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鼓山禅的净土观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鼓山禅的净土观

  元贤对于净土宗,也是极力的提倡,他曾提出“念佛四要”:念佛人要纯一、要心勤、要志坚、要端正,并一再强调念佛的重要意义。但是,元贤作为禅门中人,其净土思想颇具禅门色彩。他的净土说,依然是“心净土净”说:“今念佛一门,以心念佛,全佛是心;以佛摄心,即心是佛。原无内外之分,乌有舍从之异哉?”[1]他从理事两方面立论,承认净土的客观存在,这和历代许多禅师不尽相同(一般禅师都否定或回避讨论净土的客观存在[2]),更重要的是,元贤由博山无异的“禅净不必兼修”,提出了“禅净不可兼修”的独特主张。[3]

  对于禅净关系,道霈与元贤主张的“禅净不可兼修”是不同的。

  道霈曾自言:“吾志在禅而行在净土。”[4]道霈的净土观,反对一般禅门中人所说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他承认极乐净土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与元贤一样),并且强调“信”的重要性:“但近代参禅不得旨者,每执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说,不信此净土法门甚矣!”[5]

  他提出修学净土要积累三种资粮:“一者起决定信,二者修真实行,三者发广大愿。”[6]他说的信可以包含众多意义,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佛陀所言真实不虚,信自己定能往生西方;行,则无量法门,会归一致。在信的基础上加以真实的修行,如一心念佛之类;愿,则念念回向,心心趋往。

  道霈在这里也强调了发大愿的重要意义。佛经中一再说明修习佛教者必须发菩提心,这和发广大愿意义大体相同,具体到实践就是一系列“慈悲”的行为:慈者,拔众生苦;悲者,予众生乐。要把自己的修习与众生的解脱联系起来,而绝不可以自私自利。成佛或往生的意义不是追求一己的解脱,而是为成就众生。

  禅净相配合,但之间还是有所差别的,要说道霈的禅净已经没有什么原则界限[7],这说法尚值得商榷。在鼓山一脉监院病危中,道霈教其一心专念“摩诃般若”回向净土,这和早期禅学重视般若的情形是一致的。[8]

  马海燕《鼓山禅研究》(2007年7月)

  --------------------------------------------------------------------------------

  [1]元贤:《净土四经合刻序》。

  [2]可以参阅印顺法师:《往生净土论讲记》,《华雨集一》,第360页。

  [3]“问:参禅兼修净土,可乎?曰:参禅之功,只贵并心一路,若念分两头,百无成就,如参禅人有一念待悟心,便为大障;有一念恐不悟心,便为大障;有一念要即悟心,亦为大障,况欣慕净土诸乐事乎?况虑不悟时不生净土,已悟后不生净土乎?尽属偷心,急加剿绝可也。但于正参之外,一切礼佛念佛等,随缘兼带,任运不废,如寻常穿衣吃饭焉,则净土乃不兼而兼矣。若大事发明之后,志欲亲觐诸佛,或接引群机,发愿往生,无有不可,盖无生而生也。”(元贤:《寱言》)。

  [4]道霈:《为霖和尚开元语录"普说》鼓山刻板。

  [5]道霈:《为霖和尚开元语录"普说》鼓山刻板。

  [6]道霈:《为霖和尚开元语录"普说》鼓山刻板。

  [7]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第608页。

  [8]“余(道霈)曰:‘当此之时,正宜放下万缘,一心系念摩诃般若,回向净土可也。’公(一脉)曰:‘摩诃般若云何念乎?’余曰:‘当观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无我无人,当体空寂,一性圆明,古今不坏,了无生灭去来之相。’公默契点首合掌谢之。余又曰:‘大地众生未证无为,总居有漏,皆有托生处,惟西方净土是归宿之地,切宜注意,《十六观经》云,阿弥陀佛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众生念佛时,是心即是如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解脱长者云,我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公还信否?’曰:‘平生所学何事,安有不信之理。’余曰:‘若然,则公之根本深矣,愿加勉旃。”(《为霖禅师云山法会录·鼓山一脉阇黎归真感应记》)。

 
 
 
前五篇文章

三资粮的唯识解说

恭聆阿弥陀经要解心得

弥陀要解心得

直心.深心.大悲心

大乘起信论心得报告

 

后五篇文章

鼓山禅对禅宗时弊的矫正

皈依与学佛

简明中国禅宗史

马海燕《鼓山禅研究》之《明末清初的佛教与社会》

马海燕《鼓山禅研究》 之《鼓山元贤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