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藏岩楹联柱联译白\邱素云 壹 前言 民国八十六年七月初,暑假刚放,偶然看到报纸上报导台北市政府欲将住家附近的宝藏岩列为第一批市定古迹之一,又知道本寺是先民开垦台北盆地第一个兴建的观音庙,除了多次至寺庙,观察研究寺庙建筑、匾联碑文外,也翻阅旧卷档案、晚近历史学者的田野调查、释家沙门的著作,有感于现有撰述疏漏错误颇多,而教师对社区文化提升应有所参与,庶民信仰应有所关怀,遂随著历史的长河沿波讨源,让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先民在信仰的力量中也充分展现意诚心正身修的纯厚人格,有所薰沐与承继,遂完成〈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宝藏岩匾联碑文义释〉一文,对篆隶行楷联文的辨正,多请益沈寿美老师,并承周良亭老师出资打字鼎助,因本《会讯》篇幅有限,仅就寺中十四副对联│七副楹联、六副柱联,及一副佛龛联予以白话翻译,谨就教于关心地方文化的老师们。 贰 楹联 参 柱联 肆 佛龛联 伍 结语 “宝藏岩为康熙时人郭治亨舍其山园,与康公合建,事在乾隆间,年月失考。”(《淡水厅志》〈卷十三?考三?古迹考?寺观〉)崇祀观音佛祖,后历经多次整修,增祀多道教神祇。民国八十六年 宝藏岩座落在公馆福和桥右侧的山坡地,踞处蟾蜍山脉、拳山之麓,林木蓊郁,景色清幽。以新店溪至此汇为石壁(又作璧)潭,故亦名石壁潭寺,清代属淡水厅、拳山堡,是清代福建泉州移民前往景美、新店和深坑等地区开发路线的重要据点,所以古楹联、柱联多泉州府安溪等县移民所捐献,建筑为福建安溪传统建筑的格局。 民间信仰常化作文化最底层的力量,除了安定人心,使现实受创的心得以慰藉,也使人世之勤勉有积极奋进、益己利人的胸怀,庙宇随先民敬天礼人的步履兴建,沿著新店溪、淡水河等水域,呜咽的河、淙淙的河---波波相续中,是否能清宁永康,碧水长流!接续先民的步履,是否能生息斯土,青山永在呢?为921集集大地震伤亡的同胞哀痛,也祈愿在天摇地动、山河移位、家毁人亡的哀痛之后,先民所创造的人文意义没有陷落,先民对土地、人情的珍惜之情没有陷落!发表这篇文章,也希望自己从事人文教育工作,能更尽力。 佛趣妙联2\邱素云 1 无法向人说; 将心与汝安。 这是佚名题曲江县马坝曹溪南华寺方丈堂联。 没法向人说法;拿心来为你安心。 下联“与”,某禅堂题此联改作“替”。 南华寺,是禅宗六祖惠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上联出自《金刚经?非说所说第二十一》。 释迦牟尼佛告诉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如来所谓的说法,不过是假于口说,要知道真空妙理,本来就没有法,不过是为众生袪除外邪而说,是名说法而已。 佛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一样,任运流转,绵绵无尽,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佛法的呈现。另一方面来说,禅堂所供的佛像均为泥塑木雕,所以没办法向人说法。 禅师领悟了这道理,不太注重讲经说法,最多也只要门徒看《法华》、《楞严》,但一参禅时,便叫人把《法华》、《楞严》忘掉,专参一则公案。所以如果有人要求禅师说法,那可就找错对象了;要禅师传法,当然是无“法”向人说了。 下联出自《传灯录?卷三》。 当神光因为求诸佛法印而心神不宁,求达摩帮他安心,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 达摩的意思是“拿心来,我就为你安。”但心是精神性的东西,当然拿不来,但只要有人,就有人心;有人心,就有觉悟;觉悟的人就是佛,根本是靠自力修持,不靠他力的。 2 台山路,两脚走去; 赵州茶,一口吃干。 这是清代刘献廷题黄厢岭,见修和尚为路过行人奉茶的“望苏亭”施茶所联。 到台山的路,只能自己两只脚一步步踏实走去;赵州和尚说:“吃茶去!”吃茶,就要一口气连茶渣都吃干。 唐代赵州和尚(从禅师)(七七八──八九七)常以“吃茶去”解人迷惑。他终生致力于修道求禅,曾说:“一个三岁小孩,如果比我强,我也会请教他;但如果是一个不如我的百岁老人,我也不怕教导他。” 在他立下这个心愿之后的二十年内,他遍访名僧,年约八十岁到达河北省正定府赵州观音院(今柏林寺)担任主持凡四十年。他讲禅时态度从容,堂堂说出禅的真谛,人们以“唇上发光”称许他的禅风。 不管走路、吃茶或吃饭,都只能靠自己完成,凡事尽心尽力,毫不敷衍,那么无论身在何处,都是真实生命的体现,所谓“路一步一步地走;饭一口一口地嚼。” 赵州茶,也可说根本不是茶,而是佛的生命的滋生,禅者由于感受到其中的美,才一口气吃干,正如马祖禅师所说:“一口吸尽西江水。”正是要人们体证到佛不离万法。 早期台湾民间亦多路边奉茶,施茶者恐怕旅人因过于口渴,在长途跋涉后,喝茶太急呛到,便在茶中放入干净小段稻秆,避免一口吃干,可见仁善胸怀。 3 识得此中滋味; 觅来无上清凉。 这是清代佚名题某茶亭联。 识得这茶里的滋味,才能寻觅到真正最高境界的清凉。 道路上奔波,在茶亭里驴饮一壶善心人士的奉茶,即可消除口渴;但热中名利的心,焦烂五内,要熟谙世情,参悟生命的真谛后,才能得到真正的清凉。 联中简单运用佛家词汇,讲茶味,也道禅机。 日本愚堂国师(?──一六六一)说:“佛法原来无多子,吃饭吃茶又著衣。”总持寺的开山常济大师(?──一三二五)说:“有饭吃饭,有茶喝茶。”爱喝才喝,想吃才吃并不是禅学“吃喝”的真意,禅学所谓“吃喝”,是由吃喝得当中领悟到生活方式与人生观。日本建仁寺开山始祖荣西禅师(?──一二一五)的遗训里对“茶味禅味,味味一味”至为标榜,所以江户幕府末年的松平不昧说:“知茶不知禅,如暗中睹物。” 茶的滋味即禅的滋味,饮茶艺术妙在无法之法,妙在乱中有序,而当禅修行到一定的境界时,也能将修行整个忘掉,到达临济义玄禅师所说“在途中不离家舍”的境地。 参禅和生活实务融合无间,这也是唐代临济义玄禅师(?──八六七)所说:“随处做主,立处皆真”的义谛。 4 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浇热客; 两头岭路,须将危险告行人。 这是从前浙江绍兴驻跸岭某茶亭联。 行人上岭,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必在亭中息肩拭汗,亭旁的一捧甘冽泉水,正好把水的清凉来消解行路的烦热;山岭两头都有道路,过来人应当把陡峭危险的地方,告诉将行的旅人,作经验的传承,使人人完成安全的旅程。 “甘泉”,指茶水,也比喻智慧。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本来清纯洁净的心灵,会逐渐被利欲污染,借著甘泉般的佛慧,洗涤一切尘劳妄念,使自性清净心大放光明。 “两头岭路”,指驻跸岭两头的山路,也暗喻夜眠日走的人生道路。人活在世上,不仅靠一己之力即得以存活,更有许多的因缘相聚,才造就了眼前此刻的生命。人生乍看之下,仿佛是孤独之旅,实际上却是众生同道,颇不寂寞。了悟世相无常,在各种因缘际会中,能自度度人,行菩萨道,彼此关怀扶持,完成既安全又丰富的旅程。 近代制联大家吴恭亨(一八五七──一九三八)评此联说:“著语能警觉人,旨特近佛。” 5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这是清代佚名题河南洛阳古道某茶亭联。 领悟四大皆空的道理,缘起缘灭,什么情缘都不长久,何妨稍坐片刻,不要分你啊!我啊!这样生疏;两头都有路可走,不管向前或回头,何妨好好吃一盏茶后,潇洒道别,各奔东西。 这联相传为一和尚与一商人,在茶亭中相饮时所对。 “四大皆空”,佛教认为地、水、火、风为物象世界的四大组合成分,但这都是因缘和合的幻象,终究不免于幻灭。 这副茶亭联也有作“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喝一杯各自东西。” 和这副茶亭联相似的另一副对联说:“四方来客,坐一阵无分你我;两头有路,喝二杯各自东西。” 四面八方来的客人,坐一阵后便彼此熟稔,不再分你我了;两头都有路可走,喝二杯茶后,再分道扬镳,各自东西。 这副佚名茶亭联写萍聚之乐,人情之美,因茶结缘,有四海皆兄弟、无路不顺畅的随意放旷。 世间没有一个形体是不生不灭的,人生情缘缘起缘灭,亦复如是。但相逢自是有缘,在聚散无常中,随顺任运,也许伊人踪迹已杳,但依然有茶香,有温暖的人情留存心头。 6 我门中缔结佛缘,岂惟在一炷清香,几声佛号; 你心里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实,春茁兰芽。 这是明代戴仁题西湖中天竺寺观音殿送子观音佛龛联。 入我门中缔结佛缘,难道只是在平日烧一炷清香,念几声佛号而已?你要在心里修持,当机缘成熟了,自然像秋结桂子,春抽兰芽般,周全善果。 古代妇女求子心切,祈求送子观音能成全自己的心愿,作者提醒信佛真谛,不在烧香礼佛,得到佛的庇佑,而在修心行善,自我完成善美的佛缘。所谓“一点心苗须养护;十分善果好周全” 观音,又译作光士音、观世音、观世自在、观自在,所谓“内观自在,十方圆明;外观世音,寻声救苦。”祂是过去无量劫前的古佛,具佛性中的无碍神通,号“正法明如来”,在娑婆世界现菩萨身救世。祂悲心无尽,慈愿莫穷,慈愿慧力随感而应,民间匿称为“观音妈”、“观音娘娘”。又称为“南海佛祖”、“白衣大士”、“观音大士”、“大士爷”、“慈航尊者”等。 台北市中正区水源里的宝藏岩,是先民移垦台北建筑的第一座观音佛寺,有一副注生殿古联说:“天上石麟来夜半;人间玉树长阶前。” 在半夜的时候,梦见神仙送来石麟,庇佑喜获聪颖的麟儿;人间庭院台阶前,长著英挺出众的玉树,他将成长为材质美好的子弟。 7 一切作如是观,有即非有; 众心生大欢喜,闻所未闻。 这是佚名集佛经经句题大陆某地戏台联。 一切就是眼前所看到的样子,但要领悟到肉眼所看到的剧情并非实有的东西;观众看完戏之后满心欢喜,因为开展智慧,闻见到自己尚未闻见的事情。 “作如是观”出自《金刚经》;“闻所未闻”出自《妙法莲花经》。舞台艺术源于生活,又具有超越性,高于于生活,所以说:“有即非有”;戏剧演出的题材,都是古往今来的事,可以使台下观众大开眼界,所以说:“闻所未闻”。 佛经语皆有其特殊含义,这副对联作者信手拈来,仅用它字面的意思紧扣戏剧演出的效能,串结表达出新颖的意义,但又语带双关,借著佛理来启发当世,耐人寻味。 另有一副佚名戏台联说:“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古人观戏,都是审听音节,非以娱目而已,所以联中说不要抢著争靠近戏台前的位置,在后面虽然看不太清楚,但远些更能听出戏唱得好不好。 这副戏台联借题发挥,有劝人势莫使尽之义,凡事须多留余地。这种人生智慧缘于法演禅师之说。 宋代佛果圆悟禅师在舒州太平寺担任住持时,他的师父五祖法演禅师传给他〈法演四戒〉说:“势不可使尽,福不可受尽,规矩不可行尽,好话不可说尽。” 8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这是明代某武官出句;苏郡蒋涛对句所写成的对联。 殿上有三尊大佛,分别坐在狮子、大象和莲花上;同游的一介书生,心里想著攀龙附凤及折桂及第。 明朝苏郡蒋涛,小时候就很聪慧。有一天,和父亲的朋友某位武官同游佛寺。武官指著殿上的大佛出句,蒋涛立刻应对。 出了佛寺后,武官部卒扯著蒋涛的衣服问道:“刚才我们长官出了怎样的对子?”涛如实告诉他。又问:“你对了怎样的对子?”蒋涛改口说:“一个小军,偷狗、偷猫、偷芥菜。” 两个对句,可看出蒋涛应变的灵敏,是自嘲也在嘲人,语中带著谐谑,寓有警世的意味。 佛教东传后,人们以文殊、普贤、观音来代表佛教的真精神。 “狮子”是文殊的坐骑,代表大智。祂头戴五髻冠,表示内证五智;右手持智剑,表示智慧能断烦恼;左手执青莲华。祂的圣地是五台山。 “大象”是普贤的坐骑,代表大行。祂右手执金刚杵,左手执金刚铃,头戴五佛宝冠,骑乘六牙白象,表示勇于行动作为。祂的圣地是峨嵋山。 “莲花”为观音所坐,代表大悲。祂左手持莲花,表示一切众生本自清净。右手作欲打开莲花的姿态,表示解除众生迷惑。祂善观听世间百苦,使人离苦得乐。祂的圣地是南海普陀山。 9 愿人学文殊、普贤、弥勒、观音,常依佛陀; 入寺敲金磬、红鱼、晨钟、暮鼓,时发深省。 这是当代了空题基隆大佛禅院圆通宝殿联。 希望人人学习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观音菩萨的精神,常常发愿依皈佛陀;进入佛寺内敲著金色铜磬、红色木鱼、晨课敲钟、晚课击鼓,时时发心自我深省。 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行,观音代表大慈。 弥勒,梵文音译,意为慈氏,原名叫“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人称“笑佛”、“未来佛”。 祂出生于印度婆罗门,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常侍旁听法。先佛入灭,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住在兜率天说法。兜率天净土,也叫弥勒内院,人们要往生到弥勒净土,只要皈依三宝,清净持戒,如法布施,发愿往生即可。弥勒菩萨的慈悲和善巧方便,使娑婆世界的众生容易得度。 圆通宝殿楹柱了空又题联:“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智、佛慧、佛心、佛行。” 众生有多少心,佛就有多少法。佛以正法对治众生的尘心。菩萨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度无量众生。这四位菩萨最为民间信仰所熟悉,各自代表不同的佛陀精神。信众烧香顶礼膜拜,拜的是殿上的佛,其实也是明见自性即佛,开悟非由它力的根荄。 了空禅师撰联,以修行者的体悟开导众生,用词浅显明确,对信众的叮咛亦真切有味。 10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是北京潭柘寺弥勒佛殿联。 大肚量能包容,包容天下难包容的事;开口便笑喝喝,笑尽世间可笑的人。 下联首句或作“笑口常开”。 在中国民间,将弥勒信仰与布袋和尚传说加以结合。 五代梁朝契此和尚,号长汀子,是浙江奉化的一个禅宗游僧。他身肥体胖,常以木杖背著一个布袋,行走街市,人称“长汀布袋师”、“布袋和尚”。又因他整天笑口常开,喜悦自在,所以有人称他“笑和尚”。 大约在贞明年间(九一五──九二一)契此和尚圆寂于岳林寺,临终〈辞世偈〉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传说他是弥勒显化。 后来庙里的弥勒就以布袋和尚的形象造型,也只有肚大如他,才能容天容地,而把欢喜和好运带给众生,所以民间又称弥勒为“欢喜菩萨”、“聚财菩萨”或“快乐菩萨”。所谓:“大肚能容天下福;笑口常开万家春。” 扬州天宁寺弥勒佛佛龛联:“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亦见于江苏省淮安县湖心寺。 广州六榕寺联同上,但“慈颜常笑”作“张口而笑”。 这几副对联都抓住弥勒佛法相特点:丰颐大耳,袒胸鼓肚,口角挂笑的形象,来指点世人。 11 处己何妨真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这是清代爱新觉罗?弘历题四川峨嵋山千佛禅院弥勒殿联。 处己不妨以表现真实的面目,胸怀坦荡;待人总要开阔胸襟,宽宏大量。 这副对联依据弥勒佛袒胸鼓肚的造型借喻,用词浅近,老妪能喻,指导地方民众,要学佛先学做人,而信佛莫先于修心。 民间为何传说在五代时的契此和尚是弥勒显化的呢?大概因为五代时战乱频仍,弥勒降生的传说,可以带给当时痛苦不堪的人们一个重大的精神启示,他的降生对众生来说就是最大的礼物和财富,以“肚大能容天下事;笑口常开好运来”、“一笑世间无烦恼,肚大忧愁转眼消”来安慰人心,使人们因而能化厄运为转机,勇敢而健康地面对可以带来无穷希望的未来。 北京潭柘寺弥勒殿有副楹联:“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金山寺天王弥勒龛亦有此联,为吴氏伯所题。台北市大香山慈音岩为一贯道道场,后殿祀弥勒佛,大门亦题刻此联。 有佚名联更探因说:“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间尽是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弥勒菩萨的人间佛教,自古与人们最亲近。近代太虚大师(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对此提倡最力。他说:“人成即佛成”,认为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普劝众生,发菩提心,早修弥勒观行,或不待弥勒出世,人间净土即可早日实现于今日世界。 12 笑到几时方合口; 坐来无日不开怀。 这是山东济南千佛山弥勒殿联。 总是开怀大笑,到底要笑到什么时候才合上嘴巴呢!看祂坐著,没有一天不是很开怀的样子! 咏弥勒佛的对联,大都从弥勒的形象特点“容”与“笑”著笔。佳者如下: “我笑有因真可笑;你忙无甚为谁忙。” “大肚皮包藏千古;一笑后度灭人天。” “大肚能容,包含色相;开口便笑,指示迷途。” “大肚能容,忘情岁月;开口便笑,得意春风。” “肚肠宽肥容世事,大!大!大!心肺冷净笑人生,哈!哈!哈!” “口嘴哑哑,笑这世间忙忙碌碌;腹皮坦坦,看到尘世虚虚花花。”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四川峨嵋山灵岩寺联) “您笑他笑,笑古笑今,凡事尽付一笑;彼容此容,容天容地,与人皆能相容。” “你眉头著什么焦,但能安分守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宽心。” “终日解其颐,笑世间纷纭,曾无了局;经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浙江杭州千佛禅寺弥勒殿联) “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开口笑,几时休息,无一言,无一可言。”(云南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喜祗园弥勒殿联) 13 笑呵呵坐山门外,觑著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 坦荡荡携布袋中,休论空不空,有不有,含哺鼓腹,与斯世同庆太平。 清代王仙溪、齐学裘题扬州兴教寺联。 我每天笑呵呵地坐在山门外,偷偷瞧著信众来的来,去的去,脸上愁眉苦脸,都是他自寻烦恼之故;我胸怀坦荡地携著一个空布袋,不要谈论空不空,有不有的道理,每天吃饱了鼓著肚子,和这世上的人一同欢庆太平年。 “觑”,音ㄑㄩˋ,窥伺。 “含哺鼓腹”,原指上古人民饱食以后,毫无忧虑地游玩。典出《庄子?马蹄》。“哺”,音ㄅㄨˇ,口中咀嚼的食物。“鼓”,凸出,胀大的意思。 在天灾人祸不断的中国历史中,一般人民能吃得三餐饱饭,其实不易,撰联者借题发挥,有期盼之意。 另一咏弥勒佛短联说:“布袋全空容何物?跏趺半坐笑何人?” “跏趺”,音ㄐ一ㄚ ㄈㄨ,佛教徒盘腿打坐。又称结跏、趺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布袋和尚曾自咏:“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有人问布袋和尚:“年几何?”他回答说:“此袋与虚空齐年。” 好肚量就像他所说的大布袋,展开要遍十方那样宽广,随时都能在静观中得大自在,所以这两副咏弥勒佛联,著笔于“布袋”与“笑容”的意象发挥。 14 年年扯空布袋,少米无柴,只剩得大肚宽肠,为告众檀樾信心时,将何物施布? 日日坐冷山门,接张待李,但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著怎么东西? 这是明代余昂题杭州灵隐寺弥勒佛佛龛联。 年年背著一个空空的布袋,缺少米下锅,也没有木柴烧饭,只剩下大肚量、宽肚肠,为的是告诉众施主们信心的时候,拿什么来布施?日日坐在冷清的山门,要嘛接待张三,要嘛迎接李四,只见祂成天欢喜的样子,试著请问这行脚僧得意的时候,凭著是什么东西? “檀樾”,施主的尊称。也作“檀越”、“檀那”、“檀信”。 “施布”,即布(布)施,因上联末字需仄声收尾,所以颠倒次序。为佛教六波罗蜜之一,包括财施以赈济穷人、法施以度人、无畏施以救人灾难三种。 “头陀”,行脚僧。 这副对联以调侃的口吻,两度设问,一问檀樾,一问头陀,用语谐趣却并不辱佛,提醒在家众及出家众:要大肚宽肠,拥有慈悲心及不要有差等分别,拥有欢喜心。 下面这副对联是清代王廷珍依据此联,更易数字,题福州涌泉寺弥勒殿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来由?” “供养”,信徒以香花、明灯、饮食等供给佛、法、僧。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也泛指供奉神明。 15 青山之高,绿水之长,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地不跌,无妨人自纵心游。 这是明代钱泮题昆明西山华亭寺天王宝殿弥勒佛佛龛联。 看到高大的青山,流长的绿水,自然心生欢喜,难道必定要修炼成佛,才能开口笑吗?慢慢走,就不会困挫,站稳在地上,就不会跌倒,人们无妨在这里自在地任情游玩。 有别于从正面歌咏“容”与“笑”的咏弥勒佛联,这副对联用反诘的语气,充满质疑的精神,来寻找人们理想的处世态度。 下面对联为佚名题布袋和尚庙联,从反面抒发,仍诉诸怀疑的语气撰联,颇见气魄: “这身边一具空囊,若(若果)包得住往古来今,何不将它打开,也好教大家看看;那手中半根小杵,业已撑(撑不)起上天下地,只合(当)索性放倒,莫只顾一味哈哈。” “空囊”,即空布袋。 “小杵”,即扛布袋的棍子。 “当”,应。 括号所示为另一种版本的说法。 佚名题峨嵋山华严顶弥勒殿联,也提出这样的疑问:“大弥勒拈花微笑;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果弥勒一旦继承了释迦牟尼的佛位,在讲经的时候,也像释迦当年一样,来一个“拈花示众”,你这位“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在你的心意里,以为怎样? 下联集自《金刚经》。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能加以思辨,才不会为理所障,为事所碍。 佚名题弥勒殿联:“笑他不干我甚:在此等个人来。”联旨也极幽默。 16 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群生蒙乐利; 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只凭片念起修行。 这是清代林则徐题灵岩山观音寺联。 大慈大悲能广布福田,求雨就有甘霖,要天晴就日出,祈祷所有的土地都能丰收,让大家蒙受庇佑,过著安和乐利的生活;诸位善男信女祈愿登上觉悟的彼岸,了悟到佛所说的法其实非法,用的名相其实非相,学习普门的功德,只凭著片断善念,就引起修持的大行。 “旸”,音一ㄤˊ,指日出或天晴。 本联从歌颂神功著笔,有别于一般咏弥勒从形象著笔。用字也较文雅,不若一般用语浅近、风趣,表现民间特有的生命活力的弥勒佛联。 清代诗僧贯一题峨嵋山息心所弥勒殿联说:“大肚能容,常思则古;闇修自宓,无暇求知。” 大肚量能包容世事,常常想要效法古人;暗自在寂静中潜修,没有空闲再追求支离的知识。 “宓”,音ㄇ一ˋ,指寂静。 这副对联结合弥勒佛的精神和息心静修的方法来阐发。 清代石萍题广州海珠寺弥勒座联说:“莫怪和尚们这般大样;请看护法者岂是小人!”(一说为宋代黄蜕题杭州某寺山门联) 这副对联从体型的大小来暗寓护法者同修行者一样都是具足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敬僧是恭敬高僧的德学,而不是当神道来盲目崇拜。 17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日扬帆离古寺”; 两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这是山东泰山观音阁联。 累积寸土成了“寺”,在“寺”字的旁边加上言部就成了“诗”(又寓意:在寺庙旁边吟诗),诗这样说:“明天就启程扬帆,离开这座古寺。”重叠二“木”成了“林”,在“林”字的下面加上“示”就成了“禁”(又寓意:在森林中有一块禁令的牌子),禁令上说:“在适当的时节,才拿著斧头、柴刀,进入山林中砍伐。” 这副对联见《纪晓岚外传》。传说是纪晓岚陪乾隆皇帝游泰山的时候,乾隆出句上联,纪晓岚对以下联而成。 撰写这副对联,用了拆合字法、类叠中的类字及用典的手法,而且寓意深刻,十分高明。 又作:“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双木为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另外有一个传说故事: 相传有一个相国小姐,颇有文才,想要挑选一位才子作为夫婿,出了上联,征求对出下联的男士,即嫁给他当老婆。 过了三年,还没有人能对得出来,后来有一位姓林的书生进京赶考,得知此事,对出了下联。这位相国小姐对这个对句很满意,就与他结为连理。 “明月送僧归古寺”是唐人诗句;“斧斤以时入山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18 心有佛,世无佛,茹素念经,借佛洗心心即佛; 铜是钱,纸非钱,酬恩报孝,将钱买纸纸成钱。 这是清代某寺僧出句,李元度对句成联。 心中有佛,世上无佛,只有透过茹素念经,借著佛心佛行来洗净人心,人心就是佛心;铜钱是钱,纸钱不是钱,为了酬谢佛恩、报答亲恩,表达孝思,拿著铜钱买纸钱,纸烧化就成了钱。 清代李元度担任贵州布政使的时候,有一天出游佛寺,寺僧出上联请他作对。李元度见善男信女正在佛像前顶礼烧纸钱,就对以下联。 何以说“心有佛,世无佛”呢?比如丹霞禅师经过慧林寺,因为天气严寒,竟然烧寺中的木佛取暖,丹霞禅师烧木佛,是想以非常手段,打破世人对偶像崇拜、依恋与敬畏的执念。所谓“泥佛不度水,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真佛心中坐。” “洗心”,指认识心的本质,去妄心,存真心。脾气暴躁,难以遏制是“妄心”,平静没有杂念是“真心”,同是一心。 上联表达了禅宗佛在心中的思想;下联写出了人们以烧纸钱酬报佛恩、亲恩的情形。 焚烧纸钱是民间的习俗。相信金纸是对神明有所祈求,或是祈愿达成后达谢神明使用的。银色代表除魔或清袚,所以银纸就用来祭祖和拜鬼魂用的。佛教只相信死人的亲属可以用布施、供佛、斋僧的功德,回向亡灵、超渡亡灵。 19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这副对联截取自唐蜗寄所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 一朵花里就有一世界的愿景;一片叶子就有一如来的智慧。 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这是禅宗最初的起源。佛陀以梵王所献,灿开的金色波罗花示法,为佛理开展无限想像的空间。足庵智鉴禅师诗偈说:“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在禅的境界下,虽一滴水,而具足百川味。 唐代日本道元禅师(一二00──一二五三)说:“一花五叶开,一叶一如来。” 明代石涛(一六四一──一七一八)书联:“一叶一清净;一花一妙香。”所谓“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智者大师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或语或默终是禅。” 又有云:“一尘一佛国;一叶一释迦。”“华严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 尽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只在一尘中见。任何物件都可代替花来示法,即使是一粒细沙,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世界。 “大小”,是相对存在的,一般人执著于事物外在形体的大小,是心眼被蒙蔽了。所以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渺小,那就是一种伟大。但是即使要知道自己的卑微与不足,仍然要付出辛苦学习的代价。 20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这是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 小桥横跨在虎溪上,慧远大师送别儒士陶潜、道士陆修静,各自代表三种宗派,三种宗派各有它的思想源流,但三人却能相谈甚欢,笑语连连,不觉走过了虎溪;清净的莲花开放在庐山东林寺中,一朵花里就有一世界的愿景,一片叶子就有一如来的智慧,需要仔细推求。 “虎溪”,在江西省九江县南庐山东林寺前。溪上建一小桥,名虎溪桥。东晋时,慧远大师在这里结白莲社以论道,送客绝不过虎溪,过了虎溪,老虎就会号鸣。有天,他送别儒士陶潜、道士陆修静,三人相谈甚欢,不觉走过虎溪,直到听到老虎的叫声,才大笑而别。后建“三笑亭”纪念此事。 “如来”,是佛陀的十种德号之一。 上联记“虎溪三笑”的故事。三人虽然思想不同,却能欢喜论道,欣然忘我,相较之下,世人常党同伐异,甚且同室操戈,未免鄙陋。 下联侧重描绘东林寺的宗法,将佛家以莲花为净土的意象,作生动活泼的表现。 净土宗,也名莲宗,为慧远大师创立。《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称净土三经,初学修净,必须研经。净宗念佛有四法:持名、观像、观感、实相。主张“四法念佛,带业往生极乐。” 21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内煮乾坤。 清代爱新觉罗?玄烨题洪椿坪庙饭堂联。 一粒米中藏得下整个世界;半边锅里煮得了整个天地。 这副对联既为山中僧人清苦生活的生动写照,也在赞扬僧人坚持苦修,虔诚礼佛的豁达态度。 本联根据唐代吕洞宾(约七八0──?)诗联:“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乾坤”而改易。 宋代释晋济《五灯会元?八》引用此诗联,下联“乾坤”作“山川”。 凝视著一粒粟米,就可感受到宇宙中所潜藏的伟大力量;将半升粟米在锅中煮熟,好像充满所有山川的生命。 云南通海县海潮寺联作:“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山河。” 在一粒米中,看到悠悠岁月的绵长无尽;在半边锅内煮进所有山河的壮盛美丽。 佚名题道室联:“一粒粟中藏世界;五云深处掌书图。” 一粒粟米中,可收藏整个世界;在层层白云遮掩的深山中,掌管图书。 雪峰义存禅师说:“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大。”道无所不在,即体涵用,一粒米也令人合掌致谢。 《碧岩录》中有言:“一尘举而大地收;一花开而世界起。” 一粒小小的尘埃里,整个大地的风貌都窥见了;一朵花的开放中,所有世界的美丽都吐露了。” 所谓“一尘才起,大地全收。”“一尘中藏大地,大地中藏一尘。”再微小的事物,也存藏著万象的意义。 22 一灯能除千年暗: 一智能灭万年愚。 见《六祖法宝坛经?忏悔》。 只要一灯点燃,就可破除千年的黑暗;只要一智明觉,就可消灭万年的愚昧。 六祖,即惠能大师(六三八──七二二)。六祖降生时,有异僧到他家中拜访说:“夜来生儿,可名惠能。”惠能父亲问:“原因为何?”僧人说:“‘惠’这个字,是他将来可以拿佛法去惠施众生;‘能’是表示他能弘扬佛法。”这是他得名由来。 六祖说:“道在心悟,岂在坐也。”参禅不一定要打坐,也不必靠言说。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印心的。所以禅宗重视传灯,重视师传,禅师们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可以道破千古谜底,使人从无分别的内证上,直接证悟真理,所以禅宗语录,处处带著无限的禅机和无限的幽默感。(参见《星云大师演讲集(二)》。 六祖〈无相颂〉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泥莲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真正去体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修炼向道之心,点亮心灯,专心于每个当下,置身红尘,就是最好的丛林道场。 23 普令众生得法喜,犹如满月显虚空; 今生深信入佛智,普现明灯照世间。 这是台北市西宁南路法华寺录弘一大师《华严经集解》题柱联。 普遍让众生因听闻或体味佛法而心生喜悦,就像一轮满月照彻无尽的虚空;今生深信能体悟佛陀的智慧,普遍显现破除无明的般若智慧,就像明灯照亮娑婆的人间。 法华寺修净土宗,让念头全部归到净念,不起妄想。以“忆佛念佛”为净念的方法,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口里念佛,心里想佛,心在佛上,心即是佛。 净土法门,专念一佛,而六方恒沙诸佛,一时顿现,能省心力,又节时间,便能于无量千万佛所,福种善根。所谓:“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 寺中楹联言及念佛妙处的有: 门联:“欲往莲邦,须凭三业清净;勤持圣号,定获六时吉祥。” “三业清净”,指“身”不干杀盗YIN;“口”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语;“意”不贪嗔痴。三业修善,就拥有清净心。 寺内右室当代净土法门法师题联:“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庭院左边有保安塔联:“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右边有净修园联:“念佛清净得自在;信愿坚固见弥陀。” 24 愿将佛手双垂下; 摩得人心一样平。 这是佚名题峨嵋山万年寺弥陀龛联。浙江白云庵亦有此联。 愿将一双佛手向下界垂放;摩挲得人心一样地平贴。 峨嵋山万年寺的前身,是由净土宗创始人之一的慧持和尚在东晋时建立,所以寺内供奉有阿弥陀佛。 愿无古今,发愿是一次,但数数成就。愿从心发,心遍十方,愿亦遍十方。从愿起行,由行得力。 这副对联从阿弥陀佛的悲愿著笔。 寺中弥陀殿联:“灵光被域中,问游人遍历名山,何如接引群生,迢迢一路神仙掌;秀色传天下,愿过客高登极境,勿负阐扬众妙,叠叠千峰永佛头。” 《观无量寿经》说:“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佛菩萨皆因愿力而成佛,自己开悟得道了,因为不忍众苦,而重回到生命的沟渠浊水中,将受苦的灵魂一一济渡,也想一切人成佛。 阿弥陀佛,自性是弥陀,见自性时,自性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便是无量光;自性不生不灭,便是无量寿;自性本来清净,使众生离一切恶行烦染垢染,便是无量清净,所以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无量清净佛”。 《阿弥陀经》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极乐世界,纯乐无苦,佛教徒相信只要平日专心念佛名号,并修善行,临终时将被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 25 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 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这是清代王题天台万年寺联。 自身好比悠闲的白云,在天空舒卷自在,倒映在水中的月影和溪上的清光都能够证明自性本空,所以能映现万有;本心如同湍湍不止的流水,流转林间的松涛和青青碧绿的竹色,都共同陶然忘机,远离颠倒妄想的烦恼。 天台万年寺在唐代太和中建立,原名平田禅院,后改今名。 弘一大师(一八八0──一九四三)遗墨有言:“与世为依怙,如日处虚空。”、“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却烦恼,何等心性安和。”禅悦之来,必须破执、荡相、无住,才能自觉、自悟、自度。 有佚名题联说:“不与物违真道度;每随缘起自禅深。” 不和外物相违逆,随顺任运,便能真切体会佛法而得到度化;常随顺诸缘兴起,不受缠缚,自然能了悟深沉的禅境。 闲云与月影、溪光同证;流水和松声、竹色共乐,处处都有禅悦,都是了脱烦恼的契机。 但佚名题甘肃省兰州市浚源寺话月园联却说:“且随机种竹栽花,长倩菩提开口笑;倘有意贪山恋水,也成魔障扰禅心。” 姑且随顺机缘种竹栽花,不必拘泥,重要的是请您发菩提心,像菩萨一样,开口长笑;倘若执意贪恋好山好水,不肯重回纷扰人间过活,那么山水清景,也将成为扰乱禅心的魔障。 26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这是僧肇之语。 青青翠绿的竹色,都是佛陀清净法身的显化;郁郁繁茂的黄花,也莫不是佛陀般若智慧的流布。 “法身”,指佛的真身。是无色、无形、无相,庄严而不见,以正法为体,而证得的理体。 “般若”,音ㄅㄛ ㄖㄜˇ,佛家称能了悟一切事象的无上智慧。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以文字的般若而生出来观照的般若,由观照的般若才契合本体的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叫究竟的智慧,又叫妙智慧、彻底的智慧,也就是佛的智慧。 “翠竹”、“黄花”等外物,是开悟的契机,本身并不是道,只是般若法身的应身而已。 这副对联经常被引用或改作。如: “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真如”,指永恒常在的实体实性。 有佚名题禅寺联:“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 吴擎题四川峨嵋山报国寺联:“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 佛陀在灵鹫山会上拈花示众,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乃当众宣告:“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一切妙法以心传心,尽在不言中,这是禅宗最初的起源。 悟道的心因无法形诸文字,而称为“妙心”。妙心就是涅槃心,也就是禅心。 宇宙万象,都如释迦手拈的金色波罗花,让人在盎然生机中领悟般若妙谛,而会心一笑。 27 法藏圆融,翠竹黄花无非般若; 藏经方广,青山绿水尽是禅机。 这是台北市阳明山法藏寺山门嵌名联。 佛法妙藏圆满通达的智慧,不管是翠竹或黄花,都可使人证入般若,到达涅槃彼岸;藏经所含摄的佛理方正广博,无论是青山或绿水,处处都是禅机所在,使人有所会心。 人的根机不同,如来对机说法,所以有三藏十二部经,度众生的妄想执著,使众生转凡入圣,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乃至修因证果,究竟成佛,与佛看齐。 三藏指经、律、论。经藏诠释定学,明心得定;律藏诠释戒学,修行以戒为本;论藏辨别邪正,断疑生信,是菩萨所造。 “藏”也是存包容的意思。经藏藏定学,律藏藏戒学,论藏藏慧学,修行不离戒定慧三无漏学。所以说要勤息经藏,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楞严经》说:“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禅不立文字,直指本心,但不等同于不用读经、不用思考,而是反对对语言文字的沉溺、迷执和误解,把经典上的语言文字代替生命直接的体验,而误以为那是生命的真实。 参禅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断除烦恼,知道如何去面对虚空,切实的活在当下。一旦会悟禅机,契入生命的真实,那么大自然的翠竹黄花、青山绿水,以至一桌一椅、一虫一豸,都是佛法的显示。 28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这是吴忠礼题南京燕子矶弘济寺联。 松涛声、竹篁声、钟磬声,每一种声,都传达出清净自在的境界;青山色,绿水色,烟霞色,每一种色,都显现出空相的智慧。 上联末字“在”,或作“应”。 “自在”,是一切一切都很快乐,无愁,无碍,也无挂,没有妄想。 “色”,佛家泛指一切物质的存在。色和受、想、行、识五者,称为“五蕴”。色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不只有形的色法是空的,无形的心法,也是空的。 这副对联在提醒世人,在声闻色相中,不执著声色,而领悟清净自在,离一切相的般若佛智。 佚名题贵州黔灵山尼庵依此联改作:“松声、磬声、鼓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物色,色色皆空。” 明代顾宪成(一五五0──一六一二)也以此联为蓝本,题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转原联出世的思想为入世的志业,激励当时被魏忠贤阉党所迫害的读书人,期盼他们关心时局,学以致用。 佚名题浙江天台山方广寺联演绎成:“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钟磬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29 灭却心头火 剔起佛前灯。 这副对联见《增广昔时贤文》。 熄灭心里的怒火;点亮慈悲的佛灯。 “剔”,音ㄊ一,剪除。“剔灯”指剪去已燃成灰的灯心,使灯光更加明亮。 “灯”,指信徒供奉佛前的明灯,也比喻佛法。 《增广昔时贤文》中与这副对联可以互相发明的文句有:“点灯七层,不如暗处一灯。” 一个佛教徒把七层宝塔的灯都点燃,以为是很大的功德。但是,这只是外在的表现,不如点燃自己的心灯,不欺暗室,和气生祥,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同书又说:“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奉劝世人,不论什么事都不可欺心瞒性,你以为可以欺瞒过别人,但是只要把头抬起来,三尺不远的地方就有神明存在,祂会知道世人所做的一切。只要不欺骗自己的良心,留得一方福田,让子孙继续耕种行善。 “方寸地”,指心地。 清代石韫玉题祖坟联也说:“有地在心,不求风水好;无田亦祭,只要子孙贤。” 只要有福田在心,不必求风水要好;没有祭田也可缅怀祖德,只要子孙贤良。 修养心地,从灭却心头火下手。正如《无量寿经》所说:“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 有联说:“道如明灯辉暗室;理如宝筏渡迷津。”是说佛法即修心的宝筏。 30 是鳏寡孤独外别一种无告穷民,我只当儿女看来,欲供慈航渡孽海; 于罟护陷阱中开这条放生大路,愿都把繁华唤起,不留地狱在人间。 这是清代吴恩棠代某县令题扬州济良所联。 是鳏夫、寡妇、孤儿、独夫之外,特别一种哀哀无告的穷苦人民,我只当他们像自己的儿女一般来看待,想要提供像佛菩萨一样的慈航,普渡众生过孽海;于网罟、机护、陷阱等种种人间互相算计、伤害之中,开启这条放生的大路,希望能把所有繁华都唤醒起来,不要留任何悲惨苦难的地狱在人间。 “鳏”,音ㄍㄨㄢ,指老而无妻的人。 “寡”,指丧夫的妇女。 “孤”,指死去父亲的人。 “独”,指老而无子的人。 “慈航”,佛家称佛以慈悲心度人,使脱离苦海,有如航船之济渡众生。 “孽海”,指一切孽障。佛家称前世所作的恶果成为今生的障碍为业障,后用以骂人,讹为孽障。 “罟”,音ㄍㄨˇ,网的总称。 “护”,音ㄏㄨㄛˋ,古代用以捕兽的机槛。 “陷阱”,诱捕野兽的深坑。也比喻陷害人圈套。 清代潘达征题广州花棣孤儿院联:“好容易吃得一顿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惕勉受社会照顾的孤儿要能惜福,并及时努力向上。 有佚名题孤儿院联:“树人兼树木;怜子更怜花。”因为院中有花园,花木扶疏,且办理完善,重视生活教育。 31 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这是佚名题峨嵋山洪椿坪联。 佛祖,以亿万年当作白昼,以亿万年当作黑夜;大椿,以八千岁当作一个春季,以八千岁当作一个秋季。 “佛祖”,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即佛陀,简译为佛,是人间的觉悟者,自觉觉他觉性圆满。佛已入涅槃──不生不死的境界,所以能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 在三界的众生,未了生死前,最短的寿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长的寿命长到八万四千劫。在佛眼看来,八万四千劫,也仅刹那而已。 下联出自《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庄子引用这棵峨峨千寻、耸立云表的大椿,来和天阴时生在粪土上,看见阳光就枯萎的朝菌,作一强烈的对比。 大椿和朝菌虽然年岁相差悬殊,但只要彼此不以大欲小或以小羡大,那么就能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务,万物齐同,同入逍遥适志的境界。 因为庄子笔下的大椿如此长龄,古人便用“椿龄”来称人高寿,后又以“椿庭”、“椿府”做为父亲的代称。 这副对联巧妙运用典故,嵌入昼夜春秋四字,推敲联意,疑是信徒为父亲祝寿而布施寺院所题。 洪椿坪,古称千佛庵,清乾隆时峨云禅氏重修,因寺前有大椿古树而易今名。 32 丘壑定禅心,泉水出山独自冷; 烟云空变态,峰峦何处更堪飞。 这是清代郭昆焘题西湖飞来峰下冷泉亭联。 丘壑安定禅心,泉水流出山后,还独自保持清冷;烟云因空变态,还有何处峰峦能继续飞去。 印度高僧慧理登上灵隐寺,见峰岩奇兀,惊叹道:“此天竺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所以名飞来峰。 明代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题冷泉亭联问道:“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郭昆焘的题联以禅机妙答。 清代同治七年,罢官后在杭州讲学的前翰林院编修俞樾,一天带著家小到灵隐寺游玩,看到董其昌题的对联。 俞夫人石治棠说:“这副对联所提的问题,相公可否作答?” 俞樾说:“这有何难,只需改一字就可以了!”于是题联:“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 夫人石治棠也题联作答:“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 次女绣孙看到父母对这副对联兴味浓厚,就凑趣说:“依女儿之见,还不如明明白白地回答说:“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一时会意不过来,便问道:“禹乃治水神王,泉自彼时冷起还说得通,但‘项处’指的是什么呢?” 绣孙说:“《史记》不是记载说项羽垓下被围,与虞姬诀别时曾歌:‘力拔山兮气盖世’,不是项羽将这座山拔起,这山峰怎么能飞到这里来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