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六卷-圆瑛大师(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辰二 法以人胜 分二 巳初 略赞自利 二 广显利他 今初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此科以耳根圆通之法,因为观音之人殊胜故,其法必堪珍重也。此二句,略赞自利功德。离苦者: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苦,即解六结而越三空也。得解脱者:得离系自在,二种解脱之乐,即破五阴,而获二用也。此乃言自备利他体用故,判属自利也;良有二义:一、诚实义,如云:离苦得解脱,诚哉观世音之人耳。二、赞善义,如云:离苦得解脱,善哉观世音之法耳。

  巳二 广显利他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此科广显利他功德。第一句,明竖穷三际;于恒沙劫,显化导时长也。第二句,明横遍十方;入微尘国,显现身处广也。第三句,显三十二应,有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之语。第四句,显十四无畏,有施无畏力,福备众生之语。又以此三四两句,总显四不思议科:第一不思议科后,有救护众生,得大自在;第二不思议科后,有能以无畏,施诸众生也。且连上两句,贯成四句。总显此等妙用,皆极尽沙劫之常,皆穷尽尘刹之遍;总显常遍二义,诚为巧妙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温陵曰:以说法不滞为妙音,寻声救苦为观音,音性无著为梵音,应不失时为海潮音。今三十二应中说法,四不思议中说咒,由菩萨妙观察智,观定应说何法而得度,即为说法,或说咒,此皆妙音之力也。十四无畏中之救八难,四不思议中之施无畏,由菩萨以观智,观世间称念菩萨名号音声,皆得解脱,此皆观世音之力也。十四无畏之除三毒,四不思议之破悭贪,由菩萨音性清净无著,此皆梵音之力也。三十二应中之赴遍求,十四无畏中之赴二求,四不思议中之赴广求,由菩萨及时说法,应不失时,此皆海潮音之力也。然《法华》,有胜彼世间音,此中独缺,以致持名一科,无所收属。以菩萨一名,与彼六十二恒河沙,法王子名号,正等无异;以彼一名,正属胜彼世间音,如是则五音具足矣!救世二句,义摄后不思议。以世人悭贪积聚,患得患失,皆不安宁;而第三不思议中,破贪感求,正救此病,令悉安宁。以修行欲求出世,错用因心,不得究竟;而第四不思议中,有求大涅槃,得大涅槃,证出世无上觉道,而得不生不灭,无去无来,常住快乐也。

  辰三 示法真实 分三 巳初 圆真实 二 通真实 三 常真实 今初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此显示耳根,具足三种真实,诚正定之真修也。决定速证圆通,不劳资藉。我者文殊自称,现今启白如来,所以拣去诸圣,独选耳根者,如观音所说:我从耳门,圆照三昧,所以速证圆通也。非指下偈为观音所说,偈中仍是文殊取前六根数量,并击钟验常等科中,佛说语意,而加发挥,见耳根之本妙也。 譬如人静居者:假设闻鼓一事,以例闻一切声皆然,故云:譬如静居;寂静居处,拣非闹时也,以闹时闻性,虽则常圆,殊不自觉。《正脉》云:十方俱击鼓者:一时同击也。十处一时闻者:闻无先后也。此见耳根闻性,人人本来自圆,喻如最大圆珠悬于空中,周辉普照;诸声如影,乱映齐现,丝毫不昧。此则圆真实者:本来圆满周遍十方,真而无妄,实而不虚之妙义也。

  巳二 通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此以耳根超胜五根。二、三句语倒,且口字是舌字,以舌在口中,故以代之。目能观障内之色,非能观见遮障之外所有诸物;其犹隔窗外,不见外物,隔皮肤不见脏腑。是近而薄者,尚障隔不通,况远厚乎?身以合方知者:即身根,亦必以尘合身,方有知触之用。口、鼻二根,之与味、香,二尘亦复然,稍离尺寸,便不觉知。心是意根,又杂意识,想念纷乱,无有头绪,如是则想念尚不能脱,况能通乎?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此言耳根在动用中,现具灵通之相,隔垣墙而听音响,尚无隔碍。不知者,谓声能透入;其知者,以闻性湛然,周遍圆满。无线电话,可以验知,并非声来耳边,亦非耳往声处,如隔数千里之遥,问答如在目前,因闻性周遍故。遐迩俱可闻者:遐远也,迩近也;所有一切声音皆可得闻。五根所不齐者:则隔垣能听,非若眼根之不观障外也。遐迩俱闻,非若三根之离尘不知也。于静中闻鼓时,则俱击齐闻,非若意根之杂乱无绪也。以是而观,则五根功能,所不能与耳根齐等,况尘识与诸大,非根之类者,岂能齐哉?此见耳根闻性,人人本来自通,喻如洪水普为淹没,草舍竹篱,悉皆通透一无隔碍。是则通真实者:本来通达,周遍无碍,真而无妄,实而不虚之妙义也。

  巳三 常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此对声尘以显闻性常住。初四句,动静无关,音声是总相,动静是别相,此取击钟验常科中义。前罗侯正击之时,则音声之性属动;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对动说静。闻中为有无者:言动静二相,常于闻性湛然体中,循环代谢。时罗侯更击,动则音声历然现有;击久声销,静则音声寂然现无。世人颠倒,尚且惑声为闻,因于无声之际,号为无闻,殊不知无声之时,闻性愈觉无有边际,故曰非实闻无性也。

  声无即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此四句,生灭双离。如上所说,无声之时,闻性既无有灭,以此例知有声之时,闻性亦非有生。是知闻性,湛然常住,一任其中,声有则闻动,声无则闻静。而自体了无生灭之相,故曰生灭二圆离。以见闻性,人人本来自常,喻如太虚空,恒无起灭。是则常真实者:岂非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真而无妄,实而不虚之妙义也!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此离思惟,以显闻性常住。思惟,乃是第六散位意识所为,而梦想亦第六独头意识所现。今云纵令在梦想之中,完全忘却梦外动静之境,而了无所思;而此闻性,亦不为彼无思而即便灭无。如前熟睡之人,闻舂捣声,惑为钟鼓响,可见闻性,不为彼不思而便成无耶。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者:上觉字,即闻性本体:下观字,指闻性照用;而此照用,乃是寂而常照,不假思惟,超出思惟之外。身根、兼眼、鼻、舌三根,心是意根,如是五根对此,皆不能接梦外五尘之境,而有觉耶?惟独耳根,能通梦外之声,一呼便觉,超彼心身,所不能及也。然此圆通常三种真实,皆吾人寻常日用所现具者,不待修习而后有也。若能依之反闻自性,修证圆通,犹风帆行于顺水,必至易而至速也。

  辰四 显行当根 分二 巳初 举此方教体 二 明病在循声 今初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此明耳根行门,正对此方之机。今此娑婆国:译为堪忍,以此方具足苦境,堪能成就行人忍力故。此虽约处,实则因对此方众生,耳根偏利故,佛以音声,而作佛事,立诸声、名、句、文,一切经论,义理得以宣畅,心性得以了明。《正脉》谓:含蓄所宣明者,无非皆为诠显圆湛妙明之性。而此妙性,又祗在于能闻本根之中。众生当可由所闻声论,而反闻能闻之本根,方为得旨矣!若是则下科之意,自有来历矣。

 
 
 
前五篇文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一卷-圆瑛大师(十七)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一卷-圆瑛大师(十六)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一卷-圆瑛大师(十五)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一卷-圆瑛大师(十四)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一卷-圆瑛大师(十三)

 

后五篇文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六卷-圆瑛大师(七)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六卷-圆瑛大师(八)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七卷-圆瑛大师(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七卷-圆瑛大师(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七卷-圆瑛大师(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