,即在佛法的行者中亦屡见不鲜。如有住茅蓬的老修行人,自烹自食,根本没有第二个人去打扰他,但是偶然遇到天雨,柴湿不能着火,因而懊恼忿恚,甚至气得连饭都不吃!当知这就是非理瞋。以佛法说,这是更要不得,发脾气有个对象,似还说得过去,自己发自己的脾气,在理怎么说得通?不过是开自己的玩笑而已。诸如气得饭也不吃,试问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这样捉弄自己?所以非理瞋,佛更严格的指责,要我们不要无理瞋。

  三、争论瞋:谓如三五好友,共同在讨论问题时,最初很能情投意合的谈论,可是经过一个时候,由于你说来,我驳去,各持己见,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互不相让,于是争得面红耳赤,甚至闹得相吵相斗,名为争论瞋。这种情形,在现实世间,也是到处可以见到的。其实,这是没有瞋恚的必要。要知不论什么问题的争论,总是真理愈辩愈明,何必要作不必要的争论?更何必为此而大发脾气?如是言不及义的争论,更是毫无意义,丧失彼此的友谊,是更不值得的。所以因瞋而争,因争而瞋,都是要不得的。试想想看,为了讨论一个问题,竟然冒起三丈高的瞋恚之火,使自他都感到不安,何苦乃尔?是故佛法亦不认为这瞋是对的,而是应当予以遏止的。

  一切瞋恚,不外这三种,而任何一种,都是不好的,不能让它继续生起,要知瞋恚之害是很大的,如说“起一念之瞋,能烧尽菩提之种”。是以瞋是失佛法的根本,是堕恶道的因缘,是法乐的冤家,是善心的大贼,不特修学佛法的行者,不应起瞋,就是普通一般的人们,亦不应起瞋。假定瞋恚生起时,你立刻称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其瞋就可以远离。关于这个,现在说一事实如下:

  过去我国有位高蕃先生,非常聪敏而有才学,在十四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到了弱冠之年,娶妻樊氏,名字叫做江城,虽很美貌如花,但性情暴恶,所以秀才很有点怕她,并且有说不出的痛苦,致以身体一天天的衰弱。后来丈母娘知道了,不值自己女儿的所为,非常同情自己的女婿,但没其他的办法,只好祈求于观音菩萨。由于岳母的虔诚,菩萨一夜在梦中启示她说:你的女儿前世,是一寺院中僧人所养的长生鼠,你的女婿前生,曾在该寺读书,而将长生鼠弄死,现在一报还一报,你女非磨折你婿不止,是没有办法可救的。如真欲救你的女婿,唯有虔诚念普门品。岳母得到这个启示,不特自己虔念,并要女婿父母以及全家持念。可是经过数月这样虔诵,丝毫没有得到感应。但岳母的信心是很坚定的,不但自己没有停念,更要女婿发心同念。自己的冤业是要自己消的,由于秀才亦参加称念,没有过了很久,忽有一老僧来,这位老僧,不特深明因果,而且精于相术,所以很多乡人,来向老僧求问。秀才之妻樊氏,亦去请求老僧,指点她的迷津,老僧当即对她说了:“莫要瞋,莫要瞋,前生既非假,今世亦非真,咄!鼠子缩头去,勿使猫儿寻”。说完这六句话,复用杯水喷在她的面上。乡人素来知道樊氏泼辣,现在看到老僧这样对她,大家都为老僧捏一把汗,以为樊氏定会大发雷霆。然而奇怪的是,当樊氏听后若有所悟,不特没有发怒,而且脾气全改,成为贤妻良母。可见念观世音菩萨,是能远离瞋恚的。

  “若”复又有一类众生,愚痴非常的重,特别“多”于“愚痴。”愚痴,就是迷惑愚昧,对于事理认识不清。对事理认识不清的人,不一定完全是没有知识的;有的甚至知识广博,学问高深,但因不信善恶因果,佛法说为愚痴。反过来,有一种人,虽没有什么学识,但真切的深信因果,佛法说有智慧。是愚痴不是愚痴,不在有无知识上分,而在信不信因果上分。深信因果的,就是有智慧的人;不信因果的,就是愚痴的人。所以信因果,在佛法中,是极为重要的。有人以为见不到的就不信,殊不知佛法所说的因果,是通于三世的,不能因为不见,就抹煞它的存在。有的人现在作恶多端,表面看来享受是很好的,但他的大苦在后头!我们不必对他羡慕,更不可效法他的所为。有的人现在广行善事,可是所处环境非常恶劣;或有以为做好事没有好报,其实他的快乐果报在未来,决不会落空的。我们不要因此退心,更要效法他的乐善好施。明白三世因果的丝毫不爽,那你自然就不敢作恶而行善了。可惜世人每每不明这个道理,以为佛法不灵,或者怨天尤人。以佛法说,这就是愚痴。有了愚痴存在,那又应当怎办?能修因缘观的,最好修因缘观,不能修因缘观的,如能“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也“得”以“离痴。”

  念观音菩萨可以离痴得智慧,在中国佛教界,是普遍深信的。如过去中国寺庙收小和尚,师父首先教小和尚于睡前,拜一支香的观音菩萨,并且口中这样念着:“弟子某某,求聪敏、拜智慧,广大灵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念一次,拜一拜。经过长期的礼拜,得菩萨感应的很多。原来很愚笨的,后来聪敏起来。现在不妨说个拜观音得感应的事实如下:

  过去有个初出家的小沙弥,生来极为愚蠢,老和尚教他念经,不论怎样的苦读,总是没有办法记得。其师后来无法可施,就教他天天拜念观音,以期消除业障而开智慧。每天规定拜一支香的时间,到时师父以鸣铃为号,在未听到铃声,不得休息去睡。这样不间断的,整整拜了三年。有一天,小和尚如常礼念观音,可是师父忘了拉铃,而铃竟然不拉自响。小和尚听到铃声,当然就去安寝,但师父后来责备他,说他不听号令去睡,故意偷懒。小和尚对师说:我不是偷懒,听到铃声才睡的。师父当时暗想,我未摇铃,怎么会有铃声?难道小和尚已得菩萨感应?师父为了试试是否真得灵验,第二天晚上故意不摇铃,看看是否会有铃声?奇怪,次日小和尚拜完一支香,铃声又自然的响起。师父知是虔诚的感应,就不再规定小和尚礼拜的时间,而小和尚从此念经,不但过目不忘,而且了解其意,成为一个有名的讲经法师。

  因此,若有众生,知道自己愚痴,常念观音圣号,必然会得智慧的。问题就是世间的人,大都自以为聪敏的,根本不承认自己愚痴,所以你要他念观世音,不免成为问题。为人还是最好不要自作聪敏,而应承认自己的智慧有限,请求观音菩萨的加被,多念观音菩萨的圣号,确信观音菩萨会赐给智慧,使我们远离愚痴。愚痴是盖覆智慧的,学佛是追求智慧的,因此,每个学佛的人,都应冲破愚痴的黑暗,而生活在智慧光明中。

 
 
 
前五篇文章

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正释经文(二)

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正释经文(三)

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正释经文(四)

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灵感录 第一篇 拔病苦

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灵感录 第二篇 救厄难

 

后五篇文章

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九、译者史实的简介

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八、妙法莲华经题解

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七、普门品的姊妹品

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六、普门的别为解说

演培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五、本品品题的略释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