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清静法师:都市茅棚 221、勿近愚痴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21、勿近愚痴人

  “勿近愚痴人”:要远离愚痴的人。

  所谓“愚痴人”,就是不相信因果轮回的人。“倘若依止罪恶友,如同树干为虫蚀,衰减善资增罪业,诸过根源即劣友。”假如依止了行为不如法的恶友,就如同树干被虫蚁噬蚀一空,一切善法功德渐渐趋于减灭,诸多罪业日日增上,一切过患的根源是劣友。

  所谓恶友,不是说面目凶恶、狰狞,而是让我们退失道心、放逸懈怠、生起烦恼、追逐现世欲乐的人,名为恶友或恶知识。如《佛藏经》说:“何等为恶知识?恶知识者,常好调戏,轻躁无羞,言语散乱,不摄诸根,心不专一,痴如白羊。”又如《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说:“佛言,恶知识有四辈: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兴怨谋。”我们常常会接触到恶友,又不知道危害,容易跟他们很亲密,不知不觉就会造成我们的善业消失,恶业增长,直至彻底堕落。

  世间多少英雄豪杰,因与奸人为伍、恶人为党,致使大业灰飞烟灭。如今也有一些政府官员、商界英才、明星大腕,事业本来是红红火火,但因结交恶友,常出入于酒肆红楼,玩物丧志,福德耗尽,导致身败名裂,所做事业毁于一旦,甚至身陷囹圄。所以,无论何人,皆当远离恶友,亲近良友。

  《善生经》说:常近恶友有六种过失:一是你容易被人欺负;二是喜欢做不可以告人的事;三是诱惑他人共做恶事;四是意图谋取别人拥有的;五是悭贪成性;六是喜欢说别人的过失。如果不远离恶友,会招致家庭败落,经济财产损减。

  善星比丘,乃佛陀为太子时所生之子。窥基大师《法华玄赞》:“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摩耶,三、罗睺。故《涅槃》云:‘善星比丘,菩萨在家之子。’”据《大方广三戒经》、《大涅槃经》等载,善星比丘曾随侍佛陀二十年,精通十二部经。出家后,断欲界之烦恼,证得四禅定。后因亲近恶友,认为无涅槃之法,起否定因果之邪念,且对佛陀起恶心。佛陀经常为善星专门说法,但他仍恶心不改,四禅尽失,遂以生身堕入阿鼻无间地狱。经地狱之苦,遂改恶从善,勤修梵行,证得阿罗汉果。

  善星比丘“亲近恶友生堕地狱”的故事:

  在佛驻世之时,有一位善星比丘,随从佛陀听法二十四年。具足多闻,能够诵持三藏十二部经典,也能向大众宣讲。当时佛陀忠告他,如果不能真修实证佛法的内义,在禅定三昧中真实地体悟,而生出广大智慧的话,是不能够得到究竟解脱的。虽然佛陀不断地为善星比丘说法开示,但是善星比丘对佛陀却没有丝毫信心。

  在迦尸国尸婆富罗城,慈悲的佛陀还是让善星比丘作为侍者。佛陀入城乞食,行走之时双足自然离地四寸,而佛足上千辐印如雕刻一般自然现迹在地面上。人人都想要争睹佛陀的足迹。善星比丘随在佛陀的后面,忽起恶念就想要销毁佛陀的足迹。销毁不掉,就抓了蚯蚓置于佛陀足迹之上,希望众生生起厌恶不善之心。

  死去的善星现生成为一个大腹身瘦的饿鬼。佛陀为他说法,他将眼睛闭上,并用双手遮掩耳朵,还是不肯听闻佛陀说法。

  当时,大迦叶尊者问佛陀:“世尊!如来何故授记善星当堕恶道?”

  佛陀回答:“善男子!我久已了知善星比丘断除善根,还是让他与我共住满二十年。我若不畜养共行,他不在我身边,必定会教导无量众生造作各种恶业。这就是如来不共十力当中的第五力,种种胜解智力。”

  大迦叶尊者恍然大悟,了知佛陀救度众生的不可思议善巧方便。

 

 

-----------------------------------------------------------------------------------------------------------

更多清净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三十九

清静法师:都市茅棚 222、应与智者交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四十

清静法师:都市茅棚 223、尊敬有德者

清静法师:都市茅棚 224、居住适宜处

 

后五篇文章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三十八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三十七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三十六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三十五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三十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