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排比 汉译偈颂中,用结构相同的句法,反复描述出同一性质、范围的意象,使句法“结构相似”的呈现出堆栈之美,这种做法即是排比。例如《长阿含经》中,佛陀以一偈颂描述十二因缘,其中有言: 如是思惟已,触由六入生;触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触?如是思惟已,触由六入生;六入本何缘,因何有六入?如是思惟已,六入名色生;名色本何缘,因何有名色?如是思惟已,名色从识生;识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识?如是思惟已,知识从行生;行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行?……若触永灭者,则亦无有受;若受永灭者,则亦无有爱。若爱永灭者,则亦无有取;若取永灭者,则亦无有有。若有永灭者,则亦无有生;若生永灭者,无老病苦阴。 此偈颂既应用了排比的句法,亦应用了「类迭」、「层递」的修辞技巧,使整首偈颂读来朗朗上口,不但具有音韵上的美感,亦利于记诵。另外,《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中,亦有一偈颂充分展现了排比的句型,兹撷取其中一段于下: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此段偈颂主要是说明观音菩萨耳根通圆,闻声皆予相救的悲心愿行。偈颂中连用五个“或”字、五个“念彼观音力”,以排比的修辞技巧,予人回环杂沓、气势雄阔之感。再如《佛所行赞》写求道破魔一段,描写魔军之态连用三十作个“或”字。饶宗颐先生在《马鸣<佛所行赞>与韩愈<南山诗>》中指出:“是品描写魔军之异形,千态万状,以迭句句法,连用‘或’字三十余次,乃恍然于昌黎《南山诗》用‘或’字一段,殆由此脱胎而得。”看来此种大规模的排比亦影响了中国诗人的创作。 第四节 佛经文学的主题 释迦牟尼所倡说的言教中充满了他所提倡的一些基本道理,这些道理在佛经文学中也多有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我牺牲 《太子须大拏经》(西秦圣坚译)中太子须大拏好善乐施,不惜施舍尽财宝,舍尽所有的一切,被逐出国,置于荒山中十二年,仍是布施不懈,最后施掉了自己的儿子和妻子。著名的“投身饲虎”、“割肉贸鸽”均体现了为救助危难而自我牺牲的精神。 (二)舍身求法 《涅槃经》十四曰:“我住雪山,天帝释为试我,变其身为罗刹,说过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我于尔时闻半偈心生欢喜,四顾唯见罗刹。乃言:善哉大士若能说余半偈,吾终身为汝弟子。罗刹云:我今实饥,不能说。我即告曰:但汝说之,我当以身奉大士。罗刹于是说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闻此偈已,于若石、若壁、若树、若道、书写此偈,即时升高树上投身于地,尔时罗刹复帝释形,接取吾身。依此功德超越十二劫。”与雪山大士一样为求法甘愿舍身的还有妙法王(见《妙法王因缘经》,唐三藏法师义净译)。往昔妙法王为求听得胜法而悬赏,但未遂心愿。一日帝释天化作面目可憎的药叉来考验妙法王,让其献出爱子以充其食,并当众分裂其身吃肉饮血。然王慕法情深了无惊懼。后又要吃其妻,王亦奉夜叉,最后连自身也甘愿献出。 (三)勇猛精进 《入海求珠》(见《生经》中《佛说墮珠著海中经》)佛在过去无数劫时见国中人多贫,率五百人入海求如意珠,求珠过程中舍父抛妻,过大海三难,从海龙王求得如意珠。然海中诸龙及诸鬼神意欲夺回,后珠落海。菩萨发誓:吾[戀-心+廾]海水,至于泥底,不避苦难,不得珠者,终不休懈。即器[戀-心+廾]水。以精进力。不避苦难。不惜寿命。水自然趣。悉入器中。诸海龙神。见之如是。心即怀惧。此人威势精进之力。诚非世有。若今[戀-心+廾]水。不久竭海。即持珠来。辞谢还之。 (四)慈爱诚信 《鹿王》中鹿王对群鹿的慈爱,为了其他鹿自送身于国王厨下。 (五)讲仁为孝 《四姓害子》、《十奢王》、《猴王》 (六)讽愚刺痴 《百喻经》故事多属此类 (七)反对战争 -------------------------------------------------------------------------------- [1] 本段参张中行:《佛教与中国文学》第一章《汉译的佛典文学》。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之《翻译文学与佛典》。 [2] 此节主要参照王晴慧《浅析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之文学特色—以经藏偈颂为主》,台湾《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六期(2001年7月),。王文论及文学特色时以偈颂为主,受其启法,我将文学特色扩充到偈颂以外的佛经故事、寓言当中。 [3] 见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一。 [4] 《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0页。 [5] 《法句经》现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册中,属名为吴国维祇难等人所译,此经共分为39品,皆以偈颂形式(四言、五言或六言)呈现,共计3100句。《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为西晋竺法护所译,现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册中,此经共30品,皆以偈颂形式(五言或七言)呈现,共计2032句。《文殊师利发愿经》为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现收录于《大正藏》第十册中,全经皆以五言偈颂呈现,共计176句。《佛所行赞》现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册中,署名为北凉昙无谶所译,全经皆以五言偈颂呈现,共计9113句。 [6] 《杂阿含经》卷十五记载:有一盲龟寿无量劫,在大海中随波漂流,百年一出头。海中有一浮木,只有一孔。要遇这浮森已是不易,还要遇到浮木上的小孔更是难上加维。此喻人身难得,佛法难求。 [7] 见昙无谶译《优婆塞戒经》卷一。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经云》:“善男子,如恆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恆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8] 侯传文:《佛经的文学性解读》,中华书局,2004年,第5页。 第十讲:唐代禅门文学之《证道歌》 永嘉大师证道歌 唐沙门玄觉撰 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炮虚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 此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 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 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根。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 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盘路。 调古神清风自高。貌颊骨刚人不顾。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 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 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 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 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醒醐我常纳。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 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 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 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 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栴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沈师子住。 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师子儿。蒙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 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 二乘精进没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实解。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 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 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师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懂顽皮靼。 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有二比丘犯YIN杀。波离萤光增罪结。 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 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法中王。最高胜。恒沙如来同共证。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 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 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 象驾峥嵘慢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 大象不游于兔经。大悟不拘于小节。 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 唐宋禅诗精粹 莫漫求真佛(王梵志) 莫谩求真佛,真佛不可见。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炼? 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动摇,个中无改变。 城外土馒头(王梵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欲得安心处(寒山)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吾心似秋月(寒山)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重岩我卜居(寒山)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无益。 身是菩提树(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佛性常清净(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佛法在世间(慧能)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永嘉证道歌(玄觉,665—713)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 过融上人兰若(孟浩然)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辛夷坞(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江亭(杜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罄音。 摧残枯木(法常,752—839)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亩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 杂诗(庞蕴785~804)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 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 杂诗(庞蕴)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寄韬光禅师(白居易,772—846)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作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谈禅诗(白居易)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即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案《游大林寺序》:余与河南元集虚辈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游城南十首·把酒(韩愈) 扰扰驰名者,竟无半日闲。我来无伴侣,把酒对南山。 尘劳迥脱(希运)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空门不肯出(神赞)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船居寓意(德诚)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悟空上人院夏日题诗(杜荀鹤)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咏声(韦应物) 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 赠药山高僧惟俨(李翱)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经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灵澈)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何须待零落(法眼文益)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戏赠灵澈上人(吕温) 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 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居天柱山(赞宁) 四野豁农庭,柴门夜不扃。水边成半偈,月下了残经。 虽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 蝇子透窗偈(守端)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何处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君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注《楞严经》云:“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又偈云: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缘离,是则常真实。 赠东林总长老(苏轼)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观潮(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口占绝句(道潜) 寄语巫山窈窕娘,好将魂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开悟诗(志勤)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翠微山居(冲邈)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亩松花食有余。 却被世人知去处,更移茅屋作深居。 山居(灵澄) 因僧问我西来意,我话山居不记年。 草履只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 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常流上涧泉。 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 悟道诗(某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颂平常心是道(慧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处处逢归路(本如)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示徒(南台守安)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万象之中独露身(长庆慧棱) 万象之中独露身,唯人自肯乃方亲。 昔时谬向途中觅,今日看来火里冰。 少年一段风流事(克勤) 金鸭香炉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