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通灵 |
 
此文从科学的角度探讨了草木的情感,其实不论草木是否真有灵性,抑或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所知都很有限。对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怀有一份敬意,留有一份爱护,却是人类高尚素质的体现,也是可取的明智之举。 ——编者按 近日读贾平凹的散文《祭父》,其中写到院子里有一棵他父亲亲手栽的梨树,往年果实累累,父亲去世这年“竟独独一个梨子在树顶。” 无独有偶,章含之在回忆乔冠华的文章《老梨树的故事》里,也有相似的内容,她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1984年,冠华逝世后的第一个春天,也是我最悲痛的一个春天。那时院子里其他的树都开花了,唯独那棵老梨树默默地站在角落里,一朵花没有。我那时一看见梨树就哭,而且见到朋友常流着泪诉说这老梨树的故事:你说这树木怎么会有感情?老乔对梨树好,他病了,梨树也病了;他去世了,梨树也不开花了……”这难道是巧合吗?草木真的通灵性吗? 对这种“但求同死”的现象,我见上海社科院的《社会科学报》上用生命场的理论解释。我的心被感动了。由此,我也想起自己类似的经历。我的家族曾四世同堂,小时候,堂叔兄弟众多,人丁兴旺,院子里的石榴树、枣树,年年都是硕果累累。后来,分家过日子,搬走的搬走了,长大的飞远了;再后来,就剩下三伯父一家守着这个大院子。祖母过了99岁生日后,便乘鹤西去了。我回家祭奠时,三伯父家的石榴树和枣树已经好几年不挂果了。是它们太老了?还是感受世事沧桑要随祖母而去呢?我不得而知。当时一种怅惘和悲哀从心底涌起。 最近,科学家们意外发现,在茂密的森林中,一棵植物被虫咬,感到剧痛,便立刻向它周围的伙伴们发出信息提防这入侵者。在辽阔的沙漠里,一株被称为“居留者”的植物遭到动物的攻击就立刻对敌人喷射毒液作为自卫手段。一种热带食虫植物感到它已消化完了刚才逮住的猎物,就张开它的“嘴”等待另一顿美食——一只在附近飞的昆虫……这种现象只是科学家们在绿色王国的成员中观察到的令人惊愕的行为的一小部分而已。现在,科学家们观察到,除了到处跑这一行为外,植物几乎能做动物所做的一切,能有效地、有时甚至迅速地对刺激做出反应,食虫植物和某些触敏植物是较早发现的例子。 植物的一些行为真是令人惊叹。例如,有些植物的触须在碰到物体时表现出摸索、试探然后抓住的能力。触须中的细胞收缩或扩张,表现出攀援东西的行为。季羡林先生有一篇小文,叫《神奇的丝瓜》,写得细腻而传神,最后先生结论说:“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们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看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这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植物是绿色的生命,是生命便会有灵性。你在生活中听到过树木痛苦时的哀鸣吗?也许没有,但是一些科学家确实听到了。美国农业部的科学家将传感器安置在严重缺水的树木上,成功地听到了树木因干渴发出的痛苦叫声。昆虫学家罗伯特·哈克说,树木在遭遇“不幸”时差不多都会用一种“特殊的语言”来“诉说悲哀”。他说,枫树、松树、桦树等树木的表皮会发出一种微妙的奇怪的振动,将这种振动发出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来后如果用慢速放出,听起来就像小鸟叫一样。科学家们推测,这种振动是由于水流在树木内部的“管道”开裂,于是产生了声音。树木蛀虫只要一听到树木发出这种“哀鸣”,马上会蜂拥而上蛀空这棵树。 植物中还有很多很多的未知,人类不过是一个先天不足的业余研究者,正是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绿色植物哺育了人类和众多动物。尽管人类已经有能力登上月球,广泛应用计算机解决各种难题,利用遗传工程培育出了“超级动物”……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不能完全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也不能用人工的方法合成植物中生成的许多天然产物。因此,一旦离开了绿色植物,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整个地球也将变成一个死寂的世界。 古书记载老子之师临终前教导要“过乔木而趋”,即路过老树要上前致敬,这很有道理。因为它们真正体现着河岳英灵!因为芳草、树木都是有灵性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