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祝藏传佛教文化发展概述
才让东知 天祝藏族自治县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各民族在这片有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无数灿烂辉煌的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犹如众多文化中的一束奇葩,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 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传入天祝。唐宪宗时期,天祝境内的第一座寺院——雍仲寺(现天堂寺)在大通河建起。随着吐蕃势力的扩张,以佛教和藏族原始本教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藏传佛教逐渐发展壮大。明时,已建有达隆寺、石门寺、华藏寺等主要寺院。明末清初格鲁派的兴起,对整个藏区的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及思想体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六世班禅罗桑华丹益西、嘉木样二世久美昂吾等尊者先后莅临天祝传教弘法极大地推动了天祝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发展。天堂寺、石门寺、达隆寺等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天堂寺,更是声名鹊起,名列藏传佛教北方五大名刹之一,素有“自古天堂八百僧”之称。浓郁的佛教文化造就了大国师章嘉若贝多吉、著名大学者土观罗桑曲吉尼玛、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经师华热罗桑绕布萨、“掌印喇嘛”东科图丹晋美嘉措等众多誉满寰宇的高僧大德。 藏传佛教文化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藏民族所有的文化。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医学音律、工艺美术、制造加工等等,渗透到了藏区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藏传佛教文化这个概念,已远远突破了狭隘的宗教范畴。一座寺院就是一所学校,这类知识学问通过寺院教育得以完整保存和发扬光大。 1950年,天祝县成立后,党的各级政府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和保护寺庙、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这极大地鼓舞了各族人民。寺院上层直接参与各级政府的工作,发挥了独特作用。在邻县的土地改革中,寺院主动捐献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并将所占有的草原、森林归还国家。尤其在抗美援朝中,各个寺院的活佛、管家、僧人纷纷捐钱捐物,表现了极大的爱国热情。仅达隆寺僧众捐羊400余只,马15匹,银圆100元,人民币100万元(旧币)。 1958年末,藏传佛教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在天祝全面展开。改革废除了寺院的一切封建特权和制度;废除了包括管家制度、打罚制度和寺院间的隶属关系等封建管理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宗教活动逐步适应于社会主义制度。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为天祝藏传佛教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天堂寺、石门寺、华藏寺等寺院相继重建开放。 1993年11月5日,总投资近30万的天堂寺时轮大经堂开光。六世贡唐仓。丹贝旺旭大师主持了开光仪式,并为各族群众讲经说法。1999年后,在信教弟子的大力资助下,天堂寺又修建了高达27米的千佛大殿,内置世界之最,高达18米的木雕宗喀巴大师佛像和4000尊小型佛像。同时修建开光了密宗殿和讲经院等10多座经堂、佛殿和囊谦。尤其是先后批准了东大寺鲁迦堪布佛、达隆寺达隆佛、天堂寺莫科佛、华藏寺华藏佛转世,满足了信教群众的意愿。现全县共有藏传佛教15座,活佛13名,僧人100多名。藏传佛教在天祝如沐春风,蒸蒸日上。 1984年9月14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大师莅临天祝。各地群众云集抓西秀龙草原,举行隆重的迎佛仪式,盛况空前。班禅大师为信教群众一一灌顶祝福,念颂经卷。16日,又在石门寺和天堂寺进行了佛事活动。1985年,群众自愿捐款6万元,在班禅大师讲经时坐过的宝地上修建了一座小巧的佛寺。大师赐名“柔丹噶擦”(意为法胤乐园)。 55年的风雨历程,天祝藏传佛教沐浴着共和国的春风不断发展壮大。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多识、赛义、察科等一批宗教界上层人士和僧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勤奋工作,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文化传播、交流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