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清静法师:都市茅棚 223、尊敬有德者 |
 
223、尊敬有德者 “尊敬有德者”:尊敬有道德的人。 道德:道是真理和路径,道者“路”也;德同“得”,明确真理,实践正道,有所悟证,功成德具,身口意三业具净无染是谓“德”。 悉达多太子成正觉后,于鹿野苑对五比丘说四谛法,明八正道,示以具备因果缘起的正见(理),修戒定慧之行(道),得到解脱(德)。道德,皆贯通于佛教的教、理、行、果的范围中。天台宗阐明的一心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境三谛(空、假、中),由三智断三惑(见思、尘沙、无明),由断三惑而证三德(般若、解脱、法身),指出了大乘道德的精义。 民国时期太虚大师说:“解之豁然大通之谓道;践之浩然均得之谓德。”说明佛教的道德是首重理智的。“解之豁然大通”,明白真理,开悟后豁然开朗的胸怀,似广大虚空,无挂无碍。再经过实践,自利利他,福慧渐臻圆满,无量功德。此中包括解与行并重,因与果俱融的要义。 “七佛通戒偈”所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佛教道德的总体精神,也是道德的标准。 对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倡导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指出:“利他必断然是善,行善必断然是明智;害他必断然是恶,作恶者断然是愚痴。”这种以他人为重的道德观,表现在实践上就是以慈悲为本。如《大日经》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是大乘菩萨行的精神。 心为善恶之源,故应“自净其意”。佛陀说:“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故佛陀示人修行,首先治心,这是正本清源的妙法。道德与罪恶表现于外,会影响社会的安宁或动乱,而其根源则在内心。佛子的修行就是在心性上用功,断恶修善,转识成智,转染为净。各宗行持不同,归趣则一。 《善生经》中对于“尊敬师长”的教示: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 《六祖坛经》中“无尽藏比丘尼尊师重道”的故事: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 《宋稗类钞品行》中记载的为官之道德: 宋代名臣富弼克己奉公,为官清正,颇有廉声。富弼出任枢密使时,宋英宗赵曙刚登上天子的宝座。赵曙上台后,将其父仁宗皇帝的遗留器物,都拿来赏赐给朝廷重臣。众臣叩头感谢领赏之后,一起告退。赵曙却单独请富弼留下,又在惯例之外,特别赏赐他几件器物。 富弼先叩头谢恩,然后就坚决推辞不接受这份额外的赏赐。赵曙有些不高兴,轻描淡写地说:“这些东西又不值什么钱,你没有必要推辞!”富弼恳切地说:“东西虽然很微薄,但关键是额外所赐。大臣接受额外的赏赐而不谢绝,万一将来皇上做出什么例外的事来,凭什么劝谏呢?”最终富弼还是推辞掉了这份赏赐。 尊敬有德者所激发的忠诚和勇敢: 韩国某大型公司的一位清洁工,本来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角色。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公司保险箱被窃时,勇敢地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事后,有人为他请功并问他的动机,答案出人意料。他说:当公司的总经理从他身旁经过时,总会不时地赞美他:“你扫的地真干净!” 小朋友的职业道德: 电视主持人林克莱特采访一名小朋友,问他: “你长大后想要干什么呀?”小朋友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问:“如果有一天,你驾驶的飞机在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降落伞跳出去。”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孩子,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 更多清净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