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桂堂传说 |
 
双桂堂又名“福国寺”、“金带寺”、“双桂禅院”。其地竹林茂盛,别号“万竹山”。双桂堂由破山禅师创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位于重庆市梁平县城西南方10公里处,远远望去,巍巍山峦护卫,幽幽翠竹环绕,门前小河潺潺流水,连年不断。 破山法派传人西来和尚撰《万竹山双桂堂赋》云:“山以竹号,不入五岳四大之中;堂以桂名,独起三槐二株之际。”显示了双桂堂自成一格的特点。又描绘寺周:“东有滑石,千寻之圣水滴滴;北有屏山,四序之宝泉潺潺;西有镂明神工,拥红日而照佛座;南有观音老母,遍尘刹以利人寰。前观迎风潇潇之竹枝,金刀难破;后睹弄月欣欣之桂树,玉斧莫删。” 这里,“春去秋来,常为人间安禅之地;冬参夏学,永作天下集众之堂”。是一个人杰地灵、高僧辈出的地方,因此,它“承接曹溪源流,破山不破;焰续临济法旨,双桂无双”。 整座寺庙坐东朝西,占地120亩。寺内殿堂林立,规模宏大,蔚为壮观。关圣殿、弥勒殿、大雄殿、文殊殿、破山塔、大悲殿、藏经楼,位置从前到后,地势由低到高,一一平行排列在中轴线上,均衡而对称;客堂僧寮分布两旁,天井海坝点缀其间,主次分明,虚实相生,自成体系;回廊曲巷,长亭短榭,巧妙地连接成一个结构恢宏的宫殿式建筑群,婉转幽深,引人入胜。 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主体建筑,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它由破山禅师1653年创建,1758年透月和尚改建,1822年果沛和尚再次改建,1889年法轮和尚重修,具今日规模。大殿宽约25米,深约19米,高约10米。共由52根完整的石柱支撑,每根石柱长约9米,直径0.7米,八角形体,重20000公斤以上,从开采、搬运到竖立均是人工操作,其工程之浩大,可见一斑。大殿正中塑释迦牟尼坐像,弟子阿难、迦叶侍立于左右,后衬彩色背光连龛,上悬“佛国西天”和“三界大师”匾额,给人以金碧辉煌却又庄严肃穆的感觉。大殿左右的壁龛内塑有十八罗汉和文殊、普贤菩萨像。壁面原有竹禅所绘五百罗汉图,可惜年深日久,均已斑驳脱落殆尽。大雄宝殿为三层青瓦结构,殿内外,匾额对联繁多,台阶石柱底部都有雄狮、大象、麒麟等石雕,阶梯上也有狮舞彩带浮雕,与大殿上端的宝顶翘角,中间的飞檐画栋相呼应。整个大殿气宇轩昂,结构雄伟,风格朴实浑厚,恢宏磅礴。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前往寺院的游客、信众络绎不绝。为满足广大信众的需要,经数年的建造雕塑,大殿旁边新修的罗汉堂于1998年初正式对外开放,500尊形像不同、姿态各异的罗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游客眼前,也为双桂堂增添了一道景观。 “正路而趋贤趋圣,真门以利己利人”。这幅镌刻在大山门前的楹联,既道出了佛教希望世人都能步入追求智慧、快乐、自在的道路。又提出了大乘佛法是利益自己并利益他人、利益众生的主张。这也正是破山祖师创立双桂堂,并依此弘扬佛法的目的。 据史料记载,破山禅师在结束了明末清初战乱时期的流亡生涯后,应反清将领姚玉麟之邀,回到阔别已久的川东梁山(今重庆梁平县),在姚玉麟屯兵之地金城山传法。姚玉麟是历史上著名的反清复明势力“夔东十三家”之一,被南明皇帝封为“佐明将军”。当东南地区抗清武装覆灭,郑成功流亡台湾,聚集在川东、鄂西、陕南的“夔东十三家”的其他队伍也被清后消灭后,姚玉麟犹独树一帜,孤军奋战,至1682年还在梁山进行着反清复明活动。姚玉麟的反清态度深受破山的赞赏,同时,对破山的大德懿行,姚玉麟也非常崇敬。 破山在金城山传法后,从各地前来参拜的禅人和信众源源不断,使得山寨之中已无法容纳。姚玉麟已感到这种将成大气候的先兆,便亲自下山考察地形,准备为破山营建一座能够海纳山容的宏大道场。他对破山说:“和尚门墙高大,龙象甚多,非大道场不能海纳山容。弟子卜得一山,俗传古之黉宫,尚有老桂二株,局面恢宏,可建一大梵刹。”并引导破山前去定夺。破山看后,非常满意,认为这正是他复兴佛法所需要的基地。于是动员各方力量,伐木采石,建堂立殿,当年年底即初具规模,并开始了讲经传教等弘法事业。 破山禅师着力倡导农、禅并重的思想,领众普请,共同参加垦田开荒,在明末持续战乱后的这种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上,开发土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慕名前来双桂堂的,除文人学士、前朝故吏、官宦缙绅外,还有众多家破人亡无处可归的穷苦大众。破山以宽容的态度,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带领信众一边耕作,一边修禅。在这里,大家一起进行劳动,生活趋于安定,彼此平等、独立、自由,不受官府的约束,不受政治的干预,不受战争的侵扰,种田吃饭与参禅念佛相融合,自然而又恬淡,随意而又安全。双桂堂作为战乱后的一方净土,洋溢着宁静而协调的诗情画意,正如破山诗中所记: 做就庄稼活,田园五谷丰。 诸方禅纳子,共享太平风。 农禅并重的原则,既解决了僧侣的生活问题,使游走趋于稳定,又扩大了修行的范围,使禅的精神渗透到生活劳动与日常行事之中。据《双桂堂四界碑》所圈定的范围,当时寺庙拥有的田产共计两千亩左右,佛门弟子近万人,号称“万指围绕”。 在垦荒农作的同时,破山亦建立并完善了双桂禅派的佛学体系。因人施教、随机开示、机锋棒喝的传法禅法和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成为这一门派的基本特色。内外贯通,古今融合,禅、教、净、戒统一,合宗共修是门派中人共同遵循的原则。另外,破山委派专人祭扫恩师密云圆悟,出访江南。通过访问江南名刹耆老和馈赠《破山语录》,表明双桂禅学的渊源关系,展示破山门派的佛学思想和宗门实力,增进与江南寺院的联系,使东西部禅学得以沟通交融。 经过破山禅师及其徒众的齐心协力,双桂禅派迅速发展壮大,“双桂道风大振遐迩”,除川、黔、滇外,陕、鄂、湘、及江浙诸省均有其传法弟子和接法寺庙,双桂堂被赋予“西南丛林之首”、“西南祖庭”、“第一禅林”、“宗门巨擘”等殊荣,饮誉佛门内外。清代梁山邑令符永培所作《双桂堂》诗一首,最能体现世人对它的仰慕之情: 高僧推世杰,名刹验山灵。 寺起双株桂,楼藏万卷经。 瞻碑钦笔法,认屦仰仪型。 何处神龛葬,攸然万竹青。 《中华佛教两千年》说:“双桂堂创建以后,得到清朝历代皇帝的支持,连续不断地修建了二百多年。”“民国时期,双桂堂以它宏伟的规模,庄严的殿堂,丰富的藏经,独特的雕塑被列为了蜀中丛林之首”。 1983年,国务院将双桂堂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寺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