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六讲 微小速行心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六讲 微小速行心路

 

        一、意门心路的分类

  意门心路(manodvàravãthi)的种类比五门心路更多,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

  1.微小速行心路(parittajavanavãthi),

  2.安止速行心路(appanàjavanavãthi)。

  微小速行心路也称为欲界意门心路,以区别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心路。因为在欲界心路中,速行心生灭最多不会超过七次,所以称为微小速行心路。然而在安止速行心路中,速行心可以生起无数次。

  一、微小速行心路又可以分为两类:

  1、随起意门心路。“随起”是指跟随着五门心路之后生起。当识知颜色、声音等所缘的五门心路灭去之后,随之生起的是意门心路。因为这些意门心路紧跟着五门心路生起,而且同样取刚才所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等所缘,所以这些心路称为“随起”或“随五门起”(pa¤cadvàrànubandhakà)的心路。

  当我们看、听、嗅、尝、触的时候,如果只是五门心路,它们识知所缘的力量很弱,必须经过意门心路的不断重复、接受和加工,给所缘命名、定义,形成概念,于是我们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五门心路纯粹只是获取信息而已,并没有对其进行加工,就好像工厂采购一堆原材料回来,还要经过加工才能成为产品。

  2、独立意门心路。即使我们没有看到、听到或尝到,也会想东西,会回忆过去、计划未来,会推理、归纳、创造、想像,这些都是“独立意门心路”。

  两者如何区别呢?例如,我们看到某个人,便知道他叫什么名字,这是随起意门心路在起作用。当我们想起过去曾认识的某个人,并知道他的名字、容貌,这是独立意门心路在起作用。

  二、安止速行心路也可以分为两类:

  1、广大速行心路。“广大”是指广大心。广大心一共有 27 种,能起速行作用的只有 18 种,包括色界善心 5种、唯作心 5 种,无色界善心 4 种、唯作心 4 种,这些心都是禅那心,生起于心路中。我们所说的证入禅那或者入定,就是广大速行心路。

  2、出世间速行心路。当禅修者初次证悟圣道圣果时的心路,称为“道果速行心路”;当圣者取涅槃为目标而入果定时的心路,称为“果定心路”。

  二、意门心路的规律

  意门心路和五门心路有所不同。相对而言,欲界意门心路比五门心路生起的心识要少。在五门心路中有五门转向、五识、领受、推度、确定,之后才是速行。但是在意门心路中并没有根识、领受、推度和确定,只有意门转向,之后就是速行,彼所缘可能会生起。我们讲一讲意门心路的过程以及各别的作用。先是有分流,有分心不断地生灭。当所缘呈现于意门的时候,有分波动两次,然后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把心流从有分流拉出来,转向于呈现在意门的对象。因为意门直接从有分生起,所以意门也称为有分。意门转向心灭去之后,依次生起七个速行心;速行心灭去之后,如果对象是清晰所缘,将会有两个彼所缘生起;彼所缘灭去之后,又落入有分。所以,清晰所缘的心路一共有十个心路心(一个意门转向、七个速行、两个彼所缘)。

  如果是不清晰所缘,两个彼所缘则不会生起。即:一个意门转向心生灭后,接着生起七个速行心,速行心灭去后,心流又落入有分,没有彼所缘的生起。这是不清晰所缘的意门心路的生灭法则。

  我们现在明白五门心路和意门心路的基本运作方式。这些都是我们的心每时每刻生起的运作规律——心的定律(cittaniyàma)。

  三、随起意门心路

  随起意门心路是怎样运作的呢?即当眼睛看到颜色、耳朵听到声音、鼻子嗅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或身体触到触所缘时,心是如何对这些所缘进行加工、判断的呢?犹如敲钟一样,每敲一次钟,就会传出嗡嗡的回响声。

  同样地,五种根门只要受到五种所缘(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的一次撞击,在五门心路灭去之后,这个过去所缘还会继续呈现在意门,从而引发许许多多的意门心路。由于这些心路随着五门心路之后生起,所以称为“随五门起意门心路”。

  根据五种根门,随起意门心路也有五种,即:随眼门起的意门心路、随耳门起的意门心路、随鼻门起的意门心路、随舌门起的意门心路和随身门起的意门心路。

  能够明确地识知所看到、听到的对象,实际上是发生在意门,即由心想来识知,而不仅仅只是用眼睛看那么简单。我们以所谓“眼睛看到一朵莲花”为例子来说明识知所缘的一系列过程先是有分流。当莲花作为颜色所缘撞击眼净色和有分时,一个心识刹那生灭过去;然后有分波动两下;之后生起一个五门转向心,五门转向使心流转向于颜色(莲花);五门转向心灭去后,生起一个眼识“看”颜色(莲花);随后生起一个领受心领受颜色;推度心推度该对象;确定心确定对象;确定心灭去后,生起七个速行心;速行心灭去之后,可能生起两个彼所缘;随着彼所缘灭去,该颜色所缘也灭去了。这个心路称为眼门心路。纯五门心路只能获取所缘的信息,就像原材料采集站,只负责把原材料收集起来,之后的加工过程则由其他部门进行。

  眼门心路灭去后又落入有分,有分生灭很多次之后,接着生起“随彼起意门心路”(tadanuvattikà manodvàra-vãthi)。“随彼起”即紧跟着五门生起。眼门心路灭去之后,刚刚看到的颜色所缘也灭去,紧接着生起的意门心路,再次缘取眼门心路刚刚识知的所缘,但是还不能确知是莲花,只是知道颜色信息而已。

  当随彼起意门心路灭去之后,继续生起一个意门心路整体地识知该所缘(samudàyagàhikà),并且组合所缘的各种信息。由于这个意门心路也是跟着五门心路生起的,所以也属于随起意门心路。但它所执行的作用不同,前面的意门心路继续取五门心路的所缘,而这个意门心路则识知整体信息后再进行组合。换言之,五门心路收集原材料,第一个意门心路接纳原材料,由第二个意门心路进行组合。

  这个心路灭去之后,又落入有分。

  有分生灭无数次后,生起另一个意门心路,识知该所缘的颜色特点(vaõõasallakkhaõà),如莲花的粉红色。该心路灭去之后,紧接着生起另外一个意门心路,领会所缘的形体(vatthugàhikà)。当这个心路灭去之后,接着生起的意门心路识知所缘的形体(vatthusallakkhaõà),即知道莲花的大致形状。到此,经过领会后识知,对所缘已有所把握,进一步识知是莲花。当这个心路灭去之后,又落入有分。接着生起的意门心路领会所缘的名称(nàmagàhikà)。

  当这个意门心路灭去之后,又生起一个意门心路,识知所缘的名称(nàmasallakkhaõà),知道“这是莲花”。

  可以看出,心的运作是很复杂的。当我们看到一个对象时,也许对象本身只是这样,然而,我们的内心会不断地收集它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加工、整合、命名,从而知道这是什么。然后,内心又根据过去的经验或所接受的观点,对所缘安立各种概念,判断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于是产生各种分别、喜恶和执著。

  心路的生灭是非常迅速的,一眨眼、一弹指之间,已经有无数亿个心路生灭过去。即使一个人的反应再快,比如看书能一目十行,事实上还是由一个眼门心路看一段文字后,再由若干个意门心路进行加工,然后再看下一段文字,意门心路再进行一系列的加工——领会、下定义、安立概念,再进行分析、判断等。于是好的就喜欢,不好的就厌恶。对于喜欢的,接下去的无数意门心路生起贪;对厌恶的,又在意门心路里生起嗔。心的运作就是这么快速而微细。

  在这些心路中,第二个随起意门心路整体地识知已重复地被前两个心路(即五门及随彼起意门心路)识知的所缘,组合从五门心路收集到的信息,将所缘的片段感觉组成一体(samudàyagàhikà)。就好像下雨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滴滴的雨落下来,而是一条雨线;又如快速旋转着的火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火圈。同样地,第二个随起意门心路能够整合所缘,并将其视为一个整体。

  当识知颜色的意门心路发生之后,就知道这是红色、黄色或者蓝色。当识知形体的心路发生时,就知道这是什么形状、这是什么物体。当识知名称的心路发生时,就能知道对象的名字。

  例如,我们看到一个认识的人走过来,执行“看”的是眼门心路,它只是收集一堆素材。接着的许多意门心路接过素材进行整合,识知这是什么;然后再识知其整体形象,忆起他的名字,于是便知道他是某某人,姓甚名谁,这些过程都极其快速。如果心不敏锐的话,这些心路还要生起更多次。例如看到一个人走过来,要经过一两秒钟才能反应过来,这一两秒钟已经有无数的心路生灭过去了。所以,以上所举的心识知所缘的过程是对极敏锐的心而言,而事实上心路的运作比此还要复杂得多。

  因此,随五门起意门心路是紧跟着五门心路、执行一系列不同作用的意门心路。

  四、独立意门心路

  当六种所缘的任何一种直接呈现于意门,而不是发生在五门心路之后的心路,称为“独立意门心路”。

  五门心路识知相应的五所缘:眼门心路识知颜色所缘,耳门心路识知声音所缘,鼻门心路识知气味所缘,舌门心路识知味道所缘,身门心路识知触所缘。与意门心路相对应的是法所缘。然而,意门心路除了能认知法所缘之外,还能识知一切所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说眼睛只能“看”颜色,其实是眼门心路在执行看颜色的作用。心能不能知道颜色呢?可以!现在大家在心中想红色可以吗?可以!心也可以识知声音,比如大家回想起以前曾经听过的音乐。因此,意门心路可以识知任何对象,包括存在的和不存在的。即使事实上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内心也可以想像、虚构出来。

  五门分别通过看、听、嗅、尝、触来识知所缘,那么,独立意门心路是怎样识知所缘的呢?根据阿毗达摩的义注和复注,有以下几个来源:

  第一、体验过的(diññhaü)。曾经看过、听过、闻过、尝过、触过的对象。只要通过五门清晰地体验过某种目标,哪怕只有一次,即使过了一百年,这个目标在因缘条件具足的情况下,也可能令有分波动。因为受到过去经验滋养过的心是非常容易受到它们影响的。无论遇到五所缘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触发一连串的心流,从而识知上千个过去曾体验过的目标,这就是记忆、回忆的原因。因此,只要我们过去曾经体验过,而且是清晰所缘,意门心路就有能力把当时的经验提取过来。当然,这只是提取过去的经验,并非让心回到过去,毕竟这些经验都是过去所缘。

  第二、听说的(sutaü)。没有真正见过,只是通过听说而知道。例如从报纸上看到某地发生战争,虽然你不曾亲身经历过战争,也不曾到过该地,但还是可以想像出战争的恐怖。

  第三、两者(ubhayasambandhaü)。听到一件曾经体验过的事情。例如你的朋友说今晚要请你去吃川菜,因为以前曾经吃过川菜,所以立刻能想像出川菜的味道与特色。第四、信仰(saddhà)。信心可以引发许多意门心路。

  一个人坚信某样事情时,就会经常想着这个目标。例如信教人士相信有神、有菩萨,于是他们会想像出神的威力、菩萨的样子、菩萨的功能,想像菩萨如何保佑众生,甚至会编造出很多宗教经典和传说。有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华人会把某些现象解释为佛菩萨的作用,例如睡觉梦到某间寺院、梦见某某大师,于是相信是菩萨在指点他们;打坐见到光、见到菩萨,认为佛菩萨在显灵。缅甸人不相信菩萨,会认为这些是鬼神现象。而学过教理的人则认为这些只是心理现象而已。

  第五、喜欢(ruci)。由于喜欢某个人、某样东西或某件事情,心通常会主动地倾向于这类所缘,使之成为意门心路的目标。

  第六、推理(àkàraparivitakka)。推理是根据已知的而推论未知的,或者根据已经发生的来推测将会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便知道快要下雨了,这是推理。数学的运算、哲学的逻辑、刑侦的破案等,都属于推理的范畴。

  第七、所接受的观念(diññhinijjhànakhanti)。一个人所接受的理论、观念、看法,它会影响他的思维模式,使他倾向于用这类理论、观念来看待事物和解释问题。例如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看待同一样事情就有很大的出入。

  第八、业力(kammabala)。由于业将要成熟而成为意门的目标。尤其是人在临终时,过去所造的业会以业、业相或趣相的形式呈现在他的六门之一,他的心就能缘取过去所造之业,作为意门识知的目标。

  第九、神通力(iddhibala)。神通心可以识知别人的心,也可以变现出一些对象成为他人识知的目标。

  第十、界的动摇(dhàtukkhobha)。四界动摇在我们体内是经常发生的。例如有些人生病的时候看到一些幻象,做梦时感觉沉重、轻盈,梦见山崩、大水、大火等等,这些是由于四界动摇而出现的心理幻象。

  在此也顺便谈一谈梦,因为很多人对梦的现象既感兴趣,又感到困惑。根据上座部佛教,梦并不属于五门心路,而是微弱的意门心路。因此梦中的情景通常缺乏理性和逻辑,多数只是一些零碎的记忆片段。

  做梦有四种原因:

  1.界的动摇(dhàtukkhobhato),即四界动摇。由于胆汁等的动摇而梦到山崩、地裂、在空中飞翔、被猛兽盗贼追杀等。

  2.先前经验(anubhåtapubbato),即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白天或者以前曾经历过的事情,在梦中以没有逻辑的记忆片段呈现出来。

  3.天神影响(devatopasaühàrato),即非人报梦。天人为了告知有利的或不利的事情,通过他们的能力来影响人的梦境。例如梦见去世的先人或非人等。

  4.前兆(pubbanimittato),即预兆未来的梦。未来将会发生的或好或不好的事情,能以美梦、恶梦或某种征兆的形式呈现。

  在这四种梦当中,第一、第二种梦是不真实的;第三种梦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真的;第四种梦通常是真实的。但绝大部分的梦是杂乱无章的,由前两种原因引起。

  第十一、天神影响(devatopasaühàra)。天神有时候能影响一个人的梦境,有时候也能在人清醒的时候影响。所谓的“非人附体”就属于这一类。当然,只有福报差的人才会被非人控制,福报大的人多数不会发生。

  第十二、随觉(anubodha)。通过听闻正法等而对四圣谛——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培养的世间智。只有圣者才能如实知见四圣谛,但是凡夫也能部分地了知四圣谛。例如:因为明白苦圣谛而不生起有身见,因明白集圣谛而不生起断灭见,因明白灭圣谛而不生起常见,因明白道圣谛而不生起无作用见。因为明白苦圣谛而不会认为世间是永恒、快乐、自我的,因明白集圣谛而不会相信世界是由上帝、神佛等所创造的,因明白灭圣谛而不会把落入有分、定境等当成涅槃,因明白道圣谛而不会相信纵欲、苦行、祭祀、持咒等能导向解脱。这些都是随觉智。

  第十三、证悟(pañivedha),又作通达,即证悟四圣谛。圣者并非通过五门心路证悟涅槃,而是通过意门心路证悟涅槃。不能通过看书、听闻、信仰、推理、想像等证悟涅槃,只有通过道果心路才能证悟涅槃。(Pd.137)

  这些是独立意门心路识知所缘的原因。不断受到这些因缘刺激的心流,时时刻刻都在寻找机会从有分当中出起,以清楚地识知目标。因此,有分心里的作意心所不断地令有分波动,以及不断地把心转向于由于因缘已经具足而呈现的目标。虽然有分心有自已的目标,但它还是倾向于缘取其他的对象。由于有分心不断地蠢蠢欲动,当某一目标基于某种因缘而足够明显时,它就能把心流从有分中拉出来,从而成为意门心路识知的所缘。

  简单地作个总结,独立意门心路根据所缘可以分为六种:1.根据以前直接体验过的;2.根据以前的直接体验再加以推测的;3.根据听来的;4.根据听来再加以推测的;5.根据所识知的;6.根据所识知再加以推测的。其中,根据所识知的包括相信、观念、随觉及证悟等;根据所识知再加以推测的,包括通过归纳、推理得来的结论。这些都可以成为独立意门心路所认知的目标。

  五、意门心路生起之因

  没有因缘,心不会生起。作为意门心路的速行心,必须同时具备四种缘才能生起:

  一、依处(hadaya vatthu)——心所依处。

  二、所缘(àrammaõa)——心识知的对象。

  三、意触(manosamphassa)——又分为三种:

  1、有分意触:有分心称为意门,一切意门心路都是从有分心中出起的,因此有分意触(有分心)是意门心路生起的必要条件。

  2、前生意触:刚刚灭去的心是后面生起之心的缘。只有前生心的灭去,才能提供后生心的生起。在“二十四缘”中,前生意触以无间缘、等无间缘、离去缘、无有缘等缘支助后生心。

  3、俱生意触。任何名法不会单独生起,必定伴随着一定数量的相应名法一起生起,所以心与相应心所称为“俱生”,即一起生起的意思。与心同生同灭的相应心所称为“俱生意触”。

  四、作意(manasikàra)——令心导向所缘。

  既然心必须依赖诸多因缘才能生起,能不能说心是“我”、心是主宰者呢?不能!如果认为心是我,它必须是独立的、自主的,但是心必须具足诸多因缘才能生起,所以说心无我。大家也许会感到困惑,应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呢?

  我们用欲界意门心路来解释这种关系:对于意门转向心,欲界心的生起都必须依靠依处,意门转向心的依处是心所依处。同时,还要有所缘作为识知的对象,意门转向心才会生起。另外,因为前面有分心的灭去,才会有意门转向心的生起。

  当意门转向心灭去之后,生起第一个速行心。因为有了有分心作为意门,速行心才能生起。同时,有了意门转向心的灭去,才会有速行心的生起。另外,速行心由若干个心所和心组合而成,不仅有心,还有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等心所;此外,还要有作意,心才能成功地投向对象。

  第一个速行心灭去之后,第二、第三……速行心接连生起。由于前生心的灭去,才有后生心的生起,这称为“前生意触为缘”。

  在五蕴世间里,无论是有分心,还是意门转向心或者速行心,都必须依靠心所依处生起,心所依处是心脏里的血,这是心生起的物质基础。同时,任何一个心都不能单独生起,它必定伴随着若干相应心所,而相应心所也必须和心一起生起,这称为“俱生” 即同时生起,也同时灭去。,一切心必定有识知的对象。各种因缘具足了,才会有心的生起。当心路灭去之后,又落入有分流。当然,有分心也有其识知的目标。

  六、所缘对心路的影响

  平时所看、听、嗅、尝、触、想的对象,可以依其性质分为三类:

  一、不可爱所缘(aniññha àrammaõa);

  二、可爱所缘(iññha àrammaõa),又称中等可爱所缘(iññha majjhatta àrammaõa);

  三、极可爱所缘(ati-iññha àrammaõa)。

  可爱所缘有中等可爱和极可爱两种,不可爱所缘只有一种。

  根据阿毗达摩,所缘是可爱或不可爱由其自身的性质决定,与体验者的偏爱无关系,不会因为体验者的性格或偏爱而有所改变。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一、所缘依其自身的性质而属于可爱或不可爱,与体验者的偏爱没有关系。

  人们常常因为颠倒想,把可爱的对象当作不可爱的,把不可爱的对象当作可爱的。例如你在生气时,会把好的东西也看成是不好的;而当你在高兴时,会把不好的东西也看成是好的。对象是好是坏本来就是那么样,只是我们常常会受到情绪的左右而分不清事物的是非黑白。

  对象性质是好是坏、所缘是可爱或者不可爱,可用中等有情(majjhimakasatta)的标准来衡量。这里的中等有情不是指国王等有极大福报者,也不是指贫穷困苦者,而是指算数师、大臣、长者、地主、商人等,他们对所缘的判断带有普遍性,比较不会走向极端。至于我们的心如何体验所缘、怎么改变它,接下来会讲到。

  二、体验到哪种所缘由过去的业来决定。

  如果我们遇到的目标提供过去业成熟的因缘,就生起为果报心,这果报心自动与其所缘的性质相符合,完全没有刻意造作,犹如照镜子一样,与自己的真面目相符。

  当不善业成熟时,人们体验到不可爱所缘;生起识知该所缘的是不善果报心。由于体验到不可爱所缘,在五门心路中生起的根识、领受心、推度心和彼所缘必定也是不善果报心。它们的受除了身识是苦受之外,其他的都是舍受。

  相反地,当善业成熟时,人们体验到可爱或极可爱所缘;生起识知该所缘的是善果报心。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善业成熟时,看到、听到、尝到、触到的都是好的所缘。这些所感受到、体验到、接触到、遇到的好对象,称为“可爱所缘”或者“极可爱所缘”。这些对象是通过善果报心来体验的。

  七、所缘与果报心的关系

  还有一点要注意:果报心由所缘的性质决定,但速行心却可以改变。

  果报心由所缘的性质决定,而所缘的性质又与过去的业有关,过去业的成熟使我们体验到相应的果报。体验果报的心即是果报心。我们无法改变果报心是善还是不善,但是却可以改变造业的心——速行心。

  我们先讲所缘与果报心的关系,接着再讲如何通过作意来改变速行心。

  若体验不可爱所缘,例如看到不好看的、听到不好听的,或遭遇不幸等等,这些不好的对象都由眼、耳、鼻、舌、身来体验。相应地,在五门心路中的根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都是不善果报心。根识、领受、推度及一部分彼所缘都属于无因心。下面以眼门心路为例来说明:

  当不可爱的颜色所缘撞击眼净色和有分后,生起一个五门转向心;五门转向心灭去后生起一个眼识,眼识看到这不可爱的颜色所缘;眼识灭去后生起一个领受心;领受心灭去后生起一个推度心,眼识、领受、推度三种心属于果报心,因为体验到的是不可爱所缘,所以这三种心都是不善果报心。推度心灭去之后生起一个确定心,确定心属于无因唯作心,它只是确定所缘而已,既不造业,也不体验果报。确定心灭去后生起七个速行心,速行心不是果报心,而是造作善或不善业的心。速行心灭去后,如果所缘是极大所缘,将有两个彼所缘生起,这两个彼所缘也属于不善果报心。彼所缘灭去之后,心流又落入有分。

  在五门心路中,果报心包括各别的根识、领受、推度和彼所缘,它们都是体验果报的心。如果是不善果报成熟,则体验到不好的对象,所谓的受苦、受灾、不幸等,都是由这些心来体验。

  若体验极可爱或可爱所缘,根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都是善果报心。极可爱所缘表现为美好、美丽、漂亮、可意的对象,可以给人带来可爱、可意、舒适的感觉。下面以眼门心路为例来说明:

  当极可爱颜色所缘撞击到眼净色和有分后,生起一个五门转向心,使心流转向这个极可爱所缘;五门转向心灭去后生起一个眼识,看这个颜色所缘;然后依次生起领受心和推度心。这里的眼识、领受、推度三种心都属于果报心,因为体验的是极可爱所缘,所以是善果报心。推度心灭去后生起属于无因唯作的确定心,确定心灭去后生起七个速行心,速行心是造业的心,而不是体验业报的心。速行心灭去之后生起两个彼所缘,彼所缘也是果报心。因为体验极可爱所缘,所以是善果报心。彼所缘灭去后心流落入有分。

  有人可能会问:假如说凡是感受到不好的都是果报,那么,因为天气炎热而感觉身体不适、因为吃不洁食物而拉肚子,难道这些都是业的果报吗?如果说果报心只能体验由过去业的成熟所带来的果报,是无法改变的,那我开空调、不乱吃东西不就可以避免了吗?

  对于这个问题,龙军尊者在《弥林达问》中解释说:有八种原因可以使身体产生苦受,以这些原因使人们感受到苦受:因为风而生起、因为胆汁而生起、因为痰而生起、因为三者和合而生起、因为时节(气候)而生起、因为不适的照顾而生起、因为突袭而生起、因为业的果报而生起。

  其中,又可因为冷、热、饥、渴、吃过量、站立、疲劳、疾走、攻击、业果等十种原因造成风界的动摇,从而导致苦受的生起;可因为冷、热、不当的食物三种原因造成胆汁的动摇;可因为冷、热、饮食三种原因造成痰的动摇,从而导致苦受的生起。

  不过,所有由这些原因引起的身体的苦受,都是因为有身体的缘故。有了身净色,才会有身的苦受,梵天人就不会有这些身受。身受必须有依处,其依处即是身净色。

  由于色身是过去业的果报,没有果报身,没有作为业生色的身净色,所有这些风、胆汁、痰、时节、突袭等也将成为无效。例如我们可以说因为有了种子才有树,也可以说有了水份、温度、阳光等才有树,但是,假如离开了大地而谈树,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从直接因或间接因来说,果报心是体验过去业所带来的果报之心,其所缘的性质又与过去业有关。

  我们的心就是这样体验好的或不好的对象。在心路中,果报心起体验果报的作用,而负责造业的是速行心。

  八、作意与速行的关系

  我们每天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事、物都与果报有关。体验这些所缘时,是通过果报心体验的,这些果报心主要生起于五门心路,而意门心路主要负责造业。在意门心路中,只有偶尔生起的彼所缘属于果报心,而且彼所缘体验果报的强度很微弱。因此,体验果报基本是由眼、耳、鼻、舌、身这五门来体验,而意门绝大部分是负责造业的。如何造业呢?果报与速行心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呢?五门心路中的确定心属于无因唯作心,它有十二个名法——一个心,加上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寻、伺、精进、胜解这十一个心所。其中有一个心所为“作意”(manasikàra)。

  若确定心的作意心所是不如理作意(即认为所看到的对象是恒常的、快乐的、我的、净的,起颠倒想),紧接着生起的速行必定是不善心。

  我们还是以五门心路来说明作意与速行的关系。

  当颜色所缘撞击眼净色和有分后,依次生起: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速行。若其中的确定心是不如理作意,紧接着生起的七个速行必定是不善心,这七个速行就是造不善业的心;当速行灭去之后,可能会生起两个彼所缘。

  速行心造的是善业还是不善业,与体验到的所缘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换言之,我们生起善心或不善心,有时和外境有关,但许多时候也和外境没有关系。

  应当注意的是,果报心由所缘的性质决定,但是速行心却能依照体验者的性格、信仰、观念、内心倾向等而改变。即使对象是极可爱所缘,有些人也会没有感觉,甚至产生厌恶,其速行心有可能是舍俱善心,甚至是不善心。比如一个不信佛的人看到佛陀、佛塔时,他可能没什么感觉。对于一些极端的穆斯林,他们甚至想要毁坏,就如 2001年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炸毁巴米扬大佛一样。由于不如理作意,即使面对极可爱所缘也可能生起嗔心。

  再举“看到美女”的例子来说明作意与速行的关系。这里的美女是以中等有情的标准来判断的,也就是世间人普遍认定的美女。长得美丽,这是善果报。因为是善果报,所以这个美女属于极可爱所缘。大多数男人看见这个美女,会生起不善心——悦俱邪见相应贪根心。但其他女人看到这个美女,生起的很可能是嫉妒心。假如一位禅修者看到她,可以因作意不净而生起智相应善心。假如一只老虎或狮子看到她,也会生起贪心——美味佳肴。但一只野鹿或野兔看到她,会转头就跑——生起的是恐惧心。

  所以,虽然面对相同的对象,不同的体验者也会生起不同的速行心,既可以是贪嗔痴的不善心,也可以是善心。我们现在知道,遇到什么样的所缘,是由果报心来体验的。例如生活在发达国家、出生于富贵家庭、拥有豪华宽敞的别墅等,这些极可爱或可爱所缘是由果报心来体验。

  我们既可以对一个本来是可爱的所缘生起善心,也可以生起不善心。生起什么样的心,关键在于作意。若如理作意,面对可爱或不可爱所缘,都可以生起善心;若不如理作意,无论面对什么所缘,都会生起不善心。

  为什么面对不可爱所缘也有可能生起欢喜心呢?举些例子来说明:对于一个满身长疮的人来说,长疮本来是苦受,属于不可爱所缘,但是他在抓痒时却感到很舒服,生起欢喜心。一些有受虐倾向的人,当他们遭受别人虐待、折磨时,反而会感到高兴、满足。

  由于不如理作意,即使体验到不可爱所缘,仍然会产生贪著。为什么有些人会喜欢肮脏、下流的东西?还不是由于不如理作意。因此,对象的好坏与我们体验到的好坏不一定完全划上等号。如果我们善于调伏、控制心的话,体验不好的所缘也能生起善心。

  不善心是如何生起的呢?有哪些不善心会在速行中生起?

  我们以意门心路为例:当所缘呈现于有分后,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使心流拉向所缘。意门转向心灭去之后生起速行心。如果意门转向里的作意心所是不如理作意的话,紧接着生起的七个速行必定是不善心。

  根据阿毗达摩,由于不如理作意,十二种不善心会生起。包括:

  八种贪根心——悦俱邪见相应无行心、悦俱邪见相应有行心、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心、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心、舍俱邪见相应无行心、舍俱邪见相应有行心、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心、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心。

  两种嗔根心——忧俱嗔恚相应无行心、忧俱嗔恚相应有行心。

  两种痴根心——舍俱掉举相应心、舍俱疑相应心。这十二种不善心都会因为不如理作意而生起。

  当看到漂亮的、听到悦耳的、尝到美味的、拥有很多财富等,这些都是善果报,但却容易引生贪根心。当工作压力大、遭上司批评、受人诬陷,或遇到仇家时,容易引生嗔根心。胡思乱想、怀疑不信时,生起的是痴根心。这些心大家是经常生起,还是偶尔生起?还是从来不曾生起的呢?它们都是由于不如理作意而生起的。

  如此,遭遇好时生贪,遭遇不好时生嗔,这是普通人自然的心理反应。

  我们再来看看由于如理作意而生起的速行心。

  若作意心所是如理作意,紧接着生起的速行必定是善心。

  先来看五门心路:当所缘撞击净色和有分后,依次生起五门转向→根识→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确定心有十二个名法,其中的一个心所称为“作意”(manasikàra)。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而言,若作意心所是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àra),紧接着的速行必定是善心,而对阿拉汉圣者则是唯作心。

  再来看意门心路:有分流灭去后,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若意门转向的作意心所是如理作意,紧接着的速行必定是善心;随后又落入有分流。这是对凡夫和有学圣者而言。

  五门心路中的确定心,和意门心路中的意门转向心,这两种心其实是同一类心,只是它们在不同的心路中执行不同的作用而已。在五门心路中执行“确定”的作用,而在意门心路中执行“意门转向”的作用。这两种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在速行生起之前的心。对于速行心来说,这个心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接下来七个速行本质的好与坏。

  犹如一辆巴士,无论乘客再多,司机只需一名就足够了,他可以把所有的乘客运送到目的地。意门转向里的作意心所就犹如掌握方向盘的司机一样。

  由于如理作意,以下速行心可以生起:

  1. 悦俱智相应无行心,

  2. 悦俱智相应有行心;

  3. 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4. 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5. 舍俱智相应无行心,

  6. 舍俱智相应有行心;

  7. 舍俱智不相应无行心,

  8. 舍俱智不相应有行心。

  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这八种心称为“欲界大善心”。对于阿拉汉圣者来说,它们则是“大唯作心”。

  心依其本性可以分为四大类:不善心、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这四类心都可以生起于心路中。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它们是这样运作的:

  在五门心路中,五门转向心属于唯作心;根识、领受、推度属于果报心;确定心属于唯作心;速行心属于善心或不善心;彼所缘也是果报心。意门心路则更加简单,意门转向心属于唯作心;七个速行心属于善心或不善心。对于阿拉汉圣者而言,差别只在于速行是唯作心。

  有五十四欲界心,其中:十二不善心只发生于速行。

  十八无因心中的八善果报心和七不善果报心,除了三个推度心可能生起为意门心路的彼所缘之外,所有的无因果报心都生起于五门心路中,它们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领受心各一对,以及三个推度心。三个无因唯作心中,除了阿拉汉生笑心只生起为速行以外,其他两个是五门转向心和意门转向心。意门转向心在五门心路中起确定的作用,而在意门心路中则起意门转向的作用。

  二十四美心包括八大善心、八大有因果报心及八大唯作心。八大善心和八大唯作心只发生于速行,而八大果报心可生起为结生、有分和死心,在心路中则可生起为彼所缘。

  简而言之,在五十四欲界心当中:十二不善心只发生于速行。十八无因心中的八善果报心和七不善果报心,基本上发生在五门心路,偶尔发生于意门心路中的彼所缘;对于两个无因唯作心(除阿拉汉生笑心),五门转向心只发生在五门,意门转向心在五门心路中执行确定的作用,在意门心路中则执行意门转向的作用。二十四欲界美心中,除了八大果报心可生起为离心路心和彼所缘,其余十六种都是速行心。

  五十四欲界心在心路中是这样生起的。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七讲 安止速行心路

白话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决疑品第三章 (优婆塞卢荣章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八讲 有情世间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九讲 空间世间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二十讲、行世间 一、

 

后五篇文章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五讲 五门心路 三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五讲 五门心路 二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五讲 五门心路 一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四讲 出世间心 七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四讲 出世间心 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