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法增比丘:正法的隐没 |
 
法增比丘:正法的隐没
像法出生于世间 在[杂阿含906经]里记载∶ ”佛言∶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 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沉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 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 迦叶!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沉没。 何等为五? 1.若比丘于大师所,不敬; 2.不重; 3.不下意供养; 4.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已,然复依猗而住; 5.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 是名∶迦叶!五因缘故,如来正法于此沉没。“ [增支部]7.56 指出:“当如来已解脱系缚, 1.比丘,比丘尼,居士男,居士女,于大师(佛陀)所,不敬,不重; 2.于法而不敬,不重;于僧伽而不敬,不重; 3.于戒律而不敬,不重; 4.于禅定而不敬,不重; 5.于收敛心志而不敬,不重; 6.于供养而不敬,不重; 7.于生活而不敬,不重。 这是原因,这是理由, 当如来已解脱系缚,正法不久住” (同[相应部]16.13) 正法的特徵是宣示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菩提分的真理,如何修行,如何断除烦恼,步向解脱涅槃的次第,虽然枯躁,没有什么滋味,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除非你具足正见与足够的波罗蜜,你是不会发现这就是正法。 人天的灾难 在[南传大藏经]的[相应部16.13]中佛陀提到正法消失的五个原因∶ 1.不敬佛陀。 2.不敬法。 3.不敬僧伽。 4.不敬修道。 5.不敬修习禅定。 在[增支部]1.10 提到:“诸比丘!那些比丘众非法言法,他们的行为是众人的损失,众人的苦难,众人的失落,众人的伤害,人天的灾难。就因为如此,如此重大缺德之事,造成正法的隐没。“ “诸比丘!那些比丘众非律言律,他们的行为是众人的损失,众人的苦难,众人的失落,众人的伤害,人天的灾难。就因为如此,如此重大缺德之事,造成正法的隐没。” “诸比丘!那些比丘众非如来所说言如来所说,他们的行为是众人的损失,众人的苦难,众人的失落,众人的伤害,人天的灾难。就因为如此,如此重大缺德之事,造成正法的隐没。” “诸比丘!那些比丘众非如来所教的修行言如来所教的修行,他们的行为是众人的损失,众人的苦难,众人的失落,众人的伤害,人天的灾难。就因为如此,如此重大缺德之事,造成正法的隐没。 “诸比丘!那些比丘众非如来所传戒言如来所传戒,他们的行为是众人的损失,众人的苦难,众人的失落,众人的伤害,人天的灾难。就因为如此,如此重大缺德之事,造成正法的隐没。” 在[相应部20.7]中佛陀提到正法消失的原因是∶「於未来,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於此众人不听,不恭听,不解,不诵,不修习。 然诸弟子所著诗文,繁文杂句,与修道无关;於此众人愿听,愿恭听,愿解,愿诵,愿修习。 诸比丘!如此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将消失於世间。 因此,诸比丘!你们应如此修习,於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於此愿听,愿恭听,愿解,愿诵,愿修习。」 现在传统的佛教国家正在受到严厉的考验,不止是统治者不护持佛教,反而判布毁灭佛教的条例,泰国已规定佛教为非国教,缅甸军人政府压迫僧团,锡兰的淡米尔虎分离者毁寺杀僧都是例子。而僧伽众的行为也加快佛教毁灭的步伐,为何呢?僧人参政,批评政治,搞生意,敛财致富将佛教企业化,不守持禁戒,不务实修行,致力进行世间法的活动:比如搞救济,搞医疗,搞环保,敛财建寺却不让别地的僧人挂单,纵容信徒排斥其他的佛教徒,拥徒贡高自重,教导非佛所教之法,传授非佛所传之律。为何如此呢?这是因为邪见炽然,不正思惟,自以为是的缘故。而信徒们更是盲无所从,只是一昧追随大众,人云亦云,不辨真伪;这真是人天的大灾难。 学习正法与律 在 [大般涅槃经]([长部]16经,及[增支部]4.180)里佛指示说∶「若某某比丘说∶我亲从佛处听言,我亲从佛处得到,这是法!这是律!这是世尊的教 法!这位比丘所说的话不要同意或反驳。不要同意或反驳后,仔细将他所说的用法与律对照,用法与律对照后,若发现他所说的不符合法与律,你们能下结论∶这位 比丘所说的不是世尊的话,他误解了。.....那你就要舍弃它。但是.....若他所说的符合法与律,你们将能下结论:这是世尊的话,这位比丘正确地明白 法与律。」因此每一位认真的修行人都应学习法与律。 在[经分别]与[犍度]已经对戒有足够详细的规定,但它们还是不能包含人事间每一种的情况。因此[大品]里佛订下四条标准∶ 「比丘们!佛所不反对者,若言∶“这是不许可的。”若它与世俗相违,与许可的相违,你们不能许可。 佛所不反对者,若言∶“这是不许可的。”若它与世俗相符,与不许可的相违,你们能许可。 佛所未准,若言∶“这是许可的。”若它与世俗相违,与许可的相违,你们不能许可。 佛所未准,若言∶“这是许可的。”若它与世俗相符,与不许可的相违,你们能许可。」 在[十诵律](卷49) 记载:「有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有欲;利根;能诵义句,能正受能為人解说;能令受者有威仪恭敬,有说法者能如法教;无斗諍相言,在阿练若处,爱敬阿练若处;是名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 又在[十诵律](卷49) 记载:「更有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有比丘,随法教,不随非法教;随忍,不随不忍;敬上座,有威仪;上座能以法教,说法时不愁恼,令后眾生得受学修多罗,毘尼,阿毘曇;上座命终已后,比丘不放逸习善法;是名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 作为僧众,我们不应自以为是的讲解佛法,偏离正道,乖离佛教,我们当此年代,更应引经据典,依循原来的佛教,尽力解释好佛法,把正确的佛法传给信众,这才是我们应战战兢兢维持的。现在许多的僧人不敬上座,女众不行八敬法,自以为是,不知所得的出家戒就是从八敬法来的,真是糟透了。 佛在《相应部。念处相应》戒住品廿二经说:「因修习多修习四念处,故如来般涅槃后,正法能久住。」我们皆应天天努力修习四念处,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园满修习四念处。 僧伽护持正法的责任 在[中部]第1.46章里佛提到∶「我不会入灭,除非比丘、比丘尼、在家男众、和在家女众,能深入学习佛法,获得智慧,获得良好的训练,记牢教诲,精通教义,培育德行。学得佛法后,能教导他人,使它兴盛,弘扬佛法,解说深义,显示清楚;并能驳斥他人所持的错误教义,将正确的和令人获得安乐和自在的真理,传播到各地去。 我不会入灭,除非修行的生活已经盛行,受众人的欢迎和接受,不为人所轻视,直到佛法已经在人天之中传扬开来。」 为什么佛不会入灭呢?他的相还长住人间,他的弟子僧伽们还继续在四处弘扬佛法,他的道场还在修建,他的法还在流传,他的弟子们还在努力修习梵行,他的弟子们还在证果进入涅槃,因此佛还没有入灭。 回顾过去,我们看看世尊成佛不久之后,有一个夜晚,波罗乃国一个年青族姓子耶舍(Yasa)因为见到人间的众苦,极为烦恼,披着散髮,独自一人喃喃自语,在林中乱闯,佛陀见到后,安慰他,并为他开示离苦之道,耶舍就觉悟了,於是决定出家,他的五十四位好友看见耶舍出家,也决定出家,佛陀也为他开示离苦之道,他们都证悟后,连同耶舍与最初的五比丘,共六十位比丘僧,佛陀派遣他们四处去弘扬佛法。 然后佛陀对他们说∶「去吧!四处去向众人弘扬佛法,出於对世人悲悯之心,为了人们与天神众的利益,不要两人走在同一方向,比丘们!向他们宣说前善,中善,后亦善的佛法,文词及义理具足,向他们开示圣洁的生活,清净的梵行,那些众生眼里蒙上了尘埃,若不向他们宣说佛法,他们将要沉沦下去。我也正要走向勿鲁维拉,和胜南尼伽玛去弘扬佛法。」 在[大般涅槃经]里佛陀指示说∶「以下的七个原由将导致僧伽的长久利益,比丘众的增长是可预期的,他们将不会衰败∶(1)若比丘众定时聚会,并大量的比丘众共住;(2)他们处理僧伽事务,和平的共同聚会和解散;(3)若他们不增加新的戒条,也不废除现有的戒条,依循着已制立的比丘律修行;(4)若比丘尊敬,尊崇,敬爱,礼敬长老比丘,僧伽的耆老,和长者们,乐意听从他们的开示;(5)若比丘众不为贪心所害,导致再来投胎;(6)若比丘众乐于住在寂静,空闲,树林之处;(7)若比丘众修习培育正念,以使未来的比丘乐于前来,已来的比丘乐于安住。」 我们出家众肩披重担,生活在像法炽然于世的时代,缺乏护持,这不要紧,最要紧是不要被利养害了我们,断了我们累世所修的善根,那才是我们的大不幸。我们要知道佛陀只是度有缘及有善根者,无缘及无善根者,给他们种下得度的条件。既然如此,那我们要作些什么样的修行呢?只是孜孜不倦的作好自己的修行,只是度有缘及有善根者,无缘及无善根者,给他们种下得度的条件。 法増比丘,台北,2/11/2008 ---------------------------------------------------------------------------------------------------------------- 更多法增比丘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