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金刚经释义二十二 |
 
(2)不著于相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段文是菩萨应具足的无所得智慧,即无相智慧。前面要有大悲心,此处要有无相智慧。有大悲心而无无所得的智慧,这种人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的“爱见大悲”,虽有慈悲心,但内心的爱见烦恼不能除掉,其慈悲心受到爱见烦恼的影响,仍然有凡夫境界,不是菩萨应有的大悲心。如果仅有智慧,但无大悲心,就是声闻、缘觉、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并非菩萨应有之无所得智慧。所以菩萨的大悲心必须与般若的无所得智慧相应,菩萨的无所得智慧也必与大悲心相应,二者不相离,才算是大菩萨,这样才能降伏其心,成为名符其实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人。现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菩萨,是降伏其心,降伏他自己有所得的执著,超越凡夫的境界,超越二乘人(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菩萨超越阿罗汉之境界,这是“以有降无”,因为阿罗汉是没有大悲心,菩萨是有大悲心,所以高过阿罗汉之境界。菩萨有无所得之智慧超越凡夫,这是“以无降有”,因为凡夫没有无所得之智慧,凡夫所接触的境界总是有所执著,总是有所得,而菩萨以无所得之般若智慧,降伏有所得之执著。二者合起来就说,“应如是降伏其心”,这样,有了大悲心及无所得之智慧,也就是安住其心,你的无上菩提心就不会失掉。所以,这段文“应如是降伏其心”,实际上也包含“应如是安住其心”在内。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指前文“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菩萨广度众生不是容易之事,先不说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若有一个众生不信佛教,你尝试去劝他信佛教,你感觉是容易吗?是很难的!暂且不说疏远的人,若是你的父亲不信佛教,你去劝他信佛教,就已经不容易!虽然众生刚强难度,但是菩萨仍不畏惧退怯,能不限于时空,不限于数量或种类,而长期、尽未来际地广度众生,可见菩萨的伟大。 如果从众生的立场,佛法的确是甚深甚妙,难证难入,必须要有佛菩萨、善知识的教导,才能建立正知正见,才会训练出工夫,才懂得广修福德。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见,所学的尽是邪知邪见,这等于是背道而行,那有可能走上解脱之路?如此对于般若智慧的修证是很难契入的。 佛在每一次盛会中,说完法后,灭度了多少众生呢?有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无量是从时间而说,无数是从种类而言,无边从空间而谈。合起来,实际上为了加强语气,表明度化众生数目很多。佛虽然有如此威德力,但也要众生有一定的福德善根,否则一切众生早已被佛度尽。事实上,佛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应得度者早已得度;未得度者,也已种下未来世修学佛法的因缘种子。所以说法不能有尽,说法若有尽,则众生必失去得度的因缘。应该要说法无尽,因为众生无量无数无边。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当我们看到这里,不免会感到疑惑纳闷,为何佛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不是与前句相矛盾吗?其实佛说法四十九年,从来不相矛盾,不相违背,只是众生不能了解,智慧未开,才心生疑惑。有些人不能了解《金刚经》所说的法义、不能证知其智慧境界,却轻易地批评产,甚至于诽谤说“佛说法自相矛盾。”如果我们以自忆的主观臆测,以已见否定佛在经典中的说法,便造成诽谤的罪业,其罪业很难灭除。当然,对于众生因智慧不够,教理尚未通达,不能正确体会,甚至掌握经典的法义,佛没有责怪之理。然而作为佛弟子,必须深信“佛言不虚”。对于经典的法义,只有众生不解、不对,不会是佛不对,不会是佛说错了法。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主张:“舍弃圣道门,归于净土门。”提倡“只要持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到底,就可以完全领受阿弥陀佛的修行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就可以因此而成佛”。这种主张、想法令人忧心,是不正确的知见,完全背离了净土经典的法义,如此不但往生西方有障碍,甚至造了谤佛、谤法的罪业,那么办能拉长轮回生死的时间,并无实质利益。同样,如果舍弃圣道门,那么佛所说的《金刚经》不是空说?佛四十九说法难道不是多说了吗?然而佛不会妄说法,都有目的所在。 佛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又怎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呢?必须按《般若经》里大乘空观从五个方面解释: 第一,众生体空。众生是从哪里来的呢?一切众生无非是因缘和合的事相,其生命体不是自然有的,当体即空。菩萨广学般若,证入诸法空性,深知修因证果,在度众生时,常常于梦幻中大做佛事,于尘劳中度众生。并不把众生看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可度的实体,而是假名而已,所以菩萨心中无众生可度,才无有厌烦疲倦之心去度化。 第二,法界平等,众生本来具有真如实相。这种真如实相“在佛不增,在生不减”,对佛来说并没有增加一点,对众生来说,也没有减少一份。众生虽然流转生死,一时天上,一时人间,一时地狱,一时饿鬼,在六道轮回受生,但是真如实相并没有减少一点。要是减少一点,那就是虚妄之法。也正因为它没有减少,我们才可以成佛。所以你度化的众生时,只是教他方法,却是让众生自己来明心见性,来恢复自己本有的真如实相,譬如治人患眼疾,经医生治好,眼复光明。医生是治他的病,并没另外给他光明,所以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第三、众生本寂,众生为和合的假相,本性空寂,无来无去,所以我们帮助他们证入无余涅槃,其实他们来本就在涅槃中,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自性存在,可以来让我们帮助他们证入无余涅槃,故说实无众生得灭度。 第四、无念,即有无众生得灭度,凡有念,皆属妄念;正修无念,你不要存有度众生度化这么多众生的心,你要是存有这个心,就是妄想心,妄心就没有降伏住。实无众生得灭度、 第五、生佛同体,佛菩萨与众生同体,众生灭度与佛菩萨自身灭度无异。 以上是根据《般若经》所说,现在我再补充几点: 一是佛没有权威性,只是以平凡、平实的心念教化人、帮助人,所以不感觉到有众生可度; 二是所有的众生与那些大菩萨,也与佛一样具有菩萨心肠,佛(我)只不过是告诉他们一些方法而已。他们现在已经消失了妄心,而度归清净心,这只不过是还给他们本有的自性自度而已!并非我能度他们,而是他们自己度自己。因为众生都有佛性,都有善根,是自性自度,而并不是他度。不是佛在用一条船硬拉着我们跟他走,完全是众生自己明心见性。要证到实相,必须是自性自度,所以实在没有众生如来可度。 我们自性的众生是什么呢?是贪、嗔、痴、慢、疑、见,一般人的思想,完全是由贪、嗔、痴、慢、疑、见占领了整个思想和精神的领域。看到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生起了嗔恨心,看到钱财和名利的时候生起了贪心。因为不学佛法,不懂世出世间的道理,而昏吃昏睡,这就是痴。这是不是我们自己?我们在发愿的时候说:自性众生誓愿度。要度自性的众生先要知道什么是自性众生?那么贪、嗔、痴、慢、疑、见就是我们自性的众生。 三是从法界体性上来讲,因为心遍一切法界,所以每一个众生都降伏,即是降伏其心,而且从来不见心外有法。如果不是这样降伏其心,与外界的从生有何关系呢?因为法界一切众生即是现前的心,我们是降伏者,不要以为别有他一切可以降伏,其实只有降伏自心,而且自心是体性空寂。所以使众生证入无余涅槃,只是将妄念还归于性空中,而从性空中出生大智的作用。 四是告诉降伏妄心的方法就在这里。你要知道这不是我们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是贪图五欲,执著六尘。贪图五欲之乐,打妄想,这根本没有乐,但是众生不了解;执著六尘,六尘本来是空的,他不知道,于是将六尘的境界当成真实的境界,要去执著不舍,这是普通凡夫的妄想心。佛在般若法会上说《金刚经》,听众有两种:一是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一种是大心的凡夫,最上根利智的凡夫,他们能听懂“金刚经”,早就去除了五欲六尘的心,不必在金刚般若法会上再告诉如何去降伏五欲,降伏六尘。 二乘人断了烦恼障,证得了阿罗汉、辟支佛。声闻证得阿罗汉,缘觉证得辟支佛。他们怎么能证得阿罗汉、辟支佛呢?因为烦恼障都是从五欲、六尘的妄想心上生起的,他们既然断了烦恼障,哪里还会有贪图五欲,执著六尘的妄想心呢?大心凡夫发了菩提心要想去度众生,这里就起了妄想心,什么妄想心呢?度众生的妄想心。二乘人回小向大,以为已经“所作皆办,具足佛法”,然而他们不晓得这只是一部份,并未完全具足,或者说他们虽然断除了我执,可惜断的只是粗分,细分的我执还没有断掉。如果不相信,可以发菩提心来广度众生看看,一发菩提心,一度众生,你就著众生相,这就还有我还是个妄想心。你们这么一听或是胆子小,就会说:我哪里够得上呢?我的五欲、六尘的妄想心都还没有降伏。你要晓得我们能够听到《金刚经》,对金刚经生了信心,我们的善根深厚得很,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如下文所说,这不是在一佛、二佛、乃至三、四、五佛面前种的善根,是在无量千万佛面前所种的善根。也许你会问:既然亲近这么多佛,何以到现在还是众生呢?这是你没有把妄想心完全降伏,若你把妄想心降伏了,你早就成了佛。所以自己不要生自卑感,说我的资格够不上。我们虽然是薄地凡夫,虽然是有五欲六尘的妄想心,你学了金刚经,明白了最高一层的道理,而发心去度无量众生,不去著众生相,不生心动念,哪里还会贪图五欲六尘吗?所以唯有降伏其心之后,才能“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千万不要只看到灭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事实上是无众生得灭度的,这三者要串在一起,才能产生很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