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二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二十)

 

  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

  成,堕无间狱。

  假设我们今天产生迷执,迷惑执着,而不知道自己的功夫的浅深,遇到美好的境界,而不能够知道这一切是妄想所变现。说:不得了!我成就圣道了。这样就成就大妄语,你临命终的时候,要堕入到无间地狱去。

  441

  劝诫保护    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

  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我们一定要依止如来真实的教化,在佛陀灭度以后,特别是在末法当中,与种种的方便,把这十种魔境的相状告诉末法众生,使令修止观的人,不要被天魔鬼神得其方便,来保护正念,来保护修行人大乘的善根,而成就无上菩提之道。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修止观你一定要知道,你永远要知道你的所观境是谁,「云何应住?」这个地方很重要,这个“住”,你以什麽住?你永远的以一念心性为住,你不管看到什麽境界,佛菩萨跟你说什麽法,你完全是以向内,安住在一念心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动、你心一动,外在的因缘就开始动,你生命就开始动。

  所以它这个地方,诸位你看一看,它的对治方法不管,不管是什麽魔境,十种魔境,它的方法就是,不作圣心,名善境界,就是「不迷、不取、不动」。

  从《愣严经》的角度,它的道理是说,世间上最强大的力量就是「不动」,你不动你就赢了,你不要去对治它,你要保持不动。当然你要不动,那你得「不迷」啊!要有智慧才能够不动。

  那麽你凭什麽不动呢?我们是处在一个动态的世界,色身在动,我们的心也在动,生命就像一个水流。佛陀说:那水流表示什麽?我们是活在动态。但是谁要保持不动?这个人不得了,这个人正念真如才能够不动,「不迷、不取、不动」。你不动的时候魔王就没办法,因为他没办法去跟真如抗拒。所以他想办法让你动,他才有办法趁隙而入,你不动怎麽办呢?

  这地方我们要很清楚,你不一定要刻意的去对治它,但是要保持不动,它就消灭掉;当然你要保持不动,你要保持觉照,经常保持觉照。当然你可以『持咒、大悲咒、念佛』,做一些功夫也是可以的,求佛力加被,但是以「不迷、不取、不动」为正行。

  442淨业学园123讲次 讲义267面具

  己二:明受阴境

  我们一个生死凡夫习惯性的心态就是一种攀缘心,我们的心不习惯向内安住,而是习惯向外面去攀缘、去执着。在整个攀缘的过程当中,佛陀是把它整个活动的范围分成五个相貌,色受想行识。

  五阴当中因缘的攀缘我们可以分二部份,比较微细的是识行想,这个是较微细的。我们的心在识阴、想阴、行阴活动的时候,我们会把它执着为自我。

  什麽叫做我呢?那一念心当中能够了别的、能够造作的、能够去做任何想像的,那个就是我,以这样来当作自我。比较粗显的就是受阴跟色阴,我们痛苦快乐的感受,还有我们整个外在的四大、内四大等等,这个我们习惯性把它当作我所,我所受用的。不管是我或者是我所,总而言之,这个「心」它就在五阴中攀缘,而累积很多、很多的相状,而这相状就是一种生死的力量、那种有漏的种子。

  所以当我们修《首愣严王三昧》的时候,我们开始正念真如,我们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即假、即中的时候,那时候内心是无相。无相的心跟有相的心一接触的时候,这所谓的「真妄交攻」就把过去的的五阴的种子逼出来,当然这当中每一个人各式各样。

  总而言之,我们在整个迴光返照,把心带回家的过程当中,你会看到很多、很多,你过去很熟悉的相状会出现,而这时候正是我们生命要转变的一个关键。如果你能够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你就够安全的走过去;如果你一念的妄动,心随境转,那你可能会被打回原地,甚至于着魔,乃至于来世堕落等等。

  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一科,当我们的五阴身心世界要转变的过程,我们过去的五阴一定要先逼出来,这地方大家要保持警觉。

  这一段是说受阴,这个“受”,什麽叫受呢?其实就是一种六根的作用,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产生很多很多的感受。这当中有苦、乐、忧、喜、捨五种的感受。

  (分三:庚一、总示阴相。庚二、别明发相。庚三、结过劝示)

  庚一、总示阴相

  佛陀先拢总的指示受阴的相状。

  (分四:辛一、结前色阴尽相。辛二、正示受阴区宇。

  辛三、悬示受因尽相。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一、结前色阴尽相

  结束前面色阴穷尽的相状,色阴穷尽是什麽相状?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我们透过前面的正念真如,慢慢的修三摩提;“修三摩提”指的是《首愣严王三昧》大乘的圆顿止观。在奢摩他(止),这个“止”是安住真如,叫体真止。蕅益大师说:大乘的圆顿止观,它这个“止”其实都有观的成分在裡面,先观后止;观照真如,然后在我空法空的真如裡面如实的安住,「体真止」。在这样的一个安住的过程当中,色阴尽者,就把色阴的执着…我们过去的内心跟色阴是紧紧的咬在一起,心有所住,现在把色阴给放掉了。

  色阴放掉是什麽相貌呢?从眼根来说,是明暗二相了然不生,从耳根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外在的相状我们还是清楚分明,但是心中完全不生起一念攀缘执着的心态,对色阴是这样的相貌。

  我们对于内外的四大放掉以后,我们的心会产生什麽功德呢?

  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见不是用眼睛见,是心中的智慧特别的清楚,这时候我们去看诸佛内心的世界,就好像一个很光明的镜子,能够清楚的显现在我们的心中。

  这一句话是什麽意思呢?

  这地方是说,他的智慧已经增长了,他能够观察我们众生的心,能够入于诸佛的心中,而诸佛的心也能够入于众生的心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过去心老是在色阴活动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我们心跟佛的心有距离、有隔碍的。因为我们被外在的色身所迷惑,我们众生的长相跟佛的长相是不同的,但是色阴的执着破了以后,我们看到佛的心跟我们众生的心,是可以互相的涉入,内心当中就有这样的智慧的增长。这叫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这是结束前面色阴的这一部份。

  辛二、正示受阴区宇

  五阴它一层一层就像穿衣服一样,你外面的衣服脱掉了,裡面的衣服当然就显现出来了;色阴被破了以后,你受阴的障碍(区宇)现出来。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当一个人破了色阴的执取,受阴显现以后,到底是一个什麽相貌呢?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一个人内心已经有所得,“有所得”就是前面说的「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我们凡夫的心跟佛的心有少分的相应,我们知道众生的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众生心。但是在作用这一部分却不能自在,我们的心在生起种种功德妙用的时候,我们还不能够完全的解脱六根当中这种受用的习气的纠缠。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

  一个人睡觉被魇魅鬼控制了,他被控制的时候,他在睡觉的过程当中,他双手双脚还存在,而且他六根的功能,他也可以听到外在的声音,眼睛也可以看到外在的形相,他整个六根完全是清楚分明,而没有任何的迷惑颠倒;但是内心因为接触到这种魇魅鬼这种邪法的控制,使令身体不能活动,这就叫做「受阴区宇」。

  你虽然知道,佛心即是己心,但是还是不能把心性的功德表现出来。当然他已经知道佛心即是己心,这对他整个菩提心的信仰,「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有很大的加持作用;对菩萨道菩提心的那一份的信心跟愿力增长很多,但是诸佛的妙用,却还是受到自己感受的影响而有所障碍。

  辛三、悬示受阴尽相。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

  睡觉的人假设被魇魅鬼的控制,这样的过失已经是停止了,这时是什麽相貌呢?其心离身;“身”指的是六根身,眼耳鼻舌身意。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是跟六根身紧紧的执着在一起,所以我们的心就被这六根,见闻嗅尝觉知,产生了感受所影响牵动,这时候这个心对六根身解脱了。前面说的「闻所闻尽」,前面是脱六尘,现在是能闻的六根也脱离了。前面是脱离了六尘,到这个地方,这现前一念心性脱离六根的执取,只有剩下微细的六识,那微细的了别功能。这时脱离以后,他能够迴光返照六根的相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六根的相貌是怎麽?是唯心所现,是生灭变化,无有实体,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

  这时候我们的心跟六根,是什麽情状呢?

  是去住自由,无复留碍;我们这一念心可以随时想要来就来,想要走就走,生死能够去来自在,没有任何的执着跟障碍。这时叫受阴穷尽的相状,这个人能够超越整个三界的见浊。

  要以蕅益大师的判教,是断了三界的见惑。这一段是佛陀预先的指示受阴穷尽的相状。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我们这一大科都是破对色阴的执取,那麽受阴你到底从什麽地方来?我们应该观察它的来处,去观察受阴的由来,其实它是一种虚明的妄想。

  解释「虚明妄想」:

  在我们一念真如的心性当中,其实我们没有任何感受,哪有什麽感受呢?但是我们一念妄动以后,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以后,就产生一个妄想,一种虚妄的想像。虚妄的想像当然有五种,前面的色阴叫做「坚固妄想」,这个叫做「虚明妄想」。

  什麽叫「虚明」呢?

  比方我现在很快乐,而这快乐的感受它是虚妄不实,因为它一下子就消失掉了,它没有实体,但是它又那麽的清楚分明的显现,我真的感觉到那快乐感觉的存在。你说它没有,它是清楚分明的显现,你说它有,又觅之了不可得。你说那快乐的感受在哪裡呢?在身体裡面?在身体外面?在身体中间?你完全觅之了不可得,这叫「虚明妄想」。

  古德一再的强调这「虚明妄想」,说:关键点当然在“妄想”这二个字。蕅益大师说:你要认为它是真实的,那你就一辈子都没办法破除。就是你在观察感受的时候,它的生起、它的作用、它的消失,你要永远知道,它只是你内心过去的业力所显现的虚妄的一种感受而已,那你才能够慢慢慢慢脱离它的繫缚;你要认为它真实的,那你永远都被它控制了。

  前面等于是前言,这以下就正式的进入我们破除受阴执取的正宗分,叫别明发相。

  庚二、别明发相

  各别的说明,当我们在正念真如的时候,受阴所引发的相状有十科

  (分十:辛一、过抑生悲。辛二、感激生勇。辛三、智衰成忆。

  辛四、慧胜成劣。辛五、失守生忧。辛六、慧劣成喜。

  辛七、见胜成慢。辛八、轻安自足。辛九、空解成断。

  辛十、爱极成贪)

  十种的感受会出现,这十种感受每一个人不同,因为你过去在感受当中,所累积潜在的种子不同,所以当真妄交攻的时候,所显现的也就因人而不同。

  辛一、过抑生悲

  “过抑”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他对内心这种妄想的感受,他经常用念佛持咒来压抑它、来诃责它,他对这感受压抑、诃责是特别的过分;因为过分的压抑诃责,而生起非常强烈的悲愍之心,这悲愍之心,悲愍到没办法控制,已经影响到他修止观的相续,叫「过抑生悲」。

  发端现相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

  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蝱,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

  觉流泪。

  阿难!这修习止观的人,当在此中得大光耀,“此中”就是我们一再强调修行的所观境,你正念真如的所观境只有一个所观境,就是「现前一念心性」,无相的真如。

  你内心不断的在无相真如当中修止修观,这时候得大光耀;“得大光耀”是说你前面的色阴被破坏以后,你内心的智慧显现出来了,你能够知道,我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己心,心佛不二。

  这时候其心发明,内心当中因为过分的压抑这种内心的感受,就产生一种广大的慈悲心。广大慈悲心产生以后是怎麽回事呢?内抑过分,由这个慈悲心你就不断的诃责自己,为什麽我到现在才知道要修行呢?为什麽我到这时候,才知道要去度化众生呢?为什麽不早一点发菩提心度化众生?你就会产生一种过分的诃责自己的一种心态,然后这个心态再相续下去…当然我们如果去对这个心态的这种感受,不断去攀缘执着,这个时候就增长广大了。

  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就在这一份慈悲的感受发起的时候,就产生一种无穷无尽的大悲心;而这种大悲心不只是看到人而已,乃至于看到微小的蚊蝱,这种小虫你看到牠的感觉就好像看到一个赤子,刚出生的小孩子,他完全没办法去照顾自己,你内心就有一种使命感,应该去保护他、照顾他,甚至于看到他会产生怜愍的心,而不知不觉流下眼泪。

  443

  这地方跟我们一般大悲心的标准就是过分,慈悲心过分,这种情绪的力量太强大。

  指名教悟    此名功用抑催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佛陀对这种相貌的解释:

  佛说:这是一种修行用功过分的压抑、诃责所造成的,假设我们能够迴光返照,知道其实这样的一种慈悲心,这样的一种感受,它只是一种惟心所现的。你知道它是一种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在你的真如本性当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一种慈悲的感受,那你就能够没有过失。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

  当从沦坠。

  这个也不是一种真实的过失,只是一时的感觉而已,这跟真实圣道的功德是没有关係的。你能够觉了不为这样的一个妄想感受所迷惑,它自然就消失掉;但是如果你作圣道功德的理解,认为这是一种真实的功德而深深的好乐、深深的执着,就有一种慈悲魔入其心中来控制你的心态,那这个人不管看到谁就释放出无穷的慈悲,甚至于看到人就流出悲痛的眼泪而不能够停止;这个人的结果到最后就失去了禅定的三昧,而且轮迴三界甚至于会堕落到邪魔外道去。

  这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感受」,当然这种感受是种情绪,一种慈悲的感受出现。我们会感同身受,看到众生的痛苦就特别的悲愍。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过去有修慈悲心的种子,这时你正念真如的时候,把有相的种子逼出来,但是适可而止就好。所有的五阴魔境都是做的过分,因为放纵自己慈悲的情绪,很可能就会被这种慈悲魔所控制。

  蕅益大师在这一段的开示,特别指示说,这个地方的对治只有四个字:「觉了不迷」。我们不能控制我们什麽时候会产生什麽样的情绪,因为这是种子,依他起性,但是你不能起颠倒。我们一再强调,一个人可以起烦恼,但是你不可以起颠倒,起颠倒你就全部完蛋了!

  辛二、感激生勇

  “感激”就是说这个修正念真如三昧的人,他内心有少分的功德,他能够…前面说的破除色阴,能够见诸佛心即是己心,有这样坚定的理解。这时候对『佛、法、僧』三宝心生感激,由这种感激的心就引生一种勇勐精进的心,而这种勇勐精进的心是过分。

  发端现相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

  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勐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

  他修止观的相貌:这个人在修止观的过程当中,他已经是色阴穷尽,而受阴明白;这个“明白”是受阴清楚的显现出来。我们前面说过,五阴就像是一个人穿五件衣服一样,他第一件衣服脱掉了,第二件衣服显现出来。

  而受阴显现是什麽相状呢?胜相现前,他的智慧能观照到,见诸佛心即是己心,己心就是佛心,这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胜解,依止这样的胜解,感激过分。他想,无量劫来,我都是在颠倒的妄想中度过去,好不容易遇到『佛法僧』三宝的启发,我才能够明白这样真实的道理。就对三宝产生非常的感激,由感激心而引生了无限的勇勐,这种勇勐是又勐又利。怎麽说呢?它内心当中的志向是『志齐诸佛』,他志向要上齐于十方诸佛。他就经常认为,其实所谓的三大阿僧祇劫,在我来说,只要一念之间就能够超越,我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我一念不生,当下就是如如佛。他有这样一种勇勐精进的决心 ,这种决心坏就坏在其心勐利,又勐又利,有一点过了头。

  指名教悟    此名用功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唯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佛陀对这种相貌的说明:

  444佛陀说,这是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陵率过越,心中产生过分的勇勐,总是觉得自己能够超越诸佛,这样的心态勇勐过分,如果能够迴光返照,知道这一念勇勐的心,其实是觅之了不可得,不要随它而转,还是安住真如,以平常心观即空、即假、即中,不要把它当作一种真实的功德来看待。这样就能够觉了不迷,这样过分勇勐的心,自然就销亡歇息。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

  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设你把这样过分勇勐的心,把它当真实功德的理解,而不断的的去随顺它、执着它,那就有一类的狂妄之魔入其心中,见到人就夸讚自己修学禅定智慧的功德,总是认为自己是无与伦比,自己是与众不同的。

  怎麽说呢?

  你的心态乃至上不见佛,连佛都看不起。说,佛陀尚且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而我只要一念的相应,当下就是如如佛。上也觉得自己能够超越诸佛,向下是看不起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不能够体悟自心的佛性而心随妄转。如此的高慢,最后的结果是自己失去禅定的正受,来生堕入到轮迴生死,甚至于三恶道。

  这种勇勐问题就在于,有一点执理废事。理可顿悟,但是事要渐修,「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是约理观,但在事相上还是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不能够执理废事。

  辛三、智衰成忆

  “智衰”这个他的止观过程当中,他观照的智慧比较薄弱,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修念佛、持咒,多分都是在行门的定课用功的多,所以他观照的解门薄弱。会产生什麽过失呢?形成一种经常专注的念头。这个专注的念头,是什麽念头呢?沉默孤寂的念头,他经常会产生好像很沉默、很出现孤寂的感觉出现。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

  智力衰微,入中隳(ㄏㄨㄟ)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

  这个修大乘止观的人,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前无新证”就是说,他这时候虽然破整个色阴,但是他对于整个受阴还没有破除,还没有产生新的功德;往前,新的功德还没有出现,但是往后,他过去所熟悉的色阴已经破坏了。因为他过去很熟悉的朋友是外在的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的境界,他已经没有感觉了,没有好乐心了。但是他新的功德还没有产生,这时在这中间的过渡时期,他自己又智力衰微,他不能够经常的去读经典,去思惟观察诸佛的功德,来给自己内心的好乐。

  观慧力薄弱,他只是一昧的修止,这时他内心很可能会入中隳地,迥无所见;过去熟悉的老朋友,他已经不感兴趣了,但是新的朋友还没有出现。就在这色阴已破,受阴未证的中间的过程,是进退两难,叫「入中隳地」。他可以说是心中一无所见,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心中总是觉得闷闷不乐,没有一个安住处。所以心中突然生起一个广大的枯渴之心,好像一棵枯木很久没有水的滋养,经常会有沉默孤寂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还不是一时之间,是一切时,沉忆不散,白天打坐也是这样,晚上也是这样,经常就是安住在中隳地,安住在沉默孤寂,总是闷闷不乐的感觉。而且他自己还把这一种感觉当作是精进用功之相,还不知道怎麽去对治,还不想要去出离。

  修行有这样的问题,这是禅定过深,止的功课过多,观慧薄弱。

  指名教悟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445佛陀对这样相貌的批评说:这是修心无慧自失,修习止观的心过程当中,没有智慧的引导而引生的一种沉默孤寂的过失。假设你能够体悟到,赶快加以对治,不要守在这种沉默孤寂,赶快走出来,这样子就没有过失,而且他也不是一个真实的功德。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ㄘㄨㄛ)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

  当从沦坠。

  如果你把沉默孤寂的这种专注忆念之心,如果你把它当作真实功德想,就有一种忆魔,一种专忆之魔侵入我们的心中,控制我们的心态。结果是旦夕撮心,早晚那一念心,经常的摄心专注。专注在哪裡呢?悬挂在沉默孤寂的处所上,当然就失去了正定的三昧,也就沦落于生死轮迴。

  这种情况就是他的定课「止」太强。弘一大师有说一句话,他说:我们一个人心志要苦,但是意趣要乐,你修行要带一点法喜。你要思惟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心生好乐;你经常都没有诵经,一路安住在无分别住的止,时间久了就很沉默。很沉默,如果你又把它当作功德想,那就容易跟专忆之魔感应道交,他就趁你在执着这沉默境的时候,因为你好乐这种沉默境,他就有隙可乘,就入其心腑,就控制你的心态。这时候你要多诵经,多看祖师的开示,把心走出来,走出沉默。

  辛四、慧胜成劣。

  前面的一科是止的成分比较多,这一科是观慧力太强而定课太少,就产生一种卑劣之心。什麽叫卑劣之心呢?得少为足,不思进取,有这样的心态出现。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勐利,

  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色阴已经穷尽了,而受阴现前。但是他在修止观的过程当中,他的止跟观并不是均等的,而是慧力过定,他看书的时间比较多,观想极乐世界的功德,观想诸佛菩萨的功德的时间比较多,但是拜佛、静坐修止的时间相对比较少。这时候会产生一种智慧过分勐利的一种狂慧的过失。

  什麽叫狂慧?以诸胜性怀于心中。

  “胜性”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前面我们说的,他在破色阴以后,他不是得到一个胜解吗?见诸佛心即是己心。他经常就是忆念我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己心,我的心跟佛的心是没有差别的。

  当然这理论上是对,但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合乎中道,适可而止。他却把这样的心态,过分的执着,而经常的怀在心中。

  经常的执着就会产生一个什麽过失呢?

  他怀疑自己,他也不敢完全肯定,但是有这麽一点想法,自己就是卢舍那佛。卢舍那佛叫「淨满」,恶无不尽,善无不满,所以他也是功德圆满了;功德圆满当然就不用再去修证,也就不用再进取了,就有一种得少为足的观念出现。

  这种观念的产生,我们看佛陀对这种相貌的说明,如果他不对治的结果…

  指名教悟    此名用心忘失恆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446佛陀说,这是在修观的过程当中,忘失恆审。他虽然在理观很强,他一念心正念真如,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在他入理观的时候,他入一种无相分别的时候,他觉得他一念不生即如如佛。这个理论上对,但是他没有从空出假,以假观来自我反省自己的阶位,没有反省在事相上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自己的定位在哪裡,而一昧的沉溺在一种心即是己心,己心即是佛心,这样的一种自他不二的胜解当中。如果能够觉悟迴光返照,而放弃这样的执着,他是没有过失的;而这样的一种胜解,也不是真实的圣道,他只是一时的理解而已。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

  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设我们把它当作真实功德想,就有一类的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中。见到别人就说,我已经成就无上第一义谛了,我已经真实的证得自他不二真空的平等之理了,我也就不必再作任何的定课,也不必增上了。这种情况,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种情况是观慧过强,但是禅定薄弱,而产生一种得少为足的心态。

  「观」,我们一在强调,你修空观的时候,在大乘佛法要修假观,观一切法空,你不能坏假。你同时在理观,正念真如的时候,观照自他平等不二之理,但是在事相上你还得清楚你的阶位在哪裡,你内心当中哪一方面的烦恼比较重,你内心的功德哪一方面比较殊胜,假观也是要加强的。当然这个地方,你禅定的『止』你要加强,否则没有禅定的支持,产生狂慧就容易得少为足。

  淨业学园124讲次 讲义270面具

  辛五、失守生忧

  这一科是讲到,我们在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时候,已经把色阴的执着慢慢的调伏了,取而代之的,是六根的感受就清楚的显现出来,我们对于六根苦乐忧喜捨的感受就现前。当然现前就要对治,你要用无相真如的理去破坏对感受执取的时候,这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很多状态的出现。

  辛五、失守生忧

  “失守”就是我们在修止观的过程当中是进退失守,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就是有时候我们用功不得力,我们要退到昨天的妄想已经不可能,妄想的那种执着已经被破坏了,但是要进求新的功德又没有成就。在这进退失守的过程当中,这个修行人会产生一个什麽样的感受呢?有忧愁恐惧的心情出现,这种忧愁恐惧一旦心态出现的时候,没有好好的控制可能就会着魔。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

  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

  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一个修习禅定智慧的修止观之人,所现的相貌,这个人色阴已经穷尽了,而受阴正式的现前。这个人在佛堂用功的时候出现什麽相貌呢?新证未获,故心已亡。他过去的妄想执着已经被破坏了,但是他所追求的目标,那种调伏受阴的功德却还没有成就。这时他的内心经历到过去心已破,新的功德还未成就,这样的一个中间的过程,自生艰险;突然间感到一种不知如何是好,莫名恐怖的心出现,而且这恐怖中夹带了一种无穷无尽的忧愁。

  这恐怖跟忧愁加起来是什麽样的心态呢?

  佛陀讲一个譬喻:如坐铁床,如饮毒药。一个人坐在火烧的铁床一样,他是非常的痛苦,又好像一个人吃到毒药,毒发以后那种痛苦,当然这个痛苦不是色身的痛苦,是内心的痛苦,因为他不知道如何是好,前途茫茫,但是他又不能往后退,退也不是,进也不是,这时候有无穷无尽的忧愁跟恐怖生起。

  如果他对这样的心态加以放纵,加以随顺,他就会有以下的相貌出现…

  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

  他因为忧愁恐惧的关係,对整个生命完全失去了希望,因为他已经被忧愁恐惧之所控制,而且他经常希望别人来夺取他的生命,因为在他的观念当中,他认为早死就能早解脱。

  当然这是错误的,因为你死亡不能解决问题,解脱是内心的问题跟色身没有关係,他产生这样错误的理解。这一个进退失守,产生忧愁恐惧的人,佛陀是怎麽个解释法…

  指名教悟    此名修心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佛陀说:这一个人是很用功没有错,但是他缺乏智慧的善巧方便,这个人假观不够,他老是用对治、用诃责的心态、用比较悲观的心态来调伏烦恼,对诸佛德甚深功德的庄严没有适当的观想好乐,所以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

  欣其捨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

  坠。

  假设他把它当作一种真实的功德理解,就有一种常忧愁魔,入其心中。这会产生二个结果,比较严重的他会亲手拿着刀剑来割他身上的肉,他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把他的生命结束掉;比较轻微的,就经常保持忧愁的心,走入深山林园当中,不喜欢见到任何人。

  当然一个菩萨不喜欢见人,这跟菩提心相违背的。最后的结果,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佛陀说:这是一个比较没有善巧方便的一个修行者。

  在『小止观』有提到一个观念说:我们修行人就像调弦一样,你要急缓适当,你绷的太紧,你不能对这个心一路的诃责。这个心态就像小孩子一样,你一天到晚骂它说,你是不淨、苦、无常、无我…你看小乘人他修到最后,他就是完全出离、完全的断灭。因为你的药完全用诃责的,那小孩子被你骂,骂到最后他就没有信心了,当然你也不能一昧的宠它、随顺它,它就无法无天了。所以你在调心当中,你要适当的。有时候我们觉得心太浮动,压抑它一下,太沉默,你要把那大乘经典拿来诵一诵,「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莲华庄严,五种神通…」你想想来生的愿景,启发自己一下。

  总而言之,修行之道,取其中道,太高亢了你要压抑下来,太沉默了拉它一把。这个修行人一昧的诃责自己,过分的用功,到最后对生命完全产生了失望,这种失望如果他不能警觉的话,就被忧愁魔所控制,到最后求生反坠,那就太可惜了!所以这地方的调心是很重要的。

  到前五的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这个人基本上禅定是没有成就的,都没有成就禅定,所以他会有沉默的感觉、孤寂的感觉、忧愁的感觉,这都在没有成就禅定的过程生起。到了六七八九十就不一样了,他禅定生起了,但是他不小心的话,也会有过失。

  辛六、慧劣成喜。

  这个人他已经成就了禅定,但他对禅定所产生的功德,那种殊胜的轻安乐,他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的照了,而产生过分的欢喜,过分的好乐。那当然这会有过失…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淨中,心安稳后,

  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慧劣成喜的相貌:

  这个修止修观的人他已经把色阴穷尽了,而受阴现前的时候,他是处清淨中,心安稳后。“清淨”就是他安住在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一念清淨心当中,智慧现前;“心安稳后”是指他的禅定转深。

  看这意思他成就了初禅,从后面的经文看的出来,成就离生喜乐地的初禅。

  在身心安稳成就禅定以后,他突然间有无量无边欢喜的心生起,而这样欢喜的心,他自己实在克制不了自己,他放纵自己对这种欢喜的心态去受用。因为你禅定一现前,它有离生喜乐地,这种喜乐的心、三昧乐、轻安乐现前。轻安乐现前,他生起的时候我们不能过分的去受用,但是这个修行人当然他经过前面一段很长的时间修禅定,经过沉默期、忧愁期都过去了,他轻安乐现前的时候,他可能就放鬆自己去受用;受用的结果,今天受用那种法喜、那种轻安,明天也受用,到最后克制不了自己,心随这种快乐欢喜的感受而转。

  那这怎麽办呢?

  指名教悟   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佛陀对治方法:

  佛陀说,从轻安当中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禅定已经成就了,身心世界身轻安、心轻安现前。一个大乘的修行人轻安现前的时候,我们应该观察它是唯心所现,他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只是一个梦幻的小水泡,你应该不要去执着,你要去追求的是后面的摩尼宝珠,你要继续的往前走。但是他因为没有我法、法空的智慧来调伏他心中的执取,一昧的放纵自己去受用这种轻安。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ㄑㄩ)路傍,

  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设能够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就没有过失;假设当作真实功德的理解,就有一分好喜乐魔,侵入他的心中,控制他的心,所以他就会出现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什麽状态呢?见人则笑(看到别人就笑,看就知道这不正常),乃至于衢路傍,自歌自舞;在人群众多的街道当中,自己自得其乐,口业就自己唱歌,身业自己舞蹈。总而言之,再也不克制自己,就放纵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别人对他讥嫌的时候,他就说:我已经成就无碍解脱了,我已经功德圆满了,我做的一切都是跟圣道相应。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个人他经过前面的修止、修观的苦闷期、沉默期、忧愁期,禅定现前的时候没有注意,结果为三昧酒所醉,结果前功尽弃了。

  辛七、见胜成慢。

  前面的慧劣成喜是被禅定的轻安乐所迷惑,这个地方指的是一种殊胜的智慧;“胜”就是他能够照见五阴皆空,那种殊胜的智慧,对这种殊胜智慧的执取而生起高慢心。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

  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

  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这个在修止观的善男子,他的色阴穷尽了,而受阴现前。受阴现前我们前面说过,色阴一破他会产生殊胜的胜解,见诸佛心即是己心,见己心即是诸佛心,就像镜子一样的清楚分明。这个人当然他已经不是一般人,他得到禅定,而这样的胜解又跟禅定的加持以后,他就更容易认为自己已经自满自足了;这种我空法空的智慧,再加上这种高深禅定的加持,他觉得自己不必修证了,所以他无端无缘无故的生起大我慢心。

  这以下讲出七种慢,其实慢还有过慢,慢过慢,增上慢,卑劣慢跟邪慢,其实主要的就是我慢,主要的以“我”为根本。我们总是觉得,以自我为中心,而把自己高举,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经过这七种慢,慢过慢乃至于邪慢,他这七种慢是一时俱发,是同时的生起。这种高慢的结果,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是下位的声闻缘觉;对十方诸佛尚且是看不起,何况是这种下位的声闻缘觉呢!

  指名教悟    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他这种我慢心,我们看佛陀的对治方法:

  447他“见胜”,当然他会我慢,他是有道理的,他的道理主要是这二个字“见胜”。他在禅定当中,他如实的照见五蕴皆空,他如实的照见我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的。

  从无相真如的角度,从理观的角度,我们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的,我们不谈因缘法的话,不谈功德这一部份的因缘,就是我这一念心,虽然业障深重,但是当把这样的因缘法都消灭掉的时候,所显现那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心,跟佛的心虽然功德庄严,但是那种功德庄严的假相消失掉以后,所显现那清淨本然的心是不二的,我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他对这样的道理,产生很坚定的理解,无慧自救。

  “慧”是什麽呢?没有假观的智慧来帮助他。假观是照了因缘,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定位,由假观来调整自己的空观,就产生过失了。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

  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毡(ㄓㄢ)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所以佛陀说:你要赶快的觉悟,这个过失就消灭掉,假设你在这地方产生真实功德的理解,就有一种大我慢魔,入其心中来控制他的意识。

  会有什麽相貌呢?

  不礼塔庙,摧毁经像

  自己是三宝弟子,但是看到塔庙,他也不去礼拜,甚至于摧毁经典跟佛像,不但不恭敬礼拜还摧毁。他在摧毁当中他还讲出一个道理出来,他说:这个塔庙为什麽要去摧毁呢?他跟居士说:他说这佛像只是金铜或土木凋刻而成,这都是无情之物,所谓的经典也是树叶,或者是白色树皮的纸所写成的文字相,它也是一个没有知觉的东西。所以不管是佛像,不管是经典,都是没有知觉的,那麽我们去追求一个没有知觉的东西,而我们自己的肉身当中有珍藏的佛性,你自己不去恭敬,却向外攀缘这种无知觉的土木,他说这个是种颠倒。

  当然这种话,是我们一般人讲的话没有人会相信,但是这个是一个有禅定的,有禅定的心是有堪忍性的、有摄受力。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他的话,也就随顺他的行为,也就去摧毁佛宝、摧毁法宝,把它们埋弃在地中。如此的弘扬佛法的结果是疑误众生,使令众生对三宝产生更加的疑惑而误导,当然死亡以后堕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地方他的问题点就是只修空观,不修假观。所以我们在观照现前一念心性要即空即假,观空如来藏还要观不空如来藏。《金刚经》说:菩萨观一切法空,要不坏假名。你不能坏诸法的假相、假名、假用;身为一个佛像,它有它的假相、假名、假用,你不能够去毁灭他,因为我们内心的功德要假借佛像才能够启发。祖师说:「托彼依正,显我自性。」虽然我们自性俱足无量的功德,但是我们要假借文字相的引导,「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要从文字上的闻思,我们内心的智慧才会启发出来;虽然文字不是功德,但是它是成就功德非常重要的增上缘。

  〔天台〕智者大师修观,他修「一念三千」。三千简单讲就是十法界,他一念观十法界的时候,他的这十法界有理具跟事造。虽然我们内心当中本来具足十法界的功能,但是要假借事造法界才能开显。我们看到佛像,对佛像的礼拜,我们产生佛的功德;我们对法宝的恭敬,读诵产生智慧,借事显理。

  这个人把这事相都毁灭了,我们的理当然不能显现,这个就不对啦!但修空观而不修假观的过失,执理废事。

  辛八、轻安自足

  “经安”就是在禅定当中,修习我空、法空观的智慧,产生非常殊胜的轻安乐。这个轻安跟前面的轻安不太一样,第六科「慧劣成喜」,它也是一种轻安;他这个轻安又加上空观殊胜的智慧的加持,所以他就更产生一种满足之想。前面只是对轻安的执着,这地方是从轻安当中产生满足想。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

  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

  这个修止修观的人,色阴穷尽,受阴现前,在精明中;“精明”指的是在禅定明了寂静的心中。圆悟精理,这时候他的智慧现前,他就在明了寂静的心中,修习我空观、法空观,观察自己的心就是佛心,佛的心就是己心,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

  这时候他成就内心一个什麽样的功德呢?

  成就一种大随顺的功德;大随顺我们以前在『小止观』讲过,他要修止他随时可以入止,他要修观他随时可以把观现前,他对止观的“入住出”得大自在。这时候他的内心,就产生无量的轻安乐;这轻安乐不是色身的远离麤重,包括心中的妄想也远离,因为他心中的妄想被他的我空观、法空观破坏了,所以他是身轻安、心轻安。

  在这样的一种殊胜的远离麤重杂染的轻安过程当中,这以下就说明他的颠倒知见;产生轻安到这个地方都没有过失,成就大随顺也没有过失,圆悟精理也没有错,产生轻安更没有错,错在下面这二句话:

  己言成圣,得大自在。他在止观的随顺当中错认了消息,他认为自己已经成就了圣道,而且这个圣道不是普通的圣道,是成就大解脱,大自在的圣道。

  轻安其实还是一个生灭法,还是一个因缘所生法,还是一个心外之物。蕅益大师常说:你要回归到那个能分别的心,不要在那所分别的境,要破那个“所”,而追求那个“能”。轻安还是所,是你所受用的一个境而已,你还没有回家。

  指名教悟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佛陀的对治方法:

  这种人是因智慧。我们前面说的慧劣成喜,他是完全禅定;这个人是禅定跟智慧二个得大随顺,所以他的轻安比前面的轻安是更加的殊胜。这样的一种身心世界的轻安跟清淨,如果你能够迴光返照,它只是修学过程当中的一朵小花而已,它是因缘所生法,你要赶快的放掉继续往前走,后面才有摩尼宝珠。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

  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如果你在这个地方产生真实功德的执着,就有一种喜好轻安清淨的魔,涉入到你的心中;你自己觉得自已经功德圆满了,也不再求进步了,这种比丘到最后是成就无闻比丘,以四禅当作四果,最后的结果就是,当禅定退掉以后,毁谤佛陀、毁谤正法,生起邪见颠倒,而且以这样的一种知见,还去疑惑误导众生,最后堕入阿鼻地狱,失其禅定正受,堕到天魔外道的种子,失掉菩提种性。

  这地方是指的这个修行人禅定跟智慧二个共同显发,产生殊胜的轻安乐,而产生了颠倒执着。

  辛九、空解成断。

  第九、第十都属于智慧部份的错认消息。“空解”就是在修习空假中三观的过程当中,对空观禅生执取而产生断灭见。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

  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

  长断灭解。

  修止修观的人在色阴穷尽,受阴现前的时候,于明悟中;“明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圣解,他能够对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样的真理产生了理解。这样的理解当中,产生的见闻觉知的虚明之性。这种虚明之性突然间,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他的内心当中,就趋向于断灭想,而否定因果相续的道理。这个修行人他观空的过程当中,上不见佛道可成,下不见有众生可度,所以内心趋向空观之理,偏空的心相续现前,生起一种长久断灭的理解。这个是这个人偏空了。

  指名教悟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佛陀的对治方法:

  448这种偏空的情况,假设他能够觉悟,能够加以对治反省,他就能够恢复到正常情况。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

  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噉肉,广行婬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设对这样的知见产生真实功德的理解,就有一种断灭空的魔,入其心中,这时他就产生邪见了。他怎麽说呢?他说:持戒是小乘自了汉所为之事,菩萨悟到我空法空的真理,有什麽持戒跟犯戒的差别呢?因为一切法是本空的,戒法也是本空。(他起断灭空的思想。)

  这个人经常在有信心的坛越面前放纵自己,喝酒吃肉,乃至于广行男女婬欲之事。他做了男女婬欲的事情,众生要讥嫌,但是他本身的禅定还有魔力的摄受,他来摄受这个眼前的人,虽然看到他这种非法的事情,对方也不生疑谤。

  鬼心久入,魔王或鬼神长时间控制他的心以后,他的心跟鬼经常在一起以后,他有更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他吃屎尿,他自己的感觉就跟喝酒肉的感觉是一样,一种俱空。

  「一种俱空」古德的解释说,他不是真正的空观智慧成就,他是偏空,所以他智慧没有成就。那为什麽能够吃屎尿跟吃酒肉一样呢?那难道成就无分别智吗?不是。他是禅定的力量摄受,因为禅定能够让他安住在捨受,所以他以禅定的捨受让自己没有感觉,所以他吃屎尿也是没有感觉,他吃酒肉也没有感觉。不像佛陀的心跟屎尿一接触的时候,入此人口成甘露味,因为佛陀是大智慧的境界。他这个地方不是有智慧,他是一种禅定,他的智慧是邪见。

  破佛律仪,他一生当中经常破坏佛陀所制的律仪,而且误导众生去造杀盗婬妄的罪业。当然他自己造了罪,失了禅定,来生堕落到三恶道当中。

  我们一直在强调即空即假即中,为什麽大乘佛法观空,它为什麽空当中马上补一个即假?带假修空。你要不坏假名假相,所以大乘佛法所观的空,是空掉你心中的妄想,不是空掉外在的因果,这地方大家要清楚,「法性虽然本来空寂,但是因果丝毫不爽」,这二个要同时现前,叫即空、即假、即中。

  449辛十、爱极成贪

  前面的空解成断,他是在智慧当中偏空了,空观太强,这地方是假观太强、偏有。禅定智慧那种捨受的过程当中,产生空观的理解,这地方在虚明境的受阴当中,因为有殊胜的快乐产生而产生贪爱。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

  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已经把对外境的执着,那个六尘完全消灭了,所以他开始观察六根,六根的感受。他对六根本来是应该对治的、要远离的,结果他可能一时的失念,反而味其虚明。当他禅定成就的时候,他观照智慧也成就的时候,在一个身心轻安的过程当中,他突然间没有正念真如而味其虚明;“味”就是爱着,对六根产生虚明感受产生爱着。而这个爱着又怎麽样呢?深入心骨,非常的坚固很难动摇,爱得很深、很深。这一念心突然间产生无限的贪爱,男女贪爱之心,而且是非常的深重,乃至急近要发狂,而转成一种深重的贪欲不能自拔。

  他本来要对治这个感受的,结果对那感受却贪得更深,这就是假观太强。怎麽办呢?看佛陀的对治

  指名教悟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佛陀说:这是在禅定中的一种的安顺入心,因为他禅定转深了,麤重的妄想被调伏了,所以有一种殊胜的轻安乐随顺于他的心,而这时候又产生强烈的假观产生执着,没有空观的智慧来调伏,结果一时的失误,而堕入到整个轻安乐的快乐当中。

  轻安乐本来是一个很清淨的、很微细的,但结果他一再的放纵,因为轻安乐毕竟是属于色界的快乐,但他不断的放纵,结果转成欲界男女的贪欲。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

  等行欲,其行婬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

  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

  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

  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他如果能够马上迴光返照,他就能够远离过失,继续的往前;如果他产生真实功德的理解,就会有一种贪欲之魔,入其心中,就产生邪见。说贪欲就是菩提道,我们透过贪欲是可以成就菩提道的。所以他教化白衣要无分别心来行婬、以无分别心来行婬,这种行婬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一个人没有行婬不是真正大乘的佛弟子。他做这样的邪见。

  因为魔王跟鬼神摄持的缘故,在末法当中,他就以此邪见来摄受凡夫愚痴的众生来共同的平等行婬。人数有多少呢?或一百到二百、五六百,乃至于多满千万。因为他不断的行婬,他禅定失掉了,福报也享尽了,他已经没有资粮,魔王对他已经产生厌恶心,就离开了身体。他没有魔王威德的摄受,他自己的禅定也失掉,福报也享尽了,最后因为败坏风俗触犯国法,疑误众生,命终之后堕无间地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个是他在六根当中,对殊胜的轻安产生执取。

  庚三、结过劝示

  魔境因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前面十种受阴的魔境,都是在什麽时候出现呢?不是我们一般放逸的人出现,因为你随顺五阴,你就没有这种情况,是这个人开始迴光返照,开始在内心当中产生一种无相的智慧。这种无相真实的心,跟过去随顺五欲的心,这种真妄交攻而出现出来。

  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

  成,堕无间狱。

  假设众生这样的因缘出现的时候,不能够迴光返照,或者旁边没有善知识的劝导,就一昧的放纵,而不能觉悟的话,而且把这个当作是一种真实的功德,就产生大妄语,甚至造罪,命终就堕无间地狱。

  劝诫保护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徧令众生开悟斯义,

  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佛陀说:我们应该将如来的真实教法,在佛陀灭度的末法中,要普徧的使令众生要开悟了知,以上受阴的十种差别,让修行人能够产生自我反省,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护修行人的大乘善根,使令他成就无上菩提。

  450受阴的十种境界,蕅益大师说跟色阴是不太一样的。色阴它的产生是竖法,是每一个都不太一样。你看,我们看色阴,有些人看到恐怖的境,有些人看到欢喜的境,每一个人看到是各式各样,每一个人境都不同。受阴不同,受阴它是横开的,它不是竖法,是境同见异,它的所观境,要嘛就是禅定,要嘛就是…二种境而已。但是看到这所观境以后,每一个人产生的感受就不同,境同见异,每一个人的知见不同。同样是禅定,有些人看到这个禅定还没有生起的时候产生勇勐心,有些人看到禅定没有生起的时候产生忧愁苦恼、甚至于恐惧心,所以在整个受阴当中,它是境同见异。

  总而言之,它的境我们归纳成二种,受阴的境,一个是禅定的境,禅定的境还没有成就的时候是沉默孤寂的境,他成就以后是轻安快乐的境,这二种境而已。当然每一个人怎麽去解读就不同,这个禅定的境。在空观智慧的境,主要的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有些人看到产生高慢,有些人产生得少为足等等。总而言之,在感受当中,不是禅定的感受,就是对智慧的感受,从感受的接触当中,每一个人产生不同的理解,就产生误导不同。

  淨业学园125讲次 讲义274面具

  己三:明想阴境

  当我们在修学《首愣严王三昧》的时候,我们的心开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这种相貌〔天台宗〕智者大师给他一个名字叫做「从假入空」。虽然它的目标是趋向我空法空的真如,但是它要通过五阴的假名、假相、假用,这叫从假入空。这当中就拣别二乘人空观是灭色起空,二乘人是把五阴整个作用给完全消灭掉,而另外证得空性,所以我们叫偏空的思想。〔天台〕的从假入空,〔禅宗〕有一句话讲的好,说叫做「就路还家」。我们刚开始从家裡面一念不觉起颠倒了,就往外跑,真如不守自性,就把这五阴的身心给创造出来了,走出一条生死的道路出来,你现在回家怎麽办呢?没有其它的路,就是这一条路,你还得乖乖的从这生死的路回过头来,去回到你家。

  说:我们的一念的清淨心,把自己的色受想行识身心世界创造出来,你现在回家你还得面对你过去所累积这种身心世界,所有的因缘你都要面对。所以我们一念生起的时候,会跟过去所累积的身心世界的种子,二个人真妄交攻,会出现很多很多所谓的魔境。当然魔境很多,但对治的方法只有一个,倓虚老和尚说: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不迷是智慧观照;不取就是禅定;不动就是持戒,当然关键还是在不迷。所以佛陀必须预先说出想阴的魔境,让我们能够事先的了知而能够生起不迷,你才能够做到不动。

  这一科是如来说明想阴的十种魔境,“想” 就是我们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有一种取相分别,前面的受阴只是偏重在一种,前五是直接的感受,想阴就偏重在第六意识的想像,偏重在心中的想像,这当中分成三科。

  (分三:庚一、总示阴相。庚二、别明发相。庚三、结过劝示)

  庚一、总示阴相

  (分四:辛一、结前受阴尽相。辛二、正示想阴区宇。

  辛三、悬示想阴尽相。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一、结前受阴尽相   这一段是结束前面受阴穷尽的相状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佛陀说:这个修止观的善男子,在整个真如三昧的修学过程当中,他的受阴已经被他智慧的观照给破坏了,「受阴尽者」。这时候一个人他的喜怒哀乐被破坏以后,有什麽功德会出现呢?

  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

  这个人他没什麽喜怒哀乐,虽然他三界的思惑还没有断尽,但是他有什麽功德呢?他内心已经远离整个六根的繫缚;他的眼睛看到一个色尘会产生一个感受,这个感受已经不能干扰他;他的耳朵去听到一个音声,这个音声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感受,这个感受也不能障碍他。就好像一隻鸟,牠过去被笼子关住,现在他飞出去了自由自在,这种六根的感受已经不能障碍这修行者,他可以去实践他的理想目标;在整个过程当中,这种喜怒哀乐的感受再也不能构成障碍。所以他就能够以他的凡夫之身,而成就意生身,依止意生身能够直接经历菩萨的六十个圣位,在十方世界随念往生而无有障碍。

  我们解释六十个圣位:蕅益大师解释,包括能增上的三渐次”,就三个阶位,所增上有五十七个阶位。五十七个阶位我们前面讲到,前面说的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前面加“乾慧地”,后面加“妙觉”,这就是所谓的六十个圣位。

  这地方就说明,受阴被破坏以后,这个菩萨他已经解脱过去的业报身,他能够得到意生身。「意生身」简单的说,他是生死自在,他到哪一个世界想生就生、想死就死,他在整个生死过程当中,可以随他心中的愿望而能够得到自在。不像业报身,他业力没有穷尽之前,他是必须要继续的受报。

  这一段佛陀是结束前面受阴穷尽后,受阴穷尽以后菩萨所成就的功德相状。

  辛二、正示想阴区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ㄧ)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受阴被破坏想阴就现前。想阴现前这个菩萨他内心是什麽相貌呢?

  佛陀先讲出一个譬喻:有一个人他还在熟睡当中还没有醒过来,他这时候即将醒过来,但是却还没有醒过来。这时候他怎麽样呢?寱言,在作梦当中自言自语,说梦话;在说梦话的过程当中,他当然是无别所知,他在讲什麽,他在梦中当然不知道。但是一个觉醒的人,他在旁边听他讲话,欸!音韵伦次。他所说的语言非常的条理清楚分明,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也就是说,一个梦中的人,他能够讲出很清楚的道理出来,使令一个清醒的人都知道他所说的道理,这就叫「想阴区宇」。

  这个人还在睡觉当中,表示他的二空真如理,还没有正式的证得,但是他能够梦中说出清楚的话,表示他观照的智慧已经非常的强,他已经成就意生身,能够经历六十个圣位,但是他还在梦中,所以他必须把想阴突破,否则他梦中的意识还是会生起颠倒想。这个人他已经没有喜怒哀乐了,你骂他,他也不生气;你讚歎他,他也不高兴,因为他没有什麽感受,他每天的心情就是很平常,无喜亦无忧,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你问他在干什麽,他说:没有啊!没有什麽感觉。他虽然没什麽感觉,他心中的颠倒想,是还在的,还在梦中。怎麽办呢?

  辛三、悬示想阴尽相。

  佛陀预先指示想阴破除以后,它的相貌是什麽?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

  想阴尽有二个情况,首先要消灭的是“浮想销除”。这时飘浮在内心表层的种种的想像要完全的消灭。这地方指的是第六意识妄想的现行来说的,他平常日常当中已经没有任何的起心动念。第二个,若动念尽;动念尽指的是心中这种妄想的种子也被破坏了。种子跟现行都破坏以后,讲出一个譬喻:「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念觉了光明的心,这时候它表层的灰尘跟污垢已经完全清除乾淨,这时候叫「想阴尽」。

  你平常问他在想什麽,他说:没有啊!平常都没有任何的念头,清楚的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

  想阴一但穷尽,这时他的内心会出现什麽相貌呢?

  一伦生死,首尾圆照

  这一句话是说明他的行阴正式现前,他能够很清楚的看到他一期分段生死当中,他最初是怎麽受生的,最后又是什麽样的死亡,对整个生到死的过程是圆满的照了,而这正是行阴生灭的根源,这时候行阴现前。所以这叫想阴穷尽而行阴现前,这样的一个人他已经断除三界的思惑,他整个烦恼没有了。

  烦恼是怎麽来的?是你想像出来的。所以你看。所以你看一个人妄想打得很重,表示你烦恼很重,因为人家讲一句话,你就老是在那边想想想,然后就把这件事情扩大了。自心起自心,然后你就把它想像成什麽样,然后自己障碍自己,所以我们一个人都是自己障碍自己。你说,你怎麽会痛苦呢?是你自己给你痛苦。

  佛陀说:什麽事情都是你的妄想创造出来的。所以你的妄想被破坏以后,你整个烦恼熄灭,没有烦恼了!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想阴根源:

  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想阴”就叫融通。融通是什麽意思?关键在这个“通”,通内通外;就是我们心中的想像,可以把外境经过想像把它转成你内心的受用,内外相通。我们内外本来是不通的,经过想像,整个内外就会相通。比方说,你心中想梅子,梅子没有现前,它是个外境,但是你想像梅子的时候,你嘴巴就出口水;又比方说,你想像你今天站在高处的悬崖,你两脚就发麻。想阴能够把外境的相貌,转成你内心的受用,融通妄想,使令我们内心能够内外能够交通。

  这个地方,佛陀先作一个总说,先把想阴相貌作一个总说。

  庚二、别明发相(分十:辛一、贪善巧想。辛二、贪经历想。辛三、贪契合想。

  辛四、贪辨析想。辛五、贪冥感想。辛六、贪静谧想。

  辛七、贪宿命想。辛八、贪神通想。辛九、贪深空想。

  辛十、贪长寿想)

  辛一、贪善巧想

  “善巧”的意思是说,他在静坐当中,他突然动一个念头,他想要成就种种的神通变化,依止神通变化来教化众生成就佛事,他有这种想。

  定发爱求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

  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受阴虚妙,他的受阴已经被破坏了,他这个人已经是「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内心当中已经不再感受到受阴当中的十种魔境之所迷惑干扰,而内心的圆通妙定也正式的启发出来。“圆定发明”是说明他这个人禅定成就了,止观功德成就。

  这一段是牒前受阴成就的文,这以下正式说明他贪善巧想的相貌。

  三摩地中,心爱圆明

  就是说,他这个妄想是怎麽生起的呢?不是他在吃饭睡觉的时候,而是他在静坐的过程,在三摩地中。他在一念的禅定心中,突然间打一个妄想。什麽妄想呢?他心中想像自己的身心世界成就圆满的功德,而且依止圆满的功德,能够发明种种神通的妙用,他眼睛可以看得很远,耳朵可以听得很深,他六根的功德有种种的妙用,这是第一点。他在禅定当中,他可以说是起心动念,接下来他又没有把这念头加以对治。锐其精思,贪求善巧;“锐”就是他用一种很勇勐精进的精神加以深入的思惟、去追求。追求什麽呢?追求善巧,神通变化,教化众生,广做佛事的这种善巧。

  他心爱圆明的念头生起以后,他不但没有对治,而且用他所有的精神体力去追求这件事情,这个正是他着魔的启动之因。我们一再说过,一个人会着魔是你内心先有妄想,内魔不生外魔不起,他这个人一定是先有问题。

  他这时候生起一个很坚固的贪求善巧思想以后,这时候就有事情出现了…

  魔便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着,

  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

  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

  身有光明。

  “尔时”指的什麽呢?这个修止观的人在禅定当中,心爱圆明,而且锐其精思,贪求善巧。这个时候他正在打妄想的时候,魔王当然知道了,哦!有机可乘。这时六欲天的天魔终于逮到他的方便。他怎麽做呢?魔王的作法是飞精附人。

  前面的色阴跟受阴,魔王要干扰我们是直接的侵入我们的身体,因为他的色阴没有破,受阴没有破,所以他可以直接侵入。但是这个修行人他已经破了色阴,也破了受阴,这个“色受”都是跟外境接触的管道。这二个管道都被破坏,所以这时候魔王已经没有能力直接侵入到修行人的内心当中,没办法!不能够入其心腑,不可能。

  他不能够直接的侵入他,他怎麽样呢?

  魔王的政策他採取间接的误导,用间接的方式,他先找一个人。魔王先附到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可能是他的好朋友;魔王先侵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叫飞精附人。魔王也不是亲自出手,他派遣一个“精”,派遣他的一个部下,妖精鬼魅,依附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突然间口说经法,他本来是不懂道理的,突然间,因为魔王的摄受,能够说出一些相似的佛法。

  其人不觉是其魔着。这个被妖精鬼魅依附的人,他也不知道他被魔王的眷属附着,他认为我本来是什麽都不懂的,突然间大开圆解,能够口说经法。他自己就认为自己已经成就无上的涅槃之道,所以他才能够口说经法。这个人可能跟这个修行人是好朋友,他就来彼…这个“彼”就是修止观的人,他内心追求神通善巧的善男子的修行处所。他就为这个修行人,敷展高座来宣说,如何成就善巧神通的法门。

  他说法之前,这个人他是先现出一种特殊的相状。他的身形斯须,“斯须”就是很短暂的时间,他身体做很多变化,一下子变成一个清淨的比丘,使令修止观的人清楚的见到,或者变成一个帝释,三十三天的天王,大威德的帝释身相,或者他能够变成一个端正妇女的相状,或者是比丘尼的相状,乃至于他能够在整个没有灯光的暗室当中,身上放出种种的光明相。总而言之,他为什麽生这个相状,就是要使令这个修止观的人生起恭敬之心。说:你看我能够现出这麽多不可思议的相状。先让他生起恭敬信仰之心。而这修止观的人,他怎麽面对这种相状呢?

  主人迷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

  欲。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面对这样的一个说法者,他有这麽多相状的变现,因为他本身没有学习五阴魔境,所以他是愚痴迷惑,就以为这个说法者是大菩萨乘愿再来,就信受其教化,摇荡其心;“摇荡”就是他扫除他过去所修的戒定慧的正法之心,他就把它过去所修的法门完全放下,就毁破佛陀的律仪,而私下行贪YIN之事。

  魔王他破坏你的目的,就是要破坏你的禅定,要破坏你的禅定先破坏你的戒行。

  当然今天这个说法者会破坏他的律仪,他不只是现相,他要说相似法的,他说一些邪法。

  说邪惑言    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

  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这个被魔所附的这个人,他现出种种奇特相状以后,他经常就跟这个修止观的人开示说,这世间上有什麽样的灾难要出现,或者说什麽时候会有吉祥的事情要出现,我们的世界有什麽样的变化,好变成坏,或者坏变成好,讲一些吉凶祸福之事;或者经常说,我知道有某一个如来,在中国的某一个地方即将出世;或者说“劫火”,水火风大三灾即将到来;或者他说他知道小三灾,刀兵、饥馑、疾病也即将到来。总而言之,他的目的就是恐怖于对方,使令对方把他的家财耗散来供养这个说法者。

  这就是他能说出一些很多、很多吉凶祸福之事。因为这个修止观的人,他本身就是动了一个追求善巧神通的念头,所以他就顺他的心意来说法。

  指名示害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

  俱陷王难。

  附在说法者身的妖精鬼魅的名称是什麽呢?怪鬼。怪鬼他因地的时候贪求财物,遇物成形,所以成为鬼。这一个怪鬼,他做鬼的时间久了以后,他就成就魔王的眷属,被魔王所收摄,这时被魔王所派遣扰乱这个修止观之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这个修止观的人,今天为什麽会得到魔王的兴趣,因为他禅定智慧即将成就。现在这个修止观的人,禅定被破坏了、戒体也被破坏了,他的资粮功德完全被破坏了,魔王就觉得这个人已经没有什麽价值了。魔王对这个修行人的厌恶之心生起了,就把这个鬼招回来,去彼人体。怪鬼本来是依附在说法者身上,把他招回来。弟子与师俱陷王难,“师”指的是那个说法者,被飞精妖魔鬼所依附的叫做师;这个“弟子”就是修止观的人,二个人都因为败坏风俗,妖言惑众而入了地狱,这只是现报,来生是无间地狱。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迴;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所以佛陀说,我们遇到这种想阴的魔境,你要预先的觉知,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你才能够不入轮迴而超越生死;如果你迷惑不知,一但起心动念,最后的结果就堕无间地狱。

  这个地方讲到我们一个人会着魔,诸位我们若看祖师的开示,他会讲一个观念,说:一个修静坐止观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起心动念。说,你这个心不老实,第一个起心动念。第二个,你要产生一个坚固的贪求。你起心动念人之常情,人总是会有一些妄想,但是他这个妄想生起的时候,你看他的态度是锐其精斯,将所有的精神去追他心中的妄想。所以就使令魔王有机可乘,这是会启动魔境的一个主要因素,还是他的妄想去启动外在的魔境;所以你内魔要不生,你外魔不可能生起。

  辛二、贪经历想

  “经历”他心中想像自己像诸大菩萨一样,能够经历十方的尘刹国土,广作佛事而神通自在;他能够飞到十方世界去自由的往来,叫做「经历想」。

  定发爱求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

  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

  这个人受阴穷尽,止观的功德成就了。就在某一支香静坐寂静当中,他生起一个妄想,心爱游荡;他心里想我若能够像十方菩萨,能够徧游十方法界,能够来去自在,能够广度众生这该是多好!他生起这麽一个妄想。

  生起妄想这时候跟我们所观的真如是相违背的,因为这个真如是离一切相的,这时候他产生一个相状出来不对。不对,但他没有迴光返照,他就顺着这妄想的思考去飞其精思,贪求经历;放纵自己的妄想,用他所有的精神体力去追求,他要经历十方国土,广做佛事的妄想,加强这妄想的力量。

  这就是他启动魔境的根源。

  魔便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着,

  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

  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

  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魔王所採取的行动:一个人起心动念以后,仁者心动,魔王就有机可乘了。

  魔王就派遣妖精鬼魅,依附在一个人的身上,使令他能够说法,使令这一个人起颠倒,他也不知道是被魔所附着,他自己认为他自己有无上涅槃的功德。

  这个颠倒被魔所依附的人,他就来到了心中想要追求游历修止观人的处所,为他敷展高座,宣说种种经历的法门。

  这个说法者自己的身形倒是没有什麽变化,不像前面他的身形是变来变去,一下子做比丘,一下子做比丘尼,各式各样的变化。这时候说法者本身的身相没有什麽变化,还是原来的样子,但是听法者变化了,在听法的人,突然间就自己见到自己坐宝莲华。我本来坐椅子上,怎麽突然间出现了大宝莲华呢?有依报的庄严,而且自己的正报身心也产生了变化了,自己的身体变成了紫金光聚,欸!这跟佛身上的光明完全一样,佛陀也是坐莲华,我也是坐莲华,佛陀是紫金光聚,我身上的光明也是紫金光聚。这时候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得了了,自己都成佛了,因为已经具足佛陀的正报庄严,依报庄严。所以这时候一众的听法者各各都是这样子,而且心中都以为自己成佛了,有未曾有的欢喜、感恩的心情出现。

  当然魔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相状,他是有目的的…

  主人迷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婬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魔王所要达到的目的:

  魔王的目的是要疑惑这修行三昧的人,古人说一句话:上帝要毁灭一个人,要先使令这个人发狂。你一定要让他产生知见错乱,你才有办法去破坏这个人,这个人头脑清楚你怎麽去迫害?因为一个人只有你自己可以破坏你自己,你说魔王来破坏你,这一句话不对!魔王是引诱你,他怎麽迫害你呢?他有办法进入到你的心中吗?当然不可能嘛!他只是迷惑你,是你自己破坏你自己的功德(这我们要清楚)。

  魔王就愚迷这个人,这个人就把魔王所派遣的这个说法者,哇!不得了,这是大菩萨,你看我听他说法没有多久我自己就成佛了,坐大宝莲华,身上也出现紫色的光明。所以他认为这些戒定慧都不需要了,婬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不再去克制自己,放纵自己的心,无所忌惮,破坏佛陀的戒律,私下行各种贪欲之事。当然他这时候所有戒定慧的功德全部破坏,魔王达到了目的。

  说邪惑言    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

  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

  这个说法者,他会破佛律仪,潜行贪欲,破坏对方他一定要说出个道理,不是现这个相状而已。他经常说三世诸佛应化人间的种种事迹,因为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心中就是贪

  求经历,他就顺他的心意来说法。

  他怎麽说诸佛应化的事迹呢?

  他说:我知道在西藏中国的某一个地方,有某一个人,这个就是某一尊佛的化身来人世间的,我也知道某一个就是某一个菩萨转世,他来这一个地方来教化我们。其人见故,心生倾渴;这个修行止观三昧的人看到,这个人知道诸佛应化世间的种种事迹,觉得这个人不得了,就心生倾慕,心生渴仰,而心中的邪见就更加的炽盛,相对的,心中对戒定慧的追求,就慢慢慢慢的消失了,这个人已经不再正念真如,而是开始心外求法。所以他才会有后面的结果,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指名示害    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

  聚陷王难。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迴;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魃鬼在因中贪爱男女之色,遇风成形的叫魃鬼。

  451这一段我们说明一下:

  我们前面讲到一个人会着魔的原因有二个:第一、你起心动念,第二、你产生坚固的贪求,这二个原因。

  一旦把魔王启动起来以后,魔王的行动,蕅益大师把它分成三类:一、魔事之相,魔王要出现,他要现出奇异的相状,现出不平常的相状。因为他要让你产生恭敬心,他一定要现出各式各样的相状,或者他自己出现相状,或者他的身上没有变你出现相状,他就有办法在你听他说法的过程当中,现出大宝莲华,现出紫金光聚。总而言之,他一定会出现很多奇怪的相状,目的只有一个,让你生起恭敬心,产生信仰之心,这是第一点,所以我们在第一个地方就要注意。

  诸位你看看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在宣说法的时候,祖师的出世说法都非常的低调、谦卑。说:我这个人是粥饭僧,什麽都不懂。但是魔王所派使者的相貌,非常的高慢、非常的张扬。其实你在这个地方就能判断出来了,这个人不正常,他现出不正常的相状,这第一个,魔事之相。

  二、魔所作业,他现这个相状以后取信于你,他要採取行动,他的行动就是说相似之法。这我们就很难判断了,没有一点教理的人很难判断,因为他说的也不完全是邪法,似是而非,你怎麽判断?听起来好像是,其实是有问题。第二个他一定有他所作的业,魔所作业,说相似法,破坏你的知见。

  三、魔所成业,他的目的是破坏佛陀的律仪。先破你的知见,再破你的戒行,当然你的戒行一破,你的定慧也完全破坏了。

  魔要出世,他要干扰一个人,他有三种情况,第一个他要现出奇异的相状,第二说相似的佛法,第三个破佛的律仪,这十种魔境都是这样子。

  为什麽有这个出现呢?就是仁者心动,你自己起心动念,又产生坚固的贪求。

  辛三、贪契合想

  “契合”就是这个修行人他希望很快的契合中道实相的妙理,而能够吻合种种实相的妙用;契合妙理而且吻合妙用,叫做「契合」。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緜

  氵+曶,澄其精思,贪求契合。

  这个他的受阴虚妙,他的受阴被坏了,圆通妙定也坚定的成就了,他在修止观的寂静心中,突然间动一念头,心爱緜氵+曶;他心中希望能够早一点密契诸佛所证的实相妙理,而且依止我空、法空的妙理,能够生起种种的妙用,他不想再等待下去了,他要赶快成就这样的功德。

  这个念头当然是不对啊!学佛是不能够打妄想的,他打这个妄想以后要澄其精思,贪求契合;他要集中他所有的精神去思惟、去追求这样的一种契合,密契妙理,吻合妙用的这样的一个想法,他要坚定的去追求。这正是启动魔境的一个理由。

  淨业学园126讲次 讲义277面具

  452辛三、贪契合想

  在想阴的魔境当中,前面二个贪善巧、贪经历,这都是比较属于外在身形的变化。契合他这一个人是追求内心对真理的一种契合,他希望早一点开悟,早一点生起种种的神通妙用,是这样的想法。当然这个想法也不能说错,一个喜欢追求开悟不能说错,但错在他过分的贪求就不对了,不正常!他已经起心动念了,仁者心动,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他既然心动,那魔王就得其方便了,你内心一动,魔王就採取行动了。

  魔便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

  453

  魔王的行动跟前面完全一样,飞精附人,口说经法;魔王派了妖精鬼魅附在一个人身上,使令他能够演说种种契合之法。这个人他来到修止观人的处所,敷展高座,为这个修止观的人说他喜欢种种如何开悟的法门。

  这说法者在说法的过程当中,他自己的身形跟听法者的身形都没有任何变化,因为这个人他要的不是变化,不像前面追求善巧、追求经历,他要的是外在的因缘变化,而这个人他要的是内心的契合。

  所以他这时候是怎麽办呢?

  令其听者,为闻法前,心自开悟

  他因为魔王的摄受力就使令这个听法的人,在没有听法之前就已经开悟了。

  懂教理的人一定知道是有问题,你没有听法就开悟,这不正常。事出必有因,佛法的功德,是不能私下传送的。

  我们再讲一次:

  佛菩萨可以把他的福报加持给你,可以!但善根是不能输送的,连佛陀都不能把善根输送给阿难尊者。前面我们讲很多,阿难尊者他根本就不想修学。佛陀说:我吃饭我饱,你吃饭你饱,善根是不能输送的。一个稍微懂教理的人就知道这不正常,我还没有听经,这一部经的道理我就懂,那当然是有外力的侵入。他不但是能够开悟实相妙理,而心中念念移易,他心中本来是没什麽妙用,突然间产生变化。

  什麽变化呢?或得宿命,他本来不知道他过去生发生什麽事情,他知道他自己,他的亲人朋友过去生所发生的事情,得宿命通;或者有他心通,他知道对方在想什麽事情,在念什麽事情;或者他能够看到地狱种种苦恼的事相;或者他在止静中,知道人世间很多私下,哪一个人做什麽好事,哪一个人做什麽恶事,这种种隐私的事情他都知道;或者他能够出口成章,随便讲出一句话就是一个偈诵;或者他这一部经根本没有背过,他突然间可以把《法华经》背出来。当然这都是有问题,不正常!

  各各欢娱,得未曾有;非常欢喜,他认为自己有这麽多殊胜的功德,而感到非常欢喜。当然这时候,他对说法者也深存感恩恭敬。这是说法者在魔王的摄受之下,他在说法之前,现出这种奇异的相状。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面对这个相状是怎麽办呢?

  主人迷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緜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这跟前面一样,这愚痴的修止观的人就把他当作是大菩萨的示现,更加的爱着、更加的恭敬这说法之人,就追随他来破坏佛陀的律仪,而潜行种种贪欲之事。

  破佛律仪,潜行贪欲,是所有着魔的人共同的相状,也是魔王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当中的过程,这个说法者他不但现出奇异的相状,他还要说出一些邪知邪见的法门。

  说邪惑言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

  这个人口中好言,魔所依附的说法者,他常常说什麽法呢?

  他说:佛有大小的差别,哪一尊佛是比较大的,哪一尊佛是比较小的。(当然这不合道理,佛佛道同)。他也说某一尊佛是前辈,某一尊佛是后辈,有先后高低的差别;他也说,佛有真佛假佛。(当然这也不合理,所有的佛都要破妄显真,哪一尊佛是假的呢?)还有男佛女佛(当然佛不可能现女相)。菩萨亦复如是,也是有先后真假的差别。

  这个修学三昧的人看他现出种种的异相;前面他现出很多异相,你跟随他,他还没说法之前你就开悟了,就显种种的神通。这个修止观他产生什麽变化呢?

  洗涤本心,易入邪悟

  他就把他过去所修学的正常的戒定慧法门完全把他洗尽了,不要了!而转变堕入到他所说的这些邪知邪见当中。

  指名示害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迴;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依附在说法者的那个鬼叫魑魅鬼,因中贪惑为罪,遇畜成形。这种鬼平常就喜欢欺诳迷惑众生,依附在狐狸跟野干的身上,来欺诳迷惑众生,魔王派这个鬼依附在说法者身上。

  454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

  一个人着魔的情况就是这八个字「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我们一再强调,魔王要破坏你的功德一定先要让你起颠倒,这是一个通则。因为没有人可以破坏你,魔王也不能破坏你的功德,他是让你自己破坏,他怎麽破坏你的功德呢?要破坏你的功德,当然让你先颠倒,让你放弃你的思想生起邪知邪见。

  〔小止观〕讲到魔境,它有一个判断方法:你在打坐当中,突然间有一尊佛跟你说法。那你怎麽判断这个法是正法,还是颠倒之法,你怎麽判断?当然我们没办法判断,魔王他要来跟你说法,他一定是精心设计过的,他刚好是抓到你的要害,你贪什麽他就顺你的意思。但是〔小止观〕说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法。我没办法判断你说的法是对是错,但是你可以感觉一下,我在打坐的时候,心是寂静明了的,你给我说法以后,我突然间扰动不安;这个法进入到我心中以后,我突然间扰动不安,这就有问题了!

  就是这个法怎麽样呢,它跟你原来的戒定慧是不随顺。我打坐打得很好,佛陀跟我说法以后我的禅定更深,智慧更加的明了,我的明了性更强,寂静性更重,这法跟你的心中一接触,它对你是加分的效果,它这个法是随顺戒定慧,那当然是正法!我在修戒定慧,你在说的法也是戒定慧,那麽二个加在一起是不是会加分,我在修戒定慧,你跟我说法以后,我突然间产生扰动不安,那你说这是不是有问题?

  这是简单的判断方式。就是这个人他跟你说的话,你听了以后跟你原来的路不一样,那你就要警惕心了。总而言之,魔王就是要洗涤本心,要把你的心转到易入邪悟。他的目的就在此,他要破坏你所有的功德,先让你起颠倒,这个意思。

  辛四、贪辨析想

  什麽叫“辨析”呢?这个修止观的人,他突然间想要辨别万物生起的根源,他很想要分析万物变化之理。万物是怎麽生起的?生起以后这个过程,它又是怎麽样变好又怎麽样变坏,又是各式各样的变化,这个道理到底是什麽?他突然间有这个念头出来。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

  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

  这个修止观的善男子,他的受阴已经被破坏了,而这时他圆定止观的功德也正式成就了。他就在那一念寂静的心中,起了一个念头,心爱根本。他经常想生命到底是从什麽地方来?一切山河大地又是怎麽生起?万物生起的根源到底是什麽?而且他也想要去穷究博览,一切法生起以后它又是怎麽变化的方式,它的性质、它的宗旨、它生从什麽地方而来,最后终了的时候将往哪裡而去?

  这个念头生起以后,当然这是打妄想,但他自己不知道,对这个妄想的心态是精爽其心,贪求辨析;把他所有的精神体力…他本来的所观境是真如,他就把所观境放掉,就整天想这一件事情,万物是怎麽生起的,又是怎麽变化的,贪求这样的辨析。

  这地方就正式的去招感魔境的原因,也因为这样魔王就有机可乘,採取了行动。

  魔便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淨居及金色相。

  魔王所派遣的使者,他现出的异相跟他所说的法门:

  魔王派遣一个妖精鬼怪,附在一个人身上,使令这一个人能够说法。这个人就来到了欢喜追求万物根源修止观善男子的处所,为这个善男子敷展高座,宣说万物根源的法门。这个说法者在说法之前,它的身体有一种很特殊的威德神韵。

  「威德神韵」古德注解说:或者特别的庄严,或者现出种种的光明。总而言之,看上去就是种大威德神力的相。他的目的就是要摧折降伏这个求法之人,让他生起恭敬信仰之心,而且他能够使令座下的人在没有听法之前,看到这样的威神之力,很自然就能产生恭敬调伏之心。这时候经过他的引导以后,这些听法之人就很自然的认为,十方诸佛的涅槃菩提法身…

  我们讲,「三德密藏」。修行就是把心中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转成般若、解脱、法身;涅槃就是解脱德,菩提是般若德,法身就是法身德。

  这种人他就使令听法之人,把十方诸佛的三德密藏,认为就是我现前的父母所生的肉身身上就是三德密藏,而这三德密藏是经过父亲转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是一代一代相传,这样子就是诸佛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密藏是常住不绝的。另一方面他们都认为,现在就是佛国,娑婆世界这个秽土就是淨土,离开这秽土没有其他清淨的国土,也就没有另外清淨所谓的金色法身,当下就是淨土,我的肉身就是佛身,我的肉身就是佛陀,我住的环境就是淨土。

  他这样子讲的话,这个修止观的人,他怎麽反应呢?

  主人迷乱    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能修止观,他有一定的戒定慧的正见。但是这个魔王太厉害了,他投其所好,他喜欢辨析万物的根源,生起的根源跟怎麽变化,所以他就讲一些相似的法。说,什麽叫根源呢?什麽叫变化呢?就在你的色身就是三德密藏,你所住的环境就是佛国。这个人听了以后非常欢喜,当下就是淨土,当下就是佛身,就亡失先心,过去的正知正见就没有了,而且以生命来皈依这个说法者,内心非常欢喜,终于找到善知识了,得未曾有。

  这些听法的愚痴众生,就把说法者当作大菩萨的示现。说法者当然能够推究他心中的好乐跟他说相似法,他的目的只有一个:破佛律仪,潜行贪欲。这是所有魔王要达到的共同目标。

  说邪惑言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

  彼无知者,信是秽言。

  魔说法的内涵:

  这个说法者他经常说:这依报庄严在哪裡呢?就在你现在的眼耳鼻舌身这六根,你的六根当下就是依报的功德;所谓正报的功德,男女二根当下就是菩提涅槃真实的依止之处。这些愚痴无知的众生都信受奉行,如此的污秽之言。当然就邪知邪见,最后就破律仪,潜行贪欲。

  指名示害    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迴;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佛陀讲出这鬼怪的名称及对治的方法:

  这是二种鬼的结合:一种蛊毒,蛊毒鬼是瞋心重,贪恨为罪,遇虫成形。这个人就是经常想要去害别人,因为心中有恨,就附在毒蛇蜈蚣当中,形成蛊毒鬼。或者魇胜鬼,他的因地就是喜欢诬枉他人、诽谤别人,贪罔为罪,遇幽成形;喜欢在幽暗的地方去伤害别人,处在幽暗的环境。

  455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地方他说的法错在哪裡?肉身跟法身的问题。

  我们在看大乘的经典,特别是圆顿的不二法门,佛陀也说,祖师也说「幻化色身即法身,无明实性即佛性。」的确佛陀有这样的说法,但是这样的法是约体性来说。我们的色身是苦恼的是杂染的,但是它的体性是清淨的;佛的色身是万德庄严,但他的体性也是清淨的,清淨没有二种清淨,清淨是同一个清淨,是约着体性来说。但是这个说法者是约着事相来说,那就不对啦!事相的话是不同的。

  蕅益大师说:约事,你要善知取捨。约事相来说,秽土就是秽土,淨土就是淨土。说,我不取不捨。你不取不捨就颠倒了。约事相来说,我们这个色身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三障的结合;色身约事相来说,佛陀的身是法身、般若、解脱,那当然要厌恶娑婆,欣求极乐。

  所以我们理跟事要分清楚,你入理观的时候,你观察它的体性,那是无分别住,那是一念不生;但是你一旦从空出假,那什麽是功德,什麽是过失,你要分得很清楚。所以他这个地方,从事相上说六根就是淨土,男女二根就是菩提涅槃,约事相来说就是错误的,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这地方我们理跟事要把它辨别。

  辛五、贪冥感想

  这个修行人他在止静当中,本来是正念真如,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心中是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他突然间动了一个念头,他想这个修行很辛苦,如果能够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冥冥当中我心中有所祈求,诸佛菩萨就有所感应,那可多好!贪一种冥感之想。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

  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已经把色阴、受阴都破坏了,而且圆定妙通也已经正式的成就,在一念止观的寂静心中突然间动一个念头,心爱悬应;心中贪爱十方诸佛菩萨对我的加求感应,如果对我有一点加持感应那该有多好,有这种悬应。而且对这样的想法是周流精研,内心当中周徧流动,专心一意深入的思惟研究,来贪求十方诸佛菩萨冥冥当中对我的加持感应,他有这样坚定的贪求。

  当然这样子就使令魔王有机可乘,魔王不会放过这机会,就正式採取行动

  魔便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着,

  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

  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捨离,身为奴僕,四事供养,

  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

  黏如胶漆,得未曾有。

  就在这个人在起心动念贪求感应的这当下,魔王就马上派遣他的妖精鬼魅附在一个人身上,能够口说经法,来到这个修止观人处所,敷展高座,说一些感应之法。这个说法者在说法之前,他要先取信于对方。他怎麽办呢?他使令听众看到说法的色身,如百千岁。说,这个人你看,头髮都苍白了,年纪很大了,但是他的容貌就像是小孩子一样,精神体力也非常充沛,皮肤也非常好,就感觉上这个人已经修学长远而且功德甚深。这时候听法之人心生爱染,对他非常的爱乐贪染。贪染到什麽程度呢?他觉得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善知识,好像离开善知识就不能增上的感觉。不能离开怎麽办呢?就亲自做他的侍者,做他的奴僕,来四事供养这个说法者,内心为了得到这个说法者的加持,他也不感到疲累。

  这个说法者他为了要使令这个跟随的人产生信心,他就说:知是先师本善知识。他一再的暗示对方说,我就是你过去的师长,我就是你根本的善知识,你多生多劫就是跟我修学佛法,今生也要一样跟着我学习。这样子讲,当然所有的弟子们就别生法爱,特别的产生法爱之想,对善知识的依靠,可以说如胶如漆,得未曾有。

  因为这个修止观的人就喜欢别人对他的冥感、加持,所以刚好这魔王就顺他的心意。

  说法者他这样的表现,修止观的人面对的态度是怎麽样呢?

  主人迷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他没办法判断,又投其所好,所以就把他当作是大菩萨,心中相亲相近,结果就是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这一个说法者到底是说了什麽样的法,让这个修止观的人这麽信服呢?说相似法…

  说邪惑言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

  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

  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魔所依附的说法者,他经常说什麽法呢?

  他说:我在前世当中的某一生,我就曾经度过某一个人(譬如说我度过你),那个人当时是我的妻子,或者是我的兄弟,我现在继续再来度化你,把你一起带到某一个世界来供养某一尊佛;或者说这个世界除了十方诸佛以外,还有一个大光明天。

  古德注解说:大光明天就是六欲天的天顶,魔王的宫殿。他说:佛于中住。其实这个佛指的就是魔王,大家应该要往生到那一边去做魔的眷属的意思。

  他说这是一切如来所修习的地方,而无知的众生,信是虚诳,而遗失他本来所修学的戒定慧的正法。

  指名示害    此名厉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

  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迴;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佛陀说,这一个鬼是厉鬼,厉鬼是贪欲为罪,遇衰成形。他这个鬼的个性就是喜欢忆念过去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心中产生怨恨。所以他遇到四时不调的时候,就散布瘟疫、病毒等等,所以叫厉鬼。

  456这一段文他着魔的因缘是贪求感应。感应道交,在很多的本尊法门当中,都是有这样的一种功德相。你看我们﹝淨土法门﹞也是感应道交。你为什麽往生淨土?当然不是我们的力量,是佛力加被;佛力加被当然是要感应道交,心力跟佛力的感应道交,才能够产生临终的接引。所以感应道交没有错,错就错在“贪求”这二个字,很多东西你一贪求就不对了。

  印光大师文钞有一段事迹:有一个人念佛很精进,他写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说:我一定要在多久的时间证得念佛三昧,我一定要念到阿弥陀佛亲自现身为止。印光大师说:你已经是通身魔气氛。念佛怎麽能够念到整天希望佛现身呢!在所有的修行当中,印光大师强调「只问耕耘,不问收穫」。

  我说实在,我们在修学当中,最大的忌讳就是还没有成就的功德,你想去追求,这个是大忌!你不去追求它自然出现,你一追求你就没有了,世界上是这麽妙的。所以我们常说,「老实念佛,莫捏怪」。我们能够把心中安住在佛号,你有一心不乱的功德,你自然「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很自然的水到渠成。但是你还没有成就之前,你就胡思乱想,怎麽、怎麽的…,你就容易着魔。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清楚,感应道交是功德相,没有错的,错在贪求,你的想法错误。

  辛六、贪静谧(ㄇㄧ)想

  “静谧”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这个修止观的人,贪求寂静安宁。当然这也没有错,这种禅定相,禅定功德相就是寂静相,身心很安宁,但是他过分的贪求,这个就有问题。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

  入,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

  已经把色阴破坏的人,圆通妙定,坚定成就的人,在一念的寂静心中,心爱深入。我们知道,一旦把受阴破坏,他一定有禅定,禅定也可能是初禅,也可能是二禅、三禅等等。这个人他希望能够更加的深入这种寂静的禅定,他觉得他禅定不够,因为在禅定当中可以使令他身心世界感到寂静、感到轻安,所以他对这样的一种身心世界的寂静轻安,特别的爱乐。因此他剋己辛勤,乐处阴寂;不辞辛劳而精进的修学,所追求的是希望能够在阴隐的寂静处所,得到寂静安乐的功德,贪求静谧,希望内心能够有更多的寂静,有更多的安宁,他的内心有这样的想法。

  坏就坏在不是“静谧”的问题,是贪求,过分的贪求,结果魔王当然就得其方便。

  魔便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主人迷乱    其人本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

  座说法。

  魔王就在他内心一再贪求的时候,他就飞精附人,口说经法,来到内心想要追求寂静安宁修止观的处所,来为他说相应的法门。

  到这地方我们要注意,在圆瑛老法师的注解,在蕅益大师的注解都说,这一段经文跟下一段经文有前后错次的情况,静谧想跟宿命想,在后半段有点前后对调。直接接到经文281面,贪宿命想裡面的第四小段,现邪或事。从这地方开始接过去,说这个人他贪求静谧,魔王得其方便,然后派遣使者来误导这个人。这个说法者来到这样的处所,他採取的行动…

  现邪惑事    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

  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着其体,或诱听

  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

  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

  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

  这一段是说明静谧,当然这跟禅定有关係。…

  457我们把着魔的因缘再讲一讲…

  着魔的因缘:着魔,每一个人的想法各式各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他的问题点在哪裡呢?因中求果。他在因地耕耘的过程当中,结果还没有出现,他就预先去执着这功德要赶快出现,问题在这个地方。

  你说:大乘佛法也是要发菩提心啊!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是要有所求啊!的确要有所求,你要无所求,那你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才是对整个功德无所求。但是诸位要知道,我们有所求是什麽求?是在无所求的基础之下而有所求,是在无住的情况之下而生心,不是你一开始就有所求,这不对!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愣严经》前面的三卷半。告诉我们「云何应住」?以不生灭心为住,不生灭心裡面哪有什麽东西呢?我们是站在不生灭心的角度来修止修观,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一开始就有所求,你就忘失了你不生灭的因地,问题在这个地方,你就跟妄想在一起了。

  我们心中有理想抱负,我们为了追求解脱而修行,为了往生淨土而修行,但是功夫提起来的时候,心中只有所缘境。这时你一旦功夫现前的时候,什麽都不能想,你在修行过程当中,只要起心动念,就有问题了!修行的态度,「只问耕耘,不问收穫」。这个地方要清楚、要清楚!功德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也就是说该是你的,你不要去求,它还是你的,你越求越没有、越求越没有。因为你一求的时候,你就是心外攀缘,你就把你的根本功德忘了,结果你弄到你自己着魔。是这个意思,你不要求,它自然显现,是这个态度。

  淨业学园127讲次 讲义280面具

  辛六、贪静谧(ㄇㄧ)想

  458本经所发明修行的方法有二个重点:第一个是理观,第二个是事修。在理观这一部份其实它主要的修学,就是当我们面对我们的五阴身心的时候,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而在本经的说明当中,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是我们成佛唯一的道路,也就是说你别无选择,「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

  在正念真如的过程,什麽叫做「正念」?

  我们可以从二方面来观察,「正念」的第一个内涵就是一种观照的意思,你面对你的色受想行识,你要念念的依止空假中三观来照它。这个五阴身心,你观察它即空、即假、即中,就能够把它虚妄的假相破坏掉,而显现它真实的一面出来,以空假中三观来破妄显真,使令我们安住真如。所以在正念的过程当中,第一个内涵就是一种观照,第二个是一种顺从;我们在点状的观照以后,你要念念的去顺从真如本性。

  什麽叫不顺从呢?

  当我们在整个过程当中,你生起一个贪心,这个就不顺从真如了,是抗拒真如。比方说,你追求世间的安乐,乃至于追求出世的功德。你看本经中所提到的内涵,他贪求神通、贪求寂静,神通跟寂静,本来就是真如本俱的功德,问题是我们一贪求以后,我们的心态跟真如完全不相应。

  古德有一句话说得好,说是「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我们真如本性,你老老实实的用空假中三观,来照见五阴皆空,它真如的功德它全部显现给你,它自然会有神通,有种种的感应,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但是关键点你要怎样?你要一念不生。你一动,有所贪求,所有的功德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魔境现前。

  我们从这个地方,我们要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你在整个菩提道的当中,你越贪求,你越没有,这个道理是这样。你不求它自然显现,「一念不生全体现」,但是你一贪求,整个太阳全部消失掉,乌云就现前,这一点我们要很小心。

  在第六科,贪静谧想,就是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在修止观中,突然间他生起一种好乐寂静、好乐安宁的感觉,而且对这样的一种感觉,他产生很辛勤的追求,这时候启动了天魔的干扰。(天魔干扰,这一段的经文跟下一段经文有一点错次。书281面现邪惑事)

  这个他在修止观当中贪求寂静,这时候魔王现前。

  魔王是怎麽现前的呢?他是用什麽相貌来现前?

  现邪惑事    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着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

  魔王所依附的说法者,他所显现的相貌:分二:一、他弘法利他的相貌。二:他自行用功的相貌。

  他利他时所现的相貌:这个人他无缘无故的在他说法的过程,他的处所出现很珍贵如意大宝珠(说法时候现大宝珠,表示这是吉祥的徵兆。)魔所化的说法者,或者他就突然间化成一个畜生,他本来在说法,变成一个畜生,嘴巴含着如意大宝珠,还有种种其它的珍宝,或者他嘴巴含着简册符牍,诸奇异物。

  简册符牍,是古代的一种用木片或竹片,所做成的文书跟信件;简册,是古代的文书,记载重要事件的文书,还有种种的信件(符牍)。这种东西现在应该都不存在了,但是这魔所依附的说法者,他就含着古代很珍奇、很特异的东西,而且他还把这个东西送给了修学三昧之人。随后这珍奇异物,很自然的就跟随依附这修学三昧的人身体,就不再离开了(这都是很奇特的事情)。或者他为了要引诱这听法者,使令他们产生信心,他就在地上预先埋藏了明月珠,明月珠在说法的时候,很自然的就放出光明,照耀整个说法的处所。使令这听法者,内心当中感到非常的惊歎,得未曾有。这都是魔所附的说法者,在弘法的过程当中有种种很特殊的异相。

  他个人的修学:多食药草,不餐嘉馔

  这个说法者他为了使令众生产生恭敬,他是不食人间烟火,只吃药草,也不吃美味的饮食,或者一天当中,只吃稀少的一麻一麦,但是他的体型却特别的肥壮,精神也非常的充沛,因为魔力所摄持的缘故。他就经常诽谤比丘,比丘们只能够如法的持戒,而不能够行精勤的苦行。他骂詈比丘以后,也骂自己的徒众,表示他自己没有私心。自己在骂詈徒众的过程当中,他是公然的骂詈徒众,表示是直心、直语而不避居士讥嫌。

  这是魔王所依附的说法者,他在自行化他这一部份,所显现这种奇特的相状,他的目的就是使令大家对他产生信心恭敬。

  说邪惑言    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贤圣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

  这个说法者,他所宣说的法门…我们前面讲到这个修止观的人,他贪求的是在阴隐寂静的处所中去追求寂静安宁。所以他就顺从他的心意,他说:我知道在某某地方埋藏有种种特殊的宝藏,而且我也知道十方的贤圣,他们过去在加行用功时比较阴隐的处所。

  他讲这一句话的时候,如果有人产生怀疑怎麽办呢?就跟随在他的身边来看一看他到底有什麽特殊的情况。那些跟随在他身后观察他行为的人,就往往会看到很多奇特异常功能的人,跟随在说法者的身边。

  这是他所说的法,以说法来满足这个贪求静谧修止观的众生。

  这样的魔,佛陀指出他的名称跟他的过患…

  指名示害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狱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婬,破佛戒

  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生心,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这以上种种的扰乱是属于山神、灵神或者土地种种的尊神,或者是城隍神乃至于平地(川)、高山(狱)种种土地鬼神,年纪老了以后就变成魔的眷属。这些人就经常的宣扬讚歎婬欲的功德,来破坏佛陀的戒律。他不但宣扬还有行动,跟经常侍奉他的人,私下行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事。他个人的修学经常有很多无益精勤的修学苦行,不食人间烟火,持牛戒、持狗戒等等的苦行。

  无定行事

  无定行事,古德的注解说,有二层意思:一、从他一个修行的法门来说,这个人修行没有一定的章法,有时懈怠,有时精进,他修行法门不决定。第二个、是讲他内心的情绪也不决定,他有时欢喜、有时瞋恚,喜怒哀乐不决定。惹乱修行人,使令这个修行人不知道该怎麽做比较如法。

  一旦魔王对这个修行人厌倦的心生起以后,他离开了这个说法者的人体,弟子与师就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迴;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459佛陀提醒我们在整个过程当中,你一定要产生自我觉照,假设你在这样的因缘当中,迷惑不知,就堕无间地狱。

  我们一般除非你深入教理,否则你很难从魔所说的相似法去判定邪正、很难!我们从经典上这样看,魔要出现有几个特色:一、他显现感应神通,他肯定要先感应神通,很奇特的事情。二、他自己要表现修学苦行,表示他与众不同。三、他一定是攻击谩骂其它的比丘,来表示他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这地方我们大概可以看得出消息,从他弘法跟自修的相貌,都是非常的张扬。你看,这跟佛法的道理是完全违背的,佛法是强调无我、低调、谦卑,但是魔出现的时候,他往往是非常的张扬、高慢,把那个自我表现了最大,这是跟整个佛教的真如,我空、法空的真如完全是背道而驰的,那是一个无明妄想全体的显现。从到这个地方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一个徵兆。

  辛七、贪宿命想

  “宿命”是了知过去生,你发生过什麽样的因缘,他都能够清楚的了知,了知过去的因缘叫做宿命。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这一个修学圆顿止观的修学者,他的受阴已经被他破坏了,他的圆通妙定也坚定的显现出来,在寂静的止观当中,他突然间动了一个念头,心爱知见。

  什麽叫「知见」呢?他对一般世间人所不能知、所不能见的事情特别的好乐。他想如果别人不能够知而我知道,别人不能够见而我能够见到,那该有多好!

  当然在整个修止观当中,我们打妄想这是很正常,因为我们一般还没有成就止观,一定还有妄想。打妄想基本上还不能构成魔境的因缘,但是下一句话就很重要。

  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他的妄想已经不是一般的妄想,而是他愿意用不辞身心世界所有的勤苦,而且是深入的去研究去寻思,怎麽样得到这样特殊的知见。

  我们讲起烦恼跟起颠倒差在哪裡?起烦恼这个人他还有反省、还有觉照的功夫,“我很想要得到知见”;而起颠倒是完全没有觉照功夫,“我一定要得到它”,那是很坚定的妄想。

  所以你看,他从心爱知见,经过他的一种全心投入的去研究追求,这时候会产生一种很坚定的贪求宿命的妄想,而这个就是啓动魔境主要的因素,就是一种坚固的妄想,也就我们一般说的,这个人起颠倒了。内魔一旦生起,外魔就跟你感应了…

  魔便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主人迷乱    其人殊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

  座说法。

  “尔时”就是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已经不再正念真如了,也不再顺从真如了,开始贪求知见、贪求宿命。“尔时”就是他起颠倒的那个时候,天魔就得到了方便,就派遣妖精鬼魅,依附在某一个人身上,使令这个人能够口说经法。

  这个人他自己不知道着魔,哦!我以前不会说法,现在会说法了,以为自己得到无上涅槃,来到这个贪求知见,贪求宿命的善男子处所,为这个修止观的人,敷展高座,演说如何能够得到知见,如何能够成就宿命的法门。

  他在说法的过程当中,当然魔王的特色,他要先显出异相出来(经文280面,现邪惑事)

  现邪惑事    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

  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

  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

  詈徒众,讦(ㄐㄧㄝ)露人事,不避讥嫌。

  这地方也是有利他跟自利的相貌:

  利他相貌:令其听人,各知本业; 这个听法的人,在他座下听他所说的法,很自然的就能够知道,这个人他自己过去生造过什麽业因,今生会有这样的结果(知道过去)。

  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知道未来);或者他就能够在某一个地方,针对某一个人说,你现在还没有死,但是你来生的果报其实已经出现了,你知道吗?

  对方可能不信服,他就私底下叫另外一个人,在这个人的身后加上一个吓他的尾巴,看起来像畜生;而且他用魔力的摄受,使令这个人从此以后身体不能够在地上走路,只能够在地上爬,起不了身。他为了要证明他自己所说的话是真实的,他证明他能够知道未来,看到这个人就知道他来生要去哪裡。

  于是一众倾心钦伏,使令法会大众对这个说法者都能够很喜心的钦佩而信服。

  有人起心,已知其肇(知道现在);在说法的过程当中,有人起心动念,他马上就指出说,你这个念头是从什麽地方而来,你为什麽会有这个念头呢?是什麽因缘形成的。

  这个念头的起因他都能够说的很清楚,这是显现他感应神通的道力,知道过去、现在、未来。

  魔自修方面,他是怎麽做:

  佛律仪外,重加精苦;他除了自己持戒的律仪以外,他还精勤的修学苦行。比方前面的日食一麻一麦,不食人间烟火…等等。

  诽谤比丘只能够持戒,而不能修苦行,而且他也骂詈自己的徒众种种的懈怠放逸,经常的揭露别人的隐私,而不避众生的讥嫌,表示自己是直心、直意。

  这方说明魔王他显现出来的一种共同的特色,显现神通,修学苦行,骂詈徒众等等。

  说邪惑言    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髮无失。

  指名示害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

  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迴;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个魔他说法,他经常宣说一些未来即将发生的吉凶祸福之事,等到时间到了时后,他所预言的事情,完全跟他所说的完全符合,一点都没有差错。

  佛陀说:这是大厉鬼王,年老成魔,恼乱是人;我们如果迷惑不知,堕无间地狱。

  460主要招感魔境的因缘就是这个修行人起心动念,修行人不老实。有一本说叫「祕密」,它裡面讲一个观念跟本经的说法是很接近。

  「祕密」说:我们每一个人所存在的这个世界,充满很多的好人,也充满很多的坏人,充满很多美好的事情,也充满很多痛苦的事情。为什麽这个人会去招感好人、好的事情?为什麽这些人招感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情?

  它说:完全是我们内心的因素。

  我们这一念心就像强大的磁场,你有什麽样的心态,你生起一个美好的念头,你就把好人好事全部吸过来;如果我们生起一个不好的念头,我们就把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情完全吸收过来,整个因缘都是我们的心所招感的。比方我们看过去的历史,也有这种印证,在春秋战国,那时候是一个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乱世,人跟人之间是非常的斗争。所以当时有很多思想家出世来挽救当时的社会,比较有代表性的我们提出三个,儒家、墨家跟法家。

  儒家跟墨家他们对于对治当时社会的乱象,他们提出的方法是很接近的,儒家提出的是仁爱,墨家提出的是兼爱。儒家认为人跟人会斗争,因为没有把仁爱的心表达出来,他说我们应该把仁爱的心落实到日常生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表现在父亲就是一种慈爱,表现在儿子就是孝顺,表现在兄长就是友爱,表现在弟弟就是恭敬。人跟人之间只要把慈悲心、爱心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很祥和的社会,孔孟之道就是提倡仁爱思想。

  墨家的兼爱差在哪裡呢?

  孔夫子的仁爱他是有因缘亲疏远近的差别,他是先爱自己的家人,再爱家族,再爱自己的国家,最后再爱所有世界的人,孔孟之道的爱,它是由近到远。但是墨家认为这样的爱是不对的,既然提倡爱,不能有任何的差别,所以兼爱就是一种平等的爱,没有所谓家人、国家的差别。

  总而言之,孔孟之道跟墨家思想,都是以仁爱来治理天下。所以它散发出来的…你看孔孟之道整个传法的人散发出来是那种慈爱的心。但是法家思想完全不同,法家思想代表的是商鞅跟韩非,他认为仁爱是没有用的,兼爱也没有用,他举出一个例子,他说:有一个盗贼到处杀人放火。你看他父亲对他很慈悲,有没有用?没有用,他不听他的。他的朋友用仁爱劝谏他,他也不听,这时候要是有警察拿着刀剑过来,他就开始乖乖的顺从。所以法家认为,对治整个社会的乱象只有一个方法,严刑峻法。这最有用,仁爱根本是空谈,法家的思想他也是有他一定的道理。

  我们看看孔孟之道,儒家思想他们所释放的仁爱,结果大部分得到长寿,孔夫子活到七十三岁,墨子活到八十三岁,法家的人整个传承当中,大部分都是死于非命,商鞅活到五十二岁,韩非子活到四十七岁,都是死于非命,都是被君王杀死。特别是商鞅,他当初是为了秦孝公来变法,秦孝公一死,秦孝公的儿子一即位马上把商鞅抓起来,命令车裂商鞅,车裂是当时很严重的酷刑,用五台马车把这个人的身体,头部、二隻手、二隻脚,用五台马车同时往外拉,把他整个身体分裂掉,因为商鞅所强调的就是严刑峻法。

  本经也是这个道理,你内心当中本来是正念真如,结果你生起了一念的贪求,你释放出的磁场已经不是跟真如相应了,你自己还不知道。我们经常要去注意你所释放的念头,是不是随顺于涅槃,随顺于真如。外在的环境是你内心的磁场所招感的,你要改变外在的环境,你一定要调整你的心态,否则改变不了!

  这地方是说明,我们着魔的因缘都是自己招感的。

  辛八、贪神通想

  贪求种种神通的变化,而且妙用自在。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

  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在一念寂静的心中,突然间他贪求五种的神通,而且他对这种神通,所成就的种种身口意的变化特别的好乐。

  当然这只是一念的妄想,但是经过他的研究化元以后,那就不同了,变成坚定的执着。他因为这样子的念头,而且深入的去研究,神通变化根本的来源,为什麽能够神通变化呢?它的根本来源在哪裡呢?

  依止研究化元,来贪求神通的种种妙用,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已经起了一种坚固的颠倒。

  魔便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主人迷惑    其人诚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

  座说法。

  这一段跟前面完全一样。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你念头一动,你招感的磁场不是佛菩萨的感应,是魔王的感应。佛菩萨的感应都是无所求的情况,佛菩萨才会出现,「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淨,菩萨影现中。」没有一个佛菩萨是你心中躁动不安,有所求的情况之下,佛菩萨现前,不可能!因为你二个磁场不一样,

  佛菩萨安住在无所求。心中有所求,这二个心心不相应。魔王是对三界的因缘有所求,那我们也有所求,那好了!二个人就感应道交了。感应道交以后,魔王他要现出很多奇特的事件…

  现邪惑事    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ㄩㄢ),曾无障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着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461因为这个修止观的人贪求神通,所以就招感跟神通有关的种种因缘,这地方提出五种神通自在:第一种是以火光得神通自在。这个说法的人他就能够用手,很自然的在手中变现种种颜色的火光出来,而且变现出来以后,手撮其光,他还能够把光拿着分配给听众,放在四众的头上,这个光在他头上、这个光放头上。这时听法之人,头顶当中很自然的,无缘无故的就出现各式各样、青黄赤白的光明,而且都长数尺之高。头上有光明他也不感觉到热,也不感觉到焚烧他的头髮,就感到很奇妙。表示这个说法者,他在火光当中得到了神通自在。

  第二、在水中得自在。这个说法者他看到水,他也不坐船,他直接从水上走过去,就好像践履平地一样。前面是火中得自在,这是水中得自在。

  或于空中安坐不动。这是在虚空中得自在,他能够飞到虚空,在虚空中安坐不动。

  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这是在小大中得自在,他一个很大的身体,他就能够很自然的缩到一个很小很小的瓶裡面去;或者是缩到一个很小黑小的囊袋当中,比方一个小的塑胶带,他就能够进入到塑胶袋裡面,然后再跑出来。他的身体能够小中变大,大中变小,小大自在。

  或越牖透垣,曾无障碍。“牖”,窗户的意思;“垣”,是牆壁。窗户本来是关着,他能够从关闭的窗户中走出去,或者牆壁他就这样走过去,他的色身对这种种的隔碍,是完全得到神通自在。唯一刀兵,不得自在。他在水中、火中、虚空、大小中乃至于牆壁中得自在,但对于刀枪兵器他没办法得自在。

  古德说:魔王为什麽神通这麽多,刀枪不能自在呢?因为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可以布施,他有福报他可以跟大家分享,他也可以持戒。我们看经典,他经常受持『八关斋戒』,甚至于魔王可以修种种的苦行,但是魔王有一点做不到,他不能够离欲,他不能够离开男女的欲望,而这个不能离欲,正是招感刀兵的一个因缘。所以刀兵的障碍他没办法超越,就是他因地的时候不能够离欲。

  刀兵不得自在,我过去在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有一位老师,叫达理老法师。他说:在泰国有一个修仙道的人,他就是这种情况。他能够在火中走过去,也在水中走过去,但是你拿枪打他,一枪就把他打死,他对刀兵不能够得自在。你用火烧他没有用,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只有拿枪才有办法,刀兵有办法。当然就是他因地当中,他内心有所贪求,所以他的果报就有所不圆满。

  自言是佛,身着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他在整个修学当中,自己就称自己已经成佛了,但是在成佛的过程当中,他就公然的诽破佛法僧三宝。第一、身着白衣,破坏佛陀的相状。佛陀出现的是清淨的幢相,他穿着白衣就破佛。受比丘礼,破僧,破坏僧团应有的规矩。诽谤禅律,破法;禅宗的止观,戒律裡面的修止,这都是不圆满,只有自己是一念顿超的法门。一方面骂詈自己的徒众,表示自己是没有私心,而且喜欢揭露别人的隐私,表示自己正直,而不避众生的讥嫌。

  我们看魔王出来的时候,他的态度高慢张扬,而且充满了斗争,喜欢说别人不对,来显现自己的特殊。这都是跟我空法空真如那种谦卑、低调、调柔完全不相应。

  说邪惑言    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

  讚歎行婬,不毁麤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

  口中常宣说自己所成就的神通妙用,自在无碍的功德,或者使令别人傍见佛土,跟在他身边的人,就经常看到这个人到哪裡去,这地方的国土就变清淨了。暗示他自己成佛,因为他自己成佛了,他到哪裡去都变成国土。事实上是鬼力神通的迷惑,并不是真实的功德,是一种假相而已。他讚歎男女行婬,说男女行婬就是法身常住之道;而不毁麤行,说男女行慾不会毁破戒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男女污秽的事情这就是传法,这就是使令佛种不断。这是邪知邪见。

  指名示害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迴;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佛陀说,这样的干扰,魔王所派遣的是天地大力。「天地大力」是整个山精、海精、风精的总相。就是天地之间的这种大力鬼神,包括山中的妖精鬼怪,或海中的、或风中的,或河流的、土地的、一切草木的这种妖精鬼怪。多生多劫以来,这种妖精鬼怪吸取日月的精华,而变成了一种妖精鬼魅;或者是龙,龙类的众生时间久了而变成妖精鬼魅;或者寿终仙,他以前是修学仙道的,仙人的寿命终了以后,他再活过来变成鬼魅;或者仙期终,仙期已经终了了,而在死亡之后,他的身体没有化去,身体就为其他的妖精鬼怪所附着。这种鬼怪年老成魔,就来扰乱修行者。

  假设我们不能够觉悟的话,就堕无间地狱。

  这段是说明贪神通想所招感的魔境。

  淨业学园128讲次 讲义283面

  九、贪深空想

  462这一科讲到我们在修学《首愣严王三昧》,当我们对于我们的五阴身心世界,开始迴光返照,开始正念真如的时候,这时所要注意种种魔境的现前。有关魔境其实前面一科有讲到,蕅益大师在注解中也强调一个观念,说:什麽叫魔境呢?这一点我们要很清楚,什麽叫魔境?

  蕅益大师说:我们修行人要知道,魔境是安住在尘劳之内,而我们的心是安住在妙觉的心中。这二个本来是了不相触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魔王心是处在无明妄想当中,我们的心是正念真如的,这是二条路,一个通往生死的路,一个通往菩提道的道路,这二个怎麽会感应道交呢?关键在于我们「主人迷乱」,五阴的主人,我们自己迷惑不知,关键还是我们自己去攀缘魔境,所以我们自己伤害自己。

  本经在对治魔境的时候,佛陀也没有说要你干什麽去破坏它,没有!说你要把这魔境用念佛的方式、持咒的方式把它对治,通通没有。佛陀只说:「觉了不迷。」你觉悟就好,你把那快要睡醒的主人把他唤醒:「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醒过来魔境就没有了。」因为他本来就是走在尘劳当中,我们是走在真如妙觉心中,本来就了不相触的。当然念佛、持咒也能够有帮助,但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你自己不能迷惑不知。

  我们修行人,你偶尔起起烦恼,乱不了,但是你要起很大的颠倒,我讲实在话,谁也救不了你!你一个人要跳火坑,佛在你身边都没有用。我们是自己伤害自己,魔王是把火坑挖出来,你自己跳的嘛!你不跳谁有办法,魔王不可能把你推进去,不可能的事。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去造作恶业,魔王是诱惑你,是你自己要做的。关键点还是我们自己--「主人迷乱」。

  为什麽主人迷乱呢?

  修止观的过程当中,你解门的观照比较鬆懈。妙境长老在讲『止观』的时候一再强调,说:修止观的人每一天要读经半个小时,或者听经半个小时。

  我们在修止观之前,你基本上已经有正见,但是诸位要知道,正见是会退转的。你要不长时间的薰习,只是在行门定课用功,时间久了以后,就有这个问题,贪神通想、贪宿命想、贪静谧想。你这样想的时候,旁边又没有同参道友提醒你,又没有看经典,镜子来迴光返照,如人自照镜,那你就这样陷下去,到最后整个前功尽弃。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你一定要解行并重,这一点很重要。

  九、贪深空想

  “深空”是什麽意思呢?他内心对于有所得的相状,感到非常的厌恶,他希望能够深入寂灭的空境,跟无相的因缘完全接触,叫贪身空想。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

  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

  这个人他不是普通一般人,他是把色阴受阴完全破坏了,而且成就了圆通的妙定,已经有一点修行的基础,但是他寂静的心中突然间生起一个妄想,心爱入灭;他对生灭的相状特别的厌恶,而贪求寂灭无为的境界,而且研究化性,他不但起这个妄想,还不断的去深入、去研究一切万物变化的体性,到底它的根源是怎麽来的。

  我们的色身为什麽会生病死,我们的内心为什麽它会生住异灭,这种变化的相状,是从什麽地方而来。所以他这样追求的结果,他就贪求深空,希望赶快使令身心世界,赶快进入到一种寂灭的空境当中。

  这真如本性本来就俱足了,你只要好好的修学,它本来会显现给你看,「一念不生全体现」,但坏就坏在你一贪求,完蛋了!「一念方动乌云遮」,就跟魔王感应道交了。

  魔便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主人迷乱    其人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

  座说法。

  修止观的人在一念寂静心中,内心贪求深空的时候,魔王就有机可乘,就派遣他的妖精鬼魅,附在一个人的身上来说法,来引诱这个修行者。

  他是採取什麽样的方式?

  现邪惑事    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 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瑠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谤戒律,轻贱出家。

  这个修行人他整个基本的颠倒妄想是贪求深空,他希望能够追求无相寂灭的境界。所以魔王就顺他的意思,就派遣这个说法者在大众的法会当中…他讲经讲到一半,突然间身形从空中消失掉,众无所见,所有的人都看不到他的存在。他刚刚还好端端的在说法,突然间消失掉,没有多久,他的色身又从空中又突然间出现,他的色身能够存没自在,说来就来,说去就去。表示这个人已经是能够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达到空有不二的道理,有这麽点意思。或现其身,洞如瑠璃;我们的色身本来是有隔碍的,一层肚皮我们就看不到我们的五脏六腑,但是这个说法者他在说法的过程当中,突然间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他身体裡面的每一个结构,好像看到琉璃一样青色透明(这也是有点空有无碍的道理。)或垂手足,作旃檀气;双手双脚,突然间出现旃檀的气味,他也没有点旃檀,他的身体就自然释放出旃檀的香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或者大小便,大小便是很臭秽的,但是你拿来尝一尝就像冰糖一样的甜蜜(染淨不二),杂染的相状,却能够出现清淨的功德相。诽谤持戒是小乘法门,出家也是小乘之法。这是他所现的空有不二,染淨不二的相状。

  说邪惑言    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

  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

  口中经常宣说:世间上没有因果,造善基本上没有招感安乐果报的功德,造恶也不能去招感痛苦的果报,世间上的生命只是一个偶然。他为什麽会痛苦?因为他运气不好;他为什麽会快乐?这也是没有因缘的。这世间上没有因也没有果,我们一个人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人的生命只有活一次,一个人死亡以后就像灯,蜡烛烧完熄灭以后,永远就再也没有生命现像。

  这就构成一个人没有来生的思想,就会使令他及时行乐,断灭空。既然没有所谓的来生,断恶修善,所谓的修学就没有意义了,没有后身也就没有凡夫圣人的差别,产生断灭的空见。

  虽得空寂, 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

  虽然嘴巴讲一切法空,但是却放纵自己的欲望来行男女贪欲的事情。

  为什麽?因为他所谓的空…佛教的空是空掉我们心中的妄想,但是他的空是空掉外在的因果,因果既然空,造恶也就不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他就开始放逸。弟子跟他行婬欲之后,他的内心也自然生起断灭空的知见,以行婬欲来当作持法之子,以断灭之空来建立他拨无因果的道理。

  他这样的说法都是在顺从修行人,因为他好乐寂灭无为的空境,所以就他的意识说相似法来引诱他犯罪。

  指名示害    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

  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迴;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个鬼魅,是什麽鬼魅呢?

  佛陀指出他的名字,是日月薄蚀精气;日跟月都有精气,太阳叫阳精气,月亮叫阴精气;精气有邪正差别,恶是黑的,正是白气。精气当它是邪恶的时候,它就会产生薄跟蚀。什麽叫薄?这种邪恶的精气,它去逼迫日月的时候,使令日月产生部份的遮盖,叫做薄。如果黑气的势力再强大,完全遮盖了日月,完全看不到叫蚀。

  日月的光明它本来的照射是普遍的很均匀的照射万物大地,但是日月一旦变成薄跟蚀的时候,它的整个气就变成集中式的,直接灌注在地上,它精气是集中的。直接从天空灌注在地上,假设照到黄金玉石,或者是灵芝草,或者是照到动物,如麒麟、凤凰、乌龟、白鹤等等,这些动物就能千万年不死得到长生,而变成一种灵仙;金玉叫物仙,动物变成兽仙,出现在国土当中,经千万年不死,因为它直接吸取日月精华。

  这种妖精鬼魅年老成魔,扰乱是人,最后魔王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即陷王难。

  假设我们不能迴光返照,就堕无间地狱。

  这一科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魔王出来的时候他一定要说法,他说的是相似法。前面的相似法是很难判断的,比方魔王说我是你过去的老师,我以前度化过你,我现在继续要度化你,你要跟着我学,这个我们很难判断,是真是假很难判断。但是这个地方是拨无因果,任何一个基础的佛弟子都有来生的思想。你一定是有来生你才会修行,没有来生你为什麽修行呢?要建立无量的生命观,你才能够今生放弃你的你的睡眠,放弃你享受快乐的时间,你愿意去修行,就是为了要创造美好的来生。而现在这个思想是很离谱的,是拨无因果,但这个人还是相信他,可见得这个人是主人迷乱,所以起颠倒,颠倒到这种程度,这个法是很离谱的一个法。

  十、贪长寿想

  “长寿”就是长命百岁永住于世,有这样的想法。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

  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

  这个修止观的善男子,他已经把受阴的障碍破除了,而且也成就了圆通妙定。但是他在修止观当中,他过去的一个念头突然间生起了。生起什麽念头呢?心爱长寿,他希望能够让色身长命百岁,永住于世间,他不希望寿命结束。

  有这个想法以后,这个想法本来就是不对的,因为你向外攀缘,根本就跟真如不相应。真如的特性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他起了这个妄想以后,他没有迴光返照,而且是以辛苦精勤的心态,去深入的去研究“几”。“几”是什麽意思?微细动相。我要怎麽样才能够远离身心世界这种麤重的动相,而成就微细的动相。因为你要长命百岁,你必须让你整个生命的动相要能够降低,不要动相这麽厉害。那怎麽样才能够把这麤重的动相,转成微细的动相,他就深入的去追求。

  他所贪求的是永恆不灭的寿命,他希望你能放弃分段生死,而马上能够成就界外的变异生死这种微细常住的色身。

  分段生死,它是一种业报身,他的身体是由业力所招感的,有二种不得自在:一、空间不得自在,你说我来生要去哪裡,你做不了主,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是你阿赖耶识的业力作主,不是你作主,所以空间你来生要到哪裡去,你做不了主。二、时间不能自在,你活多少寿命,时间这一部份你也做不了主,你只能够随缘。

  这个修行人他对分段生死,时间空间的障碍他非常厌恶,他喜欢变异生死,因为变异生死空间得自在,他要来就来要去就去,他要到十方国土去,变异生死是意生身,他随时可以来去自在。时间上的寿命也可以随他心中的愿力长短自在,所以他厌恶分段生死这样的障碍,好乐变异生死的自在,他心中有这样的想法而颠倒。

  这种功德相本来真如就俱足的,你好好老实的修行,好好的安住真如,他自然就一念不生全体显现,但是这个人有所求,糟糕了!啓动魔境…

  魔便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主人迷乱    其人竟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魔王本来是没办法去干扰他的,因为魔王在尘劳的妄想当中,这个修行人在真如当中,这二个是了不相触的,魔王根本就不可能去干扰这个修行人,但是这个修行人自己打妄想起颠倒以后,欸!魔王就有他的沟通管道了,他就乘得其便,就派遣妖精鬼魅,附在一个人身上,就来到这个贪求长寿人的地方,敷座说法。

  魔王所附的说法者,他一定要现出很特殊的相状来取信这个修行者…

  现邪惑事    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

  魔所附的说法者,为了要取信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就经常说,在这遥远的他方国土,我随时可以去,随时可以回来。我随时可以到极乐世界,我也随时可以从极乐世界回来,对我来说是没有障碍的。当然他这样子讲,他要有所行动来表示,所以他就能够经历在一万里的地方,跑到一万里的地方去,而能够瞬间再回来,而且能够把一万里以外的东西把它拿回来,取信于这修止观的人,这是神足通。他能够来去自如,表示空间对他是无障碍的,刚好满足修行人,修行人他希望能够空间无障碍,时间无障碍。

  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

  或者这个说法者在某一个地方、某一个房间,他使令某一个人,欸!从东边到西边的牆壁本来只有数步的距离,从东走到西距离很近,但这个人用跑步的方式,很快步的行走,经过好几年都到达不了,表示这个说法者,空间自在、时间自在。

  所以这一个修止观的人,看到这一种时空自在的力量,内心生起广大的信心,就怀疑“哎呀”,这是佛现前,这正是我的皈依境!

  这是魔王所现的相状。魔所说的法…

  说邪惑言    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这个说法者他说:这十方一切众生,都是我创造出来的,我创造所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正报的身心世界都是我一念创造出来的,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生起一切诸佛,而且我也创造一切依报的环境。众生指的是正报,世界是依报,依正二报都是我一念的心创造出来的,而且我是元佛,我是一切诸佛的根源。既然我是一切佛的根源,在我之前就没有佛陀。我是怎麽成就的呢?我是自然成就的,出世自然,我一出生就是佛陀,不是因为修行而得。

  因为他是一切众生的根源、一切诸佛的本源,所以他的寿命是最久远的,没有能比的,他是宇宙万物一切诸佛菩萨的最初的根源。

  这样讲刚好顺从这个喜欢长寿人,表示他是全宇宙最长寿的。这样的说法是雪上加霜,这一个修止观的人本来就贪求长寿,他又说这一个法给他,使令他的妄想更加的坚固。这样的魔是什麽相貌跟他的过失…

  指名示害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乾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迴;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463魔王来干扰这求长寿的是二种方式:第一个他是派遣他的眷属,魔王没有亲自出来,是派遣眷属。他派遣的是谁呢?这个魔王叫做住是自在天魔,是六欲天的波旬,他派遣他的眷属,比方派遣遮文茶(奴神),魔王的属下,或者派遣四天所管辖的,毗舍遮童子(噉精气鬼)。

  遮文茶跟毗舍遮,他也有发菩提心护持正法,魔王所派遣的是那些没有发菩提心这一部份。他就利用这些毗舍遮,来利用修止观的人在一念虚明的禅定当中种种的妄想,来吸收这修止观者的精气,你打妄想,他就吸你的精气,来增长鬼魅的元气跟色身。这第一个,贪求长寿或者打妄想,他就吸你的精气,吸到最后你就自然死掉,这是魔王派遣眷属的情况。

  魔王亲自现身:或不因师“不因师”就是不依附在说法者的身上,他亲自到来,到修止观的地方,并且使令这个修止观的人,亲自能够看到魔王的现身。现身以后,魔王就说:称执金刚与汝长命。我内心当中有执持这种金刚不坏的法门,我可以把这法门传给你,你依止修行一定能够长命百岁。说完这个法门以后,魔王又变出种种美女的色身,因为这个修行人,修了以后身体就很健康,魔王再变现美女的色身跟修行人盛行贪欲。结果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修行人就肝脑枯竭死亡。

  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

  因为魔王现身,他跟修行人会对话,对话的过程当中旁边的人是听不到、看不到,就感觉到这一个修行人怎麽一个人在这个地方,自言自语,好像妖魅一样。

  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己乾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

  弟子跟师,都因为盛行贪欲,触犯国法,但是在还没遭到刑法之前,二个人都已经乾枯而死。魔王藉此因缘扰修行人,使令他提前死亡,主要的目地是破坏他的戒定慧。

  佛陀劝勉我们:汝当先觉,不入轮迴;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我们看这整个十科,你说他说相似法,其实也有个判断的标准。比方这一科来说,魔王说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儿子,我出生一切的世界,我出现一切的诸佛。

  你听到这一个人讲话的口气,“我”很大,心中那个“我”很大,这个“我”正是无明妄想的根本。这个修行人他动了一个无明妄想,他只是心动,他还没有行动,是在佛堂当中打妄想。魔王来的目的干什麽?魔王当然希望他从心中变成行动,所以他加强他的无明。

  诸位你看看,魔王整个开导没有一句话是叫他迴光返照的,没有一句话!增长他的无明妄想,无明妄想到一个程度他自然去造业。魔王的方法是这样,第一、他显出奇特的相状让你起信;第二、说颠倒法、相似法。你本来已经有妄想的,你听了以后又加强你的妄想,就付出行动,然后你自己破坏你的戒定慧,最后魔王他得到他的目的就直接离开了,你就堕落到三恶道去,他的方式都是这样子。所以我们要事先知道,这个关键就是你要随时迴光返照,其实魔王是不能干扰你的,因为他在尘劳妄想,你走在真如的道上,这是不同的道路。

  我们不能够说魔王破坏我们,这对魔王来说不公平,应该说魔王引诱我们,是我们自己破坏自己。他怎麽破坏你呢?你是真如,他是妄想,他怎麽破坏你呢?他怎麽敢破坏你呢?魔王扮演的角色是诱惑我们的角色,是我们自己破坏自己,这地方我们要清楚。

  庚三、结过劝示

  佛陀把前面十种想阴的过失作出一个总结,劝勉我们一定要保持自我反省,自我觉照,不能够生起迷惑颠倒。

  (分二:辛一、结十魔过恶。辛二、结想阴所招)

  辛一、结十魔过恶

  妄称极果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徧知觉。

  这十种的魔境在末法中出现。它是用什麽方式出现呢?假装出家修学圣道,表面上穿出家的衣服,口中宣说邪魔之法。

  古人常有一句话说:「狮子身中虫,反食狮子肉。」

  佛法不是外道能够破坏的,你看那狮子虽亡,威德犹在。谁敢去吃狮子啊!猴子看到狮子倒地,牠不敢跳过去,只有狮身上的虫。所以破坏佛教的一定是佛弟子,外道不能破坏。

  魔王他也深知道这个道理,他就现出家相说邪魔之法,这是第一个方式,假装出家。第二、或附人体,他依附在某一个说法者,修行人的身上,来宣扬魔法,或者亲自现身,三种都有可能;一、出家说道 ,二、依附他人身体,三、亲自现身。总而言之,他都很清楚的表白自己成就了正徧知觉。魔王的出现都是膨胀自我,他绝对不会低调的,说他自己成佛,他是哪一个菩萨再来等等。这是魔王出现的三种相貌。

  以婬成化    讚歎婬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婬婬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

  魔王他教化众生的方式,他一定是讚歎婬欲,而且破坏佛陀所制的戒律,使令先恶魔师(被魔所依附的说法者),还有跟随他的弟子,依止婬欲来代代相传。说这个婬欲就是法身常住,行婬欲能够成就种种法身、解脱、般若的功德。464以上都是魔王所派遣的这种邪恶的妖精,依附他的心中。

  魔王在什麽时间出现?近则九生,多逾百世

  这个时间是约着佛灭度后开始算,“九生”一生一百年,刚好九百年,最快是佛灭度九百年开始魔王出现;最慢“百世”,一世三十年,百世是三千年。正法一千年,相法一千年,末法的第一千年,魔王还不会出世,但末法一千年以后,佛灭后三千年以后最晚,魔子魔孙就开始活动了。

  他们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令所有的修行人,都变成魔王的眷属,他的眷属是多多益善。我们在往下看,成为他眷属的结果…

  命终堕狱    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徧知,堕无间狱

  成为他弟子的结果:

  你成为魔眷属以后,你有二个过失:一、失去大乘善根,二、堕无间地狱。

  以佛法说堕无间地狱还不是很可怕,因为他的伤害只有一生,你出来就没事了。断灭大乘善根这件事不得了,产生邪知邪见不得了,你那个后遗症太大了,你从无间地狱出来,你的思想还是有偏差,你下次修行,你就很容易又走上这种入这种路。这道路走熟了,你每一次修止观就有这种问题出来,这地方的后遗症太大了。

  古人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 你不修行都没关係,因为着魔你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第一、到三恶道去,第二、你变成魔种,天魔种性。

  申令救护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佛陀对阿难尊者跟所有弟子的劝勉:

  “汝”针对的是阿难尊者。你不必急着成就涅槃(阿难尊者这时成就二果),你未来得到无学的阿罗汉果报,也希望你停留在末法,生起大慈悲,救度那些真正发起菩提心,真正想修行的修行者,使令他们能够了知这十种魔境,不要着魔,成就大乘的正知见。我已经度汝,迟早要出离分段生死,你应该要遵守佛语,是名报佛恩。

  这一段是佛陀对阿难尊者弟子们的劝勉。

  蕅益大师说:读到这一段,如果一个弟子不能痛哭流涕,而生起弘护正法之心,那真的是魔眷属。

  辛二、结想阴所招

  前面的堕入无间地狱,断灭大乘的善根的结果到底是怎麽来的呢?

  佛陀就将因地讲出来…

  魔境因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 成,堕无间狱。

  劝诫保护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徧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465前面十种在止观当中所现的魔境,都是修止观中的一种用心交互。我们内心正念真如跟我们无始劫想阴,我们的颠倒妄想二个一接触的时候,真妄交攻,就把我们过生一些的颠倒妄想逼出来,说穿了还是我们过去有这个种子,在止观当中被逼出来。逼出来的过程当中,假设我们产生迷惑颠倒,而不能够自我反省,自我迴光返照,就会产生大妄语,以为自己成就圣道,就胡作非为,最后堕无间地狱。

  佛陀劝勉我们,必须将如来的真实之语,将这十种的魔境,在末法当中传示给修行者,使令大家能够开悟了知这个道理,使令天魔不得其便,保护修行人的大乘善根,而成就无上道。

  所以我们从这一段可以知道,我们要远离魔境,只有一个方法,就是靠自己,靠你自己的自我觉照的功夫,没有其它的方法。

  我过去去「莲因寺」,我发觉一个现象,很多人亲近忏公师父都会知道,忏公师父对于一个初学者打坐太久,他非常不满意,不太高兴。你在念佛堂你坐太久,他叫你起来拜佛。这是有道理的,你自己的觉照功夫不够,你在心地上一直用功,用功不是不好,但是你真妄交功的时候,你显现很多的问题,你有办法处理吗?可能你连想处理都不想处理,那这样糟糕了!

  它这个地方就是说,你一定要有相当的基础,你才能长时间的修学,你觉照的功夫要够,自我觉照。因为魔境现前的时候,你靠谁都没有办法,五阴主人一迷乱,你什麽都没有;一念方动乌云遮,你看到的全部是乌云密布,你只有自我觉照才能救你。

  诸位你看,为什麽魔境正法时代不出现,相法时代也不出现,一定是在近则九生,多者百世魔王才出现。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善根浅薄,第一个去佛久远,思想错乱,外在环境又是离佛越来越远。第二、他本身善根浅薄,所以魔王能够得其方便。你看,为什麽魔王不敢去侵害正法时代、相法时代?他根本不敢,因为侵害没有用,他们那些人自我反省的力量都很强,正知见善根都很强。

  我们在整个修行的障碍当中,你一定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尤其是「不迷」,你自我反省的力量要强,遇到事情只有你自己可以救你自己,别人救不了你。当然我们依止团体也是有好处,大众有它的正气,我们有结界,有护法神,然后你持『愣严咒、大悲咒、念佛』,仰仗佛力加被都有帮助,但最重要的要你主人不迷、最重要!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二十一)

冈波巴大师:珍珠之鬘 第二辑:珍珠之鬘 14.实修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二十二)

冈波巴大师:珍珠之鬘 第二辑:珍珠之鬘 15.三过与三

冈波巴大师:珍珠之鬘 第二辑:珍珠之鬘16.内在的调伏

 

后五篇文章

冈波巴大师:珍珠之鬘 第二辑:珍珠之鬘 13.胜义菩提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十九)

冈波巴大师:珍珠之鬘 第二辑:珍珠之鬘 12.菩提心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十八)

冈波巴大师:珍珠之鬘 第二辑:珍珠之鬘 11.“四瑜伽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