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南山麓“唐僧取经路”探访纪实(征求意见稿) 内容提要:沿终南山北麓西去有一条古道,沿途群众俗称“神仙路”,也称作“唐僧取经路”。它东起长安,西越户县、周至、眉县,从黑虎关入太白县境,又向西从宝佛寺进入凤县,再从嘉陵江源到黄牛铺,向西去凤县唐藏入甘肃两当,再达天水。唐僧当年就是从这条古道西去的,沿途有唐僧留下的数不完的圣迹及传说,重要的是这些圣迹传说是吴承恩《西游记》成书前已经流行的《唐三藏西天取经》诗话、评话、杂剧、院本的源和根。我们还认为这是一条最为古老的长安连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在宝鸡去天水的渭河峡谷古道没有凿通以前,这条古道就是一条连通陕甘的很便捷的马帮道;即使在宝鸡去天水的渭河峡谷道开通后,该道也没有被民间放弃。我们这次按照西安市文史馆的项目安排,对古道进行了一定的踏勘,特别对串联在该路段上的取经故事进行了简略的采撷,现在呈现出来与同仁们见面,也听取同仁们的意见。 关键词:西安及其以西地区《西游记》民间传说 “神仙路”古道 唐僧取经 我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是一部奇书,成书于16世纪70年代(1573年)。它志怪志得精,志得奇,鲜活生动,“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先生语),读来津津有味。其花果山猴王出世,蟠桃会大圣偷丹;观音院金池谋宝,黑松林三藏逢灾;缥缈庄菩萨试性,女儿国国王招亲;火焰山唐僧受阻,芭蕉洞猴儿调扇……这些让好多人从儿童读到中年,从中年读到老年,数十年嚼之趣味无穷。该书建国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于1953年,重版于1979年。从重版的《序》和《关于本书整理情况》中得知:该版本为“明刊金陵世德堂”版,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离作者吴承恩逝世仅十多年,是最早的刻本,也是最接近于吴承恩原著的刻本。1979年再版时,依据世德堂版刊漏、增补了第九回前的“附录”一回,使整个故事体系更为完整。从其他相关资料也可以得知,在该志怪小说成书之前,元末明初杨景贤已有《西游记》杂剧,元代中叶还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及《西游记》话本,金代也有《唐三藏西天取经》院本,南宋更有《唐三藏西天取经诗话》。且《唐三藏西游记平话》当时已引入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谚解》,其中“闹天宫”“车迟国斗圣”以及黄风怪、蜘蛛精、红孩儿、火焰山、女人国等许多故事都有。也就是说,吴承恩是在诗话、杂剧、评话等的基础上,整理、加工并且再创造了《西游记》。 那么,《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游记平话》及杂剧、院本等有没有它们的根呢?这里回答是肯定的。应该说在宋、金、元、明数百年间,取经故事首先孕育衍生于民间。故事是在民间流传、演绎的基础上,逐步上升为评话、诗话、杂剧、院本等的,它的根就在民间。那么,在哪里能寻找到这个根呢?这正是此文要说的,这个原生态的根就在终南山下。终南山脚下有一条古道,沿途群众称作“神仙路”。“神仙路”宽处两米余,窄处仅数十厘米,沿秦岭山脉北侧山脚蜿蜒起伏,东通长安,西达甘肃天水一带,长达近1000华里,沿途尽是唐僧取经的故事,故人们也称之为“唐僧取经路”。民间传说其间有“九妖十八洞,洞洞出妖精”的说法。其罗汉洞、黄牡狼洞、黄风洞、黑风洞、无底洞、芭蕉洞、摩云洞、红孩儿洞、琵琶洞等洞穴今天仍处处可考,且西王母宴请诸神的王母宫、赤脚大仙修行的玉蟾台今天也在。 根据西安市文史馆2007年的项目安排,7月份在翻阅资料、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其遗存研究。现将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一、“神仙路”考察纪实 (一)西安市 西安古为京畿重地,文化底蕴丰厚,关于《西游记》的民间传说非常丰富。“神仙路”从长安古城出发,先沿子午古道向南到沣峪口,再顺终南山脚下向西蜿蜒而去,途经长安、户县、周至三地,路程100余公里,其间的基本情况如下: 1、天台山。天台山,位于西安市南侧约20公里的沣峪口西侧,俗呼“天天山”,书称“凤凰山”,宗教信徒称其为“天台山”或“中五台”或“观音山”。山体呈金字塔型,四周山脊呈放射性分布,主峰海拔约1600米。山体东侧为沣峪,西南侧为祥峪,北侧为平原,属秦岭山脉北侧前哨位置上的一座孤峰。顶部围绕观音主峰另有四个小山头,为与沣峪东侧的南五台(大台)、小五台相区别,故称“中五台”;又因观音山是主体,山体周围寺观多为观音道场,也称“观音山”。山体东侧沣峪中有丰德寺、净业寺,是南山律宗的祖庭,盛唐时律宗从这里曾弘化全国,对后世的佛教发展影响很大。西南侧祥峪旧时有两口大锅,口径5—6米,可供成千人吃饭,可见佛事活动之盛。北侧山脚下有观音堂,院门口有两株古柏,逾千年以上树龄;殿后有一株银杏,树龄1400年以上,足见这里宗教活动之久远。天台山北侧有几条山沟,偏东的一条名“十老沟”,沟因何名“十老”,不得而知,但相传山外有一条石洞东通这里,西通高冠峪,当地许多中老年都能说清楚。中间的一条山沟称“黑沟”,入沟五里有弥勒台,为一古已有之的宗教活动场所;从弥勒台再向前10公里,即登达中五台。黑沟西侧有塔盘沟,沟内有百余米高的一面大砭崖,人称“鸽鹁(西安、户县、周至一带的方言把鸽子称作‘鸽鹁’)崖”。一面宽幅瀑布从崖顶垂帘而下,遮蔽着一个恒古无人探究的大石洞,里边栖息着成千上万只野鸽子,当这些野鸽子一起飞翔出洞觅食时,黑压压一片,有遮天蔽日的感觉。沿塔盘沟再向内攀行可入雷公沟,当地人俗称“呼噜爷沟(‘呼噜爷’指雷公)”,沟内亦有百丈砭崖,崖间有两道形似车辙的石瑕直通上下,车辙间且有形似马蹄印的石瑕点缀其中,民间传说此为古时神仙通行留下的痕迹,这里就是当地人所认为的“神仙路”起始点。当地人还认为这里有水帘洞、雷公沟,是孙悟空的衍生地。 2、罗汉洞。罗汉洞位于天台山(凤凰山)北侧,从中五台沿雷公沟而下,出塔盘沟即至。罗汉洞村名碑言:传说村南山根有一山洞,唐代住一和尚,身材高大,臂力过人,常搏虎斩蛇,护佑一方平安,和尚圆寂后成为罗汉。民间传说此洞很深,旧时有人手持火把入洞考察,洞内分岔,一头通十老沟,一头通高冠峪。后来洞口用碾盘封堵了,上建高冠庙,内坐黑神。近来群众在高冠庙后建房,无意间挖出古洞,目睹了洞体的退休教师王济民先生言:“洞里能开进手扶拖拉机。”当地群众古老的传说为:罗汉洞是“九妖十八洞”的第一洞,唐僧取经行此,碰到妖精坐在树下把脑袋从肩膀上卸下来放在膝盖上梳头,吓得不敢走了,适逢罗汉护佑,才顺利西去。 3、紫阁峪。从罗汉洞沿“神仙路”向西,过唐太宗李世民遇虎惊驾的惊驾村,越祥峪、高冠峪峪口,西则有峪名“紫阁峪”。紫阁峪,峪因山名,紫阁山紫阁峰海拔2042米,峰西北侧断崖高400余米,顶如楼阁,夕阳射之,灿然发紫,故名紫阁。紫阁山自古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昔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封剑挂印,偕赤松子游就在这里。紫阁崖畔有黄石洞,洞内有石床、石凳、石棋桌,传为黄石公与赤松子弈棋之处。峪内有一眼趵涌的山泉,相传有僧人于四川将钵落水,后从这里涌出,故称涌钵泉。唐代佛门律宗祖师道宣曾在这里建白泉寺,且与居住在东侧岭上的孙思邈相友善,每一往来,议论终夕。在白泉寺上侧寺儿坪遗址古代另外有古寺,名紫阁寺,当地人呼“阁儿寺”,亦为唐宋时期终南山区的著名宝刹,也即南京《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言:可政和尚取走玄奘顶骨之处。现在旧寺遗址上尚存北宋元祐七年所建紫阁寺塔,2003年专业人士调研,推测该塔即为黄巢发掘兴教寺玄奘墓塔后,僧人捡拾遗骨,于此所建的玄奘灵骨塔。2003年11月份国家玄奘研究中心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在这里召开“玄奘大师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认为:“1、户县境内的紫阁寺,就是古代玄奘大师顶骨的迁移供奉之地;2、陕西户县境内紫阁峪的佛教寺院遗址,极有可能就是传自古代长安兴教寺,传向金陵长干寺的玄奘顶骨迁移供奉寺院紫阁寺;3、陕西户县境内的紫阁峪现存的佛塔与寺院遗址具有及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建议有关部门予以高度重视并予以科学保护。”现在紫阁寺遗址已经成为人们纪念玄奘这位伟大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文化巨匠的瞻仰之地。 4、黄牡狼洞。从紫阁峪口沿“神仙路”向西,过太平峪口唐高祖李渊在隋代所建的太平宫旧址,越乌桑峪口,西侧即黄柏峪。从峪口的崖畔入峪约1公里,东侧山崖下有洞,名“黄牡狼洞”。相传此洞即古代黄牡狼兴妖作怪的洞府。黄牡狼在《西游记》故事中为奎木狼,为天界斗牛宫二十八宿之一,与披香殿侍香的玉女有情,一个先下界为宝象国公主,后一个下界在碗子山为怪。唐僧取经路过碗子山遇难的故事就衍生在这里,但这里的传说远不如《西游记》小说中的生动丰富,只有黄牡狼为怪,玄奘遇难,没有宝象国一说。传说黄柏峪就是黄牡狼的巢穴,黄牡狼就发迹在这里。 5、金峰寺石碑。从黄柏峪口向西,过新阳坡、化羊庙,西侧有古刹金峰寺,“神仙路”就从寺前通过。该寺创建于明成化十年,成化二十年《重修金峰寺记》碑文中旧有:“询诸耆艾,相传曰:唐僧一行曾住锡于斯。奈兵燹之际,石不复存,不知创始于何代。”民国二十二年《户县志》言:“系明成化十年保安王谦齐为宝金山禅师所营建者。”建国后该碑断为两截,中间接缝部位有损,“唐僧一行”四字已经损没,幸清乾隆《户县新志》对该句有记,可补残碑之不足。从碑文可知,民间传说唐僧一行曾经过这里,且曾住锡。该碑文勒于明成化二十年,即1485年,比吴承恩《西游记》成书的明万历初的1573年早近百年。且碑文上的这一内容来自民间“相传”,这个“相传”说明不是“耆艾”亲历,是隔了好多代的很久远的事情,故说明唐僧取经故事在这里比《西游记》小说成书也不是早近百年,而是更早。 6、青牛观。从金峰寺经“神仙路”向西,过将军山,越曲峪河,到三峰山(熊虎嘴、大孤堆、安家坡)下有古庙曰“老君庵”。当地蔡家坡村88岁的知识老人高品三讲:“神仙路”就顺山根从老君庵后边过去。”老君庵所立的石碑载:该庵唐代名青牛观,属楼观台第十七下院,清康熙年间改为今名。原建筑规模很大,有老君殿、三清殿、玉皇楼、王母宫、魔王殿、钟鼓楼等,头天门在北侧十里外的安善坊,建国后旧建筑逐渐被全部拆除,今天仅有新建的老君殿一座。旧时老君庵门前竖宋太祖赵匡胤御赐铁碑一通,记述着其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时赵匡胤之族叔主理青牛观事,山大王张广、周进选压寨夫人,囚前来进香的京娘于魔王殿,被来此避难的赵匡胤知悉,有送京娘回蒲州的一段典故。青牛观中的魔王殿,即太上老君坐骑青牛的享殿,也是青牛在这里为魔作怪的见证。《西游记》中青牛借放牛童子嗜睡偷偷下凡间兴妖作怪,唐僧取经途经其地遇阻,故事就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青牛精后来由太上老君收伏。 7、站马、马刨泉、雷音寺。从老君庵沿“神仙路”向西经潭峪口,过皂峪口东侧的活佛寺、极乐寺,皂峪口西侧即雷音寺,寺旁有站马村。相传唐僧取经骑白马至此,突然天响一声惊雷,地陷大坑,白马受惊驻足。因白马驻足故,此地即称“站马”。今站马因居住人口增多,已经形成一个近800人口的自然行政村,属户县石井乡管辖。白马因受惊前蹄在地上刨了两下,地上突然涌出两眼甘泉。因属马蹄刨出,人们称其为“马刨泉”。该泉水质甘冽,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的生活水源。因当时的一声惊雷,曾致使白马驻足,且刨出惠益当地人民的甘泉,后来人们便在响雷处建庙,名“雷音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吴承恩《西游记》小说中有小西天雷音寺黄眉大王假扮西天如来的故事,这里没有。但传说由于一声惊雷闪电故,将小白马的身影魂魄定格在了站马村南侧菜峪口的山崖上了。从站马村西北侧约5公里的丈八寺村瞭望菜峪口的山崖,非常清晰地可以看到山崖上镶嵌着一匹昂首迎风、姿态非常潇洒的小白马。传说唐僧一行再往西去,小白马的肉身即被小白龙吃了,所以它的魂魄就一直栖息在这里。且相传更深夜静,小白马常去丈八寺村旁的胡公泉喝水,人们常能听到小白马往返行走中脖子上所挂的串铃声。当地66岁的戴志明言:自清朝末年西部某喇嘛在菜峪口山崖上盗宝后,串铃声就再也没有听见过。 8、殷家坡。沿“神仙路”由站马村向西,在直峪口东侧云台山下过新兴寺,在直峪口西侧慈云山下过大悲寺,在栗峪口西侧过秦代、隋代甘泉宫旧址,西侧即为涝峪口。涝峪内离口约10公里有殷家坡,为唐王朝重臣殷开山旧居。《唐书》与当地史志均有记载:隋代殷开山为涝峪大谷长,在峪内囤积粮草,招募兵马。李渊举兵反隋,李世民兵围长安,召补殷开山大将军掾,从攻河西,为渭北道元帅长史。后与刘弘基屯兵故城,破卫文升之兵,赐爵陈郡公,迁丞相府掾。再以吏部侍郎衔从秦王讨薛举,战败,被除为民。不久又从秦王平仁杲,恢复爵位,兼陕东道行台、兵部尚书。后再迁吏部,从秦王讨王世充,以功晋爵勋国公,图形凌烟阁,确为唐王朝开国重臣。《西游记》小说中将其渲染为丞相、唐僧的外公,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但殷开山就是生活在“神仙路”旁的一位有地位、有影响、人们熟知的朝中大人物却是事实。人们把唐僧的身世附会在殷开山身上也情有可原。当地的民间传说《江流儿化缘》后来已演化为小戏,可幸的是这一故事被收编于《西游记》的附录部分,终于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桩美谈。现在殷开山在涝峪中居住的旧址仍在,有殷开山庙,亦有殷开山操练兵马的教场,殷家坡还有殷姓人家居住。 9、刘全进瓜。刘全进瓜的故事在关中为一幕小戏,收入吴著《西游记》中见“唐太宗梦游冥府”一节。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冥府见到了十殿阎君,许下诺言,还阳后将以南瓜进贡。太宗还阳后为了实现诺言,在国内征询愿赴阴曹地府的人选,时均州富商刘全妻子新丧,自己无意苟活人间,揭了皇榜,头顶南瓜服砒霜自尽,去阴曹地府呈送了南瓜。因进瓜有功,阎君获准其见到了先死的妻子,两人抱头痛哭。阎君产生了怜悯之心,随遣刘全夫妇还阳。又因刘全妻子尸体已经腐烂,就借尸还魂依附在新丧的唐太宗的妹妹李翠莲身上,刘全又与李翠莲结为夫妻,成就了一对恩爱男女的好事。该故事的原型发生在户县秦渡镇待诏村南堡,刘全是该堡刘姓人家的祖先,原籍均州,不是富商,而是以理发为业,因手艺精湛,被选入宫庭给帝王后妃理发,为皇帝所赏识,进官为待诏(今关中方言很普遍地把理发师叫做“待诏”的源流最晚可以追溯到唐代)。后在长安与帝室宗亲结为连理,即在户县择基安居,后子孙繁衍成村,村名即以待诏为号。为纪念理发这一行业故,该村的古会定在农历七月十三,与该行业的会日一致。该村西侧的村庄为韩村,韩村多李姓人家,传说即唐王室宗亲后裔,李翠莲的娘家。为了李翠莲遨娘家方便,由双方家族分别出资,还在两村之间的两条小溪上架起了两座小石桥。1953年拆桥时揭下石条,石条下有字,就记述着这一段修桥历史。传说由于刘全进瓜的原因,南瓜入了阴曹地府,故南瓜一名在当地已经消失。人们给新种的该品种的瓜起了一个词义相反的名字——北瓜。很有意思的是,关中方言区唯有户县一带方言把南瓜叫做“北瓜”,而其他地方一般叫做“南瓜”“倭瓜”“方瓜”等。在这里北瓜才是阳间人们食用的,这是个约定成俗了上千年的事实。 10、清凉山。从涝峪口西侧沿“神仙路”向西不数里有清凉山,该山的东面有蛇形的马鞍岭围护,西有龟势吉宝山屏挡,背靠五凤岭。相传昔时的一个盛夏,老子李耳仙游至此,见满山的林木如天伞,遮云蔽日;北面吹来的凉风又顿解暑气,感慨万分地说:“美哉!清凉山矣!”清凉山即因此而得名。旧时清凉山上的建筑群规模很大,有朝天门、灵官殿、无量殿、三皇楼、老母洞、地母洞、王母宫、三清殿、玉皇楼、炼丹楼等,共计17座50余间。山上童家殿炼丹旧址历史很久远,民间有“先有童家殿,后有楼观台”的说法。相传古时太上老君在这里炼丹,看火童子突闻近处有姑娘遇警惊叫,出门急看时,见一只猛虎正追赶附近安家山梁上的姑娘安花,便奔上前去赶走了猛虎,救下了姑娘,从此两人便结下情缘。太上老君知道此事后,成全了一对年轻人,该夫妇从此便在这里安家,繁衍生息。因男的原为炼丹童子故,便以童为姓,该地名后来也因此而称童家大殿。吴承恩《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两个炼丹童子在平顶山莲花洞为怪,为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这里炼丹童子的故事没有恶迹。 11、断头沟。断头沟紧邻清凉山药王泉南侧,是山巅的一条荒僻小沟。这里有《西游记》中“魏丞相梦斩泾河龙”的故事原型。相传唐贞观年间,泾河龙君与长安城里算卦的袁先生打赌,私下偷改了玉皇大帝颁布的下雨诏书,将清风细雨改成了恶风暴雨,一场雨摧毁了民间无数的房屋田产,无数生灵也因此惨遭祸害。民间就将泾河龙君私改雨布告到了天界,玉帝震怒,差唐朝宰相魏征监斩泾河龙君。泾河龙君因此托梦给唐太宗李世民,乞求阻拦住魏征。唐太宗应允,在问斩泾河龙君时刻来临之前把魏征邀请进了皇宫,在棋亭弈棋,借以阻拦魏征前往监斩。不料魏征弈棋间突然蒙胧入睡,魂魄已被太白金星引领前往执法。太宗皇帝浑然不觉,且给魏征摇扇,意在让其熟睡不要离开。一会儿天空乌云四合,突然一声炸雷爆响,泾河龙君的头被斩落断头沟下。随着天上倾下了一场血雨,血浪漫过了断头沟,渗红了泥土、岩石,连树叶、草叶也染上了红色。这就是户县一带关于断头沟的传说。断头沟的景色今天也还是这个样子。该故事情节与吴承恩《西游记》中的情节基本一致,只是多了具体斩龙地点。千百年来终南山下的人们把秦琼、敬德的画像当门神贴,也源于这个典故。原因是后来泾河龙君的魂灵向唐王索命,唐王不能安宁,就让吴道子画秦琼、敬德图形贴于门之两侧,果然安宁了,民间也就仿而效之。该民俗后来衍生为全国性民俗。其实,魏徵梦斩泾河龙君的故事源于泾河一带,估计,在其他有大河流的地方也有这个传说。 12、黑风洞。从清凉山下往西二三华里有石镜峪,因峪内有一方长宽逾丈、表面光滑如镜、可鉴日月山川的山崖而得名。峪口筑三官殿,“神仙路”就从殿前通过;三官殿内坐天官、地官、水官,是护佑一方平安的尊神。相传殿下有洞,古名黑风洞,是黑风魔怪古时居住和兴妖作怪的地方。后来用石碾盘封堵了洞口,上建三官殿,数百年来没有启封。殿前《重修三官殿记》碑载:“相传大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西天取经途经此地,遭黑风魔怪所劫,观世音菩萨显圣脱险……”寻问当地線生龙、線禹、张朱红三位七十余岁的老人,均言世代相传,唐僧就是在这里为黑风怪所劫。且言:三官殿北侧旧时有黑风楼,毁于清末回民起义。吴承恩《西游记》黑风怪为黑熊精,观音菩萨收伏后在蓬莱岛看护后山竹林。 13、望仙坪、无底洞。石镜峪西侧二三华里即望仙坪,“神仙路”从望仙坪山脚下经过。望仙坪为秦岭北麓前山地带的一个凸出台阶山地。相传西汉后元年间,汉武帝率近臣访道登临此坪,恰遇西王母。王母以仙桃相敬,帝因桃绿有污垢未食,大臣东方朔食之成仙,与西王母腾云而去。武帝赞赏不已,遂敕此坪名“望仙坪”,并在坪上建瞩玉观,为上林苑七十二观之一。康熙四十七年《集仙观碑》载:“昔日王母赐桃武帝,帝睹玉佩珠露,忠切登山,选匠氏,集木石,建宫于山之上,竖塑像而朝夕虔祷,因名望仙。”是对上述俗传的记载。在望仙坪的龙头位置上,正殿为王母宫,后殿为三清殿;正殿前两侧陪殿为三司殿、三官殿;另外旧时七星殿、准提阁也在正前侧。王母宫门楣上悬“瑶池宫”大匾,宫内正中坐西王母塑像,缨络珠佩,端庄华丽;四面墙壁原有悬塑,东壁为“万仙朝王母”,西壁为“十殿元君朝玉皇”,另有“西天取经”“十考教”等故事,可惜均毁于“文革”。前侧三官殿中坐天官、地官、水官塑像,即尧、舜、禹,殿内竖铁碑,有“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九字;三司殿正中供奉张天师,左侧供奉无量祖师,右侧供奉雷祖师,再两侧且还有周仓、关平护殿。《西游记》中蟠桃会的故事就衍生在这里,但没有孙悟空来捣乱的情节,还对孙悟空多溢美之辞。准提阁建于望仙坪地势上龙头顶端的高台地上,内供三目十八臂观世音菩萨。准提阁西侧山梁上原建有玉兔精庙,民间及《西游记》中玉兔精的故事即衍生于此。沿望仙坪山脊向上前行约500米,在第二个台阶——玉皇殿建筑群台阶前,向地下有一罐状幽深洞穴,深不见底,向下扔一块石子,“咕嘟咕嘟”在洞壁上碰撞的声音持续时间很长,传说此洞的另一端通四川,人称“无底洞”。《西游记》中白毛鼠精的故事早期就衍生于此。传说此怪原为金鼻白毛老鼠,在王母宫偷食了王母的香花宝烛,变做半截观音后被天王李靖收伏在这地缝中改过。唐僧取经行此,又变作地涌夫纠缠,又为天王李靖收伏,当地人传说收伏时有“神猫”相助,这一情节《西游记》中没有。元代时道教全真派在附近发迹,该洞又被附会为集仙罐。传说王重阳从山东崑嵛山传道后领着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西回,思量正直八月十五,就前来拜望西王母。王母正开蟠桃宴会,差吕洞宾出罐来迎。吕洞宾领王重阳一行登上望仙坪,王重阳一行见山头一片空寂,无饮宴之所,正在诧异,吕洞宾棒喝曰:“见王母不拜,还待何时?”王重阳警醒,朝地上便拜,突然山崖下开启一扇洞门,一阵香风从洞里吹出,众仙正在饮宴,王重阳一行急急而入,被西王母赐座席侧。席间王母询问了王重阳师徒的道功深浅,见其个个刻苦,谈吐有道,心中暗喜。后来王重阳与七个高足均得道成仙,人们就又称此洞为”集仙罐”。 14、赤脚大仙的故事。吴承恩《西游记》中赤脚大仙是位在蟠桃会上被欺骗戏弄了的角色,而终南山下的赤脚大仙历史上真有其人。史料典籍记其为:本姓刘,名操,后梁燕山人,辽国进士,先在燕王刘守光座下做事,官至丞相。后辞官修道,隐修于终南山下涝河古道中的一块高埠台阶地上,道号海蟾子。该高埠台阶地松竹掩映,确是静幽,但见四面环水,远处又尽是稻田水垄,海蟾子长期生活在这里习惯于赤脚,故有“赤脚大仙”的绰号。海蟾子修行的功课系钟离权一脉的丹鼎功法,且颇有成就心得,渐成一系,世称刘祖派。因其功法对全真派的功法颇有影响,故其被全真派尊为道教北五祖之一。后在全真派的运作下,元世祖追封其为“明悟宏道真君”。海蟾子生活在民间,与当地群众关系融洽,常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如用“哗啦啦”石碌碡帮助群众碾谷,领着三条腿蟾蜍撒金钱周济困难群众,这些都在当地传为佳话。当地人民群众也把他视作自己最亲近的人,且把他的道号拆开,称他作“刘海”,称三条腿蟾蜍为“金蟾”。民间流传的小戏干脆唱道:“刘海生来有仙根,家住户县曲抱村。”还唱道:“刘海本是小八仙,行走步步撒金钱;金钱撒在福地上,一变十来百变千。”因海蟾子周济群众深得民心,民间尊其为财神,至今敬奉。现在海蟾子修道的仙迹尚在,他修道的高埠台阶地被称为“玉蟾宫”,为一个道教活动场所。今玉蝉乡的乡名就是用同音字“蝉”代“蟾”的结果。他使用过的“哗啦啦”石碌碡还存放在台阶地上;他戏蟾蜍的吐丹桥今天也在,捉蟾蜍的三角池今天还在,当地也还有刘海砍柴等故事在流传。前几年当地人还把苏东坡古时候为刘海蟾所画的仙迹图也勒刻在了刘海庙的石碑上,成为该地一景。刘海蟾的归隐修行地香火很旺,每逢初一、十五,朝庙进香的人络绎不绝。每逢农历六月初十日,是刘海蟾的诞辰日,当地都要搭台唱戏。它今天仍然是人们乐意礼敬和朝圣的地方。 15、马峪蹄印石。从望仙坪沿“神仙路”往西越甘峪口,前边不数里有小山沟曰“马峪”。马峪口西侧沟坎有一块表面长宽逾丈的连山石,石色青灰,其间镶嵌有几块酷似马蹄印的白色石瑕。马峪村59岁的陈明生告诉我们:相传唐僧取经顺“神仙路”东来,至此不慎马失前踢,在岩石上留下了蹄印,人们认为这是神仙留下的仙迹,自古至今对其顶礼膜拜。旧时人们常在石前给小孩戴锁“拴娃”(一种乞求于仙石灵性,保佑小孩平安的宗教仪式),且往往以石名命小孩的名字,村上一位70多岁的老汉乳名就叫“马娃”,就是小时候他父母在石头前给起的。 16、白龙沟白龙石。白龙沟紧挨马峪西侧,入峪1公里,沟底斜躺着一方40余米高的黑褐色连山巨石,石间镶嵌着一条近20厘米宽直贯岩石上下的白色石瑕,因形体若龙,故民间传说此为西海龙王三太子触犯天条,被打下凡间在此隐迹,故该沟人称“白龙沟”;沟旁有寺,名“白龙寺”;沟口有村,名“白龙村”。《西游记》中白龙马的故事,就是在这里衍生出来的,传说白龙触犯天条,本当问斩,观音菩萨说情,免了死罪,在这里隐迹。唐僧取经至此,吃了唐僧的坐骑,被锯了龙角,化作小白马,驮唐僧西天取经。 17、红孩儿树。古时白龙村城外西北角生长着一株巨型刺柏,高20余米,胸围三人不能合抱,冠盖如伞,属当地人们心目中的一棵神树,当地人称作“红孩儿树”。当地人关于红孩儿的传说跟小说以及小戏里边的情节不尽相同:唐僧一行取经至此,见一小儿(圣婴大王)悬挂路旁古树的树杈上,即是此树。红孩儿见唐僧师徒前来,下了树来,向唐僧师徒作揖,唐僧命令他多做善事,为当地老百姓服务。红孩儿遂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主心骨。由于该树与红孩儿的渊源关系,人们一直把此树视作神树,迷信的人相信此树会舍药,过去曾有人在树下求药拿回家给家人治病;也有人在树下给小孩戴锁,祈祷小孩平安。该树被砍伐于1958年,用其树作了四副半棺材板。 19、白马河。白龙村向西两公里至西岭下,“神仙路”越户县与周至之间的界河——白马河,即进入周至地界。这条白马河,民间传说为:1400年前,唐僧西天取经经过竹杆坡(西岭的一段),所骑白龙马因久居阴冷山涧,未适应旅途生活,肠胃不适,突然不吃不喝,不拉屎不拉尿,生起病来,唐僧只好就地等待。时过八九天,一日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四合,一声惊雷,白龙马身子一抖,屎尿拉了一夜,将体内的龙精龙液尽释,换上了凡间草肚,驮唐僧西去。这一夜的龙精龙液也没有白流,在地面上吹出了这条河流,至今流淌。因是白龙马的龙精龙液所为,人们称其为“白马河”。 20、芭蕉洞。白马河上源西侧的峪子也是户县和周至的界峪,现名“鸽子沟”。该峪沟深谷窄,山崖陡险,坡面古柏掩映,是一个风景奇佳之地。入峪1公里,西侧山顶上宽大平坦,旧时居住过几户人家,早已移往山外;东侧悬崖陡立,高达数十丈,险峻异常,中间“一”字型排开三个天然石洞,由北向南一个洞口比一个洞口大。而中间一洞最为深广,深达十几丈,洞壁一洗白石,灯光照耀,晶莹剔透,温润如玉,也称“白云洞”,当地民间自古相传,即古时的罗刹女铁扇公主的洞府。罗刹女有一柄芭蕉扇神奇异常,能呼风唤雨,乃镇洞之宝,故洞以扇名,称“芭蕉洞”。传说牛魔王与铁扇公主就在这里结为夫妻,红孩儿就出生在这里,唐僧一行在火焰山遇阻,孙悟空曾来这里三调芭蕉扇。地方小戏《白云洞》演的就是这一故事。牛魔王、红孩儿被天界收伏后,铁扇公主终老这里,葬在芭蕉洞外两溪之间,今天墓冢还在,为一个圆形小山包,占二龙戏珠地势,甚为灵秀,当地人都能指认。由于这里奇花异草丛生,林间鸟语莺飞,当地文人写这里的景观为“烟霞含虚润,苔鲜助新春;嵯峨势耸欺蓬岛,幽静花香若海瀛……诚然是千年古迹,万载仙踪。”但由于无人管理,后来一群野鸽子占踞了洞穴,时间久了,人们也称该洞为“鸽鹁洞”,称此沟为“鸽鹁沟”。 21、牛魔王洞、虎头山。从芭蕉洞向西过虎头山,西侧山沟名牛角沟,传说此沟是牛魔王用牴角抵出来的。这是一个窄峡深谷,长十几丈,上方枝条交掩,下方陡崖壁立,步入其间凉气沁身,让人心寒。尽头原来有水从上方泻下,沟底及侧壁有水流冲刷的痕迹;东侧壁间有洞,小口鼓腹,宽丈余,深两丈,地面平坦,壁面光滑,隐藏在断崖间,是一个不注意很难发现的去处。当地人传说这里早期是牛魔王居住和兴妖作怪的地方,后来移居往芭蕉洞居住,但还常回来关照;再后来就纳妾在这里,成为玉面狐狸的洞府,故也称“摩云洞”。由于该沟该洞地形甚为隐蔽,生人身临沟岸,也很难知道脚下洞天,故当地文人描绘其景是“树木森密,兰惠馨香;流泉漱玉穿修竹,奇石知机带落英;烟霞笼远岫,日月照玉屏;龙吟虎啸,鹤唳莺鸣;一片清幽真可爱,琪花瑶草景常明。”牛魔王洞东依的虎头山自古也为当地名胜,传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狩猎至此,谓该山有卧虎之势,故当地人就称其为“虎头山”。山上唐代就有寺院,名“悟真寺”,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曾游憩于此,留有诗文,还勒之于石。后该地改建虎头山庙,现有正殿数间,厢房数间,亭台楼阁数处,有水泥路面通达,为一旅游吊古的佳处。 22、猴儿庙。吴承恩《西游记》第96、97回有铜台府地灵县寇员外的故事。说寇员外门前有“万僧不阻”的牌子,对待出家人十分真诚,唐僧师徒在这里得到了非常周到的款待。不幸的是刚送走唐僧师徒,却引来地痞流氓打劫,寇员外被凶徒“撩阴一脚”踢死,三魂渺渺归入阴曹地府。有幸唐僧师徒碰上这伙恶人,收回钱财,又从冥府领回寇员外灵魂,且给增加了12年阳寿。今虎头山下有寇家堡,旧时村子东门外建有猴儿庙,内塑孙大圣金身,自古香火不断。传说当地黎民为感念唐僧师徒的大恩大德而建此庙。1967年“文革”中猴儿庙被毁,现在人亦能指认旧址。 23、红孩儿洞。从牛角沟沿“神仙路”向西,行约5公里,有峪名大曲,峪口窄陡,峭崖直立,两侧山体古柏苍苍,遮云蔽日,为神仙居住的又一佳境。入峪约500米,西侧峭崖中部悠然凸出一个平台,面宽不足10米,长不足70米,一面临壁,三面临空,胜似山西悬空寺的地理位置。台上西侧依山崖“一”字型筑有六个洞穴,洞洞供奉有神像,有玉皇、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孔子、圣母娘娘、红孩儿、孙悟空等,是一个多神杂居的地方。相传这里就是昔时红孩儿居住和兴妖作怪的地方,因与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相遇,被观音菩萨收伏作了善财童子,成了正果,后来人们在这里也一直敬奉他,祈求保佑一方平安。登达此台,南侧沟底有路,可以徐徐而上;临到台前,台口有门楼,门楣悬“红孩洞”大匾,很是醒目;门楼前左侧有碑,记述着红孩洞的历史渊源及变迁。洞窟有人管理,长年接待着四方来客。 24、白龙庙。从大曲峪口沿“神仙路”向西约10多公里,田峪河东岸有原始台,是供奉原始天尊的祭坛;再向前即楼观台,是老子李耳古时讲经的地方,其五千言《道德经》就著述于此,被道教信众尊为“天下第一福地”,上有说经台。传说唐僧一行当日行至原始台天色已晚,就临时住宿在那里。没想更深夜静,在田峪问仙沟中修道的吕洞宾却来引诱白龙马,一同去了说经台听经。由于太上老君把《道德经》讲述得太奇妙了,白龙马一时入迷,竟误了时辰。待觉醒,急忙拉着吕洞宾回奔,刚到楼观台东侧,雄鸡一声长鸣,白龙马一颤抖,就显现了小白龙原形。吕洞宾急忙将其装在袖筒里送回,但三魂七魄中的一魂一魄已丢在那里,游游荡荡地经常显像。人们为了收住白龙马的魂魄,让其有个安身之地,就在楼观台东侧建起了白龙庙,时时节节经常祭祀。小白龙也尽心尽力护佑着这一方的山水平安。 25、琵琶洞。从楼观台山脚下沿“神仙路”西行5公里,前边左侧有琵琶山。因老子李耳死后就安葬在山下东崖畔,故从连带关系上说与东边的楼观台应为一体,故又名“西楼观”。其山上中台建有老子李耳生祠,前台建有王母宫,琵琶洞就在王母宫基座下,一个洞口在东侧,一个洞口在西侧,中间有细洞岩缝相通,岩缝间生长有琵琶虫。据王母宫主持人72岁的孙宗莲道长讲:琵琶虫很像蝎子,体形略大,用筷子夹着翻过身,腹部呈红、黄、绿三色,比蝎子肚子大,比蝎子毒性大得多,比蝎子多两条腿为八条腿。蛰人就是个小黑洞,疼痛的程度无法忍受。经查,琵琶虫应是蝎子的亚种,尚未收入昆虫谱,也未给其分纲定目,有待昆虫学界鉴定。《西游记》中琵琶精的故事就衍生在这里,琵琶精在山前兴妖作怪,唐僧一行至此,被孙悟空邀昂日星君降伏,故王母宫侧前建有齐天大圣庙,内有孙悟空塑像,至今被人们礼敬。据说琵琶洞内过去琵琶虫很多,二三十年前渐渐少了,甚至见不到;现在又多起来了,吓得道观里的人们不敢在依靠山体的房子里睡觉。 26、仙游寺。从琵琶山下沿“神仙路”前行,不数里至黑水峪口,旧时入峪两公里有黑龙潭,四周群山耸立,山光掩映,其下龙潭既深且黑,有若仙境。据说:周穆王西征犬戎归来时在这里饮宴了三天,其后把宠妃盛姬安葬在这里;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凤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后来秦穆公的女儿飞升成仙。隋开皇十八年(59 8),隋文帝在此处建仙游宫,后改名为“仙游寺”;仁寿元年在此敕建法王塔,安放释迦牟尼舍利子。仙游寺八景中有“宝塔放光”一景,即是说此舍利子屡放灵光,灿若明霞。《西游记》中唐僧一行路过祭赛国,金光寺宝塔放光的故事就以此为原型,故事中玄奘扫塔,孙悟空在塔顶捉住了两个水怪,一个鲇鱼精,一个黑鱼精,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老龙王差来巡塔的,情景相近。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修黑水河水库,将仙游寺及法王塔北迁2.8公里到金盆梁上保护,经工作人员指点,我们考察人员一行观看了法王塔七层檐下的黑斑,传为古时放光所致,至今犹存。 27、黑塔寺。从黑水峪口沿“神仙路”向西,前方十数里处四架山有黑塔寺,寺旁旧时有黑塔,高两丈余,乃镇一方妖邪的风水塔;该塔下旧有山洞,亦名“黑风洞”,是古时民间传说中妖怪九头虫的洞府,历史上石义救皇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传说石义武艺高强,一日在山前砍柴,见一阵黑风从山下滚滚而来,当临头顶,石义飞斧扔去,砍中九头虫一头,鲜血滴滴而下,且掉下来一只女子的绣花鞋。石义甚觉诧异,即从腰间抽出砍柴刀,顺着血迹追寻到黑风洞,与九头虫大战一场。搏斗中砍下九头虫侧头数个,结果九头虫身子一抖,项上又长出新头。皇姑急忙呼喊:砍中间一头方可致命。后来石义一刀砍下九头,杀死九头虫,救出皇姑。该故事旧时被演绎为小戏,经常演出,故事情节略有更改。《西游记》中九头虫滴血的故事即脱胎于此,情节中九头虫被碧波潭老龙王招为驸马,与万圣公主成亲,为害一方,区别更大。“文革”中黑塔虽毁,黑塔寺仍在;且上个世纪生产队犁地,已发现黑风洞口,曹村三组的李占荣等人曾用两丈多长的竹竿捅入,深不见底,也就作罢了。 从黑塔寺再往西,“神仙路”经马圈、史务、八家庄、枣庄、丁家凹、湳池,越过鸭子沟,过竹峪乡黄家岭、金盆,即进入宝鸡市眉县界。在竹峪乡一带,民间有“神仙路,犁不断”的说法,即白天犁了路,晚上就又被踏开,当地人甚为奇异。 (二)宝鸡市 宝鸡市关于《西游记》的民间传说也非常丰富。“神仙路”自周至竹峪乡而入,横贯眉县、太白、凤县三地,其间内容复杂。由于该地区原来未列入此次考察计划,但又不能不掌握基本情况,因此,我们用三天时间急匆匆走了一趟,因开始不知“神仙路”西去路径,没有踏勘太白县。现将基本情况表述如下: 1、路过眉县 眉县南依秦岭,北临渭水,人文历史及山原物产丰厚。“神仙路”从周至竹峪乡金盆村东入,过石马寺、迷糊岭、嘴头、万家园、柴沟嘴、潼关寨、汤浴口、楼观原、拐湾、金渠老母宫、黑峪三组、岗子庙(九龙寺)、董家山南沟、莲花洞、观音崖、黑虎关西入太白县境。眉县当地人也都有“神仙路”这个概念。由于对各个景点未能全部实地考察,只是沿公路收集了与《西游记》相关的几则故事。现在叙述如下: (1)小法仪乡有梦泉寺,《重修小法仪梦泉寺碑记》言:“斯寺名梦泉,源于唐贞观十八年唐僧玄奘之一梦。相传唐僧西天取经东归途中夜宿眉邑小法仪源头寺中,梦见后殿下有一泉水,梦悟侧耳细听之,有汩汩流水声。翌日临走留言,改名曰‘梦泉寺’。时人凿引泉水到寺外,建成一个圆形名泉,亦名‘梦泉’,遂改寺院名‘梦泉’。”从该碑文知,玄奘取经曾在这里留下圣迹。 (2)营头镇南侧倒回沟山头上有巨型脚印,长十余丈,宽三丈余,传说唐僧一行从这里经过,孙悟空一个跟头从天空落下,单脚在山头上一踩,又一个跟头云腾空而去,留下此迹,千百年来受人敬慕。 (3)黑虎关下有蛟龙寺,据说因古时候有蛟龙在这里盘踞,故名。传说当年唐僧一行到此,孙悟空被蛟龙吞入腹中,后用金箍棒撑破肚皮方出。今天这里乌稍蛇仍然很多,常出没于山崖草丛及寺前庙后,让人心悸。 眉县是一个文化底蕴以及山原物产非常丰厚的地方,北宋张载于嘉祐二年从这里考中进士,曾出任崇文院校书,在开理学之一脉的关学体系中建树卓著,为一代宗师,当时与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并称于世,今天横渠镇还有其生祠。汤浴凤凰泉水温高达64℃,含有非常丰富的矿物质,可治疗皮肤、风湿等病,有“神泉”之称。“神仙路”纵贯这里,肯定有非常丰富的民间传说,有待以后整理。 2、穿越太白山区 太白山区地处秦岭腹地,北有玉皇山、冻山、秦岭梁、青峰山为屏,中有秦岭主峰太白山横亘其中。其间崇山拱峙,层峦叠嶂,碧流穿峡,山秀水清,居民多依山间小川道、小盆地栖息。“神仙路”从东端眉县黑虎关入,过莲花湾、柴胡山,从鹦鸽乡沿石头河西进,绕过老爷岭,西去桃川,再前行过魁星楼、店子上、杜家庄、碾子沟门、五里坡、塘口、拐里村至太白县城;从太白县城西出过阳坡庄、两河口、马蹄窑、阎家山、龙王山、庙台子,转向西北经菜子地、宝佛寺出太白县,入凤县境,全程130余公里。其间也过鹦鸽乡鲁班桥石窟寺、桃川佛爷洞、嘴头镇翠玑山老君洞、水蒿川老庙石佛洞、老羊沟石佛洞等处,但由于未能亲历调研,情况不明,不能多说,只能大致标出经由路线。其实太白县本身就是一个史书纪录久远、民间传说丰富的地方,《尚书·禹贡》谓太白山为“惇物山”。《说文解字》曰:“惇者,物之丰厚也。”可见古人对其确认之久远。《录异记》又载:“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其精化白石若美玉,时有紫气覆之故名。”这里是说金星之精坠落此处化作太白山,又可见民间传说之神奇。“神仙路”从太白县横穿而过,免不了有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有待以后调查整理。 3、进入凤县唐藏地区 凤县位于古雍、梁二州交界处,东接太白,西达两当,亦为秦岭南麓的一块高山沟壑地段,古书记其为“跬步皆山”。 “神仙路”从太白县宝佛寺沟西入凤县境,在高家庄溯杨家河而上,接嘉陵江源头而下,过八卦台、东河桥、石窑铺、宽滩、黄牛铺、北星、长桥至红花铺,在红花铺离开嘉陵江向西入西沟,越天台山,过九龙庙,从草滩沟到唐藏西出,过曹家庄即入甘肃省两当县境。从实地调研及相关资料得知,“神仙路”沿线庵堂庙宇点缀如链,其间神话传说也层出不穷。但由于大部分景点未能亲历调研整理,只能沿“神仙路”捡拾数例今天尚存的历史遗物缀记于此: (1)松坪庵,位于平木乡高家庄,旧时为尼姑道场。庵内有玲珑塔,塔铭及重修三圣殿碑今天尚存。 (2)大王庙,位于杨家河与嘉陵江源分水岭侧的大王山上,整体布局虽毁,罗汉殿尚存,在山风中苦苦支撑。 (3)石窑铺石造像,位于石窑铺场房沟内,现存五尊,为一佛二菩萨和两个童子,建造时间待考。 (4)五里庙石塔,位于宽滩五里庙村旧庙内,六边四层,仿楼阁形制,塔身有塔铭,记述曹洞宗三十代真心道志和尚及诸弟子修筑庙宇事宜。 (5)太白金星庙,位于黄牛铺村,为四合院结构,有门庭、正殿、东西配殿等,其西侧配殿已毁,其余尚存。 (6)天台山石像,位于红花铺西侧天台山上,山腰有古寺院遗址,存石雕佛陀坐像一尊,与莲台通高1.3米,庄严古朴,时代不详。 (7)九龙庵,位于草滩沟庙台上。旧时规模宏大,前有山门,侧后有书房、客房,正中为玉皇楼,六角三层,顶饰琉璃,高大雄伟;后为五间大殿,雕梁画栋;楼内、殿内佛像均塑金身,大气不同凡响。另侧后两边均有两间偏殿,正后侧还有五间禅堂,为僧人居住和修禅之处。当地志书记载:“庵内有奇花异树,古柏参天,风景极佳,为陕甘信众共同朝奉之地。”可惜建国后毁于火灾,目前仅存残址。 (8)倒回沟回龙寺,位于唐藏镇小峪河上游。相传唐僧一行当年从九龙庵未沿“神仙路”南下,却返向西北欲从隘口过五岭子去胡店沿渭河西去。行至倒回沟回龙寺处,又觉得此途艰险,就又顺小峪返回走唐藏西去的古道。由于唐僧一行走到这里返折回来,人们就称此沟为“倒回沟”;在此处建寺,亦名“回龙寺”。 (9)通天河,位于小峪河中部,是从辛家山流下,从西侧而来的一条水量充沛的山间大河,与小峪河汇合,调转头同小峪河一起向南流去。该河源头在辛家山主峰,上游河道笔直,水流从辛家山缓缓而来,夕阳西下时站在下游西河庙处向河水来处瞭望,水雾氤氲,不见尽头,只见水流从云端雾霭中来,故名“通天河”。唐僧一行西进,就要在通天河与小峪河交汇处或下游通过,《西游记》中老鼋相渡的故事就衍生在这里,当地群众至今津津乐道。 (10)景禅寺,位于通天河下游右岸杨家庄西柏林坡下,旧时又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寺院,民间传说有99个和尚曾经在此住锡。其寺院前为山门,进门后右侧依次为地藏殿、药师殿、观音殿;地藏殿再右有钟、鼓二楼,二楼之间正后侧为大雄宝殿。宝殿东侧依次有阎君殿、娘娘殿、罗汉殿、千佛殿、禅堂、入静、圆寂七殿;西侧有木莲殿、僧房、斋堂、库房等。另还有石塔、砖塔、碑碣。其殿堂均雕梁画栋,屋顶多琉璃覆盖,佛像多法身贴金,极其华贵;寺内幽径纵横,回廊曲折,让人有入迷宫之感,可惜民国二十六年(1937)大部分殿堂毁于大火,所余房舍又陆续坍塌,现在仅存碑石三通,舍利塔四座。当地人讲,《西游记》中金池长老迷恋唐僧袈裟的故事就衍生在这里,其不端行为是与就近的黄风怪有染,和黑风怪无涉。 (11)黄风洞,位于景禅寺南通天河左岸的山崖上,彼此隔河相望。民间传说此即为《西游记》中能喷三昧神风的黄风怪的洞府。旧时黄风洞口建有楼阁,楼阁内有神佛造像,也很精美,可惜毁于“文革”。据当地人讲,该洞非常幽深,里边有水,中间分岔,一头通海眼,一头从七八里外的一个山背后出。据进去过的唐藏镇原信用社主任72岁的辛毅民讲:1956年他进去过,手里举着蜡烛,跟着神汉一块进去。入洞约300米,脚下有水潭,旁边有水泉,30多个人跪在潭边取水。取完水有人还准备前行,因在前边发现岔洞,斜通地下,用石头扔下试探深浅,结果“咕嘟咕嘟”的声音很响,持续时间也很长,让人心惊,且蜡烛也快燃尽,就匆匆返回。从该洞的深邃及依附在其上的传说故事分析,在旅游业蓬勃兴起的当今极具有开发价值。一旦当地政府认识到这一点,稍作整修,很快就会成为一个经济和社会效益俱佳的旅游热点。 (12)唐藏镇,东北通宝鸡,东南通凤县,正西通两当,为陕甘咽喉,自古即为军事要地。其五代时后周王景伐蜀,南宋时和尚原抗金,解放战争时秦岭战役,都在这里发生过重大战斗。相传唐僧当年西天取经路过这里,为黄风洞黄风怪所劫,曾在这里躲藏了一晚,故名唐藏。“唐藏”的“藏”字本来读作cáng,后来读成了zàng。唐藏镇中街道上有一株古槐,胸围5.8米,高20余米,颇为苍劲,保护牌上标明有1380年历史,传为唐僧手植;镇东通天河与西河交汇处旧时也有一株古槐,比这株还要粗大,树下有台,人称“晒经台”。相传唐僧取经归来时又到这里,因未能在如来佛跟前问明老鼋的成仙时间,过通天河时,被丢入水中,浸湿了经卷,曾在这里晒经,故名;且说猪八戒性急,见大槐树枝叶茂密,一时晒不着经卷,就用九齿筢去搂树枝,结果用力过猛,搂开了树枝,钉筢落下来的余力也划伤了树底下的石头。我们询问“晒经台”上石头的下落时,当地群众说,早已被当地人在种责任田时毁掉了。其实不然,我们实地去考察,见大树已毁去多年,但树根尚在,直径达1.8米,确实不小,且根旁又新发一枝,近3米高,也亭亭玉立。树根旁有石,表面沟渠纵横,极像九齿筢所搂,真让人叹为观止。由此看来,目前加强对“晒经台”的保护,非常重要。 从唐藏西去两公里有曹家庄,从曹家庄再往西,即进入甘肃省两当县境。 (三)瞭望天水 “神仙路”再往西去即进入甘肃省天水市,此次未能前往调研颇为遗憾。但前边的一些情况通过在民间了解和资料查询略略知道一些,缀续在这里以待将来考察。 “神仙路”从唐藏西越曹家庄即进入甘肃省两当县界,再前行到利桥,两边山坡上有千万株柿树夹沟,秋收时山坡红遍,风景奇美。但霜来时若遇风雨浸摇,鲜红的柿子会被摇落满坡,路滑难行,让行人望柿子兴叹,故人们戏称其为“稀屎沟”。《西游记》中唐僧一行路过稀屎衕的故事就衍生在这里,当地人现在还津津乐道。 利桥西北方向有山,峰峦高耸,夕阳照之有如火炬,故名火焰山。《西游记》中唐僧路阻火焰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后孙悟空调来铁扇公主的芭蕉扇熄灭了山火,千百年来也风调雨顺。 从利桥再前行有仙人崖,相传古时有仙人居之,故名。这里殿宇繁多,有北庵、东庵、西庵,全建在月牙形的崖坎内,颇为奇特。庵后有泉,泉前旧时建有燃灯阁,当地就有“仙人送灯”的传说。据可靠资料介绍,该建筑群始建于北魏末期,唐僧一行至此时已有相当规模和二百年以上历史,是否在这里住锡,有待进一步调查。 仙人崖前方即麦积山,山体的东西两崖有洞窟194个,内有石雕、泥塑7200多尊,堪称我国佛教的宫殿,创建于西秦,玄奘行至时也有数百年历史。 从麦积山前行即到天水。天水是一个文化古城,传说天水之名来源于“天河注水”。据说汉武帝时,今天天水地域的南侧突然地陷红光,雷电交加,大地震动,地面裂开一条大缝,天河之水注入其中,遂成为一湖。由于此水乃天河注入,当地人称其为天水井。汉武帝知道了此件事之后,即在湖边筑城,即后来的天水城。天水市内有甘泉寺、南郭寺、玉泉观,历史也很悠久,玄奘至此也应当前往朝拜。 估计“神仙路”从天水又蜿蜒西去,我们未能追踪,到此先告一段落。 二、“神仙路”以外的《西游记》故事 在终南山下,除了“神仙路”有一路数不完的唐僧取经故事外,遗存于民间其他地域的《西游记》故事也为数不少。现就几则未收入吴著《西游记》中的故事,捡拾缀集在这里,以便对《西游记》成书进一步研究。 (一)沙桥饯别。沙桥,是古长安城西侧沣河古道上的一座多孔石桥,位于咸阳市钓台镇南侧流沙河上。汉唐时期长安古都南通四川的褒斜古道与西通甘肃、新疆的丝绸之路南道的重叠部分就从该桥上通过,流传于民间后又被编为地方小戏的唐太宗给玄奘西天取经送行的《沙桥饯别》故事就衍生在这里。唐太宗率文武臣僚在沙桥上给御弟玄奘送行,前途茫茫,君臣悲伤,焚香祭天,保佑出行者安康,其剧情缠绵,时泣时诉,为当地人称道。该故事情节在吴著《西游记》中没有。20世纪80年代,当地人在沙河取沙、取土时发现了汉代沙河古桥木桩等,目前已经受到了保护。由目前所见的文物以及相关资料看,汉代沙河古桥非常雄伟壮观。 (二)春、夏、秋、冬及蔷薇五仙的故事。关中道情旧有唐僧西天取经路过女人国的故事。时春、夏、秋、冬及蔷薇五仙在这里害死国王,把持朝政,文武两班尽是鬼怪精灵,且企图谋害唐僧,结果被观音菩萨和孙悟空收伏了。该故事在吴著《西游记》中也没有。 (三)九公桥。关中旧有九公桥故事:唐代时,苏宝童反,唐太宗亲征至九公桥,败苏宝童。苏宝童焚香求救于其师黑风仙,黑风仙以装仙袋装了敬德、罗通、秦琼等,危急时刻,适逢唐僧取经从此经过,由孙悟空、猪八戒败黑风仙,得石印,救出敬德等,苏宝童留下降书而逃。该故事后来演绎为秦腔小戏,在吴著《西游记》中也没有。 (四)猪八戒背媳妇。关中地方旧时也有《猪八戒背媳妇》的故事:唐僧师徒中猪八戒贪恋女色,毛病很深;孙悟空戏耍猪八戒,变一妇人;猪八戒不识,急急背去成亲,途中孙悟空现身,八戒羞愧得无地自容,深为愧疚,后来才循规蹈矩随往西天取经。该故事也以小戏形式上演。在吴著《西游记》中也没有。 (五)虱子、跳蚤、蚊子、臭虫的故事。终南山南五台南侧沟下有火龙洞、拴龙桩、碾龙场。相传古时水母的孽子火龙在此吃人兴妖,水母在长安城内卖药为其引渡。观音菩萨变作卖面条的婆婆制服了水母,又邀二朗神、孙悟空等共同制服了火龙。先锁火龙于拴龙桩上,后在碾龙场上将其碾为粉末。后来仙界人物清扫现场,孙悟空端着簸箕向山沟里倾倒碾龙后残留下来的血点点、肉皮皮、肉渣渣、毛星星,边倒边戏言:“现在你再吃人去!”结果这些血点点等如得圣旨,迎风一晃,血点点变成了跳蚤,肉皮皮变成了虱子,肉渣渣变成了臭虫,毛星星变成了蚊子,一同又到凡间吃人去了,到今天都禁止不绝。该故事在终南山下流传很广,吴著中也没有。 (六)香山射鼓。《香山射鼓》是流传在关中地方一个非常久远的故事。传说印度净饭国王余珍同王后祈子,燃灯古佛见罗真仙思凡,命其采牛菠萝花,保作一国佛主。罗真仙下山问万花女仙,万花以并头莲相与,并同见燃灯古佛。燃灯命罗真仙到净饭国托生悉达太子,万花往化外国托生百花公主。后化外国王李达兵犯净饭国,在香山摆阵,内藏九层铁鼓。悉达太子挂帅,三箭射开,化外国遂招其为驸马,与百花公主结为百年之好,也化解了一场战争。后悉达太子与百花公主生育一子,夫妻恩爱,燃灯古佛又恐二人热恋迷性,命赤脚仙用“万寿图”引导太子回国,入雪山修行,后为摩尼掌世佛;百花为倒坐观音。吴著《西游记》中没有这一故事,但在宝象国有百花公主,为玉帝身边的侍香玉女下凡,配魔王黄袍怪,与之有相似之处。 流传在关中地方民间的西天取经故事很多,先以这些故事缀续于上,供共同研究。 三、终南山下唐僧取经故事刍议 (一)唐僧取经路的始发点在哪里? 从上文的“天台山”部分内容可知,民间传说中的“神仙路”来自天台山。显然,唐僧取经路不可能始发于天台山。那么,唐僧取经路在天台山脚下,如何与长安古城相接呢?近期查阅古长安南通巴蜀的子午古道忽然明白,“唐僧取经路”在天台山东侧正与子午古道相接,沿子午古道山外部分,北接长安古城的。子午古道旧时是从长安古城出发,南入沣峪翻越秦岭,南通巴蜀的,后来由于沣峪段高砭子、阴砭子谷道崖险路窄,又在沣峪中部喂子坪处向东新开了驿道,入红草河沟,过枣儿岭、碌碡坪、土地梁,出现在的子午峪口,北接长安。由于入沣峪的古道弃之甚久,后来不多为人知,因未注意。现在看来,“唐僧取经路”在沣峪口与该古道相接,连通长安,正好天衣无缝。且“神仙路”旧时确是一条连通终南山下寺观庙宇,西达眉县、太白、凤县,连通甘肃,途中与褒斜道、陈仓道相交,甚为便捷的古道,故民间传说把唐僧取经的故事附会在这条道上,也有地理上的实际基础。 有趣的是吴著《西游记》中唐僧初始踏上西天取经路,在两界山途遇猎户伯钦一节,其“两界山”颇像长安、户县交界的两界山天台山;搏虎的伯钦很像该山下搏虎斩蛇、后成为罗汉的和尚;且唐太宗旧时曾在这里遇虎惊驾,将这些素材放到一块,实际就是创作这段故事的原生态材料。另外,原始的孙悟空形象为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降妖捉怪、扶助唐僧西天取经(见南宋《唐三藏西天取经》诗话)。这个猴行者性格有猴子的机灵,一副雷公嘴脸,兼有雷公的果敢性情。原居水帘洞,也正是这“两界”山的造物。天台山北侧有雷公沟(民间称为“呼噜爷沟”),自然是“雷公”的产生地;雷公沟下峭崖上有水帘洞,是猕猴的栖息处,后为“雷公”所居。这里把雷公和猴子嫁接在一块,正是民间文学艺术构思中经过想象创造出新物体的基本模式,从而产生了猴行者。水帘洞是猴行者的洞府,与吴著《西游记》中的情况基本一样。那么,猴行者降妖捉怪的神通是哪里来的呢?《西游记》中是乘木排飘洋过海,到西牛贺洲方寸山须菩提门下学艺的。现实中的他则是扎木排顺水而下,入沣河(这里的人旧时从沣河、高冠河向下放木排,是一种职业),到秦渡古镇。镇北有周文王灵台,灵台周围仅120步,故又有“方寸山”之称。该台民间供奉文王神位,虽不是须菩提,却具有比须菩提更大的神威,能给猴行者传授无上本领。显然这些正是民间创造孙悟空的现实材料。应该说孙悟空也正是在这些现实环境中,从雷公、猴子一步一步演进而来。先土生土长为猴行者,又从猴行者逐步丰满为后来的孙悟空。孙悟空性情中的顽皮与滑稽,时时都闪现着民间的机智与幽默,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有人说是移植于印度历史上的神猴,看来其颇不了解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另外因为中国民间文学不光创造了孙悟空,还创造了二朗神、哪吒等一大批神仙,能说这些都是移植于国外吗?显然不能这么说。 (二)“江流儿”非“玄奘” 上文讲了那么多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故事中唐三藏即玄奘,玄奘即江流儿,这在民间传说中也有口皆碑,怎么突然又说“江流儿”非“玄奘”呢?这里确有隐情。江流儿的故事旧时关中地区流传颇多,光演唱这出故事的小戏名字就有《江流儿认母》《江流儿化缘》《哭倒厅》《捨鞋认子》等,但这些故事多与吴著《西游记》附录部分不同,其理由如下: 1、这里江流儿为河南陈留郡人氏,而非吴著附录中的海洲弘农乡聚贤庄人氏。 2、其父陈光蕊考中的是进士,而非状元。 3、陈光蕊官放江西洪州正堂而非江州,且贼名刘宏而非刘洪。 4、刘宏将陈光蕊推入江心,乃船行误期,陈光蕊打了刘宏四十大板,刘宏被激怒,之后才起霸妇上任之歹意,而非本来就是强盗。 5、刘宏到任后因要知悉洪州弊端详情,先来了一个下马威,让两班衙役内班先打外班,打完了让外班再打内班,衙内鬼哭神嚎,《西游记》增补部分没有这些内容。 6、待将轮到班头张善挨打时,殷满堂向刘宏求情,张善被免打,因存感激之心。张善后来去向夫人谢恩,却见夫人啼哭,发誓守口如瓶后,得知刘宏害夫霸妇,夫人且身怀六甲。夫人托附张善:若生男,望救出。后张善顺江放婴儿漂下;再后来又到长安报案,这些《西游记》增补部分也没有。 7、刘宏被殷开山派兵拿往长安问罪,但江流儿的下落尚且不明,殷满堂听说某寺院和尚旧时在江边捡到一个婴儿,当了和尚,故才捨鞋,查验小和尚是否缺指,确认后才母子团圆。这和吴著补录部分江流儿在老和尚指点下寻母的情节也出入颇大。当然,这些都是再创作时留下的痕迹,也无可厚非。 问题是这个“江流儿”的身世与历史上的玄奘差异太大:一是玄奘为河南缑氏县凤凰谷陈河村人氏,非海洲弘农乡聚贤庄人。二是其高祖陈湛,为北魏清河太守;曾祖陈山,为北魏征东将军、南阳郡公;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为隋朝江陵县令,而非陈光蕊,祖上无根基;也没有去长安应试中状元,更没有与殷开山的爱女满堂娇缔结良缘及去江州赴任遇害的传奇经历。三是玄奘另有三个兄长,且二兄陈素也是出家人,法号长捷,曾同玄奘一同西游长安,也非江流儿无兄弟姐妹。四是玄奘十岁时才同二哥一同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没有“江流儿”未出生父亲被害,母亲被霸占,一出生就面临厄运,襁褓时被绑在木板上顺江漂下,被和尚捡救出家的历史;更没有后来化缘认母的许多故事套子。因此上说,这“江流儿”不是玄奘。 那么,这个“江流儿”是谁呢?旧时人们未多留意,多认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稍作深究,便觉得玄奘身世尽人皆知,人们不会睁着眼睛虚构。能这样勾勒,应另有隐情。这次对“神仙路”唐僧取经故事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终南山下沣河东侧隋唐时代已有的古老寺院灵感寺。寺内舍利塔石刻记载:“北周初建,原为西明寺,唐于清善坊另建西明寺,乐游原之灵感寺(青龙寺前身)长老来寺主持,遂更寺名焉。”从这里知灵感寺原名“西明寺”。宋代时灵感寺曾更名“大宁寺”,宋敏求《长安志》载:“大宁寺,在(长安)县西南五十里江留村,唐灵感寺,今改。”从这里又知,这里地名为“江留”。若将“江留”还原为“江流”,则“江流”与“西明”地理位置重叠,同为一地。但我们知道,“西明”在唐代长安佛教文化中,实指西明寺,但由于寺中曾经产生了玄奘法师所创的法相宗圆测一系,且影响颇大,故该系也称西明系,这“西明”也代指圆测;这里再把“江流儿”与圆测联系起来,江流儿即西明,西明乃圆测,故江流儿即圆测。当然,这是一种隐性暗合,这里也只是一种猜测而已,猜测其为不便明指时的一种替代。那么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呢?我们考察了圆测。《海东入华求法高僧传·圆测传》言:“释圆测,讳文雅,以字行。冯乡士族,燕国王孙,在新罗(韩国)为牟梁里人。襁褓出家,十五岁入唐请业 ……”从这个“襁褓出嫁”看,和江流儿是一样的。其祖先为“冯乡士族,燕国王孙”,也有颇为荣耀的脉系;只是到了新罗为“牟梁里人”,处于奴隶或者贱民阶层,地位极低。论说这个阶层的人在当时新罗是没有资格出嫁当和尚的,但圆测却能,而且是襁褓出家,被寺院作为小和尚收留,后15岁又被派往唐帝国学法。这里其父系显然不具有这个能力,如有,绝不会让小孩如此幼小就失去家人照顾。有这个能力的,极可能是母系家族。其至亲的母系家族极可能地位显赫,有如满堂娇的官僚家族或贵为新罗王室。否则,是不可能的。这里,“襁褓出家”,实际上就是一个贱民男子与一个贵女子不幸婚姻的标志,至于所生的孩子的际遇是不是就真像江流儿那样传奇,则另当别论了,但这里“江流儿”确实太像是圆测。 为了弄清圆测、玄奘两人谁的人生历程接近于《西游记》中西天取经的主人公,我们可以将他们两人的其他情况与取经中主人公再作一些比较:(1)圆测是新罗国真平王50年离开朝鲜半岛西来大唐帝国求法的,当时15岁;《西游记》中主人公是18岁赴印度求法的,两者求法出国时的年龄接近;玄奘是29岁时出国求法的,与之年龄差距甚大。(2)圆测是国家安排出国求法的,有如《西游记》中的送行仪式;玄奘是违禁偷偷逃出的,与《西游记》中主人公出行情况相去太远。(3)《西游记》西行求法所历,节节皆有魔难,这和圆测、玄奘的经历均同。问题是玄奘所历,尽西域化外人物及风土人情;圆测所历,皆中华人物及风土人情。纵观《西游记》前后描述,就是到了如来佛的灵山脚下,也是“铜台府地灵县”,街上有牌坊,“虎座门楼”,一派中华景观;刺史姓姜名坤三,员外姓寇名洪,皆中华人氏,故圆测所历更接近。(4)《西游记》中取经人取回经典后又迅速返回了佛国;玄奘取回经典后用自己的后半生精力全身心的倾注于佛典翻译,再没有离开自己的国土半步;有资料显示,圆测则如《西游记》中的取经者,回国未久停,又匆匆回到了唐帝国长安。且如《西游记》中的主人公被如来佛封赏,唐王朝对其“实重之如佛”,“谈经则必居其首,撰疏则有独断其心;栖幽则灵感荐臻,升座则法音随应”,可见其“倍受殊礼”。也就是说,从种种迹象看来,《西游记》中的这位取经的主人公,更多的成分像历史上真实的圆测,而不是真实的玄奘。在一定意义上,只是冠上了玄奘的名号和所历的部分地方名号而已;最多说,《西游记》中的取经主人公是圆测与玄奘的柔和体,决不是以玄奘一个人的所历为蓝本艺术加工出来的。当然,玄奘与圆测本来就是共同承传法相宗的师友关系,出于一脉,柔和在一块,更可见其密不可分。 但是,若如此,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灵感寺怎么会暗示江流儿就是圆测呢?这里作了一些调查,也确有可能。其一,灵感寺的前身是西明寺,后来虽然改名灵感寺,但和西明寺的关系密切。在圆测为西明寺上座期间,这里曾是前任西明寺主持道宣律师的道场(道宣圆寂后在这里建有衣冠塔)。道宣与圆测关系密切,生前长相往来,圆寂后又同葬于就近的律宗大本营净业寺东岭。圆测舍利塔铭即言:那里是“法师昔尝往游之地”。而将圆测安葬在这里,也是当时的西明寺主持慈善法师和新罗籍僧人荐福寺大德胜庄法师所为,可见西明寺及新罗籍僧人与这里的渊源关系。其二,这里旧时确是新罗籍僧人的栖息地,韩国佛门大德无名头陀旧时就曾隐修于西侧的紫阁山,“登万仞之峰,饵松实而止观”,后下山“当回四达之道,织芒鞋广施”,回国后,国王赐名“慧昭”,为韩国佛教界一位宗师;贵为新罗王子的韩国律宗祖师慈藏法师亦曾隐修于西侧云际山,时达3年,后携佛典回国,担任大僧统,主理僧尼一切规遒,且引进中华服饰文化礼仪,为中韩文化交流贡献颇多;圆测自己就曾经也隐修于云际山,后又离寺30里静修8年,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人文地理可以说是熟透于心。此地区原有高丽渠,也是朝鲜半岛入唐人士在这里兴建水利、自耕自养的佐证。因此上说,以“江流儿”虚名喻圆测,这里在旧时有社会基础,且圆测的墓塔就在这里近处的山岗上。 二是流传于中华国土之上的脍炙人口的西天取经故事怎么会是描写一位新罗遣唐高僧呢?这不有悖于中国人的民族情结吗?应该这样说,吴承恩的初衷绝对是歌颂玄奘的,这从吴著的《西游记的》的字里行间能看到他对这位排千难、历万险、矢志不渝前往西天取经的高僧的敬重之情的;《西游记》诗话、评话、杂剧、院本及民间演义也绝对是歌颂玄奘的,这个情结也不会错。问题在于没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套子的初本是写圆测的;或者说模模糊糊知道,他们也是把玄奘和圆测当作一个人看待的,因为他们两个人本来就有承传佛门一个法系的师友关系;或者说,圆测虽然出生于新罗,但成长于长安,成就于长安,圆寂后葬于长安,从朝廷到民间,人们就没有把圆测当作外人看待;况且当时的新罗附属于大唐帝国,同在一个大唐天子的声威下生活,本就不该分彼此。当然,从《西游记》的整个故事结构及隐含于其中的一些仇华情节看,该本子的初始情况还是有民族情结的。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推测,《西游记》小说成书乃至《西游记》诗话、评话、杂剧、院本甚至民间演绎前,出于圆测同籍门人之手,小范围半公开可能还流行一个以圆测所历为蓝本而隐去圆测名讳的《江流儿取经西行漫记》式的《圆测行传》,该《行传》以终南山下的民间传奇为依托,勾勒出了西天取经概况。由于终南山下的人们熟悉玄奘、敬仰玄奘,不熟悉圆测或《行传》本身就是隐没了圆测真名,就张冠李戴不断丰富演绎出了这个系列的玄奘取经故事。目前推测,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个《行传》,那么,有两种可能:其一,当完成于长安。原因一是圆测成长于这里,成就于这里,圆寂后葬在这里,关于他的神话,只能产生在这里;二是这些神话都是以终南山下的神话故事为依托的,离此则失所依据,故也只能产生在这里。其二,当出于圆测门人,或者进一步说当出于圆测新罗籍门人之手。原因一是若非贴近圆测的人,则不会如此清楚圆测如江流儿般的身世;二是若非新罗人,假如是华人,则不会有仇华情结。《西游记》中把世界分为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取经人的始发地为南赡部洲,相当于朝鲜半岛南部;洲外有海,海外有洲,名东胜神洲,相当于日本主体岛屿;东胜神洲海中有岛,名敖来国,即取经护法孙悟空的本土;北俱芦洲位于南赡部洲之北,相当于朝鲜半岛北部;取经是往西牛贺洲,虚指西域各国,地理位置、人情世故皆我中华国土。取经的主人公出自南赡部洲,颇有毅力;护法孙悟空来自敖来国,机智且神通广大;在西牛贺洲也收了两个徒弟:猪八戒、沙和尚是两个莽汉,且处处皆有妖魔鬼怪精灵,险恶狰狞,这样划分地理,这样分布人种,却有些不公。天竺国有“永镇华夷阁”,取经人那样聪明,与国王在这里喜滋滋共宴,毫无感觉,如果是华人,不能如此麻木不在意,表明其缺少基本华人情愫,就不是华人。从这里知,勾勒这个故事的作者,显然也有仇华情结。当然这些都是隐含在故事体系之中存量很少或在演绎中未能消尽的细节,但它让研究者看到故事体系在胎时就有毛病。 但不管怎么说,尽管这部小说中还残留有原始的新罗人初创时留下的影子,后来经过中国人数百年不断再创作、演绎、加工,早已是一部歌颂伟大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文化使者玄奘大师的文学作品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实,为世人所公认。但其不影响今人探索这部名著的著作史。此次只是要说,不管取经主人公国籍如何,但趣味无穷的传奇故事,却是依据终南山下的实况实景勾勒出来的,因为这些东西今天还在这里遗存着。 (三)西天取经神话故事产生的时代上限 从南宋《唐三藏西天取经诗话》知,西天取经神话故事的最初本不晚于南宋;进一步从其他迹象分析,诗话也不是最早的本子,这里,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出了一种猜测:出于圆测新罗籍门人之手,即上限为唐代。当时极可能有一个神话情愫极浓的《圆测行传》。其理由前边已经讲了一部分,下面再补充两点:1、《西游记》的主体艺术特征是无拘无束,无礼教约束的自然朴素情调,这一特征是北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礼教发展到极致环境下产生不了的。观音菩萨在《西游记》故事中是一位极具亲和力的救苦救难尊者,对孙悟空有恩,但当给其戴上约束其野性的紧箍圈时,刚转过身孙悟空在背后就骂:“活该汝一世无夫!”骂得尖刻,骂出了天性,这种性情只能产生在一个没有礼教或者礼教不完备的社会环境下。因此说,它产生的上限在北宋以前。2、唐代是一个大开放的时代,女人可以当皇帝,甚少礼教束缚,与《西游记》的情调颇为一致,这是时代特征,历史的烙印,因此这里肯定了唐代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传奇盛极一时,取经故事应是唐传奇中最优秀的一个故事体系。 四、从吴著《西游记》遗存的关中方言看取经故事与终南山的渊源关系 《西游记》神话故事不光从终南山下的民间传说中能找到故事的根,现在翻开吴著《西游记》志怪小说,因它与民间传说间的演绎、创作、加工的承传关系,其字里行间仍自觉或不自觉的保留有一定量的关中方言,有些且是终南山下的特有方言或方物,这里先捡拾数例,与同仁们共同探究: (1)第一回,孙悟空从花果山跳上木筏,顺流而下,后来达到南赡部洲,跳上岸,见海边有人捕鱼撒网,奏近前,妆个 虎,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这个“ 虎”,为终南山下方言,“ ”读“á”(音“阿”),“虎”读“wū”(音“呜”),是老虎扑咬人时,张开大嘴发出得声音,旧时人们常学着老虎的样子,发出“ 虎”的声音吓唬不听话的小孩,国内其他地域不多见,这是终南山下方言的活化石,有幸《西游记》中尚且保留着。 (2)第四回,孙悟空官封弼马温,兴高彩烈到任,手下等却说官品为“末等”,未入流,且“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稍有些尪羸,还要见责。”孙悟空闻此又恼怒下山。这里“尪”读wang,“尪羸”(wang lèi)是终南山下古老方言,现民间口头语言还使用,是缺乏条理性,费了很大劲,还把事情没有干好,不尽如人意的意思。<<西游记>>脚注中注其为“瘦弱”,属注释有误。 (3)第八回,猪八戒在云栈洞被卵二姐招为上门女婿,给人介绍说:“他见我有些武艺,招我做了家长,又唤做‘倒碴门’”。 这个“倒碴门”为关中旧时方言,现在写作“倒插门”,音、义均一样。吴承恩为淮安人,淮安方言为“倒站门”,可见此处仍沿用了关中旧时方言。 (4)第十八回,魏征梦斩泾河龙君后,向唐太宗言:“臣抖擞精神,撩衣进步举霜锋,扢扠一声刀过处,龙头因此落虚空。”这里“扢扠”一词,“扢”音gē,“扠”音zhā,是形容利刀劈肉,连骨而断发出的声音,也为关中地域终南山下常用方言。 (5)第十一回,刘全进瓜一节,刘全妻从阴曹地府还魂,依附在刚刚死去的唐太宗妹妹李翠莲身上,翠莲睁开眼睛乱嚷嚷:“这里那是我家!我家是清凉瓦屋,不象这个害黄病的房子,花狸狐哨的门扇……”这里“花狸狐哨”也为终南山下的古老方言,衍生于对山林中经常出没毛色锦美精灵一般的花面狸和有臊臭味喜招摇的山狐的称谓;引申意为贬义,指行为不检点妇女的华丽服饰及室内不典雅的华丽装饰,现在还为人们常用的口头语,但已经被人们简写为“花哩唿梢”。 (6)第十六回,唐僧与悟空取经路过黑风山下观音禅院,入院挂单,晚上休息于禅房,夜深人静,悟空忽闻“外面不住的人走,揸揸的柴响风生……一骨鲁跳起。”这个“一骨鲁”也是终南山下方言中带响声动作的形容词,形容身体滚动。滚动后如果还有其他动作,可作“一骨鲁爬起”、“一骨鲁站起”、“一骨鲁跳起”等,现在仍为常用的口头语。 (7)第十八回,孙悟空在高老庄收服猪八戒时,变作女子躺在床上,猪八戒来了,“却不迎他,也不问他,且睡在床上推病,口里哼哼 的不绝。”这里“哼哼 ”一词,“ ”今作“叽”,为呻吟声,为终南山下的常用口头语。 (8)第二十回,唐僧途经黄风山被黄风怪部下虎先锋所拿,送进洞,虎先锋对黄风怪言:“把这和尚拿来,奉献大王,聊表一餐之敬。”黄风怪道:“且莫吃他着。”先锋道:“大王,见食不食,呼为劣蹶”。这“劣蹶”一词亦为关中方言,形容马、驴、骡等牲畜犯性子,尥蹶子,不驯服,使用起来棘手。吴承恩不熟悉这一词汇,在这里用词不当。 (9)第二十三回,唐僧一行路过飘渺庄,猪八戒放马,有入赘之意。孙悟空来向师傅报告,长老道:“马若不牵,恐怕撒欢走了。”这里“撒欢”一词,也为关中方言,指马、驴、骡在主人的牵引下在地上转圈打滚后,兴奋地纵跳奔驰、昂首嘶鸣,称撒欢。 (10)第二十五回,孙悟空在五观庄偷吃人参果被捉,镇元大仙让抬出一口大锅支在阶下,架起干柴,发起烈火,叫:“把清油拗上一锅。”这“拗”字为关中方言的动词,如“拗饭”、“拗水”等,比较常用,现在人们将其写作“舀”,同音同义。 (11)第三十一回,唐僧被黄袍怪使法变为老虎,沙和尚从花果山请回被唐僧赶离的孙悟空,降伏黄袍怪来到宝象国,抬出铁笼,放出唐僧变作的假老虎,孙悟空笑道:“师傅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班个恶模样来也?”八戒道:“哥啊,救他救儿罢。不要只管揭挑他了”。“揭挑”一词也为关中方言,是揭短、数落、挑剔的意思,给人难堪。现在仍为民间口头语的常用语。 (12)第三十六回,唐僧一行来到乌鸡国,入宝林禅寺,进得山门,见一对金刚:“一个铁面钢须似活容,一个燥眉环眼若玲珑。左边的拳头骨突如生铁,右边的手掌 赛赤铜”。“ ”一词亦为关中方言,原指山脊台坎的边棱凸出硬直,后又引深为所缝制的衣服的边棱凸出硬直,穿在身上平展硬 。现在仍为民间口头常用语,多用于对服饰的评价。 (13)第三十六回,唐僧一行在宝林寺中,烧晚香的和尚未留意孙悟空突然“咄”的一声,吓得一跤跌倒,爬起来忙去告诉方丈:“老爷,这个和尚比那个和尚不同:生的恶躁,没有脊骨。”这“恶躁”一词为终南山下常用方言,“恶”读ě,“躁”读sen,不读zao,词义为凶恶,一般不用于勾勒人或物的外相,多用于形容恶人的心性,在这里被外化使用了。 (14)第三十八回,孙悟空、猪八戒来到乌鸡国的御花园,找到枯井,行者道:“宝贝沉在水底下哩,你下去摸一摸来。”呆子真个深知水性,却就打个猛子,淬将下去。“猛子”也为关中方言,指戏水时从高台上扑下,一头扎入水底,称“扎个猛子”。 (15)第三十九回,孙悟空在乌鸡国正要打杀侵夺王位的青毛狮子,文殊菩萨前来说情。行者道:“固然如此,但只三宫娘娘,与他同眠同起,点污了他的身体……”菩萨道:“点污他不得。他是骟了的狮子”。“骟”也是关中方言,指对雄性大牲畜的阉割。被阉割了的雄性马称“骟马”,被阉割了的雄性骡子称“骟骡子”。 (16)第四十回,红孩儿捣乱,让孙悟空背着他行走,行者说:“也罢,我驮着你,若要尿尿把把,须和我说。”“尿尿把把”也是终南山下的常用方言,“尿尿”,指的小孩撒尿,第一个“尿”字当动词用,与“撒”的词义近似;第二个“尿”是名词,指撒出的尿液。“把把”指小孩拉屎,第一个“把”字也是动词,与“拉”字的词义近似;第二个“把”指粪便。 (17)第四十一回,红孩儿劫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赶到火云洞口,红孩儿出来应战,但见那怪物:“面如傅粉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战裙巧绣盘龙凤,形比哪吒更富胎。”这“富胎”一词,也为关中常用方言,指人体形略胖且匀称,今天仍属习惯用语。 (18)第四十二回,孙悟空假变作红孩儿的父亲牛魔王进入红孩儿的洞府,红孩儿先以礼相待,后察觉有问题,盘问孙悟空,寻问他的出生年月日,孙悟空坐在上面暗笑道:“好妖怪呀!……若问我为什么家长礼短,少米无柴的话说,我也好信口捏脓答他。他如今问我出生年月日,我却怎么知道!”这里“捏脓”一词也是关中方言,今人写作“捏弄”,是瞎编乱造的意思。现在人们所说的“捏弄是非”,就还用这个词汇。 (19)第五十一回,唐僧一行在金 山前被青牛精所劫,众仙的兵器也被妖怪的金刚圈套去,待妖怪回洞,“好大圣,跳下峰头,私至洞口,摇身一变,变做个麻苍蝇儿。真个秀溜!”“秀溜”一词也是关中方言,是匀称的意思,多指年轻女子体形窈窕。 (20)第五十三回,唐僧一行在西梁女国喝了子母河水,腹部鼓胀,入一草舍休息,“那里面,蹼 蹼踏的,又走出两三个半老的妇人,都来望着唐僧洒笑。”这里“蹼 蹼踏”一词,也是关中方言中旧时的常用词汇,形容中、老年人拖着鞋走路的声音,引申义也形容人行动迟缓。若指责某人说:“看你蹼 蹼踏的!”则是说某个人不麻利。 (21)第五十三回,孙悟空与沙和尚去落胎泉取水,如意真仙被制伏,孙悟空说:“以后再有取水者,切不可勒掯他。”“勒掯”一词也是关中方言,是要挟、勒索的意思,在民间现在还是常用词汇。 (22)第五十九回,唐僧一行路阻火焰山,孙悟空来芭蕉洞借扇,因往昔与红孩儿的过节,嗟叹不已,旁边的樵子道:“大丈夫鉴貌辩色,只以求扇为名,莫认往时之溲话,管情借得。”这“溲话”也是关中方言,“溲”字,现在写作“馊”,指陈久变味的食物;与“话”字连用,指变了味的话,象现在人常说的“馊主意”。“馊话”一词在这里使用欠妥,在这里应是“旧话”。 (23) 第六十七回,唐僧一行路过七绝山稀柿衕,八戒变成巨猪开路,因食量大,恐食物不足,众人道:“有东西!我们都带得有干粮、果品、烧饼、馉饳在此。” “馉饳”是终南山下民间独有的一种地方食品,做法是将面粉加水搅成糊状物在锅内熬煮,待成熟后用勺舀出,下用漏勺相隔,溜入清水盆内,成蝌蚪状,在盆内待被水浸凉后,舀入事先用浆水或醋调和好的香料汤内食用。由于清凉爽口,今人也称其为“凉鱼”。该食品由于是汤水相伴,不便携带。书中将其与干粮、果品、烧饼等便于携带的食品并列同归为一类,属保留了原资料中这种食品的名称,却不了解这种食品的特性,作为便于携带食品使用了,在这里存在欠妥问题。 (24)第六十八回,唐僧一行路过朱紫国入住会同馆,要自己造饭,缺少调料,行者暗笑道:“沙僧,好生煮饭,等我们去买调和来。”这“调和”一词,也是关中方言,是调料的意思,现在仍是民间的常用词语。 也为关中方言,也作“耍赖”,常用作“耍诬赖”。 (27)第八十四回,唐僧一行将过灭法国,观音菩萨变做个老婆婆前来示警:八戒在旁边卖嘴道:“妈妈儿莫说黑话,我们都会飞哩”。这里“卖嘴”一词也是关中方言,把旧时街头说书的称作卖嘴;也把某人在稠人广众之中喋喋不休乱讲一通称作卖嘴;也把吹牛、表能、说大话称作卖嘴。现在尚属民间常用词语。 以上先谈这些,目前仅从 虎、尪羸、倒碴门、扢扠、花狸狐哨、一骨鲁、哼哼 、劣蹶、撒欢、拗、揭挑、 、恶躁、猛子、骟、尿尿把把、富胎、捏脓、秀溜、蹼 蹼踏、勒掯、溲话、调和、馕、撒赖、卖嘴等方言中,我们已经知悉,《西游记》神话故事的表述,其中的确夹杂着相当数量的关中方言,这些方言,是遗存于这些神话故事中的原始故事辞汇,它标明现存的表述神话故事的语言,脱胎于原来的方言语系,其故事也和遗存在表述语言中的方言一样,必然是从那里来的,这一层关系意义重大。 另外,故事表述中有终南山下的地方特有食品“馉饳”方物,该方物伴生于故事之中,也表明了故事与方物有同源关系。 五、馀论 上面我们从原始的丝绸之路古道——“神仙路”的走向、神仙路上唐僧取经故事遗存及与吴承恩著《西游记》故事之比较、江流非玄奘、吴著《西游记》中关中方言遗存等多角度、多层次阐述了我们对丝绸之路古道——“神仙路”的交通史价值、民间故事在这条古道上的丰富情况及民间传说中西天取经故事与吴著《西游记》成书相承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对寻找到了终南山麓存在着这么一条最古老的丝绸之路古道而欢呼,它解释了人们对宝鸡——天水段渭河峡谷段古道未凿通前中土与西域交通路线不确定的疑惑;我们也对古道上遗存的丰富的西天取经故事而雀跃,它既标定了玄奘西行路线,又阐释了《西游记》成书史。我们知道,这次初探在丝绸之路研究、玄奘研究、《西游记》成书史研究等方面作用是重大的,但由于是初探,调研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文中免不了有差错,因而欢迎大家指正,共同探索以神仙路命名的马帮古道,特别期待熟悉周至、眉县、太白、凤县、两当、利桥、天水、武山、陇西等路段的同仁们补充西天取经故事,以便进一步完善,丰富这条古道内涵。 本课题在调研过程中,得到西安市百秀山野菜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李含政先生的资助,谨致衷心的谢忱! 主要参考文献 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西京佛教》,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长安县地方志办公室编著《长安县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王作兆著《长安史迹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户县地方志办公室编著《户县志》,户县地方志办公室1987年内部出版 户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刘滨海等编著《户县民间文学集成》,1989年内部出版 太白县地方志办公室编著《太白县志》,三秦出版社1995年出版 凤县地方志办公室编著《凤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陕西省剧目工作室编著《陕西传统剧目说明》,1958年内部出版 (作者:刘高明,系原户县图书馆馆长;孙立新,系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 QQ:689045068 联系电话:(029)84941749 电子邮箱:villy9970@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