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二十讲、行世间 二、依烦恼的分析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二十讲、行世间 二、依烦恼的分析法

 

  现在,我们来探讨烦恼。之前我们依心所讨论了烦恼。在 52 心所中,有 14 不善心所:无明、无惭、无愧、掉举、贪、邪见、慢、嗔、嫉妒、悭吝、追悔、昏沉、睡眠、疑,这是从阿毗达摩的角度来分析烦恼的。

  但是佛陀在经藏里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烦恼。我们先分析经教法提及的各种烦恼,之后再和阿毗达摩联系起来,这样就不会觉得经藏所讲的和阿毗达摩所讲的不同。

  四漏

  漏,巴利语 àsava。诸义注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解释“漏”。

  1.以流动之义为漏(àsavanaññhena àsavà'ti),即从眼流向于色,从耳流向于声,从鼻流向于香,从舌流向于味,从身流向于触,从意流向于法。

  2.从法来说,一直流到更改种姓智;或从空间来说,一直流到有顶(bhvagga)——最高的生存地。

  3.古印度人把经久存放的谷酒称为漏(àsava),故又以久存之义为漏(cirapàrivàsiyaññhena àsavà)。

  4.又或以流向、引生漫长的轮回之苦为漏(àyataü vàsaüsàradukkhaü savanti pasavantã'tipi àsavà)。

  所有这些解释都包含有烦恼的意思。

  有四种漏(cattàro àsavà):

  1.欲漏(kàmàsava);

  2.有漏(bhavàsava);

  3.见漏(diññhàsava);

  4.无明漏(avijjàsava)。

  欲漏是对五欲的贪爱,属于贪心所(lobha)。

  有漏是对色、无色界的业有和生有的烦恼,或者说是对生命的贪著。

  这里的“有”(bhava)是指生命。凡夫的轮回之苦是看不到尽头的。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有堕落地狱、畜生、饿鬼的危险。初果圣者已经断尽邪见、戒禁取和疑,他的生命最多不会超过七次,他的轮回之苦已经可以看到尽头。入流圣者所剩下的最多不超过七次的结生,和凡夫超过七世、七十世、七百世、七千世、七万世、七大劫、七十大劫等等的轮回相比,所剩下的苦几乎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佛陀说初果圣者所灭尽的苦与所剩下的苦相比,就好像手指尖的尘土与大地的尘土相比一样。从许多修到缘摄受智的禅修者(还不是入流圣者)之经验来看,还剩下两到三个未来世的占多数,之后他们就般涅槃、完全地灭尽一切苦。

  即使如此,佛陀也不赞叹有。佛陀曾说:“诸比库,犹如即使是极少量的粪便也是臭的。同样地,诸比库,我不赞叹即使是极少量的有,乃至只是弹指之量! (A.1.320)”

  当手不小心碰到粪便会感到厌恶,不会因为它只是一丁点儿就不理会它。对于初果圣者来说,即使只剩下极有限的轮回,也好像手指头上的粪便一样,所以佛陀不赞叹轮回。

  “见漏”又称“邪见漏”。邪见包括有身见、常见、断见等。

  “无明漏”是指错知世间为常、乐、我、净,或不能如实了知苦、苦之集、苦之灭以及导至苦灭之道,即对四圣谛的无智、无知。

  再依阿毗达摩来分析:欲漏、有漏属于贪心所(欲漏是对五欲之贪,有漏是对生命之贪) 见漏属于邪见心所;;无明漏属于痴心所。

  邪见漏在入流道被断除;欲漏在第三道被断除;有漏和无明漏在第四道被断除。

  我们每天回向功德时念诵“导向诸漏尽”,就是希望把每天所累积的善业功德,乃至生起一刹那的善心,都导向烦恼的最终断尽。

  四暴流

  有时可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四漏——四暴流(cattàrooghà)或四瀑流,它们分别是:

  1.欲暴流(kàmogha);

  2.有暴流(bhavogha);

  3.邪见暴流(diññhogha);

  4.无明暴流(avijjogha)。

  因为这些烦恼能把有情拖进生死大海故,又以极难越渡故,称为“暴流”。(Bhavasàgare àkaóóhanaññhenaduruttaraõaññhena ca oghà'ti.) (Vm.829)

  四轭

  这四种烦恼又可称为“四轭”(cattàro yoga)。轭是架或套在牛、马脖子上的器具。四轭是:

  1.欲轭(kàmayoga);

  2.有轭(bhavayoga);

  3.邪见轭(diññhiyoga);

  4.无明轭(avijjayoga)。

  因为这些烦恼紧紧套住众生,使之不能与所缘分离,也不能与苦分离,故称为“轭”。(ârammaõaviyogassa cevadukkhaviyogassa ca appadànato yogà'ti.) (Vm.829)

  四系

  四系(cattàro ganthà),又称四缚。它们是:

  1.贪身系(abhijjhà kàyagantho);

  2.嗔身系(vyàpàdo kàyagantho);

  3.戒禁取身系(sãlabbataparàmàso kàyagantho);

  4.执持这是真理的身系(idaüsaccàbhinivesokàyagantho)。

  称为身系是因为这些烦恼能把心系缚于身,或者把今生之身系缚在来世之身上。(Vm.829)

  在这四系当中,“贪”是贪婪(abhijjhà),是能够把众生牵扯向欲乐目标的渴爱或贪。

  “嗔”是嗔恚、愤怒,表现为厌恶目标。

  “戒禁取”(sãlabbataparàmàsa)的戒(sãla)是指苦行。有些修行者认为苦行可以导向解脱,于是采取种种折磨身体的方法,例如摧残自己、拔头发、禁食、在烈日下曝晒、泡在水中等。禁(vata)是指遵行祭祀等仪式,例如拜祭天神、火供等。有些修行者认为遵循一定的仪式,通过持诵咒语、赞颂神的功德、敬奉供品,能够取悦诸神,从而实现各种愿望,甚至可以升天或解脱。例如婆罗门教徒相信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导向升天、导向清净、导向解脱,称为“戒禁取”。

  “执持这是真理”(idaüsaccàbhinivesa)是武断地认为只有自己所相信的才是真理,其他一切信仰、宗教及见解都是错的。几乎每一种宗教都会吹嘘自己是最好的,每种宗教中的各宗派又会吹嘘自己是最好的。例如许多人认为自己所接受的宗见是“最究竟、最了义、最圆满、无上乘”,就属于“执持这是真理的身系”。

  可以说,任何传统的宗教都有一定的长处和优点,它们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在发扬世间善行方面都有其可取之处。不过,从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角度来看,只是通过相信神佛、祈祷、祭祀、诵经、念咒等并不能够导向解脱,真正想要解脱必须依靠戒定慧。

  在这四种身系中,贪身系属于贪心所,嗔身系属于嗔心所,戒禁取身系和执持这是真理的身系属于邪见心所。

  四取

  四取(cattàro upadànà)的“取”(upàdàna)是执取、执著的意思。它们是:

  1.欲取(kàmupàdàna);

  2.见取(diññhupàdana);

  3.戒禁取(sãlabbatupàdàna);

  4.我语取(attavàdupàdàna)。

  对欲乐的强烈执著称为“欲取”,即执取五种欲乐的目标——色、声、香、味、触,或者钱财、异性、权力、名誉等。

  “见取”是指执取任何在道德上属于邪恶的见解,例如认为造善造恶没有果报的“无作用见”,人的贫富贵贱没有业因的“无因见”,人死后什么都没有的“虚无见”等,或是执取任何有关“世界是永恒的,有灵魂、大我”等臆测之见。邪见本身也可以成为被执取的对象。

  “戒禁取”是执著遵行仪式或修苦行等可以导向清净、导向解脱。

  “我语取”是执取“有身见”(sakkàya-diññhi),认为五蕴的任何一蕴是我或我的。经典中讲到有二十种身见,分别以四种方式执取五蕴的每一蕴,例如认为色蕴是我、我拥有色蕴、色蕴在我里面,或我在色蕴里面。对于受、想、行、识,也是这样。

  从心所来看,欲取是贪心所,邪见取、戒禁取及我语取都是邪见心所。

  六盖

  六盖(cha nãvaraõàni)分别是:

  1.欲贪盖(kàmacchandanãvaraõaü);

  2.嗔恚盖(vyàpàdanãvaraõaü);

  3.昏沉睡眠盖(thãnamiddhanãvaraõaü);

  4.掉举追悔盖(uddhaccakukkuccanãvaraõaü);

  5.疑盖(vicikicchànãvaraõaü);

  6.无明盖(avijjànãvaraõaü)。

  其中前面五种是禅修时经常提到的五盖,加上无明盖成为六盖。

  为什么称为“盖”(nãvaraõa)呢?盖是障碍、障盖的意思。由于这些烦恼能障碍通往天界及涅槃之道,所以称为“盖”。根据义注,诸盖是指阻止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以及使已生起的善法不能持久的心所。前面五盖是证得禅那的主要障碍,第六盖则是生起智慧的主要障碍。

  在培育定力的过程中,如果禅修者心中出现五盖中的任何一盖的话,就很难证得禅那。佛陀在谈到禅那的时候,首先讲到“离诸欲、离诸不善法”。这里的“诸欲、诸不善法”就是指五盖。如果一个人的五盖很强,就不能证得禅那。

  “欲”(kàma)是指欲乐目标;“贪”(chanda)是追求、想要得到;欲贪(kàmacchanda)即是追求欲乐目标。一个人追求欲乐、贪求欲乐,就会障碍禅修。追求欲乐能使心向下,而培育禅那能提升心,心是向上的。要证得禅那,心必须平静、清净、专注。如果人心被欲贪、贪爱所覆盖,他的心就很难平静下来。

  “嗔恚”(vyàpàda)是生气,心如同被烧开的水,怎么能平静呢?如果一个人生气、愤怒、憎恨他人,怎么能平静下来禅修呢?

  “昏沉睡眠”(thãnamiddha)是指心所和心的软弱无力、懈怠。在禅坐的时候东倒西歪,心像泥浆一样不堪任禅修。

  “掉举追悔”(uddhaccakukkucca):掉举是心的散乱不安、不平静;追悔是想着应该做的事没有做,或做了不应做的事,心没办法平静,这样也不能证得禅那。“疑”(vicikicchà):怀疑现在这个时代还能不能证得禅那?我是不是修行的料子?如果你有很多怀疑,又怎么能踏踏实实地修行呢?

  佛陀特别举出这五种烦恼是修定的障碍,如果禅修者心中的这些烦恼很明显,就难以培育定力。如果大家有机会去禅修营参加禅修,好不容易把定力培育起来,可是一回到家中,每天面对着各种欲乐目标,又开始追求感官享受,或忙碌于紧张的工作,这样定力就很容易掉。五盖是禅定的克星,五盖强,定力就弱。

  “无明”是指愚痴,它能障碍善法和修行。通过培育观智能镇伏无明盖。

  这六盖包括八种心所:欲贪盖属于贪心所,嗔恚盖属于嗔心所,昏沉睡眠盖分别属于昏沉和睡眠两种心所,掉举追悔盖分别属于掉举和追悔两种心所,疑盖属于疑心所,无明盖属于痴心所。它们都是不善心所。

  七随眠

  七随眠(sattànusayà)即七种潜伏性烦恼。这些烦恼潜伏在名相续流(心流) 每当具足因缘时就会浮现出来。中,如《无碍解道》注中解释:

  ßAnusayà'ti kenaññhena anusayà? Anusayanaññhena. Koesa anusayanaññho nàmàti? Appahãnaññho. Ete hiappahãnaññhena tassa tassa santàne anusenti nàma. Tasmàanusayà'ti vuccanti.û

  “随眠者,以何义为随眠?以潜伏之义。谁是这些潜伏着的名法?它实是以未断除之义而潜伏在彼彼相续流中的名法,所以称为随眠。”(Ps.A.113)

  烦恼有三种表现方式:

  1、违犯性烦恼(vãtikkamakilesa):已经强烈到表现在身体行为、语言上的烦恼;

  2、困扰性烦恼(pariyuññhànakilesa):出现于意门的烦恼;

  3、潜伏性烦恼(anusayakilesa):还没有表现于身语意三门,只处于潜伏阶段的烦恼。

  虽然一切烦恼都可以称为随眠,但是在这里特指七种最显著的烦恼。七随眠分别是:

  1.欲贪随眠(kàmaràgànusaya);

  2.有贪随眠(bhavaràgànusaya);

  3.嗔恚随眠(pañighànusaya);

  4.慢随眠(mànànusaya);

  5.见随眠(diññhànusaya);

  6.疑随眠(vicikicchànusaya);

  7.无明随眠(avijjànusaya)。

  欲贪随眠是指对欲乐的贪爱及其未断除性的随眠,属于贪心所;有贪随眠是指对生命的贪爱及其未断除性的随眠,也属于贪心所;嗔恚随眠属于嗔心所;慢随眠属于慢心所;见随眠是指错误的见解,属于邪见心所;疑随眠属于疑心所;无明随眠属于痴心所。因此,这七随眠一共有六种心所,欲贪和有贪都是贪心所,其余五种属于各别的心所。

  十结

  有两种十结(dasa saüyojanàni)的分类法:经教法和论教法。经教法的十结分别是:

  1.欲贪结(kàmaràgasaüyojanaü);

  2.色贪结(råparàgasaüyojanaü);

  3.无色贪结(aråparàgasaüyojanaü);

  4.嗔恚结(pañighasaüyojanaü);

  5.慢结(mànasaüyojanaü);

  6.见结(diññhisaüyojanaü);

  7.戒禁取结(sãlabbataparàmàsasaüyojanaü);

  8.疑结(vicikicchasaüyojanaü);

  9.掉举结(uddhaccasaüyojanaü);

  10.无明结(avijjàsaüyojanaü)。

  结(saüyojana)是捆绑、结缚、连结的意思,即以诸蕴连结诸蕴,以果连结业,以苦连结有情,故称为“结”。

  (saüyojanànã'ti khandhehi khandhànaü phalena kammassadukkhena và sattànaü saüyojakattà.) (Vm.829)

  欲贪是指对欲乐及欲界生命的贪著,色贪是对色界生命的贪著,无色贪是对无色界生命的贪著,嗔恚、慢、邪见、戒禁取、疑、掉举和无明已如前所说。

  这十种结可以分为两类:五下分结和五上分结。五下分结(adhobhàgiyasaüyojanàni)是指能够把有情拉到欲界、下界的烦恼,它们是:欲贪结、嗔恚结、邪见结、戒禁取结和疑结。五上分结(uddhaübhàgiyasaüyojanàni)是指导致投生到色界、无色界的结,它们是:色贪结、无色贪结、慢结、掉举结和无明结。

  这十种结分别被诸圣道所断除:初道入流道断除最粗的三结:见结、戒禁取结和疑结。这三结能使众生堕落到恶趣,如果断了这三结,就不会再堕落恶趣了。

  第三道能断两种结:欲贪结和嗔恚结。欲贪结和嗔恚结能使有情投生到欲界,不来圣者已经断除,所以不会再投生到欲界。在经典中提到“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就是指不来圣者。剩下的五结唯有阿拉汉道才能断除。

  在这十结中,无明是生死轮回的元凶,一旦断除无明,就不会再轮回。

  这十结包括七种心所:欲贪、色贪、无色贪三结都属于贪心所,嗔恚结属于嗔心所,慢结属于慢心所,见结和戒禁取结都属于邪见心所,疑结属于疑心所,掉举结属于掉举心所,无明结属于痴心所。

  论教法的十结(dasa saüyojanàni)与经教法相似,只是侧重点稍有不同。它们分别是:

  1.欲贪结(kàmaràgasaüyojanaü);

  2.有贪结(bhavaràgasaüyojanaü);

  3.嗔恚结(pañighasaüyojanaü);

  4.慢结(mànasaüyojanaü);

  5.见结(diññhisaüyojanaü);

  6.戒禁取结(sãlabbataparàmàsasaüyojanaü);

  7.疑结(vicikicchasaüyojanaü);

  8.嫉妒结(issàsaüyojanaü);

  9.悭吝结(macchariyasaüyojanaü);

  10.无明结(avijjàsaüyojanaü)。

  欲贪结和有贪结都属于贪心所,欲贪结是指对五欲的贪著,有贪结是指对生命的贪著。嗔恚结属于嗔心所,慢结属于慢心所,见结和戒禁取结都属于邪见心所,疑结属于疑心所,嫉妒结属于嫉心所,悭吝结属于悭心所,无明结属于痴心所。因此,这十结包含八个不善心所。

  十烦恼

  十种烦恼(dasa kilesà)分别是:

  1.贪(lobha);

  2.嗔(dosa);

  3.痴(moha);

  4.慢(màna);

  5.邪见(diññhi);

  6.疑(vicikicchà);

  7.昏沉(thãna);

  8.掉举(uddhacca);

  9.无惭(ahirika);

  10.无愧(anottappa)。

  烦恼(kilesa)源于动词“污染”(kilissati)。因为它们自己即是污染故,或者能污染相应法故,称为“烦恼”。

  (Kilesà'ti sayaü saükiliññhattà sampayuttadhammàna¤casaükilesikattà.) (Vm.829)

  这十种烦恼分别是十种不善心所:贪、嗔、痴、慢、邪见、疑、昏沉、掉举、无惭、无愧。

  这些烦恼是佛陀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的。我们学习阿毗达摩,学习了十四不善心所,再来分析归纳这些烦恼就很清楚。虽然佛陀从不同的角度讨论烦恼,但都离不开这十四不善心所。换言之,十四不善心所包括一切烦恼,一切不良的、负面的心理因素。对于这些烦恼和十四不善心所的关系。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二十讲、行世间 三、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问答汇编

玛欣德尊者编译的南传佛教经典(整理日期:2013022

白话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自序品第一

白话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般若品第二

 

后五篇文章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二十讲、行世间 一、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九讲 空间世间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八讲 有情世间

白话文: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决疑品第三章 (优婆塞卢荣章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七讲 安止速行心路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