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刚晓法师:闲暇解惑之十 |
 
刚晓法师:闲暇解惑之十
问:我现在一直是念地藏菩萨名号,我死后会生到哪儿去?
晓:不知道。
问:我该往哪儿往生?
晓:这问题我真没办法回答。
问:念阿弥陀佛的往生极乐世界,修唯识的往生兜率天宫,那我念地藏经的就没地方去了?
晓:我不知道你从哪儿听来的这个说法。念阿弥陀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并不是一定得往生极乐世界不可,若我不愿意去呢?我就是发愿在此娑婆世界度化众生,阿弥陀佛也不可能在我临终时推住我屁股往西方推的。学唯识可我临终时想往生极乐,难道弥勒菩萨还会去与阿弥陀佛理论一番--你怎么把我的弟子网络到你的地界里来了?我若念药师佛,弥陀佛就把我往外轰?这些事儿都不会发生!你要往生到什么净土去是看你自己的愿心与缘份,与你念哪尊菩萨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念地藏经,而地藏菩萨是往来地狱度众生的,人们都这么说,难道我就要到 地狱里去?当然,因为念地藏经故尔你的到地狱去也是做地藏的助手,下地狱帮地藏菩萨度众生而不是堕地狱受苦。下地狱与堕地狱一字之差,结果却大不相同。
所以,你这个问题--现在我念地藏经,临终时该往生到什么地方去--就太外行了。
问:地藏法门是怎么修的?
晓:你原来怎么修,现在还怎么修,老实精进,莫换题目。
问:地藏经我念了好多遍,可还是不会修。
晓:念地藏经就是修行的一种方法。净土法门法师说过,念经有两种念法,一种是拿起架子,念这一遍地藏经两个小时,中间不起一个妄想,这是修定;另一种是念着对照着,看自己是否按照经典上的要求做了,没做到的就忏悔,这样念经修改自己的不如法的地方也是一种念经的方法。
问:净土法门法师说过,只有《无量寿经》是佛说过好多次,现在按你的意思好象不是这样的?
晓:我不知道净土法门法师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我也没听到过。不作评论。
问:这是净土法门法师录音带上讲的,确实讲过。
晓:老法师是怎么讲的?
问:老法师在说到《无量寿经》的译本时说,《无量寿经》有好几个译本,不能够说谁好谁劣,因为根据后人的考证,译师们所据的梵本就不同,因为所据的梵本有好几个,所以说是佛当时就说过好几次《无量寿经》。
晓:法师的意思中并没有说《无量寿经》是佛唯一说过好多次的经呀?
问:我是记不得下面的原话了,老法师的原话就有说是唯一。
晓:问题的焦点原话你却没有记住。好,假如说老法师真的说了这样的话,那也是老法师强调《无量寿经》的地位而已。我们不要在中间抽出这一句来讨论法师是不是对,应该看、听老法师那整套带子的思想,因为你说是录音带上说的,我记得法师的录音带都是成套的。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也是有好几个译本,《药师经》,帛尸梨密多罗大师、玄奘大师、义净大师等都先后翻译过,有的译作一佛,有的译作七佛,有的中间有咒语,有的中间没有咒语,差别很大,后人要鉴定,最后发现梵文本就有好几种本子。按老法师的解释,这说明佛当时说过好几次本经,这能说《无量寿经》是唯一佛说过好几次的经典吗?再比如般若经,佛前后有二十多年是以般若为主讲法的。《华严经》,点明是七处九会说的。所以,有好几个梵本并不是证明佛说过好多次,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价值的是证明了结集经典的问题。
问:法师,念佛七天就可以成就,这是不是太快了一点儿呢?可能吗?
晓:当然可能了!这儿有个问题大概你误会了,不然就不会有这彪乎乎的问题了。什么问题呢?就是“七天”的内涵。现在不说“七”,咱先说说“八”。其实在咱中原一带,都是把事情做坏了才叫“八”,这“八”是个触霉头的数字。在明清时代,风气变了,“八”成了时髦的数字,干什么都要凑“八”。洛阳有“洛阳八景”,宜阳有“宜阳八景”,九华山也有“九华八景”,灵山也还有“八景”……这还都是上了正正规规的地方志上的。但你要细审一下,很多其实是凑出来的,很牵强。到了现在更不得了,沿海人有钱了,按他们的方言“八”叫“发”,咱中原人在沿海人的钱前边也投降了,口语中经常说的触霉头的“八”摇身一变成了最吉利的“发”。
在古印度,他们认为“七”是最吉祥的数字。这里的“七天”就是取的“吉祥”而不是实际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假如说你念一天就念成功了,那么,一天就等于七天--吉祥;你念一个月念成功了,那么,一个月的三十天就等于七天--吉祥;你念一年念成功了,那么,一年的三百六十天就等于七天--吉祥……
若真如你以为的七天是实际数字,那么“十念往生”你可能更觉疑惑了吧?
问:是的。
晓:这里的“十”是圆满的意思,也不是实际数字。你什么时候念成功了,就是“十念”够了。
大家以后看经典得注意:
经典中的数字大都不是实际数字。比如“八万四千”法门,这实际是很多的意思,“十万颂”这也是很多的意思。
问:关于七宝,《法华经》、《阿弥陀经》、《大智度论》、《无量寿经》、《般若经》中列出的都不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儿?
晓:这与刚才说的一样,七宝并不是七种宝贝,而是泛指各种珍宝。《阿弥陀经》中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玛瑙、珍珠,其实列出七种也是为了凑足吉祥的数字--七。它的本意是说极乐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宝物构成的,就举出了这七种宝物做代表、作例子;而《法华经》上说,宝物很多,比如金、银、琉璃、砗磲、珍珠、玫瑰、玛瑙等,是以这七种做例子;《无量寿经》上是以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指代各种珍宝。
七宝的含义是:在我们这儿被当做宝贝的东西,在佛国净土中都是极其普通的东西,而且金、银、琉璃、玻璃、玛瑙你也不能就理解成Au、Ag等,你应该理解成象金那么珍贵,象银那么珍贵,象琉璃那么珍贵,象玻璃那么珍贵……
问:玻璃有什么好珍贵的?
晓:这是时代不同了,现在你觉得玻璃没什么,普通极了,但在二千五百年前,玻璃可是极其珍贵的。即使如现在学者们考证的,说大乘经典是出现在公元前后,那也是一千多年,近两千年了,在两千年前玻璃也是很珍贵的。
问: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业障各人消,一个人造业要堕落,但临终时我给他诵经、修福,地藏经上说他可以得到七分之一的功德,我诵经他怎么能得到功德呢?
晓:这个问题解答起来很复杂,我来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两个在一起坐着聊天,有人忽儿送来些杨梅,我顺手拿颗杨梅来吃,这时你有什么感觉呢?口中一定觉得有口水想流。我吃梅子太酸,我流口水,我酸得疵牙咧嘴,而你没吃梅子,你流什么口水,你发什么酸~~就是这样。我吃梅子你发酸,我诵经你为什么不能得功德?这是同样的道理。
问:为什么是七分之一的功德?
晓:七还是刚才说的,吉祥。一是最小的数,七分之一并不是确切的,而是很少很少的意思。我吃梅子,你没吃梅子,我们两个都觉酸,但你酸的一定没我厉害,同样,我诵经你没诵经,都可以有功德,但你的功德一定没我的大、多。
问:我们两个人,假如说我从来都没吃过梅子,也没听说过梅子,根本不知道梅子是酸的,那么你吃梅子我一定不会发酸。
晓:你那只是假如。时间是无头又无尾的,比如说中国文化,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什么样的事儿没见过?不管什么事儿,在历史上都能找到渊源。梁衡有一本《数理化通俗演义》,中间说到天文,屈原的《天问》是最早的著作;航天呢,中国的万虎是最早的……因果的轮转也是无穷无尽的,以前没吃过梅子,没听过梅子这都是不可能的事儿。
问:曾在一期《菩提》上见过一篇文章,说密宗的即身成佛,说得很难听,说“密宗标谤即身成佛,可几千年来也没见一个成佛的,这纯粹是挂羊头卖狗肉,招揽信众而已”,你对这话怎么看?
晓:你说的《菩提》是不是香港菩提学会的会刊?
问:是的。
晓:菩提学会是永惺法师任会长,而永惺法师现在是了不起的高僧,我记得好象他是天台宗的第多少代传人。你若有不同看法,完全可以给菩提学会写信问一下,况且永惺法师现在仍然健在。
问:这话就是永惺法师本人在开示中说的。
晓:关于即身成佛,我们得理解,密宗标谤即身成佛是成的究竟佛,这绝对也没有错。为什么我们没见到一个佛呢?那是因为我们是凡夫。有这么一个故事--
无著在雪山修行,修行了十二年方才见到弥勒菩萨。他埋怨弥勒,我在这山中已经十二年了,你怎么现在才现身?弥勒说,其实你刚到这儿我就来了,我在你身边呆了十二年,你始终是视而不见,你看你坐禅时吐痰把我的袈裟吐成什么样子了。无著说,你在我身边十二年,我怎么能够看不见呢?弥勒说,那好,你不相信,你就把我背上,到大街上走一圈儿,看有几个人能够看见我。于是无著把弥勒背在肩上,到大街上吆喝--你们大家都来看,我把弥勒菩萨背来了。结果呢,人们都认为无著是疯子,因为无人看见弥勒。最后呢,有一个人看见了,但他看见的是一只癞皮狗,无著背着一只癞皮狗在街上吆喝说是背着弥勒。
所以说,我们没看见的,也不能说就是假的,就象我没见过我老爷爷,但并不是我没有老爷爷。
另外,即身成佛并不是非得在这儿成佛,在这儿你成不了佛的,经典上已经讲过,在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成佛以后,得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有一个叫弥勒的做佛,这中间是没有佛的。况且,成佛是到你自己的净土世界里去成佛,并不是非得在此娑婆世界成佛。我在此娑婆世界没见一个成佛的,并不代表人家不能到他方世界去成佛。
问:信佛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晓:成佛。
问:有人说是求生净土,现在上了年纪的居士们大都是这目的。而且也没见人活着到西方的,都是死了后往生,这让年轻人都害怕。
晓:这是我们对佛教有误会,佛教是理智的宗教,其实很注重智慧。在《法华经》中有个著名的比喻──化城喻。有一队人要去采宝,然而到半途中,又累又饿,而且道路险恶,人们要退心了,这一队人的导师于是以神通力,在前边儿幻化了一座城池,说,大家看,前边不远处有座城,大家到前边儿那座城中休息一下。休息过后就不走了吗?还是要走的!
往生极乐世界的本质也是这样,本来是让你成佛的,但有人觉得成佛太难了,就心生怖畏,于是佛说,往生净土吧,净土离这儿不远,到那儿没有这么多逆缘,到那儿就是目的吗?不是!到那儿有阿弥陀佛给你打气,鼓励你往前走。
注意,弥陀与释迦本是一体。
问:阿难有个朋友,两个的关系很好,一天佛对阿难说,你那个朋友只剩三天阳寿了,死后要堕入三恶道,你去救救他。阿难去对朋友说了,朋友告诉阿难,不是还有三天寿命吗?那我再痛痛快快地玩两天,第三天我去找佛好不好?阿难没办法了。朋友真的在家痛快地玩了两天之后,到第三天去找佛出家,佛当时就让他剃度,朋友剃度这一天精进用功,死后呢,由于这点儿功德也没有堕三恶道。那么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到临死时,或者老了再来修行,可以不可以?
晓:不可以!阿难那个朋友听说三天后要死,人家还能够不管它,放下心来痛痛快快地玩。人家玩时痛痛快快地玩,修行时努力精进地修行,你能否如此?比如说,你犯了罪,人家判你三天后枪毙,怕这两天你饭也吃不下去~~有多少罪犯别看平时好勇斗狠,被抓住后一听判了死刑,能立马吓瘫了。
另外,阿难的朋友在最后一天是找到了明师,你能否找到明师呢?不见得能。有一句话,叫做“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你只要真抱住佛脚,也是个依靠,怕是你抱不住佛脚,不认识佛脚,去抱住了驴脚还认为是佛脚呢,你一抱它踢你一脚。
再者,什么时间死你知道吗?不知道。九华山佛学院有一位居士叫黄忠武,二十七岁,那一天晚上他头疼,一个小伙子头疼有什么大不了的,就休息吧。早上他没出来,别人也不在意,说他头疼就让他休息一会儿,到中午时还没出来,就说头疼呢忍着也得吃点儿东西,去叫他,谁知到房间去一看,怎么不得了了。赶紧送医院,一检查,脑瘤破裂。县医院没办法,去请省医院的专家,合肥打电话说医生已经动身过来,黄忠武在这边儿已经没气儿了。一个小伙子谁能想到他死得这么快,我们连一点儿心理准备也没有。这是我打眼看着的。所以要做什么,当下就做,千万别推。
问:佛教到底是不是宗教?
晓:上一次我出来说《百法》时,也有人问过这个事儿。佛教绝对是宗教,这毫无疑问。其实一般来说,只要具备,第一、有信仰对象,也就是说教徒的信仰基本一致。我们公认的教主是释迦牟尼,这是一致的;第二、用规范的话说是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其主要表现是独特的意识形态和伦理准则。通俗点儿说就是有一整套系统的教理,佛教的教义系统得很;第三、仪规,佛教的仪规也是成套的,很完备。用规范的话叫“按固定程序运作,形成独特的模式”;第四、教团。也就是有一定数量的基本信众,这一定数量的意思是人数不算太少,若无视它的存在,则会成为社会问题。只要具备这四个条件的就是宗教,这就是宗教四要素。如此来看,有谁能说佛教不是宗教。
问:“得度”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晓:度就是帮助,使人离开苦恼叫度人。我现在在三恶道中,你只要能让我出离三恶道,就叫度我了,我就叫得度了,我现在只是到了人道,并不妨碍叫得度。我们一般都认为得度了就是出离了生死,超凡入圣了,这是我们误会了。
其实度人很简单,报纸上说,有一个小娃娃得了病,然而家里拿不出钱来做手术,一个老板看到报纸后,马上给医院送了一笔钱,让给这娃做手术,这娃娃就是得度了。以后这娃也是个蛮好的人,他知道自己是被素不相识的人救了,也总是尽力帮助别人。
你只要别非狭义地把得度当作了脱生死就行了。当然,使他了脱了生死也叫度。
问:现在人看经典,有语言障碍,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好不好?
晓:不好。你若实在没事儿做,我建议你吃过饭后搬个小板凳去坐到树下看蚂蚁搬家,就这也比把经典译成白话文有益。
问:那么,看不懂佛经怎么办?
晓:经典怎么能够看不懂呢?比如,“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延城,在乐音树下……”你说这话有哪一点儿不明白?难道非改成“有那么一个时候,释迦牟尼走来走去,来到了广延城……”再比如金刚经,我们是不是非得把它改成“有一段时间,佛与两千五百弟子住在王舍城祗树给孤独园,有一次到了该吃饭的时候,他们穿上袈裟拿起钵,到舍卫城讨饭,在城中挨家挨户要,回来吃过饭后,把袈裟、钵都收起来,再洗洗脚……”难道如此粗俗的话比鸠摩罗什翻译的“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到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好~~假如真是想翻译佛经,真是想给佛教事业做点儿事,那么我建议你去学巴利文,学藏文,学梵文。因为
直到现在,有些经典在巴利文、在藏文中有,而汉语中没有,你把它们翻译过来比把维摩经、弥陀经、金刚经用大白话再写一遍好多了。
经典的语言文字其实毫无障碍可言。
问:那为什么看经看不懂?
晓:这不是语言文字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一般人的思维都是点式思维,而经中则是线式。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都是一个一个的堡垒,而堡垒之间互不联系。我的一个问题被破了,还有另一个问题,你攻开我一个堡垒,我还有另一个堡垒,而经中讲的不是这样。别说佛经了,即使世间的大哲学家、大科学家,他们的思维都是线式思维,他们的思维是成体系的,是系统的,一环套一环,中间不能出现任何漏动,若中间有丁点儿的漏动,你的整个思想体系都完了。爱因斯坦公布出来相对论后,有好几位大科学家都自杀了,为什么?他们是深爱牛顿理论体系的,他们接受不了牛顿力学竟然不圆满这个现实。
你说看不懂佛经,那么你别在语言文字上打主意,你应该想法子训练你的思维方式,这是根本。
论典的文词倒比较繁琐,可没听说哪位要翻译论典的。请问你的职业是干啥子的?
问:写字的。
晓:写字儿的就是作家了,你应该把你的本职工作干好,写上几本能在文坛上立万儿的书,给文学殿堂中添几个人物形象。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但确实是没听说过文坛上有你的名字儿,你自认为该是几流作家?
问:你说话怎么死难听。
晓:对不起,我这话确实太刻簿了,向你道歉,这主要是我对现代人把佛经改为白话文这件事儿实在是深恶痛绝,还请你原谅。
佛教是有文有义的,有文有义才叫佛法。当你把经典改为白话文时,这里还得说你改的很好的,不好的不算。即使你改的很好,一点儿义也没走样,那也没文了,因为文代表一种思维模式,改文就表示改变了思维模式。
更糟糕的是现在人把佛号、经文配上流行乐,制成磁带卖,大街小巷都是,这样简直是糟蹋佛教,这是不尊重佛教。
问:普及佛教有什么错?
晓: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记取,在南北朝到宋朝这段时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教普及,但历史上的四次大法难就发生在那时。为什么?就因为佛教太普及了,真普及也算,那只是假象,并不是人们真了解佛教,人们是不尊重佛法呀。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知道珍贵了。
问:比如我杀了人,死后要堕地狱,可是在临终时,有人帮我诵经、修福,那么我就生到善处了,这是不是功过相抵了。
晓:在佛教因果理论中,根本没有功过相抵这一说,杀了人是一定要受报的。“善恶若不报,天地必有失”。至于为什么当下你生到善处去了呢?这是因为,在业果受报上有个原则,首先一个是重业先报,第二个原则是何业现前何业先受报。杀业是比较重的,本该杀业先受报,送你下地狱,可是,在你临终时,有人给你诵经修福,修福这一业因先现前,那么你这一业就先受报了,所以你现在就先生到善处去了。
问:早晚总得报,晚报不如早报,何必多此一举呢?
晓:你是死鸭子嘴硬,别说堕地狱了,比如说现在要枪毙你,不把你吓得尿裤子就不错了。
你临终时由于诵经的功德,使你生到善处,比如人道,诵经有三宝之力,使你有机缘修行,当你修好了之后,再去受那时的杀生之业报。到那时,因为你修好了,虽然下了地狱,但不受苦。所以,别看早晚都要受这一报,但不一样的。
问:堕地狱怎么能不受苦?
晓:有一句话叫“生病不害病”你懂不懂?
问:这啥意思,我真不懂。
晓:维摩诘生病了,但他没害病;释迦牟尼受金枪马麦之报,但他不苦。为什么?
问:那是圣人为度众生而方便示现的。
晓:人云亦云,只会听老和尚们的废话,“生病不害病”是有了病虽身苦但心不苦,因为这是明白了为何有这病报,心理上坦然接受。这“地狱你是一定要堕的,苦你是一定不受的”也同样,你修好后,明白了堕地狱是因为先时杀了人,坦然受之,身苦心不苦,随缘消旧业,任运穿衣裳。你若现在就堕地狱,虽然明白因为杀人,但做不到坦然受之,吓得尿一裤子,身苦心也苦。
问:菩萨也有生死,凡夫也有生死,二者的生死有什么区别?
晓:区别可大了。菩萨的生死是随众生而生死,凡夫的生死是不得不生死。
问:众生都成佛了会怎么样?
晓:这个问题在Internet网络上见过。众生都成佛这个情况是永远不可能出现的。经上告诉说,有五种种姓,有人本来就是声闻种姓,有的人则是缘觉种姓,有菩萨种姓,有不定种姓,还有无种姓众生。
问:有人说定业不可转,然而地藏菩萨又有灭定业真言,这是怎么回事儿?
晓:没有不可转的业,只是缘具不具的问题。说定业不可转那是权巧。若真不可转,就成了“常”,违背“诸行无常”。注意--《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宗喀巴大师说过,已经感过果的业就没法再改变了。 问:佛教与基督教有什么区别?
晓:佛教呢,包括各个宗派,面太宽了,我拿其中的净土宗做例子吧,因为目前可以说净土宗的影响最大。我们看净土宗,净土宗它最重要的是“信、愿、行”。这一点儿很重要,它的入手点儿就是信!信呢很难,念《阿弥陀经》不怀疑的差无几人,若一个人说他一念《阿弥陀经》就相信了,那么,或者他是圣贤,或者他是傻子。正常人呢,可以说百分之百地不相信,一个信的都不会有!《阿弥陀经》上说的很明白,这是“不可思议难信之法”,这就是人道众生的共业。这信、愿、行,一入手就让你信,它不讲道理。“你先信了再说”,你真信了自然愿就来了,进而努力行持,最后呢?达到诸法实相。那么信是手段,循入诸法实相才是目的。而基督教呢?年轻人信仰的多,为什么呢,它讲道理,道理一讲,你一听,“对呀,人家说的对头,是这么回事儿~~”渐渐地,你就入了基督的门,信仰了。它这个呢,讲道理是手段,信是目的。这就是这两个宗教的区别。或者说基督教是一因生万法,上帝造万物;而佛教则是一因生一法。阿含经上有个故事,一个人盖庙偷工减料,然而后来忏悔了,偷工减料使得来生做痤子,但因为忏悔了,忏悔也受报,因果丝毫不乱,使得他的声音很好。
问:平时修行该怎么用功?
晓:修行根本无一定的方法。注意,我是说没有一定的方法,可不是说没方法,一定的!你只要认清了目标、方向,认清了自己当下的地位,就要随着缘份的改变、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你修行的方法。我是学《瑜伽师地论》,你们大概看《菩提道》的相对稍多一些,因为现在《菩提道》还有高僧在努力弘扬,而《瑜伽师地论》目前没有弘扬它的代表人物,你就按《菩提道》来。认清你的目标是佛地,认清你当下的位次是凡夫位,这认清了,你就明白该修什么了。在凡夫位该修的就是道前基础呀,基础有了,修“念死无常”,这一法修好了后,“观恶趣苦”,接着修“皈依”,然后是“观业果”,这几步修好,你就是半个圣人了。然而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在人,好一点儿的,一入手修四谛,修十二因缘,这本来就不是凡夫位上该修习的东西!这还是好的,那些差的一入手就是六度四摄,你根本不会成功的。有些居士们很谦虚,给我说时很爽快地承认自己是凡夫,但承认是凡夫只是口头上承认,在潜意识里不承认,都把自己高看了。看看他修的什么法就知道他的心态了,一上去,“唉,我要参禅”,能说你这是承认自己是凡夫~~你越参越惨。
我来举个例子说明修行时方法一定要随时变化。比如我要去九华山,可我现在还在这二楼房中。目标、当下的地位都是清楚的,那么我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什么?是下楼出门!下去楼后,比喻修行位次变了,就得坐汽车去车站。或打的,或坐公交车都行。到了车站后,我的修行位次又变了,登上火车、到南京,到南京是修行位次又变化了,必须去坐船到池州,到池州后如修行位次又变化了,打汽车到九华山,到九华山就是目的达到了,成佛了。这一路修行方式随时在变化,没有一定。你说我现在还在楼上,却非坐船不可,行吗?不行的!这就象还是凡夫非一入手就是禅定波罗蜜、六度四摄……只能说瞎浪费时间。我站在这楼上,呼破喉咙,累死也上不了船的。
修行就得这样。自己认清自己当下的位次,然后决定,你说我现在是八地菩萨,有没有必要非让修皈依?八地对于皈依已经是任运、无颠倒了。
问:法师你总说能相所相,到底什么是能相?什么是所相?
晓:所谓能相就是定义,就是用名相(名词)来界定一个事物,而所相就是符合定义的事物本身。
问:密宗的双修是怎么回事儿?
晓:双修是悲智双修。有悲心不住涅槃,有智慧不堕生死。这叫双修。任何人都得修,其实不只密宗,显宗也得如此。这悲与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缺一不可。
不知道啥时候,悲智双修被解释成了男女双修,还搞出了抱在一起的欢喜佛,这简直莫名其妙,经典上可没见过有这说法。
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该怎么解释?
晓:我讲个故事。在以前藏地有个大强盗,叫奔公甲。这个强盗厉害成什么样子了,你都想不出来--若有小孩子哭,一说奔公甲来了,小孩吓得就不敢哭了;有一个老太婆,一个人与她开玩笑,说奔公甲来了,这老太婆竟然吓死了,你说这个强盗有多厉害~~杀人不眨眼!后来他皈依阿底峡尊者后,精勤用功,三年没睡觉,当生就证道了,这才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这个人坏时坏到了极点,一旦转变过来,善的势力也是极强极强,会很精进。这就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对于一个一般人,你连屠刀根本拿不起来,你怎么放下屠刀?我给你一把刀子,来,你把我杀了,你敢吗?别说咱俩人无冤无仇,即使一个仇人你也不见得手不软。有一个什么电影,隋炀帝的一个妃子,半夜里拿刀要杀炀帝,竟然手发抖,最后却扎在了杨广的胳膊上。
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是劝人而已。比如甲做了很多坏事,他现在想修行善法,有人就对甲抱有成见,甲就破罐子破摔了。这时候给他说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能够促使甲往好处去而已。可不是说你把刀子一放,立马一下子就成佛了。成佛得修三大阿僧祗劫呢~~如果一件东西很容易就得到了就不会感到珍惜的,反正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那我再杀两个人玩玩吧,这怎么行。
有一个富翁快死了,但他儿子很不成器,他就对儿子说--今天你要是能挣一文钱回来,我就把家产留给你,不然我就把整个家产散给别人。老太婆知道儿子笨,给儿子了十枚铜钱,儿子拿着钱去给富翁,富翁随手把钱丢在床头熬药的火炉里--这不是你挣的。儿子笑笑走了。儿子出去给别人当了一天苦工挣了一枚铜钱,回来交给富翁,富翁又顺手往火炉中丢,这下儿子急了,手往火炉中去抓。富翁说--这才是你挣的。看,不是自己出力挣的,十枚也不在乎,是自己出力挣的,一枚也很心疼。若不精进干,放下刀子,立马送一个佛让你当,你就觉得没什么了。天下本没有免费的午餐。
问:现在僧俗间的关系该怎么相处?
晓:远离!尤其是对于年轻僧人来说,必须与居士保持一段距离!这也符合美学原理。距离产生美。朦胧美。有句诗叫“墙里开花墙外香”,太近了你就看不到他的优点了,为什么有些人名声远扬然而在自己单位却一点儿也不突出。所以,要想对僧人产生恭敬心,就必须保持一段距离。
-------------------------------------------------------------------- 更多刚晓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