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学搜罗了美国与日本,甚且有印度方面的梵文发音与念诵的资料,发现念诵梵文,与其说是语言问题,但也不可忽视宗教的问题。当年佛陀曾经制下戒律,要求弟子不得以梵文音律念诵佛典,怕的就是念出来的经典很像婆罗门教的经典。到最后被婆罗门教给同化了。末学因为研究梵呗发展史,这才发现这段历史。可是,今天佛典已经成了梵文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是佛典是不是可以援引婆罗门的念诵方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考证的问题。不过,观察吠陀念诵,与现在传承的佛教梵呗,确实有很明显的差别。所以我想,虽然佛典已经梵文化,但是念诵法或许发展出有别于婆罗门念诵法。 我举学英语的例子让大家了解,当你学会单字的发音,不等于你已经会说英语。为什么?字与字的连结会发生音变,单字的发音,事实上是由意义所决定的。肯定句音调是下降的,疑问句音调是上升的,还有,在实际英语会话当中,一句英语里面常常有单字合并发音的现象:如It is a book.常常老外讲成:It's/ a book/,分成两个部分,而a book几乎发音成“abook”一样。所以,大家都有一个感觉,台湾英语教学在教导单字发音都很认真,问题就是学了很多年,还是听不懂老外说什么。不是我们不够用功,而是我们忽略了实际情况使用的是什么,当然会听不懂。这种情况是以前台湾的英语老师没办法教学的。所以无怪台湾学生托福听力会考不好。我举这个例子是说,口耳传承就类似实况会话一样,具格的上师们代代相传,他们必须保证他们的咒语发音起码是正确的。假如上师不具足这样的资格,那弟子恐怕很难成就。 学术研究,本来就没有保证到你可以因此而念诵成就的这个地步。现在能够教导念诵梵文佛教咒语的金刚上师实在太少了!我曾经在日本平冈升修制作的那一套梵文教学CD当中听出来,发音的老师是婆罗门,她很自然用梵文韵调去唱诵婆罗门的经论,念得很漂亮。但是CD里面还有心经,药师咒等等,她突然变得很谨慎,没有韵调,只是平平的把每个音都发出来而已。这就让人有一个错觉:梵文佛经念诵不如外道念诵好听。假如大家有“简易学梵字(进阶篇)”,当中附上的CD也是,大家听看看,那位教授几乎就是平平的,没有什么韵调高低念诵。说实在,中国佛教都有梵呗,怎么印度佛教的梵文竟然没有“梵呗”,有可能吗?答案是:这位教授是婆罗门,他们并不知道佛教是怎么样念诵佛经的,当他们念到这些经典与咒语是用一种很谨慎的态度去念诵(甚至带著畏惧感,佛教对他们来说算是外道)。大家别忘记了,在印度,本来只有婆罗门的种姓才能学梵文,念诵梵文,保存梵文。刹帝利以下是不可以学的。那是因为英国占领了印度,有学者研究梵文,梵文热门起来了。现在一些印度教徒为了让在欧美的印度裔人士不要忘记了祖国文化与信仰,刻意在欧美地区传播梵文,并且用梵文教导会话。不过,我和他们接触以后,发现他们宗教意识还是很强烈的。婆罗门是不随便把吠陀的唱诵交给异教徒。我跟他们说我对梵文有兴趣,他们就很热心和我接触,但是我说我是佛教徒,从此就很少讯息往来。 梵文的音调有其宗教特性,吠陀的音调是有一定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siksa,婆罗门非常强调正确的发音和正确的音调。这些在梵文的文法当中很严格的定义,自古以来,梵文的音调有三个,即所谓的: 1.anudatta:重读音的预备音,也就是尖音 2.udatta:重读音,也就是低音 3.svarita:返回轻读,中音,事实上就是那两音的总和。 通常这三音都有配上音符,可以搭配乐器,这就成了梵呗,也可以配乐。刚刚说过,梵文的音调很重要,我举个例子: indra satru 假如重音在第一音节,就成了“某某的敌人是indra”,如果是后面的音节,就变成了“indra的敌人”。你看,没有音调,问题就严重了,怎么判别意思呢?我觉得,台湾教梵文的老师,目前大概有两种,一种就是教你会看梵文,比较认真的老师会教你发音,就像英文老师一样会教你一个一个字发音。但是,最好的梵文老师,就是会整篇朗诵,而且要带著音调。我在香港就曾经看过,志莲有位巴利文老师,一位老法师,每次教巴利文佛经以前,一定用梵呗先朗诵一遍。跟大家坦白说,这真的是很棒的!因为大家会因为那个音调,就把它给背下来了。可见,音调真的很重要!学梵文,和巴利文不会念诵,我只能说可惜了。藏文也是如此!因为古代印度没有纸张,没有经书的。佛经全部都靠口传,梵呗是口传传统底下发展出来的产物。想要念梵文咒语,怎么可以漏掉这么重要的传统呢? 所以我的看法是:想要读梵文咒语光会罗马字是还不够的,最好是还要连高低音都要学会才好。 我顺便补充,以前我在格鲁派上师那边学法,就听喇嘛们说他们都要背经,背经的标准,就是连音调都要一起背下来才算及格。所以用梵呗背经是一个传统。西藏也是如此,不难推知印度也是这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