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对老年的偏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月18日《海峡时报星期刊》曾登载一篇特写,详尽说明一般人对老年人(或称为“乐龄人士”),投以异样的眼光,这包括歧视、回避、避免交谈等等。

新加坡是个年轻人的社会,然而,我们也是个快速老化的社会,人口结构调查说明,在2007年,我们有8.5%人超过65岁,而在2030年,这个比例将升至20%,这个迅速老化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然而,人们对“老”的看法,似乎还停留在“无用”,“依赖别人”、“不能独立”等偏见。最近一些求职的现象是:40岁的人求职时,被称为太老了,不适合。

“老”的意义是负面的,雇主会认为年长者不愿改变,不够灵活等。虽然政府已规定把退休年龄提高至62岁,但人们却会把40岁以上的人称为老!一般人也似乎惧怕老,或未老先衰,好些乐龄人在社交场合中,很难融入友善交谈的气氛中,年轻人会避开他们,不理会他们,这些现象似乎很普遍。

看了这篇报道后,我曾作长久的思索。回顾我多年身为“乐龄”人士,有没有体验过这种被歧视的经历?我出席过许多大小聚会,也常去超市与巴刹,回顾我周围认识与不认识的中年与年轻人,都对我很友善。也不会避开我。我就问好几位乐龄朋友,她们也没有遇到这种情形。我后来大悟其中的道理:我本身是华文教育出身的,我的朋友当中大多数有华文教育背景的。我们这一群曾受过相当华文文化感染的人,所接触的多半是有同样背景而年龄较相近的人,陌生的年轻人也会知道我们是受过教育的,不会轻视我们吧!

看起来,报章所说的,可能是针对40岁以下的一群年轻人,他们都是深受英文教育,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吧。他们缺少了传统的敬老尊贤的观念,对老年人缺乏尊重,甚至惧怕“老年”来临到他们身上。  

公民与道德课程不被重视

为什么年轻一代对老年会有这么负面的看法,我分析起来有二大理由:

首先,近年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不足,我们传统的敬老尊贤的观念,未能深深的蕴植在年轻人的心中。当今学校的公民与道德课程,不被重视;学校所重视的是成绩与等级,传统敬老的观念并没有灌输在学生心田中。在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我们有公民、生活教育、儒家伦理等课程,传达了深厚的敬老的传统美德,铭刻在年轻人的心中。现在这几代青年已经变成中年和老年人了。而现在40岁以下的年轻一代,缺乏了解与尊重,甚至轻视老年人。

其次,我们的娱乐媒体、广告、歌坛、电视等所歌颂的是年轻貌美的美丽人(beautiful people),最使人恶心的是把老年人的形象歪曲了。歌星一定是年轻貌美的,不再年轻的也打扮得年轻人的模样,唱的也是年轻人唱的情歌,例如,三四十年前走红的“乐龄歌星”,最近纷纷来新作巡回演唱,打扮得花枝招展,唱的是扭扭捏捏的年轻情歌,回复到几十年前青春的模样,看起来非常不顺眼。

而本地的电视节目“黄金年华”制作作风也是一样,男男女女的“乐龄歌唱者”,不打扮适合自己年龄的衣饰装扮,却勉强表演成年轻人的模样。这种种信息,是使人崇拜年轻人而避开老年的现象。还有在电视最佳演员竞选方面,也是歌颂年轻演员,最佳的男女演员,都是年轻的俊男和美女。为什么不选出一些资深的演技精湛的男女演员呢?这些都是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只注重年轻人,而忽略了“乐龄群”的现象。

这种种捧青春、怕老年的社会现象,造成了我们的年轻一辈所追随的文化,缺少了敬老尊贤的观念,所以产生了对年长者不敬而引起回避、不理睬等负面现象了。

编注——
乐龄族:是新加坡对年长者的敬称。相对于目前所惯称的“银发族”、“熟龄族”或“金时族”(日本人用以称呼退休的婴儿潮世代,强调其有钱有闲),不仅去除掉年长者的刻板印象,且具有更积极正面的意义,这亦是我们希望传达的精神:“乐而忘龄”。  

 
 
 
前五篇文章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医学博士张家瑞:如何吃素更健康

杨绛:万人如海一身藏(2)

大学之道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缺失

现代医学之省思(二)

 

后五篇文章

引以为戒的中国家庭教育九大败笔

中国NGO生存状态调查

OFS:让爱多一个机会

陈丹青:教养与人文

埃及4500年前弯曲金字塔内殿将开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