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参究念佛”与“禅净双修”之辨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参究念佛”与“禅净双修”之辨
  龚晓康
  (贵州大学哲学系,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参究念佛”是否为“禅净双修”法门,古来佛教大德多有争论。憨山德清主张“参究念佛”即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净归禅。澫益智旭则认为“参究念佛”只是禅宗法门,非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禅归净。
  关键词:参究;持名;禅净双修;明心见性
  一、“参究念佛”的提出
  净土宗重持名而念佛,禅宗以参究而明心。元明之际,随着禅净二宗的日趋融合,出现了“参究念佛”法门。较早论述该法门的是《庐山莲宗宝鉴》,书中卷第二“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云:
  密密举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回光自看,云见性则成佛,毕竟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却又照觑看,只今举底这一念从何处起?觑破这一念,复又觑破这觑底是谁。参良久,又举念南无阿弥陀佛,又如是觑,如是参。急切做工夫,勿令间断。惺惺不昧,如鸡抱卵,不拘四威仪中,亦如是举、如是看、如是参。
  此处参究念佛有三步,即举、看、参。所谓举,是举声念阿弥陀佛;所谓看,是看此一念从何处起;所谓参,是参能看的究竟是谁。
  《禅关策进》则记有智彻禅师所修参究念佛法门:
  念佛’—声,或三五七声,默默返问,这
  一声佛从何处起?又问这念佛的是谁?有
  疑只管疑去。若问处不亲,疑情不切,再举
  个毕竟这念佛的是谁?于前一问,少问少
  疑,只向念佛是谁,谛审谛问。
  同样也是举、看、参三步,但若看时未能真发疑情,则可略去,只参念佛的是谁。
  二、“参究念佛”即是“禅净双修”
  明代禅净双修之风更为盛行,杨岐派门下的楚山绍琦、毒峰本善、天奇本瑞、憨山德清等均倡参究念佛。憨山德清特别重视话头,认为话头有堵截妄想之用。《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六“示参禅切要”中说此法能“批断意识,再不放行”。因为众生无量劫来恶习种子,念念内熏,相续流注,妄想不断。而话头往往是一些无义味语,不可以意识卜度,不可以言语表达。所以若专注于话头,内外妄想则不能起。
  可见,德清所说参究念佛,也不出举、看、参三步。所谓举,是将妄想放下,缓缓提起一声阿弥陀佛。所谓看,是观妄想无性。观此一念阿弥陀佛,从何处得起。此时若妄念又生,不可将心断妄想,只直观妄想无性,则妄想放下。又缓缓地提起一声佛,并观这一声佛毕竟从何处起?如此至五七声,则妄念不起。所谓参,是下疑情,审这念佛的毕竟是谁?若常以举、看、参摄心,则染污七识渐所不行。一旦八识忽然进裂,即见禅宗所说本来面目。此参究之“参”,是参“念佛的是谁”,而不是参“佛是谁”。《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六“示参禅切要”云:“只如看念佛的公案,但审实念佛的是谁,不是疑佛是谁。若是疑佛是谁,只消听座主讲阿弥陀佛,名无量光。如此便当悟了,作无量光的偈子几首来,如此唤作悟道,则悟心者如麻似粟矣。苦哉!苦哉!古人说话头如敲门瓦子,只是敲开门要见屋里人,不是在门外做活计·。以此足见依话头起疑,其疑不在话头,要在根底也。”若参“佛是谁”,则不能发真实疑情,话头也就失去作用。话头只是引发疑情,“不过如敲门瓦子一般,终是要抛却。”而参究念佛,终究是禅宗法门,并非说往生西方之意。《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四六云:“念阿弥陀佛句,原同一话头,今人却便会到西方去也。”
  憨山又极力合会禅净二行,认为参究与持名虽然下功夫不同,但到家则非异。他认为,禅宗参究,是要明心见性,主要观妄念无生;而净宗念佛,念至一心不乱,也是不容妄念夹杂。参究之时,若以话头堵截意根,要他一念不生;而此要他不生的一念其实正是生,非真无生。念佛之时,若将佛号,挂在心头,念念不忘,也非真一心不乱。若欲参究参至明心见性,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关键是要参时知心生而无生,念时知念念而无念。所谓不生而生,生即不生,才是真无生意;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才是一心不乱。所谓参究念佛,是将一句阿弥陀佛作话头,着力提起,历历分明。提起之时,直看念佛的是谁,重下疑情,用力参究。参至心思路绝处,忽然磕着触着,方悟无生。若悟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即知“参即是念,念即是参”,参究即是念佛,念佛即是参究。
  袜宏对直下持名与参究念佛均持肯定态度,认为法门不同只是适应众生的不同根机。《禅关策进》云:“毒峰、天奇皆教参究念佛,空谷何故谓不必用此等法。盖是随机不同,任便无碍。”《皇明名僧辑略》亦云:“诸师多教人参念佛是谁,唯师云不必用此等法。随病制方,逗机施教,二各有旨,不可是此非彼。”袜宏教人,也是以此两种方法与人。《云楼大师遗稿》卷第二《与南城吴念慈居土广翊》云:“念佛数声,回光自看这念佛的是谁。如此用心,勿忘勿助,久之当自有省。如或不能,直念亦可,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念极心空,感应道交,现前见佛,理必然矣。”先是参究念佛,以念佛的是谁为话头。但若参究不得力,则应直下念佛,也能感应道交,现前见佛。
  三、“参究念佛”非是“禅净双修”
  但明代空谷景隆禅师则认为念佛之时,不必参究,只须直下念佛。《禅关策进》记“空谷隆禅师示众”云:
  不可呆蠢蠢地念个话头,亦不可推详
  计较。但时中愤然要明此事,忽尔悬崖撒
  手,打个翻身,方见孤明历历。到此不可耽
  着,还有脑后一槌,极是难透。尔且恁么参
  去,不参自悟,上古或有之,自余未有不从
  力参而得悟者。优昙和尚令提念佛的是谁,
  汝今不必用此等法,只平常念去。但念不
  忘,忽然触境遇缘,打着转身一句,始知寂
  光净土不离此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
  所谓“呆蠢蠢地念个话头”,指未发疑情;“推详计较”,指以意识情计卜度,均非参究正义。所以念佛之时,只管念去,自然有得力之时。
  与空谷景隆禅师一样,智旭虽然主张禅教一致,在修法上却严格区分参禅。与念佛,他认为参究属禅宗,念佛属净土,二者不可混滥。
  首先,参禅与念佛皆能明心见性,俱能往生西方。《灵峰宗论》卷第四云:“人谓参禅则悟道,不必求生西方;念佛则生西,未必即能悟道。不知悟后,尚不可不生西方,况未必悟耶?又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则参禅即净土行也。又念佛至——心不乱,能所两忘,即得无生法忍,岂非悟道?故参禅念佛,俱能悟道,俱能生西也。但有疑则参,无疑则念,在人下手时自酌耳。”参禅之人明心见性之后,也须往生净土,往生之法在于具深信切愿。念佛之人若念至一心不乱,也能悟道;悟道因缘,在于能所双忘,得无生忍。
  其次,参究念佛实是禅宗修行法门,非是净土宗往生法门。《灵峰宗沦》卷第三之一“答卓左车《弥陀疏钞》三十二问”中有问云:“念佛的是谁与别则公案无二。《钞》云:体究念佛与举话头、下疑情意极相似。然四种念佛,未列体究一法,经文本无此意,不应人净业门。今两路相征,若参此不悟,亦不失往生,此为参门留一退步,正堕偷心;若此疑不破,便不得生,此为念门启一疑情,却成异说。智彻、慈照、天奇、毒峰诸师,皆主此谁字,若只相似而已,愿闻不全是处。”问者之意,参究念佛与禅宗举话头、下疑情极其相似。而智者所说四种念佛中无参究念佛,佛经中没有参究念佛之意,所以参究念佛非是净土宗修行的法门。如果认为参究念佛即使不能见性,而有念佛因缘,应能往生净土,此正堕禅宗所说偷心。智旭答云:
  因念佛人不见佛性,偷心不死,故以此语昭告之,令直下相应。即以一念中圆见三身,圆净四土,阶理一心,此一门深入一心不乱之前茅也。后人闻此诚言,无论悟与不悟,便可死心念佛,更何用参此段以案,直须如此了得。当知昔人下此语时,绝无禅净之分。后祖收之,但入本宗,非入净业,何以故?公案现在故。今疏主收入净业,仍为禅宗,何以故?救有禅无净土之病
  故。然则若信得及,以悟为则,以净土为
  归,真实不欺,不留退步,即此似处,即已
  全是;若信不及,死我偷心,而偷心转甚,
  正好实念,而念反狐疑,只此似处,即全不
  是。故曰,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
  有疑则参,虽罢参而不能;无疑则念,欲起
  疑而何自?如是则直念苦参,亦无非往生
  正行也。
  古人主张参究念佛,主要是参念佛的是谁,重在一个“参”字,所以参究念佛只是禅宗的修行法门,而不是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虽然袾宏极力主张净土修行,且在《阿弥陀经疏钞》中列参究念佛一法,但其所说是为救以净土为无的狂禅之弊。如果信愿具足,又以参究之法明心见性,则参究全是念佛;如果无信无愿,参时偷心,念时狐疑,则参究全非念佛。
  第三,参究念佛有大利,劝;有大害。《灵峰宗论》卷第五之三《参究念佛论》云:“独参究之说,既与禅宗相滥,不无淆伪可商。尝试沦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果能谛信,斯直知归;未了之人,不妨疑着。故谁字公案,曲被时机,有大利亦有大害。”参究念佛有大利,是指念佛疲缓之时,举一声阿弥陀佛,看此念从何而起,参念佛的是谁,则能使心明利,助发功德。参究念佛时作观,观此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实不可得,则能明此念性本空。但参究念佛应以信愿往生净土为主,以参究明心之法为辅。这样,即使不能明心见性,也能往生西方。
  参究念佛有大害,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参究之人,自以为上根利器,不求佛力加持,欲现世成就,不愿往生净土。二是参究之时,因疑而生障,自认不能往生,于是废置六度万行,弃舍佛教经典,自甘堕落。古人所说参究念佛,是摄禅宗参究归于净土念佛,于禅宗另开方便法门;今人不解参究念佛,多舍净土念佛而从禅宗参究,于净宗则是破法之事。虽然智旭也说:“无禅之净土,非真净土;无净土之禅,非真禅。”但他认为,净土之禅不须参究,因为:“一心不乱即名静,名号历然即虑。”而禅之净土,不可以理夺事,必须证极净心,方可生于净土,所以还须信愿持名。《灵峰宗论》卷第三之一《答印生四问》云:“既一门深入,何须迭床架屋,更涉参究?但观莲宗渚祖,便知净不须禅。若为大事因缘,有疑未破,欲罢不能,而行参究,正应殷勤回向西方。但观永明等诸大祖师,便知禅决须净,本分中事了然可辨,何须曲为融通也?信则便信,疑则别参。”净不须禅,念佛之时,无须参究;而禅决须净,参究之时,则应回向西方。所以智旭极力主张直持名号,不劳参究。《灵峰宗论》卷第二之三《示方尔阶》云:“念佛法门,虽该罗八教,圆收无量百千三昧,而下手之方,又最直捷痛快。盖凡念相好、念法门、念实相等,固先开真解,然后下手,万无夹带疑情之理。只今持名一法,亦止蓦直持去,不用三心两意,深信净土可生,发愿决定往生。以持名为正行,以六度等为助行,万修万人去,断断可保任者。若一点好胜之心,涉人参究,谓为向上,则脚跟不稳,禅净两失之矣。智者不可不决定其所趋也。”[Sl(P520)持名为直捷圆顿之法,若有深信切愿,只是蓦直持去,必定能够往生。若是无信无愿,以好胜之心,行参究之法,则非但不能悟道,也不能往生。
  最后,参究与念佛是随顺众生根机不同而施设,不可是此非彼。《灵峰宗论》卷第四之一《答卓左军茶话》云:“宗乘与净土,二俱胜妙法,众生根性异,不免随机说。向上一着,非净非禅,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故参究谁字,与摄心数息等,皆非净土极则事也。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人。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亡一路。若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净土,此是淆伪公案。”禅宗之参究与净土之念佛,均是殊胜法门;而众生根机有利钝,所以法门不同。所谓向上一着,既非禅亦非净,但也不离禅不离净。如果念念能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则不须参究。
  四、结语
  憨山德清等以“参究念佛”即是“禅净双修”,持名与参禅虽下手功夫不同,而到家则非异,均须了悟“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之理。智旭虽然认为参禅与念佛皆能明心见性,但他在修法上严格区分参禅与念佛,“参究念佛”重在“参”字,所以只是禅宗法门。参究念佛有大利,亦有大害。憨山重在明了参禅与念佛二者同归之处,其说趋于以禅摄净;智旭重在指出二者下手不同,其说趋于以净摄禅。但两人均认为参究与念佛是随顺众生根机不同而施设,所以不可是此而非彼。
  摘自《五台山研究》2008年第4期

 
 
 
前五篇文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

法华经安乐行义记卷下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

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疏(1)

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疏(2)

 

后五篇文章

唐代弥勒信仰与密宗的关系

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

唐代慧能“三碑”对其禅法的理解

唐代禅宗与现代思潮

禅宗精髓仍然鲜活——读《花出青嶂》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