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苑诗萃__慧远法师诗文集(第一卷)__五言奉和刘隐士遗民 |
 
净苑诗萃__慧远法师诗文集(第一卷)__五言奉和刘隐士遗民 崔玉波(选注) 五言奉和刘隐士遗民① 理神固超绝②,涉粗罕不群③。 孰至消烟外④,晓然与物分⑤。 冥冥玄谷里⑥,响集自可闻⑦。 文峰无旷秀⑧,交岭有通云⑨。 悟深婉冲思⑩,在要开冥欣。 中岩拥微兴,临岫想幽闻。 弱明反归鉴,暴怀傅灵薰。 永陶津玄匠,落照俟虚昕。 【注释】 ①以下三首诗均录自沙健庵及其弟子项智源编著的《庐山慧远法师文钞》。题下有注云:“据《重修庐山志》,从‘守山阁本’刊正,订为远公作。”《全晋文》也收为远公所作。但《庐山记》、《先秦魏晋南北朝诗》等选本均订为非慧远作品。是否为远公作品,尚无定论,本书姑妄收之,聊做一家之言,以使远公诗文爱好者都可从中读出远公释、儒兼达的风范。 五言指五言古诗,特点为每句五个字,押一定的韵。奉和,谓因别人有作品在先,读之而有所感,故做诗词与其相唱和。此诗主要是诗人赞誉刘程之的高雅风范,描绘庐山绝美之景,并对参悟法理进行了思考。刘遗民,原名程之,字仲恩,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祖仕至卿相。自幼读百家经籍,尤好佛理。晋太元中任宜昌、柴桑二县令,与庐山慧远往来,后隐庐山。著有《释心无义》等,为庐山东林寺十八贤之一。 ②理神:理为外在形态,神为内在的精神。超绝:超越凡俗。 ③涉粗:粗为粗俗,涉粗即涉身于尘世。不群:不与常人为伍。 ④消烟外:即人烟稀少之处。 ⑤晓然:清晰地。与物分:与尘世之万物相分。 ⑥冥冥:幽深昏暗。玄谷:深谷。 ⑦响集:大自然的声音聚集相和。闻:听。 ⑧文峰:庐山山峰之名。旷秀:世间少有的珍稀花草。《尔雅》:“荣而实者谓之秀。” ⑨交岭:也为庐山山峰名称。通云:连绵交接的云彩。 ⑩婉:顺也。冲思:指某事物冲动情思。 要:要点,纲要。冥欣:深远的愉悦。 中岩:群岩之中。微兴:淡淡的情趣。 幽闻:神秘的传说。 弱明:光线渐渐暗下去。鉴:中国古代用青铜制成的镜子,这里代指水面。 暴怀:打开胸怀。傅:靠近,迫近。《尔雅》:“傅,近也。”熏:同“薰”,香草名,即蕙草。《说文》:“薰,香草也。”与香草接近,即融于大自然之意。 永陶:永远的快乐。《诗经·永陶》:“君亦诈止,许我永陶。”津:滋润,化育。玄匠:大家,巨匠。 落照:夕阳余照。俟:等待。虚昕:《庐山记》作“虚斤”。《说文》:“昕,旦明日将出也。” 【译文】 气宇非凡精神清爽已超越了凡人, 尘世中少有人能够这样卓然不群。 到底是谁遁迹在人烟稀少的地方, 已经和尘世万物清清楚楚地离分。 每天站在这深邃而幽暗的山谷里, 自然可以听到万物之声交相聚和。 文峰之上虽没有珍稀奇美的花朵, 交岭里却浮动着连绵不断的白云。 深刻地感悟自然才能够理顺思想, 抓住事物的要点自然会拥有欢欣。 站在岩石上胸中有着淡淡的惬意, 遥望山谷心里想象着神秘的传说。 夕阳渐渐暗去把光线投在水面上, 袒露自己的心胸同自然和谐相融。 人能受到大师的化育是多么快乐, 在残照中也会等来新一天的黎明。 五言奉和王临驾乔之① 超游罕神遇②,妙善自玄同③。 彻彼虚明域④,暧然尘有封⑤。 众阜平寥廓⑥,一岫独陵空⑦。 霄景凭岩落⑧,清气与时雍⑨。 有标造神极⑩,有客越其峰。 长河濯茂楚,险雨列秋松。 危步临绝冥,灵壑映万重。 风泉调远气,遥响多喈嗈。 遐丽既悠然,馀盼觌九江。 事属天人界,常闻清吹空。 【注释】 ①此诗写所游之景,都是可以彻悟佛法的世界,只要静心修行,就会悟到妙谛。 清代彭际清《居士传》记载:“王乔之,琅琊人,官临贺太守。已而入白莲社事远公,与刘遗民诸贤作《念佛三昧诗》,而乔之诗独传于世。” ②超游:超脱地远游。神遇:谓从精神上去感知事物或事理。语出《庄子·养生主》:“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陆德明释文引向秀曰:“暗与理会谓之神遇。” ③妙善:精妙美善。汉桓谭《新论》:“圣贤之材不世,而妙善之技不传。”玄同:谓冥默中与道混同为一。《老子》:“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苏辙解:“默然不言,而与道同矣。” ④彻:洞彻。虚明:清澈明亮,指内心清虚纯洁。域:疆界。《说文》:“域者,邦也。” ⑤暧然:昏暗不明的样子。 ⑥众阜:众多的土山。《广雅》:“无石曰阜。”寥廓:高远空旷。 ⑦岫:峰峦。陵:超越。《史记·秦始皇本纪》:“陵水经地。” ⑧霄景:高空的光景。 ⑨清气:清明之气,引申为光明正大之气。雍:和谐,和睦。 ⑩标:树梢,代指高树。神极:极高的天空。 有客:即慧远与诸弟子。 濯:洗。茂楚:生长茂盛的草木。 险雨:难以预测的YIN雨。列:“裂”的古字。《说文》:“列,分解也。” 危步:艰难的步履。绝冥:深渊。 灵壑:神明之山壑。 风泉:微风与清泉。远气:远方的云气。 遥响:四方响起的天籁之声。喈嗈:声音和谐。 遐丽:远处的美景。 觌:相见。 天人界:即主道轮回中的天道和人道。凡俗众生因善恶业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又称六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或三涂,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战国《荀子·天论》:“明于天人之分,可谓至人矣。”天人,也指顺应自然之道的人。《庄子·天下》:“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清吹:清越的管乐,如笙笛箫之类。空:尽,虚无。佛教谓万物因缘而生,没有固定的实质,虚幻不实。此句意为此清吹之音能激发人们对于空寂、虚幻等佛教理念的感悟。 【译文】 远游时很难达到这样物我相融之境, 让精妙美善的心思与大道默然相融。 今天终于洞察到这清澈明亮的世界, 但看起来昏暗不明像是覆盖着灰尘。 众多的山丘平列在空旷的田野上面, 只有一座山峰独自耸入高高的云空。 九天的光景凭依着岩石在上方闪耀, 空气清明和时令相符显得和谐宁静。 一株株高大的树木生长在苍穹之中, 有云游的人逍遥地越过一座座险峰。 远处长河的波浪冲刷着一丛丛荆棘, 一阵阵YIN雨浇击的松树立在秋风中。 迈着艰难的步伐登上幽暗迷茫之处, 看到四周仙人居住的山壑绵亘重重。 轻风流泉不断地调节着这里的云气, 大自然积聚的天籁听起来多么动听。 远处的美景已经让人看得回味无穷, 但又何妨把目光再次投向九江风景。 这些景色属于轮回不息的天人世界, 清越的音乐让人领悟到世界的虚空。 五言和张常侍野① 觌岭混太象②,望崖莫由检③。 器远蕴其天④,超步不阶渐⑤。 朅来越重垠⑥,一举拔尘染⑦。 辽朗中天盼⑧,回豁遐瞻慊⑨。 乘此摅莹心⑩,可以忘遗玷。 旷风被幽宅,妖途故死减。 【注释】 ①本诗意境超拔阔大,写人投身大自然之中,可以净化心灵,暗示佛法对人的巨大影响。 张野,字莱民,曾任散骑常侍,后辞官居寻阳郡柴桑县。刘裕任太尉时,曾召征其为安帝常侍,但没有复出。义熙十二年卒。 ②太象:即大象。旧指日升月落、万物生灭等现象。《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 ③检:约束;限制。司徒空《退栖》:“自些置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④器远:指人的胸襟和度量阔大。《周书·宝典》:“物周为器。”蕴:包含。 ⑤阶渐:循序渐进的途径。 ⑥朅:句首助词,无意义。重垠:边际。 ⑦尘染:尘世之侵染。 ⑧辽朗:辽阔明朗。 ⑨回豁:回,转也。豁通“谷”。遐瞻:远望。慊:通“惬”。《孟子·公孙丑上》:“行有不慊于心。” ⑩摅:舒展。汉班固《答宾戏》:“卒不能摅其首尾,奋翼鳞。”莹心:光洁的心。 遗玷:残存的玷污。 旷风:遥远的风。幽宅:坟墓。《仪礼·土丧礼第十二》:“哀子某,为其父某甫筮宅。度兹幽宅,兆基无有后艰?” 妖途:鬼路之意。死减:即减死,古代的一种刑法,减免死刑。汉·荀悦《汉纪·高祖纪四》:“无藩国之义,减死可也,侯之过欤!” 【译文】 远看山岭和大自然已经融合在一起, 近观悬崖时自由的心不再受到局限。 开阔的胸怀可以包容头上悠悠苍天, 快步疾行不必再拘囿于已有的路线。 越过一望无际的田野向大山中走来, 一鼓作气融入自然不再有风尘侵染。 抬头仰望晴朗的天空辽阔而又明亮, 放眼远眺环绕的山谷心情多么舒坦。 借此时机尽情地舒展我莹洁的心怀, 忘掉尘世间遗留在身上的所有污染。 我好象看到旷野的和风吹拂着坟墓, 死路上的罪人在这里也会得到赦免。 报罗什法师偈① 本端竟何从②,起灭有无际③。 一微涉动境④,成此颓山势⑤。 惑相更相乘⑥,触理自生滞⑦。 因缘虽无主⑧,开途非一世⑨。 时无悟宗匠⑩,谁将握玄契。 末问尚悠悠,相与期暮岁。 【注释】 ①录自《高僧传》卷六。此作虽然标明为“偈”,其实却是一首寓意深广的佛理之诗。据《高僧传》卷六记载,公元404年前后,慧远听说鸠摩罗什到达长安,就写了一封信,以示通好,还随信向他赠送了法衣法器,表达了对他的敬重之情。不久,鸠摩罗什就写了回信表示感谢,还附有一偈:“既已舍染乐,心得善摄否。若得不驰散,深入实相否。毕竟空相中,其心无所乐。若悦禅智惠,是法性无照。虚诳等无实,亦非停心处。仁者所得法,幸愿示其要。”于是,慧远法师写了这首偈回赠鸠摩罗什。偈文的主要内容是说,无始以来,生灭之际,人就一直受到色心二法的迷惑,开悟之日难以待之。过去无开悟宗匠可以询问,但现在罗什已到长安,心中有很多迷惑,待来日与罗什相见并一一请教。罗什在偈中把“深入实相”做为根本之要义,实际上已经扬弃了“禅智”的摄心的功夫。这就意味着将大小乘对立起来。而慧远佛学理论却是试图将大小乘兼而容之,以求水乳交融,对罗什认为小乘佛教是“虚诳”的观点,提出了婉转的质疑。 罗什法师(384~418),即鸠摩罗什,中国佛教译经家,首部汉译《金刚经》的翻译者。出身于古代印度望族,七岁随母亲出家,后被请到中国长安主持译经。在中国十余年间,译出经论三十五部二九四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毗婆沙论》、《中实论》及《十诵律》等。 偈和颂、歌、赞从西域传入之初,都是配合梵呗歌唱的,属于佛教呗赞音乐系统。后来才逐渐脱离音乐,变成诗文的余响。偈、颂、歌赞随佛经一同传入中土后,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戏曲的体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本端:即生命的根本。 ③起灭:事物之生与灭。因缘和合则生起,因缘离散则灭谢。《维摩经·问疾品》曰:“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但法起,灭但法灭。”《圆觉经》曰:“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华翳。”有无:即有无二见。有是指常见,即固执身心为实有的邪见;无是指断见,即坚持人死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偏见,为五恶见之一。后秦僧肇《肇论》曰:“有无之境,边见所存,岂是处中莫二之道乎?”慧远在《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第十五科中曾向罗什问道:“有无之际,其安在乎?” ④微:谓七极微为微量。《瑜伽》五十四卷云:“谓分析诸色、致最细位,名曰极微。”动境:与静境相对。静境与禅意可以理解为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那么动境当是身心迷惑远离禅意。明一如等撰《三藏法数》:“动者,摇扬不安之谓。动有三相:一方独动名动,四方俱动名遍动,八方齐动名普遍动。” ⑤颓山:坍塌、崩坏之山。 ⑥惑相:是用声色迷惑对手的四觉六识。《注维摩诘经》:“心者何也?惑相所生。”这里指心被假相迷惑。 ⑦触理:触为受缘。理为理体、理性,亦即万有永恒不变的真心实体。隋智顗著《四教仪》曰:“良以如来依理而立言,遂令群生修行而证理,故佛圣教出世法。” ⑧因缘:事物出现生长的强因与弱因。于凌波居士著《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为因与缘的并称,唯识宗所立四缘之一。因,为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依此,因缘又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之称。广义而言,因即意谓因与缘,包含内因与外缘。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起。因此,由因缘生灭的一切法,称为因缘生灭法;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因缘和合。一切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假生,无有自性,此即缘起性空之理。若以烦恼为因,以业为缘,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为因,以定为缘,则能招感悟界之果。”无主:没有决定性的因素。 ⑨开途:开辟路途。非一世:并非一时一世之功。言轮回数世,皆不可放弃修法。 ⑩悟宗匠:即悟宗之匠。慧远《形尽神不灭论》:“向使时无悟宗之匠,则不知有先觉之明,冥传之功,没世靡闻。”悟宗:启发并归向。匠:大师。 玄契:默契。 来问:将来要问。远公与罗什以问答的形式,曾著成了极具佛学价值与文化价值的重要理论《大乘大义章》。 期:见面。暮岁:一年之终。 【译文】 人的生命之本究竟要依靠什么而存在? 生生灭灭于身心实有和寂灭不生之际, 一点微小的变化也能生发出动乱之境, 大山般稳固的人突然之间成倒下之势。 再加上人的觉识又常常被惑相所迷惑, 探讨玄理时茫然的心会觉得更加阻滞。 想与佛法结缘虽然没有决定性的因素, 开辟通向它道路却一定需要努力数世。 但那时无法遇到你这样可求教的大师, 有谁能和我双手紧握在心中达成默契? 我还有很多话没有问心中真情已悠悠, 那就让我们一同等待着岁暮之时相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