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者即发大菩提心,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即修菩萨行,自利利他,以证得佛果为究 竟目的,此即大乘法。然欲达此目的,非先生起信心不可;何故,经言:「信为道源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根」。是名信根。而信何事,即信发大菩提心;何故;华严经言:「初发菩 提心即成正等正觉。」故菩提心即佛心,是故应信此心。 在劝发菩提心文中,第七缘:「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 ,云何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 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是故应发菩提心,是经言:「心丶佛丶众生三无差别。 」而大乘起信,是信得以众生心为本的法门。 何以心性是一迷悟天渊;大乘起信论言:「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此即一念不觉而心动则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亦心动而有生丶住丶异丶灭四相 。故曰动则可坏。反之静则不可坏。何故大师言:「心似寒潭止水(静)。佛如圆满之月映 现,湛然不动。是谓清净法身。」在此静止之状况即谓入禅定,亦是一心不乱。即师曰「弥 陀大定」。师言一心不乱即断惑,断惑即见弥陀。然断惑如断四十里瀑流,故师又曰伏惑, 所谓伏惑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带业往生。何故,盖佛性三因中法身即正因般若即了因。解 脱即缘因。所谓缘因即善因;无此善因不能得正因,了因。故阿弥陀经曰:「舍利弗不可以 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此亦合大乘起信论曰:「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亦合师言伏惑往生之理。 次凡夫历经尘点劫,恶习气多,而善根少,福薄慧浅更是易退失信心,况欲仗自力求解 ,更是难上难。且非发勇猛精进之心不可。师言学佛如登万仞之高山,不进则堕深渊。印光 大师曰常念「死」。即置之死地而後生。而信心师言七地之菩萨始不退,而解非佛与佛不能 究竟。故本论在初说因缘分第七条特示专念佛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何故,大势至菩 萨念佛圆通章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又阿弥陀经曰:「…又 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顯跋致。」以此引证亦合大乘起信论。 复次大乘起信论曰:「自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 如如是此论为欲总摄来广大深法无义边故应说此论。」此亦合圆瑛大师曰:「持名一法,为 大总持法门,三学全该,六度具足。」莲池大师云:「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 ,统百行以无遗。」以此引证。是故应常净念:「南无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