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 |
 
清净法师东林寺讲座 民间弘法是目前佛教界的当务之急,“文革法难”之后,佛法在大陆几乎消失殆尽,民众仅仅是从电影、小说中了解一些佛教的内容,都是似是而非。在这个大前提下,对于在民间弘扬佛法,感觉要遵循道次第。道次第,即由浅而深的修道次第,亦即循序而进。如果没有道次第的概念,不仅是弘法障碍很大,个人的修学也会有困难。 对于净土宗,道次第就是净业三福:人天福、声闻缘觉福和大乘福。我们向民众介绍佛法,就需要按照这个次第、按照它的因缘来予以引导和提升。如果各人的修学也是按照这个道次第,功底就比较扎实,无论是道心还是修行就能够稳步前进,循序渐进。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 第一,人天福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弘扬佛法,修净土的人一般会急于向民众介绍极乐世界的殊胜,介绍阿弥陀佛的慈悲,介绍往生净土的因缘。但是,民众往往对于往生这个含义并没有我们理解的那么高深、那么微妙,他很容易把“往生”与“死亡”划上等号,所以就会产生障碍。我们在实践中感觉到和初次接触佛教的人探讨佛法,从亲情这块入手比较适合。净业三福中,第一是人天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也是我们称三乘共法或五乘共法,是学佛和修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它符合伦理、法律、道德体系,是人人可以接纳的概念。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探讨出离的概念,因为他本身现在还在事业心中、名利心中,他会产生障碍,会排斥甚至反感、抵触。从孝道入手,容易得到大家的共鸣。每个人对于父母对自己的恩德、自己对孩子的付出都有切身体会,从孝道谈起,大家对于佛教就有好感。 讲孝道,就要讲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如果只是简单的概念陈述,大家还是找不到感觉,要发掘他内心深处能触动他灵魂的内容,例如说要想到父母很小对我们的疼爱,我们小时候他是怎么疼爱我们,乃至十月怀胎的时候作为一个妈妈怎么对待腹中的宝宝的感觉,要具体地介绍,孩子上学的时候父母为了给孩子早起做早饭,晚上陪着他写作业,明天送他上学,考学之前父母为孩子选志愿的纠结,都要给他介绍出来;然后要讲到几个细节很容易触动他。所以每当讲课的时候把这个探讨出来,做父母的就会很感动,做孩子的也会百感交集。 上来就说往生净土这回事大家就吓跑了,不对机。虽然说往生净土是最殊胜的,但是不能直接抛给他,前期要先建立一种基础,孝养父母是每个人必能触动他们身心的。 因此我们在弘法中感觉,如果你抛出去的理论不适合他的时候,不但不会对他有所递进,反倒会成为对他修行的障碍。所以做一个基层弘法的人,道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孝养父母可以获得福报,奉事师长可以成就事业,慈心不杀可以获得健康长寿,修十善业可以获得美好的名誉,而这是世人所需求的;你说成佛,了生死,出轮回,和他们不相应。 第二,声闻缘觉福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我们初级学佛,一定要从人天乘入手,人天乘就是帮他成就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到了二乘的时候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时候就要劝他受皈依,去受戒、持戒,这个是以出离心来建立。 在民众中要完全理解他们对世俗的事业心、名利的追逐的这种正常需求,要正视,上来不能反驳,上来就批判这个就把人吓跑了。经过第一阶段的基础,他们认可了我们,我们再跟他探讨,即使你名利双全,面对死亡也不会有任何价值,名利财富只是电光泡影等等概念,这块破掉之后再进入二乘。 进入二乘就一定要规劝他入佛门,皈依三宝。一个人从皈依这天开始,可能他自己觉察不出来,但过个三年两年,就能觉察出来,就在皈依那天开始,他就完全地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用太长,一年的时间,他就已经脱胎换骨,他的思维模式,他的行为模式都在变化。所以要引导大众皈依。 民众出现的一种误解:说不能皈依,皈依了很麻烦。我要说不皈依呢,我是个不懂佛法的人,犯点错误没有关系;但是皈依了就受限制了,太麻烦了。所以很多人因此就不敢皈依。我们在民众中一定要扫清这种概念。其实象如托儿所,皈依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要打破大家对皈依的恐惧。 同时还要消除民众对戒律的恐惧,在民众中,认为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不知者不怪,所以我不能学戒律,我不能皈依三宝,我不知者不怪呀,我知道了那就怪我了。所以以此来作为自己不受戒、不受皈依的理由。当然,我们大众可能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但是要去破除他。 第三,菩萨福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人天乘是以事业心,这种事业心也就是名利心作为动力。到了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菩萨乘,这个自利利他的行持,他是以菩提心做为目的的。三乘法是不可逾越的,都必须要逐次来完善,然后才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我们在事业上,在生活中很失败,入佛门修道,乃至在弘法做事的过程中,他也会产生对事业对名利的需求,甚至打着出世的旗号来完成圆满他尚未完成的世间的这块事业心。这时,我执、我慢心都会产生。所以无论是弘法,还是自我的修行,这三者都按着道次第的原则进行。 如果是致力于了生死,对轮回的厌恶而了生死,这就是小乘,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自利利他的这种心就是菩提心,就是大乘。所以这个基础不可以忽视,要去完善。 皈依三宝之后就要从因果、法理这块去引导学习,对前边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要做提升和超越,进入到修行层面。 对待不同层次的受众,要以不同的心态去对待。对于第一种,一定要把他当作小孩子来对待,你想到这是群孩子,他们准备来学佛,你带着一种包容、大度的心态理解他们、对待他们。他们的一些怪怪的问题呀,乃至一些小小的对抗啊,你都会觉得虽然他很调皮,但却很可爱,这时候你就不会随着他生烦恼。 面对第二个层次的信众,他皈依佛门,修行了一段时间,对佛法有了一定觉受,这时候就要有所提升,这时候就要把他当学生对待。到了这个次第的时候就不能再顺着、哄着了,要把他当学生,严加管教。因为这个时候你骂他,他也不会逃跑了,你打他,他也不退道心了。你太客气了,他就不长进。如果他到了大乘阶段,发起菩提心,愿意为大众做事,就要把他当作同参道友来对待,用这种心态就不会生烦恼。 弘法中有个大忌,就是我们不要去表现自己,你一定要和他相应。什么叫相应,就是你要知道他现在对佛法的理解,对世间法的理解到哪个高度了,你比他永远只能高半拍,即使你文韬武略,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你也只能高他半拍去讲。讲高了,不相应,只能高他半拍。你要和他一个高度,那就成了拉家常,就没意义了,所以你只能高他半拍,不能去卖弄自己。这堂课下来,让他们对三宝有信心,对佛法产生好感,这就是成功。而不是说,你表现你懂多少,自己会多少,不要去表现这个,一定要按照道次第来实施。 第一次上课,他们对佛法几乎是没有了解的,要从人天乘去讲;即使他们有一部分人对人天乘是了解的,也要从人天乘去讲,但是要快速地进入二乘,不能不讲人天乘,要照顾到一部分刚入佛门的人。对那一部分刚入佛门的人来说,你上来就讲出离心,讲对轮回的厌恶,讲无常观、白骨观、苦观等等,会吓着一些人,所以前边要先做一个小的铺垫,但要少讲一部分,快速进入二乘,在二乘的基础上看大家的火候,大家对往生、对了生死有了坚定的信心的时候再进入大乘。在一堂课中,这三乘的法要同时都带一下,即使是到初机信众那里讲,后边也要迅速一笔带过,要谈到一点,让他知道后边是有进步的空间的。 |
前五篇文章 |
后五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