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透过禅宗文化看苏轼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透过禅宗文化看苏轼

  郑雅琳

  摘 要: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苏轼在秉持儒家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精神的同时,吸取佛门随缘自适的思想,坦然面对人生,保持自己荣辱不惊的人格尊严。本文即从分析禅宗文化的形成入手,对苏轼随缘自适的处世哲学、人生如梦的禅学主题、富于理趣的禅诗进行了具体解读,以期能还原一个真实的苏轼。

  关键词: 苏轼 禅宗文化 实用主义

  王国维曾有过这样的定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文学小言》)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无论是诗、词、文,还是绘画、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这与他本人的才学努力是分不开的,更与当时社会中盛行的禅宗文化密不可分。他的思想以儒为主,兼顾释、道,他接受了儒家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精神,又吸取了佛门随缘自适的思想,坦然面对一切打击和不公,保持自己宠辱不惊、旷达的人格尊严,并排斥佛教的一些消极方面。尽管他开创了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地位,开拓了以俗为雅的审美情趣,并写了很多富于人生哲理和禅趣的诗,但作为一个不断遭受打击的文人,他同样流露出对人生的不解,对命运的无法把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虚幻。

  一、禅宗文化的形成

  禅宗兴盛于北宋,宋代以后,一改前人灭佛政策,对佛教采取保护、鼓励的政策,佛教宗派重新兴盛起来,尤其是禅宗和净土宗。禅宗由达摩祖师首创,在中国土生土长,又由慧能集大成的一个宗派,它主张“静虑”,讲究“顿悟”。静虑即安静地沉思为禅定,认为佛法只在人的心里,不用外求,“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说依次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宋代禅宗创造了一个传说,说佛陀一日在灵山会上说法,拈花示众,大弟子尊者迦叶默然神会,微笑会意,从而传授了佛陀法,经过二十八代,代代相传,传至菩提达摩来到东土为初祖,开创了东土禅宗。禅宗不论是由何而来,它与中国文化融合孕育,符合中国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需要,因此在宋代兴盛起来。禅宗文化一度有过离经叛道的倾向,它在思想上对后世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有影响。

  禅宗本身具有的旷达通放的精神与苏轼追求自由、旷达豪放的性格不谋而合,因此也对苏轼思想与处世风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些著名文人如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特别是南宋时期“江西诗派”都慕禅论道,出入深山古刹。而最为大家熟知的应该是苏轼与佛印的一番对话,苏轼说:“我看你是一堆牛粪。”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很得意,问他:“为什么?”佛印说:“心中有佛,看谁都是佛……”这下轮到苏轼不好意思了,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禅宗的兴盛。

  正是禅宗文化在精神上的陶冶,宋代文人大多有积极的入世观,面对坎坷能坦然面对,不像唐代文人那样愤世嫉俗,也不像东晋文人那样归隐山林,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面对政治迫害大都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为人也更加理性,乐天知命。

  二、随缘自适的处世哲学

  苏轼是宋代最浪漫又最饱受苦难的诗人,他在漫长的贬谪生涯中,面对政治仁途的坎坷、人生的苦难,对人生产生了虚幻的想法,他称自己是“谪仙”:“我是玉堂仙,谪来海南村;多生宿业尽,一气中夜存。”在《南华寺》中还写道:“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练。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既然本来就是仙国人,对尘世的恩怨名利又何必太在意,他形成了“随缘自娱”(《答李琮书》)的处世哲学,即在逆境中不失风范,宠辱不惊,进退自如,这种鲜明的无畏的人格魅力令后人敬仰。

  佛教认为得失皆有前因后果,前世的因,今世的果,没有任何原因,人生百年只是转眼一瞬。缘起是指“诸法因缘起”,缘起缘灭,都是缘。“无常”是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的固定的状态,仅仅只是因果相生的刹那生灭,这种看破生死的观点对当时宋代文人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也是他们能够坦然面对不幸的思想上的一个支点。

  缘起论对苏轼最直接的影响是他在贬谪生涯中形成了随缘自适的思想,这也是他的处世哲学。生命的无常、仕途的坎坷、贬所生活的困顿,加上报国无门的境遇,使苏轼产生了“吾生如寄”的感慨。他在《和王晋卿》中写道:“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祸福?不如两相忘,昨梦那可逐。”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就像暂时寄身于人世间,对旦夕祸福又何必太放在心上,还不如忘记这些事情,把这些当作一场梦吧。既然一切都是前缘和命中注定的,那就要在困苦的生活中发现乐趣,这种鲜明的思想贯穿在他的作品中,虽然有些无奈和茫然,但苦中求乐的做法对现代人仍是一种激励。后世流传最广的《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透露出苏轼在困苦的环境中寻求乐趣、随遇而安的状态,他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每个身处困境的人去学习。

  三、人生如梦的禅学主题

  “梦”的主题在中国文人中是个不变的主题,最早的是唐代李商隐《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失意的文人都会产生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个人感受。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苏轼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捋江月”既有伤悼“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古之情,又有感叹“早生华发”一事无成的个人忧伤,更在沉重的历史感悟中透出“人生如梦”。

  处于北宋慕禅成为风气的社会氛围中,苏轼从小就受到禅宗文化的影响,他八岁就拜道士张易简为师,少年时读《庄子》,以后又读《道藏》和佛经,特别是他被贬黄州以后,与僧人来往,游历古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西江月·黄州中秋》),他取号东坡居士,而居士一般是指不出家的佛家弟子,由此可见,他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无涯”(《南乡子》)。就有了一份笑看万事蹉跎的超然。一粒沙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世界也寓于一粒沙中,在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人如一粒沙般随波逐流,笑看潮起潮落,这份平静的心境正是禅宗最致力达到的。但苏轼并没有放弃对人生的探索,一方面他对人生充满怀疑和失望,另一方面却又热衷于现实生活,这就使他无法超脱痛苦,在两难境地苦苦追寻。这也正是他的可贵之处,他不是一个沉迷于佛教虚幻世界的佛教教徒,他还用实用的手法,掌握好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分寸,他写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平生”(《临江仙·夜归临皋》),他也向往“江海寄平生”的自由生活,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把热情和精力投向了下层人民。

  四、富于理趣的禅诗

  禅宗的核心是“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主张对事物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观察事物。苏轼写了富有哲理思辨色彩的禅诗,其中代表作是他游庐山时写下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横、侧、远、近、高、低等各个角度来观察庐山,以期识得“庐山真面目”,这就是禅宗强调的“本心”,这首诗使人们领悟到世间一个事物要多角度的观察,以期达到最真实的效果,已经具有辩证思想的光芒。

  还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首诗视角新颖,多用于主体与客体密不可分的原理上,富有哲理色彩。

  苏轼笔下的诗融入他特定的人生领悟和感情,富有哲学思辨色彩,“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和“何妨”蕴含了他不屈的人格,不论人生风雨有多大,前途有多艰难,他都不会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在困苦中怡然自得,这也正是至今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达观旷达不卑不亢的自尊的活着。

  事实上,苏轼并未从禅宗思想那里找到真正的归宿,他对禅宗采用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他深谙人生如梦,但却无法忘却现世,他看透朝廷的黑暗,把忠君思想转向对一个国家的高度负责,因此,他虽多次被贬却政绩显著,他为人旷达,处于逆境不悲天悯人,把人民和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禅宗思想使他暂时忘记了烦忧,是他面对不幸时思想上的一种依托。他为后世留下了传世佳篇,作品中既有诗人苦闷的影子,又有理性思维的光芒,他是宋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为后世敬仰。

  出自: 《文教资料 》 2010年13期

 
 
 
前五篇文章

上师瑜伽——入座前行及共同外前行

上师瑜伽——念诵仪轨(丹真秋培仁波切著述)

汕头大型汉白玉《观音》立像欣赏

密宗的供养理趣

论天台宗对高僧虚云法师的影响

 

后五篇文章

宋代禅林佚事小说的叙事特色及文化成因

佛教戒律学

《维摩诘经》与士大夫之研究

大慧宗杲禅师生平与著作

东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观音信仰向中国的输入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