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增比丘:敬信三宝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增比丘:敬信三宝

 

  礼敬于世尊,应供,等正觉(三次)

  信

  信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大智度论》里说道:「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就是说这个。佛经里曾记载许多在家众,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生起净信,于是就礼拜佛足,而自称从今日始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并请佛听许他们成为清信男(优婆塞Upasaka)和清信女(优婆夷Upasika),接受三归五戒,听佛教导而开始修行。

  信为何这么重要呢?因为信能度脱疑惑,心中清净,相信说法者所说的道理而不挑剔,并能信受皈依,严守戒条,降伏我慢,增长功德。因此这笃信是跨向圆满菩提的第一步,是极其重要的。在《增壹阿含经》卷五里提道:「云何修行一法趣善处者?所谓心行笃信。」这是由于信受佛法才能入于正道。 又同经中也记载:「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这里佛指出修行人所拥有的七种财富,信为第一财。又同经中吉祥品里记载佛语:「以信有道德,正意向无疑,欲脱三恶道,是为最吉祥。」世人皆欲吉祥,信佛修德,能离三恶道,这不就是最吉祥的事吗?

  ‘信’绝非盲从,它需依頼正思惟的引导,但在佛教徒里盲信和迷信的很多。在 (《迦罗摩经》羯腊摩经Kalama Sutta)里佛提到应用十法思惟辨别后,若合理才接受。「迦罗摩人啊!你们要注意:

  ㈠ 不可听信他人多次口传的。

  ㈡ 不要盲从传统。

  ㈢ 不要妄听谣言。

  ㈣ 不要肯定经书所记载的。

  ㈤ 不可相信符合罗辑的。

  ㈥ 不要依赖哲理。

  ㈦ 不可单凭常理或外相。

  ㈧ 不可执持你喜爱的任何见解和意见。

  ㈨ 不可因某事物似有可能而信以为真。

  ㈩ 不可考虑因为这沙门是我们的导师。」

  这是修道四个层次的开展:那即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这在《杂阿含》八四三经里称作入流分:「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善知识),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成就)不坏净(信),于法不坏净(信),于僧不坏净(信),圣戒成就。」

  是故佛在同经一二二三经里说:「正信于如来,决定不倾动,受持真实戒,圣戒无厌者,于佛心清净,成就于正见,当知非贫苦,不空而自活,故于佛法僧,当生清净信,智慧力增明,思念佛正教。」

  我们要知道﹐ 佛为我们所说的法已是最精简最有益于修道的。凡不跟证悟有关的世间道理与诤论佛都不说。比如世界如何生﹔ 苦是自作、他作、自他共作、无因作﹔ 佛涅槃后是有或无等等。如来的说法是围绕着缘起法而说﹐说中道的道理。因此在《杂阿含》四零四经中佛说﹕「世尊与诸大众到申恕林﹐ 坐树下﹕ 尔时﹐ 世尊手把树叶﹐ 告诸比丘﹕ 此手中叶为多耶﹖ 大林树叶为多﹖ 比丘白佛﹕ 世尊手中树叶甚少﹐ 彼大林中树叶无量﹐ 百千亿万倍﹐ 乃至算数﹐ 譬类不可为比。(世尊言):如是诸比丘﹔ 我成等正觉﹐ 自所见法﹐ 为人定说者﹐ 如手中树叶﹔ 所以者何﹖ 彼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于涅槃。如大林树叶﹐ 如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 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义饶益﹐ 非法饶益﹐ 非梵行饶益﹐ 明慧正觉﹐ 正向涅槃。」

  善知识

  由于善知识的教授、帮助与引导,我们才能趣入正道,修习梵行(戒行清净),守持禁戒,定成就,慧成就,完成道业,自己度脱轮回,复能度脱无量众生于轮回,免除众苦。

  故在《增壹阿含》卷四十第十经佛说:「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 (指寳藏佛)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复此,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Dipamkara Buddha) 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提和竭罗佛(Dipamkara Buddha)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当,阿难,世间无善知识者,则无尊卑之叙,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因此亲近善知识能成就圆满梵行。

  又《别译杂阿含》卷四(第六十五经)佛告阿难说:「我以善知识故,脱于生死,是故当知,善知识者,梵行全体。」因此,我们对善知识应亲近、尊重、礼拜、供养和承事。佛是我们最尊贵的上师,最上的善知识,最好的依止,最强有力的护法。我们于佛应该生起净信,于佛所应整齐衣服、恭敬礼敬,合掌长跪,五体投地,头面礼佛足,右绕三匝,以示最高的敬礼。

  在《中阿含。食经》(第十一)中佛指出这些相关的连锁因素,展转达到涅槃解脱:「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又在《杂阿含》一七五经中佛指出:「犹如有人火烧头衣,当云何救?比丘白佛言:世尊!当起增上欲,殷勤方便,时救令灭。佛告比丘:头衣烧然,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应尽除断灭。为断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断何等无常(火)故勤求大师?谓断色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断受、想、行、识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我们应知这色身是无常的,迟早要死,应生大恐惧,勤求善知识。

  佛是众生苦痛的真正大医师,他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告诸比丘说:「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病不复发)。云何名良医善知病?谓良医善知如是如是种种病,是名良医善知病。云何良医善知病源?谓良医善知此病因风起,癖阴起,涎唾起,众冷起,因现事起,时节起;是名良医善知病源。云何良医善知病对治?谓良医善知种种病,应涂药,应吐,应下,应灌鼻,应熏,应取汗,如是比种种对治;是名良医善知对治。云何良医善知治病已,于未来世永不动发?谓良医善治种种病,令究竟除,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是名良医善知治病,更不动发。

  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疗众生病,亦复如是。云何为四?谓如来知此是苦圣谛如实知,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知,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这位能为我们去除众苦的才是真正的善知识。(见《杂何含》三八九经)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提到依止善知识的利益,总结有以下八点:(1) 趣向圆满菩提;(2) 令诸佛喜;(3) 世世不离善师;(4) 不堕下三道;(5) 不受恶知识影响;(6) 能忍恶缘与痴人伤害;(7) 守戒令功德增长;(8)成就一切所愿。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善知识的重要性。

  三宝

  佛在菩提伽耶(Bodhi Gaya)证悟后,最初只有二宝即佛宝与法宝,三宝的成立是在离波罗奈(Varanasi)不远的鹿野苑(Isipatana)佛向五位比丘(僧)开示《转*轮经》后而正式出现的。

  三宝的意义是;佛宝指释迦佛;法宝指佛所说之法,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等戒定慧学;僧宝指跟随佛修行的信徒,有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和沙弥尼,及在家二众;优婆塞和优婆夷;根据佛经的记载,当时的和合僧团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不过确实的数目应不只这个数字,在家众更以数百万计。佛灭以后,佛教便以僧团为中心,道场由僧众来住持,佛的教法也由僧人来弘扬,佛的经典靠僧团来保留。佛住世时也曾对阿难说过,要学众以戒为师,以法为究竟的归依处,因为佛的色身也是无常故,是会消失的。

  虽然现在是末法时期,去佛已远,但佛的正确教法仍然可以听闻到,我们应该争取这千载难逢的良机,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赶快激厉自己,精进求度,以三宝为最上最终的归依处。不要等将来佛法灭后,求度无术,长劫轮回,那不是对自己很不利吗?

  一﹕佛宝

  皈依世尊,远离尘垢,自悟圆满正觉者。(三次)

  那拉达(Narada)长老说:「越了解他,我就越敬爱他。越敬爱他,我就越了解他。」1 这是近代钖兰一位大师所说的真心话。为什么呢?

  在《增壹阿含经》卷三十八马血天子品里佛自说过去世有王名宝岳,女名牟尼(即后来释迦佛),当时佛名宝藏如来,教诸弟子坐禅、诵经、劝众之法。彼时有一老比丘,不堪坐禅,所以便行劝众之法,于城中求得烛火麻油,日来供养宝藏如来。牟尼女见老比丘来乞求,知所求是烛火麻油后,便欢喜踊跃日来供给,老比丘发愿要成佛,后来佛为他授记当于将来成佛,号灯光佛,老比丘颜貌变得殊妙。牟尼女知老比丘颜貌异常的原因后,也发誓愿并向宝藏如来请求授记,但宝藏如来对牟尼女说将来无数阿僧祗劫后,有佛出世会为她授记,到灯光佛成佛时,他为经过长久转世的梵志名叫须弥陀(Sumedha)的婆罗门隐士(即牟尼女) 授记,说他将来会成佛,号释迦文佛。

  佛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涅槃于公元前五四四年,所以今年是佛历二五四七年。他上世从兜率天下来;以托白象梦后从母左胁入胎;从右胁出胎于蓝毗尼(Lumbini),下生为迦毗罗卫(Kapilavatthu)国净饭王(Suddhodana)的太子,出生七日后生母摩耶(MahaMaya)夫人就去世了,而由姨母摩诃波阇提(Maha Pajapati Gotami)抚养长大;他在少年时出游四门见到老﹑病﹑死﹑和梵志有所感触,而想到人生的痛苦,以及思念如何从这轮迥中解脱,因而生起要离家修行的信念。

  他在妃子耶输陀罗(Yasodhara) 与幼儿罗候罗(Rahula)熟睡时离家弃国而去;后来苦行六年,日食一粟,饿得只剩皮包骨,他自思惟这么死了还不能开悟,因此决定行中道进食而接受牧羊女修舍佉(Sujata)的乳粥供养后,在菩提伽耶(Bodhi Gaya)的菩提树(Pipal)下以吉祥草敷地面东而坐,发誓不成正觉决不起座,然后战胜魔王的扰乱;依禅定而获得宿命明、天眼明、和漏尽明,靠自己的努力而觉悟成佛。

  佛觉悟后静坐了四十九天,头七以正念透彻顺逆的十二缘起;二七他在菩提树下站立思择法理;三七他在菩提树右边精进经行;四七他进入深定身体清澈光明法喜充满;五七他对一位来询问的婆罗门说明弃恶从善与离欲之乐;六七他在榕树下(今为湖)一心深定,大雨滂沱,蛇王为他遮雨;七七他安然寂定心住于舍。佛觉悟后应大梵天王(Sahampati)之请慈悯众生开启不死门,然后去鹿野苑(Isipatana) 初转*轮度五位同修比丘,从三十五岁觉悟起走遍印度四处弘化四十五年;直至八十岁才在拘尸那(Kusinara)入灭。

  以上所说的就是佛的八相成道。这里说明了佛来人间自己修成正觉,因此是我们的好榜样;他之所以是佛宝,是因为他从发心成佛做菩萨开始,历经长远的时间,为解脱而精勤不懈,复为人天众生孜孜说法不倦,直到涅槃前还在度最后一位弟子须跋陀 (Subhadda),他的慈悲实是感人良深。

  他在证悟后说(见南传《法句经》) :「多生轮迥中,探寻造屋者,而未得见之,再生实是苦。造屋者巳见,不再造新屋,檐柱均断折,栋梁亦摧毁,我心证无为,一切爱欲灭。」

  佛陀向阿难陀于柯堤卡,难提村开示法镜法门(dhammadasa)时说2 (时间是在涅槃前几个月):「何为法镜?阿难陀,圣弟子,深信佛宝,如是念佛功德:此实是如来,应供者,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深信法宝,如是念法住;此法为佛善解,自觉,实时效应,可寻思,导引涅槃,智者自明 ;

  深信僧宝,如是功德;世尊弟子实为善行,正行,慧行,此四双八辈圣人应受布施,供养,恭敬,为世间无上福田。

  如是此人具福德,圣者喜爱,(戒)不破,不立(穿),无染,无垢,自在,智者赞叹,无欲望之染,趋向正定。」

  这个法门指示我们应对三宝作正确的信仰,佛弟子具足法镜的修持可以自己预知下一世。「恶道生已尽,不生畜生道,不堕地狱道,亦不生饿鬼,吾已证初果,不复会退转,趣向等正觉。」

  在《增壹阿含经》里卷二广演品第三:「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使念如来功德。

  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长 3,四无所畏4,在众勇健。

  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

  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憍慢强梁,诸情憺泊,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疑慢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崖底,无所罣碍。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

  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死此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

  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佛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是故修行‘念佛’是思念佛的伟大,佛的功德,以及他如何证悟的方法。

  佛初在菩提伽耶觉悟之后,曾思惟他是否应亲近一位苦行僧或梵志,恭敬礼拜他,以达到戒德、定行和智慧的圆满,以及达到究竟解脱;但他看到在这世上没有一个可恭敬的苦行僧或婆罗门,可以在戒德、定行和智慧的圆满,以及达到究竟解脱上超越于他(佛)。因此佛以恭敬自己所觉悟之法为住。

  佛十名号

  我们应恭敬佛,常常诵佛的十个名号并思惟它的意义:「祂即是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5 下面详加解释:

  1.如来(Tathagata);“如”指如实知一切相,如实断烦恼,如实说正觉法;“来”是成就解脱。乘如实道而成就正等正觉。

  2.应供(Arahant);音译阿罗汉,有远离,离烦恼和习气﹔ 杀贼,断烦恼怨贼;破辐,破生死轮辐;应供,应受人天供养而无愧;和无隐恶,于无人处亦不行恶等意思。

  3.正等觉(Sammasambuddha) ﹔或正遍知,从四圣谛来说是指应知者已知,应断者已断,应证者已证,和应修者已修。

  4.明行足(Vijja Carana Sampanno);“明”,指证三明,六明或八明6,“行”,义实践修行,具律仪,根门调御,正念及四色界定;或以慧学是明,戒定学是行,三学圆满;或以明白八正道首支正见是明,余七支是行;或身口意业是行。“足”是修持圆满的意思。

  5.善逝(Sugato);也叫好去。如实去彼岸不退转的意思。善于以净行,妙行,正行来断烦恼使它们不再生,不以苦行或像世人耽于欲乐的极端行为,也不持常见或断见;也指善巧于语言,不说无利益的话,只说真实语。(1)不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不说;(2)不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喜欢听的话,不说;(3)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不说;(4)真实的话,对听者有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要等适当的时机才说;(5)真实的话,对听者有利益,听者喜欢听的话,是适当的时机,才好好解说。

  6.世间解(Lokavidu);佛昼夜六时常以佛眼观察世间,有情众生,因造作种种善恶业,升沉在善趣或恶趣中;对于堪受教化的,方便济度;对于无善根的给他们以种善根的因缘;已具善根的令其增长,使他们在人天道,趋向涅槃。对于器世间佛也洞解它们的生灭及因缘。

  7.无上士调御丈夫(Anuttaro Purisa Damma Sarathi);无上士是指佛在有情中最上第一,在菩萨道严持净戒,身口意行清净,离诸贪欲,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世间最胜。殊胜的功德超越世俗之辈,是世间最胜者;于此界,以及此世的天、魔、梵行者、人众中戒德无上圆满。调御丈夫是说佛能调御一切可度之人,比如欲贪重的难陀(Nanda),瞋重的鸯鸠摩罗(Angulimala),痴重的周利盘陀伽(Culla Patthaga)等人;并教导他们以中道,避免极端的修法自己去实践,来达到息灭贪瞋痴,寂静涅槃的境界。

  8.天人师(Satha Devamanussanam);在诸趣的有情众生当中,唯有天界与人道能受佛教导而得到法益,故佛为天、人之师。

  9.佛(Buddha);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而断尽烦恼障,使不为害;觉悟而断尽所知障。无明昏寝如同睡眠,觉悟如同由睡到醒寤。佛因自觉,断尽烦恼而悟四谛十二因缘之法,所以佛是断德(断烦恼)和悲德与智德圆满。又佛能觉他,以大悲心,悯念众生宣说妙法,众生随彼根机,各能得到解脱;不信怀疑者,因为佛的大悲心,真诚善言,心开意解,善根增长;闻佛名有欢喜心来见的净信倍增;好辩者被佛以理折服;粗暴者被感化得以弃恶向善;所以佛是辩才难思,悲德与智德圆满。

  10.世尊(Bhagava);佛具万德,世所尊重。另外还具有六种意思:具足吉祥,破坏烦恼,万德相应,分别演示,修习三解脱以及不在有中。

  因此,若是我们常常思念佛,思惟佛号的意思,我们也就会天天努力去修持佛法。

  二﹕法宝

  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后,思惟:「甚深微妙法,无须为众说,贪瞋束缚人,难解此深法,贪婪愚昧人,不见此正法,此法逆世法,深妙难得见。」7

  大梵天王(Brahma)因此向佛陀三次恳请,并提出众生中有一些眼里只有一点尘染,若听不到正法,他们会堕落,并肯定有人会理解佛法的,所以世尊以佛眼观察众生时,知道有一些能受持佛法,因此答应大梵天王的请求而开启不死门。

  在《增壹阿含经》里:「佛告之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法。除诸欲爱,无有尘劳,渴爱之心,永不复兴。夫正法者,于欲至无欲,离诸结缚,诸盖之病,此法犹如,众香之气,无有瑕疵,乱想之念。」8

  皈依佛法及受持佛法,是要在日常生活之中遵循八正道: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于五根接触外境时,不生欲爱。这五种妙欲是当眼所识的色相,耳所识的声音,鼻所识的香气,舌所识的美味,以及身所识的触觉,在心中产生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和可染的欲爱。若起欲时,应求方便,离诸结缚。并且还要认清五盖在混浊的心识中起持续欲染的作用。五盖是指贪欲、瞋恚,疑,昏沉睡眠和掉举恶作。

  八正道即是戒定慧三学的开展;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一个佛教徙依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服用酒及麻醉物;或依八戒,即是前五戒改不邪YIN为不YIN,加上不华鬘严饰观听歌舞,不非时食,不坐睡高广床座;八戒每月在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末两天受持。以修戒来克制自己的欲爱乱想。「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缨络身,现众好故。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克。诸道品法,皆由戒成。」9 「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檅、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10

  定学有正念和正定,要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以修定的方法来摄持住乱想。慧学有正见和正思惟,这能协助从欲至无欲,使学佛的人离诸结缚,诸盖之病,使渴爱永不复兴。正精进对三学都起着激励的作用。

  「祂所示之法,前、中、后皆善,以完整义、语,教示净梵行,完善而圆满,无上最清净。」

  「世尊善说法,现前可得见,超越于时空,请来亲自看,向内心返照,智者应自知。」11

  照着八正道修行的人都能够领略到法味而找到快乐。戒定慧三学和三十七道分以及八正道是密切联系的。

  「世尊之教法,有如一盏灯,如此可分为,修道及证果,点亮不死道,超越诸世间。」12

  僧伽证果者,果位以声闻乘的解脱道来说有四果:分为初果须陀洹断除五下分结前三结(身见、疑、戒禁取),七往返天上人间。二果斯陀含(已断前三结,贪瞋痴薄),一往返天上人间。三果阿那含(断五下分结:身见、疑、戒禁取、贪欲、瞋恚) ,不还人间。四果阿罗汉(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我慢、掉悔、无明 ) ,得究竟解脱。这些证果者是不会向人宣布的,因为他们都在致力地证得无我。

  三﹕僧宝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众,如来圣众,善业成就,质直顺义,无有邪业,上下和穆,法法成就。如来圣众,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圣众者,所谓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应当恭敬,承事礼顺,所以然者,是世福田故。于此众中,皆同一器,亦以自度,复度他人,至三乘道,如此之业,名曰圣众,是谓诸比丘,若念僧者,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僧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13

  如来的圣众,不论在家出家,从向须陀洹。须陀洹果,向斯陀含,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阿那含果,向阿罗汉,阿罗汉果,每一位佛教徒都应该恭敬,供养,礼敬,合掌。这是世间的福德田。因为在一起他们能够互相帮助,成就道业。戒,定,慧三学也能成就,三学的修习是大小乘佛法修行的总纲,它的细分是八正道,更细分是三十七道法。这一和合众,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因为在一起的关系,能够自度,并能度别人到三乘道:即声闻道,缘觉(辟支佛)道,以及佛道、这儿,有时间上前后的差别来成就道业,达到解脱。

  佛在《恒水经》( 卷一)里说:「海中有七宝: 何谓七宝? 一者白银;二者黄金;三者珊瑚;四者白珠;五者车磲;六者明月珠;七者摩尼珠;是为海中七宝。今佛道中亦有七宝;佛言:道宝是也。一者须陀洹;二者斯陀含;三者阿那含;四者阿罗汉;五者辟支佛;六者发意念度一切菩萨;七者佛泥洹大道;是为七宝。欲得道宝者,皆当弃捐YIN泆、瞋恚、愚痴,持戒精进累积功德,中外清净自守无常高士。」是故僧团中亦有七宝,精进于断除YIN泆、瞋恚、愚痴,成就道果。

  在僧团里最重要的是以戒律(最根本的是波罗提木叉Pātimokkhā别解脱戒),来约朿各个僧尼的行为。戒律的基本精神称为十句义。《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一里记载:「云何为十?一、摄取于僧故,二、令僧欢喜故,三、令僧乐住故,四、降伏破戒故,五、惭(愧)者得安故,六、不信令信故,七、信者增长故,八、断现在有漏故,九、断未来有漏故,十、令梵行得久住故。」上述的十句义,总结有三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的僧团(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乐住。);二是建立清净僧众(降伏破戒,惭愧者得安,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三是建立正信的信众(不信令信,信者增长。);它的精神是令正法久住。这意思是把传教弘法度人的重担全交给了僧团。

  每位修行者都应该知道有四法不得菩提:即是无善友或善知识,用错误的方法来修学,不努力精进,以及不调伏自己的根门和种种烦恼。在如来的圣众同处的时间里,不和谐以及摩擦的情况是会发生的。不过这些逆缘在一位明眼的修道者来说,是没有妨碍而倒反成了修道的助缘。

  佛对僧团的寄望甚深,初期总是教诫证阿罗汉的比丘们去弘法。在南传《律藏》中佛言﹕「诸比丘!去人间游行吧!为了慈愍众生,为了众生的安乐,为了诸神与人们的利益,为了爱及安乐,去吧!分开走,不要两个人结伴同行一条路。去宣说初亦善、中亦善、后亦善的具足真与美的法吧﹗」佛对众生的慈爱之心由此可见。

  四:皈依三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三次)

  要是我们明白三宝的庄严殊胜,应生起希求之心。再思惟长远在六道三界轮回的苦痛,以及我们极少造善业,死后必堕在恶趣的危险,任何一位有智慧的人,就会考虑皈依三宝,寻求从三界解脱出来的方法,更何况地狱、饿鬼、畜生道及长寿天神等众生都无能修行,只有人才有资格修,这也是佛做菩萨时从兜率天投生人间的原因。因此能生为人是很殊胜的,佛言能生为人也极稀有,就如盲龟颈项入漂浮于海面的木轭孔一般稀有,我们生为人又幸遇三宝,那又更稀罕了。世间财富权位名誉都是无常,死了又带不去,追求那些真是愚蠢。若生在天界死后也难免因善业耗尽而堕落在三恶道中,而这世界在遥远的将来会被七个太阳焚毁,你将怎么办?那唯有寻求皈依啰!

  皈依三宝会有下列的功德与利益:

  1.成为佛门弟子。

  2.是受戒的基础。

  3.能弃恶向善。

  4.减轻业障。

  5.能积集广大福德。

  6.不堕恶趣。

  7.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

  8.众多天神护法随身护持。

  9.诸善愿皆能成就。

  10.成办佛道。

  小结

  「第一承事佛,最尊无有上;次复承事法,无欲无所著;敬奉贤圣众,最是良福田。彼人第一智,受福最在前;若在天人中,处众为正导,亦得最妙座,自然食甘露。身着七宝衣,为人之所敬,戒具最完全,诸根不缺漏,亦 获 智 慧 海,渐至涅槃界。有此三归者,趣道亦不难。」14

  佛生在人中以身作则从一个平常人发心做菩萨,从凡夫修习到证悟成佛,他这样做是要证实给我们看,让我们明了人生的宝贵,和人生的真正意义,要我们把握做人的机会,精进向善。佛陀所善说的法,是有层次,详细而分明的修持法,具备慧眼者,一眼就能知道它是正法,它能使我们离苦。倘若我们错过了,不知还要轮回到多少劫以后才会再有机会呢?世尊的圣众,从听闻佛法,建立起信心,然后在心中生起正见,对轮回及苦生起出离心,才会入道,大家互相探讨、勉励,共同走上解脱之道。这些都不能以世间的财宝来加以衡量的。你们自己想一想,三宝是不是无价之宝呢?

  註释

  1《佛陀与佛法 Buddha and his teachings 》那拉达长老着,中译释学愚。

  2 《相应部 Samyutta Nikaya》,预流相应十八经。

  3十力: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

  4四无所畏:说一切智,说漏尽,说尽一切障道法,说尽一切苦道。

  5  南传佛教﹐课诵本﹐早课。

  6三明:宿命,天眼( 生死 ) 及漏尽。六明;另加天耳,他心,神足。八明另加观智及意所成神变。

  7 《中部 Majjhima Nikaya》第一品﹐二十六经﹐《罗摩经》。

  8  《 增壹阿含》卷二﹐广演品第三。

  9  《增壹阿含》卷二﹐广演品第三。

  10  《相应部 Samyutta Nikaya》﹐预流相应﹐第一经﹐王。

  11   南传佛教,课诵本,早课。

  12   南传佛教,课诵本,早课。

  13 《 增壹阿含》,卷二,广演品第三。

  14 《增壹阿含》,卷十二,三宝品。

  法增比丘,台北

----------------------------------------------------------------------------------------------------------------

更多法增比丘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法增比丘:四十行相

法增比丘:正法的隐没

法增比丘:精进修慈

法增比丘:法的真义

法增比丘:为何要学习南传佛法?

 

后五篇文章

法增比丘:解脱道与菩萨道

法增比丘:如何持好戒?

法增比丘: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

法增比丘:对付YIN欲的有效方法

法增比丘:澳洲北部的黑人酒鬼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